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羅展鳳電影音樂

羅展鳳電影音樂

發布時間:2023-01-06 00:01:47

Ⅰ 《看電影》2009.24期(封面德普) 12月午夜場(封面阿凡達)相關問題

《看電影》2009年12月下(總426期)
— /海報 Avatar、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 /
特別報道 愛麗絲夢遊仙境、波斯王子、我愛菲利普·莫里斯、閏年、蘭卡斯特的最後一次飛行、劍雨江湖、46屆金馬獎、午夜企鵝、女明星 /
專題 小人物 /美國來信 /法國來信 /天下 /
探班 騎士與白天 等 /新片 我心狂野 等 /
特別加映 盡情游戲 /審片室 /專欄 周黎明、焦雄屏、衛西諦、孫昌建、羅展鳳 ……
大概九頁愛麗絲吧,給你個網址
http://tieba..com/f?kz=683408678
以後去這個吧里就能找到資訊了

Ⅱ 如何欣賞一部電影

呵呵,主要是多看,先堅持看完20部藝術片不睡著,就算邁出第一步了:)

好的藝術片,技巧永遠是為內容服務的,所以你說的什麼編劇、演員、攝像、燈光、化妝、道具等,都是相對次要的東西,這些在收藏版的花絮里總能找到些。你首先要做的,是看懂這部電影,看懂導演的想法,然後才是電影技巧。這可不算容易,不是所有名導都像黑澤明、史比比那樣簡明好懂的,所以才說第一步很重要:)。。

藝術欣賞這玩意兒,多半是要自己找點罪受受的,高更的畫兒、德彪西的曲兒、安東尼奧尼的電影兒,頭回接觸都是能讓人崩潰的,但是接觸多了,總有一天會覺著這個是正經東西,大片都是哄孩子玩兒的。

但是,難就難在,一沒有一個評判標准,難分清好壞;二水廣水深,一開始都不知道該接觸些啥,三進去不容易出來更不容易,時間長了別人容易把你當怪獸。所以。。看片有風險,入門須謹慎,大兄弟,想清楚了再來,啊。。要不就是先照著碟片聖經里開的單子,好賴先看它100部墊墊底?呵呵,俺當年還不止。。

俺個人意見,先挑幾個所謂大師級別的片子十幾二十部,沒事兒看看,如果遇到喜歡的就追著導演看,不喜歡的就先看一部。等那天把哪個大師琢磨過來了,就換人。有個半年,也就略有小成羅。。俺不太感冒那些鑒賞入門之類的書,有那還不如網上的影評精彩。而且吧,現在俺老覺著一跟人說俺在欣賞電影,就特文青,特抬不起頭來。。呵呵,雖然早年也很文青過:)

Ⅲ 中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獎的團體成員

會長 陳志華 副會長 王勛 鄭政恆 秘書 翁子光 財政 鄭傳鍏 理事 李焯桃 蒲鋒 張偉雄 劉嶔 陳嘉銘 喬奕思 董事 林錦波 羅卡 文雋 列孚 舒明 會員 黃愛玲 黃國兆 朗天 紀陶 登徒 藍天雲 林超榮 馮若芷 小敏 韋軒 湯禎兆 黃志輝 張建德 金炳興 陳耀成 丘靜美 也斯 徐寬 李照興 王瑞祺 何思穎 劉幗華 皮亞 吳君玉 趙嘉薇 鳳毛 賓尼 黎肖嫻 方保羅 潘國靈 葉月瑜 游靜 洛楓 家明 清心 羅展鳳 麥欣恩 呂永佳 蕭恆 馮嘉琪 邱淑婷 李卓倫 周思中 楊梅媛 吳月華 徐匡慈 吳國坤 劉偉霖 王麗明 李詩才 傅慧儀 安娜 行政經理 何美好 出版及項目主任 譚慧珠

Ⅳ 鋼琴在電影《鋼琴課》中的敘事功能與情感表達

本文以影片《鋼琴課》中的器樂鋼琴為切入點,分析鋼琴作為非文字性電影語言展示的敘事策略,以及邁克爾·尼曼的簡約主義配樂作為一種客體表達,如何呈現不同主體的情感世界。

一架來自文明社會的鋼琴,經歷了海洋的波濤洶涌後與粗糙原始的紐西蘭森林擦出了有關情慾和自我超越的火花。精於細微實驗樂風的邁克爾·邁克爾·尼曼在為影片配樂時,減少了他濃厚的簡約主義(1)風格。除了風格化的簡約筆觸之外,為了掩蓋一種機械式的重復曲調,每一首樂曲都被加重了音樂中的旋律感[1]。以當地民謠及流行曲作為片中音樂的基礎,艾達在電影中彈奏著行雲流水般的抒情琴音,叫人沉醉當中。作為影片極力渲染的意象,鋼琴與啞女艾達的命運緊密相連。遺落在紐西蘭海岸的鋼琴,就如同被男權社會遺忘在文明邊緣的艾達。隨著鋼琴被搬到了貝因斯的家中,艾達的心也逐漸落在了貝因斯身上。琴鍵與斷指,沉琴與跳海,新生與新琴……圍繞著這架鋼琴的自我救贖就此展開。

「你聽到的聲音不是我的說話聲,而是我腦海的聲音」。影片《鋼琴課》開場的鏡頭即是艾達從捂住雙眼的手指縫里去窺探和審視這個世界。用一個蘇格蘭小女孩的畫外音,艾達訴說道,「從我六歲起我就沒有開過口。沒有人知道為什麼,我自己也不知道。」緊接著畫外音繼續自言自語,將觀眾的目光帶向了她的摯愛珍寶——鋼琴,「奇怪的是我並不覺得自己是沉默的,因為我擁有我的鋼琴」。 於是就算父親毫無商量地將她遠嫁去紐西蘭,沒有選擇權的艾達也能在鋼琴中獲得平靜。黑暗中艾達的後背定格在畫面中央:一身黑色的維多利亞時期長裙,一架黑色鋼琴,連同黑暗的房間一起被展在高反差布光中,這樣的場面調度給人一種強烈的壓迫感。但她的手指一碰觸到充滿靈性的鋼琴,那包圍著艾達的令人窒息的黑暗和壓抑就立刻被充滿自由意志的鋼琴曲一掃而空。     

 如果說艾達的沉默反映了對無所不在的男權壓迫的反抗,那麼她的鋼琴就是一個閘口來釋放她所有的憤怒,並為她保留空間堅持真實獨立的自我。影片最開始的這種沉默壓抑與聲音爆發的對比,暗示了艾達沉默背後潛藏的力量:她是擁有主體性的個人,能自由地決定自己是否開口,如果開口將說些什麼。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艾達的緘默不語是從符號層面反抗男權社會符號秩序的行為[2]。她拋棄了男權社會的所有語言,用通過彈奏鋼琴表達和主張自己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完整不受侵犯。所以,當艾達與她的陪嫁物品被粗暴的白人水手扔在海灘上時,她拚命透過鋼琴擋板去觸摸琴鍵;當艾達的鋼琴被丈夫暴力剝奪時,我們看到她在刻滿琴鍵的餐桌上忘情演奏。我們也看到她為了鋼琴與貝因斯做見不得人的肉體交易,在鋼琴課上跟他討價還價。她是沉默的,但透過鋼琴,她又在言說一切。總之,她做了所有的努力來保存這點可以區分她的沉默的珍貴的主體性。       

 也是鋼琴,讓貝因斯愛上了艾達,幫助艾達實現了自我超越。艾達心愛的鋼琴被丈夫無情地拋在岸邊,她找到鄰居貝因斯,表達自己想去岸邊看一看鋼琴的意願。貝因斯在多次拒絕之後,被艾達的執著打動,帶著母女二人來到海岸邊。看著艾達深情忘我的演奏,貝因斯對艾達的感情由此而生。艾達的意願第一次在男性那裡得到尊重和滿足。在此之後,貝因斯用八十畝地向艾達的丈夫斯圖爾特換來了這架鋼琴。然而易主之後,貝因斯所提的唯一要求即是他只聽不彈。面對已經調音完畢的鋼琴時,艾達深感意外,這是她第二次擁有這種被尊重的感覺,而貝因斯只願聽不願彈的要求,使得艾達不再是獨自彈琴,而是得到欣賞與傾聽。這個一直以來表達艾達內心獨白的鋼琴,第一次得到了除了艾達之外他人的回應。啞女艾達的自主性再一次在貝因斯這里被找回。艾達就在這被貝因斯主導的、互相平等又摻雜情慾的交往之中對貝因斯心生情愫,直至被丈夫發現二人的姦情被砍斷手指,也絲毫不能動搖自己對於貝因斯這個給予她尊重和傾聽的男人的愛戀之心。     

 影片最後,當貝因斯與艾達選擇離開之時,貝因斯做出了與斯圖爾特這個男權社會標志性的產物完全不同的舉動,他堅持一定要帶上鋼琴一起乘船,並最終尊重艾達的選擇將鋼琴丟進大海。艾達的自我也隨著鋼琴的沉落海底而獲得重生:她的話語權不再需要鋼琴這個載體替她去表達,她本身的自我已經可以得到尊重。艾達的主體性,伴隨著《All Imperfect Things》緩緩響起,終於可以脫離鋼琴這個載體,獲得完整。

在艾達到達紐西蘭的第二天,身著西裝的斯圖爾特帶著一支衣衫襤褸的迎親隊伍到海灘迎接自己心中的女神繆斯。等到艾達緩緩從帳篷中走出來的時候,注重外表的斯圖爾特對於艾達的外在是極其失望的,這種失望就遷怒到艾達眾多嫁妝中最累贅的鋼琴上。為了維護尊嚴和權力,斯圖爾特嚴詞拒絕了艾達「什麼都可以不要,只希望帶走鋼琴」的懇求。鋼琴在這里象徵著一種話語權,斯圖爾特命令傭人丟下它,實際上是在向自己的未婚妻艾達宣布自己的絕對控制權。      

這個男人不知道的是,從他對象徵著艾達另一個自我的鋼琴不屑一顧甚至加以嘲諷的那一刻起,他就註定無法佔有艾達的心。斯圖爾特不能理解伴隨著畫外音樂《The Promise》響起,艾達凝視山谷之下的鋼琴時眼裡流出的絕望與悲涼;不能理解艾達在木桌上刻下琴鍵的奇怪舉動。影片的尾聲,當斯圖爾特發現艾達再次辜負了自己的信任,擊碎了自己作為一個男性的尊嚴時,他難忍胸中怒火地手提著斧頭沖下山坡。《The Sacrifice》如暴風驟雨般傾瀉,隨著斯圖爾特腳步的臨近愈加充滿緊張與不祥。艾達被砍掉手指的一段,鋼琴曲始終悠揚清澈的,如同雨中飄零著的風聲。配合這樣的空靈,卻是艾達徘徊在傾盆的大雨中,盡管她極度克制面部痛苦的表情,然而在這樣的剋制下卻是無盡的慘烈和震撼,觸目驚心。

與艾達的沉默相比較,電影中貝因斯的沉默更加隱晦也更加難以察覺。從貝因斯的刺青紋和他同毛利人的交談中,我們可以得出他毛利人的身份。但是當斯圖爾特處於一種歐洲中心主義的自滿情緒,並被一種對「落後的」當地人的統治邏輯所支配時,貝因斯的價值體系是不被重視和傾聽的[3]。因此,他無法拒絕艾達提出想要去紐西蘭海岸彈奏鋼琴的請求。艾達傾心彈奏的《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彌漫在咸濕的海風,貝因斯就在那時對同樣不被男權社會重視和傾聽的艾達產生特殊的情愫。短暫的午後,沉默的艾達因為鋼琴得到救贖,沉默的貝因斯因為艾達得到救贖。貝因斯看似愚蠢地用自己的八十畝良田交換了艾達鋼琴的所屬權。導演簡·坎皮恩將貝因斯和艾達感情線索的發展推進在僅有的次鋼琴課中。

1.得知鋼琴和自己都被斯圖爾特擅自出賣之後,啞女艾達是愕然震怒的,卻被同樣怒不可遏的丈夫以「一家人總要做出犧牲」的理由終結爭吵。但是第一次上門之後,艾達發現貝因斯十分重視自己的鋼琴,為此花了高價請專業人士調音。艾達在明確貝因斯只聽不彈的意願後,用這架鋼琴彈奏了簡單的音階。

2.《The Fling》的歡愉中,貝因斯身不由己地撫摸上艾達潔白纖細的脖頸。意識到自己的唐突,貝因斯和艾達達成了這樣的觸摸用一個黑色琴鍵交換的協議。

3.昏暗的木屋裡,貝因斯久久凝視著醉心於《Big My Secret》之中的艾達的背影。在她走後,赤身裸體地撫摸著鋼琴,不知如何釋放這種情感。

4.仍然是在這曲《Big My Secret》中,艾達掀起了自己的裙子,裙擺下貝因斯用自己粗糙污垢的手指摩挲艾達絲襪破洞下光潔的肌膚。

5.被族人調侃之後,貝因斯提出了更過分的要求。在已經脫下外衣之後,艾達用一段明顯雜亂無章的旋律宣洩自己的不滿與恐懼,打消了貝因斯更進一步的念頭。

6.艾達在觀看舞台劇《藍鬍子》時假意與斯圖爾特親密來刺激貝因斯。在這一次的鋼琴課上,貝因斯用十個琴鍵交換兩身赤身裸體相擁的機會。      

貝因斯的內心充滿了矛盾與掙扎,他決定終止這場借著鋼琴課的名義來滿足自己情慾的肉體交易。但是此時在艾達的心中,貝因斯的突然缺席帶給她的是無盡的失落和空虛。順著《Lost And Found》的樂聲,艾達的眼光望向森林深處的木屋,和那個在她心間掀起情慾波瀾的男人。在脫離了鋼琴課師生的關系後,艾達奔赴心中的愛人,於鋼琴曲《The Scent Of Love》中,兩人的情感得到升華。    

《鋼琴課》是一個關於在沉默中發聲的故事。為了要讓一切沉澱下來,導演簡·坎皮恩把故事發生的環境設置在一個幽閉荒蕪的海島。遙遠空曠的紐西蘭海岸上,沒有聲音,只有旋律,每一個人都在默默地飽受掙扎變做無奈之後的煎熬。對於女主角啞女艾達而言,這種煎熬向觀眾所展示的,不是世俗意義上女人與男性權力的對抗;而是一個內心獨立、能夠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自身生存環境和精神世界的沖突中尋求平衡,經歷多重掙扎之後,終於獲得內心的平靜,與現實達成和解的過程。

(1)簡約主義:簡約主義的稱號最初來自繪畫與雕刻藝術,又稱為「極簡抽象藝術」。音樂中,也有一種稱為簡約主義(Minimalism)。簡約音樂有不同的稱呼,它又被稱為復奏音樂(repetitivemusic)、原聲音樂(acousticalmusic)及冥想音樂(meditativemusic),每種名稱分別說出不同簡約主義音樂家在音樂上的不同取向。可以肯定的是,簡約主義音樂家都一致有意識地要對抗傳統以來教條主義下的十二音階體系作曲技法,他們更著意在音樂上的迴旋反復設計,強調韻律與節奏。

[1] 羅展鳳.電影×音樂[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247-248.

[2] 賴丹.淺析《鋼琴別戀》中的女性視角[J].電影評介,2011(22):68-69.

[3] 李亞蘋.沉默的艾達與被消聲的毛利人——從簡·坎皮恩的《鋼琴別戀》談起[J].電影評介,2013(20):35-39.

Ⅳ 澤黎草代表什麼意思

網路_月落門吧_幼學瓊林
古人房前屋後種植桑樹或梓樹,後來就用桑梓代表家鄉。 蓬萊弱水,惟飛仙可渡;...望人包容,曰海涵;謝人思澤,曰河潤。 河潤:黃河水可以滋潤周圍廣大的地區。...貧士之腸習黎莧,富人之口厭膏梁。黎、莧(音現):指黎草和莧菜。膏梁:...
post..com/f?kz=169852713

蒙學讀本:《龍文鞭影》·《幼學瓊林》 - 怡紅快綠
貧士之腸習黎莧,富人之口厭膏梁。 黎、莧(音現):指黎草和莧菜。膏梁...飲杯棬而抱痛,母之口澤如存;讀父書以增傷,父之手澤未泯。 用母親用過...王佑:宋代人,知道子孫一定會顯貴,就親手在院中種植了代表三公的三棵槐樹,近年...
www.imagegarden.net/bbs/showthreads_60590

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現在是黑澤清(Kiyoshi Kurosawa),不是黑澤明啊,很多人會把他們弄錯! 我...您完全能夠代表網站,以網站的名義邀請朋友和合適的作者。您邀請之前,我們只需要...黎草田、黃霑、陳勛奇……太多太多,未能盡錄,希望有天一一記下。 posted ...
www.inblogs.net/zbigniew820/

報告人:柳立言 編號:51 - 家居行業信息
戒之曰:先世詩書之澤不可失墜,汝曹當繼述先志,振起戶門. 斯言至今猶在...26介以小人橫逆相盾,雖在我有不足加損,然得無應變之勞,與其杖黎草 27...本站轉載其文並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 2、網站...
www.echome.cn/trade/home/2006091517425.shtml

04.04【千年以後】第二部 完結篇 14F 布布文學 三十六雨
至少,那代表對方不討厭、也不反對,自己那像極了某個老頭的長長美須。 「...「…你記得昔日苗疆地坑那兒的鬼草│奇黎草嗎?據說那兒的居民至今仍深受其害...深感素續緣的醫德造福鄉里澤披武林、實屬眾人之再造父母猶如天恩的村長伯秦留敢...
www.36rain.com/simple/index.php?t46497.html 124K 2007-5-9 繁體

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九月 2005
在這樣一部表現青春期躁動情緒,代表前衛思潮的電影中卻意外地採用了代表了...《大時代的黎草田——一個香港本土音樂家的道路》,黎先生在世時曾為不少...徐克談黑澤明電影配樂(完結篇) 徐克談黑澤明電影配樂(3) 皇後戲院
zbigniew820.blogspot.com/2005_09_01_archi ... 繁體 -

Ⅵ 關於電影配樂方面的書籍

羅展鳳 《電影X音樂》
還有她的另外一本《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不錯 她在這方面還比較權威吧

《電影X音樂》
本書把電影和音樂交叉連接,向讀者展開一個「聽讀」電影的新視角。
把音樂和電影交叉談論的書,當下並不多見。而觀影族中,頗多音樂愛好者,因為很多經典的電影都有出色的配樂,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使得音樂與影像相映生輝,甚至流傳更廣。
作者對電影、音樂、文學有很強的感悟能力,本書是其電影音樂評論文章的結集,分六個部分,從不同的專題角度、不同的電影實踐來談論電影音樂從內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對電影音樂的感性、理性之分析,為電影愛好者對電影的細讀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資料,也是從規范的學術立場對電影音樂這一媒體交叉的新文化現象的研究做出了嘗試。

Ⅶ 我是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但希望今後從事新聞傳媒方面的工作,想知道我現在應該掌握哪些技能,積累哪些經

我覺得想學新聞首先要多讀書,新聞人都是雜家。
一些專業書,我推薦你:

《怎樣當好新聞記者》,[美]傑克•海敦,新華出版社
《新聞學概論》,李良榮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傳播學概論》,[美]施拉姆、波特著 新華出版社
世界新聞傳播史 陳力丹著 上海交大出版社
中國新聞傳播史 方漢奇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公共關系學 熊源偉主編 人民出版社
媒介管理學 邵培仁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現代新聞寫作教程 董廣安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
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 童兵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廣告學 顏景毅著 鄭州大學出版社 定價28.00元
《冰點故事》,新浪網全文轉載 李大同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風雲人物采訪記》,[意]法拉奇,新華出版社
《熱言時代——<南方都市報>時評精選》 南方日報出版社
《電視與鄉村社會變遷》,[美]約翰遜。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普利策傳》,[美]布里安/[美]斯旺伯格,新華出版社。
《最好的時光——侯孝賢電影記錄》 朱天文著 山東畫報出版社
《新聞寫作與報道訓練教程》,[美]里奇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新聞報道與寫作》,[美]梅爾文•門徹,華夏出版社
《怎樣寫新聞從導語到結尾》,[美]威廉.梅茨,新華出版社
《紐約時報的風格》,李子堅著 長春出版社
《新浪之道:門戶網站新聞頻道的運營》,陳彤等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十年,從改變電視的語態開始》孫玉勝著 三聯書店
《數字化生存》,尼葛洛龐蒂著,海南出版社,可從網路下載
《傳播學引論》李彬著,新華出版社
《美國新聞史》[美]埃默里父子著,新華出版社
《新聞學核心》李希光/南方日報出版社
《西方新聞理論評析》,徐耀魁主編,新華出版社
《中國電視史》,郭鎮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傳播學教程》郭慶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傳播理論》[美]塞佛林著,華夏出版社
《傳播理論》,[美]斯蒂文•小約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大眾傳播模式論》(第二版),[英]麥奎爾等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傳播學史》,[美]羅傑斯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表達自由——美國第一修正案研究》,邱小平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美]新聞自由委員會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美]傑克•富勒著 新華出版社
《報紙的良知》,[美]利昂•納爾遜•弗林特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論出版自由》,[英]彌爾頓著,商務印書館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 [美]布隆代爾著 華夏出版社
《報道如何深入——關於深度報道的精英訪談》,張志安編著 廣東南方日報出版社
《傳者圖像:新聞專業主義的建構與消解》,黃旦著 復旦大學出版社
《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法]馬特拉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理解大眾文化》,[美]約翰•費斯克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電視、受眾和文化研究》,[英]戴維•莫利著 新華出版社
《軟邊緣:信息革命的歷史與未來》,[美]保羅•利文森著 清華大學出版社
《手機》,[美]保羅•萊文森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二媒介時代》,[美]波斯特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
《當代電影分析》 [法]雅克•奧蒙、米歇爾•馬利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電影的意義》 [法]克里斯蒂安•梅茨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 第五版 [美]大衛•波德維爾 克莉絲汀•湯普森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法國電影新浪潮》(上、下)焦雄屏著江蘇教育出版社
《電影×音樂》 羅展鳳著 北京三聯書店
《社會研究方法》(第10版)[美]巴比,華夏出版社
《大眾媒介研究導論》(第七版)羅傑.D.維曼著,清華大學出版社
《作為話語的新聞》[荷]梵•迪克,華夏出版社
《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張國良,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社
《影視光線藝術》,劉永泗,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電視音樂音響》,郝君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電視照明》,李興國、田敬改,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廣播影視中的聲音——廣播影視系列叢書》,李南,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影視編劇藝術——廣播影視系列叢書》,陳吉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采訪行為學概論》,熊高,人民出版社
《Adobe Photoshop CS2中文經典教程》,[美]Adobe公司著 袁國忠譯,人民郵電出版社
《Adobe After Effects7.0經典教程》,[美]Adobe公司著袁鵬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
《Adobe Illustrator CS2中文版經典教程》,[美]Adobe公司著 俞琳娜譯,人民郵電出版社
《FLASH Professional8標准培訓教材》,[美]Adobe公司北京代表處DDC傳媒主編胡海 趙玉倩 張精設編著,人民郵電出版社
《Adobe Audition 2.0標准培訓教材》[美]Adobe公司北京代表處DDC傳媒主編湯楠編著,人民郵電出版社
《單機拍攝與製作:第三版》[美]羅伯特·B·穆斯伯格,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電視攝像藝術新論》周毅 主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影視剪輯編輯藝術(實用影視藝術叢書)》,傅正義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當代廣告學》,[美]威廉•阿倫斯,華夏出版社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美]大衛•奧格威,中國友誼出版社
《定位》,[美]里斯•特勞特,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公共關系的戰略與戰術》,[美]丹尼斯•威爾科克斯 等,解放出版社
《傑克•韋爾奇自傳》,[美]傑克•韋爾奇、約翰•拜恩,中信出版社
《廣告調研方法》 黃合水 廈門大學出版社
《廣告人手記》,葉茂中,企業管理出版社
《社會心理學》,沙蓮香,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松下經營哲學》,[日]松下幸之助,延邊大學出版社
《廣告英語一本通》,王燕希編著,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國外廣告創意》, 鹿耀世主編中國畫報出版社
《為世紀代言:中國近代廣告》, 黃志偉黃瑩 學林出版社
《廣告心理學》仁科貞文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公關第一,廣告第二》,[美]阿爾•里斯等,上海人民出版社
《歷屆中國廣告節金獎作品集:1986-2003》,大賀集團編,江蘇美術出版社
《廣告創意與策略——市場營銷系列》,英文版,東北財大出版社
《廣告攝影技術教程》, 劉立賓, 中國攝影出版社
《注意力行銷》[美]肯•薩可瑞,汕頭大學出版社
《方法比知識重要系列叢書——國際4A廣告公司基本操作流程》, 朱海松, 廣東經濟出版社
《網路廣告設計》,金琳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廣告20年》 黃升民 武警音像出版社
《廣告調查(第二版)》 黃升民、王冰、黃京華 中國物價出版社
《整合營銷傳播:創造企業價值的五大關鍵步驟》 [美]唐.舒爾茨等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麥肯的方法》 朱海松 廣東經濟出版社
《奧美的觀點 II》 宋秩銘、庄淑芬等著 企業管理出版社
《廣告創意解碼》 貝納德.格塞雷、羅伯.埃伯格 中國物價出版社
《創意潛規則:發掘你的5種構想力》 (美)安奈特.穆瑟-魏曼著 汕頭大學出版社
《廣告創意法則:22位超凡廣告人解析成功廣告奧秘》 (美)邁克爾.紐曼 電子工業出版社

在充分的博聞強記的基礎上找到一家報社(我個人認為最能鍛煉文筆的還是當地的都市報晚報,當然最能洞察社會的還是當地電視台收視最高的當地新聞欄目組)去見習,找總編辦的領導談,進而要求實習,從而真正懂得大眾媒介。
積極發表文學作品,加入當地作家協會對你的新聞之路也會有很明顯的側面幫助。例如陳朝華(《南方都市報》副總編輯)、馬莉(《南方周末》高級編輯)就是都是不錯的詩人,這樣雙重身份的人好多。
報社最薄弱的人才窪地是印刷部門,接著發行部門,其次是廣告部門,最後才是編輯部門。我建議可以在資歷尚淺時走曲折路線。
整合營銷傳播也許與你自身的專業有很多共通之處,建議你多考慮這塊研。這個是傳播學專業下的方向。傳播學現在也是頗熱。
好好斟酌,好好把握,願你成功!

Ⅷ 求2首<PTU>中的背景音樂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29697/
CD收錄的是電影主題音樂,包括:《黑社會以和為貴》、《暗戰》、《暗戰2》、《槍火》、《真心英雄》、《非常突然》、《兩個只能活一個》,以及《PTU》的終結篇和《暗戰》小巴上的邂逅音樂(還記得劉德華和蒙嘉慧的短暫情緣嗎
上述的選曲,相信很多人的心水作品首推《槍火》,在這張碟面世之前,不少人已從電影光碟中私自炮製,音質當然不及真正的原聲大碟。其實,如果有看潘國靈的《銀河映像,難以想像》,其中有羅展鳳訪問了音樂人鍾志榮,娓娓道出他如何由一個演藝學院導演系的畢業生,給杜琪峰帶入行,竟然變成了電影配樂師,以及《槍火》的創作過程——原來最初杜琪�給他一首國語老歌參考,他就知道,「導演不是要純粹的緊張刺激,他要拍的是『情懷』,一種男人與男人之間的『情懷』」。(《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第191頁)不知哪來的靈感,鍾志榮採用了cha cha節拍,結果就演變成今天《槍火》活像舞曲又帶點幽默的主題音樂。
至於帶點藍調氣氛的《PTU》主題音樂,亦是出自鍾志榮手筆,他說,杜琪峰這次給他的參考是The Doors的The End,事實上,《PTU》和《槍火》都是氣氛很cool,以肢體語言、鏡頭、氣氛代替對白的電影,音樂的作用更為明顯,鍾志榮的創作恰到好處又偶有神來之筆,值得欣賞

Ⅸ 推薦一本好的電影雜志~

和樓上君子所見略同,呵呵——
1.《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
總體來說,《看電影》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志。
2.《看電影——午夜場》:《看電影》的月末版,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象你講的經典舊電影和文藝電影專題都會有,另外其影評水準也不錯,每個影評人各有側重:著名影評人周黎明主攻歐美電影,范小青評韓國電影,羅展鳳評電影音樂,而由潔塵等人撰寫的影評則更偏重於個人感受。
都是本人堅持買了N多年的雜志,而且郵購方便,聽俺的,絕對不會忽悠你!

Ⅹ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會員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采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涌》、《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制。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志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志,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志。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志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范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志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游》(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誇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志》,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范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志《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志。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閱讀全文

與羅展鳳電影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