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鮑勃迪倫音樂傳記電影

鮑勃迪倫音樂傳記電影

發布時間:2023-01-02 06:40:21

『壹』 求有關朋克搖滾樂隊,叛逆青年的電影

有很多!還是自己找找好!

晝夜搖滾
神秘列車
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
別回頭
苦難日之夜
紫醉金迷
美國風情畫
給我庇護

NME評選20部最佳搖滾電影(組圖)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21:01 新浪娛樂
新浪娛樂訊 北京時間4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為慶祝英國「新音樂快遞」(NME)網站電影頻道的推出,該網站近日評選出了20部最優秀的與搖滾有關的電影。

《24小時派對狂》(24 Hour Party People,2002)

這部紀錄片全程以DV拍攝,經由湯尼·威爾森(Tony Wilson)的故事探索由其創立的著名唱片廠牌Factory的興衰歷程,重現曼徹斯特當年光輝的音樂風潮。影片涉及Factory旗下Joy Division樂隊的發展,並從威爾森的視角分析柯蒂斯的自殺事件。該片參加了當年的戛納影展。

《金屬精神》(Anvil,2008)

影片真實描繪了加拿大傳奇金屬樂隊Anvil的歷史和現在。片中首度發表了多段重要影像,並配以多位金屬大腕的訪談段落,例如Slash、摩托頭樂隊的Lemmy、炭疽的Scott Ian、金屬的創始人Lars Ulrich等。該片獲得了今年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紀錄片獎。

《控制》(Control,2007)

這是一部描述英國後朋克樂隊Joy Division主唱伊恩·柯蒂斯(Ian Curtis)後期生活的黑白傳記電影,曾獲得多項大獎。柯蒂斯在23歲時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青年歌手薩姆·賴利因為成功扮演柯蒂斯而順利走進了影視界。

幾近成名(Almost Famous,2000)

影片講述了《滾石》雜志的一名實習記者隨樂隊采訪的故事。這來源於導演兼編劇卡梅倫·克勞(Cameron Crowe)的真實經歷,他年輕時作為《滾石》的實習記者曾追隨奧爾曼兄弟樂隊(The Allman Brothers Band)、齊柏林飛艇、老鷹、林納史金納等。該片獲得一項奧斯卡獎、一項格萊美獎、兩項金球獎,美國著名影評人羅傑·艾伯特贊譽它是當年最好的電影。凱特·哈德森在片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某種怪物》(Some Kind Of Monster,2004)

一開始這部紀錄片只打算表現金屬樂隊的專輯《St. Anger》(2003)的誕生過程。隨著拍攝過程的深入,影片挖掘了樂隊成員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在創作過程的意見沖突。片中有很多樂隊排練的片段,片名出自專輯中的一首同名歌曲。影片獲得了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最佳紀錄片獎。

《猜火車》(Trainspotting,1996)

這部由丹尼·鮑爾執導,伊萬·麥克格雷格主演,關於癮君子的電影堪稱經典。該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劇本的提名。

《四重人格》(Quadrophenia,1979)

影片根據誰人樂隊1973年的同名搖滾歌劇改編,講述了英國現代派青年的故事。

《不要回頭》(Don't Look Back,1967)

這部影片在1998年被收入美國國家電影目錄,記錄了1965年鮑勃·迪倫在英國巡演的過程。該片創造了很多經典,無數音樂和影視作品向其致敬。影片開始《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隱秘的鄉愁布魯斯)的片段,被視為第一件音樂錄影作品。片尾迪倫說的「給無政府主義者一根煙」,更是成為經典對白。

《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1984)

影片以紀錄片的形式講述了重金屬樂隊刺脊(Spinal Tap)的故事。這是一支虛構的樂隊,他們瘋狂的行為和自負的性格幽默的體現了當時樂壇的現狀。2002年,該片被美國國會圖書館收入國家電影目錄。後來,飾演三位樂手的演員還以「刺脊」的名義舉辦過幾場演唱會。

《高保真》(High Fidelity,2000)

這部由約翰·庫薩克主演的喜劇電影,講述了一個音樂發燒友的故事。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家唱片店裡,由於人物的特殊身份,影片對配樂的要求特別高,為此編劇和他的團隊不得不從2000首歌中精挑細選了70首放入片中。

《挖!》(Dig!,2004)

這部紀錄片講述了兩支美國搖滾樂隊,丹迪·沃霍斯(The Dandy Warhols)和布萊恩瓊斯城大屠殺(The Brian Jonestown Massacre)七年中的發展歷程,集中描繪了兩位主唱考特尼·泰勒-泰勒(Courtney Taylor-Taylor)和安東·紐庫姆(Anton Newcombe)。但是紐庫姆認為影片對自己和樂隊的描繪並不真實。該片在2004年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上贏得了紀錄片評委會大獎。

《失去價值》(Stop Making Sense,1984)

影片記錄了美國搖滾樂隊Talking Heads 1983年為專輯《Speaking In Tongues》(說方言)巡演過程中,在好萊塢Pantages劇院連續三晚的演出。這是第一部完全使用數字音頻技術製作的電影,預算達到1200萬美元。片名來自《Girlfriend is Better》(女友更好)的歌詞:「當我們變老,就會失去價值。」該片經常被稱為「最偉大的搖滾電影之一」

《年少輕狂》(Dazed And Confused,1993)

這部青春成長喜劇電影造就了一批未來之星:馬修·麥康納、本·阿弗萊克、米拉·喬沃維奇等。片名出自齊柏林飛艇樂隊的同名歌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Richard Linklater)希望樂隊允許他在電影中使用這首歌曲,盡管吉米·佩吉同意了,羅伯特·普蘭特卻沒有同意。

《低俗小說》(Pulp Fiction,1994)

在這部交織著暴力、犯罪、喜劇和流行文化的電影中,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加入了大量沖浪搖滾樂,他覺得這樣就像搖滾版的埃尼奧·莫里康納(Ennio Morricone,義大利電影配樂大師)作品,搖滾版的意式西部片音樂。片中最著名的歌曲是沖浪樂之父迪克·戴爾(Dick Dale)改編的希臘歌曲《Misirlou》(希臘語,意為「埃及姑娘」)。此外由於在電影中翻唱尼爾·戴蒙德的《Girl, You'll Be a Woman Soon》(女孩,你就要變成女人了),芝加哥另類搖滾樂隊Urge Overkill迅速打入了主流市場。

《沒有家的方向》(No Direction Home,2005)

這部電影囊括了兩位大人物的第一次:馬丁·斯科塞斯首部人物傳記長片,反映了鮑伯·迪倫1963至1966年間的音樂生涯;迪倫首次在錄像采訪中廣泛深入地談論自己的早期生涯。

《給我庇護》(Gimme Shelter,1970)

當電影、電視里出現60年代或者與越戰有關的場景時,滾石樂隊的《給我庇護》經常被作為背景歌曲。這首歌是樂隊1969年專輯《Let It Bleed》中的主打單曲。該片是講述樂隊1969年環美巡演的紀錄電影。

《見人很容易》(Meeting People Is Easy,1998)

這是一部關於樂隊巡演旅程的紀錄電影,但是它對巡演持否定的態度。影片展現的內容是巡演的單調乏味而非人們眼中的光鮮迷人。導演格蘭特·基(Grant Gee)用鏡頭記錄下電台司令(Radiohead)為1997年的專輯《OK Computer》巡演的過程,並獲得了2000年格萊美最佳長篇音樂錄影的提名。

《花園之州》(Garden State,一譯為「情歸新澤西」,2004)

這部扎克·布拉夫(Zach Braff)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處女作探索了生活的意義。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問題少女薩姆性格孤僻、習慣撒謊,卻十分熱愛音樂。片中充斥著酷玩的《Don』t Panic》(不必驚慌),The Shins的《New Slang》(新俚語)、《Caring Is Creepy》(關心讓人恐懼),西蒙和加芬克爾(Simon &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紐約最後的男孩)等優秀歌曲。所有曲目都是由布拉夫親自挑選的,他為此還獲得了2005年格萊美最佳原聲專輯編輯獎。

《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2006)

這是第三部為英國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拍攝的電影。這部紀錄片真實再現了從1970年到2005年,歷屆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熱鬧場景。

《粉紅女郎》(Pretty In Pink,1986)

《小鬼當家》的導演兼編劇約翰·休斯(John Hughes)最擅長描摹青少年的心理,這部關於青澀初戀的電影正是由他創作。影片的靈感來自英國後朋克、新浪潮樂隊迷幻皮草(The Psychedelic Furs)的同名歌曲。這首歌被改編重錄後成為了電影的主題曲。

『貳』 跪求好心人分享沒有方向的家2005年上映的由鮑勃·迪倫主演的免費高清百度雲資源

《沒有方向的家》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提取碼:g25q

《沒有方向的家NoDirectionHome:BobDylan》

導演:馬丁·斯科塞斯

主演:鮑勃·迪倫、瓊·貝茲、AllenGinsberg、B.J.Rolfzen、DickKangas、連姆·克蘭西

類型:紀錄片、音樂、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英國、美國、日本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05-09-03

片長:208分鍾(DVD)、Finland:205分鍾(2partTV-分鍾iseries)、Canada:201分鍾()、Argentina:208分鍾

又名:卜戴倫漂流半生(港)、迷途之家、歸鄉無路、沒有家的方向、沒有回家的路向:鮑伯·迪倫

本部紀錄片用長達約4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鮑勃·迪倫,這位美國民謠大師的傳奇音樂生涯。鮑勃·迪倫,這位堪稱美國六十年代反叛文化代言人的傳奇歌手,他對音樂的理解和分析從他深刻寓意的歌詞中可見一斑。影片聚焦鮑勃·迪倫在六十年代初期成為民謠英雄開始敘述,並穿插多段從未曝光的訪問片段,首次真實地披露很多他鮮為人知的畫面,記錄下這位歷久彌新的音樂大師從1961年到1966年間的的傳奇歷程。

『叄』 我不在那兒的幕後製作

在電影中重塑鮑勃·迪倫,單單一個演員的確不夠表現出這位「搖滾詩人」身上的復雜性。曾執導《天鵝絨金礦》的托德·海恩斯在新片《我不在那兒》中選用了不同性別、年齡、膚色的6位演員來飾演迪倫,而片中那些膾炙人口的歌則需要36位風格各異的音樂人來演繹。
迪倫對待音樂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哲學態度,這使他成了最具創新精神和最神秘的藝術家。因此,他的傳記電影《我不在那兒》也以抽象的方式來回顧迪倫的生平。該片打破了傳記片拍攝的一切既定規則,賦予迪倫以更詩意的形象。導演兼編劇托德·海恩斯希望通過一組色調、風格都不同的「小插畫」,拍攝一部「非傳統的傳記片」,「這不是逐年逐月重新講述迪倫的生平。我們著重強調他的風格、流派和身份等方面劇烈的變化。」
8月底參賽威尼斯電影節後,《我不在那兒》將於11月21日在美國上映。片中的六位「迪倫」中,一個是黑人小男孩——馬庫斯·卡爾·弗蘭克林扮演;希斯·萊傑有很多「戲中戲」,他扮演一個扮演迪倫的演員;本·威士肖扮演的迪倫身上融合了法國詩人蘭波的氣質;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激進時期和探索福音音樂時期的迪倫;而理察·基爾扮演的迪倫則被海恩斯形容為「嬉皮西部」版本,迪倫歌曲中的虛構人物和現實生活中的迪倫在這個角色中合二為一。「我們讓迪倫為自己困擾,並進一步讓他離開了真實生活中的他自己。」海恩斯說。
上世紀60年代,迪倫的音樂風格從民謠搖滾轉向了電子,這一時期的迪倫由奧斯卡影後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用黑白膠片拍攝的這一段深具費里尼《八部半》中的魔幻超現實主義色彩。海恩斯說:「那個時期,迪倫一直在被質疑:為什麼他不再激進了?為什麼他變得這么古怪?為什麼他的歌變得令人難以理解?」他補充說,相比揭開迪倫的面具,《我不在那兒》的意義更重要是向迪倫性格中的多變致敬。「拍這部電影部分原因出於想弄清楚迪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部分原因出於要保護這個永遠的謎團。」海恩斯說:「我們想知道他的創作能量來自哪裡,但我們不想摧毀他的創作能量。」
與迪倫「調情」36次或者更多
銀幕上再現鮑勃·迪倫的影像需要6位不同的演員,而要通過音樂詮釋鮑勃·迪倫,需要的不止36位音樂人。《我不在那兒》的電影原聲專輯將以雙CD的形式於2007年11月21日在美國發行。迪倫向導演托德·海恩斯送去了祝福,卻既不願參與電影也不願參與原聲專輯的製作。
電影片名出自迪倫一首並不算太著名的歌曲,收錄於迪倫1960年代末錄制的實驗性雜錦碟《地下室錄音帶》中。電影中除了會出現迪倫版的《我不在那兒》外,還有「音速青年」翻唱的版本。「他(迪倫)的版本並不完美,有明顯的粗糙感,但歌實在太棒了。」海因斯在談到這首歌時說,「這是一首精緻而高深莫測的歌曲,很明顯,在原始的錄音中可以聽得出他一邊唱,一邊還在即興為歌曲填詞。部分詞句中由於即興而出現的連詞的缺失,反而令整首歌顯得更神秘。」
除了「音速青年」,為電影獻聲的還有「珍珠果醬」樂隊的艾迪·韋德、流行民謠歌手傑克·約翰遜、美國獨立樂隊YoLaTengo和Calexi-co,以及在片中飾演配角的法國女演員夏洛特·甘斯布。製片方希望為影片獻聲的藝人都是真正懂得迪倫的藝術家,而不是什麼流行音樂榜上的當紅歌星。影片的音樂顧問蘭達爾·波斯特說:「我們找到了不少非主流甚至另類的音樂人,我們需要這批風格各異的音樂人貢獻各自特有的音樂理念,而不是簡單的模仿迪倫。結果,他們都用音樂與迪倫『調情』去了。」
「音速青年」的李·雷納多還負責監督電影的配樂樂隊「百萬美元劫匪」,隊名也得自《地下室錄音帶》中的一首歌。樂隊陣容不容小覷,吉他手湯姆·魏爾倫來自Tele-vision樂隊,貝司由與迪倫長期合作的托尼·加尼爾操刀,鼓手是「音速青年」的史蒂夫·雪萊,另一位吉他手是Wilco樂隊的內爾斯·克萊恩。
從某種意義上說,電影《我不在那兒》已經成功了,因為單就顛覆迪倫這件事本身就充滿了樂趣——因為模仿迪倫可以,但千萬別太接近。

『肆』 我不在那兒 原聲碟

使用網路網盤免費分享給你,鏈接:https://pan..com/s/1M1G4u2KhCCRtju7RG2mgrQ

提取碼:v78v

《我不在那兒》是由韋恩斯坦國際影業公司發行,托德·海恩斯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凱特·布蘭切特等主演的一部音樂傳記片。該片中,將分別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歷。該片獲得第64屆威尼斯電影評委會大獎,凱特·布蘭切特憑借該片反串表演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伍』 請問大佬有我不在那兒2007年上映的由凱特·布蘭切特主演的高清視頻在線觀看資源嗎

《我不在那兒I'mNotThere》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1Xwe0_Q65hC4unnJ0_PCOw

提取碼:hi34

導演:托德·海因斯

編劇:托德·海因斯、歐倫·穆弗曼

主演:凱特·布蘭切特、本·衛肖、克里斯蒂安·貝爾、理查·基爾、希斯·萊傑、朱麗安·摩爾、皮特·弗雷德曼、金·戈頓、夏洛特·甘斯布、米歇爾·威廉姆斯

類型:劇情、音樂、傳記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德國、加拿大

語言:英語

上映日期:2007-11-21(美國)

片長:135分鍾(美國)

又名:七人一個卜戴倫(港)、搖滾·啟示錄(台)、身不在此(台)、巴布迪倫的七段航程、我不在場、自由馳騁、搖滾啟示錄

在這部關於鮑勃·迪倫生平的傳記電影中,將分別由六位演員扮演鮑勃·迪倫,分別演繹鮑勃在不同時代的生活故事和音樂經歷。該片講述了鮑勃·迪倫早期作為民謠歌手艱苦奮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國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識分子,具有爭議的搖滾轉型、摩托車意外事故還有後來從公眾視線里銷聲匿跡的隱退,近年來工作重心不放在錄制唱片而是舉行巡迴演唱會上,如名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NeverEnding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國作家霍華德·蘇尼斯撰寫的鮑勃·迪倫非官方自傳中,大部分是關於迪倫的童年時代和家庭生活。書中為我們進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別是與他的妻子蘇拉(夏洛特·甘斯布飾)。除此之外,霍華德·蘇尼斯還爆料了這位老牌搖滾歌手的一件秘密緋聞,他與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從1986年開始有了一段不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現了迪倫活潑善變的性格...

『陸』 鮑勃迪倫: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獎於一身的人

昨晚的頭條被兩位民謠歌手佔領,美國的鮑勃·迪倫喜獲諾貝爾文學獎,也創造了作曲人獲獎的先河;而中國的宋冬野因吸毒被警方控制,自此沒人再抽他遞的蘭州。

正能量如毒葯君,當然是把版面留給好事兒,因為 鮑勃·迪倫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後,地球上有了第1個集諾貝爾、奧斯卡、格萊美和普利策新聞獎於一身的人 。也許,傳奇就是這樣:因為有天賦,所以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但卻永遠無法模仿。

關於鮑勃·迪倫這大半輩子,如果細說起來,面對面嘮上三天也未必能說盡,毒葯君今天奉上幾件跟鮑勃·迪倫有關的影事兒,讓大家從視覺角度領略一把何謂「天之驕子」。

《我不在那兒》

兩個小時看完6個迪倫

關於鮑勃·迪倫的傳記電影有兩部,今天推薦的這部《我不在那兒》,更貼合本人真實的性格特徵。

導演托德·海耶斯一定怕自己專業能力忤逆了偶像的傳奇人生,的確,單單一個演員不夠表達「搖滾詩人」的復雜,於是集結了克里斯蒂安·貝爾、希斯·萊傑等一票大明星來分飾不同年齡的鮑勃·迪倫,更有趣的是,為了表達特定時期的特定情緒,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也「叛逆」的來客串。

▇ 童年:與夢想有關的音樂啟蒙

童年時期的鮑勃·迪倫,一個整天抱著吉他的小傢伙。

小黑演員Marcus Carl Franklin的扮演,其實也是表達了對於偶像一種尊重和懷念,其中,不乏真實的片段呈現,例如他給生病的伍迪帶去羅利牌煙,在床邊彈起吉他,哼起小調——

▇ 成長:當音樂被賦予了詩情畫意

鮑勃從少年時代開始熱衷於蘭波的詩歌和它所表達的意境。有人說聽鮑勃·迪倫的歌,更像是在唱詩,他也因此曾引來無數人的嫉妒。

本·威士肖出演了法國象徵派詩人蘭波。表面上看,這一段表現了蘭波在法庭上的隨性和完美主義思想,而實在說,這些思想影響了鮑勃·迪倫,輕狂、完美追求也成了他身上的標簽。

蘭波在某種程度上對鮑勃·迪倫產生了巨大影響。蘭波的那種曠達不羈的生活方式也是迪倫所渴望的。他們在精神境界的渴求上達到了一致。他們都是上帝的寵兒。

▇ 信仰:從民權音樂家到信教徒

以演員扮演的當事人采訪的形式回顧由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傑克·羅林斯如何從民權運動音樂家變成牧師,暗合迪倫對於基督教和福音音樂的皈依。

了解鮑勃·迪倫平生的觀眾,在看這段戲時,能明顯感受到故事的真實性。貝爾飾演的傑克·羅林斯其實也就是鮑勃·迪倫的化身。

有人問,鮑勃·迪倫在音樂上的成就是如何達成的,他回答說不知道,可能是上帝給的。也許,奇跡的發生,只能用形而上的宗教思想來形容。所以,1963年,他最初的熱血和激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後轉而信仰宗教,成為了基督徒和牧師,宣揚神的旨意。

▇ 私生活:不為公眾所知的傷痛

希斯·萊傑扮演的演員Robbie Clark是一個公眾看不到的迪倫:家庭瓦解,與妻子離婚在即;演藝生涯一帆風順,但並不感到快樂;迷失自我,朋友一個個遠離。

希斯·萊傑眼神中的幽怨,似乎更適合演繹聚光燈背後的痛楚。和上面幾個影射鮑勃迪倫的人物不同,這個角色在家庭、人際關系中一塌糊塗:妻子企圖離異和孩子的疏離,讓他感受到了世俗的牽絆,與朋友的分崩離析更是雪上加霜。在這一段,電影貼近生活,卻遠離了創作,導演是在向我們暗示:其實他也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

▇ 多面人生:癲狂與優雅齊飛

由凱特·布蘭切特反串出演的大紅大紫的歌星Jude Quinn,是六個角色中最為撲朔迷離的,這是一個身在名利場中卻想走另一條路的迪倫,對應他向電聲轉變時期丟失了一批忠實的歌迷所引發的爭議。

大紅大紫後的迷失通常是創作歌手普遍要面對的問題。這個超脫人世、幾近癲狂的歌星,對音樂有最執著的追求,卻對社會秩序有最憤怒的反感。

當我們在鮑勃·迪倫的歌聲中陶醉,他卻對記者毫不留情,玩弄身邊每一個人;當我們覺得他粗魯野蠻,他有開始患得患失,彷徨無邊;我們覺得他是青年一代的領袖,他卻毫不留戀的離開了歌迷。天真中夾帶邪惡,優雅中攪合了大無畏,凱特那一頭零亂的卷發和蒼白的臉,正是當時鮑勃迪倫的寫照。

影片用一種近似於摘要的方法將迪倫的一生按照時間順序串聯起來,有的影迷提出疑問:為什麼不請鮑勃·迪倫本色出演?

「多年以來,鮑勃·迪倫從來都拒絕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他不斷地前進又不斷地否定自己。我的想法就是用不同的演員扮演同一個人,用差異來詮釋這個永遠在路上的人。」 導演托德·海耶斯說。

在這部電影中,六個迪倫時而迷茫,時而惶恐,時而傲慢,時而暴怒、時而神經質、時而超然。

他們都不是迪倫,他們只是迪倫的某一面,而真正的迪倫,並不在場。

《沒有方向的家》

關於他的一切都在這里

如果說《我不在那兒》是經過藝術粉飾的糖衣,那《沒有方向的家》真可謂是一劑真實的毒葯,導演是「開得了寶馬,也能騎平板車」的馬丁·西克塞斯。

這部紀錄片用長達約4個小時的時間講述了鮑勃·迪倫成為傳奇的過程。不僅挖掘了他對音樂的理解和分析,聚焦鮑勃·迪倫在六十年代初期成為民謠英雄開始敘述,並穿插多段從未曝光的訪問片段,首次真實地披露很多他鮮為人知的畫面,記錄下這位歷久彌新的音樂大師從1961年到1966年間的的傳奇歷程。

電影一開始,鮑勃·迪倫對著鏡頭說:「我在回家的路上。」一貫的沉實語調,努力地思考的模樣,影片以此為切點,開始回溯。

一般人都會將家和安樂窩、避風港、父輩、傳統、回歸等等作出聯想,而對於鮑勃迪倫來說,家彷佛是不存在似的,無法抵達的。他註定了無依無靠,永遠生活在路上,只可以成為一塊滾動的石頭。

在戰爭的年代,他可以唱出十分明白的Masters of War,好像鋒利的匕首。

大紅大紫的他,卻總有一副寵辱不驚的面龐。

情歌中的主角沒有憤怒,只有失落和嘆息。

他的愛情也在片中有詳細講解。

當然,也有背後的傷痛,二十世紀後半葉,這個充滿閃光燈的時代,名聲這柄雙刃劍,也讓鮑勃·迪倫變得逐漸不堪重負。人們開始對他有更多要求。

總之,看完這部音樂傳記,我們一邊為見證傳奇而驕傲,一邊為影片的磅礴而驚嘆。

他的配樂:

成就經典,拯救爛片

除了被電影致敬的人生,鮑勃·迪倫和電影也有說不完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他憑借為電影《奇跡小子》創作的歌曲《Things have changed》,獲得73屆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

《奇跡小子》是暴力美學大師山姆·佩金法的名作,片中,迪倫也罕見的出演了配角。比利小子是美國歷史上的傳奇罪犯,據說他從拔槍到射擊只要0.3秒,以他為題材的電影數量在所有的美國歷史人物中排第二位,僅次於林肯總統。

這一時期的鮑勃·迪倫對電影有著超高的熱情,但從《沒有家的方向》到這部《奇跡小子》的熒幕上看,鮑勃迪倫的演技似乎並不突出。

甚至有些……呆板。

但迪倫為這部電影親自操刀了原聲,並演唱了主題曲《Knockin' on Heaven's Door》,成為經典,盡管後有「槍炮與玫瑰」翻唱,但每當毒葯君心情低落,聽聽迪倫的原版,分分鍾感覺新房被敲打。

此外,《我不在那兒》、《逍遙騎士》等清冽或迷幻的配樂,都出自鮑勃迪倫之手。

其實,還有太多太多「配樂拯救電影」的故事發生在他身上。

▇ 《守望者》:配樂拯救電影

《守望者》飽受詬病,但無論影迷對扎克·施耐德的能力有多懷疑,但影片開頭的蒙太奇無一不讓人拍案叫絕,而當時的配樂就是這首《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g》。

▇ 《阿甘正傳》:最了解阿甘的人

是否還記得阿甘無緣無故一跑就是幾年的那個橋段?背後的《Rainy Day Women》也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著觀眾,表面上,人們是在為傻小子奔跑動容,里子上,人們是在被鮑勃·迪倫拖著情緒走。值得一提的是,鮑勃·迪倫的音樂以反叛、自由、民權為人稱道,而《阿甘正傳》的故事,則也表達了保守主義對美國的重要性。

▇ 《謀殺綠腳趾》:一首歌回到六七十年代

科恩兄弟的《謀殺綠腳趾》,精巧的劇本外包裹著張力十足的影像和配樂。影片的這個開頭,被國內某導演偷師後,卻偏偏遺漏了背後復古情調的配樂《The Man in me》最後鬧了個「畫虎不成反類犬」。

科恩兄弟心知肚明,要想把觀眾從世紀末拉回60年代,用鮑勃·迪倫的音樂最討巧不過。迪倫曾說:「五十年代的文化就像是一個再過幾天就要退休的老法官。它就要走了。在今後十年的時間里,它會掙扎著起來,然而跌落到地板上。」試想,如果配樂中沒有沒有這種自信,《謀殺綠腳趾》又怎能名垂影史?

其實,很難用一個標簽去定義鮑勃迪倫,就像他說的「我是時代下拒絕時代的人」,毒葯君認為,藝術神經是相通的,無論是詩人、影人、歌手,鮑勃迪倫除了有上天賜予的才華外,也離不開自身的努力,珍惜上天給予的天賦,用盡一切辦法來奮斗,才是我們凡人應該學習的。

最後,就讓鮑勃·迪倫的顏來作為結束,我們一起恭喜這位吟遊詩人吧!

延伸閱讀:鮑勃·迪倫,生於1941年5月24日,原名羅伯特·艾倫·齊默曼,美國民謠藝術家。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迪倫在流行音樂界和文化界活躍了半個多世紀。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答案在風中飄》和《時代在變》。

北京時間10月13日,鮑勃·迪倫爆冷獲得2016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評價他「在偉大的美國歌曲傳統中創造了新的詩歌形式」。迪倫此前還曾獲得過多項大獎,如1991年格萊美終身成就獎,2000年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2001年金球獎最佳原創歌曲獎,2008年普利策獎特別榮譽獎,等等。

『柒』 電影 我不在那兒

。《我不在那兒》名義是一部講述民謠教父鮑勃-迪倫從一舉成名到遠離名利過程的傳記電影,但是它所採用的敘述方式卻是鬆散的、分段式的,其中有一些事件的確是取材自迪倫的真實生活,但同時也加入不少情節擴展和延伸;由六個演員分別扮演不同時期的鮑勃-迪倫,但他們每一個在片中都並不叫「鮑勃」——

小演員馬科斯-卡爾-弗蘭克林扮演的角色叫伍迪,代表年少階段、模仿民謠先驅伍德-格瑟里時的迪倫;本-威爾扮演亞瑟,是迪倫的少年詩人階段;克里斯蒂安-貝爾扮演的版本叫傑克,演繹已經成為一名民謠歌手、並皈依了基督教五旬節派的迪倫;茱莉安-摩爾扮演的角色叫艾麗絲,是一名民謠女歌手,曾被傑克深愛並最終拋棄;希斯-萊傑演繹的角色叫羅比,是一位在銀幕上飾演傑克的演員,他的妻子是夏洛特-甘斯布扮演的克萊爾,一名法國畫家,現實中的原型正是迪倫的首任妻子(1965年到1977年)薩拉-勞登,她與迪倫育有四個子女,包括後來也成為「花牆樂隊」主唱的傑克博-迪倫;凱特-布蘭切特扮演的是茱德,這是與現實中的迪倫最接近的一個版本,這段情節大多改編自迪倫本身的經歷,包括他從民謠樂向電子樂的轉變過程,以及這段時間他對惡意詆毀和盲目崇拜兩種極端回應統統無視的心態。

最後一個版本是理查-基爾扮演的比利,處於這一中年階段的迪倫已經看透名利,沉浸在田園派的恬靜風格中。

「這不是一部完全照搬真實的傳記片,這點讓我們覺得很新奇,也很自在,」希斯-萊傑說,當天他的戲裝是一件綠色高領衫和一身皺巴巴的燈芯絨套裝,「出演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片,不管你對原型多麼了解,表演多麼賣力,出來的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因為你只能演出他的一部分,而不能賦予他更豐富的個性。所以我覺得這部影片是不同的,我們所做的是擴展出他的個性,而不僅僅是捕捉他的神韻。」

這場戲是在蒙特利爾美術陳列館內取景,該館在片中代表的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法國盧浮宮——影片在消費和征稅都較低的加拿大魁北克拍攝,可令成本控制在2000萬美元之內。導演托德-海因斯長相酷似年輕時的馬克·哈米爾(《星球大戰》中的盧克扮演者),當天海因斯坐在高高的導演椅上,居高臨下,與正蜷曲坐在小凳子上的希斯-萊傑聊天。「在這里拍攝必須小心翼翼,」海因斯說,「我們得時刻保持高度緊張,開始他們還不同意我們在這兒拍,博物館長是得到與希斯的合照後,才網開一面。」

閱讀全文

與鮑勃迪倫音樂傳記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