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音樂電影的誕生

音樂電影的誕生

發布時間:2023-01-12 11:44:18

① 經典電影:音樂之聲的歷史背景

《音樂之聲》是根據百老匯一出上演四年而盛況不衰的歌舞劇改編的。該片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等5項獎,。

該劇取材於1938年發生在奧地利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薩爾茨堡地方有個馮·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個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師的妻子,在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以後,組成了家庭合唱團,到處演唱奧地利的民歌和愛國歌曲。

這部影片成為最經典的音樂片之一。廣為流傳的經典音樂有:《音樂之聲》《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多來咪》《晚安,再見》等。

(1)音樂電影的誕生擴展閱讀:

劇情介紹:

22歲的瑪麗亞(朱莉·安德魯斯飾)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長大的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佩吉·伍德飾)覺得她這樣活潑的性格不適合修女生活。

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克里斯托弗·普盧默飾)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② 大眾對歌舞電影的看法是什麼

我國的現代歌舞片比較有影響的是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陳可辛懷揣著「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3 年來最盛大的中國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愛》終於在2005年末粉墨登場,一場豪華的歌舞盛宴剎然間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通覽世界歌舞片發展史,美國和巴西的歌舞片從把簡單的舞台劇搬上熒幕到現在的製作商業歌舞大片同為歌舞片,表明他們已經進入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而中國的歌舞片經過多年停滯之後,現在正在嘗試改進注入新的活力。

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過以新世紀好萊塢,巴西和中國歌舞片代表《紅磨坊》,《巴西往事》,《如果愛》這三部影片藝術創作特色上的比較來探討新世紀歌舞片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以及尋求當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紅磨坊》在敘事方面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的東西。這部電影在片中講述的正是一個傳統好萊塢「後台歌舞片」的故事。劇情設置可以說毫無新意,簡單老套的劇情都成了它被載入歌舞片歷史的「攔路虎」。影片先是把紅磨坊內頹廢、奢靡、淫亂的狂歡場面盡其所能地鋪陳在觀眾面前,營造出烏托邦式的氣氛;緊接著,讓莎婷(尼克·基德曼飾演)與克里斯汀(伊萬·麥克雷格飾演)錯遇並相愛,進而編織出烏托邦式的愛情諾言。

公爵的出現預示著這對剛剛熱戀中的男女將要在社會現實和理想之間艱難抉擇。莎婷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殺害,趕走了克里斯汀,最後克里斯汀還是回來了,歌舞劇成功了,但是莎婷因為肺癆死了。

所有情節鋪墊都是按照典型的後台歌舞片的套路來編排,絲毫沒有創新,所謂「後台歌舞片」是指在一個真實的舞台上表演歌舞節目,加上後台的愛情故事作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後台愛情」是常見的敘事設計,為歌舞表演提供形勢和情緒的框架,這一時期好萊塢歌舞片對敘事和主題的處理還主要是為前台表演作陪襯的。在這種模式下,即使結局變為有情人終不能白頭偕老, 《紅磨坊》的故事情節也沒有了任何吸引力。

③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是什麼

艾倫·克羅斯蘭導演的《爵士歌王》,於1927年10月6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是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同時也是第一部歌舞片,它標志著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也是電影走向成熟期的標志。

該片描述了主人公一心想成為百老匯明星,卻遭到家長的強烈反對。多年後,背井離鄉、更名改姓的他終於登上了舞台,在舊金山的夜店酒吧里,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了一名爵士歌手的故事。

(3)音樂電影的誕生擴展閱讀

有聲電影的誕生: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

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

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勢而生 了。

④ 電影音樂的歷史 什麼是電影音樂

電影是音畫藝術,眼睛和耳朵兩個器官是在第一時間接收信息的。人們坐在電影院里看電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聽聲音刺激。電影能從無聲發展到有聲,這也正是人們對動效和聲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攝影美術之外的表達形式。你看那些好萊塢大片,從開始到結束,大量的音樂充實著劇情的不斷發展,甚至於當電影出現某種色調時,音樂都能起到增強作用。
其次,電影具備多種節奏功能,比如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等等。只有音樂這種形式和電影在節奏上是非常統一的,其它藝術形式就略差一些。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音樂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這些節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對他的研究生們做過一個實驗,為他們放映《加勒比海盜》的同時,將國際聲道的聲音頻道全部關掉,結果不出20分鍾,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為電影而創作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演奏通過錄音技術與對白、音響效果合成一條聲帶,隨電影放映而被觀眾所感知。電影音樂是20世紀新出現的音樂體裁,有音樂的一般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在當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電影音樂的主要特徵視聽統一的綜合性 電影基本上是一種視覺藝術,但聽覺要素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輔助部分。電影音樂與對白、旁白、音響效果等其他聲音因素結合後,如與畫面配合得當,能使觀眾在接受視覺形象時,補充和深化對影片的藝術感受。電影音樂如脫離畫面單獨存在,則失去其視聽統一的綜合功能。但特別完整的片斷,仍可作為獨立的音樂作品予以演奏和欣賞。
電影音樂是在影片中體現影片藝術構思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戲劇性和氣氛方面起著特殊作用。電影音樂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現代音樂體裁。

性質與特點
編輯
電影成為綜合藝術之後,音樂雖然仍保持著本身所具有的藝術表現的特殊性。如擅長抒情、不擅長敘事、需要聽覺來感受、需要時間的過程展現形像、通過演奏和演唱的再創作才能欣賞,但是,在表現的方式上卻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①音樂構思須根據電影的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及導演的藝術總體構思,使音樂的聽覺形像與畫面的視覺形像相融合,體現綜合性的美學原則。除神話片、童話片、科學幻想片以及現代的實驗性的電影以外,電影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動作、語言、環境氣氛等,大都是接近現實生活的自然形態。因而,電影音樂也不象一般供音樂會上演出的純器樂曲和舞台演出的歌劇音樂、舞劇音樂那麼誇張和程式化。
②音樂常常與對話、自然音響效果相結合。在無聲電影時期,有時音樂是唯一的聲音,從頭至尾貫串全片。由於錄音技術的進步,進入有聲電影時期,除音樂之外,還可以錄制語言和自然音響效果,解脫了在無聲電影時期音樂超負荷的現象。導演和作曲家從電影的真正需要出發,只有在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的時候才恰當地、有效地使用音樂。這樣,既符合音樂的藝術規律,又提高了電影綜合藝術的美學功能。這使音樂真正地發展成為電影綜合藝術的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電影音樂形成分段陳述的結構,也有促進作用。

類型
編輯
現實性與功能性電影音樂,按照在電影中出現的方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性的音樂,也叫做客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有聲音的來源;另一類是功能性的音樂,也叫做主觀的音樂,這類音樂在畫面上沒有聲音的來源。
現實性音樂包括在電影生活場景中出現的各種音樂(或歌曲)。例如在音樂會上表演的音樂(或歌曲)、歌劇音樂、舞劇音樂、節日歌舞、街頭小唱、街頭音樂以及通過收音機或錄音機播放的音樂。還包括特別引人注目的劇中主要人物的獨唱與對唱、獨奏與合奏等等。這類音樂(或歌曲)都是由劇作家、導演事先在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中安排的。
功能性音樂一般是由作曲家專為電影創作的,著重表現畫面中所沒有或不能表現的劇中主要人物的動作,特別是心理活動。
在電影中,雖然從音樂出現的方式上分為兩種類型,但在實際的運用上常常相互轉化,有時從現實性的音樂轉化為功能性的音樂,也有時從功能性的音樂轉化為現實性的音樂。

⑤ 中國第一部配音有聲片是如何誕生的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的誕生是以蠟碟片問世的。

明星公司決定攝制有聲電影,但由於技術受限,在法國百代唱片公司協助下,完成了蠟盤發音片《歌女紅牡丹》的攝制工作。

這部在中國電影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影片,由洪深編劇,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王吉亭、龔稼農主演。

《歌女紅牡丹》於1931年1月完成製作工作,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公映。影片採用國語對白,穿插了四段京劇片段,轟動一時。南洋片商以以高出默片十餘倍的價格購買了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的放映版權,使電影明星一下子「身(聲)價百倍」。

⑥ 歌舞片的歌舞片的流行史

歌舞片興起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幾乎與有聲電影同時誕生,1927年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標志著歌舞片的誕生,但是由於缺乏聲音這一方面的要求,人們將1929 年米高梅的《百老匯的旋律》看作是第一部真正的歌舞片。
歌舞片在30年代開始盛行,並成為30、4O年代的流行時尚,出現了一系列經典的歌舞片,如我們熟知的《綠野仙蹤》Wizard of Oz (1939),《四十二號街》等。50、60年代達到輝煌,產生經典《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西區故事》《音樂之聲》,70年代便開始萎縮,90年代以後,以另一種新的形式呈現出來。光影世界,世事浮沉,當科幻片、動作片、災難片和恐怖片等輪番上陣後,往昔「歌舞昇平」的時代雖然已經漸行漸遠。
而歌舞片在印度則依舊美輪美奐。印度,作為一個世界最大的歌舞電影電影生產國,每年擁有全世界36 億觀眾,在它的市場上,好萊塢電影僅佔6% 的份額。以孟買為中心的南好萊塢電影,以「無歌舞不成片」的傳統為世界奉獻了獨具特色的巴西歌舞片。從50 年代風靡中國的《我的情史》,到新世紀紅遍全球的《印度往事》,雖然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滄桑,但印度電影依舊是歌舞昇平、如夢似幻。今昔的歌舞片更是擺脫以前的模式,推陳出新《印度往事》《野玫瑰》等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片。今天的印度歌舞片在印度新的電影人的帶領下,呈現出新的現代特徵。
我國歌舞片的雛形早而有之,只是形式單純,沒有好萊塢的豪華陣容,也沒有巴西歌舞片的民族特色,發展不夠成熟,加之數量又少、不成規模,觀眾自然也形不成對中國歌舞片的認識。1931年《歌女紅牡丹》誕生,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嚴格意義上說是一部歌唱片。30、40年代歌唱片成為上海娛樂電影的一種主要形式。比如第一部有插曲的影片《野草閑花》,阮玲玉和金焰演唱的《萬里尋兄》清新感人;由馬徐維邦導演的《夜半歌聲》根據美國百老匯歌劇《歌劇魅影》改編而來,在上海創下了連映34天場場爆滿的紀錄,其中由田漢作詞、冼星海作曲、金山演唱的三首插曲功不可沒。雖然不能算嚴格意義上的歌舞片,但是歌舞的魅力已經開始在電影中閃現。其中最著名的是《馬路天使》。到了五六十年代,彩色歌舞片曾在香港風靡一時,尤其是邵氏的《花團錦簇》和《千嬌百媚》,其豪華的歌舞場面蔚為壯觀,是著力模仿好萊塢金碧輝煌、歌衫儷影之風格的經典作品,堪與同期好萊塢歌舞片相媲美。
我國的現代歌舞片比較有影響的是香港導演陳可辛的《如果愛》。陳可辛懷揣著「中國50年來第一部真正音樂劇電影」、「3 年來最盛大的中國歌舞片」的理想,使《如果·愛》終於在2005年末粉墨登場,一場豪華的歌舞盛宴剎然間展現在觀眾的眼前。
通覽世界歌舞片發展史,美國和巴西的歌舞片從把簡單的舞台劇搬上熒幕到現在的製作商業歌舞大片同為歌舞片,表明他們已經進入一個相當成熟的階段;而中國的歌舞片經過多年停滯之後,現在正在嘗試改進注入新的活力。是巧合,還是事出有因,下面就通過以新世紀好萊塢,巴西和中國歌舞片代表《紅磨坊》,《巴西往事》,《如果愛》這三部影片藝術創作特色上的比較來探討新世紀歌舞片呈現出來的新特點以及尋求當代成功的歌舞片所必備的基本要素。 《紅磨坊》在敘事方面並沒有表現出什麼新的東西。這部電影在片中講述的正是一個傳統好萊塢「後台歌舞片」的故事。劇情設置可以說毫無新意,簡單老套的劇情都成了它被載入歌舞片歷史的「攔路虎」。影片先是把紅磨坊內頹廢、奢靡、淫亂的狂歡場面盡其所能地鋪陳在觀眾面前,營造出烏托邦式的氣氛;緊接著,讓莎婷(尼克·基德曼飾演)與克里斯汀(伊萬·麥克雷格飾演)錯遇並相愛,進而編織出烏托邦式的愛情諾言。公爵的出現預示著這對剛剛熱戀中的男女將要在社會現實和理想之間艱難抉擇。莎婷為了使克里斯汀不被殺害,趕走了克里斯汀,最後克里斯汀還是回來了,歌舞劇成功了,但是莎婷因為肺癆死了。所有情節鋪墊都是按照典型的後台歌舞片的套路來編排,絲毫沒有創新,所謂「後台歌舞片」是指在一個真實的舞台上表演歌舞節目,加上後台的愛情故事作為填充。在1930 年的歌舞片中「後台愛情」是常見的敘事設計,為歌舞表演提供形勢和情緒的框架,這一時期好萊塢歌舞片對敘事和主題的處理還主要是為前台表演作陪襯的。在這種模式下,即使結局變為有情人終不能白頭偕老, 《紅磨坊》的故事情節也沒有了任何吸引力。
同樣地,《如果·愛》在整體劇情上也未免於落入俗套。陳可辛導演運用「戲中戲」模式,講述同一部戲的戲內戲外兩個雷同的三角愛情故事。但它與《紅磨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如果·愛》的結局是開放式,孫納愛林見東,也愛聶文,但她的最終選擇無人知曉,影片結尾並沒有交代,或許連她自己也不知道,這就使劇情豐富化,自由化,不會像好萊塢經典模式那樣,將情節都設置成一個套路,看到最後所有人都能猜到結局。《如果·愛》留給孫納選擇的餘地也便留給了觀眾思考的空間。這是作為歌舞片的一個突破,情感糾纏的細膩充分融入於劇情的走向,把選擇留給時間,把情緒拋給觀眾,把思索對比現實。 早在40 年代歌舞片的「黃金時期」,米高梅的夢幻王國將音樂變成了一種普遍的世界觀,是對一種「態度」的視聽表現,這種態度實質上就是認為「世界是一個美妙和富於浪漫色彩的地方,其中滲透著音樂的節奏與優雅。」這種態度從最早的《爵士歌王》開始就一直存在,但是作為歌舞片的「風格」,卻是在「融和歌舞片」將情節和歌舞融為一體之後才明確的。但是歌舞片發展到當代,開始轉向多樣和含混:《芝加哥》揉合了「黑色電影」的元素,採用陰影和低調光,一反歌舞片高調布光的明亮場景,將鏡頭轉向街道、監獄、法庭等場所,表現「黑色電影」的經典主題——「性和暴力」。其中最為著名的段落「監獄六重唱」引進女權主義色彩,在歌舞片的主題中是一大突破。被冠以「後現代激情主義」的《紅磨坊》是一場拼貼和碎片化的游戲,這符合「後現代」的敘述特徵。飽和色塊的壘積、漫畫式的表演、自由變化的攝影機視點,都體現了後現代「不建設一物」的狂歡式的信條,而歌舞本身的對位運用是對經典的嘲諷和解構。歌舞片不再是表演的標准和陳規了,變成了漫畫化和游戲化的雜耍。
相比之下,《如果·愛》的畫面全然是另一種風格。兩位華語電影界著名攝像師鮑德熹與杜可風分擔鏡頭工序。鮑德熹以熱切及浪漫的角度負責歌舞場景的拍攝。但這次,導演和攝影師並沒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驚喜,歌舞部分的拍攝和剪輯中規中矩,側重保證畫面流暢和敘事抒情。依據歌舞的意境和情緒,景別的運用比較局限。
以《忘了我是誰》為例,這首歌描述的是男主角與失憶的主角第一次在馬戲團見面的片段。由於重點在於兩人的對話,所以景別集中於中景,在兩人的腰部以上轉換。再以《人生蒙太奇》為例,這首歌是整部片子的開場歌舞,場景著重於熱烈、歡樂的氣氛,所以多用搖臂攝像機在舊上海的街道內拍攝。景別都是全境,包括正面全境、側面全境和俯拍全景。比較出彩的是對於色彩的使用。在本片中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攝影風格。歌舞劇部分的畫面呈現一種橘紅色的暖色調:色彩濃烈豐富、場面宏大熱烈,是側重於視覺奇觀營造的華麗風格;回憶部分除了主人公孫納的服裝選用橘黃、紫色等相對飽滿的色彩之外,整體上呈現一種藍灰色的冷色調,這種「褪色」感畫面緊扣了「回憶」的主題,加上對雪景的運用,使畫面有一種純凈抒情的唯美化色彩;現實部分則採用了生活化的攝影風格,在布光和色調運用上貼近自然。
《巴西往事》的整個的影片都使用肩扛攝影, 而且一直保持在同肉眼視距相同的焦距上, 攝影師並沒有故意的晃鏡頭。這樣的拍攝觀念使得觀眾能夠以更加現實的生活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領悟影片所傳達的內在信息,並觸發觀眾心靈深處的共鳴。肩扛攝影同時意味著靈活的機位和鏡頭調度, 一般的固定幾個機位拍攝一組場面往往會給人帶來一種被外在因素誘導的感覺, 而肩扛攝影的鏡頭轉向隨意、機位感模糊, 畫面感覺會相對客觀。影片進行到第11分鍾時出現了情節的第一次高潮—女僕愛麗斯和工頭杜比的初次邂逅, 當杜比碰倒了愛麗斯的托盤, 愛麗斯蹲下撿東西, 兩人一上一下互相凝視, 此處攝影師採用肩扛、亞高速攝影在一個鏡頭內一氣呵成, 完成了從俯拍到仰拍的過渡, 給觀眾以新穎、流暢、自然的感覺。 影片表現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故事,但大部分音樂與歌曲選擇的都是20世紀後半期的經典流行音樂,例如,在《紅磨坊》里, 基德曼與麥克格雷格互贈的情歌有甲殼蟲的《你需要的是愛》,U2樂隊的《驕傲》、保羅·麥卡特尼的《蠢笨情歌》基德曼在「紅磨坊」中被眾人擁舞模仿了麥當娜《物質女孩》的MTV,而麥當娜的成名曲《宛若處女》則由「紅磨坊」的經理泰勒拿來戲仿。這樣的混亂使歌舞與敘事不能糅合在一起,但是與其後現代激情的主題是符合的。歌舞場面是對早期歌舞片的復興。在歌舞片早期,華麗的歌舞場面是必不可少的,製片公司通常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製作華麗的布景和艷麗的服裝,營造花團錦簇的盛景,呈現給觀眾的往往都是一派仙樂飄飄、奢靡繁華的夢幻場景。
紅磨坊》在製作規模和故事情節的設置上做到了「復興」,而影片的核心———歌舞段落,卻充滿了華而不實的聲色表演。在歌舞片的每一發展時期都有其特色與代表作,其歌舞表現形式也都被注入新的活力,更有許多經典歌舞段落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例如,《雨中曲》里,金·凱利在雨中歡快地跳起踢踏舞,並唱起《雨中曲》的場面極具藝術感染力,是歌舞電影史上的經典。英國著名導演邁克爾·鮑威爾執導的輝煌的歌舞電影《紅菱艷》,片中著名的長達13 分鍾的「紅舞鞋」的芭蕾舞場面宛如流動的「西斯廷壁畫」,光彩奪目,美麗絕倫。而作為力圖復興歌舞片的《紅磨坊》,除了過度喧囂瘋狂的歌舞場面,與戲仿的段落,很難找出經典的段落能夠在歌舞電影史上抹上濃重的一筆。
《如果愛》中的敘事和歌舞是分開的,歌舞沒有參與敘事。影片是依據音樂節奏剪輯鏡頭,運用平行,交叉,對比等多種敘事蒙太奇,充分發揮歌舞部分的表意功能。正因為有歌舞才有戲里戲外的真情假意。相比《紅模仿》歌曲的隨意和混亂,《如果愛》是純凈的,歌曲也是由演員演唱的新創作的流行歌曲,流行音樂的參與,更能使人感受到歌舞片娛樂大眾的的這一方面,吸引眼球。相對於音樂的雕琢,對舞蹈的細心安排在影片中也看得出來。通觀影片,社交舞,新創舞,馬戲班熱舞競相亮相,「傘舞」「邋遢的世界」,「男人本該嫉妒」等舞段各有特色。影片巧妙的用「戲里」的舞蹈表現戲外人物的心聲,歌舞和劇情十分的契合。
《巴西往事》中的歌舞藝術則與生活融合在一起。不得不承認,巴西是一個歌舞國家,婚禮上的歌舞場面讓人激動不已,有位巴西電影導演曾說:「巴西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教堂,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既是比薩餅又是詩歌研討會。」因此,巴西歌舞自身的特質使它能在世界歌舞片這個類型上力拔頭籌。與傳統巴西歌舞片不同的是該片不再營造夢幻,以前在巴西歌舞片里看到的華麗服飾,宏大場面,充滿夢幻色彩的歌舞不見了,在這部電影里,你可以發現巴西人的焦慮,他們的愛情,他們的生活,導演以冷靜客觀的鏡頭表述生活在歌舞片里是難能可貴的。《巴西往事》的女導演米拉· 奈爾曾說「 歌舞的展現不光停留在美麗的鄉村、豪華的公館和清新的大自然, 它應該停留在人們的心中, 停留在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正在將自己的話付諸行動。

⑦ 影視劇音樂的歷史

1.最早在影片上發聲的電影音樂 早期的有聲電影是用放映機和留聲機同時工作來發聲的。放映電影時,工作人員必須手持唱機磁頭、眼望銀幕,在需要配樂時立即把唱機磁頭放在唱片上。中國最早的發聲電影,是1930年天一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場春色》。該片由邵醉翁導演,宜景琳主演。1933年,聯華影片公司攝制了《母性之光》,該片由田漢編劇,聶耳作曲。插曲《開礦歌》的曲調清新、剛健。同時二部合唱形式也第一次出現在電影音樂中。
2.世界上最早的電影音樂 電影從無聲到有聲,經歷了一個巨大的轉變過程。20世紀初,人們逐漸領悟到無聲電影需要用音樂來渲染劇情,也可以以此掩蓋放映機的噪音,於是就嘗試在電影中加入音樂。1900年9月13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市政廳放映了世界上最早的配樂紀錄影片《基督教的士兵》。這部紀錄片長50分鍾,由救世軍巴依奧斯克普公司拍攝,為影片配樂作曲的是澳大利亞音樂家R·N·馬卡諾里。1908年11月17日,法國巴黎公開放映的《基斯大公的暗殺》,是世界上最早配樂的故事片。這部影片由卡米尤·桑薩恩斯作曲。
3.最早的立體聲電影音樂 1932年,巴的電影製片人阿貝爾·甘斯和安德雷·戴布利最早在電影中配上立體音響,從而獲得專利。這是根據甘斯的無聲電影巨作《拿破崙》改編的,該片於1935年在巴黎的帕拉馬溫特影劇院首次放映。
1941年,迪斯尼製片廠拍攝的動畫片《幻想曲》,首先使用了美國無線電公司和沃爾特·迪斯尼製片廠合作製成的立體聲音樂。影片的音樂由費城交響樂團演奏,雷奧波爾德·斯托科夫斯基指揮。
4..最早的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從1934年開始,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設最佳作曲、最佳配樂和最佳歌曲三項獎。作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一系列音樂的作曲家,配樂獎不是單純選配現成的樂曲,而是創造性地使用與主題有關的音樂素材;最佳歌曲獎授予為大型故事片創作主題歌的對象。在1942年第15屆奧斯卡頒獎儀式上,美國著名音樂家歐文·伯林擔任了最佳歌曲獎的授獎人。他打開密封名單後,驚愕了一下,隨即笑逐顏開地說:「我很高興能把這個獎頒給這個我久已熟識的傢伙。」原來獲獎的正是他為影片《假日旅店》所作的歌曲《白色的聖誕節》,歐文·伯林成了第一位給自已頒獎的人。
5.中國第一部配音電影 1929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拍攝的《歌女紅牡丹》。該片由洪琛(化名庄正本)編輯,張石川導演,董克毅攝影,胡蝶主演。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戲院」首次放映時,不僅轟動了全國各大城市,而且名揚東南亞各地,上海遠東公司的代表菲律賓影片商,花了18000元才買下了這部影片的上映權。
6.中國最早的電影主題歌 1929年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電影《野花閑草》中的《尋兄詞》。在電影里穿插歌曲,或者根據電影的主題思想寫成主題歌,對增加氣氛和闡發影片的主題思想有很大的作用。《尋兄詞》由《野花閑草》的男、女主角金焰和阮玲玉兩人主唱。盡管《尋兄詞》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微不足道,但由於它是中國第一首電影主題歌而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音樂進入電影以後,成為電影這個綜合藝術的一個有機部分,是一種新的音樂體裁。它在突出影片的感情、加強影片的戲劇性、渲染影片的氣氛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在溶入電影以後,在它的表現形式上也發生了相應的較大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1電影音樂的創作和構思必須根據電影的創作要素,即題材、內容、風格樣式、人物性格等因素和條件,使電影音樂的聽覺形象和畫面的視覺形象完美融合,體現導演的總體構思和美學欣賞原則。
2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劇情和畫面長度分段陳述間斷出現,並受電影蒙太奇的制約,曲式概念有了新的發展。
3電影音樂改變了以前音樂必須是用"樂音"構成的傳統觀念,和電影中的話語、音響等結合,形成了新的分段陳述的結構,並和"噪音"一起相結合,有時音樂與語言結合,有時音樂和音響效果結合,有時與兩者都結合去恰如其分地表現抒情性、戲劇性氣氛,成為一種新形式。
4另外,電影音樂的演奏、演唱必須經過錄音、洗印等一系列電影製作工藝,最後通過放映影片才能體現它的藝術功能和效果。同時,隨著錄音技術和器樂、配器技術和發展,已極大地豐富了電影音樂的音色和配器效果。

⑧ 電影音樂產生在什麼時候

應該是有聲電影出現的時候電影音樂就產生了:

1926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聲短片《唐·璜》在美國上映

1927年 迪士尼推出【幸運兔奧斯華】系列卡通 世界第一部有聲電影問世

1931年,它放映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

⑨ 有聲電影的發明過程

1895年電影誕生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偉大的啞巴」。為了彌補這個「啞巴」的缺憾,人們想了種種辦法讓它「說話」。剛開始 ,電影院在放映影片的時候讓配音演員站在幕後說話。這種方法採用了一段時間就被淘汰了。後來,有人又想出一個辦法:在電影放映現場進行音樂伴奏。這個辦法比較受歡迎,曾風行了將近三十年,直到有聲電影產 生才結束。畢竟這些辦法只是彌補了觀眾的聽覺缺憾,從根本上不能解決觀眾對影片音色配合期望的問題。於是,有聲電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觀眾的需要應時而生 了。
真正的有聲電影是 1928年7月6日好萊塢一家電影公司拍攝的《紐約之光》,同年有聲電影進入中國的高級影院。其實在真正的有聲電影誕生前,我國就進行過有聲電影的實驗放映,並對有聲電影的前景進行過討論和論辯。
1914年,上海維多利亞戲院放映了一次蠟盤發音的有聲影片,因屬實驗性的,故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 1、對電影藝術表現手段影響。
2、即興表演幾乎完全消失。
3、戲劇電影牢固確立了發展優勢。
4、歌舞片的出現。
5、影響了好萊塢電影的擴張。 有聲影片的發明歷程
有聲影片並不是一種新鮮的事物。遠在1899年,電影在愛迪生的實驗室里已經能夠發出一些聲音。盧米埃爾、梅里愛以及其他一些人曾經天真地利用在銀幕後面說話的辦法,使得電影帶有聲音。1900年以前,百代曾經舉行過幾次歌唱片的放映會,同時,巴隆和勞斯特則設計了一種巧妙的聲畫同步方法。
在20世紀開始的第10年代裡,法國亨利·約利和高蒙的努力已經有了成就。同時愛迪生和阿克托封在美國,海普華斯、勞斯特和威廉森在英國,麥格努森和保爾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各國,也獲得同樣的成果。
但是,此時電影還始終停留在無聲藝術的階段。人們已知道如何將動作和台詞同步起來,利用壓縮空氣來擴大聲音,使集聚在高蒙大劇院的6000觀眾都能夠聽見,可是,發出的聲音卻帶有濃重的鼻音,而且同步方法仍不完善。演員必須將他們嘴唇的動作同留聲機唱片「重現」的聲音設法配合起來。到1914年,有聲電影幾乎已被放棄了。
留聲機是從電話機產生的,而電話機本身則又是從電報機發展出來的。無線電報——和電影幾乎同時發明——和以後無線電廣播的發展,使有聲電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能通過「擴音器」的電氣錄音和「三級真空管」(李·德·福爾斯特發明)的音響放大辦法而獲得解決。製造無線電器材的大電氣公司於是成了有聲電影機專利權的佔有者。
這些專利權當時被兩大集團,即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方電氣公司」集團和德國的「A.E.G.——托比斯公司——克蘭影片公司」所壟斷。
「西方電氣公司」曾向一些同樣受摩根銀行控制的美國大電影公司提議用它的錄音方法。但這些公司對這種危及好萊塢霸權的有聲電影不願接受。
「西方電氣公司」在失望之下,轉而向華納兄弟接洽。後二人創立的小影片公司當時方收買了「維太格拉夫」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個由15家影院組成的小放映網。
這兩位製片人對於在電影院里用擴音器來代替管弦樂隊的方法很感興趣。在他們初期攝制的有聲片中,用「維他風」有聲電影機發出的音響還只限於一些音樂和一些喧鬧的聲音。
「華納公司」雖然和它的兩個明星——男演員約翰·巴里摩爾及狗明星林丁丁——訂了合同,當時仍處於將要破產的狀態。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這家公司決定冒險攝制一部由巴里摩爾主演的歌劇片《唐璜》。這部有聲片的成功,對繼續製作這類影片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華納兄弟當時用最後的資本來拍攝這部影片,它聘請了游藝場的著名歌手阿爾·喬生,由沒有什麼名望的阿蘭·克勞斯蘭德來指導他的演出。影片劇本和杜邦的影片《巴魯希》有些類似,敘述一個貧窮的猶太歌手成名的經過,借這個主題,片中穿插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調。
這部影片獲得了很大成功。它在美國的上映收入達350萬美元,幾乎接近於《賓虛》一片所創造的紀錄。但後一紀錄,不久就被華納公司另一部由阿爾·喬生主演的新片《歌痴》所打破,這部影片的上映收入達到了500萬美元之巨。好萊塢其他公司看到這種輝煌的成就,也開始尋求有聲電影的專利權。威廉·福斯已經有了一種根據德國的發明轉化出來的「摩維通」。其他一些公司也不得不接受「通用電氣西方公司」所提出的苛刻條件。不久洛克菲勒所控制的無線電公司也研究出一種「福托風」有聲電影機,但到其他公司的抵制。洛克菲勒財團為了利用這種有聲電影機,特地在好萊塢設立了一家新的電影公司——「雷電華影片公司」,這是把「百代影片貿易公司」、「互助影片公司」、「三角影片公司」這些舊公司和一個很大的過去經營游藝場的聯營公司——「凱斯—奧芬公司」合並在一起、並由各無線電公司(如「C.B.S.」、「馬可尼」等)予以支持的一家公司。

⑩ 電影聲音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電影最開始是沒有聲音的,自1895年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的誕生,電影有近30年處於默片時期,這里所說的默片並不是說當時百姓們去觀看電影完全沒有聲音,很多電影在放映的時候都是有音樂伴奏或是有解說員在幕後解說的,這得益於愛迪生發明留聲機。一開始用音樂伴奏是為了掩蓋當時放映機發出的雜訊,到後來才被一些導演用來表現影片內容。由於早期錄音技術還不能實現光學錄音(使聲音轉換成光記錄到膠片上,實現聲音的記錄),也無法實現聲音和畫面的同步,這使得有聲電影遲到幾十年才到來。

電影史上誕生的第一部有聲片是1927年由華納影片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在當時,華納兄弟公司(Warner Bros.) 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公司,薩姆·華納(Sam Warner 也就是華納創始人)在公司資金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幾乎傾盡公司所有資金拍攝了這部影片,該影片請了著名的歌手阿爾·喬生(Al Jolson),影片講述了一個貧窮的猶太歌手的成功經歷,穿插了許多著名的歌曲和小調,並有幾段很短的對白------這也是將其定義為第一部有聲片的基本。這部影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票房收入達到三百五十萬美元,這在當時可真不是一筆小數目,也正是因為這部影片讓華納影片公司能夠躋身在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之中。

從此以後,電影進入有聲片時代,各大電影公司紛紛加入有聲電影的拍攝當中,因為有聲電影能夠為他們帶來更多金錢。當然,有聲片給當時的默片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遭到了很多電影學者的強烈反對,但時間最終還是證明了聲音是電影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些都是技術改革的必經之路。

閱讀全文

與音樂電影的誕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