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無調性音樂有哪些作品
華沙倖存者 預兆 在恐怖片里應該大部分是用無調性音樂。還有
勛伯格 《管弦樂曲五首》(Five Piece for Orchestra) Op.16 (1909)
韋伯恩 《大管弦樂隊樂曲六首》(Six Pieces for Large Orchestra) Op.6 (1910)
斯特拉文斯基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 (1913)
貝爾格 《沃采克》(Wozzeck) (1920)
無調性是現代主義音樂創作手法之一,無調性音階就是指音與音之間缺乏調性感,與傳統的音樂有很大差異。用以指音與音之間、和弦與和弦之間無調性中心,沒有功能聯系,缺乏調性感覺的創作手法與音樂類型。
② 什麼是無調式音樂
應該叫「無調性音樂」。
是19世紀初開始的一種實驗性音樂。緣起於
瓦格納
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它的某些和弦沒有完成應有調式內的「解決」,或者說「不解決」,使聽感上覺得「不知所終」;後來
勛伯格
等人完全以數學的方式來「計算」音的走向,完全脫離了原有古典「調式」、「調性」的「束縛」。
平行舉例說,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完全圍繞「太陽」這個「核心」(相當於「調式」中的「主音」)來運轉,就是有「調性」的「星系」。而人類發射一個星際探測器,讓他超過「第三宇宙速度」後,它就可以脫離「太陽系」而成為宇宙中的「孤魂野鬼」。
一旦音符脫離了「調性」後,就是一些孤立的正弦波物理樂音而已。但,前衛的音樂家們相信,這些「孤立的樂音」可以由一種新的邏輯將他們「重組」成一種「音樂」,這就是所謂「無調性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