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小翠的扮演者
楊洸,1932年8月--2004年6月15日。
主要作品有《無窮的潛力》,《冰上姐妹》等。
1959年:《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上集)長春電影製片廠 飾演:小翠
②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劇組成員,現如今怎麼樣了
1959年《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全國放映,主要講述了農村青年在大幹水利建設中的勞動中的愛情,本片以其濃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時代特徵、詼諧生動的人物和台詞給廣大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這部影視劇從開拍到如今已經七十多年了,那麼你還記得這部影視劇里的成員嗎?如今都怎麼樣了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聊一聊。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一部經典優秀的好影片。反映年輕人在農村施展才華大有作為的故事。劇中人物及演員形象讓人難忘,雖然幾十年了,提起這些還是歷歷在目,《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一部非常難得,具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優秀影先。可以說是百看不厭的經典之作。
③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1963年推出了續集。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由李亞林、梁音、金迪、宋雪娟、劉增慶參演,講述了大隊派孔淑貞和李克明去學習,本來是要他們回來領導修電站,然後在一次次的經歷之中,最終任職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的故事。
演員簡介
李亞林,中國影視演員、導演。生於遼寧金縣,1951年中學畢業後考入北京電影學校(北京電影學院前身)。1953年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1955年任長春電影製片廠。主演《水庫上的人們》、《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烽火列車》等影片。1975年起任峨眉電影製片廠導演。參與導演的影片《被愛情遺忘的角落》、《為什麼生我》,分別獲文化部1981年、1984年優秀影片獎。
④ 生產隊時期的老電影有哪些
如下:
一、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看到電影名顧名思義就是講一群年輕人的故事,這部電影一上映就受到了全國觀眾的喜愛,電影演員也都是年輕人,他們也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就像現在的青春勵志偶像片一樣,這部電影稱之為那個年代的青春勵志偶像片。
不過與現在的青春偶像片不同,它表現的那個年代年輕人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村裡的年輕人為解決村裡吃水、用電的問題,在改變家鄉的過程中,年輕人也收獲了屬於自己的愛情。這部電影對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觀看仍有很大的積極意義。
⑤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1963年推出續集《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電影《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共有兩集,其中1959年推出的由蘇里執導李亞林,梁音,金迪,楊洸主演的第一集上映,1963年仍然由蘇里導演的第二集也上映了。影片是以修紅旗渠為中心,反映了當時的年輕人勇於創新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導演簡介:
蘇里。中國電影導演,原名夏傳芫。生於安徽當塗。1938年加入抗大文藝工作團,開始話劇表演。1945年任東北軍政大軍戲劇隊長,1949年調入中央文化管理局,後任東北電影製片廠導演。
1955年合作導演了《平原游擊隊》以後獨立導演了《哥哥和妹妹》、《青春的腳步》、《紅孩子》等影片。其中《紅孩子》獲1980年第二次金江少年兒童文藝創作二等獎。《劉三姐》獲1960年第二屆百花獎中四項大獎。
⑥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的影片評價
令當時都市年輕人無限嚮往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
影片《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是新中國反映農村生活的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表現了一群生龍活虎、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自己的勞動和愛情譜寫新生活的贊歌。影片不同凡響之處在於大膽地採用被棄置多年的多角戀愛模式--高占武、曹茂林、李克明同時愛上丁孔淑貞。但創作者者處理這個傳統敘事模式時,不落陳套,表現和歌頌了利他主義的戀愛觀。創作者還以一種樂觀輕松的審美心態來審視與處理那個特定時代(大躍進)人群之問的思想沖突與年輕人之間的愛情糾葛的,使得影片整體上具有強烈的烏托邦色彩,我們村裡的年輕人也因此成為了當時所有年輕人的嚮往。
影片將社會主義農村沸騰的生活,與青年人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樂觀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結合,真切、充分地展示了農村欣欣向榮的時代風貌。導演較好地體現了山西作家馬烽作品特有的樸素、幽默、熱情的風格,使這部影片饒有情趣、別開生面,具有輕喜劇格調。而且影片採用民間樂曲和地方風味的旋律來烘托情緒、氣氛,語言、風俗也都充滿山西獨特的地方色彩。主演李亞林和金迪也一躍成為新中國22大影星。
由於這部影片生活氣息濃郁,充滿青春活力,輕松愉快、生動熱烈,可觀性很強,成為建國後十餘年間農村題材影片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⑦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在哪一年推出了續集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是在1963年推出的。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續集劇情介紹:
《我們村裡的年輕人》通過一群農村青年劈山引水、建造水電站從而改變家鄉面貌的壯舉,歌頌了年輕人投身家鄉建設、不怕吃苦、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影片塑造出一個個各具特色、令人喜愛的年輕人形象,如勤於思考、性格沉穩的復員軍人高占武,朴實能乾的曹茂林,熱情聰慧的孔淑貞等,使人難以忘懷。
影片同時在輕松熱烈的基調中,探討了對農村存在的先進與落後、革新與保守之間的矛盾的認識,提升了影片內涵,使其成為建國後反映農村生活影片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