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埃米爾·強寧斯的生平簡介
埃米爾·強寧斯(1884-1950),本名TheodorFriedrichEmilJanenz,著名演員,德國默片黃金時代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出生於瑞士羅爾夏哈,童年時隨父母來到德國。曾到馬克思-萊因哈德表演學校學習。1914年開始走上舞台和銀幕,拍了第一部電影《木乃伊的眼睛》。1916年在恩斯特·劉別謙導演的《復仇》中演出,後來很快成為德國最著名的電影演員之一,是無聲電影時期很有才華的性格演員。他主演的影片有:《安娜·博萊恩》、《丹敦》、《最卑賤的人》、《蠟像陳列館》、《偽君子》、《浮士德》等。其中《最卑賤的人》一片被公認為是早期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的代表作。
1926年他接受了美國派拉蒙公司的聘任到美國拍片,主演了《最後的命令》、《肉體之道》、《愛國者》、《父親的罪惡》等片。其中因主演《最後的命令》和《肉體之道》而獲第一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被稱為「開國影帝」。有聲電影出現後,因英語不行而被迫回到柏林。回德後拍的影片有:《藍天使》、《破碎的杯子》、《老國王和小國王》、《歐姆·克呂格爾》等。其中只有《藍天使》較為成功。二戰中,他的表演博得了納粹的好感,1940年被委任為德國當時最大的電影托拉斯公司的領導人。二戰後,他因曾與希特勒合作而被開除公職,不再從事演藝事業 。晚年在奧地利度過。1950年,身患癌症的強寧斯在家中辭世。
❷ 德國電影的有聲電影
1927年,一直從事實驗電影、探索尋找新電影語言、拍攝抽象電影的W.魯特曼拍攝了對紀錄電影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柏林──大城市交響曲》;1928年,他又創作出有聲實驗片《周末》、《鳴響的浪潮》和《德國無線電》;1929年,又完成了第一部德國有聲紀錄片《世界的旋律》。
有聲電影的出現,使德國電影業經歷了第二次短暫的繁榮。有聲片是從拍攝最能反映音響效果的歌舞片、喜劇片開始的。大獲成功的首先是《加油站的三個人》(1930,導演W.蒂爾),片中愛情加歌舞,一派昇平。而此時正是經濟危機時刻,全國有 300萬人失業。伴隨經濟危機而來的是政治危機,德國徘徊於法西斯主義與革命之間,許多電影工作者則在這兩極之間搖擺。最典型的人物是L.里芬施塔爾。她先和左派的B.巴拉茲 合作寫劇本,自導自演了影片《藍光》(1932),然後又成了希特勒的最忠實的追隨者,拍攝宣傳法西斯主義和希特勒的影片,如《德意志的勝利》(1935)等等。而G.W.派伯斯特,在他的第一部有聲片《1918年的西部戰線》(1930)之後,放棄了他的「新客觀派」,根據B.布萊希特的原作拍攝了《三分錢歌劇》,描寫了警察和小偷狼狽為奸,國王加冕典禮的豪華儀仗隊和失業者的凄慘行列相遇,對現實做了辛辣的嘲諷。他的第三部有聲片《同志之誼》(1931)又突出地表現了和平主義思想。待到希特勒的威脅日益明顯的時候,他乾脆放棄了現實問題,去改編暢銷小說。有聲電影初期,烏發公司把美國著名導演斯登堡,請去拍攝了一部根據H.曼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藍天使》(1930),由M.黛德麗和從美國回來的強寧斯,E.主演,獲得巨大成功。
❸ 瑪琳·黛德麗的早年經歷
瑪琳·黛德麗是一位少數於柏林發跡亦在好萊塢發展成功的女演員,原名瑪麗亞·瑪格達萊娜·迪特里希。1901年12月27日出生在柏林郊外的一個小鎮。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父親是一名皇家警察中尉。父親的地位讓瑪琳和她的姐姐度過了一個舒適的童年。1911年,瑪琳的父親去世了,撇下母親獨自扶養兩個女兒。父親的去世給瑪琳留下一個長久的陰影。瑪琳的童年嗜好是音樂。她喜愛演奏小提琴,並且夢想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職業小提琴手。但後來她的手受了傷,童年夢想也成為泡影。
上個世紀20年代的柏林是一個充滿性解放意識的城市。夜晚的酒店夜總會和劇院里充滿了這種放縱的氣氛。19歲太年輕,太容易受影響,瑪琳決心要在醉人的柏林夜總會出人頭地。瑪琳漂亮、討人喜歡。她在酒店夜總會里跳舞,並兼職做歌手,很快就過上比較不錯的生活。但她想要真正取得成功,還需要別人的幫助。暗示性的歌詞和瑪琳的男裝打扮很快使她的性傾向變得曖昧起來。盡管有很多關於她的謠傳,但在1923年,她遇到了電影製片助理盧狄·薩伯,並且嫁給了他。那時候她21歲。一年後他們有了女兒瑪麗婭。 瑪琳·黛德麗生於1901年的柏林,出生時名為瑪琳·瑪德蓮娜·黛德麗(Maria Magdalena Dietrich)。5歲時父親逝世,而後她的母親和名普魯士軍官結婚。1918年她在魏瑪的音樂學院學小提琴,並於1921年繼續在柏林學習,但因生病而中斷。一次在德國歌劇院的朗誦中,被著名劇院導演馬格斯·安哈特選中後,得到首次演出的機會。
1923年演出第一個角色,同年與助理製作魯道夫·任伯(Rudolf Sieber)結婚,並生下第一個女兒。1930年是瑪琳·黛德麗事業起飛的開始,當年她在根據德國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說《垃圾教授》為藍本改編的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中飾演羅拉一角,其中演唱了歌曲《我從頭到腳為愛而生》(Ich bin von Kopf bis Fuß auf Liebe eingestellt)而紅遍全球,然後同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Josef von Sternberg)前往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陸續拍攝六部電影。1935年她結束與斯登堡的合作。 1936年納粹德國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邀請她回到德國,並保證除了提供高薪之外,還給予她完全修改劇本與挑選合作夥伴的自由,但被瑪琳·黛德麗拒絕。她留在在美國跟著多位導演包含亞弗列·希區考克、恩斯特·劉別謙、奧森·威爾斯(電影「公民凱恩」的導演)與比利·懷德合作電影。1937年的奧地利短暫之行後,她開始了常年的旅途。兩年後她接受了美國國籍,盡管當時她的母親還住在柏林。
在三十年代中期,她和凱瑟琳·赫本、葛麗泰·嘉寶、梅·維斯特(Mae West)以及瓊·克勞馥等人同時成為「票房毒葯」,因為觀眾不再喜歡她們「高藝術水準」的電影了。在這樣的絕境下,電影《大騙局》(The big bluff)的嶄新形象,挽救了她的事業。劇中她改變原本不可接近的女神形象,成為為命運奮斗,嗓音低沉沙啞專唱淫詞艷語的酒吧女郎。其後迪特里茜因歌聲而更加出名。盡管她認為這根本稱不上唱歌,倒更像在說話。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莉莉瑪蓮》(原是由娜娜·安德生演唱出名的歌)和《花兒都在何方》(Sag mir,wo die Blumen sind,即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成為宣慰非洲與歐美軍隊藝人中最受歡迎的一位,為此她中斷了自己的正職,一直積極參與並資助戰時的避難和流亡者。戰爭結束前,她隨著最早進入德國的美軍部隊重新回到了德國,並尋找自己的母親與姐妹。而她的母親於於1945年11月過世。 在1923至1929年間,黛德麗出演了18部無聲電影,但直到1929年遇到好萊塢導演約瑟夫·斯藤伯格,她的命運才發生了徹底轉變。斯藤伯格邀請黛德麗加盟他的影片《藍天使》。果然,這部影片讓黛德麗一躍成為國際影星。1930年,黛德麗隨斯藤伯格到好萊塢發展。
黛德麗純德國式的美麗和冷艷的氣質,很合希特勒的「胃口」。1933年上台後,希特勒非常希望黛德麗回國「報效」。1936年,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在巴黎會見黛德麗,並開出頗為誘人的條件,希望她成為「第三帝國」藝術界的標志性人物。
納粹德國當時印製了各種好萊塢影星的香煙畫片集、書籍等,主角都是黛德麗。希特勒還在柏林附近修建電影基地,准備打造德國的好萊塢。據說,希特勒還向黛德麗求婚,但她一再拒絕。一年後,黛德麗在英國拍攝電影《天命》時,突然有幾名希特勒的特使找到她,遞上空白支票,表示只要她返回德國任她開價,希特勒答應把她捧為德國首席女星,但黛德麗拒絕了。
黛德麗曾對好友說,她拒絕返回德國,就是不願為「第三帝國」做宣傳,不然,她將成為人類的罪人。出於對納粹崛起的擔心,有一天,黛德麗甚至向好萊塢情人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說了一個異常大膽的計劃:把希特勒殺死在床上。
「我會讓他感覺我是真愛他的。」黛德麗說,希特勒對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已經深深愛上了她。她將與戈培爾商談返回德國的事情,還會向他提出一個條件:與希特勒單獨見面。由於意識到她將會被搜身,如有必要的話,黛德麗准備裸身進入希特勒的卧室,而她使用的武器是一個毒發夾。
這聽起來像好萊塢電影情節的計劃讓費爾班克斯非常吃驚,他後來說:「她是一個勇敢的女孩。我確信,她准備冒生命危險,如果她有一絲機會的話。」不過,也許早知道黛德麗不會對元首「死心塌地」,在接到黛德麗的要求後,戈培爾顯得非常矜持。他雖然表示歡迎她回到德國,卻對會見希特勒一事沒有回應。
「二戰」開始後,黛德麗馬上表示效忠並且參加了美國軍隊,她親赴前線,為美軍士兵慰問演出,結果在美軍士兵中大受歡迎,成為「二戰」期間最受歡迎的慰問演出明星。她演唱的歌曲《莉莉·瑪蓮》成為傳唱在美軍與德軍士兵兩個陣營中的流行歌曲,也是流行歌曲中的經典。這首歌幾乎成了「二戰」中士兵們的精神支柱。這首歌曲既是控訴戰爭,也是一份無法釋懷的鄉愁。
被黛德麗吸引的還不止希特勒,她情人的名單就像是電影世界裡的「名人」雜志,有長長一大串。
1936年,黛德麗在英國拍戲時,通過與英國王室關系密切的費爾班克斯了解到,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計劃退位迎娶辛普森夫人。在黛德麗眼中,辛普森夫人是名「平凡的平胸女人」,於是她突然生出一個「拯救英國」的想法———她決定「插上一腳」,向愛德華八世證明「這個世界不只辛普森夫人一個女人」。不過,在一番精心准備後,黛德麗卻沒能見到英國國王。
1939年,在同費爾班克斯、詹姆斯·斯圖爾特的戀情先後告吹後,黛德麗開始追求當時的美國駐英國大使老約瑟夫·P·肯尼迪。那個夏天,他們在法國南部度假時相遇,不過黛德麗和拘謹的約瑟夫之間沒太大進展,倒是當時在場的22歲的約翰·肯尼迪(約瑟夫的兒子)對這位女明星印象深刻。肯尼迪後來成為美國總統後,曾邀請黛德麗去白宮,並特意詢問她跟他父親的關系。
「二戰」期間,黛德麗結識了陸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和巴頓將軍。從此,巴頓將軍迷上了她。還有大名鼎鼎的作家海明威,兩人主要藉助書信調情。在一封寫於1950年6月19日的信中,海明威這樣寫道:「你真是越來越漂亮了……你這一生究竟想做什麼樣的工作呢?是想要輕易地讓每個人都為你而心碎嗎?你總是如此讓我心碎,而我竟是那麼的心甘情願。」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她幾乎只發展歌唱事業,並取得極高的成就,當時她的音樂指導是伯特·巴卡洛克(Burt Bacharach)。在1960年一次歐洲巡迴演出中,她再次回到德國柏林。和在波蘭、俄國或以色列演出不同的是,在這里迎接她的不只是喜歡她的觀眾,還有另一群敵視她的人與媒體,他們視她為「叛國者」,甚至對她進行炸彈恐嚇。1961
年她拍攝最後一部大片《紐倫堡的判決》(Das Urteil von Nürnberg),這是一部關於法律工作者被捲入納粹非法體系的電影。 成名後期,她的酗酒問題越來越嚴重,1975年在澳大利亞一次登台演出中她股骨受傷,從此結束舞台生涯。在三年後,她出現在1979年的電影《漂亮的小白臉,可憐的小白臉》(Schöner Gigolo,armer Gigolo)。在本片中她的角色完全是在輪椅上完成的,這是她最後一次現身,拍攝完本片之後她選擇完全離開公眾的視線,在巴黎蒙田大道公寓中度過餘生。
數年後,她接受了麥克西米倫·謝爾(Maximilian Schell)的請求,在紀錄片《瑪蓮娜》中再次出現,但只有聲音而沒有身影。謝爾用老電影片斷與圖片等製作出這部作品。在這部紀錄片中,謝爾與迪特里茜一直以德語和英語交替爭論中,電影用迪特里茜的預言做為結束,本片後來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1962年,她的第一部自傳《ABC》出版。1987年發行第二部自傳《我是,謝天謝地,柏林人》。
1992年瑪琳·黛德麗逝世於巴黎,官方發布的死因是心臟問題與腎衰竭。但身為她秘書與女友讀諾瑪波克卻有不同說法,她認為真正死因很可能是瑪琳·黛德麗在兩天內第二次中風後,服用過量安眠葯以結束自己生命。諾瑪波克在迪特里茜的過世的數周前頻繁的造訪她的住所,根據瑪琳·黛德麗生前願望,她被葬在柏林斯都本勞赫大街(Stubenrauchstrasse)43-45號市立墓園中一座樸素的墓中。
❹ 湯唯現身戛納電影節,穿禮服大秀身材,網友:腋下好尷尬,咋回事
湯唯在參加戛納電影節的時候,身穿一襲粉色長袖連衣裙,雖然身材顏值氣質都非常好,但因為當時的天氣特別的炎熱,導致湯為腋下出汗,讓禮服都有了明顯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