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電影《勇敢的心》中」華萊士被出賣,落入英軍手中,在刑場上到影片完」這個片段的音樂進行賞析
說起《Brave Heart》的原聲音樂,就不得不說說曲作者James Horner這位大名鼎鼎的好萊塢電影配樂家。國人熟悉Horner可能是從《Titanic》開始,那一首《My heart will go on》和一支悠揚的蘇格蘭風笛不知迷倒過多少人。其實在這之前,Horner就為多部優秀電影寫了出色的配樂,其中有《Apollo 13》、《Glory》、《Legends of the Fall》、《The Mask of Zorro》。值得一提的是,當年《Brave Heart》和《Apollo 13》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配樂的提名,雖然顯示了Horner非凡的實力,但是造成了評委會選票的分流,留下了遺憾。
影片《Brave Heart》描述了蘇格蘭的民族英雄Wallace反抗英格蘭的殖民統治的英勇事跡。全篇氣勢恢宏,情感真摯纏綿,跌宕起伏。作為這樣一部影片的配樂師,Horner正確的選擇了蘇格蘭的民族樂器——風笛加世界頂級樂團——倫敦交響樂團的配器組合。
影片開頭,Main Title中悠揚的風笛聲將觀眾帶入了蘇格蘭高高的山嶺之上,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中,生活著朴實的蘇格蘭人民。然而憂郁的小提琴在沒有低音襯托的空靈中,奏出了他們受到統治者壓迫的不幸。四支圓號不祥的和聲,暗示了統治力量的邪惡與黑暗。經過弦樂的過渡,獨奏圓號忽然吹出帶有升騰力量的旋律,這似乎是一種期盼,期盼英雄的誕生,來拯救他的民族;然而大提琴冷冷的對答,為這位英雄鋪設了艱難的道路。整首Main Title無疑是影片的序曲,Wallace一生的奮斗歷程其實已經預告在了這首短小的曲子中了。即使把此曲作為純音樂來欣賞,它的藝術價值也會閃現光芒。
Wallace的父親因為抗擊英國的統治而犧牲了。在父親的葬禮上,村裡的小女孩Murron摘了一朵紫薊花送給了小Wallace。這時風笛第一次響起了象徵Wallace和Murron愛情的主題,它是那樣的優美而哀怨。無論環境多麼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這個旋律冥冥中蘊涵著對自由的嚮往。
在Wallace Courts Murron的開頭,是一個鄉間的婚禮舞會場面,這是整部影片中最歡快的音樂了。在風笛吹奏的洋溢著民族風情的舞曲中,人們暫時忘卻了苦難,盡情的歡樂。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無論生活的環境多麼艱苦,人們從未停止過對歡樂與自由的追求。從這首曲子中,我們可以聽出來,之所以Wallace率領的民族起義會在百姓中造成如此壯大的聲勢,對英統治造成空前的打擊,其原動力是來自於蘇格蘭這個民族的偉大。就在這樣一個舞會上,長大成人的Wallace,回到了闊別十多年的村莊,見到了兒時的好友和已經長成為一個婷婷玉立端莊少女的Murron。這時,兩人的愛情主題又重現了,只是這一次它不再那麼緩慢且傷感,卻顯出些許愉悅的色彩。Wallace取出幼時Murron送的紫薊花,雖然花朵已經干癟,但是色彩依舊明亮。愛情的種子在兩人的心生根發芽生,此時終於長出了美麗的花朵。這時的畫面:幽靜的夜晚,山崗上一對戀人促膝而坐,配上如此優美的風笛,真是讓人為之感動不已。
隨後的Secret Wedding,弦樂與長笛的合奏同風笛交相呼應,似乎代表了兩位主人公纏綿悱惻的愛情。在這六分多種的時間里,畫面中沒有任何語言,只有音樂在流淌。整個蘇格蘭連綿的群山似乎都沉浸在這纏綿的愛情中了。
然而好景不長,Murron受到統治者的迫害而被殺死了。Attack on Murron中,固定節奏的定音鼓製造出了危急的氣氛。Murron被綁在木桿上,眼裡流露出無助的淚水,哀怨的女聲似乎是她的輓歌。而這一切終被邪惡的獨奏圓號所吞沒——明晃晃的匕首指向Murron的喉頸——不和諧的交響終於將樂曲送至定音鼓那奪人心魄的致命一擊!緊接著的Revenge把Wallace復仇場面刻畫的栩栩如生。定音鼓在晃動音型的襯底下充滿了懸念與緊張,空氣似乎凝結住了。當Wallace從背後抽出木棍的同時,音樂急劇加速,風笛越來越顯出不安與凄涼。這一段音樂充分展現出了情節的張力。在Murron\'s Burial中,風笛又一次重現了愛情主題,而這次它卻是如此的悲涼,讓人不禁要落下眼淚……
接下來,Making Plans第一次展現出英雄的風采。風笛,一下變成了號角,召集人們起來反抗。蘇格蘭的人民覺醒了,在Sons of Scotland中,銅管占據了主角,表現出了人民的英勇氣概。隨著定音鼓堅定有力的鼓點,起義軍在風笛的領導下,同敵人展開了英勇的戰斗。這一段戰爭音樂是全篇中最有特色的一段:描寫蘇格蘭人的只有一支風笛,看來似乎勢單力薄,但是它卻頑強的抗爭著;樂曲間,弦樂隊時不時闖入進來一條極不和諧的旋律,表現出英軍肆虐的反撲。隨著節奏的不斷加快,幾條主線交織在一起,難解難分。這一段音樂,重現了六百多年前發生在蘇格蘭中部城鎮Stirling的著名的戰役,可謂精彩至極。
英王為了爭取集結部隊的時間,假派王妃去和義軍和談。豈料王妃卻被Wallace的勇敢、正氣和魅力所吸引,深愛上了這個「叛賊」的頭目。在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中,作曲家表現了她矛盾的內心和深沉的愛。在義軍獲得了Falkirk的勝利之後,眼看形勢極為有利,Wallace卻受到了貴族的出賣。在Betrayal and Desolation中,大提琴表現出Wallace的悲憤。隨之呼應的獨奏圓號奏出無奈的嘆息;弦樂零星幾點,展現出一派悲涼的景象。最後,風笛又緩緩的登場,伴隨著如同天籟傳來的人聲給失敗的義軍於無盡的撫慰。
Mornar\'s Dream是一首短小的曲子,節奏局促。在這里,作曲家第一次使用了嘹亮的小號,使曲子帶有無限動力。曲中透出Wallace不畏失敗,越挫越奮的堅強毅力。而他已經成為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在The Legends Spreads中,風笛居然以更快的速度,更激進高昂的旋律,旋風般的把英雄的事跡繼續傳遍蘇格蘭大地。 在Wallace再次受到出賣之後,終於被英王捉住。王妃向冷酷的英王祈求繞過他的性命。這一段音樂表現出她對Wallace的愛、對英王的仇恨、對自己的無助……其中笛子顫抖幽怨的旋律似乎是王妃的哭泣。
終曲Freedom,影片中結構最完整的一首樂曲。首先由獨奏圓號反復吹奏相同的三音級進的旋律,整個樂隊以不斷豐富的配器與推波助瀾的和聲來襯托這個表現蘇格蘭寬廣、雄偉的景色的主題;隨後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這個主題其實就是愛情主題的再現,然而在這里,它揮去了所有的陰霾,顯得無比輝煌,在這里,它已經成為了自由的贊歌。我們一定記得,影片中Wallace躺在絞刑台上,用盡全身力氣發出的最後的吶喊:「Freedom!」不禁要為這一顆勇敢的心而敬佩。然後樂曲回到A段,在英雄主題再現的時候,兩個主題交織在了一起,形成了全片配樂中最振奮人心的高潮。這一段表露出Horner高超的作曲技巧。隨後合唱加入進來旋律變的舒緩優美,這是最高貴的愛情的贊頌。這首長達七分半鍾的終曲,含概了全篇的劇情,給了片子一個有力的結尾。
最後要提一下為配樂擔任演奏的倫敦交響樂團和維斯明斯特教堂合唱團。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們一定不會陌生,這兩個樂團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頂尖的交響和合唱團。他們所發出的音響不是一般的合聲器能夠相比的。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的話定要去電影院觀看這部影片,你一定會被影片配樂中史詩般的恢宏所震撼。
電影我看過,也曾被它的音樂所深深感染,我覺得,音樂的運用是這整部電影最出彩的地方
哪個劇情的哪條歌我忘了,不過找到一點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B. 略談《海上鋼琴師》中鋼琴音樂賞析
略談《海上鋼琴師》中鋼琴音樂賞析
[摘 要] 現在的電影已經成為一門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其間通過音樂的加入使影視作品變得充盈豐滿。當今很多電影中在各個情節穿插音樂,它在加強影片的感情、突出情節的戲劇性和渲染故事氣氛等方面具有功不可沒的意義。電影中音樂比如鋼琴、小提琴、笛子等樂器的加入使得電影趨於完美和完整,甚至音樂成為電影中最值得記憶和評價的特殊部分。本文以電影《海上鋼琴師》為例,分析和解釋其中鋼琴音樂部分帶給這部影片及觀眾的感知能力和中心渲染作用,從而更好地分析其電影的真正動機和內涵。
[關鍵詞] 《海上鋼琴師》;鋼琴音樂;電影;作用
音樂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學科,有著不同於其他學科的藝術性和特殊性,它在電影藝術的動態構成中,將故事內在的含義同現實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為一,呈現出審美情趣和視聽上的美感。而電影在當代藝術范圍內作為一項綜合門類,體現的是聲畫藝術的結合,表現出整體的意象和感覺。音樂在電影中可以通過節奏、音律、聲部的變化來表達電影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情感,使電影結構更加鮮明靈活和充滿趣味性。因此,在電影的發展歷程中被藝術創作者們視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音樂作為電影藝術的一個新體裁形式,在影視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位置,甚至可以說電影與音樂是共生的,它們來源於生活並且高於生活,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概述分析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音樂在電影中的出現是從1927年開始,自從音樂融入電影之後,便成為電影發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電影中音樂更增加了其豐富的表現力和啟示作用,它與電影的結合逐漸成為電影藝術中一個統一的整體,作為視覺和聽覺交叉點的電影音樂,在電影中起著不可忽視的功能和巨大作用。
首先,電影音樂可以概括影片的核心思想內容,深化故事主題,並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時代感。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具體作用體現,不僅添加著不同時代、不同思想的人類生產生活,還體現了當時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歷史狀態和文化面貌。一般來說,帶有明顯地方特色的影片中音樂大都直接取材於民間的真實生活寫照,而極具時代感特色的電影音樂則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國家特徵和歷史情況,透過電影中添加的這些音樂的渲染使得電影中情節增加了更多的真實性和動態美。
其次,電影中的音樂可以起到刺激觀眾聽覺,達到引領觀眾的作用。在影視作品中,通常會採用音樂、音響的摻雜因素來刺激觀眾的聽覺,從而領導觀眾進入電影作品中去。使得觀眾在觀看電影中的過程中很容易地觸動心靈,進而引發觀眾對整個電影內涵的聯想和共鳴。可以這樣說,一首打動人心的電影音樂作品,往往在電影畫面消失以後,還能因為它動人心魄的主旋律而傳播開來,深刻透徹地印在觀眾們的心中,從而成為一種揮之不去的情結。
再次,電影作品中音樂的核心作用即深化影視作品主題,揭露電影中人物內心情感。音樂學科本就是一種抽象的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它和語言不同,不能帶給他人准確直接的視覺表達效果,但是它卻具備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對觀眾產生吸引和引導的能力,以聽覺的形態產生於聽眾,作用於聽眾。當音樂深入到影視作品中時,可以起到直接揭示電影主題的作用,並且更快地幫助人們更加透徹地懂得電影故事情節和人物內心情感。
二、淺談《海上鋼琴師》中鋼琴音樂的運用
在《海上鋼琴師》一片中,義大利作曲家埃尼奧•莫里康以鋼琴為主配合多種其他的管弦樂和室內樂,創作出了一篇旋律優美、感人至深的影視音樂作品。下面分析電影中幾段典型的音樂片段,結合電影內容和故事情節,談談鋼琴音樂在此片中的重要警示作用。
第一個片段:不習船性的.麥克斯在初登上弗吉尼亞號的一個夜晚,海上突然發生大風浪,這使他東倒西歪,心神不定,嘔吐得不成樣子。就在這時,偶然中他遇到了那個令他一生難忘的人——1900。這個鋼琴天才帶他來到舞廳的一架鋼琴前,示意他坐在身邊,隨後開始彈琴。在1900彈出的輕盈動人的鋼琴旋律中,大廳里每件物品都隨著船劇烈搖晃,他們隨著鋼琴一起在大廳中如流水般滑行迴旋。慢慢的,麥克斯在琴聲中內心安定,放鬆微笑。此時電影中出現的主人公鋼琴彈奏,不僅使電影情節為之一轉,由緊張激烈變為安寧舒緩,同時鋼琴曲引導人物的情感變化及心理變化也是值得一說的,音有偉大的力量,超出人類的想像和預知。在狂風中鋼琴的旋律出現使主人公心理活動發生了變化,也使觀眾觀看影片時感情狀態發生同步變化。
第二個片段:斗琴片段中的三次鋼琴曲目的較量讓人為之驚嘆不已,也體現出影片中的高潮部分。爵士音樂發起人謝利彈奏了三段技藝精湛的爵士樂,可謂得心應手,駕輕就熟,高傲的他以為足可讓1900知難而退。但是在較量的過程中,1900先彈奏簡單清新的《平安頌》,隨即第二首將謝利第二回合中彈奏的曲子按照原樣重新彈了一遍。在第三回合中,1900才真正發揮了自己的水平,使整個片段達到高潮。這三段音樂存在不同的內涵和思想,也反映出當時兩位主人公的不同思想狀況和心裡動態。前兩首鋼琴曲把故事逐漸帶入高潮,觀眾在劇情中提出問題和想像結果,直至第三首鋼琴曲完成,故事有了答案,也使觀眾放下緊張情緒,獲得釋然。此片段中的高潮部分音樂同人物畫面結合得淋漓盡致,音樂在此貫穿到每個細節,讓人不免感嘆。
第三個片段:電影音樂不僅可以抒情,亦可以塑造劇中人物的性格特徵,這是音樂在電影中最常見也是最為重要的作用。影片《海上鋼琴師》中,從影片的開頭一段歡快的鋼琴曲開始,卻讓我們感受到1900心中的驕傲、悲傷和孤獨,直到一次在船房錄音時那個女孩的出現,使1900真正感受到愛的存在和心中的溫柔,從船艙窗戶看到的無名女孩的身影映入他眼簾的時候,他目不轉睛地看著她,彷彿要融化在眼睛裡,同時彈奏了一曲即興的以愛為由的曲子,讓全場人嘩然。這時的鋼琴聲不再有復雜的內容,音調舒緩、清新明朗,他輕柔的彈奏下有一顆激動欣喜的心,夾雜一縷淡淡的憂傷和無奈。過程中音調慢慢地揚起,又慢慢地舒緩,最後琴曲突然停止,那個女孩也轉頭離開了1900的視線。這個片段中讓人靈魂安靜的鋼琴音樂,真實和細致地塑造出主人公每個階段的內心情感世界,悲喜交加的復雜情緒使畫面感變得生動富有生命力,也讓欣賞這部影片的觀眾同時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這是視覺畫面所不能單獨體現的。
三、以《海上鋼琴師》為例提出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運用的思考由於影視音樂題材的特殊性和針對性,《海上鋼琴師》一片中音樂的表現形式多樣,片中大量的出現了各種音樂表現形式,特別是其中大量片段的鋼琴音樂,在構成影片元素之外起到了重要的精神引導和導向作用。
C. 哪些電影的背景音樂或插曲非常值得回味
《The village》(靈異村)配樂,算算應該是五年前的看的電影了,電影已經記不清結尾了,只記得裡面的配樂著實讓我驚艷,基本是大提琴、小提琴為主的音樂。電影雖然是一部驚悚片,但是配樂非常古典大氣,有如看一場交響樂音樂會般震撼心靈。是好萊塢的大師James Newton Howard的配樂,這位大師的代表作品 《反抗軍》、《蝙蝠俠前傳2:黑暗騎士》配樂。
D. 求比較好的,有代表性哥特式音樂 電影片段!
當今最有代表性的哥特電影非《剪刀手愛德華》莫屬了!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Dg4MTkzMjQ=.html
至於音樂,那就太多了!變異的流派也很多,介紹一首我喜歡的哥特暗潮之厄運金屬的吧,選自1998年的《Widow's Weeds》- Tristania專輯第六首:
http://strony.aster.pl/ogar/06-Angellore.mp3
10張入門的哥特唱片
1、Bauhaus-In The Flat Field
首先推薦的是Bauhaus的首張專輯「In The Flat Field"是在單曲"Bela Lugosi'Dead"發行後不久推出的,那時的Murphy和其他的樂隊成員恐怕還沒把自己擺在一個哥特組合的位置上。也許許多人並不喜歡「In The Flat Field",認為專輯中的歌曲過分的弱拍。以我個人的觀點「In The Flat Field"和後來的「Mask"一樣確屬於Bauhaus的傑作,音樂黑暗但具可舞性,專輯中的作品反映出Bauhaus式獨特的幽默感。
2、Joy Division-Unknown Pleasures
Joy Division出版的每一部作品都是精華之作。樂隊成立初期Warsaw時代的風格屬於受到Sex Pistol影響下的黑色朋克,Joy Division逐漸從原始粗糙中接近於內省式的哥特。最具代表性的專輯Unknown Pleasures 中Ian Curtis創作了大量的概念模糊但具有想像力的歌曲。這張專輯一直延續著Cutis對死亡渴望的主題。Joy Division嚴格意義上不能稱作一支哥特樂隊,但音樂本身對之後的哥特風格的影響深遠,音樂的黑色是的相通性的。
3、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Once Upon a Time
Severin的獨特的編曲和Sioux的嗓音構成了後期最美的音樂。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專輯每一張風格都在變都在進步,從朋克到優美的愛情歌曲,從這點來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在這里推薦的是單曲集Once Upon a Time代表了早期gothy,而之後的Twice Upon a Time的作品更具商業性和成熟感。總體上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不同於Joy Division和Bauhaus。當我們欣賞他們的樂曲中時,Banshee引導我們暢游在弦樂,Sitars采樣編制的世界之中。
4、Cure-Faith
感謝Cure和英國人把"Gothic"這個詞介紹給了世界。Cure成立初期有些和Banshees類似(Robert Smith曾參加過Banshees的巡演)。樂隊在走出朋克的泥潭後音樂風格趨向哥特化,死亡和孤獨的黑暗,陰郁的主題迷漫在他們的三張最佳專輯:Seventeen Seconds, Faith, Pornography中,而其中的Faith最為出色。
5、Christian Death-Only Theatre of Pain
在80年代年輕的Rozz Williams創建了美國最具知名度的哥特樂團Christian Death,他們是哥特一族中最具實驗性和情節變化性。低成本的CD-Only Theatre of Pain最具代表性,異端宗教和邪惡的主題在Williams驚人的嗓音中得以完美的展現。同樣值得推薦的Catastrophe Ballet更低調,融入歌劇的成分。Williams離隊後Valor的作品有些無拘束的愚昧。
6、And Also the Trees-Evening of the 24th
早期哥特運動中重要組成部分之一And Also the Trees現在已經很少被人注意了。樂隊創作了大量優秀,令人悲傷的音樂,值得每個哥特音樂愛好者去體味。從技術的角度來講And Also the Trees無法與當今的哥特一族相提並論,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他們的音樂中尋找真摯的情感。了解And Also the Trees的最好的方法是感受他們的現場,Evening of the 24th 中收錄了樂隊1986年現場演出的大量歌曲都是來自樂隊最為成功之作。
7、Sisters of Mercy-Floodland
Sisters of Mercy這個名字已經成為許多人心目中哥特音樂最好的代言人,而來自於英國利茲的樂隊主唱Andrew Eldrich理所當然的成為哥特音樂王國中王子的角色。87年的專輯Floodland以個人的觀點是Sisters of Mercy大師之作,在鍵盤和鼓機的襯托下專輯帶有著完全哥特化音樂的特色,而歌詞方面低調但卻顯示出自命不凡。無疑Sisters of Mercy是哥特音樂史坐標中最亮的一點。
8、Death In June-But, What Ends When the Symbols Shatter
Death In June,一個永遠討論愛與死亡主題的樂隊。聽他們的音樂彷彿象徵性的參考了古老的祭禮並成為了一個自我放縱的異教徒。早期的Death In June比較具有實驗性,如1991年出版的The Cathedral of Tears (采樣軍國主義聖歌及血液凝固時的尖叫聲),後期的作品更多的採用了民謠化的創作手法,如1992年的But, What Ends When the Symbols Shatter?,專輯中音樂背後藝術家個人政治警示令人討厭外,其他的方面做的非常出色,如個性化的音樂結構。
9、The Swans-The Burning World
從存在的那一天起,The Swans這支樂隊一直保持著地下音樂的革命性,在這一點上他們是值得尊重的。近10年來的創作和早期在音樂風格,表達方式,結構等許多方面都在變化,唯一不變的是樂隊一直保持著曾幾何時哥特音樂原始,誠懇的面貌。專輯The Burning World中Michael Gira以他那濃重的美國南方唱腔述說著自己的音樂理念。相當模糊但卻美妙。其實Swans的優秀唱片很多,有些現在已經很難買到了,建議去找來樂隊1987年以後發行的任何唱片,相信你會喜愛上他們。
10、Nick Cave And The Bad Seeds-Tender Prey
對於Nick Cave的音樂很難把他概觀定論哥特,他的每一張專輯風格差異是如此之大。Tender Prey 是Nick Cave頂峰時期的作品,同以往比較這張專輯一樣很難被規為是哪類風格,雖然這時候的Bad Seeds在音樂取向方面向哥特化靠攏。Tender Prey中存在著南方布魯斯,死亡金屬,和一個澳洲男子的各種成分,好了,那麼現在有足夠的理由將Tender Prey這專輯定位在「country-blues-goth"了吧。
E. 《卧虎藏龍》音樂片段簡析
影片開篇主題音樂響起,以大提琴為主旋律,配合著其他弦樂,除此之外還有古箏具有中國特色的樂器加入,拉出一首既憂郁凄婉,又帶有俠客氣息的曲子。配合影片運用的綠色色調,音樂便在不知不覺中定下了影片的基調,又渲染了悲劇色彩。在李慕白和俞秀蓮兩人相見時,突出了大提琴憂郁的旋律,弱化了其他弦樂的和聲,暗示了兩人不圓滿的未來。
影片中最為精彩的便是打鬥部分。與一般武俠片不同的是,它沒有過度的把武打玄幻化。例如第一場打鬥發生在俞秀蓮和玉嬌龍之間,音樂由一開始的小鼓點變成大鼓敲擊的大鼓點,強有力的四四拍使畫面變化的節奏把握的剛剛好。當兩人交手時畫面著重於對手部與腳部的特寫,多用近景,追逐時運用全景。期間加入慢鏡頭配合特殊音效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鏡頭多角度的切換,配合著緊鑼密鼓的鼓點,使這5分鍾的打鬥既具有武俠片的神秘但又沒有過度的渲染玄幻的色彩,恰到好處的牽動著觀眾們的心弦,同時運用軟光模擬月光和搖鏡頭的配合塑造出空間感,視聽效果極佳。
第二場打鬥發生在陝甘的總捕頭與碧眼狐狸之間,與第一場俞秀蓮和玉嬌龍不同,這一場打鬥帶著更多的是報仇殺戮的心,所以音樂加入了弦樂來烘托氣氛,首先以低沉的大提琴開始,然後加入小提琴的小二度預示著危險即將來臨。銅管樂器一聲聲的響著,彷彿像這場打鬥的號令,緊接著小提琴調性攀升,雙方開始交戰,同時加入了烏鴉的叫聲暗示著不詳的徵兆。打鬥間,緊密的鼓點再次出現,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鼓點配合著弦樂表現了總捕頭一方與碧眼狐狸四人的打鬥更為激烈。打鬥進入到白熱化階段,這時李慕白登場,急促的弦樂緩慢下來,當李慕白與碧眼狐狸對話時,出現了分別代表兩人的兩種不同音色的打擊樂器,分布在不同聲道,並在之後二人的打鬥中一直存在。二人交代各自的恩怨後弦樂再一次推進,激烈的打鬥再次開始。碧眼狐狸處在劣勢地位時,就在李慕白要一刀下去了結了她的性命時,蒙面的玉嬌龍突然出現,情節推向了高潮,樂曲中也闖入了代表玉嬌龍的木管樂。隨後雙方又開始了激烈的打鬥,此時弦樂組與木管組相互輝映,鼓點節奏由疏到密,把情緒推向了最高點。最後以總捕頭被碧眼狐狸殺死來結束了這場斗爭,音樂一下變成了琵琶的獨奏,哀傷凄涼的旋律牽動著觀者的心弦,讓人久久不能釋懷。
其次是李慕白與玉嬌龍在竹林打鬥的地方,本身就是以綠色為基調,再配上大片竹林的綠色,畫面非常美觀。特寫鏡頭與慢鏡頭的配合,加上憂郁的笛聲與層層遞進的弦樂,使情感表現的除出敵意還帶有其他一絲迷離不清的韻味。在李慕白把劍扔下湖底時,玉嬌龍隨之跳入湖裡,銅管樂器主奏旋律,弦樂負責加厚織體,期間還有一條不和諧旋律加入,暗示著玉嬌龍的悲慘命運。
當玉嬌龍意識到追尋自由的後果後,來到武當山,主題音樂再次響起,大提琴哀傷的旋律與遠景的配合,表現了玉嬌龍的渺小與凄涼。之後,玉嬌龍站在橋上,問羅小虎的願望,羅小虎現實的回答著一起回新疆,聽到這個答案後玉嬌龍縱身一躍從山上跳下,影片開頭出現的憂郁的大提琴再次響起,灰綠的色調,只能感受到玉嬌龍無盡的悲寥與在現實中追尋自由願望的破滅與失望,與李慕白所提到的「終極自由」相呼應——他感受到的只有一種寂滅的悲哀。
影片結束,主題音樂中的大提琴彷彿發出對人生無奈的嘆息,渴望追尋自由的李慕白卻不能放下身上的責任,一味追尋自由的玉嬌龍也逃避不了社會的責任,而遵循社會責任的俞秀蓮卻一生無法遵循自己的本心,最後三人無論是追尋自由還是承擔責任都沒有得到滿意的結局。到底是承擔責任還是追尋自由,玉嬌龍最後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這也許就是她選擇跳下去的原因。心誠則靈,就讓山神來滿足她吧。
F. 電影音樂賞析那些經典電影中的音樂賞析
1、《beautyandthebeast》電影《美女與野獸》影視原聲
《美女與野獸》是一個創作於18世紀的古老法國童話,原作者是Gabrielle-SuzanneBarbotdeVilleneuve。故事講述了一個被施了咒語的王子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怕的野獸,後來有一個美麗的女孩愛上了野獸,從而解除了魔法。這個故事早在1946年就曾被法國導演拍成過電影,1991年的迪士尼動畫版本則更讓它更加家喻戶曉。
據悉,比爾·康頓(BillCondon)為迪士尼導演的這部《美女與野獸》還將從1994首演的迪士尼同名百老匯音樂劇中取材。後者根據動畫片改編,劇中由艾倫·曼肯(AlanMenken)和蒂姆·賴斯(TimRice)創作的多首歌曲,都是動畫片里所沒有的。
2、《TheTwoTowers》為電影《指環王》影視歌曲
霍華德肖《HowardShore》為托爾金的《指環傳奇》中獲得巨大成功的第一部電影章節所作的音樂為他贏得了奧斯卡(Oscar)最佳原創配樂獎,這給了他一個驚喜,因為這部音樂有著雄心勃勃的規模和堅定的黑暗意味,這些因素輕易地模糊了典型電影幻想音樂和完成的音樂會作品之間的界限。
它的續集採用了同樣的,通常是瓦格納式的戲劇手法,按照電影的故事情節,進入了更加陰郁和不祥的黑暗角落。前一部由霍比特人啟發而成的牧歌在這里被豐富的民族結構所取代,這些結構擴展了中土世界和人類世界的音樂范圍;挪威小提琴哈丹格爾代表了羅漢和北非的瑞塔,為摩爾多主題增添了色彩;而圓木鼓、迪盧巴、木木琴和西姆巴隆則增添了迷人的紋理。在那裡。樂譜中隱約出現的管弦樂雲朵因肖爾出色的合唱作品而變得明亮起來,這部作品將古老的禮儀影響與伊莎貝爾·貝拉克達利安、獨立流行歌手希拉·錢德拉、本·德爾·馬斯特羅和伊麗莎白·弗雷澤的各種獨奏曲相融合。」戈倫的歌曲《作曲家與抒情詩人弗蘭沃爾什的最後合作》是埃米利亞娜·托里尼的後現代主義焦慮中的比約基,有助於突出故事的現代寓意。
3、《BreakingDawn》是《暮光之城:破曉》的影視原聲
加州樂團Castaneda主唱VegaSchenk最新企劃的普普風電氣雙人組TheBoomCircuits,其繁星閃爍般的電子樂音碎片,搭配有如DeathCabForCutie主唱BenGibbard的嗓音,給人驚喜的錯覺。好像從清澈的吉他picking漫舞漸入至層層堆砌出的合成器濃霧中,然後又在沉淪迷走之後步出薄暮、迎接外頭灑下的暖陽光束。
G. 關於一部電影中的音樂片段作簡單評析
1.首先觀察其在電影當中的位置,若能引出線索人物,這是關鍵樂段。
2.若某段音樂反復出現並且帶有不同程度上的變奏,則可充分說明其是這部電影的主題音樂,將會起到烘托電影情感之效。
3.若音樂在特定場景下,或者某場景之後,則其為描繪樂段,是為鏡像描摹的潤色。
希望可以幫得上你啊啊。
H. 電影《霸王別姬》欣賞
對這部電影早有耳聞,但一直都沒有機會看。在這學期的電影音樂欣賞的課上,和百來位同學一起欣賞這部電影,感覺很不一樣,不知是氛圍的原因,還是電影本身。我選擇這部電影,因為它讓我感動了。看了那麼多部的電影,難得能有部觸動到我心弦的。後來自己也回去下了,看了幾遍,每遍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尤其在音樂的襯托下,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動。
《霸王別姬》由陳凱歌導演,張國榮、張豐毅和鞏俐主演的。講述了程蝶衣,一個視戲劇為生命,對愛情無比忠貞的戲劇大師悲劇的一生。他從小被母親切掉了第六隻指頭賣進戲班,接受嚴格的戲劇訓練,與戲班的大師兄段小樓相依為命。經歷過許多磨難,終於成長為一名紅極一時的戲劇大師,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愛的大師兄演一輩子的《霸王別姬》,誰知道命運賦予他真正的磨難才剛剛開始。程蝶衣悲劇的人生穿越多個復雜時期,清政府統治時期,他被宮中大總管猥褻;抗日戰爭時期,他被迫為日本人唱戲,而在此時,心愛的大師兄段小樓也娶了青樓女子菊仙;抗戰勝利後卻被國民黨當漢奸抓去審判;全國解放後卻迎來文化大革命,被當牛鬼蛇神批鬥……他悲慘的一生最終在打到「四人幫」後得到結束,而結束的方式是——自殺,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樓的懷中,就像虞姬一樣。
此部電影廣受好評,國際影評聯盟評委認為:「《霸王別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國文化歷史及人性、影象華麗、劇情細膩」。這是外國專家的看法,對於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人來說,則此片的內蘊更為豐富深廣,銀幕影象的張力更具歷史深度。更是在趙季平配樂的畫龍點睛下,整部電影就是個完美的整體。電影的整個配樂是按照劇情的變化循序遞進深入的,它們突出人物性格,渲染電影氣氛,調動觀眾情緒。電影的開始,是已經遲暮之年的重逢,開篇的鑼鼓,黑暗中亮起的燈光,彷彿揭開了沉重的一幕生活-「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電影的音樂除去插曲、主題歌、戲曲選段,斷斷續續的大概有四十幾段,單是憑音樂,就可以串起一段難忘的回憶。
其中有幾處給我印象比較深刻。分別是「斷指」、「喊嗓」、「逃」、「念詞」、「粉墨登場」、「一輩子」、和「當愛已成往事」。
在影片的開頭,程蝶衣被他娘切去手指的時候,起初是安靜的,一刀下去咔嚓一聲讓人聽了特別揪心,在接下去的邊跑邊追的過程中插入的音樂,不禁讓人不寒而慄,同時又深深感到無奈與恐懼。小孩的哭聲,女人的叫聲,在音樂的襯托下,都顯得那麼地讓人抓狂,這是我在看的時候唯一想到的一個詞。當程蝶衣被人壓著向師傅磕頭的時候,恰到好處地想起了《霸王別姬》的音樂,京胡的聲音很有穿透力。這段音樂也預示著,程蝶衣在斷指後,真正開始了他的戲劇生涯,內心充滿了未知和痛苦。
在大雪紛飛的早晨,戲班裡的孩子們站在湖邊喊嗓那段戲加上配樂,給人一種大氣的感覺。小小的個子,但是卻中氣十足。「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時間就在每天這樣的喊嗓中過去了幾年,在他們的歌聲中,我終於體會到他們的師傅說的那句話「要想人前尊貴,必須人後受罪」,小豆子就在這樣的日子中,慢慢磨礪,迷惑也成長著。然而最初的傷痛是無法治癒的,就像歌中的悲涼一樣,不會散去。
趙季平在電影中運用的一個反映中國民俗的獨門樂器是笛子,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意境悠遠而綿長。它第一次出現是在小豆子和小癩子出逃的那個場景中,當他們被牆外的場景吸引而再也不能忍受近似殘酷的訓練和師傅毒打的時候,小石頭從後面追上他們,含著淚說「反正你們廢了,走吧!」,孤獨的笛聲也一直在跟隨著,勾畫出主人公無奈的心緒何意難平的別離。
那時唱戲,女人的角色也要由男性扮演。小豆子被定為旦角,可是有一段戲「思凡」,他總也轉不過彎兒來。每次師傅問他:「你本是什麼呀?」,小豆子總是神情恍惚,顫顫巍巍地說「我…我…我本是,男兒郎……。」此時在斷指是出現過的令人不寒而慄的音樂又再一次侵襲,正好照應了小豆子內心一再的質疑與不解。在給祖師爺上香時,小豆子再一次背錯了詞,師兄的煙鍋直捅了進來,「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一邊嘴角血跡斑斑,一邊已經蘭指輕揚。從此再難分清戲與人生。
在小豆子第一次登台演出時,唱得就是「霸王別姬」,第一次和小石頭一塊兒演繹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小豆子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顯露出女性特徵,顯然小豆子已然將自己想成了虞姬,霸王的虞姬。這一段音樂是「一輩子」,當年的小石頭和小豆子已經小有名氣,成了段小樓和程蝶衣,成名的戲是「霸王別姬」,那時的後台音樂是分外的鋪張,啼聲初試,鳳眼輕吊,點妝畫眉,粉墨登場,此時的程蝶衣已經陷入虞姬的角色,再也離不開這段戲、離不開霸王。
程蝶衣和段小樓成名後,一次兩人表演完後在化妝間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箏彈奏聲靜靜響起,氣氛寧靜而舒適,這本是兩人溫馨相處的時刻,卻在這時,一個對程蝶衣的一生影響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現了。古箏彈奏聲突然變強,彷彿預示此人就此插入兩人平靜的生活。而我們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個後來被稱為「戲霸」的袁世凱,電影把此人塑造成一個熱愛戲劇,附庸風雅的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散發一種古典的韻味。因此,除了他剛出現時那流水般的古箏演奏外,他與程蝶衣相處的時刻都會響起那種充滿古典韻味的音樂,有一個片段更是響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發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樓和菊仙被抓去批鬥。段小樓為保護自己的性命,竟背叛這兩個世上最愛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並聲稱與他們劃清界限。此時的配樂從事件一開始就響起低沉的大鼓撞擊聲,渲染緊張氣氛,也表明角色們厄運的來臨。在段小樓說到劃清界限時,畫面映著菊仙絕望的神情,周圍的東西被點燃,此刻響起男聲混聲大合唱,被心愛的人如此背叛,此時的音樂反映出角色心裡的絕望。
到了電影結尾,程蝶衣假戲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劍自刎,段小樓轉過身來,一聲「蝶衣!」帶出的卻又是那首《歌唱祖國》,段小樓驚訝過後最後的表情卻是扯著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見,對程蝶衣來說,他的一生受時代的摧殘實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話來說,這時代好像就是跟他過不去似的。或許對他來說,活著已經太累了,他已經再也承受不了社會給他的壓力,所以他選擇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愛的人身邊自刎,這也叫是跟段小樓演了一輩子的戲了吧……
最後還想說說那首廣為傳唱的「當愛已成往事」,歌詞的字里行間無不折射著人物的心境。「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已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愛與恨都還在心裡」這可以說是整部戲的大總結,小樓和蝶衣的之間的恩恩怨怨、悲歡離合在最後一次合演中都已經化解得一干二凈了,但是刻骨銘心的記憶是任憑風吹雨打都不能抹去的。我彷彿聽到蝶衣對著小樓在唱「忘了痛或許可以,忘了你卻太不容易,你不曾真的離去,你始終在我心裡,我對你仍有愛意,我對自己無能為力」,那一刻,我竟也一樣地恍惚起來。當李宗盛、林憶蓮的對唱在耳邊劃過,當屏幕完全黑暗下來的時候,一場人生大戲就這樣悲哀地結束了。
這段音樂給我揪心的同時,也讓我不禁唏噓人生的無常,多諷刺啊!不僅是歌所唱的昔日的「霸王」與「虞姬」,更是兩位歌手本身,都已經「當愛已成往事」了。往日的一幕幕,就像鬧劇一樣在腦中回放,程蝶衣在拔劍自刎的剎那,心中所想的定是小時候在戲班裡,雖然日子苦不堪言,動不動就被師傅挨打,然而有師兄的庇護,那時的兩人是那樣地貼心。
然而,不管是「霸王別姬」還是「當愛已成往事」,和電影一樣,他們的結局都是同一個。我們在揣測著劇情,欣賞著音樂的時候,每個人心中肯定也會浮現出不少的「往事」吧。在這樣的情與景中,人生的諸多無奈得到了淋漓盡致地展現。影片的最後,音樂的尾聲,生命的終結,逃不了的叫做宿命!
分享到
I. 音樂之聲電影的經典片段的細節描寫
音樂之聲》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女主角瑪利亞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獨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愛的東西」、睿智的「十六以後是十七」等,都給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享受。再也沒有孩子們說「再見」比托普家的孩子們在其父親的晚宴客人們面前說「晚安,再見」更令人感到樂趣橫生了。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第一感覺是瑪利亞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會順著孩子的發展規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學到東西必先是孩子願意去學,然後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這是我們現代教育都忽視了的方面,但恰恰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最後他們遠走高飛了。
J. 音樂鑒賞 急 急 急
音樂劇《悲慘世界》賞析
法國人克勞德勛伯格根據法國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自從1985年上映之後就常演不衰,並且這部音樂劇與他自己的另一部音樂劇《西貢小姐》以及英國人安德魯韋伯的《貓》和《歌劇魅影》並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和《西貢小姐》我並未找到碟片,所以不曾欣賞過,但從《悲慘世界》和《貓》來看,《貓》雜糅了多種音樂元素:爵士、布魯斯、金屬等等;而《悲慘世界》的多數配樂都是以古典音樂作為基礎的,而我自己是個古典音樂的愛好者,因此更喜歡《悲慘世界》。可惜的是,《悲慘世界》已經轉入演出淡季且不再百老匯上演了,無法現場親身體驗這部經典名劇實在是非常遺憾。除了在課堂上欣賞過該劇全球巡演10周年的碟片,我在課余時間又完整地看了兩遍,每一次欣賞這部音樂劇都會給我深深地震撼。雖然沒有看過雨果的原著,但這部音樂劇通過視覺和聽覺對我的沖擊,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原作中所要反映的東西。下面就就我印象最深的幾個音樂片段談一點自己的感受。
第一個觸動我的音樂片段是《At the End of the Day》,描述的是工廠里有一個叫芳汀的女工,她的美麗遭到其他女工的妒忌;當她們看到芳汀因對老闆的輕薄不從,而且得知芳汀有一個寄人籬下的私生女時,便以此為借口慫恿廠主將其開除。這首曲子的節奏很快,演員們的詞也都很多,但同樣的曲調、同樣的節奏在兩類人的演繹下表現出了不同的感覺。一類人就是那幾個帶頭的女工,她們一人一句,歌詞就象連珠炮似的從她們嘴裡蹦出來,好象巴不得一口把芳汀吃掉,言語中透露出來的輕蔑、鄙夷,讓人不禁對她們產生厭惡之情。而她們幾個人與跟風起鬨的女工們的一唱一和——一句獨唱一句合唱相間的安排,則把女工們急於趕走芳汀之心暴露無遺。另一類人就是孤獨的芳汀。雖然還是一樣的曲調,一樣的節奏,但演員那略帶哭泣的唱腔、委屈無奈的表情則表現出了芳汀孤獨無依的窘境。芳汀一個人還辯駁不上幾句,就被女工們更多更大聲的無理指責給壓了下去。同樣的快節奏,放在芳汀身上,與其說是表現其有力地反駁,倒不如說是表現其在眾女工以多欺少的情況下艱難無奈地抓緊僅有的一點喘息之機進行反駁。隨著工廠主的一句「On your way!(馬上滾吧)」,芳汀無奈地被趕出了工廠,她也失去了生活的來源。
第二個打動我的音樂片段是《Castle on a Cloud》,描述的是被寄養在德納第夫婦家中已5年的珂賽特,終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這對黑心腸的夫婦卻對自己的兩個女兒疼愛有佳。可憐的珂賽特幻想著自己能到雲端的城堡里,因為那裡沒有人大吼大叫,也沒有人再要她做苦工。這首空靈的曲子出現在一段「重」音樂之後,整個現場突然間安靜下來,只有交響樂團奏出微弱的前奏,接著穿著骯臟破爛的珂賽特唱起了這段空靈的歌曲。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賽特的神情:紅腫外凸的眼睛、沾滿塵灰的臉頰與鼻子,讓人頓生憐愛之情。她唱著「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著遠方,似乎看到了有這么一個雲端城堡能讓她擺脫現在無盡的苦工,她能在那裡愉快地生活。突然間,這優美的旋律被老闆娘霸道地唱腔打斷了,珂賽特又回到了悲慘的現實中,又有一大堆的苦工要做了。珂賽特剛有一句哀求,就又被粗魯地罵了回去,更顯出這段歌曲的悲涼的一面。
這部音樂劇中還有許多「亮點」片斷。比如描述流浪兒加夫洛許帶來了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後,眾人在恩佐拉的帶領下走上街頭爭取民眾的支持所唱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也是這部音樂劇中最振奮人心的音樂,在這里和最後尾聲17個國家讓阿冉同唱這首歌時將全場氣氛推向了高潮;比如酒館老闆的《Master of the House》,其頗有喜劇感的節奏不禁讓人隨著節奏搖擺起來;比如珂賽特、馬呂斯、愛波寧互訴衷腸的《In My Life》,他們之間的真摯感情把我深深地打動;比如愛波寧獨訴相思之苦的《On My Own》;比如愛波寧為革命犧牲時在馬呂斯懷里與馬呂斯對唱的催人淚下的《A Little Fall of Rain》……這些歌麴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彷彿活生生地站在觀眾面前:令人愛的,令人恨的,令人不屑的,令人同情的……所有這些構成了這部經典的音樂劇。
《悲慘世界》
改編自雨果同名文學巨著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音樂劇《悲慘世界》的始作俑者—法國人阿蘭·鮑伯利和米歇爾·勛伯格,都曾是音樂劇的狂熱歌迷。1971年,兩人在紐約觀看了韋伯的音樂劇《萬世巨星》,由此萌發出創作一部史詩風格的音樂劇的想法。兩人從韋伯的經典音樂劇《萬世巨星》和《艾維塔》中汲取了相當多的靈感,令其既有史詩般的壯麗,又不乏流行文化的精華。1978年,鮑伯利和勛伯格在巴黎「奇跡般地」完成了這項宏偉的工程。
1980年秋,長達兩個小時的音樂劇《悲慘世界》在巴黎體育館首演。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它竟然被硬插在了拳擊和馬戲表演之間,並在上演後的第十六周便被迫收場。哀嘆之餘,曾經把《貓》成功包裝上音樂劇舞台的英國著名演出製作人麥金托什找到了鮑伯利和勛伯格,下決心要把《悲慘世界》搬到「世界歌舞之都」—百老匯。三人一拍即合,6年後,重新包裝後的《悲慘世界》落戶百老匯,並正式踏上了國際舞台。
作為一部大型音樂劇,《悲慘世界》聘用的演員總數為421人,幕後的員工更高達1633人。該劇之所以能連演16年而不衰,除了故事和主題的歷久彌新、真切感人外,演員的專業、音樂的動人以及場景的變換等,也都是引人入勝的原因。例如主角冉·阿讓在大戰前夕祈禱上蒼保佑養女珂賽特的愛人馬呂斯的獨唱《讓我死,讓他活》,其神情之懇切、旋律之優美,令人過耳難忘;再者,《悲慘世界》的編導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轉台,將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戰壕」逼真地呈現出來,加上慷慨赴沙場的激昂軍樂和充滿火葯味的槍聲、爆炸聲,令觀眾如身歷其境,達到了比電影還要真實的震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