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B. 求一篇2000字左右的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星期四之前要
音樂,其實是人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元素。記得有很多次,在自己平淡的生活中,當聽到一首非常喜歡的歌的時候,情緒立馬會變得高漲起來。其實這就是一種無言的力量,讓自己快樂的力量。人生的最終追求是什麼?除了幸福快樂還能是什麼?所以有人說音樂是人類世界最感人的語言也是非常令人同意的。況且這些音樂都是和女人和孩子結合在一起的,不更讓人想到了純潔和歡快這兩個詞嗎?是的這是一部音樂電影,述說了音樂與女人、音樂與孩子、音樂與男人、孩子與女人以及女人和男人之間的綜合故事,充滿了歡笑聲和濃濃愛意的影片。配合著那個時代所特有的背景,更是令如此的電影被全世界的人所喜愛。我所能理解的很多電影中所要體現的好元素,都在此片中體現出來了,也許這就是音樂之聲的魅力所在,即使延綿了半個世紀還是如此。 關於女主角朱莉安德魯斯,感覺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人。據說當時此片流行後被很多人不斷重復觀看,以至於她被稱為當時男人心目中最理想的妻子、母親和女兒。呵呵,對於一個女人,一個充滿了童心的女人,一個充滿了童心而又會帶給別人快樂得漂亮女人來說,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稱贊啊。這和她在影片中演繹的女家庭教師的給人的好形象是密不可分,我相信這是她個性的真實體現。後來朱莉還從事了關於兒童的相關寫作,還有配音動漫片不也是體現了其對於孩子的那份喜愛之情嗎?一個好的角色除了演繹,個人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其本來氣質發揮的重要性。如果一個角色能在影片中演繹她自己本來的性情,不更具真實並令人喜愛嗎?電影不就是想給人一種真實快樂的共鳴么。 至於男主角,不可否認是一個好演員,演繹的男船長外冷內熱的形象,可以說代表了很多真實男人的現狀,和瑪麗亞的活潑熱情充滿了親和力正好是一個互補。如此的對比對於最後故事的走向做了很好的鋪墊,當然影片中另一個重要角色,男爵夫人也不得不說一下。雖然男爵也是非常優秀的女性,可惜她出生貴族,缺少的正是一種對於事物的飽滿情緒。她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像正常人一樣子的男人,優秀的男人在身邊即可。而不是一種能相互成長相互照顧和家庭的那種女人,況且船長家還有著那麼多的孩子,對於已經和孩子們成為好朋友的瑪麗亞,征服一個冷峻而堅定的男人優秀男人來說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當然了說這段只是想為男爵夫人最後能理性而坦然面對如此的狀況而表示下理解和敬意。她也是喜歡船長,但是不能把握好船長的心,不能更好地和孩子們融合在一起,她能想到瑪麗亞才是最好給予船長極其孩子們幸福的那個女人。擁有不一定能給人幸福,但是成全他人的幸福卻是一種非常高尚的行為,作為西方的貴族和一個也有著高貴氣質的女性,如此知趣的退出也是體面和令人感嘆的!為什麼如此的男人身邊總是有著那麼多的好女人?呵呵,事物都有一個因果關系的。沒有必定的事情,但是事情總是有其必然的因素在其中起著重要作用的,這是善良的人們都能看到和喜歡的:愛與溫暖。 一個家庭少不了男人女人和孩子,但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必定還音樂和其他那些調劑在生活中的元素。願音樂、快樂和溫暖的家與你我同在。
C. 關於音樂之聲影評2000字——豆瓣網
在我看來,這部影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迄今為止在我看過的影片中,論喜愛程度它或許排不到第一,但論最佳影片的話,它卻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片中的音樂已是無可爭議的經典,《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雪絨花》《音樂之聲》等歌曲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而更讓我動容的,是隱藏在音樂背後的那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是那樣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在片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故事發生在奧地利。她是一個熱情奔放,熱愛生活,活潑開朗的年輕修女,對歌唱有著濃厚的興趣和很深的造詣。但崇尚自由,性格外向的她似乎不適合修道院的繁文縟節。於是,修道院的院長經過討論決定將這位年輕修女推薦給一個需要女家教的家庭。懷著對修道院的依戀和對新生活的憧憬,她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座豪華尊貴的府邸。等待著她的是一個剛剛失去妻子,不苟言笑,要求嚴厲苛刻的艦長以及穿著他的統一制服,每天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天性純真的孩子。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已經習慣「只操練不玩耍」的七個孩子對這種生活早就在內心充滿了嚮往,充滿了渴望!如今,他們總算有了一位能滿足他們作為孩子本來就應有的自由玩耍的權利的家庭教師!
孩子們在她的指導下唱著那首我們再熟悉不過的「Do A deer a femaile deer」,孩子們唱出了自己應有的朝氣,找回了自己原本就應該有的美好的童年生活!而她,我們的可愛的修女,看著孩子們如此歡快,如此自由的歌唱,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感!在我看來,她本身就是一個永保童心的可愛女孩!此時,她似乎也與孩子們產生了心靈上的共鳴!她帶領孩子們泛舟湖中,嬉戲草坪,穿梭市井,也曾騎著自行車飛奔,也曾如猿猴般攀爬樹木!在玩耍的過程中,音樂一直與他們相伴,他們唱出的是世界上最歡快的旋律!
但是沒過多久,那個不苟言笑的艦長就回來了,並帶來了一位準備成為孩子們繼母的女士。 當艦長看到她帶著孩子們穿著那種「奇特」的服裝在湖邊劃船,聽說她帶著孩子們爬樹的時候,艦長勃然大怒!厲聲斥責她,並責令她立刻離開!就在此時,孩子們給了艦長一個意外驚喜:換完正裝的孩子們唱著她教的歌曲來歡迎艦長帶來的客人,優美的旋律也幫助艦長找回了音樂的感覺,他也唱出了積攢在內心許久的歌聲!艦長開始後悔自己剛才的魯莽,並連忙向她道歉,請求她留下來繼續教孩子們。於是,她不僅得到了孩子們的愛戴,也獲得了艦長的認可!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電影當中的這段經典對白吧:
「Do you know when I first started loving you?That night at the dinner table when you sat on that ridiculous pine cone.」 「What?I knew the first time you blew that silly whistle.」
艦長與修女也可以算是一見鍾情了!於是,同樣熱愛音樂,喜歡歌唱的艦長和這位修女共浴愛河!
雖然,《音樂之聲》並不是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電影,但這段浪漫的愛情故事也足以成為影迷心目中的經典了!
那首著名的《雪絨花》,這首歌在片中唱過兩次。第二次演唱《雪絨花》,這是表現愛國情懷的高潮部分,也是每次觀看都讓觀眾熱淚盈眶的一段。此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結婚度完蜜月,忽然接到柏林來電,命令上校參迦納粹的海軍,並把他和全家置於嚴密監視之下。接受納粹的安排,在上校眼裡是絕不可能的事;而直接拒絕,他深愛的妻子和孩子便會受到傷害。於是上校決定帶全家逃走。即將離開祖國的那個晚上,借著參加民謠節的機會,上校在奧地利同胞面前唱起了這首《雪絨花》,正如他所說的那樣,「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唱到第二段,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在瑪利亞的帶動下,盡管會場處在納粹分子的監視下,全場奧地利觀眾還是和上校一起高聲唱起了雪絨花——「Edelweiss,Edelweiss,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歌聲盪氣回腸——是的,大家會分享此愛,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在奧地利與瑞士邊境的群山之中,艦長和修女帶領著七個孩子翻越崇山峻嶺,懂事的孩子們並沒有叫苦!他們一起唱著歌,歌聲在群山之中回盪,聽,這是來自心靈的最美的旋律!
D. 《音樂之聲》 電影的觀後感
我對這部影片的美有幾個享受的地方: 首先,當然是它裡面的天簌之聲。這是一部音樂劇,所以影片的開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題曲「音樂之聲」,它充分地表達了瑪利亞對大自然的熱愛。影片中,瑪利亞教給孩子們的「哆來咪」無疑是一堂灰諧生動的音樂課,7個調皮苦悶的孩子愛上了音樂和瑪利亞,他們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接著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藍藍的天空,嫩綠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這一切無不給我最美好的視覺享受。 最後就從影片的所表達的深刻內涵上說說吧。我是被裡面所表現出來的愛所感動著,瑪利亞對大自然的愛,瑪利亞對孩子們的愛,孩子們對上校和瑪利亞的愛,瑪利亞和上校的愛,他們一家對祖國的愛……世界是不能缺少愛的,如果從我們自身來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更不能沒有愛。從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須先學會去愛你身邊的一切,然後你的熱情才能感染到別人,而別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你,愛就是這樣傳承了下來。 瑪利亞的溫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堅強、勇敢和無私純潔的愛!我覺得原來那十二個家教為什麼沒有最後留下來的原因應該是他們沒有耐心、他們並不真心喜歡孩子們、他們並不真正了解孩子們,而瑪利亞正好相反,能理解這些孩子去用無私的愛去愛他們,並藉著那優美動聽的音樂讓這個缺少愛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歡樂!她從一開始就喜歡這七個個性不同的孩子,並用心地去了解他們、愛護他們、教導他們,用心地去愛他們,所以最後孩子們從心裡接受了她,從心裡喜歡她,並在她與上校結婚後親熱地喊她「媽媽」。 一個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學校,我看完這部電影後開始有點理解了。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范、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朴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准,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E. 關於音樂電影的觀後感 急!!!
音樂劇《音樂之聲》是作曲家理查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卡·哈默斯坦第二於1959年合作完成的。 《音樂之聲》以音樂劇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鮮活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既富有生動活潑的濃郁生活氣息,又充滿理解與愛心的真實 感人的故事。與其他影片不同的突出風格是:它不僅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情節,而且有優美悅耳的歌聲和大量自然而又精彩的人物對白。與同類影片相比,其語言獨具特色:既有用詞精練、韻律整齊、節奏規范、藝術性強的高雅詩歌歌詞,又有大量朴實、自然而又頗具風趣的日常生活對話。由於主人公大都是受過教育或有身份的 人,盡管對話是口語體,其中有許多省略句,但總體上對話語言比較標准,適合模仿和借鑒。聽者可在輕松愉快的娛樂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時也會受到地道英語聽說情景的熏陶。 1959年在美國紐約首演,並在1960年獲得第十四屆托尼獎最佳音樂劇、女主角、女配角等五項獎, 這是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曲)和奧斯卡.翰墨斯坦(詞)的最後一次合作創作的作品。1965年的電影版也獲得過5項奧斯卡大獎。演出後大受觀眾歡迎。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同年,該影片獲奧斯卡金像獎。它被認為是最傑出的永恆佳品。這部歷久常新的電影,永遠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學音樂的,聽音樂的,都不約而同地被這部電影所感動。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過於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雙重評價,說她有時很好笑,但有時會時常惹麻煩。最後,院長還是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軍艦長家作一名家庭教師。女主角瑪莉婭生性活潑率真,走出修道院 投身世俗生活,大膽追求真愛,以童心,愛心去照料七個過早失去母親的孩子,盡顯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際的寬容與親情的和諧,馮·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納粹爪牙 高壓的正氣,寧可流亡不做亡國奴的愛國情愫,無不昭示了人類向善的意願;故事場景阿爾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音樂之鄉薩爾茨堡(莫扎特的故鄉)的藝術氛圍,尤其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妙曼歌曲(出自音樂大師理查德·羅傑斯之手),經過近半個世紀,仍傳唱不衰,讓人充分體驗到藝術和自然之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 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F. 求音樂劇《悲慘世界》觀後感(3000字以上啊!)
前年寫的《悲慘世界》觀後感第二篇觀後感之二
寫於2002年6月25日
昨天晚上看完《悲慘世界》後回到家很輕松地寫完了第一篇觀後感,上床後卻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又想了很多,還有些話我還想再說說,算是觀後感之二。
先從我的一位樂友說起,這位先生是我所敬重的一位長輩,亦是多年的古典音樂痴迷者,CD的收藏自不必說,從前沒有VCD、DVD的時候,就收藏了大量的LD碟片,除了一些音樂會的現場錄像以外,以歌劇為主,基本上重要的古典歌劇作品都收齊了。我也曾在他那裡流連忘返,還把很多節目用立體聲錄像機翻錄下來,堆了一大堆,只不過這么多年過去,也都該發霉了。我曾彼此獻寶地將《悲慘世界》的原版CD送給他聽,過了一些時候再登門問及對其的看法,不料淡淡地說了一句「沒怎麼聽」然後加上一句「百老匯音樂劇嘛,再怎麼樣也不能和歌劇相比」。
說實在的,我當時就對這句話有點不以為然,現在看了《悲慘世界》的原版演出,更加是覺得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我自己也是個極喜歡傳統西洋歌劇的人,不僅熟悉大部分的重要作品,個人收藏中甚至也有不少偏門貨色,如瓦格納的《帕西發爾》我都有全劇的LD大影碟,全劇近五個小時三張大碟,是當年工資只有二百多一個月的時候花上750元購得。但是我同樣對《悲慘世界》如此傾倒,為什麼呢?
不錯,與一些大歌劇相比,你可以說《悲慘世界》的音樂語言不夠豐富,對演員聲樂技巧的要求不算很高,樂隊織體不很復雜,還有呢?還能列舉出什麼呢?場面不夠宏大鋪張?拉倒吧。最後憋了半天,惡狠狠地說「反正大歌劇就是高雅,音樂劇就是通俗」。
我想廣大樂友裡面抱著這種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數,恐怕還包括一些專業音樂業內人士吧。可是真的是這樣嗎?想想那些經典歌劇的創作年代,那時候,沒有電影,沒有電視,沒有卡拉OK,歌劇是什麼?歌劇一開始是王公貴族宮庭里消遣的節目,到後來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化的娛樂,想想威爾弟的《弄臣》首演次日滿大街都是哼唱《女人善變》的情景。恐怕威爾弟普契尼的每一部新作從羅馬傳到巴黎的時候,也就跟我們現在「又是一部大片就要上映了」的感覺差不多吧。
又有朋友說:「我不喜歡音樂劇的唱法,還是覺得歌劇的唱法好聽。」那隻能說羅卜青菜各有所愛,而不能說歌劇的唱法就是高雅,而音樂劇的唱法就是通俗。應該說,音樂語言的發展是緊緊跟隨著時代的發展、大眾的審美觀的發展而發展的,威爾弟的時代的人們不會想像得到我們現在是在怎麼唱歌,正如同莫扎特的時代沉醉在《費加羅的婚禮》中《伯爵如果你想跳舞》繞來繞去誇張做作的費話羅嗦中的人們怎麼也無法想像普契尼的《冰涼的小手》或是《今夜無人入睡》的唱法一樣。比才的《卡門》雖說是出悲劇,但就其體裁來說其實還是歸入「喜歌劇」。如果當年有位酷喜莫扎特羅西尼的老兄自命為高雅而把《卡門》斥之為「通俗」,今天看起來一定覺得好笑。
所以,我覺得與其說《悲慘世界》等是音樂劇,不如說是現代歌劇的一個分支,而且是真正「繼承和發展了」古典歌劇「優秀傳統」的現代歌劇,只不過與諸如譚盾創作的《茶》這樣的「先鋒前衛」的作品不可歸為一類。
此外,《悲慘世界》等現代歌劇將很多原來徘徊在古典音樂大門的人領進了這個寶庫,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我就知道有些朋友先是聽到了諸如《不要為我哭泣,阿根庭》、《回憶》、《今夜》等歌曲非常喜歡,然後再追根尋源地接觸到了音樂劇,才發現管弦樂隊的聲音是這么有表現力,美聲唱法的歌曲也可以唱得這么好聽,於是一步步地喜歡上其它的歌劇作品。昨晚大劇院座無虛席,我在二樓包廂向下望去,看見黑壓壓的人頭,心想,這裡面該有多少人是原來對音樂劇一無所知而今晚給他們打開了一個新天地的啊! 不好意思,只找到這么多,你網路一下吧……~
G. 音樂之聲觀後感3000
[音樂之聲觀後感3000]故事講述了修女瑪瑞亞性格開朗,活潑,賦有愛心,被修道院院長派到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家庭去當家庭教師,音樂之聲觀後感3000。孩子們的媽媽去世了,他們非常調皮,在瑪瑞亞之前,他們已經氣走了七位家庭教師了。瑪瑞亞克服了重重困難,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做游戲,逐漸成為他們的好朋友。讓他們的爸爸懂得如何去愛他們。最終瑪瑞亞得到孩子們的認可,成了他們的媽媽,過著幸福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部分特別好玩:在瑪瑞亞來的第一個晚上就下起了大雨,不停地打雷。突然一聲雷響,最小的女兒跑進瑪瑞亞的房間,她對瑪瑞亞說:姐姐哥哥們都不怕。剛說完,又一聲雷響,4個大點的女兒同時跑了進來,她們對瑪瑞亞說:男孩子們不會害怕!雷聲再次響了,2個男孩也跑了進來,怎麼你們也害怕嗎?男孩說:我們過來看看她們怎麼樣了!瑪瑞亞為了緩解他們的情緒,教他們唱起了歌。可怕的夜晚就這樣愉快的度過了。 《音樂之聲》是以歌舞為主題的一部電影,我希望大家能多看這樣的電影,用心去感受愛,讓愛留在每個人的心中!--------------------I was deeply moved by the universal love and the fixed enthusiasm when I saw the musical THE SOUNDS OF MUSIC, Maria, the female lead loved music from her childhood, all the stories happened after the dame to the captain, the male lead’s home.The captain had seven children, in his home, what Maria faced first, were the children’s rejection and the captain’s cold and detached, but she changed all of these with her loving music, which is full of enthusiasm, which comes from her true heart!The happy music finally moved the children and the captain. Maria, her true heart, her love and her music won the best reciprocation, her love string in all the people!Maria was married to the captain, they lived a quite good life.Now, all the details appear before my eyes again and again. I think, it isn’t a musical to make you laugh, but also a ecational style. To make love grow is a thing all of us should do.-----------------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觀後感《音樂之聲觀後感3000》。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 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H. 關於音樂的電影觀後感
我看過一部叫《海上鋼琴師》的電影。應該算是關於音樂的吧。
你可以在網路知道搜索它的觀後感。
I. 電影《音樂之聲》觀後感 2000字左右
《音樂之聲》這部影片,讓我深受感動。它是作曲家查理德.羅傑斯與作家奧斯長.哈默斯塔第二於1959年完成的,而後1965年改編成為同名影片。
全篇文章中有音樂連貫而成,講述了一個熱愛音樂的修女追求自己幸福的過程,內容活潑生動,不少場景,都會讓我捧腹大笑,但一些場景卻又讓我感動流淚。
一位名叫瑪麗亞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現國語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在的一些雙重評價,後來她唄院長拍到一位名叫特拉斯的海軍艦隊長家做一名家庭教師。特拉普有七位孩子,剛開始她們都不喜歡她,孩子們用盡辦法捉弄這位新來老師,可是瑪麗亞卻沒有生氣,她帶孩子們做游戲,並教會了她們很多很多歌曲,可是後來孩子們的父親帶來了一個女子,也就是她們的新媽媽,瑪麗亞被逼回到了修道院。孩子們很不喜歡這位男爵夫人,可是艦長已經和她訂婚了,但不久後,艦長對她又不滿意了,她們解除了婚約。而瑪麗亞和艦長又漸漸發生了感情,他們就結婚了。當兩人在度蜜月時,受到了德國納的任命,但艦長是一個非常愛國的人。最後為了捍衛自己急停,他們在音樂會上逃走了。在這平凡中又演譯著不平凡的執著,瑪麗亞對自己生活的執著,對感情的執著。不禁讓我想起在現實的生活中,人們遇到許多的困難時總是逃避,而逃避是解決不了問題,我們應該向瑪麗亞一樣,勇往直前,追尋自己所想要的東西,即使是失敗也無怨無悔,因為人生沒有永遠不敗。
這部電影有很多角色都令人難忘。最令我難忘的是馮·特拉普上校上,他的愛國之情令我難忘。當他唱完」Bless my home land forever.」時看到期望祖國美好的希望破滅,不禁哽咽得無法繼續唱下去,這讓我們看到了上校高尚的愛國情懷。馮·特拉普一家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惜拋下自己所有的財產和地位以及冒著生命危險逃出奧地利的行動讓我非常的感動。在現實中也有許多愛國的例子,如:錢學森在美國度過了20年,在航空科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49年,他得知新中國成立了,非常興奮,毅然決定拋開在美國的優越條件回國參加建設。雖然美方百般阻撓,但這並沒有讓錢學森放棄。當他回到祖國,他興奮地說:「我相信我一定能回來,現在終於回來了!」這件事讓我深深的佩服錢學森爺爺的愛國之情。「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人,活著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民族,為了祖國,為了國家的尊嚴。愛國是中華幾千年以來的傳統美德,我們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們不能因為被壓迫而放棄自己的祖國,放棄這流傳了幾千年的美德。正所謂「威武不能屈」 ,我們絕不能因為威脅而投靠侵略自己祖國的人。看了這部電影,我明白了要忠於祖國、熱愛祖國的道理,這個道理絕對能使我受益一生。
一個退役的上校,家裡連續換了14個家庭教師,你要是第15個,你敢去嗎?
可是一個修女去了,不但去了,而且成功了——————
第一:修女找到了愛情,成為上校的太太。
可是,上校的前女友,一個有地位的、有金錢、美麗、高貴的女人,在用盡心思,卻沒有得到孩子們和上校的心之後,只好傷心而退。
而修女,之前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修女而已,一生的命運從這樣的選擇開始發生了轉變。
第二:那7個孩子和上校都愛她;
第三:她可以永遠不再做修女。
你敢想嗎?她成功不是用心機,而是用的真誠的愛心:
當她第一次到來的時候,面對孩子們的種種惡作劇,她真誠的與她們溝通:「當一個人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要和完全不認識的人在一起生活的時候,會怎樣呢?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緊張,可是,我沒有感覺到,相反,對你們熱情的招待,我真是太感動了。。。。」孩子感動的哭了,當她得知孩子們的媽媽去世後,爸爸就再不許家裡有歌聲和笑聲後,知道孩子為什麼要惡作劇後,她開始教孩子們唱歌,做游戲,她甚至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窗簾給孩子們自己做衣服,因為她說:她們漂亮的緊身衣不方便運動,她也害怕孩子們怕把衣服弄壞爸爸生氣,而玩的不開心。她帶孩子們一起到戶外郊遊,上樹、劃船。。。。同時,她隨時隨地的教孩子們知識,打雷下下雨的晚上,她教會孩子們戰勝恐懼,和孩子一起快樂生活學習,正是由於,她出於一片真心,真正為了家裡帶來歌聲和笑聲,她甚至不同意上校用哨子喊孩子們,她說孩子有自己的名子,這樣不尊重人。。。。。
面對上校那張死板的臉,生硬的做法,她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並在上校反對的時候,她也敢於講清自己的想法,並說服上校。
相比之下,他的前女友,看上的是他的錢、地位還有大房子,雖然也喜歡他,可是,她不喜歡孩子,想要把孩子們送到寄宿學校去,和孩子在一起也是應付,強忍著。。。。。
和開朗、自然、大方、有愛心、愛唱、愛孩子的修女比起來,上校最後和前女友說:你走吧,我們不合適,不要互相欺騙了,這樣對你不公平。。。。
當你聽到你將是第15個被折磨的人的時候,你害怕嗎?你還會面對嗎?你有信心走到那樣的一個新環境嗎?她選擇了,她成功了,人生就是這樣,往往只看到失敗,卻看不到失敗後面的成功,每一個人的成功,實際上是建立在他人失敗的基礎之上的。那麼,面對你目前的失敗,你會怎樣呢?
當你擁有的時候,你感到幸福嗎?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感到痛苦嗎?在得與失之間你更多的想到了的是什麼呢?一個人是要算計著活著,還是要真誠的象修女這樣的生活呢?你有過助人的經歷和被助的幸福嗎?人字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助人是快樂之本,受助是幸福之源。
孩子們的天性便是追求自由,影片里的孩子們各自有自己不同的性格,愛好和理想。他們不願意過這種嚴加管束的生活,總設法捉弄歷屆的家庭教師,使他們呆不下去。對瑪麗亞自然也不例外:一會兒出其不意把蛤蟆放在她的口袋裡;一會兒趁她不備將松球放在她的座位上。但瑪麗亞自己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能理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的所作所為。她引導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贏得了他們的信任,很快就成了他們的知心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用窗簾布給孩子們做了游戲服,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教他們唱歌,從「多,來,米」學起,直到排練歌曲。於是這個家庭平添了笑語、歡樂和生氣,充滿了音樂之聲。
音樂感動的不僅是孩子,上校,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有著嚴格要求,又有些沉醉於以往的男人,聽到音樂後,激起了內心深處埋藏已久的情感,無法掩飾的忘我,輕輕的哼著。音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上校,從此變得更有人情味。
自由與專制的斗爭、愛與邪惡的較量,永遠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壯烈的場景。一曲音樂之聲,就是一聲自由戰勝專制,愛征服邪惡的頌歌。自由與愛,源自於自然,源自於心靈,是人類最久遠、也是最永恆的追求。但專制與邪惡,總不願意見到人類沐浴在自由與愛的光明中,不願讓人們自由地愛,恐懼人們熱愛自由,總要千方百計將自由窒息,將愛毀滅!但自由與愛的偉大,正在於他們不懼任何壓迫,不懼任何威脅,不懼任何邪惡。因為愛與自由源自心靈,源自自然,源自上帝賜與人類的無窮的力量,因此,愛與自由終將戰勝專制、戰勝邪惡、同時也戰勝自己達到新的輝煌。有史以來,每一次專制對自由的壓迫,每一次邪惡對愛的污辱,換來的都是自由的更高的境界,是愛的更美的表現。但是我們必須敢於面對專制與邪惡,必須敢於與專制與邪惡說不!
自由地愛,熱愛自由,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J. 電影【音樂之聲】的觀後感
——看電影《音樂之聲》後的感觸 12月26日晚,明珠台放映了一部音樂劇老片《The sound of music》,觀影過程中我就按耐不住想把感想記下來,隨著影片情節的推進,這個想法越來越強烈。盡管眼皮一直在往下掉,中間又穿插多次廣告,我一直堅持著看到凌晨一點,寫完感想已經兩點,影片引起的人的思緒讓我久久不能平靜入睡,一遍遍回憶著那些美麗的風景、歌聲、笑臉和畫面……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被德國吞並了的奧地利,講述的是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瑪利亞用智慧和愛心逐漸溫暖了上校的七個孩子,並與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教會了孩子們許多歌曲。給孩子們帶來歡樂的同時,一份久違的情愫在不苟言笑的上校和身份懸殊的家庭教師中萌生,上校被瑪利亞美妙、動人的歌聲和她帶給整個家庭的快樂所融化,它講述的故事是快樂地生活,在生活中發現快樂的重要方法是樂觀堅強的人生態度,還有藉助音樂來創造快樂的重要方法。它講述了愛情的故事、家庭的故事,它描繪了善良、愛心、智慧、自由、積極、熱情、尊嚴、尊重、氣度、原則、團結、忠誠、愛國和坦誠相見等等。我不知道電影敘述的故事會不會發生在自己身邊,但這個故事的確給人帶來很多美好的回憶和思考,讓人精神愉悅,從內心裡也嚮往著故事中的歡樂,還有那美麗的阿爾卑斯山脈,翠綠的草地,潺潺的流水,夕陽中的背影……故事的最後講述的是上校和瑪利亞勇敢、智慧地帶領七個孩子在修女們的幫助下突出重圍,不屈服德國納勢力逃離家園,跋山涉水找尋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自由的情景,緊張的逃離讓人鑿實為他們捏了把汗,也為上校作為一名故國將士、一位丈夫、一位父親所表現出的沉著擔當、不屈不撓之精神喝彩,而此時他善解人意的妻子一直勇敢站在他身邊,盡心保護著孩子,默契地配合著最終獲得勝利。電影中很多地方由歌聲代替敘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劇情中,每句歌詞都彌足珍貴地向人們講述著人生路上要不斷堅信的道理。比如對初戀的珍藏,不要執迷於年輕時一時的感覺,要耐心等待「the star belong to you」;比如修女院院長告訴瑪利亞,修女院不是用來逃避現實的地方,對於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問題只有勇敢的面對並想辦法去解決才能獲得心靈的安靜、平和和精神上的舒暢;又比如本來不願孩子們參加民歌大賽的上校為解救全家不得不參加比賽,最後拿著吉他在台上獨唱《雪絨花》,唱道「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想起自己的祖國淪陷自己要被迫離開時哽咽著唱不下去,一個大丈夫平時埋藏在心的情感通過吉他聲和噙著的眼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一切被瑪利亞敏感地捕捉到,她迅速用歌聲接上,隨後孩子們加入,最後全場奧地利觀眾加入,影片達到一個高潮。一個好女人是一粒火種,是一本好書,是一首溫馨的音樂,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體溫柔的笑厴,是耐人尋味、引人追隨的一股力量。而瑪利亞正是這樣的一個女人,讓我敬佩、欣賞! 值得一提的還有另外一個重要角色就是差點成為上校妻子的男爵夫人,她美麗、高貴、優雅、富有,也有聰明、善解人意的一面。電影先把男爵夫人以上校妻子最佳人選的方式帶進情節,他們地位相當,品味相同,在一起也能談得來,在一般人眼裡這是最完美的結合。男爵夫人也就此認為她即將要成為七個孩子的繼母,和上校開啟強強聯手的幸福婚姻。可瑪利亞與上校在舞會上的一段默契完美的奧地利民族舞蹈所流露出來的感情讓男爵夫人有了危機感,企圖說服瑪利亞離開讓這根還未發芽的感情之苗就此夭折未果,兩顆心靈深處火花的產生、激情的碰撞、情感的共鳴、靈魂的契合最終譜出真愛的篇章。男爵夫人的退出姿態是讓我欣賞的,她始終是高貴且優雅的,在即將親耳聽到上校對她說出所愛非伊人之前,她選擇了保存自己的尊嚴,不讓自己面子盡失的方式,說出上校其實也不合適自己的理由,噙著眼淚、帶著微笑輕輕吻別愛人,優雅地轉身離去。沒有爭吵、沒有中傷、沒有憤怒、沒有歇斯底里、沒有嫉妒、沒有流言蜚語……這樣的退出其實很體面,即使最終沒有得到所愛,也沒有失去本身的尊嚴,有勇氣!總之,《音樂之聲》這部電影是很久以來再次深深感動我的一部外語片,它帶給人的思考和回味是永恆的,我將把它給我的所有美好感覺深深烙印在心裡。也希望自己能從影片中的人物身上汲取到精神營養,學習到瑪利亞那些美麗的閃光點,讓自己變得更寬容、豁達、智慧,也贏得更多人的喜愛,用她告訴的精神指引自己找到生命中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