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的琴》電影分析
1.鏡頭
開頭一個固定仰角機位,兩位主角中心站位,對比異常強烈,車站的遮雨棚兩側揚起,好像是主角背後的翅膀,男人一側的車棚是破碎的,女人一側的車棚是完整的,男人一邊是廢墟,是舊工業時代的遠去,女人一邊是磚房,是新時期拜金風潮的湧入,兩人的衣著一舊一新,男人手裡是手風琴,背後是助力車,女人身上是時髦的大衣,挎包,兩人的格格不入頓時凸顯出來。在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中,一直是固定機位,正因為鏡頭中包含如此多的元素,才讓觀眾避免了乏味。
等到季哥被警察抓走後,男主放棄了製造鋼琴,接下來的畫面跟開頭類似,景物人物完全相同,由固定仰角機位換成了固定俯角機位,應該暗示男主心情的變化吧,仰視男主時,男主是高傲的,藐視的,不向困難低頭的,而此時的俯角鏡頭,男主是卑微的,喪氣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
結尾時仍是機位平移,演員們都聚在鋼琴周圍,鏡頭逐漸後退拉遠,沿著長長的走廊離工廠越來越遠,帶著觀影人逐漸遠離那段鏗鏘的歲月。
2.燈光
偷鋼琴之後的月下獨奏更是奇葩,場面全黑,只有頂光,色彩明麗,雪花飄落,旋律悠揚,超現實浪漫主義風格,很唯美。在炸煙囪之後也有一段相照應的,男主女主在畫面中央,固定機位,背景全黑,唯有兩束頂光,分別給男主女主,男主坐,手風琴,冷色調,女主站,小腳步,暖色調。同樣的超現實浪漫主義風格,唯美。
3.音樂
電影《鋼的琴》從主題上,就是一個與音樂有關的故事:下崗工人陳桂林與妻子離婚,為了挽留住女兒需要一架鋼琴,從籌錢買鋼琴,到學校里偷鋼琴都不能成,於是拉攏昔日鋼廠的同事們憑一手之力造「鋼」琴。故事自始至終都在圍繞著一架挽留女兒所需要的鋼琴而展開,「鋼琴」作為一條線索也作為人物之間的主要矛盾在整個影片中反復出現,經典熟悉的鋼琴旋律,如陳桂林在木鋼琴上為女兒演奏貝多芬《致愛麗絲》,不時作為細節的呈現在片中響起,影片與音樂之間的直觀關聯便不言而喻了。鋼琴與手風琴,作為兩個實物在影片中的參與,為電影音樂提供了恰如其分而又妙不可言的入口,鋼琴為主,掌控著影片的主要旋律,手風琴協奏,統攝著整體感覺,使得音樂藉由樂器的存在扣住了整個影片的靈魂所在,賦予影片一種唯美的浪漫主義色彩。
與一般影片不同,《鋼的琴》並沒有致力於在二維平面之中製造三維視聽幻覺,而是逆其道而行營造封閉的效果,大量使用的正面水平機位以鏡頭的水平移動都是人產生強烈的抽離感,扁平的空間以及人物「左進右出」的運動方式營造的是一種貌似真實而又讓人警惕的非真實感,顯然是對電影語言規則的一次有意識的冒險,然而這是一次成功的冒險,非但沒有使影片生澀無味,相反地,這種對現實的背離造成了一種類似於黑色幽默的矛盾沖擊,容納了更多的意味。
4.剪輯
反復蒙太奇,陳桂林與他的父親在那屋頂上出現兩次,兩次的出現在整片中都是有著不同的意義,使得陳桂林在前面的困難都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並且這樣更給觀眾一種一種錯覺想法。
交叉蒙太奇,陳桂林他們幾個偷了學校的鋼琴被抓,讓他們自己抬回去,那個淑嫻彈完琴望向陳桂林,然後鏡頭就轉換陳桂林在查閱書籍,這兩件事都有影響的作用。並且這樣更給觀眾一種知道陳桂林的想法。
節奏蒙太奇,而在他們找那個把胖頭的女兒搞懷孕的人的時候,鏡頭換了4次的固定鏡頭來拍攝,音樂也是從一開門就起,與鏡頭相互形成節奏感。之後又去追那些人有形成很好的相呼應。
在場面調度方面,影片開始的一場送殯戲,已經彰顯了張猛在電影語言上的想法。他用橫移鏡頭,三次拓展畫外空間:開始是一群人吹拉彈唱的橫移加特寫;然後是一群人在中景的畫面內,與畫外的人進行對話———至此,觀眾都是莫名其妙,不知道這幫人在干嗎;最後橫移鏡頭交代畫外空間,觀眾之前對這一場景的疑問得到解決,同時歡快的音樂與送殯場景的對比,也凸顯出其中的幽默。這種對畫面內外空間的運用、對電影語言的理解,使得整部電影抬上一個高度。
5.劇作
他的故事極其簡單,影片的敘事方法主要是順序的敘事,中間直接按照故事的情節發展下去。講述的是一群多災多難的男人,他們除了要應付自己生理上的中年危機外,還要應酬苟延殘喘的生活,為了挽留住離異男人的女兒,他們重新揀起了年輕時侯的浪漫,用鋼鐵做了一架鋼琴,而女兒終究是走了,就像難以挽留青春。當然,挽留女兒只是一個牽強的理由,他們這樣一群庸庸碌碌的男人,走過了人生的黃金時代,已經懂得與生活和解,他們也明白:活,沒有理由,卻要進行下去。這個時候,鋼琴不僅僅是鋼琴,這是一群生活在中國,肩負特殊歷史使命的,恰至中年的男人的自我拯救。
電影中的線索:第一條,主要線索,大家集體製造鋼琴的故事,第二條線索,影片的兩條暗線,一條是陳桂林前妻對孩子的爭奪,顯得較為尷尬,要麼應該加強這面的描寫,強化一下人物的動機,也增添一些困難,要麼則略寫,甚至不寫,尤其是前妻的戲份過多,但是有沒有影響到主線「造琴」,現在有些刪之可惜添則不足的味道。另一條線索,廢棄的工廠遺留下兩根高聳入雲的煙囪,工人們集體聯署呼籲保留,但終被拆除。這兩根煙囪經歷幾十年歲月,伴隨幾代工人的勞動、成長和生活,是城市地標,是記憶參照,更是過去時代光榮與夢想的見證。影片末尾,在大群工人佇立遙望中,兩根煙囪被定向爆破,瞬間,煙塵升起。這條情節線時斷時續,作為「造鋼琴」這個主線索的襯托背景,頗具意味。它說明,國家、資本、市場的邏輯和步伐,鐵面無情,堅不可擋。它還說明,土造鋼琴,這個單個「奇跡」,其實只是一次無奈的掙扎,正像最終不能留住陳桂林的女兒一樣,它並不能改變造鋼琴的那個「背景」,不能改變工人集體失敗的命運。通過這個背景線索的敘述,《鋼的琴》告訴了我們什麼是時代的大勢。
2. 鋼的琴影片劇情介紹 演員表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被譽為2011年度口碑第一片。《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中文名: 鋼的琴
外文名: The Piano in a Factory
出品時間: 2011
製片地區: 中國
導演: 張猛
編劇: 張猛
製片人: 崔光石、甘蕙茵
主演: 王千源, 秦海璐, 張申英
類型: 喜劇,劇情
片長: 107min
上映時間: 2011年7月15日
監制 : 郭在容、方平
目錄
演職員表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發行
劇情簡介
幕後故事資金緊缺
改名風波
演員選用
精彩影評
影片評價
所獲獎項
音樂
在線觀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製作發行
劇情簡介
幕後故事 資金緊缺
改名風波
演員選用
精彩影評
影片評價
所獲獎項
音樂
在線觀看 展開 編輯本段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陳桂林 王千源
淑嫻 秦海璐
王抗美 田雨
小菊 張申英
季哥 羅二羊
快手 國永振
默認顯示|全部顯示
職員表
製作人 郭在容;方平
導演 張猛;王添麒執行導演)
編劇 張猛
攝影 周書豪
美術設計 王碩;張藝
錄音 李尚郁
編輯本段製作發行
出品單位 遼寧電影製片廠 完美時空(北京)影視文化有限公司 [中國]
電影海報(8張)大連鴻緣影視傳媒有限公司 [中國] 發行公司 北京紫禁城三聯影視發行有限公司 [中國] 北京優朋普樂科技有限公司 [中國] 其他公司 凱視芳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中國] 北京森博智庫影視策劃有限公司 [中國] 北京逸趣影視策劃有限公司 [中國] 上映時間 中國 China 2011年7月15日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老婆移情別戀跟了大款,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撫養權的關鍵。為了女兒,東北漢子陳桂林必須要搞到一
電影劇照(40張)台鋼琴。他借錢借不到,偷琴反被抓,最後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愛情,友情與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王千源飾演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用工廠廢棄的鋼鐵為女兒鑄造了一架飽含父愛的「鋼的琴」的故事,視角獨特,詼諧幽默中有著對現實的人文關照。王千源在戲中貼近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跡的表演風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特別的父親形象,他帶有超越常規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讓整個影片擁有溫暖的質感。雖然故事講訴的年代環境艱辛,物質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下崗後自謀生計組建樂隊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他充滿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將平凡無奇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快樂與激情。當看到陳桂林與女兒在一起,與眾工友在工廠里熱火朝天的鑄造鋼琴的時候,可以讓人看到生活艱辛以外的溫暖質感,同時又清新、生機盎然。
3. 鋼的琴影片劇情介紹 演員表
王千源飾演陳桂林,秦海璐飾演淑嫻,張申英飾演小菊,周逵飾演大劉,田雨飾演王抗美,羅二羊飾演季哥,國永振飾演快手。主要演員就這些了。劇情.........說實話,你直接網路就可以了的.........
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一個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 飾)下崗後,為了維持生計,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與此之時,妻子小菊(張申英 飾)卻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別戀,跟了一個有錢的商人。之後,小菊光鮮回歸,要求與丈夫陳桂林離婚,並且要求獨生女陳小元的撫養權。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爭奪撫養權的關鍵所在。陳桂林希望將女兒培養成一名優秀的鋼琴家。為了得到對於女兒的撫養權,他忍受種種壓力,多方籌措為女兒買鋼琴的錢,在四處受挫無果的情況下,於是便決計鋌而走險,和女友淑嫻(秦海璐 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然而卻又被人發現被抓......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最後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愛情,友情與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王千源飾演的下崗工人陳桂林,用工廠廢棄的鋼鐵為女兒鑄造了一架飽含父愛的「鋼的琴」的故事,視角獨特,詼諧幽默中有著對現實的人文關照。王千源在戲中貼近20世紀90年代的造型以及他不留痕跡的表演風格完完整整地塑造了一個真實而特別的父親形象,他帶有超越常規的黑色幽默的表演,讓整個影片擁有溫暖的質感。雖然故事講訴的年代環境艱辛,物質缺乏,但片中王千源飾演的陳桂林下崗後自謀生計組建樂隊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他充滿小人物的生存智慧和豁達樂觀的生活態度將平凡無奇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充滿快樂與激情。當看到陳桂林與女兒在一起,與眾工友在工廠里熱火朝天的鑄造鋼琴的時候,可以讓人看到生活艱辛以外的溫暖質感,同時又清新、生機盎然。
4. 影評《鋼的琴》主題分析
在真正接觸到影片的主題之前,我一直以為《鋼的琴》是一部關於「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勵志電影,一個普通工人為了滿足女兒的音樂夢想,用工廠廢料做了一架鋼琴,這個一個多麼《生活空間》的情感奇觀故事啊,類似的題材還有農民造飛機、村民拍電視劇等等。但是電影演到最後,這架鋼琴能否造出來,圓圓是否能夠留在父親身邊,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他們暗淡生活中的一抹夢幻曙光,這架鋼琴如一台時光機,引領他們重溫往日的溫暖和榮耀,這是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人群已經忘卻很久的感覺了。
《鋼的琴》是在遼寧鞍山拍的,我的整個青春期也是在一個類似的東北重工業城市度過的,因此我曾親眼看著這些產業工人幾乎是一夜之間褪去了身上的榮光而變成歧路亡羊,他們最大程度地承受了改革的陣痛,卻不得不接受被時代拋棄的命運。《鋼的琴》就是為他們拍的電影,與影片導演張猛的第一部作品《大耳朵有福》一樣,這里彌漫著一種頹廢的反勵志主題,但這反而讓我覺得熨帖。因為對於這些由社會主人翁淪為弱勢群體的人來說,下崗再就業的成功事跡離他們很遙遠,「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是從頭再來」的歌聲聽上去有點刺耳,只有觸手可及的困窘磨礪著他們的精神和肉體……《鋼的琴》沒有《耳朵大有福》那麼絕望,於是更像是一場有抑有揚的春夢,這樣的精神撫慰更能體現出一種實際的人文關懷,其功能就相當於伴著苦哈哈的哥幾個喝一頓大酒,遙望一下當年的意氣風發和志得意滿,然後回家睡個舒坦的囫圇覺,第二天起來各自繼續面對糟爛的生活……只有這些真正在困境中掙扎求存的人才知道這片刻的超脫對自己有多麼重要,知道了這些才能真正讀懂當他們高唱《懷念戰友》時臉上的忘我和陶醉,才會知道那兩個面臨拆毀的煙囪對於他們到底意味著什麼,電影就是在為我們再造和捕捉這些轉瞬即逝的真實。
《鋼的琴》讓我想起了一些優秀的東歐電影,如捷克的《柯利亞》、前南斯拉夫的《爸爸出差時》、《我與鐵托》等,都是用一個溫情的故事來折射社會巨變之下心理動盪,而且片中大量運用前蘇聯和俄羅斯各個時期的流行歌曲作為配樂和有源音樂,更是突出了這種語境。可貴的是影片在涉及到有關懷舊的惆悵和現實的無奈這些情緒處理時,避免了廉價的煽情,而是用黑色幽默的手段來化解掉影片本應有的沉重和感傷,這一方面有利於觀眾始終以較為興奮的狀態接收信息,另方面也不至於讓黑暗和消極內容影響到影片過審,面對目前的觀眾趣味和審查體制,《鋼的琴》體現出一種通俗而不媚俗的智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兩位主演,王千源和秦海璐,都表現出人物所應有的極精準的生活狀態。
5. 如何評價鋼的琴值得一看嗎
後來,王千源出演了很多優秀的電影,比如《解救吾先生》、《綉春刀》等等,但他
讓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愛的電影,還是這部《鋼的琴》。
《鋼的琴》跟今年上映的王小帥導演的《地久天長》有點類似,《地久天長》里也提到了下崗浪潮,而《鋼的琴》用一種更輕快更樂觀的方式展現了那個年代。
《鋼的琴》是一部拍給工人階級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那個時代的輓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不能倖免,但好在我們有電影,用以記錄那時的喜怒哀樂。
或者說,不是我們熱愛這樣的電影,而是我們需要像《鋼的琴》這樣的電影。
6. 求「鋼的琴」電影簡介
電影:《鋼的琴》
外文名:The Piano in a Factory
導演:張猛
主演:王千源,秦海璐,張申英,周逵
上映時間:2011年7月15日
【《鋼的琴》基本信息】
《鋼的琴》是一部由張猛執導,王千源和秦海璐主演的喜劇電影。《鋼的琴》講述了一位父親為了女兒的音樂夢想而不斷艱苦努力,最後通過身邊朋友的幫助用鋼鐵為女兒打造出一架鋼琴的故事,通過小人物幽默與艱辛,展露一段感人至深的親情和友情。
【電影劇情】
20世紀90年代初,東北一個工業城市。原鋼廠工人陳桂林(王千源飾)下崗後,為了維持生計,組建了一支婚喪樂隊,終日奔波在婚喪嫁娶、店鋪開業的營生之中。與此之時,妻子小菊(張申英飾)卻不堪生活重負,移情別戀,跟了一個有錢的商人。之後,小菊光鮮回歸,要求與丈夫陳桂林離婚,並且要求獨生女陳小元的撫養權。誰能給女兒一架鋼琴成了爭奪撫養權的關鍵所在。陳桂林希望將女兒培養成一名優秀的鋼琴家。為了得到對於女兒的撫養權,他忍受種種壓力,多方籌措為女兒買鋼琴的錢,在四處受挫無果的情況下,於是便決計鋌而走險,和女友淑嫻(秦海璐飾)以及當年鋼廠的好哥們夜入學校偷鋼琴,然而卻又被人發現被抓。
當所有的辦法都失敗後,桂林偶然翻到一本關於鋼琴的俄國文獻,於是叫上夥伴們在早已破敗的廠房中開始了手工製造鋼琴的征途,最後在退役小偷,全職混混,江湖大哥,豬肉王子一群落魄兄弟的幫助下,他們造出一部「鋼」的琴,一群男人為尊嚴而戰。愛情,友情與激情,幽默在不可能的任務中荒誕燃燒
7. 淺析電影《鋼的琴》
《鋼的琴》事實上是一部以90年代工業革命中下崗工人的故事為背景的小眾影片,其取材獨特,所講述的故事也與其他影片不同,在眾多以煽情、現實和勵志為主的熱門影片包圍下,《鋼的琴》以懷舊為主打,描寫了一個落魄的下崗工人與妻子離異,為挽留住自己的熱愛鋼琴的女兒,召集朋友一起為女兒製造鋼琴的故事。起初看到這個故事背景時,我以為是一個講述偉大父愛的勵志電影,但看完後才發現,整部影片所要反映的,是那些社會底層人民對生活的希望,是那種在貧窮困難的環境里仍快樂生活的精神,更是那種在無奈的大環境里,一幫無權無勢無錢的小人物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的患難情誼,正如一位網友所說,從影片的總體而言,造鋼琴的事已無關緊要,女兒是否跟著前妻走也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他們造鋼琴的整個過程,以及那種在艱難條件下心懷希望的感動,這才是這部影片所帶給我們的真正意義。
回顧影片,有很多地方讓人感動。先說親情,主角陳桂林是一名鋼廠的下崗工人,生活落魄,妻子跟賣假葯的跑了,在過上夢想中不勞而獲的日子後,回來與他離婚,並爭奪對女兒的撫養權。畢竟孩子要獲得好的教育,需要好的經濟條件,陳桂林給不起,但妻子可以。然而陳桂林不甘心,他擔心女兒隨妻子後受後爹的冷落,他要親自撫養女兒,並給她濃濃的父愛。他一心想把女兒培養成鋼琴家,但條件不允許,他只能讓女兒到學校里練練琴,自己卻根本給女兒買不起琴,為了留住女兒,他四處向朋友借錢,卻總是碰壁,無奈只能合計著和朋友們一起去學校偷鋼琴,結果又被抓,最後他尋得一本蘇聯製造鋼琴的書,於是決心與朋友們一起給女兒造鋼琴。針對女兒撫養權的事,整個影片可謂一波三折,在陳桂林努力給女兒造鋼琴的同時,妻子也常帶著女兒出去玩,做所謂的「感情投資」,女兒在妻子那感覺到了幸福和優待,便也對是否留在父親身邊有所動搖,女友淑嫻也說即使造出了鋼琴女兒也不一定會留在他身邊。之後朋友被抓,淑嫻出軌,更是讓陳桂林倍受打擊,從而決定放棄造琴,把女兒讓給妻子撫養。影片到這里其實也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一切都不如人意,一切都輸給現實,彼時在陳桂林的心裡,自己太脆弱太渺小,即使造成了鋼琴也不一定能讓女兒幸福,不如放棄,讓女兒跟著妻子去過優越的生活。但影片最後,劇情再度急轉,朋友們重新回來造起了鋼琴,鋼琴造好了,妻子帶著女兒過來,女兒彈下一首優美的曲子,影片也在這里安靜結束,畫面定格在黑暗的車間里,一夥大人安靜地站在那裡聽著孩子彈琴,誰也沒有說話,只聽得見鋼琴傳出的優美樂聲,微弱的光線聚集,與黑暗的車間形成對比,彷彿預示了新生活的到來。整部影片從親情的角度刻畫了父愛的偉大,即使再無奈,再艱難,也要給女兒的未來希望,給自己希望,影片最後的結局,無論女兒在彈完琴後是選擇留下還是離開,這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作為父親的他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女兒做了這么一件事,這個過程就足以體現一個父親的偉大,亦足以讓觀者動容。
其次再說生活。導演利用大量的蘇聯音樂和90年代初的老歌深深地抓住了觀者懷舊的心,更利用了不少的黑色幽默讓整部影片充滿喜感,使影片增色不少。之前已經說到,影片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遺棄的底層人民在操蛋的生活里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一起完成卑微夢想的故事,因而在影片的許多片段也體現了人物們的樂觀心態。陳桂林辦的小樂隊靠著給別人婚喪嫁娶吹拉彈唱來勉強維持著生計,在別人看來這樣的生活困苦不堪,但他們卻能苦中作樂,淑嫻嘴邊時常哼著小曲,陳桂林的手風琴也似乎在拉著對生活的希望;在喝酒去偷琴之前,淑嫻和其他兩個人坐在駕駛室,伴隨著搖滾味濃厚的背景音樂搖晃著身體,陳桂林他們幾個則站在掛滿豬肉的後車廂里,也快樂地抖著身體唱著歌,這一幕,讓我萬分動容,在別人看來骯臟困苦的環境,他們卻能以如此樂觀的態度去對待,哪怕生活再黑暗,也依然有音樂和朋友伴隨,只要心中充滿陽光,有又什麼是做不到的呢?影片後期象徵著歷史的煙囪被炸,意味著一個工業時代的結束,大家駐足在遠處觀看爆破的過程,每個人的臉上寫滿無奈與心酸,卻不得不接受殘酷的現實,隨後影片轉向陳桂林與淑嫻的結婚以及朋友們回來造鋼琴的鏡頭,這大概也隱喻了這些底層人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雖然他們被社會所遺棄,但至少眼下他們還能做些什麼,還能為自己的朋友造好一架鋼琴,還能從這樣一件偉大的事里找到自己的一點價值,生活再艱難,也要樂觀地去面對,我想這便是這部電影所要教會我們的吧!
8. 電影《鋼的琴》為什麼評分如此高
《鋼的琴》之所以評分高,是因為它骨子裡流露出的浪漫主義。
影片故事的發生地是破敗的東北老工業基地,主人公是下崗的鋼廠工人,按說這樣的背景和人物是與浪漫無緣的。可是,影片偏偏就利用一架貨真價實的「鋼」琴讓老工廠與浪漫之間產生了化學反應。
首先,導演利用了舞台表現手法體現這種浪漫情調。
例如,像這樣:
人們圍觀煙囪的倒掉,也是在圍觀一個時代的結束。偉大的時代結束得有些草率,煙塵散去,人們各自回家,繼續在無望的生活中掙扎。
影片的最後,主人公還是失敗了,就像浪漫主義的失敗早已註定。心存浪漫的人們為本片打高分,就是想祭奠一下雖然敗局已定,但是至少曾經為之努力過的浪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