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簡介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❷ 曾經聽過一首歌,什麼do是...re是..米是..
就是《DO RI MI》,是電影《音樂之聲》里的,瑪麗帶上校家七個小孩去野炊的時候教他們唱的
在網路搜的時候光搜《DO RI MI》很難搜到,你搜的時候打上「音樂之聲 DO RI MI 」,第四首就是
❸ 外國老電影 一個家庭教師和7個小孩的故事
《音樂之聲》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
電影講述了1938年,年輕的見習修女瑪利亞到退役的海軍上校特拉普家中做家庭教師,發現他有七個孩子,以童心對童心,讓孩子們充分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性情。
❹ 電影《音樂之聲》的結局是什麼
上校不願意參加戰爭,在一次歌唱比賽中,獲獎的上校一家和家庭女教師悄悄從後台溜走,翻過邊境的高山,逃到了中立國。
❺ 音樂之聲演員表七個孩子
七個孩子,兩男五女:莉莎,費瑞克,露易絲,寇特,碧姬苔,瑪爾塔,葛萊爾。最大的十六歲,最小一個只有五歲。教師瑪麗婭一上任,按照上校子女年齡次序,用七個音符「多來米法索拉西」,把把孩子們的名字串連起來,編成歌曲,朗朗上口。
❻ 請教:電影《音樂之聲》中那首「多來米(就是那7個小孩唱的)」的歌詞!要英文版的!!
do-re-mi 美國電影插曲 let's start at the very beginning a very good place to start when you read you begin with a-b-c when you sing you begin with do-re-mi do-re-mi, do-re-mi the first three notes just happen to be do-re-mi, do-re-mi do-re-mi-fa-so-la-ti let's see if i can make it easy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oh-oh-oh) do-re-mi-fa-so-la-ti-do so-do! now children, do-re-mi-fa-so and so on are only the tools we use to build a song. once you have these notes in your heads, you can sing a million different tunes by mixing them up. like this. so do la fa mi do re can you do that? so do la fa mi do re so do la ti do re do so do la ti do re do now, put it all together. so do la fa mi do re, so do la ti do re do good! but it doesn't mean anything. so we put in words. one word for every note. like this. when you know the notes to sing you can sing most anything together! when you know the notes to sing you can sing most anything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do re mi fa so la ti do do ti la so fa mi re do mi mi mi so so re fa fa la ti ti when you know the notes to sing you can sing most anything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 me, a name i call myself far, a long, long way to run sew, a needle pulling thread la, a note to follow sew tea, a drink with jam and bread that will bring us back to do ... so do re ... la fa mi ... mi do fa ... re so ... so do la ... la fa ti ... la so fa mi re ti do - oh - oh ti do -- so do
❼ 關於一黑婦女保姆和7個小孩,每個小孩都被安排是一種音符的電影 很老了
你搞錯了吧 是黑人嗎? 是《音樂之聲》吧
❽ 求電影名 一個家庭教師帶七個小孩,從高到矮排的,有點音樂劇的樣子
是《音樂之聲》吧……
❾ 老電影《音樂之聲》,聲入人心
《音樂之聲》這個老電影,不知道90、00後有沒有看過。在我小的時候,就已經算是老電影了,畢竟1965年在英國上映的。音樂電影,裡面的每一段旋律都是經典,很多我從小都聽過,甚至會唱的片段。記得第一次聽《Do Re Mi》應該是成方圓演唱的,輕松歡快的旋律,就特別喜歡。第一次看這個電影用的還是當年的DVD光碟機子那種,三張盤,時間特別長的一個電影。整個故事算是輕喜劇,有美麗的風景、可愛的孩子、英俊帥氣的艦長、活潑愛唱歌的修女。故事從親情-愛情-教育-愛國情結,簡直包羅萬象。內容豐富但不拖沓,每個情節都互相關聯充滿樂趣。其中穿插的音樂當時是全劇的最大亮點,可是演員、人物、劇情、細節很多東西細細去看都給人以無限的感慨和遐想。這部電影獲得了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5項大獎,確實是很優秀的一部電影。
Sister Maria,女主原本是修道院里的一名修女。她活潑的性格、愛的修養以及付出愛的能力,都是從修道院的生活中修習來的。沒有院長和其她麽麽們對她的關愛和照顧,Maria也不會有如此大的愛的能量。
這部分在電影里有兩條線:主要的是Maria和艦長之間成年人的愛情選擇,另外一條是艦長大女兒16歲情竇初開和送電報男青年之間青澀的情感。
Maria和艦長是經典的戀愛模式。Maria作為艦長家的新家庭教師來到艦長家。艦長有7個孩子,最大的16歲,最小的4歲。由於孩子們母親的去世,家庭歡樂不在,艦長作為一名軍人,就用軍事化的管理方式來和孩子們相處。開始Maria和艦長對教育孩子上有明顯的理念不合,艦長我行我素,Maria認為孩子應該有很多玩耍的時間,需要更多感情上的溝通。
Maria的到來也敏銳的察覺了大女兒Lisa的情竇初開,並對其進行引導,讓大女兒明白內心中的真愛到底是怎樣的。可以說,Maria來到這個家庭後,對每個孩子的了解和關心,拯救了這個家庭。
除了愛情觀賞的教育,Maria把音樂、游戲和歡樂帶回了這個家庭。艦長之前從來不跟孩子們溝通,一直以自己需要的方式在管理孩子們的作息和學習生活。他當然不會知道孩子心裡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孩子們艦長的背後捉弄家庭老師、調皮搗蛋,家裡才經常換家庭老師。再有艦長還是為了自己的需要,准備迎娶各方面條件都合適的男爵夫人。他就是教育中所有錯誤的合集。
Maria來到這個大家庭中後,她做對了什麼事呢?
首先,Maria拒絕像艦長一樣用口哨指令來呼喚孩子,也拒絕回應艦長用口哨來召喚自己;
其次,孩子們在她的口袋裡放活的青蛙,在晚飯的時候又被椅子上的松果扎到。Maria並沒有去和孩子們對峙或是告狀讓孩子們道歉。她只是平靜地在邊吃晚飯邊向孩子們表達自己對他們「特殊禮物」的感謝,在艦長詢問細節的時候,又用這是與孩子們的「秘密」隱瞞了真相。這一暖心的舉動,讓桌上所有的女孩子當時就哭了起來。
再有,雷雨天,在孩子們害怕、示弱的時候能及時給予關心並幫助他們分散注意力。
最重要的是,她教會了孩子音樂與歌唱,帶他們去大自然和城市中體驗生活,學會發掘內心的快樂與愛。
因此,《音樂之聲》這部老電影,作為一個教育片來看也是非常有見地的。
在整個影片中,都有在細節中貫穿了當時奧地利正處在二戰爆發前的局勢緊張的狀態。艦長家舉辦舞會是懸掛奧地利國旗時候有個別人的質疑,送電報的小男孩兒對著艦長行納粹禮後被艦長怒斥。在電影的最後,Maria和艦長結婚後二戰終於爆發了,納粹佔領了奧地利並發令讓艦長執行納粹軍隊的命令。最後,艦長一家去參加音樂節後逃往邊境准備進入瑞士的領土,躲避納粹的迫害。
電影中還有一首名曲《雪絨花》就表達了奧地利人民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以及艦長作為軍人不會想納粹屈服的決心。
《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這部老電影從娛樂性、音樂性、故事性、情懷、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是一部非常經典的電影。雖然我過不下十遍了,但我很驚訝,這次打開之後,我仍然樂此不疲。看過的,可以再回顧一次。沒看過的年輕人,強烈推薦大家去看一看,感受一下老電影的魅力。
❿ 電影《音樂之聲》的結局是什麼
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10)電影音樂之聲七個小孩重聚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