❶ 如何寫好電影的人物分析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創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過來講,人物的塑造,是電影導演創作的重中之重。
我們對文學的理解是「文學是人學」「風格即人」。同其它的藝術形式相比較,電影的創作也是緊緊地圍繞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展開的。
可以這樣認為: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核心,是矛盾沖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礎。
對於電影的基本要求,我們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場景中,事件中,動作中,對話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體的演員),而是鮮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電影中的常規情況是,觀眾對於電影中的人物(其實是對演員)感興趣,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感興趣,對於電影的主題感興趣,才會全方位的對電影給予關注。
我們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會的人。
電影中的「人物」,是電影敘事中、戲劇結構中的「符號」和「虛構」的人,是由演員(職業的、非職業的)扮演的銀幕形象。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人物——演員,演員——角色,這兩者交替的認同。
我們在分析電影時,對人物的分析應該把握住如下問題:
1.分析人物在影片中擔當的角色:
我們理解的電影中的人物,往往是電影中演員扮演的「人物」十演員自身形象的綜合感覺。人物有時候是一個具體的概念,有的時候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電影中的人物是敘事的主體;是電影情節中的主要情節的發動者和承擔者;有的時候,電影中的一些人物對情節並沒有特別大的幫助,僅僅是一種「象徵」,是一種「符號」。
我們的心理意識和思想意識無法超越的是,我們很難將某一個「演員」的形象,從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離出來,往往是三種思維定式:
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員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現方式:
電影中的人物表現,不僅僅是影片的整體敘事及情節,也不在於其出現場影的多少,對白台詞的多少,鏡頭數量的多少,而在於具體表演、表現的方式。大體有如下四種方式:
1)人物外形表現:
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徵和重要的視覺信息。
在影片的製作過程中,更為重視其服裝、發型、化裝的處理。例如:美國早期默片時代的經典人物卓別林,其外表很有特點,在電影中的視覺外形形象極為鮮明。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還要有鮮明的特徵。
2)人物景別表現:
某一個人物在電影的表現中,有時更多的是用某一種特定的鏡頭景別處理。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鏡頭的景別,著意對人物進行心理、情緒、表現的描寫,即使是某一個人物用多種景別處理畫面,或者是眾多的人物分別用不同的景別加以表現,也是要對人物進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畫。
例如:《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年輕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近景、特寫和全景、遠景的交替應用,「母親」年老時的敘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採用全景的鏡頭來完成,影片的總體風格基本是這樣一種規律的處理。
3)人物形體表現:
電影敘事和場景中人物的形體方式處理,大多數是經過導演和演員精心設計的。因為,人物的形體處理的方式和狀態,不光是為了敘事,為了場景,更多的是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為推動影片的情節。
例如:影片《我的父親母親》中,彩色回憶時空段落中,年輕的「母親」,人物的形體永遠是處在運動之中,處在站立和跑動之中;而黑白現實時空段落中,年老的「母親」,則恰恰是相反的處理,大部分形體表現處理成為靜止的形態和坐姿狀態。
4)人物位置表現:
影片攝影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無論是在影片風格,畫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在具體畫面處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中處理;有的人物在畫面上是居邊處理;有的人物位置乾脆是不規則的卡頭卡腳處理。
例如:影片《黃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中處理。影片《一個和八個》的人物位置的整體風格是居邊處理。這兩種不同的處理方式,使得影片畫面構圖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種鮮明的造型效果。其實,這都是一種影片敘事、手段、風格的外延。
從影片的宏觀上分析人物的表現方式,在影片的創作過程中,一定是導演十分重視的技巧與元素。通過這種細致和量化的分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影片的風格、畫面、效果、技巧、結構和導演方法。
3.分析人物動作的表現技巧:
影片中決定人物動作的重要因素是環境、事件和規定要求。
作為導演,對於人物動作的簡單表現和復雜表現,在影片的敘事風格上會產生不同結果。那麼,核心的問題就是導演採用什麼樣的鏡頭技巧來反映和表現這些人物的動作。這時敘事中的人物動作成為了內容,鏡頭處理表現技巧成為了形式。
我們在分析影片的人物動作時,討論人物動作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動作方式,僅僅是我們分析人物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同時我們要分析影片的鏡頭中和段落中採用什麼樣的具體鏡頭技巧(方法),來表現此時此地的人物動作。
導演在實際創作和拍攝處理上,可以是用不同的鏡頭技現(方法),拍攝和表達不同的人物動作,也可以是用相對固定(一樣)的鏡頭技巧(方法),表達同一的動作和不同的動作。如果是採用後者的處理方式,就會產生影片人物動作鏡頭技巧(方法)處理上的特殊風格。
例如:導演陳凱歌拍攝的影片《黃土地》,大量地採用靜止(靜態)的鏡頭完成畫面的表達,採用極為有限的搖鏡頭表現部分的人物動作和運動,表現場景的空間;導演徐克拍攝的影片《新龍門客棧》大多數是採用誇張、變形的鏡頭畫面形式表現各種人物的近景和動作;導演吳宇森拍攝的大部分分影片,大量地在敘事鏡頭和動作鏡頭中採用高速攝影(慢動作)的鏡頭技巧,來表達影片中人物的動作的異化,具有一種人物形象塑造的浪漫、飄逸與超然感覺,有一種影片「暴力」美學的特徵。
4.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形式:
按電影的常規分析,場景中、鏡頭中人物的光線的形式應該有其相對的設計性、獨立性、形象性、鮮明性。
人物光線的形式,除了受到場景、空間、環境、光源的位置、方向、性質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影片的主題、內容、風格、樣式、敘事、情節和導演處理的制約。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人物形象的塑造,賦予影片中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形式。只要這個人物一出現,這種專門設計的光線的效果就存在。
例如:導演張藝謀的影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陳老爺這個人物的光線形式,就是具有相當程度的規定性,完全是逆光、剪影、半剪影的處理。使人物的形象刻畫十分鮮明,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感,在影片的敘事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的時候,為了達到影片敘事情節的表達,在影片中賦予某一個人物以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這個人物走到哪裡,這種光線效果就帶到哪裡。美國影片《現代啟示錄》中,威拉上尉歷盡艱難,深人到叢林中去尋找庫茨上校,在影片的結尾的場景中,叢林中庫茨上校的居住地的光線效果,則完全是主觀化的處理,人物只有逆光的處理,很神秘,很形式。
有的時候,攝影光線的處理完全是為了影片全片的風格,使某個或者某幾個人物,採用一種特定的光線效果形式。
例如:導演關錦鵬拍攝的影片《阮玲玉》中,現代時空(演員扮演的段落)的人物處理,假定性的人物送光、輪廓光十分鮮明,很有現代感和唯美性,超越了早期資料影片的審美氛圍,在光線的形式上,形成了兩個不同時空的交替。
❷ 影視構圖包含哪幾種方式
對角線形構圖,對一個運動的主體,或想要一個靜止的物體產生動感,大多采敢指向主體運動的斜線進行構圖。對角線構圖不僅產生活力,而且擇可產生動感。三角形構圖,又可細分為正三角形構圖、斜三角形構圖和倒三角形構圖襄種情況。前者在視覺感受中有一種較為穩定的感受,而後兩者則是給人一種動盪或顛覆的感受。對三角形構圖的理解是:當畫面主體景物的輪廓線,由水平線向上匯聚的交點成三角形時,其畫面結構則被視為三角形三角形構圖。運角形構圖是利用幾何圖形表現畫面的構圖,是經典的構圖形式之一。因為三角形通常象徵著古埃及的金字塔,古羅馬建築的三角楣,以及在古典繪畫中的典範使用,又被稱為金字塔構圖,如達.芬奇的《岩間聖母》就是三角形構圖的代表作。中間的聖母和兩旁的聖嬰在畫面中形成一個三角形構圖。三角形構圖經常用於人物和物體的組合構圖。在三角形構圖中,觀眾的眼睛通常沿著三角形的三個點移動觀察,所以畫面就變得具有生動性。當把人物組合在三角形的畫面中時,在最高點的人物就會顯得有優越感,反之,就會變得被動或卑微。當然,通過放置三個次要的興趣點,這個至角形構圖可能令觀眾的興趣點變得分散。
半圓形和拱形也是常見的構圖形式之一。圓形具有象徵和諧、圓滿及飽和的含義。一個圓形的構圖能把觀眾和畫面中的人融合到一起,在感覺上進入一個親密無間的畫面語境中。在大自然中,或在日常—活場景里,經常可見一些類似半圓形的景物,如河流池塘、湖邊、海岸或曲線造型的建築物、花、草、樹、木等形成的半圓形。半圓形構圖的中心部分通常是呈現出空白,但不排除點綴上一些小的陪襯物體半圓形構圖能給人一種和諧、生動、富有活里的感覺。而拱形也會產生類似的感覺,相比之下還具有一定的靈巧性。拱形除了作為4個構圖要素之外,還具有一種引導觀眾視線的結構作用,拱形的空間給種輕快的效果。
❸ 電影畫面有哪些常見的構圖方法
電影畫面構圖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攝影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畫面的成分位置。我們所說的是通常情況下的構圖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則,由導演指引目光到對比最強區域。構圖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人們習慣從左到右觀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畫面會平穩很多。單獨個體會比群體顯得重要,畫面傾斜要比畫面水平更具有張力。
我認為觀影者應該適當了解一些構圖的原理,這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電影,雖然說導演設置鏡頭時所造成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舉個例子,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構圖是居中構圖,你也會很清楚這個人重要。但是有些鏡頭就不好感覺出來,例如《踏雪尋梅》中殺人那一段鏡頭是傾斜的,不細看不會發覺,除了一些敏感的人會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導演通過影像傳達出來的。
❹ 構圖三要素是什麼呢
構圖這三大要素:拍攝角度、拍攝距離、拍攝高度。
選擇拍攝點是一切攝影活動的基礎,每一次拍攝必須明確作品主題和內容,以此選擇好拍攝點。選好拍攝點是突出主題、提升意境的先決條件。攝影的本質是做減法,因而任何妨礙主體,影響觀者注意力的其他因素都要盡量避開。
其次是拍攝角度,拍攝角度亦稱水平角度:是相機鏡頭與被攝對象的視平線所形成的角度,具體來說分為五個角度:正面、前側面、側面、背側面、背面。下圖便可直觀看出幾種水平角度並以人像攝影的例子加以說明。
寫在最後的是拍攝高度,「低下來,你就會擁有整個世界。」拍攝高度,顧名思義可以分為三種:仰角、平角、俯角。仰角即仰視,從下往上看,將鏡頭放低,低機位給人以高大,雄偉的感覺。常用於城市建築與風景拍攝,也用於人像拍攝中營造「大長腿」效果,使被攝對象高大偉岸,風韻猶存。平角:即平視,正常端相機的視角。而俯角:由上而下的拍攝角度,適用於拍攝大場面。
❺ 求幾張電影中的開放式構圖與封閉式構圖,謝謝急用
封閉式構圖指畫面中不需要藉助畫框外的空間進行敘事,其敘事所需的元素都已包含在畫框之中。比如下圖《華盛頓郵報》中的一個聚餐場景,主角、配角圍繞著餐桌並對某事件進行議論交談。
(5)電影人物構圖圖片擴展閱讀: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的區別
封閉式構圖與開放式構圖。用框架去截取生活中的形象,並運用空間角度、光線、鏡頭等手段重新組合框架內部的新秩序時,就把這種構圖方式稱為封閉式構圖。把框架之內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天地,追求的是畫面內部的統一、完整、和諧、均衡等視覺效果。
封閉式構圖比較適合於要求和諧、嚴謹等美感的抒情性風光、靜物的拍攝題材,對於一些表達嚴肅、莊重、優美、平靜、穩健等感情色彩的人物、生活場面,用內向的、嚴謹的、均衡的封閉式構圖也是有利的。
開放式構圖在安排畫面上的形象元素時,著重於向畫面外部的沖擊力,強調畫面內外的聯系。畫面上和人物視線和行為和落點常常在畫面之外,暗示與畫面外的某些事物有著呼應和聯系。不講究畫面的均衡與嚴謹,不要求畫面內的形象元素完成內容的表達。
❻ 離開濾鏡和後期,如何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光線對質感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光也是攝影的核心要點,質感乃至整個畫面的形成都是由無數個點、線、面來構成的,這些點線面就是光。就和畫家能通過畫筆來勾 勒出線條一樣,攝影師也能通過明暗來勾 勒出點線面,通過軟硬來塑造細節。甚至就拿現實來說,如果一個物品被光直射,它所呈現出來的面貌真的就是它自己本身的樣子嗎?強光干擾之下,就算處在現實的物品,在我們眼裡也會顯得失真。所以,陰天和晴天出來的拍攝效果也會大相徑庭,這就和光線強弱有很大的原因。而僅僅是光線的選擇,側光、逆光、順光等等,都有非常多的門道。選擇不同,最後的呈現效果也會不同。如果對攝影比較感興趣的可以往這方面多鑽研鑽研,這邊就不細講了。並且我們普通人正常拍攝出來的效果雖然說比不上大片,但是也足夠我們發朋友圈了。除了光之外,第二大影響質感的因素應該是相機了吧。而在本題,手機就是相機的替代品。好的手機質感會更好,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像素和影像感測器的不同,細節層次也會有所不同表現。當然這並不絕對,也不是說一般的手機拍不出來質感好的照片,而是說,好的手機在細節的呈現上面肯定會更有優勢。畫面的真實還原程度,也非常依賴廠商的整體調色風格。還有就是手機相機的設置。對比度和銳度都是在有些手機可以進行調節的。需要柔和的質感就可以把銳度和對比度稍微往低處調,這算是拍照攝影的前期工作。當然後期成片了也可以調節,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拍攝的時候進行調節更為妥當。
❼ 電影畫面有哪些常見的構圖方法
電影畫面構圖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攝影師會根據具體情況決定畫面的成分位置。我們所說的是通常情況下的構圖方式。遵循了平衡原則,由導演指引目光到對比最強區域。構圖過程中要注意的是:人們習慣從左到右觀看,所以右比左重,上比下重。如果影像重心低,畫面會平穩很多。單獨個體會比群體顯得重要,畫面傾斜要比畫面水平更具有張力。
我認為觀影者應該適當了解一些構圖的原理,這有利於進一步理解電影,雖然說導演設置鏡頭時所造成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舉個例子,即使你不知道這個構圖是居中構圖,你也會很清楚這個人重要。但是有些鏡頭就不好感覺出來,例如《踏雪尋梅》中殺人那一段鏡頭是傾斜的,不細看不會發覺,除了一些敏感的人會覺得不舒服。這種不舒服就是導演通過影像傳達出來的。
❽ 影視畫面構圖的基本要素是什麼
構圖有4個基本要素,分別是主體、陪體、前景和背景。
1、主體。
拍攝主體,是拍攝者想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一張照片的好壞與否,先看照片的主體是否明確,最好是讓觀眾一眼就能發現拍攝主體。
2、陪體。
陪體是照片中用來襯托主體,還兼顧著平衡畫面的作用。如果主體是紅花,那麼綠葉就是陪體,畫面中只有主體會顯得畫面空曠,畫面失調。當然,要表現一個人漂亮,安排一個醜人在旁邊就能突出其漂亮。
3、前景。
攝影的前景主要有三個作用:增加畫面層次感、引導觀眾視線和烘托主體。
在拍攝風光照片時,增加地面前景或用近處的樹枝形成框架前景,可以明顯增加畫面的層次感,拉長畫面縱深。
4、背景。
背景可以交代環境特點,在拍攝人文攝影題材時,背景對於烘托畫面主體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拍攝旅行照片時,一般也需要讓風景出現在畫面中,交代拍攝地點和環境特徵,一般照片中的人物作為主體,風景作為背景。
構圖關鍵要點:
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如此重要,所以要盡可能去突出拍攝主體。
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利用淺景深來虛化拍攝背景,簡化畫面效果,從而突出拍攝主體。具體操作可以選擇開大光圈、靠近拍攝,能夠獲得很好的虛化效果,條件允許的話利用長焦鏡頭也是ok的。
還可以藉助對比的手段來實現突出主體的目的。如色彩對比,萬綠叢中一點紅,綠葉襯托,突出花朵;如明暗對比,舞台聚光燈下的人物;大小對比,用人的身高表現建築物的高大。
❾ 怎麼分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構圖特點
《大紅燈籠高高掛》這部電影主要通過色彩來詮釋影片的各種場景。
主角進入一個一個的院子可以看出主角已經慢慢進入到這個規矩森嚴繁多的大宅門裡面,難以逃脫。而第一次出現紅燈籠則是用對稱構圖強調一種規矩感。此時運用了暗色調,顯示出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而紅燈籠的出現則是讓這個大宅院第一次有了生機的顏色。但是女主角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面又陷入到了暗色調的場景當中,可以說紅燈籠代表著女主角的生機,而燈籠隨時會熄滅,這正如女主角所代表的命運一樣。
❿ 攝影常用的構圖法則
攝影常用的構圖法則如下:
1、三分構圖法。
三分法構圖是最常見也是最基本的構圖方法,在攝影、繪畫和設計藝術中經常使用的構圖手段,簡單一點的稱呼也叫做井字構圖法,即通過兩條豎線和兩條橫線將畫面等分為九個同等大小的長方形。
5、重復構圖法。
拍同一主體的東西,完全占據畫面,並且不斷重復,這種構圖方法同樣可以起到突出主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