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對聶耳的敬佩之情的作文
聶耳生平讀後感
---
10100530208
沈雁
聶耳(
1912
-
1935
)
,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
,漢族,雲南玉溪人。中國音樂
家。
他從小家境貧寒,
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
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
他的一系列作品,
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聶耳開辟了中國新音樂的道路,
是中
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先驅。聶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
趙丹主演的影片《聶耳》在
1959
年上映後也受到廣大觀眾的好評,這部電影是新中國第一
部音樂傳記片。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
72
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葯店。
1912
年
2
月
15
日,聶耳
出生在葯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葯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
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
心願: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
。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
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
從照片中看,
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
令人
佩服的是,
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
但跟著丈夫,
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
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裡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
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
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
蔡鍔功成名就之時,
聶耳還是黃口小兒,
但他從
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
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習武
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
十六歲那年,
聶耳終於憋不住了,
背著家人偷偷參軍,
被編
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
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
又被軍隊遣散,
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
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
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
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
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范學校後,
聶耳又寫了篇
《我之人生觀》
,
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
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庄」采購站找到了一份
稽查員的工作。
誰知
「申庄」
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
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
聶耳失業了。
還好,
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
《申報》
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
耳的注意。
每月能掙十元津貼,
還管吃住,
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
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
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
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
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
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
習生。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
練琴時得站在牆角,
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
初到不久,
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
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
聶耳的心狂跳起來。
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
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
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
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
於是,
人們常常
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
「錯了」
,
「又錯了」
,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
「小
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
都看不懂,哪裡懂什麼對位、和聲,
「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
了好老師。
「一定能學會,
」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
,到「大世
界」
看雜耍,
聶耳卻一聲不吭,
躲進房間練琴。
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
一天至少
「惡補」
七個小時的琴。
「拚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
會兒在舞台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這樣做,雖出於製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
客觀上卻鍛煉了演職員。
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雲兒女》
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
歌。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麼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
或者塗一身黑墨,扮
成黑人礦工。他善於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
1959
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
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
「明月」
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
蔡楚生、
孫瑜、
卜萬蒼、
金焰、
鄭千里、
王人美、
黎莉莉、
白麗珠、
趙丹、
周璇、
阮玲玉,
等等。
近觀名人,
聶耳才體會到什麼是
「風
頭正健」
。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於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潑,
天真,
十九歲的聶耳是個孩子王,
身邊總圍著歌劇社的小演員們。
做游戲,
輸了,
孩子們起鬨,聶耳樂顛顛地聳動著兩只耳朵。大家不滿足,
「耳朵先生,再來一個嘛!
」聶耳
又「秀」了一下。
聶耳最愛看電影,
而且每遇動情之處必哭,
這在朋友中出了名。
他的這個習慣常被朋友
們當做笑料,他自己卻覺得再自然不過。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那時,聶耳與他的同鄉、
上海泉漳中學的教員李生萱來往很頻繁,
此人即後來的著名哲學家艾思奇,
聶耳因此對哲學
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和嚮往。
「一·二八」以後,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中共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力量。
年輕活躍的聶耳被列為首批培養對象。
培養和聯系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負責人田漢,
後來
介紹聶耳入黨的也正是田漢。但在聶耳目前保留下來的十多萬字的日記、文章、書札里,關
於田漢的描述卻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至多用「很好」這樣的字眼籠統
地表示一下。勤寫日記和書信的聶耳,逢「田」何故謹慎規避?令人不得而知。當然,在田
漢的眼裡,
聶耳最初只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貧苦學生,
兩人閱歷、
資歷以及
性格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聶二人在音樂創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
年至
1935
年兩年間,
田漢作詞,
聶耳作曲,
一同創作了
《開礦歌》
、
《大路歌》
、
《畢
業歌》
、
《碼頭工人》
、
《苦力歌》
、
《打磚歌》
、
《打樁歌》
、
《告別南洋》
、
《春回來了》
、
《慰勞歌》
、
《梅娘曲》
、
《打長江》
、
《采菱歌》
、
《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
的一半。
聶耳的處女作
《開礦歌》
是兩人合作的開端。
後來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
《義
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峰。
電影《風雲兒女》劇本剛剛完稿,編劇田漢被捕了。聶耳見到導演夏衍的第一句話是:
「
《風雲兒女》誰來作曲?」第二句話就是:
「我來寫吧,田漢也會同意的。
」自信與篤定溢
於言表。獄中的田漢果然同意了聶耳的請求。
很快,聶耳就拿出初稿,
定稿是聶耳到日本後
完成的。
1935
年
7
月
17
日,聶耳在日本東京附近的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死,年僅
23
歲。
當時,由詩人郭沫若在日本寫了一首詩,以志紀念;
1954
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郭沫若又
撰寫碑文;
同年,日本藤澤市修建聶耳紀念碑,碑銘也由郭沫若題寫。
聶耳生前與郭沫若是
否有交往,
我們並不清楚,但作為田漢的密友,因為田漢的緣故,
郭沫若關注聶耳是十分自
然的。只是,為什麼不是田漢呢?由此推想,盡管聶耳和田漢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在「朋
友」和「搭檔」之間,筆者更傾向於從後者的角度考量兩人的關系。聶耳提起田漢,總是恭
恭敬敬地稱一聲「田老大」
。
1934
年
4
月
1
日,聶耳加盟由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公司當時在上海
十分出名。
初進
「百代」
,
聶耳只是音樂家任光的錄音工作助手,但是很快他就被任命為音
樂部副主任,這是因其一目瞭然的才秉。
「百代」老闆大氣地對聶耳說:不管你是誰,你做
什麼,只要你能做成,有影響,有效益,你就盡管去做。
聶耳「拚命三郎」的勁頭又上來了,抄譜,作曲,演出,開研究會,一刻都不消停。他
是如此興奮而忙碌,以至連寫日記的時間都沒了,整整七個月的「百代時期」
,臨到末了他
才粗略地寫了一篇「總結」文字。在這篇註明「四月四日」的日記里,亢奮中的聶耳一再使
用
「一致地贊許」
、
「批評甚佳」
等火爆字眼,
形容自己為電影
《漁光曲》
、
《桃李劫》
、
《大路》
創作的音樂作品。
忙碌中聶耳最用心力的是國樂隊,業余演出時這個樂隊也稱「音樂社」
。樂隊很小,只
有幾個基本席位,成員都是往來較密切的同行,每禮拜開兩次夜工,因為是同人性質,
大家
的興致很高。
樂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樂伴奏和合奏形式方面的改革實驗。
聶耳根據雲南等地
民間樂曲改編完成《山國情侶》
、
《昭君和番》等四首民樂作品,都是交由音樂社首演的,現
場與報章的反響讓他和他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今天,辭典里有關「聶耳」這一詞條,在「
《國歌》的作曲者」後面通常都會加上一句
「中國新音樂的創始人」
。
「百代」就是聶耳「新音樂」的實驗室。
人生的價值往往成就於一個瞬間,一個階段。
1935
年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
《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了聶耳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標志性作品,但他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
在
1934
年就已大略成型了。他自己說過:
「
1934
年是我的音樂年。
」
那一年,碰見熟稔的朋友,聶耳總會半真半假地發幾句牢騷:忙!真忙!談戀愛的時間
都沒有。話剛說完,
一轉身他又忙得像個陀螺,從樂隊轉到合唱隊,從合唱隊轉到攝影棚—
—因為他正在籌劃歌劇《揚子江暴風雨》
。若干年後,夏衍回憶當年情景時,曾長嘆再沒有
能像聶耳這樣「搶」著幹事的人了。
1934
年,聶耳真的特別快樂,他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完
全變了。在名人如毛的上海文藝圈,聶耳曾一度很沮喪;但這一年,他恢復了慣有的自信。
六十多年後,新世紀的第一個新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的維也納
「
金色大廳
」
演出。
當地許多社會名流盛裝蒞臨。
音樂廳的氣氛出乎意料地好,
每一曲終了總有熱烈的掌
聲。聶耳在
「
百代時期
」
編創的《金蛇狂舞》起奏。大廳里靜極了,豐沛的個性化的旋律流淌
在多瑙河畔。突然,震耳的掌聲提前響起。一時間,作為聽眾的筆者百感交集,想到很多,
包括聶耳。
這次音樂會上還演奏了聶耳在
「
百代
」
期間主持改編的另一首新民樂
《翠湖春曉》
,
同樣以那充滿民族個性色彩的優美打動了異域的聽眾。今天,
《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曉》
已被國際音樂界視為中國民樂的經典作品。
聶耳,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
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
。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
族危亡時代所造就。
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
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
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
1932
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後,即
2
月
7
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
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
。聶
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
《義
勇軍進行曲》
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
不幸正逢聶耳去世,
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
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
戰爭結束前夕,
美國國務院還批准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
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徵集
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並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
1949
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
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於異國的英靈。
㈡ 聶耳紀念集讀後感,有關聶耳紀念集的評價,有急用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於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 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並進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他是天才的音樂家,又是革命者. 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輝煌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樂乃心聲」.聶耳本人乃至他那些激越高昂的不朽作品,都是那個特定的民族危亡時代所造就.那些鏗鏘有力的音符,也都是當時環境下人民的心聲. 日本侵華和國內抗日群眾運動的風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樂與革命從此結合到一起.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的十天後,即2月7日,在外面隆隆炮聲可聞、難民在街上到處流離奔走哭喊的環境中,聶耳在日記中首次提出「怎樣去做革命的音樂」.聶耳是一個天才的音樂家,又是一個革命者,而且恰恰因為後者,才能出現前者的輝煌.他的一系列作品,特別是《義勇軍進行曲》,正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產物.
《義勇軍進行曲》在銀幕上首次響起時,不幸正逢聶耳去世,但這支歌作為民族革命的號角響徹了中華大地,還享譽全球.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英、美、印等許多國家電台經常播放此歌.戰爭結束前夕,美國國務院還批准將其列入《盟軍勝利凱旋之歌》中. 新中國成立前夕徵集國歌時,周恩來就提出用這首歌,並在新政協會上一致通過.在1949年的開國大典和此後每年的國慶節,聶耳譜出的樂章都雄壯地奏響,這足以告慰亡逝於異國的英靈.
■音樂創作生涯只有兩年,卻創作 出許多影響幾十年的歌曲
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 秋末深入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 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 並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他 在上海一年的苦苦積攢,才買到 一把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
聶耳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然只有1933年至1935年這短短的兩年,卻創作出《大路歌》、《碼頭工人歌》、《開路先鋒》、《新的女性》、《畢業歌》、《賣報歌》、《鐵蹄下的歌女》等幾十年來一直膾炙人口的歌曲.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除了他個人的天才,最主要的是他深入社會生活的最底層.他在1933年6月3日的日記中總結說:「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眾在吶喊,大眾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並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從小家境貧寒的聶耳對勞苦大眾有深厚的感情,鄙視那些鑽在「象牙之塔」中的孤芳自賞和為少數人服務的「陽春白雪」.他在北平時窮得買不起棉衣,卻在秋末深入到貧民區天橋等地,用有限的幾個錢來收集北方民間音樂素材,並在「充滿了工人們、車夫、流氓無產階級的汗臭」環境中聆聽賣嗓子、賣武功的吼聲,從中知道了他們「生命的掙扎」的心曲.在上海,他經常踏著晨霜夜路體驗女工上班的辛苦,從而創作出《新女性》.聶耳還與小報童交上了朋友,天天問寒問暖,那首著名的《賣報歌》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吟誦出來的.
聶耳沒有像樣的創作條件,到上海一年後經過苦苦積攢,才買到一把多年夢寐以求的廉價小提琴.他居住的斗室冬冷夏熱,到北京一次連續登台演出四天僅得6元錢報酬.這不僅使他從心底更憎恨資本家老闆剝削的冷酷,其作品也不斷呼喊出人民要求解放的心聲.
■田漢在香煙包裝紙上匆匆寫下 《義勇軍進行曲》,聶耳於國內定 下初稿,最後譜成於敵國境內
30年代中期,日寇侵佔東北後又把鐵蹄伸向華北,國內的反動腐朽勢力卻仍沉溺於紙醉金迷中.社會上充斥著「桃花江」、「毛毛雨」、「妹妹我愛你」一類萎靡喪志的淫歌艷曲.共產黨員作家田漢找到聶耳,認為如此「唱靡靡之音,長此下去,人們會成為亡國奴」.二人就此議定,要創作一首歌,來戰勝「桃花江是美人窩」.二人研究了《國際歌》、《馬賽曲》和《船夫曲》,認為很有氣勢,可以借鑒.1935年初,田漢改編了電影《風雲兒女》,並寫了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由於發現國民黨特務已來追捕,他倉促間在一張小小的香煙包裝紙上寫下歌詞,就被抓進監獄.
夏衍拿到田漢留下的劇本,在裡面發現了那張寫著歌詞的香煙襯紙.不久,聶耳來找夏衍,聽說此事後,主動提出:「作曲交給我,我干!」聶耳根據同田漢一起提出的構想,帶著滿腔激憤,只用兩天時間便譜寫了初稿,隨即因躲避追捕到了日本.在那裡,他一方面受到友好人士的熱情接待,一方面也看到軍國主義分子大肆鼓噪「擴大在支(那)利益」,並磨刀霍霍.聶耳由此更激發了創作靈感,迅速將歌曲定稿寄回國,其旋律更加高昂雄壯.\(^o^)/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編輯本段]聶耳墓誌銘
1954年,中共雲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修聶耳墓地,請郭沫若題寫墓碑和墓誌銘.這年2月,郭沫若書題「人民音樂家聶耳之墓」碑和墓誌銘:
聶耳同志,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聲鼙鼓也.其所譜《義勇軍進行曲》,已被選為代用國歌,聞其聲者,莫不油然而興愛國之思,庄嚴而宏志士之氣,毅然而同趣於共同之鵠的.聶耳呼,巍巍然,其與國族並壽,而永垂不朽呼!聶耳同志,中國共產黨黨員也,一九一二年二月十四日生於風光明媚之昆明,一九三五年七月十七日溺死於日本鵠沼之海濱,享年僅二十有四.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
如今的聶耳墓地,已是20世紀80年代初遷葬、新建的了.鑲刻在墓地左屏風牆上郭沫若撰書的墓誌銘,也刪去了「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的話.其中原因何在?
聶耳溺水身亡的1935年,正是日本逐步實行侵略中國計劃之際.聶耳的死訊傳回中國國內後,眾多愛國人士和文化界人士,都為失去這樣一位音樂天才而深感痛惜,紛紛在《晨報》、《電通》、《中華日報》、《新音樂月刊》、《大公報》等數十種報刊撰文紀念,共同懷念這位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吹響了警醒號角的先鋒鬥士.郭沫若也寫下了悼念聶耳的詩.
1954年2月,郭沫若為聶耳題寫碑文和墓誌銘時,中日兩國尚無外交往來,彼此仍以「敵國」視之.故郭沫若在墓誌銘中有「不幸而死於敵國,為憾無極.其何以致溺之由,至今猶未能明焉!」之語.
在郭沫若題寫墓誌銘的9個月後的11月1日,日本人在藤澤市鵠沼海岸聶耳遇難地附近,建立了聶耳紀念碑.1963年,隨著中日民間的貿易往來,日本人民又重建「耳」字形的花崗石紀念碑,日本戲劇家秋田雨雀先生撰寫介紹聶耳生平碑文,並請郭沫若題寫紀念碑.郭沫若書題了「聶耳終焉之地」六個大字.
1972年,中日建交.1980年5月,聶耳殉難地的日本藤澤市官員在昆明市聶耳墓地手植雲南名花杜鵑花和藤澤市市樹——藤樹,表達對聶耳的懷念之情,並希望兩市以聶耳為紐帶,建立友好城市.中共雲南省和昆明市政府回應日本人的熱情,決定遷葬、重建聶耳墓地.墓碑仍用郭沫若所題字. 1982年年初,雲南省文化局將這一想法,報請文化部批准.最終經批准,墓誌銘繼續使用,但在墓碑重刻前,先用水泥抹去後兩句,在顏色上要盡可能與原石碑一致.
按照文化部的指示,昆明市人民政府在墓地左屏風牆上 重新雕刻了郭沫若的墓誌銘,並刪去了後兩句話.
[編輯本段]聶耳的故事
母親的歌讓他著迷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葯店.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葯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葯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里,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願: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著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裡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里的故事讓小聶耳著迷.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里認識了蔡鍔.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於憋不住了,背著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才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游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閑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幾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范學校後,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游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演藝圈的「拚命三郎」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庄」采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誰知「申庄」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為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啟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為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為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聶耳在群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七八個人一間的狹小宿舍,練琴時得站在牆角,但聶耳卻感到了生活的奢侈.初到不久,他幫助昆明老家的朋友張庚侯、廖伯民在上海代租電影拷貝,得到一百元報酬.一百元啊,離開大家庭以來他還從未擁有過這么多的錢,聶耳的心狂跳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郵局給母親郵去一半.另一半,買了一把小提琴,還有兩本樂譜.這把普通的小提琴,從此為聶耳的生活增添了華麗的色彩.王人美的二哥王人藝是聶耳的專職小提琴老師.於是,人們常常看到師徒二人認真地矯正指法,「錯了」,「又錯了」,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時斷時續.「小老師」與聶耳同齡,平常為人很隨和,教琴卻毫不馬虎.十九歲的聶耳,剛剛摸琴,連樂譜都看不懂,哪裡懂什麼對位、和聲,「小老師」有點急了.但聶耳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碰上了好老師.「一定能學會,」他對自己說.吃罷晚飯,大家都結伴去逛「四馬路」,到「大世界」看雜耍,聶耳卻一聲不吭,躲進房間練琴.他要完成自己的業務指標:一天至少「惡補」七個小時的琴.
「拚命三郎」聶耳很快出名了.其時,電影和戲劇往往裹挾在一起.一套演員班底,一會兒在舞台上演話劇,一會兒又聚集的水銀燈下.這樣做,雖出於製片商節省成本的策略,客觀上卻鍛煉了演職員.比如王人美在電影《風雲兒女》中除飾演女主角之外,還要唱主題歌.拉小提琴的聶耳,也要時不時上場扮個什麼賣油炸臭豆腐的小販;或者塗一身黑墨,扮成黑人礦工.他善於模仿的表演才能已是盡人皆知.1959年,趙丹在電影《聶耳》里出演聶耳時,還不止一次地談及當時的往事.
出入「明月」的都是上海灘演藝界的知名人物,蔡楚生、孫瑜、卜萬蒼、金焰、鄭千里、王人美、黎莉莉、白麗珠、趙丹、周璇、阮玲玉,等等.近觀名人,聶耳才體會到什麼是「風頭正健」.星光照耀之下,起初投身於此只為謀生的聶耳,眼界一下子開闊起來.
「耳朵先生」和「田老大」
活潑,天真,十九歲的聶耳是個孩子王,身邊總圍著歌劇社的小演員們.做游戲,輸了,孩子們起鬨,聶耳樂顛顛地聳動著兩只耳朵.大家不滿足,「耳朵先生,再來一個嘛!」聶耳又「秀」了一下.
聶耳最愛看電影,而且每遇動情之處必哭,這在朋友中出了名.他的這個習慣常被朋友們當做笑料,他自己卻覺得再自然不過.至情至性,有何不好?
那時,聶耳與他的同鄉、上海泉漳中學的教員李生萱來往很頻繁,此人即後來的著名哲學家艾思奇,聶耳因此對哲學產生了濃烈的興趣和嚮往.
「一·二八」以後,上海白色恐怖嚴重,中共提出在文藝界發展黨員,壯大左翼力量.年輕活躍的聶耳被列為首批培養對象.培養和聯系人是上海左翼劇團聯盟負責人田漢,後來介紹聶耳入黨的也正是田漢.但在聶耳目前保留下來的十多萬字的日記、文章、書札里,關於田漢的描述卻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流水賬式的記錄,至多用「很好」這樣的字眼籠統地表示一下.勤寫日記和書信的聶耳,逢「田」何故謹慎規避?令人不得而知.當然,在田漢的眼裡,聶耳最初只是一個有著不平凡經歷的追求革命的貧苦學生,兩人閱歷、資歷以及性格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這並不妨礙田、聶二人在音樂創作中的默契合作.
1933年至1935年兩年間,田漢作詞,聶耳作曲,一同創作了《開礦歌》、《大路歌》、《畢業歌》、《碼頭工人》、《苦力歌》、《打磚歌》、《打樁歌》、《告別南洋》、《春回來了》、《慰勞歌》、《梅娘曲》、《打長江》、《采菱歌》、《義勇軍進行曲》等十四首歌曲,幾乎佔了聶耳全部作品的一半.聶耳的處女作《開礦歌》是兩人合作的開端.後來被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則是兩人合作的巔峰.
電影《風雲兒女》劇本剛剛完稿,編劇田漢被捕了.聶耳見到導演夏衍的第一句話是:「《風雲兒女》誰來作曲?」第二句話就是:「我來寫吧,田漢也會同意的.」自信與篤定溢於言表.獄中的田漢果然同意了聶耳的請求.很快,聶耳就拿出初稿,定稿是聶耳到日本後完成的.
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東京附近的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死,年僅23歲.當時,由詩人郭沫若在日本寫了一首詩,以志紀念;1954年雲南省重修聶耳墓,郭沫若又撰寫碑文;同年,日本藤澤市修建聶耳紀念碑,碑銘也由郭沫若題寫.聶耳生前與郭沫若是否有交往,我們並不清楚,但作為田漢的密友,因為田漢的緣故,郭沫若關注聶耳是十分自然的.只是,為什麼不是田漢呢?由此推想,盡管聶耳和田漢有過多次成功的合作,在「朋友」和「搭檔」之間,筆者更傾向於從後者的角度考量兩人的關系.聶耳提起田漢,總是恭恭敬敬地稱一聲「田老大」.
1934:「我的音樂年」
1934年4月1日,聶耳加盟由英國人經營的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公司當時在上海十分出名.
初進「百代」,聶耳只是音樂家任光的錄音工作助手,但是很快他就被任命為音樂部副主任,這是因其一目瞭然的才秉.「百代」老闆大氣地對聶耳說:不管你是誰,你做什麼,只要你能做成,有影響,有效益,你就盡管去做.
聶耳「拚命三郎」的勁頭又上來了,抄譜,作曲,演出,開研究會,一刻都不消停.他是如此興奮而忙碌,以至連寫日記的時間都沒了,整整七個月的「百代時期」,臨到末了他才粗略地寫了一篇「總結」文字.在這篇註明「四月四日」的日記里,亢奮中的聶耳一再使用「一致地贊許」、「批評甚佳」等火爆字眼,形容自己為電影《漁光曲》、《桃李劫》、《大路》創作的音樂作品.
忙碌中聶耳最用心力的是國樂隊,業余演出時這個樂隊也稱「音樂社」.樂隊很小,只有幾個基本席位,成員都是往來較密切的同行,每禮拜開兩次夜工,因為是同人性質,大家的興致很高.樂隊進行了一系列的民樂伴奏和合奏形式方面的改革實驗.聶耳根據雲南等地民間樂曲改編完成《山國情侶》、《昭君和番》等四首民樂作品,都是交由音樂社首演的,現場與報章的反響讓他和他的朋友們興奮不已.
今天,辭典里有關「聶耳」這一詞條,在「《國歌》的作曲者」後面通常都會加上一句「中國新音樂的創始人」.「百代」就是聶耳「新音樂」的實驗室.
人生的價值往往成就於一個瞬間,一個階段.1935年聶耳為電影《風雲兒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後來成了聶耳作為一個音樂家的標志性作品,但他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在1934年就已大略成型了.他自己說過:「1934年是我的音樂年.」
那一年,碰見熟稔的朋友,聶耳總會半真半假地發幾句牢騷:忙!真忙!談戀愛的時間都沒有.話剛說完,一轉身他又忙得像個陀螺,從樂隊轉到合唱隊,從合唱隊轉到攝影棚——因為他正在籌劃歌劇《揚子江暴風雨》.若干年後,夏衍回憶當年情景時,曾長嘆再沒有能像聶耳這樣「搶」著幹事的人了.
1934年,聶耳真的特別快樂,他的生活和精神狀態完全變了.在名人如毛的上海文藝圈,聶耳曾一度很沮喪;但這一年,他恢復了慣有的自信.
六十多年後,新世紀的第一個新春,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當地許多社會名流盛裝蒞臨.音樂廳的氣氛出乎意料地好,每一曲終了總有熱烈的掌聲.聶耳在「百代時期」編創的《金蛇狂舞》起奏.大廳里靜極了,豐沛的個性化的旋律流淌在多瑙河畔.突然,震耳的掌聲提前響起.一時間,作為聽眾的筆者百感交集,想到很多,包括聶耳.這次音樂會上還演奏了聶耳在「百代」期間主持改編的另一首新民樂《翠湖春曉》,同樣以那充滿民族個性色彩的優美打動了異域的聽眾.今天,《金蛇狂舞》和《翠湖春曉》已被國際音樂界視為中國民樂的經典作品,靈魂早已升入天國的聶耳,你有什麼新的感想么?
[編輯本段]電影《聶耳》
《聶耳》 故事片.海燕電影製片廠1959年攝制.
青年聶耳因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被迫 離開雲南故鄉,到上海一家小商號當 僱工,不久商號倒閉,聶耳流落街頭 .後為生計所迫,進五花歌舞班當小 提琴練習生.演出中與女友鄭雷電不 期而遇.在鄭雷電的鼓勵下,聶耳去 國立音專應試,但因家境貧寒,不為 校方所容,憤而離開考場.後得到鄭 雷電的幫助,參加上海工人主辦的救 災募捐義演,並結識共產黨的地下工 作者蘇平.他向蘇平坦陳追求革命的 心願,自此,參加黨領導的「反帝大 同盟」.不久,黨派鄭雷電赴江西蘇 區學習.臨行前,她與聶耳相約在龍 華塔上作別.1932年日軍侵犯上海, 一二八戰爭爆發,上海人民聲援十九 路軍浴血奮戰,聶耳與歌舞班同仁亦 參與慰勞演出,又結識了進步戲劇家 匡文濤和進步音樂家張曙.歌舞班主 率隊演唱靡靡之音《桃花江》,令愛 國士兵深為反感.聶耳與張曙等進步 人士高歌《馬賽曲》,激勵傷員抗敵 鬥志.在匡文濤啟發下,聶耳萌發要 有中國「馬賽曲」的強烈願望.形勢 日益惡化,歌舞班主屈服於反動勢力 ,演出低級庸俗的節目,聶耳憤然離 去,赴北平投身抗日救亡演劇活動. 後又隨蘇平返回上海,加入中國共產 黨.相繼創作《揚子江暴風雨》、《 開路先鋒》、《大路》、《畢業歌》 、《新的女性》、《塞外村女》等優 秀歌曲.1935年春,黨組織決定送聶 耳去蘇聯深造.出國前夕,聶耳受田 漢所作歌詞《義勇軍進行曲》的感染 ,譜出不朽名曲.是年7月17日,途 經日本,聶耳在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 逝世.本片於1960年獲第十二屆卡羅 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編劇: 於伶、孟波、鄭君里 導演: 鄭君里 攝影: 黃紹芬、羅從周 美術: 韓尚義 作曲: 葛炎、黎英海、劉福安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趙 丹 聶 耳 張瑞芳 鄭雷電 王 蓓 萬千紅 鄧 楠 老 江 江 俊 蘇 平 高 博 匡文濤 韓 濤 歌舞班 夏 天 趙梅農 班主 韓 非 孫 英 陳 述 錢也樂 黃宗英 馮 鳳 關宏達 小 丑 仲星火 張 曙 鄭 敏 電影公司 經理
㈢ 《聶耳》影片主要講了什麼及感想~
聶耳是一位自覺的民族解放主義者,他創作的《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開路先鋒》、《畢業歌》等歌曲膾炙人口,傳遍大江南北,而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更是激勵無數愛國志士奮勇殺敵,並被選做國歌。這不是一個人的僥幸成功,是通過無休止的努力,同時和其熱忱的愛國激情分不開的。
聶耳從雲南昆明到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的上海,在自身的不懈奮斗下,創出一番不可磨滅的事業。更重要的事,他和廣大民眾心心相系,他參與創作的《揚子江風暴》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就是和這分不開的。
還有,《賣報歌》、《畢業歌》等作品更是其聯系民眾心聲創作出的精品,他善於收集素材,常常跑到碼頭去聽碼頭工人喊號子,創作出《碼頭工人歌》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他還結合當時社會環境,寫出許多有深刻見解的音樂評論,反對靡靡之音麻醉人民。這些都是一位人民音樂家的博大胸襟和見識,正是這樣,他才能創作出那麼多激發人民鬥志的優秀歌曲。
然而,英魂早逝,引出人們無限感慨,但他以其永遠不滅的精神創造出了許多至今仍傳唱不衰的作品,鼓舞著人們前進、奮發!聶耳,這個名字將不朽於中華民族的青史!讓我們一道緬懷這位天才的音樂家,同時汲取他的人格魅力,為祖國的偉大復興而奮起!
㈣ 初中《聶耳》讀後感800字
聶耳是我國著名的音樂家,也是一位愛國英雄.他一生創作了許多歌曲,其中大多以激昂、富有號召力為准,以激起戰爭中人民抗日的激情和鼓勵人民振作起來趕走日本鬼子,保護好我們的家園.
關於聶耳為抗日戰爭中人民寫歌曲的事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呢!你知道嗎?有一次聶耳和朋友在一起,他的朋友說:「現在祖國的人民正處在水深火熱中.我們應該為人民做點什麼呢?」朋友的話引起了聶耳的深思,是啊,我們能為祖國做些什麼呢?突然他的目光盯在了牆上的音樂符號上,聶耳腦子里閃現著我民在為戰爭的事而煩惱,眼看我國的領土就要落在日本鬼子的手裡,聶耳和他的朋友准備以歌曲,我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聶耳之所以能成為一名偉大的音樂家,靠的不是天賦,而是有一顆熱愛祖國的心和對祖國人民有豐富的感情.因此,他的音樂里跳動著時代的脈搏,洋溢著積極向上的精神.
㈤ 我絕不能醉生夢死,不能同流合污,我要嚴格地什麼
我要嚴格地學習。
電影《聶耳》中,聶耳在日記本中寫道:「我要做一個真正的音樂家,無論環境怎麼樣,我絕不能醉生夢死,不能同流合污,我要嚴格地學習。
聶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曾用筆名有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
醉生夢死:
漢語成語,拼音是zuì shēng mèng sǐ,意思是像喝醉酒和做夢那樣,昏昏沉沉,糊里糊塗地過日子。出自宋·朱熹《小學》。
反義詞:兢兢業業、節衣縮食、厲行節約。
近義詞:花天酒地、紙醉金迷、燈紅酒綠。
成語出處:
宋·朱熹《小學》卷五引程灝曰:「雖高才明智,膠於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指人的處世態度。
㈥ 為國而歌觀後感600字
今天,老師讓我們去觀看《為國而歌》的片段。起初,我毫不在意。《為國而歌》和《血戰湘江》一樣,國難片而已了。沒想到,它比《血戰湘江》的影片精彩多了。
《為國而歌》大體上來講,是聶耳創造了國歌。但深刻來講,雖然《為國而歌》中的國歌只有104個音符。但每一個音符,可以喊出人民的憤怒!
「堂堂中華,看看當下」。我一聽,想起了劉徹。那個時代,我們國家才可稱上「堂堂中華」。你再「看看當下」。當下怎麼了?被日本人侵略了。戰場上元氣大傷的總是我們。國難之時,他找到了新的救國之路。他試著用樂器當作武器,喚醒了沉睡的大眾。
「我想寫一首歌,喊出人民的憤怒。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唱它」。我聽見了聶耳這樣說,我想到了聶耳前面說的:「我想改變這個社會,只有革命」。
從頭到尾,只有把信息如同一顆顆珍珠一樣串起來,才知道聶耳做出的國歌的含義。那104個音符不是一條沒有價值的路,而是一條讓一個像金雞一樣的地方的崛起之路。
為國而歌,我們激動,因為我們的今天來之不易。
為祖國而歌,我們喜悅。和著奮進歌聲,我相信,中國會繁榮昌盛,走向輝煌!
㈦ 讀《音樂家聶耳》有感600字
我的家鄉是玉溪,這是一個美麗富饒﹑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同時,它也是偉大的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鄉。
在我們玉溪,有一個聶耳音樂廣場,那是為了紀念聶耳而建的一個主題公園。公園里挺立著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木,各種各樣爭奇斗艷的花朵在綠油油的草地上競相開放。在公園的玉湖邊矗立著一尊聶耳的銅像,只見音樂家聶耳在用心地拉著小提琴,好像已經陶醉在優雅的樂曲聲中。
看著這栩栩如生的銅像,我對聶耳的一生也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聶耳1912年2月出生,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他從小就喜愛音樂,所以一直刻苦鑽研,長大後創作了許多樂曲,代表作品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賣報歌》和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還成為了我們國家的國歌!這首曲子創作於1935年,當時日軍侵略中國,國家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人們的生活非常貧苦。聶耳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和激情譜寫了這首催人奮進的樂曲。如今每當國歌奏響時,人們的心中就會湧出一種激情,為自己身為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這時,我覺得聶耳是偉大的,因為他懷有一顆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心,正是因為他懷有這種心,才譜寫出了這么多首樂曲來激起人們的愛國熱情。雖然他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還是會永遠記住他,學習他這種精神,來創造我們美好的生活!
聶耳,偉大的人民音樂家!你是玉溪人民的驕傲,更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㈧ 從聶耳身上你學到了哪些談談你的感受
每一個地方都有名人,而我們春城也有一位名人,他的名字叫聶耳。
我的家離聶耳的故居只有200米左右,我有幸成為他的鄰居,這使我感到非常自豪。聶耳不僅是一位愛國人士,還是一位關心他人,一生都在報效祖國的人。正是他熱愛音樂、祖國的情懷,使他創作了激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 為了了解這位愛國的音樂家,我查閱了很多資料,其中最詳細的是他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故事。1935年初,聶耳聽說電通影片公司正在籌備拍攝影片「風雲兒女」,影片內容是號召文藝青年起來抗戰,走與民眾結合的路。故事梗概是田漢寫的,後因田漢被捕入獄,由夏衍寫成電影劇本。田漢被捕前危急倉促,主題歌的歌詞寫在一張包香煙錫紙的襯底上。聶耳知道此事後,立即跑去找夏衍,主動要求為主題歌譜曲。他從夏衍手中奪過歌詞,一看題目是「義勇軍進行曲」,激動地說:「作曲交給我,我干。」 他以極大的熱情徹夜不眠地投入了創作,「義勇軍進行曲」那充滿愛國激情的歌詞使他熱血沸騰,腦海中閃現出一個個畫面: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中華民族的英雄兒女們鑄成了鋼鐵長城,與侵略者浴血奮戰,前仆後繼,冒著敵人的炮火勇往直前……一幅幅畫面化成了一個個鏗鏘有力的音符!他用小號響亮的音調作為歌曲的前奏,像是吹起了進軍號角。他很快就完成了初稿,交導演徵求意見,准備進一步修改。當時,黨組織為了聶耳的安全及音樂水平的提高,安排他先去日本考察,然後再赴西歐留學。聶耳到日本不久就將歌曲定稿寄回。 1935年5月1日 ,「中華日報」發表了這首歌,影片「風雲兒女」首映,主題歌立即傳遍全國,成為號召人民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歌。 1949年9月27日 ,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著名畫家徐悲鴻首先提出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的提案,被大會通過。 1982年12月4日 ,全國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又通過決議,確定這首歌為正式國歌。 聶耳在創作上最注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他創作的音樂情感朴實無華,真誠而凝重,是心泉中流淌出來的,動人心弦,使人產生強烈的共鳴。每當我在電視上看到中國體育健兒奪得冠軍,聽到賽場上響起國歌聲的時候,我就感到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令人痛惜的是這位天才的音樂家,還不到24歲就離開了人世。但是,他的名字和《義勇軍進行曲》永遠佇立在人們的心碑。輸入您的回答,每一次專業解答都將打造您的權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