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介紹一下庫布里克的電影《閃靈》吧...
導演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編劇
斯蒂芬·金 Stephen King .....(novel)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screenplay) &
Diane Johnson .....(screenplay)
演員
傑克·尼科爾森 Jack Nicholson .....Jack Torrance
舍利·杜瓦爾 .....Wendy Torrance
丹尼·洛伊德 .....Danny Torrance
Scatman Crothers .....Dick Hallorann
Barry Nelson .....Stuart Ullman
Philip Stone .....Delbert Grady
Joe Turkel .....Lloyd, Overlook bartender
Anne Jackson .....Doctor
Tony Burton .....Larry Durkin
Lia Beldam .....Young woman in bath
製作人
Robert Fryer .....associate procer: The Procer Circle Organization
Jan Harlan .....executive procer
Mary Lea Johnson .....associate procer: The Procer Circle Organization
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procer
Martin Richards .....associate procer: The Procer Circle Organization
警告:以下內容對劇情有嚴重泄露,預先閱讀可能會降低您欣賞本作品的樂趣。
傑克·托倫斯(傑克·尼科爾森飾)是一名教師,後來成為一名作家。為了擺脫工作上的失意,傑克去應聘做遙望飯店的冬季看管員,該飯店會在大雪封山的時候關閉5個月,期間與世隔絕。老闆告訴傑克他的上一任曾雇了一個看管員但他在其間殘忍的殺死了兩個女兒和他的妻子並且自殺了,原因是長期封閉而得的精神疾病。傑克表示自已不會發生這種事,他家人也會喜歡這里。
於是,傑克和妻子溫迪(舍利·杜瓦爾飾)還有兒子丹尼(丹尼·洛伊德飾)住進了飯店。丹尼在要去飯店之前就有不祥的預感,但傑克沒有理會。丹尼和飯店裡的廚師迪克·哈羅朗一樣都是擁有預知未來並進行心電感應的超能力的人,哈羅朗把這種能力稱為「閃靈」(就是片名的來歷)。哈羅朗在離開之前警告丹尼無論如何不要進入237房間。
在飯店期間,丹尼不斷看到奇異的幻覺,又在母親的房間門口寫下含義不明的「REDRUM」字樣。傑克在飯店裡寫作,當妻子來查看他的工作時,傑克顯得很暴躁,不讓妻子查看。其後傑克做了一個自己殺害妻兒的噩夢。傑克早年因為酒後傷害丹尼,其後戒酒。一次丹尼頸部受傷,妻子冤枉是傑克打傷的。傑克開始出入飯店的酒吧,意外的是原本應該空無一人的酒吧居然出現了一名招待員。丹尼後來向溫迪承認自己是在237房間受傷,傑克前往237房間查看,卻看到了意外的一幕;其後傑克又在本應無人的飯店大廳目睹了一場盛宴,並且和1970年的那個殺死全家的看管員格瑞第相遇……
傑克認為妻子想離開飯店妨礙了他的信譽和工作。種種的懷疑,種種的猜測,種種的想像,使傑克和妻子產生爭執並愈演愈烈。溫迪前往查看傑克寫作的結果,卻看到成疊的紙上都反反復復的列印著一句話: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oll boy(只工作、不娛樂,傑克變成了一個傻瓜),表示傑克已經失去理智多時了。後來在一場爭執中,溫迪打暈傑克,把他關進了儲藏室;但是隨伴隨著格瑞第的聲音,門被打開了,傑克被放了出來……完全失去理智的傑克拿起斧頭砍向妻子的房門要殺死妻子和兒子,在這緊張時刻溫迪從鏡子里看到了丹尼在房門上寫的「REDRUM」,原來是反過來寫的「MURDER」(謀殺)。丹尼從窗戶逃走,而廚師哈羅朗早先感受到了丹尼通過「閃靈」傳來的預感,從邁阿密趕到,卻被傑克砍死。
傑克追殺妻子和兒子進了飯店外的迷宮,迷路後被冷死在裡面,驚魂失魄的妻子和兒子坐著哈羅朗開來的車子離開了。
影片的最後鏡頭是飯店大堂牆壁上的一張飯店全體工作人員的合影,拍攝於1921年7月4日(故事情節發生前50多年),可以在照片的顯著位置上看到年輕的傑克。
透露劇情的部分結束
對影片的解析
白人應把文明帶給落後民族……」——題記
看過賀歲大片《功夫》的人想必對星爺夜闖「不正常人類研究中心」時幻想的怒血沖破石門、奔涌而下的鏡頭都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星爺電影中少有的血腥鏡頭;看過《閃靈》的人這是也許會頓悟:這無疑是星爺對這部史上最經典驚悚影片的無限緬懷……
關於「閃靈」——
「閃靈」是根據英文「shinning」音譯而來,即通常所說的預感,或者第六感之類,影片中主角傑克之子丹尼所幻想出來的好朋友東尼即可理解為閃靈,同時也可以借用瞭望酒店主廚哈洛安對丹尼所說的話來理解:「我記得小時候,我和祖母完全不用開口,就能夠交談,祖母稱之為『閃靈』。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以為只有我倆有『閃靈』,就好像你以為只有你有,但原來別人也有,只是大部分人都不察覺或不相信……發生的事情會留下另一些痕跡,不是所有人都能看見的痕跡,但是有閃靈的人就能看見,就像他們能看見未來,有時也能看見很久以前的事情。」這大概就是丹尼的世界裡之所以會出現前任受害者影像的原因吧。
舊照片與殖民主義——
看似毫無聯系的兩個概念,卻構成了整個影片最精華也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影片最後那組含義曖昧、費人猜疑的照片在影片放映後著實引起了不少爭論。這便是編劇及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玩弄的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把戲。照片中占據顯要位置的是一幅酒會場景,畫面逐步拉近,赫然出現一張熟悉的面孔,最中間的侍者就是傑克·托倫斯,但是照片右下角顯示時間是:1921年7月4日。
回想影片開始酒店經理告訴溫蒂「酒店的位置原來是印第安人的墓地,我相信他們當初在建造它的時候,肯定還要對付印第安人發起的攻擊吧。」加上傑克幻想自己回到1921年在酒店對酒保說的一句毫無指向性的話,即題記中那句「白人應把文明帶給落後民族……」,這樣一來,不難推斷出瞭望酒店發生的一系列慘案,很可能是當初生長在殖民主義壓迫下的印第安民族為了讓人們不要忘記這段歷史而對白人進行的復仇。特別具有諷刺意義的是「7月4日」這一有著特殊含義的日期——美國國誕,這一值得歡慶的日子恰恰不屬於那些美洲大陸的原住民……
如果觀察細致的話,在照片中還可以發現一個人,那就是瞭望酒店的前任管理員葛瑞蒂,那個曾經在傑克夢中出現過的人,他和傑克都只是在不同的時間兩次來到瞭望酒店,也可以看作是瞭望酒店困住了在戰爭中死亡的印第安人的靈魂,以示警醒,正是他們把一個又一個的人牽引進酒店,作出令人發指的行為。
從這一方面看,是導演精心策劃的美國人對於殖民主義污點的反省,殖民主義以及對印第安原住民的殘忍虐殺帶給當今美國人的不僅僅是不光彩甚至恥辱,更令驕傲的美國人作為污點而感到難堪……
道德淪喪與人性毀滅——
如果說鬼魂與靈異是恐怖驚悚影片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那麼《閃靈》則更像是描寫一個中年男子面對事業的挫折與家庭的壓力而逐漸病態發展的心理過程——從壓抑隱忍到最後的激情爆發。也許印第安的種族復仇根本只是斯坦利·庫布里克和觀眾開的一個小小的玩笑,其真正的主旨在於揭露人性的毀滅之路,也許這才是他真正想要表現的內容。
把影片倒回,回想從傑克前往瞭望酒店面試管理員一職時開始所一度表現出的魂不守舍與神經質,不難看出這個中年男人已經被周圍的現實壓得喘不過氣來了,這種無形的壓力在三年前有過釋放——酒後扯傷兒子丹尼的手臂。他也企圖逃避,所以想到幽居山林,進行自己的創作,但是最終他發現原來他的創作慾望,原來只不過來源於內心積壓已久的對生活的憤懣與對家庭的強烈的負疚感,再加上妻子不經意的打擾,迸發出的怒火勢必淹沒一切……
相關評論
影史地位
這是電影史最偉大的恐怖片之一,它為恐怖片的拍攝手法和製作手段開創了新的紀元。電影最經典的地方就是氣氛的營造,整部電影色彩明亮而基調低沉,然而庫布里克正是在這種沉靜中把觀眾引入電影並不斷的給觀眾以心理暗示,庫布里克給我們描繪出一個龐大復雜宮殿般的房子,當鏡頭在如同迷宮的走廊中遊走時,給人們沉重的心理壓力,這些氣氛的營造讓觀眾在情節最後爆發之時很容易崩潰。配樂很好,庫布里克把音樂用得爐火純青,即完美的為電影氛圍服務又不喧賓奪主,這部電影的配樂已經成為恐怖片最經典的配樂。
這部電影對恐怖片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經常看恐怖片的朋友可以發現,幽閉空間(大多是與外界失去聯系的城堡或大房子)經常會作為恐怖故事的發生地,同時一個曖昧的結局往往也必不可少,而這些元素正是由這部電影創立並統一的。所以在二十多年後的今天,大洋彼岸的周星馳依舊會在《功夫》里對這部電影致敬。
一句話評論
A Masterpiece Of Modern Horror
The tide of terror that swept America IS HERE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 Jack a ll boy...
Stanley Kubrick's epic nightmare of horror
The Horror is driving him crazy
He Came As The Caretaker, But This Hotel Had Its Own Guardians - Who'd Been There A Long Time
這部電影講的不是鬼魂,而是瘋狂,以及在孤立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會放大到何種程度。
——芝加哥太陽時報
庫布里克顯然有著自己的看法,他把斯蒂芬·金小說中90%的創造性的東西都舍棄了。
——綜藝
許多人對電影既愛又恨。
——Reel.com
《閃靈》涉及了庫布里克其他電影所沒有的肉體性特徵,正是這點使它大受歡迎。
——紐約時報
庫布里克和傑克·尼科爾森都在這部影片中達到了最好的狀態。
——經典恐怖電影
幕後製作
這部由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並根據史蒂芬·金的暢銷恐怖小說改編成的影片被公認為最具藝術性的恐怖片,單憑這兩個大師級人物的聯手,就足夠使它載入史冊。影片延續了庫布里克出眾的空間創造力,盡管整部影片色彩明亮,但整個飯店,無論是整體還是局部的場景,例如大廳、走廊、浴室或是迷宮,都滲透出陰森的氣氛,令人不寒而慄。庫布里克的執導手法別具個人風格,恐怖氣氛的漸次浮現及技術上的成就遠超過一般同類電影的水準:流動的低角度跟拍鏡頭的出色運用,幾個追殺與逃跑場景中精巧的蒙太奇手法,從樓梯上湧出的洪水般的鮮血,時隱時現的女孩,處處表現出卓越的戲劇張力。看此片如同一場顛簸離奇的旅行,進入一個小說家瘋狂的內心世界。影片並不以血腥的鏡頭取勝,而是挖掘內心深處的恐怖,那圍繞在旅店四周沉重怪誕的寂靜使人頗有患了幽閉恐怖症般的迷惘悵然。而斯文作家的瘋狂殺戮直到今天仍讓人驚悚難平。攝影機的快速運動和多角度拍攝,從丹尼的視點描繪出酒店中詭異陰森的氣氛,景色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壓迫感。同時不時插入的丹尼的通靈現象更增添了令人迷惘和顫栗的效果。當初有人評論說,這部影片並不僅僅在於描繪了一個發瘋的傑克,那整座旅館和所有描寫正是在諷喻美國的社會制度。庫布里克並沒對此片寄予什麼希望,但它卻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思想與家庭的崩潰才是這世上最驚心動魄的。此片榮獲Saturn最佳男配角和包括最佳導演在內的五項提名。
精彩花絮
·斯坦利·庫布里克有一大堆書擺在面前,為了電影計劃他想從中找到適合的作品。好幾個小時過去了,秘書能聽見他抓起一本書,讀了大約一分鍾,突然用力把書往牆上扔過去。秘書走過去發現他是在看斯蒂芬·金的小說《閃靈》。金說這是一種很奇怪的事情,因為他的小說的開頭很慢,並且和後來整個故事情節關系不大。
·在製作電影階段,庫布里克會在夜裡三點鍾打電話給金,問他這樣的問題"你相信上帝嗎?"
·傑克在寫著的那本書上有一句話被他一次又一次地重復念著:所有工作沒有娛樂把傑克變成了一個笨小孩。庫布里克在每個版本中有單獨的一頁紙,例如在義大利版本的電影里,庫布里克用的句子是:Il mattino ha l' oro in bocca(他很早就起來看到了金黃色的一天)。在德國版本里,寫的是:Was Du heute kannst besorgen, das verschiebe nicht auf Morgen(永遠不要把你今天能做的事情拖到明天)。在西班牙版本中,寫的又是:No por mucho madrugar amanece más temprano(雖然太陽出現得很早,但是黎明不會來得這么快)。在法國版本中,寫的是:Un 'Tiens' vaut mieux que deux 'Tu l'auras' (在手裡擁有的一隻鳥比得上叢林里的兩只鳥)。
·在電影放映前,MPAA(美國電影協會)認為片中有一段描寫拖車上的血的鏡頭,因此不適合所有觀眾觀看。為了克服這一點,庫布里克說服協會,證明那些從電梯里洶涌而出的"血水"實際上只是生銹的水。
·由於丹尼·勞埃德年紀太小,這還是他的第一份電影工作。斯坦利·庫布里克也是十分愛護小孩。在導演高明而富有創造性地指導下,丹尼還不知道自己參與的是一部恐怖電影,直到最後電影的公映。
·斯蒂芬·金最初想讓Jack Palance扮演傑克·托倫斯一角。
·在《娛樂周刊》評選出的電影史上最恐怖的電影里,該片名列第九。
·片中傑克和溫蒂第一次在一間紅色的浴室內談話,這間浴室摹仿的是亞利桑那州一家旅館內的浴室,這家旅館由Frank Lloyd Wright修建。
·由於拍攝現場沒有空調,那就意味著經常會非常悶熱。在拍攝迷宮追逐的戲時,那些由樹籬笆做成的迷宮讓人熱得透不過氣來,因此每當拍完一個鏡頭時,演員和劇組成員都會拚命將身上穿的厚衣服盡快地脫下來。
·庫布里克曾在斯蒂芬·金的《閃靈》和黛安·約翰遜(Diane Johnson)的小說《The Shadow Knows》之間猶豫不定,最後他還是選擇了前者,因為約翰遜小說主人公的性格有著缺陷。由於約翰遜的作品給庫布里克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在否決了斯蒂芬·金寫的電影大綱後,他給了約翰遜三個月時間來編劇本。
·由於庫布里克苛刻的標准,一個鏡頭總要反反復復地拍個不停,演員們在片場一呆往往就是一整天。在經過了精疲力盡的一天拍攝後,傑克·尼科爾森總是徑直朝床走去,崩潰似地倒在床上,立即睡去。
·電影里有傑克打破浴室門的鏡頭,道具組特地准備了一扇很容易被打破的門。但由於,傑克·尼科爾森受過自願滅火的訓練,因此他很輕易地就能把這扇門給拆開。道具組不得不又造了一扇更堅實的門。
② 《發條橙》為什麼可以成為庫布里克經典的代表作
電影《發條橙》是著名導演庫布里克在1972年創作的傳世之作。
《發條橙》當年在拍攝完成後,由於影片對暴力和性的表現而被美國電影審查委員會評定為X級的電影。在電影上映一年後,庫布里克刪剪掉了電影里的30秒鍾的鏡頭,才使《發條橙》的評級改為了R級。英國則直接禁止此片在國內上映,直到2000年才被解禁。
《發條橙》這部電影無論在鏡頭語言的表達,還是主題意蘊的挖掘上都堪稱「教科書級」的作品,也正是如此,才讓這部電影歷經半個世紀,仍被視為影史經典之作。
本文原創,侵權必究,作者:劍神彈棉花(網路知道認證行家)
③ 史坦利· 庫布里克
這絕對是位大師級的人物,可惜好萊塢不長眼睛,天妒英才啊,該死的學院派
斯坦利·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 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 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點 紐約 國家或地區 美國
人物簡介:斯坦利·庫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斯坦利·庫布里克於1928年7月26日出生在美國紐約。盡管他在學校的成績很差,但一直都被認為是一個聰明而有天分的學生。1940年,庫布里克做醫生的父親決定將他送往加利福尼亞跟叔叔住在一起,希望環境的改變能讓他在學習上有所進步。1941年,庫布里克從布郎克斯回到父母身邊完成他初中最後一年的學習,他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成績終於有了些進步。為了讓庫布里克有些業余愛好,他的父親教會了他國際象棋。正如父親所希望的那樣,庫布里克狂熱地迷上了象棋,而且很快就成為了一個國際象棋高手。國際象棋在庫布里克後來的生涯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他常常用來對付不合作演員的工具,而且也是他的電影中風雅生活的象徵。
在庫布里克13歲生日上,他的父親做了一個現在看來非常明智的決定——送給他一部照相機。很快,庫布里克成了攝影發燒友,為了照相,他走遍了紐約市的大街小巷,並在朋友的暗房裡加工。當他賣出第一張照片給《看(Look)》雜志後,他認識了雜志里的專業攝影師們,並在17歲的時候的到了第一份工作——見習攝影師。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庫布里克定期地在《看(Look)》雜志上發表作品,並開始如飢似渴地接連觀賞各種電影,成了忠實的電影迷。隨後,他跟朋友星格·亞里山卓一起策劃拍攝一部自己的電影。1950年,庫布里克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投資拍攝記錄片《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此後,他又接著拍攝了其他幾部記錄短片(《飛行牧師(Flying padre)》和《航海家(The Seafarer)》)。
通過吸引投資和中央公園里的國際象棋大戰,庫布里克終於能夠在加利福尼亞完成他的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電影——《厭惡與恐懼(Fear an Desire)》(1953)。電影上映後,盡管各方評論褒貶不一,但對庫布里克的導演天分卻是眾口一詞贊不絕口的。庫布里克接下來的兩部電影《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和《謀殺(The killing)》(1956)使好萊塢開始關注這個新起之秀。並在1957年讓他導演了由科爾克·道格拉斯(Kurk Dauglas)主演的《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其後,道格拉斯再次找到庫布里克並鼓動他接手《斯巴達克司(Spartacus)》(1960)的導演工作。當時的一些輿論認為,庫布里克會被這部高難度的電影難倒,因而可以收斂一點銳氣。但事實上,庫布里克接受了這個挑戰,在電影中加入了大量自己的靈感和風格。許多參與拍攝的工作人員都不習慣於他的風格:攝影師羅素·麥提(Russell Metty)向製片人抱怨庫布里克搶了他的工作。而庫布里克的贊助商則勸告麥提放手讓給庫布里克自己去做,而他只要袖手旁觀就好了。麥提照做了,但諷刺的是,麥提竟憑藉此片獲得了最佳攝影的學院大獎。
庫布里克的下一個計劃是要導演由馬龍·白蘭度主演的《獨眼傑克(One-Eyed Jacks)》(1961),但由於談判破裂,最後白蘭度自己導演了這部電影。對好萊塢已經厭倦並結束了自己第二段失敗的婚姻(第一任妻子死於槍擊)後,庫布里克決定移民英國(盡管庫布里克擁有機師執照,但還是有傳聞他害怕飛行),他其後的所有電影作品都在英國完成。庫布里克在英國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洛麗塔(Lolita)》(1962)。在這部電影里,庫布里克異常小心地建構和引導,以便它可以便它可以通過審查委員會的嚴格審查。在當時,審查委員會能輕易地毀掉一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所有成就。
電影《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or: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對庫布里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冒險,在此之前,原子彈從來沒有被用來充當過喜劇的主題。由於原本是為舞台劇創作的劇本,庫布里克覺得有太多自己創作的橋段過於滑稽荒誕而不能運用在電影里。但因為庫布里克的電影在評論界和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使得他能夠在財政上和藝術上擁有很大的自由去完成任何自己喜歡的主題。在這一段時間里,庫布里克關注的事物開始多樣化,在各個階段他總是同時有著好幾個計劃:《藍月亮(Blue Moon)》(一個關於好萊塢第一部色情電影的故事),《拿破崙(Napoleon)》(一個電影版的歷史傳記,但由於工作組在另一個類似題材上的失敗而放棄),《戰爭謊言(Wartime Lies)》(以二戰中的歐洲為背景,但最終由於《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出現而放棄),以及《狂想曲(Rhapsody)》(後來被拍成了《大開眼界(Eyes Wide Shut)》(1999))。這些計劃都沒有在當時完成,而他所完成的是一部與科幻小說作家阿瑟·C·克拉克合作的《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1968)。這部電影受到了空前的贊譽,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拍得最好的科幻片。這以後,它成了科幻片的一個里程碑,也成為所有後來的科幻片竟相模仿的對象。在《2001:太空奧德賽》之後,庫布里克完成了作品《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它和《洛麗塔》一樣,引起了極大的爭論,成為當年的話題之作。但與《洛麗塔》不同,這次議論的焦點不僅是對性的描寫,還有對暴力的表現。1975年,庫布里克導演了《巴里·林頓(Barry Lyndon)》,這部電影成為了他事業上和生活上的一個轉折點。至此,庫布里克對導演協議以及演員跟工作人員的盡善盡美有了出了名的苛刻要求。演員們往往被要求連續不斷地拍攝數十個鏡頭而不能休息。
在拍攝一部電影的過程中,庫布里克帶領攝制組來到戰火連天的愛爾蘭。在那裡,他們被告知將成為愛爾蘭共和軍攻擊目標。製片人立即離開了愛爾蘭,而庫布里克渴望隱私和寧靜的願望使他從此開始考慮隱居。1973年,在拒絕導演《招魂者(The Exorcist)》後,庫布里克製作了他自己的恐怖片《閃靈(The Shining)》(1980)。而史提芬·金(Stephen King)(《閃靈》是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並不滿意庫布里克對他的小說的改編(事實上,史提芬·金在後來自己又寫了同一個故事的劇本,並在1997年拍成了電影)。《閃靈》之後,庫布里克終於如願以償開始了隱居的日子。經過了7年的休養生息後(在這期間他再次結婚),庫布里克才再次執導《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這部電影繼續承襲了庫布里克在評論界的極高贊譽並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票房神化。
進入90年代,庫布里克著手開始與布萊恩·艾爾迪斯合作新片《A.I.》。同時,他導演拍攝了由湯姆·克魯斯夫婦主演的電影《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遺憾的是,庫布里克沒能親眼目睹這部電影的面世。1999年3月7日,一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庫布里克在英國英格蘭的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
「銀幕是一個如此神奇的媒介,它能在傳達情緒與感情的同時仍然饒有趣味。我想這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藝術所無法企及的。」 ——斯坦利·庫布里克 ,1970
庫布里克電影特色:
1、幾乎所有的庫布里克電影都有旁白如:《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閃靈(The Shining)》中有代替旁白的標題卡片。
2、庫布里克的電影常常根據小說改編:《洛麗塔(Lolita)》,《殺手之吻(Killer』s Kiss)》。
3、電影中常常出現子彈沿著長得有些誇張的牆平行而又快速地射出:《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2001:太空奧德賽(2001:A Space Odyssey)》。
4、庫布里克的電影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滅絕人性的、非人性化的傾向。
5、對稱的構圖以及鏡頭的頻繁拉伸。
6、電影中常常構造出三方沖突。
7、電影中常常有對激烈的面部表情的大特寫。
8、在需要一串號碼時,庫布里克特別偏愛「114」:這串數是奇愛博士中的解碼器的名字;是《2001:太空奧德賽》中木星探索者的出廠號碼。
9、所有的庫布里克影片中總有一個場景是發生在浴室里的。庫布里克作品年表:
50年代:
《搏鬥的日子》Day of the Fight(1951)擔任導演、剪接、音效
《飛行牧師》Fliying Padre(1951)擔任導演、編劇、攝影
《航海家》The Seafarers(1952)擔任導演、剪接、攝影、音效
《厭惡與恐懼》Fear and Desire(1953)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殺手之吻》Killer』s Kiss(1955)擔任導演、編劇、製片、剪接、攝影
《謀殺》The Killing(1956)擔任導演、編劇
《光榮之路》Paths of Glory(1957)擔任導演、編劇
60年代:《洛麗塔》Lolita(1960)擔任導演
《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1962)擔任導演、編劇
《斯巴達克思》Spartacus(1964)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2001》2001:Space Odyssey(1968)擔任導演、編劇
70年代:
《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巴里·林頓》Barry Lyndon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80年代:《閃靈》The Shinning(1980)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全金屬外殼》Full Metal Jacket(1987)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90年代:《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1999)擔任導演、編劇、製片
④ 淺談庫布里克八部驚世駭俗的電影
星期五言:1960年,當庫布里克完成了《斯巴達克斯》的導演工作後,他開始醞釀起了自己的下一步電影:《洛麗塔》。許多人認為這是斯坦利電影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原因在於自此他贏得了其在好萊塢拍電影的「特殊待遇」——拍自己想拍的東西、絕對的導演控制權…如此,以庫布里克的天賦與叛逆,其電影的「飽受爭議性」與「驚世駭俗性」都是順理成章的了!從被天主教廷封殺的《洛麗塔》,到接收恐嚇信不斷的《發條橙》,再到近乎病態的《大開眼戒》...他的作品幾乎無一倖免引起社會的轟動與爭議。同時,庫布里克也在這些爭論中走向了偉大。
文:太虛宮
編輯:大土豆
圖片:網路
當然,好萊塢的特殊待遇可絕不是成就庫布里克之偉大的唯一因素。我們曾在過去的文章中說過:沒幾個導演能比庫布里克更擅長用純視覺、聽覺語言講故事了;再者,也沒有誰比他更善於把握電影節奏了…真正的原因還是要到他的電影中去尋找。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庫布里克去世為止,他一共出品過不到10部作品,這決算不上高產。也全賴於此,本人在此得以對其每部作品逐一進行談論。一切就從那個「轉折點」說起吧——
(註:1、所有評論均屬個人觀點;2、所講電影按其創作時間線排列,你會看出庫布里克總在調整自己、趨於完善自己、嘗試創新的特點;3、文末附《巴里·林登》網路雲鏈接)
1、《洛麗塔》(1962)
「他會利用你的視覺意識,從而顛覆你的慣性思維」
▼先來看下面這組圖片(注:床上的是夫妻倆,床頭上擺著的照片是男人的繼女)
我想即便是沒看過整部電影的人,在看過這幾個場景也該知道男人心裡在想什麼了吧!試想:父女戀、亂倫心理、對妻子世俗的厭惡等等這些細思極恐的復雜情感,導演用幾個表情、一個相片、一把槍的道具就講明白了。這便是庫布里克的視覺故事,他能用最少的道具、最簡單的鏡頭與台詞把人物最復雜的心理表達出來。
那麼,觀眾在感受到人物的心理動機後接下來電影會發生什麼,導演會讓男主拿槍殺人嗎?
如果你這么想就大錯特錯了,庫布里克可不會跟著套路走!他會反其道行之,讓劇情發生意想不到的轉彎...(至於怎麼轉彎,大家還得自己看。)
不得不說,看庫布里克電影的樂趣之一也在於此:意想不到的情節加意想不到的電影處理手法。
2、《奇愛博士》(1964)
「介於「過家家」與「極致美工」間的黑色幽默」
我們再來看看庫布里克在《奇愛博士》中是怎樣用兩個極端的方式來達到對電影風格的顛覆的——
他會把電影中涉及的美國軍方的所有軍事守則以及行軍設備道具做的連FBI都挑不出什麼毛病,他會把美國國會和軍情室布置的比真的還像真的。
然而,如此龐大而細致的服化道工作完成後,演員們在其中上演的卻是一場嬉笑怒罵的黑色喜劇,像是一群軍事家政治家在玩兒過家家。我不知道之後周星馳的《國產凌凌漆》有沒有受到這部電影的影響,但在庫布里克之前,絕沒有人敢如此挑釁國家政治。
自然,這部電影開創了黑色幽默、政治諷刺劇的先鋒,當然它也飽受了社會的爭議。
3、《2001太空漫遊》(1968)
「視覺、聽覺的華麗在先,思維意識的前衛在後」
這部《2001太空漫遊》的偉大已經無需多說了。無論是在視覺創新、鏡頭運用還是音效、剪輯上,導演以及創作團隊都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創新。
更可貴的是,你永遠無法對這部電影定性,它不屬於懸疑片、不屬於紀錄片、不屬於歷史片...你唯一能給它貼上的標簽就是「庫布里克」!有關《2001太空漫遊》電影分析,請參照本人的另一篇文章:(從局部看《2001太空漫遊》的偉大之處)
4、《發條橙》(1971)
「用暴力本身闡釋暴力,一切不攻自破」
撇開《發條橙》的內容與爭議性先不說,光是那些視覺、聽覺與節奏上的刺激,已經讓人慾罷不能了,從電影構圖,到大飽和的色彩運用,再到音樂畫面剪輯,所有這些電影元素都能讓你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當然,享受這一切有個前提——你得突破一些道德意識局限。原因很簡單,導演把這種「視覺美」與「暴力」、「色情」捆綁到了一起。
如果你以為這是一部簡簡單單的宣揚暴力的電影,那就未免太小看庫布里克了。導演在電影的後半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述「暴力被馴化」、「社會價值觀的真面目」、「輿論動機」等這些個問題。
每次在看這部電影時,其闡釋暴力的手法總能讓我想起《猜火車》,而暴力與反暴力的二元對立性又能讓我想起《天生殺人狂》。當然,論電影的震撼度,無一能跟《發條橙》相比的。
《發條橙》無疑開創了審視人類暴力與犯罪的新視角,至於那些爭議,只不過說明庫布里克對於自己的時代太過「前衛」罷了。
5、《巴里·林登》(1975)
「只要他想,就能用攝像機把你帶到任何時代」
聽說庫布里克在拍攝《巴里·林登》前盯上了華納的一台老式米歇爾BNC攝影機,由於那攝像機長期沒人用,負責人慷慨地把它送給了庫布里克。而到事後被人問起這台攝像機,負責人才得知這是台無價之寶,悔之莫及。沒錯,庫布里克就是拿著這台BNC攝影機,改裝上了超大光圈F0.7鏡頭,去拍《巴里·林登》了!於是,我們得以看到兩百多年前關於英國王室那如同油畫般的畫面。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庫布里克到底是怎樣一個容電影技術性與藝術審美性於一體的天才。他和他的美工團隊結合了「維多利亞時期」的畫作,打造出了一個屬於他們自己意向的活生生的「喬治時代」,三個小時的電影,就像做夢一樣。
另外一點,關於《巴里·林登》的節奏,在庫布里克的電影中從沒有出現過「唰唰唰」式的快速剪輯(除非純MV式的段落),他從不強塞入電影過多的情節與信息,他的電影永遠都是視覺美感先於戲劇張力的,他的故事也從來都是不緊不慢地去講述的。於是我們便能看到其電影中大量「固定鏡頭」以及緩慢的「推軌鏡頭」的運用,以及《巴里·林登》中的旁白敘事。
當這種「不緊不慢」講故事的方式應用到他的下一部電影時,我認為它被發揮到了極致。
6、《閃靈》(1980)
「視覺與表演的完美結合」
提起恐怖片,我想大家總會想到一些必要的元素,比如說黑夜、血腥殘殺場面、可怕的面容、近距離的跟拍鏡頭等等。然而,在庫布里克的《閃靈》里,這些元素基本一樣都沒用上。這是一部純粹的心理恐怖片。那麼,庫布里克是怎樣做到「恐怖驚悚」的呢?我們來看以下三點——
1、鬼魂就那麼出現了
大衛·林奇說過真正的恐懼不是發生在黑暗中,而是光天化日下,它也不是發生在你的背後,而是眼前,就像《閃靈》...沒錯,當《閃靈》中那個通靈的小男孩兒丹尼騎著玩具車來到轉角處時,沒有事先鋪墊,沒有音效渲染,那對死了的雙胞胎姐妹就那麼站在丹尼的眼前了...這種視覺沖擊所勾起的想像空間足以嚇得讓人起雞皮疙瘩了。
2、一摞寫著同一句話的紙
試想一下:如果你看到某個身邊的同事每天都在對著電腦打字,忙的頭都抬不起來,十年如一日。突然有一天,不經意間你發現他其實根本沒在那工作,只是自己在跟自己聊天...這是一件多麼恐怖的事!
回到《閃靈》中,我們都知道那個傑克(傑克·尼克爾森飾)是個作家,他整個冬天都在打字機上創作自己的小說。然而,當我們跟隨他老婆溫蒂的視角拿起那厚厚一摞列印稿時,最可怕的事情出現了:所有紙上都只寫著一句話——「只有工作,沒有玩樂,傑克呆若木雞」…
沒有什麼比這種視覺效果更讓人恐怖的了。這便是庫布里克專有的恐怖表現手法。
3、傑克·尼克爾森的表演
在此要特別提下傑克·尼克爾森的表演。我認為他的戲全在他的面目上,而他恰恰是那種能把生活中細微本色的面部表情運用到劇情中的演員(可悲的是我們的演員恰好相反)。
這種細微的表演方式恰恰與這部電影所要的那種心理病態的感覺相符。於是便誕生了這部發生在現實中的超現實恐怖電影。
7、《全金屬外殼》(1987)
「他將節奏與鏡頭在這部電影中發揮到了極致」
要知道,庫布里克節奏感的獨特性可不止體現在局部,在電影的段落把控上也絕對不同於好萊塢其他商業片。我們來看《全金屬外殼》,當那個海軍陸戰隊的士兵比爾被教官折磨、被戰友排斥,精神近乎崩潰之時,電影似乎達到了最高潮,比爾拿起槍打死了教官,然後吞彈而亡。
而至此,電影只走到了一半,來看導演接下來是怎麼處理的——幾秒鍾的黑屏,淡入,一個越南妓女出現在屏幕中,跟隨妓女扭動的屁股以及音樂,我們進入了越南前線。至此,觀眾的情緒徹底鬆了下來。
電影就這么由緊密轉到了鬆散,由專制轉到了無政府主義,由嚴肅轉向了荒誕...如此強烈的反差與節奏處理在電影史上是絕對獨一無二的。
我們如果把電影分成部隊訓練、前線對戰的前後兩部分的話,那麼通常,導演都會試圖去尋找一種前後的因果關系,而庫布里克偏偏反其道行之,前半部分的主角乾脆通通死掉,配角在後半部分又成了主角,這未免讓我們感覺到:那些所謂的戰爭理由與戰爭中的死亡根本就是兩碼事,這便是庫布里克的獨特視角?大家自有見解。
另外說下這部電影的鏡頭運用。導演再次用純鏡頭語言與電影空間向我們傳遞了他的觀點與叛逆,在此只需舉出一例,看圖,隨著鏡頭拉遠,景別增大,我們看到了什麼——
8、《大開眼戒》(1999)
「他的臨終遺作,卻感覺還有使不完的勁兒!」
我想大師的臨終之作已經無需多說了,所有拍攝風格都是「庫布里克式」的——完美的構圖、精準的節奏把控、一絲不差的音畫配合、大膽而前衛的情節設置……
當然,除此之外還少不了他的創新,盡管此時他已經七十多歲了。他將中產階層的空虛以及罪惡感深化具象成了一種「神秘主義」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下,那些有錢人的糜爛、亂倫、吸毒行為變成了一種儀式,這種「儀式」又通過庫布里克的鏡頭表現了出來。
一切還是那麼驚世駭俗,一切還是那麼飽受爭議。
最後用他朋友西德尼·波拉克(導演、製片人)說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我不記得史坦利有什麼電影是不具有爭議性的……而十年之後,這些電影都成了經典。」
沒錯,如今的我們已經沒有人懷疑庫布里克的偉大了,因為他電影的高標准以及所引起的社會爭議已經足以證明其偉大了。
附:《巴里·林登》網路雲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jXjVM5vEo0PTLnqYpb1P-A
提取碼:y1pg
與我們一起觀看經典電影,閱讀經典圖書,請關注【星期五文藝】
合作聯系:qq:3245234866(星期五文藝)
⑤ Stanley Kubrick是誰他的中文名字是什麼
中文名:斯坦利庫布里克
英文名:Stanley Kubrick
出生日期:1928年7月26日
逝世日期:1999年3月7日
出生地:美國紐約市
斯坦利庫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生於美國紐約市的布朗克斯區,祖上是來自奧匈帝國的猶太移民,父親是醫生。1941庫布里克13歲,父親送給他一架照相機,他從此對攝影產生興趣。
1946進入《展望》雜志社擔任新聞攝影記者,使他有機會走遍美國,庫布里克工作十分出色。1950以3800美元的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並擔任攝影拍攝了一部短紀錄片【拳賽之日】,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過,完成後以4000美元賣給了雷電華電影公司。同年辭去《展望》雜志社的工作,在哥倫比亞大學旁聽,潛心研究文學著作,並在現代藝術博物館細心觀摩經典影片,努力提高電影藝術素養。
庫布里克的事業巔峰,則是1968年自編自導的科幻片經典【2001年太空之旅】,以目眩神迷的視覺效果和音樂的原創性,締造一場電影革命。1971年的【發條橘子】描述暴戾幫派份子,令人印象深刻,卻被英國視為贊揚暴力而遭禁。
經典劇作還包括,描述奴隸造反的【萬夫莫敵】、驚世駭俗的小說改編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以及敘述冷戰可能導致核子戰爭爆發的【奇愛博士】,1987年的戰爭片【全金屬外殼】。庫布里克的電影主題多為犯罪和暴力,而且有反當權派的傾向,每每受到爭議,影評亦呈現兩極化;他一生共入圍十四項奧斯卡獎,贏得八項,但是卻從未抱走最佳導演獎,令影壇人士為這位戰後最傑出的導演感到惋惜。
他蟄伏多年才於1996年開拍情色驚悚片【大開眼界】,無奈1月才殺青,正著手電筒影後制工作時,突然壯志未酬撒手西歸,1999年3月7日庫布里克在英國去世,享年71歲。讓影迷們極為錯愕與惋惜。影迷憑吊大師身影,只能從其告別遺作【大開眼界】中去回味了...
⑥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社會評價
斯坦利·庫布里克是過去40年間始終最吸引人的電影製作人之一,他的作品受到的贊揚幾乎和招致的咒罵一樣多。影片中不可思議的視覺風格為他贏得如潮好評,而他非傳統的敘述感又常常會引來輕蔑的挑剔。盡管如此,他在重復和模仿主導的傳媒圈仍舊是一位獨一無二的藝術家。
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附設的餐室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茲記念。
在好萊塢,有一個人似乎很少被人想起,但提起他又令人肅然起敬,這便是大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當然,提起庫布里克就咬牙切齒的人也大有人在,那便是與他合作過的演員們,從主演《斯巴達克斯》的柯克·道格拉斯開始,人人都說這位導演是瘋子、是虐待狂。而庫布里克對這些大牌明星們也嗤之以鼻,提起好萊塢他更是從來不說好話,他寧願長年住在英國倫敦的郊外,也不願在貝伐利山與那些「白痴」、「勢利眼」照面。
與大多數美國導演相比,庫布里克的作品少得可憐,如果將他早期個人製作的實驗性影片也算入的話,只有不到二十部。庫布里克早年曾是記者,對電影的狂熱,使他很快便成為地下電影的代表人物,他超常的才華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從60年代開始,他成為一位職業電影導演,八十年代國內觀眾看過的《斯巴達克斯》便是他進入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但庫布里克對拍攝這樣的商業片似乎不感興趣,很快他就以自己獨特的個性讓製片商和觀眾連連吃驚。電影學者大多將庫布里克看作是戰後現代主義電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創作力求表現荒誕的人生和悲劇化的哲理,現代主義電影大師如伯格曼、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人的作品也大多如此。
六七十年代是庫布里克創作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美國社會和文化經歷了重大的變革,這給了庫布里克無限的靈感。《奇愛博士》是一部有關未來戰爭的夢魘般的黑色幽默劇,敘述了核恐懼籠罩下未來世界的毀滅。它以獨特的視角突出了這樣一個主題:核恐懼、核危機不過是人性危機的外在表現。人的危機存在一日,文明的危機便會存在一日。《洛麗塔》改編自著名作家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到1997年它已經被三次搬上銀幕,庫布里克的這部被大多數人公認為最好的一部。完成於1971年的《發條橙》是部有強烈的六十年代「嬉皮士」文化色彩的影片,它也是庫布里克最成功的代表作。影片通過青少年犯罪及社會權力機構對青年的迫害這兩條線索,表達了庫布里克對六十年代一系列文化、政治、倫理現象的看法及態度。影片中的暴力場面引起了觀眾的驚愕。暴力問題是貫穿於庫布里克影片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一方面,庫布里克反對暴力,尤其反對暴力對人性的損害。另一方面,出於對道德淪喪、暴行肆虐的社會現實的憎惡,他認為對待暴力也只有使用暴力。尤其是在個人受到社會權力機構的壓抑與異化時,果敢地使用暴力來反抗是唯一的自我解放途徑。《2001太空漫遊》則是一部對人類歷史進程進行史詩般描繪的科幻片。這部作品以一種冷峻、客觀的風格和高度的庄嚴感與使命感探討了人類未來的存在前途,庫布里克賦予這部影片最富哲理意味的主題是:人於進化、發展的歷史中,於茫茫的宇宙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而不得,最後終結於漂泊和毀滅。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庫布里克只拍了三部影片,即《巴里·林登》、《閃靈》和《全金屬外殼》,這些作品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較大的差異,顯示出他善於駕馭不同題材,掌握不同風格的能力。《巴里·林登》以其優美的影像造型和古典音樂的運用令無數觀眾傾倒。《閃靈》則將七十年代以來恐怖片的創作推向高潮。一個大雪封山的冬季,看守賓館的作家瘋狂的殺戮直到今天仍讓許多觀眾難以忘懷。高度電影化的造型手段也讓人們看到了這位導演的非凡功力。《全金屬外殼》則是一部越戰題材影片。越戰片在當今美國影壇已成為一個重要的類型,大有泛濫之勢。庫布里克選擇的視角較為新穎,深入細致地刻劃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變化,在眾多同類題材影片中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庫布里克的作品盡管不多,風格樣式也靈活多變,但有一點是一脈相承的,那就是力求以電影來體現哲理化的意蘊,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影片的觀賞性,但他特立獨行的思索給影壇注入文化與哲理的亮色。他對影像的極致化追求豐富了電影語言,在這方面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美國電影史學家彼得·科維曾這樣說:「庫布里克敢於蔑視社會常規,拓展題材領域。他的每部作品都不是隨時間流逝的平庸之作。」不久前,美國著名電影雜志《好萊塢報道》在全世界500位導演中評出40位「最有影響力」的導演,庫布里克排名第五,可謂實至名歸。
⑦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⑧ 電影裡面想要加上一段2001太空漫遊裡面的藍色多瑙河配樂
1. Overture: Atmospheres 2.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3. Requiem for Soprano, Mezzo Soprano, Two Mixed Choirs amp; Orchestra 4. Blue Danube [Excerpt] 5. Lux Aeterna 6. Gayane Ballet Suite 7. Jupiter and Beyond: Requiem for Soprano, Mezzo Soprano, Two Mixed Cho 8.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9. Blue Danube (Reprise) 10.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11. Lux Aeterna 12. Adventures [Unaltered] 13. Hal 9000 [Dialog Montage] 本片最為人稱道的聲音運用要數約翰斯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和理查德斯特勞斯的「澤拉圖斯特拉如是說」(Johann Strauss ;An der schoenen blauen Donau;;Richard Strauss;Also Spracht Zarathustra;)。前者舒緩優美,用於烘托太空船泊船進港的寧靜氣氛(電影星際旅行(另外一部電影)中Kirk登船的橋段也直接取自這里);後者激昂壯美,用於歌頌人類進化的狂喜(Strauss用此曲表達尼采關於超我的論點)。 庫布里克原本請來Alex North創作原聲音樂,但在影片剪輯時臨時用到這兩部古典音樂,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於是就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聲畫絕配。 另一首反復運用的主體曲是Gygory Ligeti的安魂彌撒。分別用於片頭序曲(3分鍾,畫面全黑),猿人蘇醒,木星任務。 除了古典音樂,老庫還混入了迷幻之聲「Pink Floyd」的兩首作品。分別是取自專輯《Meddle》的Echoes和取自專輯《Atom Heart Mother》的Atom Heart Mother Suite。全部用於最後一幕「Jupiter And Beyond The Infinite」,其與畫面配合的天衣無縫(包括長度)實在令人驚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