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太空的莫扎特結局
任大望(黃勃飾)一心只想把愛好天文學的孩子任小天(榮梓杉飾)塑造成鋼琴演奏家,因此父子倆爭執持續。
一天,神密外星生物莫扎特出現意外發生,此後,莫扎特協助任小天打開了和父親「互斗」的日常生活。令任小天沒有想到是指,莫扎特來到地球竟另有每日任務。
這一部電影體現了一些中國式家庭中父親與兒子中間聯系的情況,許多爸爸都特別的愛自己的孩子,不過並不了解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愛,就會根據一些看起來是關愛小孩的方法。
實際上跟孩子中間的縫隙越來越大。都是在一些事出現了一些事情以後,爸爸與小孩可以更為的相互理解,有著一個特別好親子關系。
在這一部電影中,榮梓杉所飾演的孩子備受爸爸的操縱,天天做著自身並不是想做的事情,但是莫扎特的來臨就是為了幫助他解決爸爸的操縱。
可是這好像就是小孩心裡的一場夢,這一莫扎特就相當於是小孩心裡的另一個要想抵抗爸爸的人格特質。諸位父母看過這部電視劇以後,可以再次的思考一下自身與小孩相互關系。
與此同時在教育方面作出一些的調節,寶寶由於歲數過小,很有可能並不會明白爸媽的認真,不過假如如果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在學習之餘,可以讓他們自己幫我挑選一些個人愛好,也許會出現一些更快的成效。
㈡ 教科書式音樂電影《莫扎特傳》,是想把嫉妒展現的淋漓盡致嗎
這部電影比我出生還要早幾年,音樂電影《莫扎特傳》 雖然基本上講的是一個嫉妒的故事 ,但是84年能拍出這樣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驚 ,莫扎特傳的音樂真的是很震撼人心。教科書般的劇本,教科書般的剪輯,教科書般的表演,教科書般的音樂,一個天才的隕落。作為一個男人,莫扎特並不如何出色,但他確實是音樂上的天才,是人類歷史的瑰寶無疑。故事非常精彩,作為一個平庸的音樂家,對莫扎特這樣的天才,懷有濃烈而又深沉得彷彿愛情的嫉妒和恨意,薩列里讓我等芸芸眾生心生憐惜。
本片通過嘉列里完美的解釋了什麼叫羨慕嫉妒恨,角選的很特別,以一雙嫉妒之眼窺視天才的一生,片中莫扎特的形成和原本想像的好不一樣,不過想想天才都是瘋子所以也可理解。無與倫比的震撼配樂和演技,惟妙惟肖地再現了庸才和天才之間一場關於寬恕和嫉妒的斗爭。或許真的是有了才就沒了情商,電影末尾那個連墓碑都沒有的莫扎特,讓我們只能惋惜,為他,也為我們自己。
㈢ 「音樂神童」莫扎特為什麼會英年早逝
兩個世紀以來,莫扎特之死一直籠罩在重重疑雲中。據美國演藝醫學協會前會長、前整形外科醫生威廉·道森介紹,莫扎特的遺體在死後三天內下葬,且從未有人提出對其進行屍檢。直到30年後,相關的證據及報告才被逐漸披露。即使如此,許多相互矛盾的細節或說法反而令莫扎特之死越發撲朔迷離。更糟糕的是,19世紀的醫學水平遠落後於今天,盡管莫扎特的醫生均是大名鼎鼎的學界泰斗,然而「他們不知道何謂維生素,不知道何謂細菌,也不知道何謂血壓,他們壓根兒沒有足夠的知識或技術來治療莫扎特」。
百年來人們孜孜不倦的探索著這位音樂童子是怎麼死的,或許莫扎特的死因永遠是個謎,可是他傳世的音樂巨作卻令後人受益,他奠定的音樂地位與在音樂方面的造詣至今依然令世人望其項背!
㈣ 《莫扎特》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莫扎特》劇情簡介|鑒賞|觀後感
1984 彩色片 158分鍾
美國索爾·扎恩茨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米洛斯·福爾曼 編劇:彼得·謝弗(根據本人同名舞台劇改編) 攝影:米羅斯拉夫·翁德里塞克 主要演員:湯姆·赫爾斯(飾莫扎特) 默里·亞伯拉罕(飾薩列里) 伊麗莎白·貝里奇(飾康斯坦策) 傑弗里·瓊斯(飾約瑟夫二世)
本片獲1984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最佳美工、最佳音響、最佳化妝和最佳服裝設計八項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演員四項金球獎
【劇情簡介】
1823年一個下雪天的夜晚,在維也納的一家精神病院里,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薩列里的70老人自殺未遂獲救。他向一名年輕的神父懺悔,陳述著32年前自己妒忌和暗害天才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的經過。
莫扎特是位宮廷樂師的兒子,自幼便顯露出非凡的音樂天才,曾被父親帶往宮廷為皇上與羅馬教皇演奏,而薩列里當時只是一個在街頭嬉戲的頑童,但他羨慕莫扎特,但願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在樂壇成名。
薩列里成年後果然當上了宮廷作曲家,並深得皇上約瑟夫二世的寵愛。要不是莫扎特比他藝高一籌,他的地位是不會動搖的。一次他在維也納的薩爾茨堡大主教寓所發現這位音樂家竟然舉止無禮、放盪不羈,喜歡咯咯傻笑和說粗話,大為驚愕。莫扎特因對大主教不敬而觸怒了他。他下令把莫扎特從維也納驅往薩爾茨堡,讓他在那裡好好學會怎樣「守自己的本分」。但這時皇上約瑟夫二世在夏宮里決定讓莫扎特為國家創作一部歌劇。他的顧問們議論紛紛,有的贊同,有的反對。薩列里則主張把莫扎特留在維也納,其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故意激怒那位大主教。可是他的陰謀未能得逞,因莫扎特的父親懇求大主教准許莫扎特返回宮廷並得到了認可。
為了歡迎莫扎特的到來,約瑟夫二世親自彈奏一首薩列里譜寫的進行曲,雖然他的技術並不高明。當皇上把樂譜交給莫扎特要他彈奏時,他聲稱不用看譜,全部樂譜他已背下。由於他即席作了一些增添和修改,樂曲變得比原作更為出色。薩列里只好哀嘆上帝既賦予他用音樂贊美上帝的使命,為何又讓他黯然失色呢。還有使他更為忌恨的事,如他的學生、他的心上人卡捷琳娜·卡瓦列麗也愛上了莫扎特,參加了莫扎特的《後宮誘逃》的演出;又如皇上要讓自己的13歲的侄女在莫扎特指導下學習音樂,顯示了他對莫扎特的特別寵愛。但莫扎特卻拒絕為了教13歲女孩的音樂而把作品交給一個義大利人組成的委員會去評審。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策則小市民氣十足 她拿了莫扎特以往的一些作品去向薩列里求助,希望他能推薦參加上述評選,以求得家庭經濟狀況的改善。薩列里看到這些原作不由從心底里贊嘆其完美無缺,稱這些樂曲包涵著「上帝之聲」,雖然同時他又為自己的相形見絀而感到痛苦懊喪。他憤懣地譴責上帝對自己的不公,把掛在牆上的耶穌蒙難像取下來扔進了壁爐。
莫扎特家庭生活中的不和、父子間關系的不和以及莫扎特對薩列里作品的渺視態度都被薩列里看在眼裡。他認為上帝是在通過莫扎特嗤笑他,所以他發誓也要在有生之年裡嗤笑莫扎特。於是薩列里收買了一個名叫洛里的女人,讓她去給莫扎特的家庭幫佣(此時康斯坦策即將分娩)。她聲稱她的工錢已由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莫扎特的仰慕者支付。薩列里正是通過她了解了莫扎特的創作情況和家庭的經濟窘境。
一次薩列里乘莫扎特為皇上指揮演出之際潛入其家中,得悉他正在創作《費加羅的婚禮》,於是便聯合宮中莫扎特的反對者進行破壞和阻撓,不讓他有充分解說創作思想和表現創作才能的機會,雖然此歌劇一度曾引起皇上的注意而被允許排演;但在莫扎特面前薩列里卻對該歌劇的創作備加贊揚,說它只是因為與維也納公眾的欣賞能力有差異才未獲成功。
就在洛里在莫扎特家進行監視的那段時間里,莫扎特的父親去世。在這喪考的陰影中莫扎特創作了《唐·喬萬尼》——他的「最最陰郁可怖的」但又是「十分美妙的」歌劇。薩列里承認他曾利用他個人的影響只讓這部歌劇演出了五場,雖然他自己深為該劇的藝術魅力所動,每次都到場觀看了。
他為了向上帝報復,想出了新的一招,他穿上一身黑衣,化裝成莫扎特父親的模樣去向莫扎特求索一首獻給死者的《安魂曲》。他的用意就是利用莫扎特對死者的懷念加大其工作量,迫使他無休止地創作,把他的身體搞垮。
莫扎特為了應付多方的作曲要求弄得神智不清了,但他仍像飛蛾撲火一樣投入工作。他那追求享樂的妻子離開了他,他的岳母譴責他對其女兒的傲慢無禮。莫扎特貧病交加,終於在一次劇院演出中體力不支,倒在鋼琴邊。薩列里假惺惺地指揮人們把他「護送」到家,告訴曾有片刻清醒的莫扎特:「歌劇已經結束」。莫扎特感謝薩列里出席他的演出、薩列里則贊揚莫扎特是他認識的最偉大的作曲家。這時響起了敲門聲。莫扎特十分驚恐,要薩列里向來訪者要錢,以完成那首《安魂曲》。薩列里迎進了前來問候的歌舞劇團人員。劇院經理希卡內德把晚上演出收入中莫扎特該得的一份交給了薩列里。薩列里回到莫扎特卧室後把錢款交給了他,但卻編造說:「『他』說如果明天您能完成那首樂曲,他將再給100金幣。」薩列里並表示他個人願意出力幫助。於是十分虛弱的莫扎特便口授他的安靈曲,詳述它的調號、聲部和節拍等;薩列里則不斷地記錄樂譜。莫扎特創作靈感之迅速竟使薩列里來不及理解與錄寫,但漸漸地莫扎特表現出體力不支。不久,卧床的莫扎特已面如死灰,盡管薩列里堅持說自己不累,還可繼續記錄,但莫扎特還是決定休息一會兒。莫扎特對薩列里的叵測居心一無所知,他還請求薩列里原諒他,因為他過去一直以為薩列里既不關心他也不關心他的創作。
康斯坦策心懷愧疚,帶著兒子回到家裡。當把薩列里打發走後,她向丈夫哭著表示和好之意,但莫扎特此時已毫無反應。他就這樣離開了人間。在一個雨天中,他的遺體被馬車拉到城外的一個墓地里。他被下葬在一個沒有標記的石灰石坑裡。
故事敘述完畢,瘋癲的薩列里告訴神父,上帝結束了莫扎特的生命,而要薩列里活著受罪。他的音樂已經死亡,而莫扎特的音樂仍然活著。當他的輪椅被人推走的時候,他還頻頻對神父說:我要為您訴說,我要為世上一切平庸之輩訴說。我是他們的代言人。我是他們的保護聖徒。在過道里他又面對周圍的精神病患者那些「處處可見的平庸之輩」連聲說他要寬恕他們。畫外則響起了莫扎特的「咯咯」笑聲。
【鑒賞】
原籍捷克的美國導演米洛斯·福爾曼曾因導演《飛越瘋人院》(1975)一片而馳名西方影壇。《莫扎特》的成功使他再度成為奧斯卡獎的得主。影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根據本人同名舞台劇改編的,兩者都被他稱為「以莫扎特為主題的幻想作品」,但舞台劇的重點是「薩列里——一個狂人的回憶和他的嫉才」,而影片則突出莫扎特和他的音樂,影片幾乎涉及了莫扎特一生35年中最後10年間的所有主要事件。在舞台劇里,音樂只是通過一種暗指的固定音型加以表現;而在影片中,音樂成為了作品的中心。觀眾可以聽到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等著名歌劇,若干協奏曲與《安魂曲》的片斷。全片的情節是在薩列里「現時」對他謀害莫扎特的追悔和表現這一經過的「閃回」場景的交替中展開的。原文片名「阿馬迪斯」是莫扎特全名沃爾夫岡·阿馬迪斯·莫扎特的中間部分,原有「受上帝寵受」之意。而影片中薩列里之所以要謀害莫扎特,正是因為上帝對他「不公平」,他要對上帝的不公平進行報復。薩列里生來就只有一個夙願:做一個當代最偉大的作曲家。他曾祈求上帝:「我離世後,讓人們因我的作品而永遠懷念我的名字吧」。為此,他時時在上帝面前發誓要堅守忠潔、勤勉與謙卑。饒有諷刺意味的是,上帝讓他成了歐洲著名的作曲家,但卻偏偏又讓他長壽,使他目睹自己的音樂的過時。最後他只好悲痛地眼看自己慢慢消亡。莫扎特在他眼裡只是一個野夫、一個好傻笑又愛講下流笑話的俗子,而上帝卻賦予他寫出「上帝之聲」的天才。為此他甚至憤然把耶穌蒙難像扔進了壁爐。在這里導演再次刻畫了他在自己的影片里所熱衷於表現的「叛逆者」:一個敢於向上帝挑戰的人。當然以「叛逆者」而論,薩列里的對立面莫扎特首先應該屬於此列。在他對權貴們的態度中,在他與他人的社會交往中,乃至在他的音樂創作中都顯示了這一點。他的作品與當時單調模式的音樂迥然不同。被當權者們認為放肆、無法無天的《費加羅的婚禮》一劇的作曲只是一例。此劇因具有煽起階級仇恨的潛在危險遭到貶斥,而莫扎特竟敢向皇帝面陳其力作之新穎與構思之巧妙,表現出毫無顧忌的精神。但和福爾曼先前那部刻畫一個敢於頂撞鐵腕護士長的「瘋人」麥克默菲的《飛越瘋人院》相比較,《莫扎特》和它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後者除了描寫叛逆之外還特別刻畫了社會中同一階層的人際(薩列里與莫扎特之間)關系。所以從表現內容來看,這部影片受到西方電影界的特別重視,看來也並非偶然。
影片上映後在商業上獲得極大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具有傳統的美國音樂傳記片的某些特點。影片使人想起三、四十年代的《翠堤春曉》(1938)和《一曲難忘》(1945)等片。甚至在具體表現手法上都能使人產生聯想。在《翠堤春曉》中,斯特勞斯在與卡拉·唐娜一起乘坐馬車來到維也納鳥林時鳥雀聲與馬蹄聲的節奏等的配合曾使他產生靈感,創作了《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莫扎特》中也有類似的手法:當有一次韋伯太太在家裡訓斥女婿莫扎特自高自大和虐待她女兒時,莫扎特立即意識到她那尖聲的呵責可被借鑒來寫成《魔笛》中的《夜皇後》詠嘆調。但這部影片在歷史真實性方面似乎曾引起評論界更多的非議。它甚至被認為是對歷史、對莫扎特本人的歪曲。主要理由是它已超出了一般「藝術加工」或「藝術破格」的限度。「藝術破格」是指藝術作品中那些可被接受的「破格」。如電影中莫扎特與康斯坦策只生了一個孩子,而實際上他們曾有六個孩子,其中四個是生下後不久死去的。這種省漏使影片避免了零亂和羅嗦,雖然莫扎特家庭生活中這一事實如向觀眾道明,很可能會贏得他們對莫扎特的強烈同情。但有些內容則不然,它們使知情的觀眾難以容忍。如據不完整的資料記載,確有理由相信莫扎特身材矮小、喜歡檯球和粗俗玩笑,他也愛花錢、溺愛妻子和熱情奔放,但影片為了說明天才有其獨特的性格,並由上帝所賜,莫扎特竟被表現成一個狂飲好色之徒。再如那首《安魂曲》是莫扎特在保證守密的條件下受人委託創作的,並非由薩列里喬裝成莫扎特父親上門索要。委託人是位伯爵,他要把這首安魂曲作為他自己的作品獻給妻子。所以薩列里在莫扎特臨終前逼其創作此曲的內容純屬虛構。而康斯坦策此時不在莫扎特身邊之說更屬杜撰。據記載,1791年深秋莫扎特卧病期間始終「由康斯坦策與其小妹索菲照顧」。
影片還因「蓄意」給觀眾留下錯覺而受到指責。有的研究者指出,影片中的許多場景似乎支持了薩列里的觀點:莫扎特的自負和猥褻的言語證明莫扎特不配得到他的那份天賦。在當時維也納平民中講粗話本屬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而影片卻給人這樣一種印象:莫扎特是唯一欣賞臟話的人;同樣,當他愉悅地告知皇上他把《費加羅的婚禮》里的二重曲轉變成三重曲,又把三重曲轉變成四重曲時,影片也沒有表明這種喜悅並非出於自以為勝人一籌,而是因為他樂於創作諧趣的結構。而這種創作熱情正是莫扎特音樂的特點。還有評論指出:影片結尾部分顯示莫扎特是冷冷清清地被下葬在一個窮人公墓里的,但據記載:「按照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他被安葬在城外聖馬克斯教堂墓地中的一個公墓里。」假若如後來的報導所說,「下葬時無哀悼者參加,那是與當時維也納下葬的習俗相符的,但據揚1856年所述,薩列里、斯邁爾、范斯威滕及另外兩位音樂家是當時在場的。風雪交加之說不實,那天的天氣是寧靜的。」可見,除了天氣之外,影片製作者似乎沒有歪曲歷史,但如果對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不加說明,現代人自然會產生錯覺,把冷冷清清的下葬與下葬在公墓一並視為窮人下葬的象徵。片中莫扎特的遺體被隨意扔到地上與其他屍體一道暴露於風雨之中的場景實際上更加深了這種錯覺。
總而言之,本片在某種程度上可說是謝弗的「幻想作品」;但空穴來風,幻想並非沒有根據。普希金就曾於1830年寫過一部諷刺短詩劇《莫扎特與薩列里》,說薩列里用毒酒害死了莫扎特(該詩劇後來又曾被改編為歌劇)。劇中有薩列里下列獨白:
我妒忌,我妒忌。熱情和祈求的人,
天哪,卻偏偏光顧
神聖的天賦、不朽的天才 一個狂妄者、一個浪盪子,
竟不是獎給 那還有什麼公正可言?
自我犧牲、灼愛、勞作、 噢,莫扎特,莫扎特!
影片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演在藝術處理上有他個人的創新或獨到之處。他選了一個名氣不大的演員陣容,但他們的表演達到了他的藝術要求。影片被譽為「視與聽的享受」。為了給影片增強某種歷史氣氛,福爾曼曾率領攝制組回到捷克斯洛伐克,在莫扎特的歌劇《唐·喬瓦尼》首場演出的布拉格泰爾劇院實地拍攝。影片中音樂與劇情作了富有感情與想像力的穿插安排,其中就包括莫扎特的上述一系列名劇與名曲的片斷。音樂由著名英國指揮家內維爾·馬里納指揮,由「聖馬丁在田野里」室內管弦樂團演奏。莫扎特的音樂在片中有效地起到了兩方面的作用:一、它作為背景音樂,有力地營造了氛圍;二、它又是情節的一部分。影片行將結束時聲與畫的結合更顯出藝術的感染力:音樂演奏的是莫扎特的《安魂曲》,銀幕上看到的則是一組漫長、無言的出殯鏡頭。這真是福爾曼的神來之筆。
㈤ 影片《莫扎特傳》觀後感
這篇不錯 ,不會重復 伍爾夫.莫扎特,那樣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卻遭人妒忌受人迫害,生活窮困潦倒。為了音樂他留在維也納,而拒絕他有著顯赫地位父親的安排而回到家鄉。他去求人給他工作,甚至求人施捨。他不懂人情世故,生活中放盪不羈(不是指風流,是喜笑怒罵完全一俗人),卻對自己的音樂狂度自信,總認為那是由史以來最傑出的。也確是那麼回事。由於那個維也納皇室御用作曲家的排擠,他創作的包括《費加羅的婚禮》在內的一些著名歌劇也在當地也只演出了屈指可數的幾場。他的父親死後,他的生活開始有一些變化,思想上生活上的壓力讓他憔悴不堪。他開始大量飲酒。我不知道她的妻子-史坦絲,一個嬌小漂亮的女人-這個期間是怎麼過來的,一方面要照顧孩子和伍爾夫的生活,另一方面還要為丈夫的精神狀況擔心-他被生活壓的也不成樣子,喝酒,語無倫次,徹夜的寫那些歌劇。最後他的妻子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度假了,由於精力透支,他在一次指揮中昏倒,隨後便卧床不起。直到這個時候他還不知道迫害他的人是誰-那個在他的最後時期用錢逼他寫安魂曲的人。所有情節都是故事的反面主人翁在向神父懺悔中展開的,是他謀殺了莫扎特。整個過程可能有虛構的成份,但既然叫《莫扎特傳》,那就是說大部分情節是基於實際之上的。 片中有兩個地方是感觸最深的,第一當然是莫扎特的音樂才能,用那個御用作曲家的話就是他創作歌劇的時候完全是寫出他腦子中本來存在的東西,像在在聽寫!他的手稿沒有一處更改,而且他從不寫復稿。再就是他的愛情,他和史坦絲的恩愛幾次讓我感動,無論是在他得意時還是潦倒時,可以說他擁有完美的愛情。他的一生我找不出他的任何實質上的過錯,只是一個妒忌他的人。所以對身邊的人要有適當的提防。我想上帝應該是不喜歡完美的東西,他給了你他才華給了他愛情,但卻讓他窮困潦倒,為生活所困。當那個妒忌他的人把直信仰的耶穌像放到爐火中時我是著實有些意外的,他是對的,不要對上帝或什麼救世主抱有什麼希望,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上帝給了他才華只是讓他能理解莫扎特的音樂,他痛苦之後想要報復上帝,於是開始了對莫扎特的排擠迫害。但他卻永遠忘不了他是比他出色得多的音樂家,我想他的痛苦也不會因莫扎特的消失而小多少吧?!他最後還是向神父懺悔了。所以要努力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可有害人之心。 我還是想把現實和電影分離開來說一下。如果想了解莫扎特的生平,還是去找一本正正經經的傳記來看吧,傳記上也會告訴你他是個神童,是個天才,不過絕對沒有電影里那麼誇張。你會發現傳記里基本上沒怎麼提到一個叫薩列里的宮廷音樂家。忌賢妒才到心理變態的人,估計也就在編劇的腦子里能形成。真實的薩列里是一個在音樂史上多多少少可以留點痕跡的音樂家。幾年前,薩列里家鄉的人民為了給薩列里正名,特地開了場音樂會。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的電影的影響力之大,足以使某個已入墳墓,與世無爭的魂靈再次受到鞭撻,薩列里要是顯靈,不知道要氣暈過去多少次。電影里最後薩列里使得最狠的那招,就是打扮成莫扎特父親的靈魂找莫扎特寫安魂曲,也是合理想像合理發揮,找莫扎特寫安魂曲確有其人,是一個公爵,這是正常的業務關系,全無不妥。其次是莫扎特,說嚴重點,電影是對莫扎特形象的嚴重歪曲。不過是一種往更天才的方面歪曲。也有一些地方讓會人看得很不舒服,比如那個誇張的笑聲,初次看會讓人覺得完全無法接受,真像一個馬戲團的猴子。不果我在看第二遍的時候,發現那笑聲的迷人。不要嘲笑那個笑聲,那是對你、對我、對天下所有自命不凡的人的嘲笑。看到第三遍第四遍,就覺得那笑聲沒有不行了,那笑聲是導演對莫扎特的注釋。那時天才可愛且純然天真的一面。當然,這個笑讓很多隻看一遍電影的觀眾對莫扎特這個神童和天才頗感失望,認為這很野蠻。 莫扎特的葬禮沒有鮮花,沒有輓聯,沒有送葬的隊伍。如同一個平凡的貧苦人們一樣,只有一個普通的墓,一塊不大的現已長滿雜草的地。
㈥ 莫扎特傳電影觀後感
終於看完電影《莫扎特傳》了。也多明白了一點大張偉為什麼總說自己不勇敢。莫扎特身上有很多能引起他共鳴以及自省的地方。「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天才若不在某種程度上對現實妥協,很容易被風折斷。「不勇敢」不失為一種細水長流的良策。
在看《莫扎特傳》這部電影之前看了一個解說,作者描寫影片的開頭被悔恨折磨的薩聚聚躲在小黑屋裡不肯出來,人們只能用一碟甜品引誘他出來。別的不提,這個形容真是,biu!完全忽略了什麼嗜甜是墮落和貪欲的象徵啊,一個甜食控的可愛大師啊!
說起冬優子和朝日才能上的不同,今天創作時腦海里浮現的是米洛斯·福爾曼的莫扎特傳里的薩里埃利和莫扎特兩位,主要是最後一幕,其實我可能還是沒太懂薩里埃利最後怎麼想的,但總之還是挺有靈性。
《莫扎特傳》是我最喜歡的傳記片沒有之一,私以為這片是同人女的必修課,敘事視角與情感可以放在任何一個紙片人身上。
㈦ 求一篇莫扎特傳的影評,2500字
看完《莫扎特傳》,我心情傷感中帶著激動,要不我怎麼寫下這么長一個影評的題目?這是一部莫扎特的傳記電影,更是一個音樂巨匠在人間被摧殘的記錄,又是一類人的縮影,他不是一個人,他是那麼多英雄的化身,他們讓人類的生活充滿趣味和色彩,卻又讓凡人們感到驚惶失措,他們的才華和性格造就了他們的成就,同時也讓他們陷入輪回般的天才...... 影片的開頭真是有點滑稽——美國式的幽默強加在歐洲的典雅上,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但是導演的敘述角度到很特別,是從一個窮其一生來毀滅莫扎特的人的口中來講述這個天才的故事。也許,愛一個人和恨一個人一樣,需要同等強烈的感情,敵人的敘述原來最動人,更震撼。
故事的開始:一個已經垂暮的宮廷樂師,向前來聽他懺悔的牧師演奏自己曾經流行一時的音樂,可是,年輕的牧師尷尬地說自己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樂章。老人嘆了一口氣,彈起另一段樂曲,牧師馬上興奮的跟著和起來:「啊!先生,我聽過這一段,可是我不知道你就是那偉大的作曲家!」 老人又嘆口氣,幽幽的說:「這不是我的曲子,而是莫扎特的,我謀殺了一個天才。」於是,故事從老人的回憶開始展開……
從小喜愛音樂的安東尼奧向上帝許願說,如果你讓我走上音樂的道路,我願意一生一世服侍你。 於是,第一個奇跡出現了——他那隻知道賺錢的商人父親有一天被食物噎死了。他得以逃脫了家族事業的束縛,到了音樂之都—維也納追尋他的音樂伊甸園。最後如願以償地當上了宮廷樂師,成為奧地利皇帝的寵臣。一切都那麼順心如意,世界似乎那麼地美好。直到有一天,一個叫莫扎特的年輕人的出現打破了他平靜的生活。年少的莫扎特那麼輕狂不羈,甚至還帶點神經質。他整天沉迷於舞會和年輕漂亮的女子當中。但是他的音樂,卻永遠帶著孩子般的天真無邪,讓人一聽入耳就難以拒絕。開始,安東尼奧以為莫扎特只是因為勤奮用功才得到如斯成就的。可是當他看到莫扎特的手稿上一點塗改的痕跡都沒有,渾然天成簡直就像直接從頭腦中謄寫下來一般時,他憤怒了,他質問上帝:為什麼我那麼依賴你,你卻選擇了他作為你的樂師?而我,只有肉體而已。我要向你開戰,我要盡我所能, 毀滅你的天才。(From now on we are enemies, you and I. Because you choose for your instrument a boastful, lustful, smutty, infantile boy and give me only the ability to recognize the incarnation. Because you are unjust, unfair, unkind I will block you, I swear it. I will hinder and harm your creature on Earth as far as I am able. I will ruin your incarnation. )安東尼奧與莫扎特的戰爭,實際是安東尼奧與上帝的戰爭。
天才不會因為詛咒而停止腳步。不久莫扎特完成了著名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那華麗的音樂使安東尼奧驚嘆不已。可是,這時第二個奇跡出現了,奧地利的皇帝突然打了個哈欠,並在中途退場了,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場歌劇有四場,對庸俗的統治者而言實在太長了。天才的莫扎特失望極了,在皇帝其他寵臣們的排擠下,他的劇本只有到比較低級的劇院演出。他與房東太太的女兒結了婚,他的父親也到了維也納。可是他的父親和他的妻子並不和睦,父親最終離開了兒子的家庭,獨自歸去,終老一生。也許因為事業的不順(安東尼奧還使手腕讓莫扎特的歌劇《唐·爵凡尼》只能演出5場),家庭的失衡,現實的痛苦驅使莫扎特總是不停的寫, 不停的喝酒,不停的享樂來麻醉自己。天才的生活大多如此,如果他們得不到現實的承認,就只有活在自己的冥想世界裡。終於,窮困潦倒的莫扎特在劇院的演出中昏倒了,他的精神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此時,暗懷鬼胎、預謀已久的安東尼奧巧妙地利用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黑面人面具來到莫扎特的家門前,要求莫扎特為他做一曲《安魂曲》。此時此刻在莫扎特的眼中,面具就代表著死神,潛意識里《安魂曲》完成之日就是他大去之日。安東尼奧狂妄地向上帝宣告:我要你的天才在自己譜寫的《安魂曲》中入葬。可是,在天才生命的最後的一夜,安東尼奧卻被莫扎特流光溢彩、震古爍今的天籟般的樂曲所折服,跟他一起完成了《安魂曲》。天真的如孩童的莫扎特跟他的敵人說:「啊!你一直對我這么好,我以為你不欣賞我,可是現在只有你還在我身邊。」安東尼奧那時的表情閃過一絲尷尬,但是毋庸質疑安東尼奧雖然沒有得到繆斯女神的眷顧,卻得到了周瑜一般對音樂高水平的鑒賞能力,以及對音樂癲狂的熱愛與投入。
在一個薄霧彌漫的清晨,這位偉大的作曲家——4歲寫出第一首協奏曲,7歲寫出第一首交響曲,12歲寫出第一部歌劇的神童、天才、上帝的寵兒無聲無息地如流星般隕落,被草草埋葬。可是,他的音樂, 象孩子一樣的天真和熱情的音樂,歌頌真善美的韻律卻永不消失,一直在空氣中飄盪到今天。
《莫扎特傳》 是在1984年9月發行,曾獲得第54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我們現在看到的是2002年的DVD導演剪輯特別版。導演是米洛斯*福爾曼,莫扎特的飾演者湯姆*赫爾斯默里(TOM HULCE)是美國著名的舞台劇演員,盡管他極好的展示莫扎特的優雅與單純,但是他仍然被安東尼奧的飾演者FRANK MURRAY ABRAHAM的光輝給遮住了。FRANK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第54屆奧斯卡最佳表演獎。大鼻子的FRANK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雖然只是配角,而且在該片中的表演含蓄,但是卻整個表演光芒畢露,每一個表情都恰到好處, 讓人深深折服,嘆為觀止。在對牧師的陳述中,他陶醉於莫扎特美妙的音樂中,表情是那樣的真摯和渴望。他最後居住在瘋人院,一直生活在懺悔中,當他結束他的故事,讓人推著他的輪椅經過那些病人的時候。他的手,輕輕揚起,似乎在指揮,又似乎在說:「一切都結束了,我的音樂終於在時間的長河中流逝,被遺忘。可是,我的朋友莫扎特,你的生命雖然短暫而痛苦,你始終都是那個被記住的人。而我的生命卻是那麼冗長那麼乏味,上帝對我們始終都是公平的。」他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在簡單中透露出深遠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
作為音樂電影,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配樂。莫扎特的樂曲與影片配合得天衣無縫。當他年輕的時候,有歡快的波爾卡陪伴他度過舞會時光。他幾部最負勝名的歌劇都在電影中出現,包括《後宮誘逃》,《費加羅的婚禮》,《唐·爵凡尼》以及人生謝幕的最後的歌劇作品〈魔笛〉。在電影的結尾,美麗明朗的詠嘆調突然轉為陰沉晦暗的〈安魂曲〉,天才莫扎特就在他最後的作品的陪伴下靜靜離開了人世。
嚴格說來,這部影片並不是嚴謹的歷史人物傳記,而是一部通俗幽默的作品。在這部片子里, 你看到的莫扎特並不是歷史中的那個用音樂譜寫生命的活生生的人,而是一個來自天國的音樂精靈。他只是把上帝的音樂作為饋贈的禮物帶到人間,送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他並不為世俗所容忍---太美的和太丑的都是人們所唾棄嫉恨的,只有中庸者可以長命百歲,正應了中國那句老話:「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當他的使命完成後他就應該如天使一樣重新回到上帝的身邊,沉睡在白雲的臂挽里。同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部影片也是安東尼奧和上帝的兩個人的戰爭,他要毀滅上帝的音樂,最後他失敗了;他得到世間的榮華,可是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所有浮華的名利都將歸於塵土。他懺悔道:「平庸的人活下來了,而我崇敬的莫扎特早就死了。」 他跟上帝和解了,承認了莫扎特的天才,承認了一切美麗的東西,即使一時蒙塵,也有重見天日的時候。而事實證明了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徒勞——他可以扼住天才的喉嚨,但卻不能堵住世人的耳朵……
天才在〈安魂曲〉中涅磐永生!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編劇本、最佳美術指導、最佳音響、最佳服裝設計獎,愷撒獎最佳外語片
㈧ 簡述電影《莫扎特》的故事梗概,分析作品中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莫扎特傳》是米洛斯·福爾曼執導的一部電影。影片以倒敘手法,既表現了莫扎特的坎坷生平,也表現了追逐名利但卻才能平庸的宮廷樂隊指揮薩利埃里與才華橫溢、但不諳世事的莫扎特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影片中,薩利埃里運用手中的權力,剝奪了莫扎特的演出機會,斷絕了莫扎特的經濟來源,使他陷於貧病交加的絕境,英年早逝,被葬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公墓里。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本片講述了偉大的音樂天才沃爾夫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採用倒敘手法,由安東尼奧.薩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講述。他是一位宮廷樂師、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羨慕又震驚,心理上發生了變態,決定除掉莫扎特。音樂在全片中具有敘述和點出主題的作用,將莫扎特的音樂和他的生平事件串連在一起,刻劃了莫扎特與薩利埃雷在音樂上的沖突。
1782年,年僅26歲的莫扎特來到維也納,其絕世才華立即傾倒了整個奧地利宮廷,同時也引起了宮廷首席樂師薩利埃利的嫉妒。薩利埃利為人自負,自詡為維也納音樂界第一人。莫扎特的才華既令他驚嘆,也使他陷入深深的絕望之中。心胸狹窄的薩利埃利由嫉轉恨,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毀滅掉這個強大而可怕的「對手」。
莫扎特的音樂造詣超塵脫凡,在生活中卻是個不修邊幅,行為恣肆的人。在薩利埃利的挑唆之下,保守、刻板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他為「異端」,處處為他設坎施絆。莫扎特的樂譜遭到大量刪改,作品無法在劇院上演,生活日漸困窘。
莫扎特的父親突然去世,這使莫扎特悲痛萬分,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身體一落千丈。薩利埃利知道自己的機會終於來了。他戴上莫扎特父親生前用過的假面道具,敲開莫扎特的家門,要他譜寫一篇《安魂曲》。莫扎特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夜以繼日地工作。《安魂曲》寫成了,他自己也終於油枯燈盡,氣絕身亡,死時年僅35歲。
薩利埃利的陰謀得逞之後,自感莫扎特的冤魂日夜索命不休,最後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利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里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