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細節中的溫情——《步履不停》
上次我說到了日本文學中溫情的力量,這次我要寫最近看的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其中在細節中蘊含的溫情。
最近因為疫情,在家除了焦慮地看新聞看各種數字的數據,一次偶然抽離的機會,聽到一個喜歡的劇作家講電影,講的正是《步履不停》。但在覺得聽講電影之前,我決定自己先把電影看一遍,然後又x把原作找來看了一遍,然後再聽講了一遍。(時間的暴發戶就是這么任性啊!)
以上,包括以下,都是我個人的胡言亂語,以示對所浪費時間的尊重。
是枝裕和是在2019年初,看到好多人的年終所看書目的總結里提到的人,當時我就從微信讀書里找來了他的作品放在書架上,再也沒有點開過。這次點開看,才後悔之前怎麼不知道看。暫時只看過兩部他的作品(另一部是《比海更深》,希望下次把他幾部主要的作品一起看完,再寫一寫),還不敢去評價他的整個風格,不過兩部作品都是表現家庭題材的溫情劇,適合在風雨飄搖的此刻看。
《步履不停》既是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也是他自己寫的原作,所以整個小說和的電影的還原度基本是1:1的。講的故事很簡單,也可以說什麼故事都沒發生,夏末秋初的一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了幾頓飯。
我就講幾個細節。
玉米天婦羅
我們中國也講究團圓,聚在一起就少不了吃飯,飲食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我發現日本有一特點,就是非常愛惜事物,食物也做得很精緻,每次感覺量都不多(吃貨的擔憂)。在這部作品中,日本的幾種傳統食物也涉及了,比如壽司、鰻魚飯。但有一種食物在作品中特別重要,那就是玉米天婦羅。這是一種什麼事物呢?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玉米烙。很平常的事物,但在電影里是有特別的意義的。
稍微交代一下背景,主人公橫山良多帶著他的妻子和繼子回老家,電影正是拍的他們回家一天一夜的經過。把故事情節放在一天展開可能是戲劇管用的技巧,曹禺的話劇《雷雨》也是寫一天中發生的故事的,但其中是有激烈的矛盾沖突推動情節發展的。而在這里,幾乎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就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但這又不是平常的一頓飯。良多的哥哥純平在十五年前在海邊救一個小男孩而身亡,這一天正是他哥哥的忌日,正因此良多一家和她姐姐一家回到父母家。良多是一個繪畫修復師,不過最近失業了,回來的路上特意交代他的妻子由香里不要讓他家裡人知道。由香里帶著她跟前夫生的兒子這次是第一次回老家,心中忐忑不安。
繼續說回玉米天婦羅,這是哥哥純平最喜歡吃的。在炸的過程中,一向嚴肅的父親也難得地露出笑容擠到廚房用手拿起來吃。其實,這個玉米天婦羅凝聚了他們一家許多美好的回憶,許多家庭肯定也有一些特別的食物承載這一個家庭的回憶。他們回憶起了他們一家有一次偷采鄰居地里玉米回家正在炸天婦羅,鄰居送來了玉米,他們一家尷尬不已,這時良多說了一句:「媽媽,早知道我們不用去市場買玉米了。」以此化解了尷尬。但他們的父母每次說起這個笑話時,總說這句漂亮的話是哥哥純平說的,這讓良多耿耿於懷。後面在晚上時,良多終於沒頭沒腦地跟他爸澄清,這句話是他說的。
良多為什麼這么在意這句話是誰說的呢?在電影的開頭,由香里提到家裡的事情時,他一再強調他是次子。他在家裡一直是不待見的,因為他的哥哥純平一向比他優秀,並且能夠繼承他父親的事業,他的父親是一個醫生,他的哥哥在去世之前就已經是醫生了。哪怕他哥哥已經去世,但在家裡人的心目中,他的位置仍然很重要。所以良多在家裡一直沒什麼存在感,他估計也是很想得到父母的認可,可現實是他並不是父母眼中理想的兒子。特別他的父親,很瞧不起他的工作,處處挖苦他掙不到錢。我們一直以為同是父母生的子女,得到的愛應該是一樣多的,好像現實中也並不是如此。
百日紅
百日紅也是紫薇花。夏末秋初,正是百日紅盛開的季節。電影給百日紅的鏡頭有許多,小說里也有特別寫。老家院子里有一株百日紅,是他們家搬到這里時他父親親手栽下的,正好也是他父親在這里開辦診所的時候。所以他父親對這棵百日紅特別珍愛,連外孫和外孫女在院子里玩砸西瓜的游戲,父親都要大聲喝止,生怕打到了他的花。
有一個鏡頭很美,吃過午飯,三個小孩拿著零食跑出去玩,碰到一株百日紅,姐姐抱起弟弟去觸碰百日紅那蕾絲般的粉紅色花瓣。夏日的午後,有蟬鳴,有濃蔭,有紫薇花盛開,有浸在水裡的冰涼的西瓜,真是美好的日常。
三個小孩回來時,帶回了一枝紫薇花,橫山太太把她養在了水杯里,晚上她在餐桌旁織蕾絲時,有一個鏡頭,晚上良多起來喝水時,瞥見了水杯中是紫薇花,給了靜默的紫薇花一個特寫。其實這個長鏡頭也是良多回憶的過程,因為在他們剛搬到這里來時,在上學的路上他曾經碰斷了一枝紫薇花,放學時他帶回來送給了母親,第二天他看見母親把那枝紫薇花供奉在佛龕前。那時小小的良多心裡,估計是認為得到了母親的認可的。
「現在我眼前的這朵百日紅和當年同樣的鮮艷漂亮。也只有那個美,是和三十年前一樣的。除此之外的一切,幾乎都不留痕跡地改變了樣貌。」改變的是什麼呢?時光的流逝,年歲的增長,境遇心態等等,不可避免地改變了,特別是他哥哥的離世,他父母的老去,這花無端就引起了「物是人非」之感。
去年夏天,我在路邊拍的紫薇花
黃蝴蝶
黃蝴蝶在電影里出現了三次,很有幾分宗教的意味。第一次,良多一家和他母親一起去墓地祭拜他哥哥,回來的路上看見了一隻黃色的蝴蝶。他的母親說,只要紋白蝶熬過了冬天就會變成紋黃蝶。晚飯後,家裡飛進了一隻紋黃蝶,母親伸出雙手去追那隻蝴蝶,並堅持認為是下午在陵園里看到的那隻。母親嘴唇顫抖,眼神哀傷,但又閃爍著不尋常的光芒,似乎看到了大家看不到的什麼。最後蝴蝶停在了佛龕他哥哥的遺照的相框上,收起翅膀休息。這更讓他母親堅信,哥哥的靈魂附身在黃蝴蝶上來探望家人。第三次出現,是良多的父親母親都去世了,他帶著家人回家祭拜。回來的路上,恰好也碰到了一隻黃蝴蝶。他就把他母親曾經對他說過的話也對他女兒說了一遍,「紋白蝶熬過了冬天就會變成紋黃蝶」。一隻蝴蝶,又把現實與回憶聯結了起來,寄託著生者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不管是玉米天婦羅,百日紅,還是黃紋蝶,它們都很尋常,他們的出現也許是偶然,但在電影中,是枝裕和賦予了他們愛與溫情。時光流逝,回憶彌新,逝去的親人的點點滴滴回憶,投射到細小平常之物上。
死亡主題也是電影隱晦表達的,因為哥哥的忌日,全家聚在一起,並不是新年這種歡樂的節日,所以一家溫馨團聚的畫面是始終籠罩一層淡淡的悲傷的,只要一觸碰,就會讓悲傷彌漫,比如一起看照片時,母親看到哥哥照片時表情的抽動,眼角那不經意間噙著的淚。
玉米天婦羅、百日紅、黃蝴蝶,在影片中都是很亮麗的色彩,這種亮色是生命的底色,正是死亡凸顯了生之重量。他們一家也存在這矛盾沖突,只是這種沖突如暗流在平靜的河面之下,沒有成為理想大人的小孩,充滿遺憾的大人,不得已的離散,生與死的相隔,所有的矛盾在步履不停中不得不得到和解,這種和解雖然慢了一拍,似乎有點來不及。既然人生如此,那麼就步履不停,只爭朝夕。
B. 《步履不停》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日語原文
「ノンストップウォーキング」ライフロード、ノンストップ歩行、常に少し遅すぎます
翻譯成中文就是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這句話講出了親情、講出了人生、講出了寬恕的作品。
枝裕和用慢節奏的敘述方式描述了這一切,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的跟著走了一遍人生的路。
步履不停(歩いても 歩いても)就是不停的走。我們在人生的路上也是一直走,一直走。主觀上停不下來,客觀上時間一去不復返,想停也停不下來。
(2)步履不停電影講的什麼擴展閱讀
1、枝裕和的《步履不停》於2008年被改編成電影。
主要劇情是講述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回到久別的老家,一家人因大哥純平的忌日團聚在一起的故事。
由演員阿部寬飾演良多。恭平的二兒子,職業為繪畫修復師,目前正處於失業中。他沒有繼承父業,寧可失業也不願接父親的班,並娶了育有一子的寡婦由香里為妻。因為總被父親拿來與大哥做比較,父子倆的關系比較緊張。
演員夏川結衣飾演由香里。作為良多的妻子。她和前夫育有一子,剛和良多結婚不久,倆人相互扶持一起生活。她和良多一同回來祭奠大哥,內心時刻擔心著公公婆婆不能接受自己,為人處事小心翼翼。
2、枝裕和的《步履不停》電影獲獎情況
(1)第32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女配角
(2)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
(3)第3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女配角
(4)每日電影獎最佳男主角
(5)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6)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
3、《步履不停》精彩語錄:
(1)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已經是夏末的季節了,院子里的紫薇花開得璀璨,黃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飛舞著。橫山良多與妻兒一同返回位於湘南海邊的老家。久違的橫山一家人,每年只有在大哥純平的忌日才會團聚。
在沁涼的麥茶、紅透的西瓜、母親絕手的好料理炸玉米天婦羅,加上外賣的壽司和鰻魚飯之間,閑散地度過看似平凡的一天。然而他們細細分享品嘗著的,卻是歡笑背後隱隱的哀傷,小心翼翼的對話又忍不住的爭執中,不經意觸動的回憶以及深藏在彼此心中不曾說出口的秘密……
(2)也許,人生本身就是一個不停放棄的過程,放棄童年的無憂,成全長大的期望;放棄青春的美麗,換取成熟的智慧;放棄愛情的甜蜜,換取家庭的安穩;放棄掌聲的動聽,換取心靈的平靜,當我們能夠放棄,做到簡單、從容活著的時候,我們生命的低谷就過去了。
C.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時間從未停下,在人生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步履不停。
是枝裕和根據自己的小說拍成的電影《步履不停》,講述了橫山小鎮一個普通家庭一天里的生活瑣事,從而牽引出這個家庭過去幾十年間的其他事情,展示了導演對生活和生命的思考。
電影里的父親恭平是個醫生,擁有自己的小診所,當時已退休。長子純平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卻在15年前為救落水兒童溺亡。次子良多不聽父親的安排當醫生,執意離開家到異地當起了繪畫修復師,卻遭遇失業,困頓的良多與帶著孩子的由里香結婚,相互扶持,繼續生活。適逢純平忌日,良多和姐姐千奈美帶著家人分別回到家中,電影正是從這里拉開序幕的。
人間煙火的氣息,代代步履不停。家人團聚,沒有什麼大事發生,所有的情節都是在日常生活細節中一點點展現出來的。電影的很多場景都設在廚房,良多一家還在回來的路上時,母親就開始在廚房忙碌了,切菜、煮肉、腌菜、剝豆……女兒也在一旁幫忙,和母親絮絮叨叨聊著家常。父親則獨自外出散步,遇到鄰居停下寒暄幾句,夏日濃蔭里有清脆鳥鳴。待一家人團聚,人物的活動也始終在做飯、吃飯、洗澡、聊天等日常生活中展開。
這個家庭就像一條冰封的河,表面平靜祥和,但深處潛伏著矛盾的暗流。父親和良多之間有著因意見相左而造成的隔閡與疏離,他們之間的交流很少,甚至因為父親引導由香里的孩子當醫生,良多還很生氣地沖撞父親。良多不滿母親每年在純平忌日都要請純平救下的那個人來,認為這是對那個人的折磨,母親卻堅持要這樣做。母親不滿女兒不工作,女兒卻盤算著一家人搬回母親這兒住,母女之間小小的矛盾似乎不影響她們在一塊兒嘮嗑。母親對良多娶了帶孩子的單身母親不滿,卻又對兒媳客客氣氣,還送她和服,希望兒媳能再生一個孩子,兒媳不滿婆婆只給良多准備睡衣不給自己的兒子准備,卻也只是對良多發發牢騷。飯桌上,由於聊到流行歌,母親去拿了唱片放了一首歌,引出了父親恭平年輕時一段風流韻事,隱忍的母親藏了多年的心事也只是隔著門板和丈夫說了三言兩語……父子之間、母子之間、母女之間、婆媳之間、夫妻之間,其實都有著微妙的關系,有矛盾卻又不影響親情。
這就是家庭,家人之間有矛盾,有疏離,有平淡,但也有責任、牽絆、溫暖。所以生命荒涼的本質之上,有夏日的紫薇花美好地盛開。
在瑣碎的生活中,生命不停的在循環。比如電影中黃蝴蝶的細節。母親和良多一家去探訪純平墓地,母親給墓碑澆水,回來的路上遇到黃蝴蝶,母親說白蝴蝶冬天不死,第二年就變成了黃蝴蝶。三年後良多的父母去世,良多帶著一家人來探訪墓地,重復著母親做過的動作,回去的路上也遇到了黃蝴蝶,他用母親當年說過的話給女兒講黃蝴蝶的故事。人生代代無窮已,就像由香里對她的兒子說的:「人並沒有真正死去,你父親就在你心裡,成為你的一部分」。
這或許也是是枝裕和借電影表達雙親去世後的一種感受,一種安慰,一種開脫。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無論我們多麼小心翼翼,人生終會錯過一些事情」。
慢一拍的事情,比如母子倆閑談中說到的那個相撲的名字,當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直到坐上回家的列車良多才想起來,母親也是在回家的路上才想起。還有直到父母去世,良多沒和父親一起去看過足球賽,沒開車載過母親去購物,母親也沒能看到他有了自己的孩子,盡管這些都是父母生前的願望。
就算步履不停,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也總有一些遺憾。
是枝裕和在父母離世後,都曾感到悔恨。為自己曾與父親的疏離,為「沒能為母親做些什麼」,而拍這部電影也正是始於他內心的悔恨。
有句話說,你成長的速度永遠趕不上父母老去的速度。盡管步履不停,但在子女與父母之間,總還是會有那麼一點來不及。無論我們怎麼做,遺憾都是無法避免的,這是我們無能為力的現實。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對於父母親人,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總有一些遺憾,所以,在愛的征途上,我們更需要步履不停。
宋代馮取洽有詞雲:「劫劫長存,生生不息,寧極深根秋又春」,劫劫長存,生生不息,生命不斷在循環。父母也曾是孩子,孩子也終將成為父母。我們也只能趁父母還健在的時候,盡可能多地給予他們一些理解和陪伴,盡可能地減少些遺憾。
如果有些事情已錯過,已來不及,那就像《無問西東》里的陳鵬對李想說的那樣:「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對以後的人好吧!」
在愛的征途上,步履不停。
D.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步履不停》
先說說《步履不停》的導演是枝裕和,是枝裕和是我最愛的導演,沒有之一。
除了劇情,這部電影的台詞也是非常棒,非常考究和精煉,一個廢字都沒有。是枝裕和厲害的地方還在他的選角,飾演父親的元田芳雄太適合這個角色了,總是板著一張臉,沉默,像山一樣的男人。飾演母親的樹木希林也是日本國寶級的演員,她演起戲來和呼吸一樣自然。
E. 如何從專業的角度解讀《步履不停》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有多高
可以客觀從專業的角度解讀《步履不停》,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有山一樣高。
4.《步履不停》是日本作家之裕和的作品,寫這本書《步履不停》的初衷來自於對母親去世的悔恨和記憶的敘述。作者用溫暖細膩的筆觸講述了橫山家族的故事。樸素而真實的生活非常像每個家庭的日常生活。對許多內在矛盾的分析也很容易引起同理心。以上就是對如何從專業的角度解讀《步履不停》?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有多高這個問題的解答。
F. 電影《步履不停》觀後感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但是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電影《步履不停》觀後感(精選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想要尋求一份平靜,在人樓空的出租房裡,對面的燈光全部暗掉,聽不見任何一個人的聲音,只剩下夏天的蟬叫,此刻我是多麼懷念曾經被我嫌棄的樓上黑人聚會,我知道我開始煩躁了,我看到了《步履不停》,我知道它一定是一部清淡與素雅的片子,我祈求它觸動我的思緒,把我拉回最平實的感動,有些復雜,我有幾點想說。
1、影片一開始就是生活在小鎮上的父母等候在東京的兒子一家回來吃飯,女兒和母親聊著家常,兒子與妻子和小孩三人在列車途中,這一切都像極了《東京物語》。
2、前面說到像《東京物語》,但東京物語的的確確有一種緩慢柔和的生活流動感,而《步履不停》更像在設計問題和化解問題,導演似乎想要做出一種淡淡的溫暖,又將生活流動包裝著這些問題。
3、影片通過老式家庭的樣板性人物構造了這些問題。傳統固執脾氣執拗的爸爸(但其實有些小孩子氣)、看似客氣和藹其實內心有許多心結的媽媽、一個十分能說又很實際的女兒、死的大兒子、父親與二兒子的矛盾、二兒子妻子寡婦的身份融入到大家庭中,可以說矛盾重重。影片前半部分我沒太大感覺,可能是看了《東京物語》再看這個片子多少有些設計的痕跡,有了典型人物和事件卻少了些平實的細節。
4、我有兩個觸動的地方。一是是枝裕和偏愛的孩子,這個孩子是這部片子中最曖昧的存在,他的眼神靈活,他置身在這個大家庭之外來看待整個局面,同時又從屬於這個家庭。我看到了人和人的緣分,我能感覺到爺爺其實是喜歡他,他其實也喜歡爺爺,這是一種緣分的奇妙。奶奶卻始終是把他當做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來對待。爺爺卻是把他當做一個可愛的小孩對待。是枝裕和對待孩子的偏愛,讓他對嚴肅、深刻的事情不以為然的嗤嗤的笑,讓他用最直接的感受面對身邊人的復雜。還有一個地方就是一家人在吃晚飯的時候,奶奶找到她買的唱片放出聲音來,原本尷尬的氛圍多少有些緩和,我看到了人在面對美好的音樂時和自己想維持面子的掙扎,我看到了美好的力量。
5、我覺得人在降低自己個人慾望滿足整個家庭的和諧有序時多少回使自己內心變得黑暗,那些無法滿足的東西一天天的累積總會表現在對其它事物的憎恨上。片中的奶奶就是如此。
5、再次,音樂很美好,這是一部好片子的前提,節奏也是好的。
6、我好希望自己生活在臨海的小鎮,2層樓房錯落有致的安插在各個地方,有些蜿蜒的山路,有許多不高的樹木,有便捷的交通工具,每天慢慢的做些喜歡的菜。
7、爺爺應該是有外遇的吧。片子的開始也太直接了吧。
8、分享一句台詞:你爸爸在你裡面,你的一半是他製造的,另一半是從我這里來的。那RYO呢?RYO也會成為你的一部分,慢慢的,確定的。
9、這依舊是一部美好的電影,我喜歡他的名字。
你所能看到的,是鏡頭底下,平淡十足的尋常生活。母親在教女兒做菜,隨意輕松交談。小孩子互相耍玩追逐。就連固執倔強的父親,似乎也是那千千萬萬個父親中的一個。而次子,充其量不過娶了個喪夫帶子的女人,並無甚特別。大概每個人都能在這樣的家庭中找到自己曾經生活的影子。
然而,其樂融融的家庭歡樂景象背後,真正如此嗎?有人說,人生最緊要關頭,往往只有幾步。而生活未嘗不是如此。很多真相,被小心或無意掩蓋。不經意間探出頭來,足夠讓你心驚肉跳。
片中的母親,有著通常母親擁有的好手藝。她親切和藹,對待外孫也是疼愛有加。然而女兒一家離開後,照樣會說,如果她們一家搬過來,孩子過於吵鬧,女婿畢竟是外人,所以心不甘情不願。雖然看似溫柔地對待兒媳,也會在女兒面前抱怨兒子為何娶個二手貨。溫情脈脈向來是生活的假象,還好真相也不至於面目可憎。高潮發生在飯桌上的那場談話,母親提起父親會唱演歌,隨後又放起了一張唱片。父親聽完沉默不語。
隨後在某一時刻,不經意問她,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母親平靜的說,那天尾隨你,聽到你們在裡面唱這首歌,不想打擾你們。自己一個人默默離開,在回家路上買了這張唱片。說完轉身離開。這樣一場看似平常的對話,卻讓我心一驚。原來兩人之間還有這樣一段背叛,難以想像當初母親的心情。那天的回家路想必漫長又煎熬吧,可是依然要走下去,步履不停。
而大兒子的去世,除了給父親沉重的打擊,作為母親,更是經受了難以想像的悲痛吧。即使已經過了10年,這傷痛依然沒有絲毫減輕。大兒子為救溺水之人而死,所以就讓被救的孩子每年都過來拜訪。一年接一年,彷彿只有折磨活著的人,才能稍稍減輕喪子之痛。聽起來很陰暗,很不符合母親慣有的形象吧?也許這才是真實。人就是這樣一個矛盾復雜的集合體。
而那追逐小黃蝶而稍稍失控的母親,在周圍人的提醒下,立刻又恢復了常態。每個人心裡都有難以言說的秘密,甚至於其他人都不想去承受這秘密。
一夜過後,在回家的巴士上,兒子才想起了那個相撲選手的名字。可是已經來不及告訴母親了。幾年後,兒子也買了車。而父母已經雙雙過世了。我們以為過去的每一天都是平淡的一天,以為一切都來得及去做。然而,總有些事,卻是你在這一路步履不停中,不經意間慢了一拍,而成為永遠的遺憾。
對一個平凡家庭特殊的一日聚焦,單靠時間推動的《步履不停》,其瑣碎的日常間卻暗藏著誘人入勝的戲劇張力,不動聲色靜謐的情緒里卻勾勒出了豐滿真摯的人物形象。這部是枝裕和的導演作品是平淡的,但它卻又有著讓人深愛的魔力,電影對人生的詮釋,於波瀾不驚處動人心房。
《步履不停》的故事以一個日本傳統家庭過世長子的忌日為展開,但電影本身所渲染的卻非單只是痛失親人的悲情,在歷經漫長的歲月後,長子的忌日儼然成為了這個本就矛盾重重的家庭難得的相聚之日,也成為了親人維系關系僅有的羈絆,而是枝裕和所做的則是在這一天里為觀眾打開了一個窺視這一家庭的窗口,並藉此去完成自己所欲的藝術表達。
這部電影給我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仿若自己被拉入了這個家庭,在蟬鳴清新的夏日裡,走進了對於這個普通家庭來說特殊的一日,從做飯到吃飯,從午後的漫步到最後的分別,生活化的只言片語間電影便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藹又會拌嘴的老夫妻,失業的次子和其二婚的妻子和孩子,他們之間的相聚本該是高潮迭起,但伴隨著瑣碎的日常,家人彼此間的矛盾與隱痛卻是在不經意的話語間被逐一展現。
是枝裕和電影充滿魔力的地方也就在於此,他能將本自家長里短的平凡,變成一杯辛辣卻又帶有回甘的美酒,而這一魔力的源泉其實就在於最為淳樸的家庭氣息,在於那台詞的自流行間中所不經意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例如倔強古板的父親在送別後自說自話的那句下次來就是新年了吧,不經意間已然就將一個父親的愛呼之欲出,而這樣的台詞在這部電影中是不勝枚舉的。
透過電影真誠質朴的情感勾勒,這部電影的貼切之處便在於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絕對完美的家庭,即便是白頭偕老,對子女深愛的母親,仍舊有著無法釋懷的仇怨和秘密,而正是這樣的角色,使這部電影成功打破了文化與地域的隔閡,讓人不經意間豁然發現,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孩子,都是那麼的似曾相識,甚至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此再來看這部電影的立意,始於家庭的《步履不停》,最終沒有把自身的格局放在對親情關系的解構上,而是讓人透過電影所勾勒的這段親情感悟以生活的本態。在《步履不停》里,是枝裕和只是拋出了每個人所面對的心結,他卻沒有如很多同類型的電影那樣去化解矛盾,以達到電影內核升華,而是讓我們感受到生活仍舊在延續,時間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別將遺憾留給那些逝去後永遠無法再重塑的羈絆。
一天的時間里是枝裕和成功的用電影濃縮了整個人生,無論是在至暗的谷底,還是在高光的獎台,生活不論變成什麼樣,都會隨著時間被改變,快一步,慢一拍,都是生活,但在步履不停的人生之路上,不該被忽視的是家的羈絆,不該被遺忘的是愛的能力。
周末,有幸觀看了日本電影《步履不停》。
在豆瓣上介紹該部影片的第一句就是:「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為何總是慢一拍」。
電影的畫面非常美,陽光炙熱、綠意盎然。這部《步履不停》,它的故事很平淡,講的是一個夏日的周末,住在東京的次子良多因為大哥的忌日帶著自己妻子和繼子,以及姐姐的一家人到在海邊小鎮居住的父母家中一起聚會祭拜的事。
這是一個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故事,沒有兇殺、沒有英雄、沒有怪物,沒有戲劇沖突、沒有懸念劇情、沒有狗血煽情,除了生活的細節外什麼都沒有,所以,看的時候不太像看一部電影,倒像是跟著良多一家人去鄉下過了一個周末,看著母親做著飯、聽著家人聊著天、去掃了墓,有些對父親的不滿,對家裡緩慢生活的不適……但恰恰吸引人的,就是這樣平淡無奇。其實,反過來想,這不就是我們的生活嘛,乏味且無法逃脫。情節上有點類似電影《比海更深》。
生活無所謂好不好看,它就是我們日常的一部分。有的人活著很粗糙,難以體會人世之間細微感情,所以有時要通過電影來喚起心中潛藏的情感,好的電影會讓我們的`心更敏感些、柔軟些,能夠體會到他人的苦痛和哀傷。
我們永遠趕不上人生的步子,人生如意者十之八九,遺憾總會填滿我們大部分的人生。人在年輕的時候不會覺得自己的無力和無能,要到30歲以後也許才慢慢體會到孤身為人的難處。
一個人的真正獨立之時,是離開父母的懷抱。但要真正的悟到,是要等到已經為人之父(母),乃至於父母離世,人已經不在時,你才會有難忘的遺憾和回憶。
因為時光並不會為你而等待,有些事當下沒有做就是一輩子也做不了。
這也許就是我們的人生,盡管有許多遺憾,但時間仍然步履不停。
那隻黃色的蝴蝶,就算在冬天也不會死去,它們的蛹在第二年又會重新綻放出美麗的蝴蝶。
細膩與緩慢的鏡頭總能反映出生活中最為真切的一面,其中的獨白便如流水一般悄無聲息的進入觀賞者的心裡。《步履不停》作為日本的影視,和「松子」類似,以它獨有的風格----平常的筆觸,看似波瀾不驚,只是簡單的闡述、刻畫而已,卻是生活最原本的模樣。
喜歡裡面的一句台詞,「那隻黃色的蝴蝶,就算在冬天也不會死去,它們的蛹在第二年又會重新綻放出美麗的蝴蝶。」
黃蝴蝶並非是單純的黃蝴蝶,它無非是一種執念,一個藏在心底無法放下的心結。
我們總郁結於過去,過去的人或過去的事,一旦成了記憶的突觸,每一次的回想,都會被無形的放大。
於是,充斥於生活中的所有都成了一種苦楚。
別的人想要去靠近,去表達自己的心意,便會成為一種視而不見。
有些人在時間的長河中停下了腳步,但時間並未因為他的駐足停留而停止運轉,恰如片名一樣。
心中結下的郁,停留在過往,就算腳步再匆匆,心也無法逃脫。
在劇中的良多爸爸總偏袒著他的大兒子,即使已經去世,他每天徒步去海邊,並不是戀海,而是想看見他兒子能夠從那邊向他招手......
良多想被父親認可,良多母親想真正走進丈夫的心裡......似乎每個人對過往都懷著恨意,卻又不想說出來,藏在心裡成了秘密。
當秘密被鎖進了心裡,雖然大家在努力營造美好的氣氛,但總會給人以一種格格不入感。
小孩子的天真爛漫,在樹蔭下細數陽光,總是會讓人覺得大人的世界裡充滿了諷刺感。
唯有當故人已逝,身處在當時那人的處境之時,才感受到別人的難處。
只是,故人已不在。
直到後來,一句她以前說過的話,他的一個喜好,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從你的口裡說出,那一刻,你可能會感覺很熟悉,卻總也想不到是在哪聽過,恰如那隻從眼前飛過的黃蝴蝶一樣。
在夢里,看見到了那隻蝴蝶,一直飛到了童年。醒來,眼角有淡淡的淚痕。總有些觸手可及的愛,開不了口,終成遺憾。
充滿煙火氣的廚房,朴實的母親和乖巧的女兒聊著家常做著菜,有著男子漢氣概的老父親出門買醬油,干凈的道路兩旁野花爛漫,就連和鄰居打招呼的言語既活潑又充滿哲理。
普通的一家人因為大兒子忌日相聚一天的故事,看似平淡,但道盡人間酸甜苦辣。從來沒有工作過的母親就算知道先生和別人一起唱情歌,但為了愛和孩子們,選擇了悄悄地回家,就當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當然也會獨自療傷。大兒子因為救人而離開,證明這家人的教育三觀極端正,最起碼在大兒子身上充分體現。女兒家雖然條件不是太好,但是一家人和睦相處,歡樂有愛。最讓父母生氣的是最俊的小兒子既不當醫生,並且還找了位二手貨,但善良的父母對待並不是親孫子的孩子還是非常好。當然也有母親的小自私,就是讓大兒子救起的男孩每年來拜祭。
不管如何,我還是喜歡有座帶院子的小房子,每逢節假日,有兒孫滿堂相聚,我會做小菜,也會調素琴,更會泡茶一壺……
是枝裕和說:「因為我想要寫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故事……一個什麼事都沒發生,但卻很有趣的故事。」
《步履不停》娓娓道來的就是這樣平靜、緩緩、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的故事,卻又像生命的哀傷,靜默而漫長。故事很平凡,講述了橫山家的次子良多在大哥純平的忌日攜曾為寡婦、帶有孩子的妻子返家滯留一日的日常生活。電影開場的鏡頭里就是奶奶瑣碎的嘮叨、忙碌熱鬧的廚房、細細的家長里短,而後的鏡頭里也不過是一家人在飯桌天南地北的聊天與細小的摩擦埋怨。光圈裡的圖景柔軟細膩,一個一個鏡頭如一條平靜的河流,緩緩流動。
可生活哪會如人所願。平靜的河流里暗流涌動,微笑的陰影里累累傷痕。《步履不停》里的靜靜的笑容、陽光,灑在我身上時,卻只覺悲哀浸透心臟,如月亮的火焰般寒冷。只覺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好似捕風。
橫山家的長子因救落水兒童早逝,化作了橫山家的黃蝴蝶,飛在每個人微笑的陰影里。而後寡言的醫生父親因無人接替診所與次子不合,倔犟的父子倆也因此再沒好好的談過心。被純平用生命救起來的孩子長大後卻平庸落俗,只道歉自己還活著。良多與父親約定的足球賽也再沒去看……最後父親死了,不多久母親也走了,她最終也沒坐上次子買的車。
如此種種平淡如水的一一道來,卻又像尖銳的利刃,無聲劃破心臟,找不到傷口,卻感血流如注。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和解、陪伴總是慢死亡一步。一切來的都那麼慢,一切離去的又都那麼快。想說聲道歉都來不及。我們只得淚如泉涌卻步履不停。誰又能逃得掉過去呢?大家都是水中的櫻。
但,生而蜘蛛,就須結網;生而為人,步履不停。縱使櫻花朝開夕凋,默然轉瞬逝,但也會有那麼頃刻迷醉青空。人呢?難道就因害怕、看透,天天念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道歉自己還活著?這樣的人生太過陰郁苟且。記得《步履不停》里帶著兒子改嫁的母親對兒子說:「他(繼父)會緩慢而堅定地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如影評所言:「這恐怕就是一代一代向死而生,生活百般復雜和磨難,人們卻步履不停的彼此支撐」。縱然會有慢半拍的錯過讓人心碎,也會有無人理解的狼狽讓人凄憐。但我們要走下去,為尚未出生的人,為在路上蹣跚的人,為死去的人。一代一代這么步履不停的走下去。這就是生而為人的責任,這才是生而為人的勇氣。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我去你留,兩個秋,還須珍重,珍重。
G. 《步履不停》,你從中看出了什麼
最近連續看了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三部家庭電影,《如父如子》、《海街日記》和《步履不停》。三部電影均獲得很高的評價,我作為一名專業的心理工作者,想以家庭動力關系角度談談對《步履不停》的理解,從一個新的角度展示我對電影本身的理解,以及導演可能要表達的深意。
《步履不停》講述了位於偏遠小鎮的橫山一家在一個特殊日子的一天內所發生的故事。父親恭平是業已退休的醫生,卻仍然牽掛小鎮診所內的事務。母親敏子是個典型的家庭主婦,忙前忙後照顧整個家庭。長子純平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卻在15年前為救落水兒童而溺水身亡。次子良多與父親意見相左,執意前往異地當起了繪畫修復師。多年的打拚換來的卻是失業,困頓的良多與帶著孩子的由香里結婚,相互扶持,繼續生活。姐姐千奈美已嫁人成家,生了一兒一女,過著幸福慵懶的日子。這一天純平的忌日到了,良多和姐姐帶著家人分別趕回家中,冷清的橫山家熱鬧起來。
導演通過這一天里所發生的故事展現了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關系狀況。從家庭關系動力學來講,是一個理解家庭內部關系結構的範例,很有意思,我試著來分析探討一下。
這是一個典型的三代直系家庭,恭平和敏子夫妻作為長輩在家庭的最頂層,接下來是良多和妻子由里香,姐姐千奈美和丈夫,最底層是來自這兩個小家庭的三個小孩。最頂層的恭平和敏子之間的關系是疏離並伴有沖突。最後恭平和敏子送走良多一家後,兩人相伴回家的距離竟然隔了一條街,可見兩人之間平時多麼疏遠。其實純平忌日這一天是全家相聚的日子,剩餘時間是這老兩口在家生活,這樣的關系相處在一起是多麼痛苦難受。
H. NO.119《步履不停》【日本】是枝裕和
前言:2019年的時候,曾經和好朋友去影院看過《步履不停》,當時的記憶只有「步履不停,總有一些來不及」。三年過去了,小紅書又開始推送《步履不停》的書籍,抱著重溫故事的想法,便再次拜讀。
正文:
是枝裕和是日本著名電影導演,1987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1995年,憑借愛情片《幻之光》入圍威尼斯影展的競賽。2004年,憑借劇情片《無人知曉》入圍第5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代表作品有《小偷家族》《海街日記》《如父如子》等。是枝裕和認為電影應該盡量不直接言及悲傷和寂寞,而是把那份悲傷和寂寞表現出來。所以他的電影大多都是在描繪「關系」,在緩慢的敘事中講述難以言說的深情。
《步履不停》講述的是,十五年前,橫山夫婦的長子純平因為救人溺水身亡。之後,橫山家漸漸形成了一個傳統,每年到純平忌日這一天,外地的子女都要趕回家中與老人團聚,紀念純平的去世。這一年,純平的忌日又到了,次子良多帶著自己的妻子與前夫的孩子由香里回到自己的老家。好不容易相聚的一家人,彼此之間相互試探,又各懷心思,平淡又瑣碎的一天,濃縮了過往幾十年的日常生活。整個故事主要是一家人一起做飯,一起吃飯,推進速度很緩慢,但是充滿了家庭氣息。
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實,它就像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普通人的生活里並沒有那麼多跌宕起伏的事情,只有平淡瑣碎的小事,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大哥純平的死是父親母親心中難以訴說的痛,也是一家人避而不談的話題。一切「都不留痕跡地改變了模樣」。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一些缺憾,哀傷或者說深藏在內心的秘密,但當我們以不同的狀態來面對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回首過去,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展望未來,我們又孕育了新的希望。
父母離世,時過境遷,從頭到尾,都有一種來不及的遺憾,雖然家庭成員之間,細微的沖突不斷,但是,卻依然彼此相愛。人的一生,來不及的事情多多少少,而這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來不及又讓多少人淚眼蹣跚,故事中的良多便是如此,他對父母的來不及愧疚著他的後半生。年少時我們懵懵懂懂,中年時我們不以為然,不細心去觀察,總以為父母還是我們兒時印象中的模樣,卻不曾知,我們已是大人,父母已是孩子。
我們總是會在一些時刻討厭我們的父母,厭惡自己身上從父母那裡繼承的一些東西,可是這種怨念讓我們深深地與父母連接著。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怨念說明我們多麼害怕與父母分離。可是我們終究還是會原諒我們的父母,因為我們終究會與父母分離。這個過程開始於,我們通過一些小小的瞬間發現,父母也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無能為力的時刻,他們也不過是普通人。最終,當我們的雙親離世,我們成為了父母,那些情結才會慢慢沉澱下來。而這個過程就好像一個循環,我們也不斷的踏上我們父母走過的路,可能會有一些夾角和偏移,但終究是從父母的根那裡延展出去的。可能有一天,我們會跟我們的兒女叮囑當年父母叮囑我們的那些瑣碎的事情,就這樣一代一代,步履不停。
文中最後寫到:失去的終究還是失去了。只是,當我有了兩個小孩,就不得不考駕照、買車。如此看來,種種事情也許只是換了一個形式,換了對象,但還是會不斷地重復下去。那並不是快樂或悲傷這種易於理解的感情。也正因為它是如此難以理解,所以我覺得它說不定與人生這東西十分相近。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的時候,最好的解決方式應該就是與自己和解吧,如果和解不了,我想,一直難過的一定是自己。或許也會因為無法與自己和解產生更多的其他方面的誤解,從而失去更多美好的東西。
步履不停,逝者如斯,無論過去生活如何不堪,不管曾經多麼美好,都會過去。因為這才是生活。
結語: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