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放的是《哀樂》,是總政軍樂團首任團長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
如果是國外的話一般放肖邦的《葬禮進行曲》或者是《彌撒曲》。
『貳』 死人葬禮放的那首曲子叫什麼名
死人葬禮放的那首曲子叫葬禮進行曲
葬禮進行曲,哀樂。有三曲葬禮進行曲,分別是肖邦受骷髏啟發所創造的、貝多芬著名的《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的第二樂章、中國作曲家李桐樹為國人所創的葬禮進行曲。
圖為葬禮進行曲的樂譜。
『叄』 有首歌一直啊啊啊的叫什麼名字,很凄涼,常用於死人後的背景音樂
1.《Classicriver》(這首歌曲應該是答案,後邊是備選答案。)
2.The Glorious Death-馮曦妤
3.再見-馮曦妤
『肆』 電視劇里只要一出現悲傷的時候(人死了)就放的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叫神馬名字
九世輪回篇 (伴奏)終於找到了。
『伍』 什麼電影死人排隊進,還伴隨著喇叭的音樂
Auld Lang Syne
友誼地久天長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詩歌,原文是蘇格蘭文,意思大概是逝去已久的日子。Auld Lang Syne是十八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據當地父老口傳錄下的。這首詩後來被譜了樂曲,除了原蘇格蘭文外,這首歌亦被多國譜上當地語言,絕對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世界名曲,基本上是地球人都聽過了。但很多人都對這個旋律熟到不能再熟,也知道這歌總出現在什麼場合,記得當時的心情,卻總想不起它的名字。在中國各地普遍稱為友誼地久天長。人們通常可以哼出歌曲的旋律,但大部分人只可唱出歌詞的一小段。
『陸』 在死人的時候放的純音樂叫什麼名字
播放的音樂是《哀樂》或者是《葬禮進行曲》。
哀樂,指專門用於喪葬或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哀樂的內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
哀樂是由羅浪所創作的,是哀悼死者的音樂。
『柒』 死了人為什麼要放哀樂
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改編自《風風嶺》(粉紅蓮) 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普遍使用的喪葬儀式上的《哀樂》,是劉熾等人改編自陝北民樂嗩吶吹奏的《風風嶺》演化而來,樂曲1949年9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閱,被正式批准為典禮用樂曲。 劉熾(1921-1998):來自民間的鼓樂作曲家。提起影片《上甘嶺》立刻會讓人想起那首遼闊的《我的祖國》,提起《英雄兒女》也不禁要唱起《烽煙滾滾唱英雄》,比起這些激昂的歌曲,電影《祖國的花朵》的插曲肯定會讓曾經青 春韶華的觀眾怦然心動,「讓我們盪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而為這些歌曲譜曲的就是劉熾。 陝北人性格直爽,大喜大悲無不表現於形!喜樂莫過於《大擺隊》,哀樂動容者非《粉紅蓮》莫屬。今天我們在正式場合所用哀樂也是源於陝北的民間音樂。1942年春,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的音樂工作者劉熾、張魯等人,到米脂縣向嗩吶藝人常文青請教,得到了意外的收獲。常文青向他們傳授了《將軍令》《大擺隊》《粉紅蓮》等樂曲。1943年,劉熾、張魯等人將深沉悲壯的《粉紅蓮》加工改編成由多種民樂演奏的哀樂。1956年,劉熾在電影《上甘嶺》音樂創作中,再一次將《粉紅蓮》加工為雙管管弦樂隊加大鑼的追悼哀樂。其後便有了我國通用的《哀樂》。 [編輯本段]第二種說法:為劉志丹而作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在陝北這個革命根據地站穩了腳跟。但是就在這一年,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締造者——劉志丹同志,在一次戰斗中不幸光榮犧牲。當時,中國共產黨中央主席毛澤東同志在悲痛之中,交給邊區的文藝工作者一個重要任務:迅速創作一首葬禮音樂,用於即將舉行的劉志丹同志追悼會上。於是,以「人民藝術家」馬可(1918-1976,享有世界聲譽的中國現代作曲家,代表作品為群眾歌曲《南泥灣》、《咱們工人有力量》,以及在延安時由他領導創作的歌劇《白毛女》等)同志為主的延安音樂工作者們迅速搜集素材,很快便達成一致。創作組最後結合了兩首陝北民歌《綉荷包》與《珍珠倒卷簾》的主旋律,稍加修改,並將速度降為「極慢」,成為一首凄楚動人的管樂曲,這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哀樂」。可見,本曲最先追思的故人,無疑就是劉志丹同志了。 馬可(1918-1976) 江蘇徐州人。曾在河南大學化學系學習,後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導下,參加河南抗敵後援會巡迴演劇第三隊。1939年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工作、學習,得到冼星海、呂驥等人的指導,記錄、整理過大量民族資料。後在東北解放區從事音樂活動,解放後任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一生寫了二百多首(部)音樂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灣》《我們是民主青年》《咱們工人有力量》《呂梁山大合唱》,秧歌劇《夫妻識字》,歌劇《周子山》(與張魯、劉熾合作)、《白毛女》(與瞿維、張魯、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結婚》,管弦樂《陝北組曲》等流傳最為廣泛。 在音樂理論研究上,除了對冼星海作專題研究,著有《冼星海傳》外,還涉及到新歌劇的發展、戲曲音樂改革、革命音樂傳統和群眾音樂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並著有《中國民間音樂講話》《時代歌聲漫議》等書和二百餘篇論文。他在歌曲創作、歌劇創作、音樂理論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遺產。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編入《馬可歌曲選》出版。以他為首集體創作的《哀樂》是現在國內最正式的殯儀用曲。 而這一說法是目前國內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編輯本段]第三種說法:羅浪原創 《哀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獻花曲》都是他所改編和配曲,開國大典上指揮軍樂團的就是他。《哀樂》是他影響最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羅浪說,看到死難烈士的遺體還保持著搏鬥的姿態,他覺得哀樂不僅僅是哀悼,還應該表達緬懷並牢記英雄豐功偉績的情感,所以創作時他在降E小調的基礎上,於全曲最強音處採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曲調在嗚咽、悲哭之後又激昂而堅決。 《哀樂》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忘烈士的典禮上;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中央批准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樂》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捌』 電影掃毒中警察死後放的背景音樂叫什麼
如果你是問給張家輝和另一個警察開追悼會時候的背景音樂,那應該是amazing grace,翻譯過來叫奇異盛典。這首歌最初由英國牧師REV. John Newton作於1779年,開始是一首傳統的民謠,或黑人靈歌,它表達了宗教的忠誠,其中包含著一個平淡但是極富深意的贖罪的故事,它成了基督徒每次祈禱懺悔時必唱的曲目,後來它流行越來越廣,超越了宗教,成了一首真正意義上的流行歌曲,成為人們祈求和平的經典歌曲,是人民精神世界的贊歌,歌的主題和《聖經》的主旨相符:懺悔、感恩、贖罪、重生,在任何庄嚴隆重的場合、在儀式上、在很多流行音樂唱片里、在國家級的典禮以及在美國前總統里根的葬禮上,你都能聽到這首聖潔,祥和,莊重,優美的歌曲。
在網路音樂里搜索amazing grace,會出現很多,只是我也不知道那裡面是哪一個版本。
『玖』 死人時放的那種歌是什麼
是哀樂,葬禮進行曲。
《哀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獻花曲》都是他所改編和配曲,開國大典上指揮軍樂團的就是他。
哀樂不僅僅是哀悼,還應該表達緬懷並牢記英雄豐功偉績的情感,所以創作時羅狼在降E小調的基礎上,於全曲最強音處採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曲調在嗚咽、悲哭之後又激昂而堅決。
《哀樂》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亡烈士的典禮上;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中央批准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樂》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9)死人了放的音樂是什麼電影擴展閱讀
中國葬禮
中國的葬禮一般是召開規模大小不等的追悼會。追悼會的主要程序有向遺體或遺像致哀、有關人員致悼詞、奏哀樂、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等。由於各國的社會制度、宗教信仰及文化習俗存在差異,治喪活動的內容也有許多不同,此外民間流行與政府提倡的治喪活動也有許多區別。
元首逝世舉行的治喪活動較為隆重,其程序一般包括:發布訃告、宣布致哀期、全國停止各種娛樂活動、下半旗致哀、向遺體告別或瞻仰遺容、接受各界人士的弔唁、舉行追悼大會(葬禮)。追悼儀式後,由黨政軍領導人或治喪委員會負責人及死者家屬護送遺體前往火葬場火葬(或將骨灰送至安放處)。
重要的黨政軍負責人或開國元勛逝世後,治喪程序與元首大致相同,但規模略小、規格略低。一般人逝世,悼念儀式較為簡單,只有向遺體告別和追悼會兩項。中國政府提倡簡葬,許多生前擔任黨政軍要職的,死後也只舉行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儀式過後即行火葬。
『拾』 誰知死人了敲的是什麼音樂。
是 哀樂.鮮為人知的是我國普遍使用的喪葬儀式上的《哀樂》,是劉熾等人改編自陝北民樂嗩吶吹奏的《風風嶺》演化而來,樂曲1949年9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審閱,被正式批准為典禮用樂曲。 中國死人就放《哀樂》、《葬禮進行曲》,外國死人就安魂曲咯,比較有名的是mozart的Requiem,不過現在老外也不放這么傳統的了,就像現在中國人也放《送別》什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