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地心引力電影音樂賞析

地心引力電影音樂賞析

發布時間:2022-12-30 06:23:05

㈠ 如何評價電影地心引力的配樂

《地心引力》在第86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囊括七項大獎,其中三項音樂音響方面的獎項: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以及最佳配樂獎全部被其收入囊中。影片的配樂頗具特色,採用古典音樂與現代電子樂搭配,既加重了對影片虛無感的渲染,又大氣磅礴、渾厚激烈,呈現出大開大合的風貌。

太空題材的影片在進行聲音創作時,時常不得不去權衡一個問題:如果聲音創作偏向於真實性,那麼故事的張力就會有所削弱;如果偏向於戲劇性,又難免不符合科學事實。如果能把握好這個平衡,將真實感和故事張力最大化,那麼這樣的聲音創作無疑是成功的。可以說,《地心引力》的聲音設計是成功的,它盡可能地還原了太空的真實狀態,同時保證了敘事的戲劇性。

影片中有震撼人心的爆破,卻沒有震耳欲聾的爆破聲;有奇妙動人的太空奇景,卻沒有奇特的音效。但是,片中表現出來的危急、緊張、絕望、黑暗、無助、壓抑、靜謐、空靈等情緒氛圍,無一不淋漓盡致,讓人深陷其中,隨著主人公的處境變化擔憂而又釋懷。

㈡ 電影《地心引力》的亮點在哪裡

關於銀幕上的宇宙幻想,一直未曾斷絕,更是成就了多少太空史詩——《星球大戰》、《2001太空漫遊》、《沖出寧靜號》、《星際迷航》、《迷失太空》等等,有些更是出類拔萃成為科幻迷膜拜的經典。自從《阿凡達》後,就幾乎沒有再看到沖擊心靈的太空影片,而今年的《地心引力》,無疑成為一個後繼者的豐碑。自從1957年前蘇聯發射成功第一個人造衛星之後,人類的太空之旅就一直不緊不慢地開始進行,美國目前自然是世界上綜合技術最強大的國家。中國的航空航天發展也躋居世界前茅,相信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時,舉國上下激動人心的場面,大家應該記憶猶新吧?目前的技術,人類已經能夠實現在地外近太空實現短時間漫步,影片實際非常寫實,從一次空間站外設備修理的小視角展開一個故事,是我們已經能理解的微觀設定。正如影片中提到的一個詞——「地球母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她最終會年華老去,茫茫太空才是我們的最終歸宿。人生天地如浮游,生老病死彈指間。影片對人類在太空中的渺小,也刻畫得相當細致。比如瑞恩脫離固定飄向太空時,唯有她孤零零的身影,映襯著星光斑斕的宇宙深處。遙望地球,北極光熠熠閃光,這是在地球上一輩子碌碌奔波的芸芸眾生永遠也無法看到的絕美景象。空間站被衛星碎片擊碎時,畫面真實絢爛,偏偏又沒有任何聲響,科學事實緊扣《異形》中的一句話「在外太空,沒人能聽見你的尖叫」,於無聲中攝人心魄,詠唱無聲的絕唱。地球是母親,是搖籃,太空是歸宿,是墳墓,我們在太空中孤獨死去,猶然近在眼前的媽媽宛若天邊,恰似我們回不去的初生時光。已經出現了一種言論,說本片缺乏感情,就像一部純粹的太空版冒險片。其實不然,本片格局雖小,只是一次普通的太空意外冒險,比起《星球大戰》的星際場面要小得多,不過這次意外猶如一個「針眼」,映射的是整個人類太空進程。「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時至今日,航天史上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放在《地心引力》中,同樣適用。太空無聲,影片卻一直在用音樂表達著這種主題,當我們看著飛船解體、人在太空中打轉、「天宮」號下墜時,當我們看到瑞恩掉到水裡、脫掉太空服爬上陸地時,不禁為這一首太空史詩的詠唱而感動。她游離湖水上地面,抓著泥土,百感莫名,據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坦言說是表現生命從「水生浮游生物」到「陸地爬行動物」的過程;她站了起來,屹立天地之間,猶如300萬年前猿人開始站立起來(直立行走);她看著天空,正在墜毀的飛船殘骸在空中燃燒、發光,這一次失敗的太空旅行無疑讓人遺憾,但是就像1986年的「挑戰者號」遇難一樣,這樣的意外絲毫不能阻止人類向太空開拓的步伐。無論是「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現實,還是人類對未知宇宙探索的渴望,即便是千難萬險,我們也依然會勇敢走出那前進的「一小步」,因為「星空永遠是那麼美麗」。

一部90分鍾的電影,超過80分鍾的時間都把劇情放在地外太空,分明是在營造一種「幽閉空間」,俗稱「密室」。而具有「密室」設定的電影,大多是懸疑片、驚悚片,這樣的標簽自然也可以貼在《地心引力》上。逃不出密室,就等於死亡。而逃不離太空,依然只有死亡。Matt最後從繩索脫離時,並沒有死,轉而身陷茫茫太空,結局我們亦能猜到了。而太空就是一間實實在在的「密室」,更深邃更遼闊的密室,背景則由牆壁置換成了無盡虛空。在「密室」中上演一處故事,對演員的演技無疑是硬底子的考量。以前看過一部關於密室的電影,10年的《活埋》(Buried),當時就已經被驚嘆,不僅僅是因為虐心的結局,還因為瑞安·雷諾茲如何在一具小棺材裡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表演。而在《地心引力》中,「太空密室」同樣對唯一的兩位主角的演技提出了更高要求。事實是,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表現得非常完美,當然他們本就有這個實力。前者在本片戲份不多,在影片後半部分完全成了布洛克的獨奏,不過克魯尼固有的「熟男」氣質迸發的詼諧與幽默,為本片增色不少。全片的唯一主角是布洛克,獨挑大樑的女性。影片有兩處非常動人,一是克魯尼飾演的Matt與她告別時,布洛克飾演的Ryan一直說:「我抓住你。我抓住你。」她一直伸著雙臂,好像Matt就在眼前,就在身邊。無聲太空,一個動作,幾個詞語,凸現「愛別離」。另外一點是Ryan知曉自己已經無力返回地球,在聽著搜索到的電波時,跟著電波里的狗吠學狗叫,「汪汪」,「汪汪」,「汪汪」,本該多麼喜感的畫面,我卻沒有一絲笑容,反而接著是淚水就不自覺地流了下來。Ryan一遍遍叫著,直到哽咽。「雖然人都會死,最難過卻是今天死。」最難過是知道今天會死,卻突然對生命無比留戀。阿方索說《地心引力》的主旨是「關於我們內心的進化」,這些片段都是實實在在的體現。桑德拉·布洛克已經憑借《弱點》(The Blind Side)獲得第82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我衷心希望她能憑借《地心引力》在明年的學院獎上凱旋。

㈢ 《地心引力》觀後感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觀後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地心引力》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心引力》觀後感1

兩名宇航員在太空享受沒有生命喧鬧的靜謐時,突然襲來了劇烈的爆炸和沖擊。步步死裡逃生,最終活命的只有一個。這里給我們展現的只是一個我們畢生不會經歷的奇異旅行中的奇跡生還事件。暫且不顧及片中點滴反常及不合理,我們唏噓的是人的求生本能,為女主角重返地球鬆了口氣。

影片《地心引力》非常美。開場即刻震撼觀眾,不單單是隨著角色歪脖看看太空景色而已,還有它創造性的描述太空,讓我們沒有絲毫懷疑。之前的3D電影只是刻意要那些東西直飛向鏡頭的畫面而已。這里,鏡頭緩緩的晃晃悠悠看著主角,看著地球,看著發生的一切,不知覺中主觀、客觀鏡頭無縫隙的自由轉換。觀影之後看了報道:影片60%都是CG處理,趕超《阿凡達。直白的講,這是一種欺騙,虛幻無有活生生整到你面前。但你不會有任何反對的,因為它呈現了迷人的真實,他認認真真的做假。

說這壯觀,太空中的故事敘事完美了一定壯觀!但這必然中也能找到一個另外的規律。主角只有一個女的,兩個男配角,克魯尼還曾陪著女主角走過一段,另一個甚至只做個背景在遠處活動幾下。這其實回到了故事本質的思考上:再宏大、再壯觀、再史詩,這個故事只應屬於主角,而且很少有多個主角的例子,《拯救大兵瑞恩》算是一個。過去我們在電影上也搞了很多人海戰術「三大戰役」之類就是典型,基本依靠全景敘事,參加戰斗的千千萬,投入拍攝的人員是萬萬千。把事說清了,但角色沒記住一個。

曾經有人說拍電影、講故事要有深刻涵義,主題要寓意深刻。為此,我迷惑過,對自己寫的故事也有過不自信,但現在這里看來不必。視覺藝術與文學藝術比較,寓意、主題之類,背負的這些重任要輕松的多。電影與音樂一樣是時間順序的藝術。從頭到尾一個完整的包絡波,順序欣賞,完整感受。它不會精煉簡潔的像一句詩,或者理科的一個公理定義。它是用長長的2小時告訴你,一個作者要表達的意義。這意義也許很常見,人們都說熟爛了,比如:好死不如賴活著,比如愛情、友情、親情的珍貴或美好。《地心引力》就是這樣一種片子,沒有什麼深刻哲理,至多看後讓觀眾自己琢磨,活著多好啊,有人捨生為你多偉大。

觀影前,我看到國內何姓大導與國內畢姓影評人在微博上隔空對罵。畢說《地心引力》完美,完美到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國內同等級作品了!何說,不要聽所謂影評人得比得。不懂瞎說。

但不管怎樣評論仍然是擋不住這片子的精彩。卡梅隆是個技術控——典型美國人作風,他稱贊創新的技術創造出精彩畫面,有劃時代意義。這么說我贊同,我們現在是全部接受西方實用價值體系的時代,事物文明先進的標志就是細節做的如何,細節展現的如何。

最近網上炒作《咱們結婚吧》很火,昨晚女友死活要求我陪她看一集。我見又是傻男跟花瓶女磨嘰來磨嘰去,耐不住去刷碗了,回來見女友還是在那不挪窩,我受不了了:各個的不是嘴貧就是假爛漫、純真。你這邊看美劇,那邊看這爛劇,有意思嗎?我女友來個絕配回答:國產劇就這樣啊!不費腦!好吧,國民素質高,已經在大腦中自動區別對待了。

順便說一句,克魯尼說天空號除了是中文,其他與聯盟號太空艙一樣,美國人再一次在電影中譏諷了中國製造抄襲一貫作風。《127小時》裡面曾有一個情節點:主角萬分後悔臨行前沒有找到瑞士軍刀,最終是用中國製造的劣質鋼刀撕扯著斷臂的,不知真實事件是否也如此,但這樣的文化諷刺卻是醜陋且真實。

《地心引力》觀後感2

前不久,我剛看了一部感人,有點恐怖的美國片,叫《地心引力》。

深邃浩瀚的外層空間,蔚藍的地球與深不見底、漆黑一片的宇宙形成鮮明對比。一台隸屬美國的空間站,數名宇航人員正進行太空漫步,對所屬衛星做著例行檢查。初上太空的瑞安博士正和經驗豐富的麥特一起檢查機器。幽默風趣的麥特讓氣氛很好。可是,突然從休士頓總部傳來噩耗,不久前行將廢棄俄羅斯衛星被導彈擊毀,碎片以超過子彈的速度在地球軌道上散開,並意外擊中其他衛星,引起連鎖反應製造了新的碎片。

衛星里的所有人全部身亡,而瑞安博士栓著衛星的安全繩斷開了,她墜進了無底的深淵,在太空進行了一次漂流。

瑞安在太空中漂浮不定,失去了方向,身體直往下落。看到這時,我不禁毛骨悚然,完全投入到電影里去了,好像掉下去的是我一樣。

瑞安的情況很糟糕,她接收不到來自休士頓的信息,也看不到麥特。但她沒有解開綁在身上的安全繩。

不知道墜了多久,只知道氧氣瓶里的氧氣越來越少了。這時,瑞安終於接到麥特的信息了。她告訴麥特自己正在墜落,但有看見中國太空站。兩個人終於見面了。

他們找到了衛星,打開門,空中漂浮著兩個臉色發白,頭發凌亂的太空員,他們已經死了。瑞安他們穿過太空站時,麥特沒抓穩,掉了下去,幸虧他抓住了掛在瑞安腳上的繩子,才沒掉下去。可繩子越來越松,麥特想放棄了,可瑞安執意要救他。麥特把氧氣瓶甩給瑞安,自己掉進太空中,偉大犧牲。

瑞安非常傷心,可她憑借她頑強的求生意識,活了下來。

當瑞安處於失重的環境下,孤立無援,內心煎熬,人為與自然的挑戰將她逼到絕境,人的主觀意識與求生意志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將她從消極死亡拉回頑強追求生命的選擇之路上。從化為灰燼到成為傳奇。

麥特把生命的氧氣給了瑞安,是要給她活下去的希望和信心。有人說,她是一個女人啊!是的,女人也有求生意識。夥伴的死亡更激勵了她活下去的信心。瑞安的勇敢,是對生命的詮釋。生命是寶貴的,無價的。把握每一次生命的機會,不輕言放棄,這就是生命的意義,而女性的意識在求生面前顯得愈發突出,是對生命的一種敬畏。她的第一次流淚是對美好生命的強烈渴求;回歸地球,踏上陸地,感受到腳踏實地後的放聲大笑是她完成生命之旅的怒吼。有愛與希望,人性的回歸與救贖。

活著!別無他求!化為灰燼的毀滅到成為傳奇的女性,在飛船降落於湖邊之上的一刻最終實現。瑞恩帶著麥特的祝福與希望,奮力一登,湧出水面,那一刻久久的停留於水面之上是她對自然浮力的一種享受,從完全失重到倚靠浮力,是其生命之旅的完美降落。不論是作為一名科學家,還是作為一名女性,她實現的不僅是人類對抗太空的勝利,而且是女性意識的自我勝利。而這一切,都僅僅在她的一念之間,實現了其即將毀滅到傳奇一生的人生奇跡。

可以說,影片就是一個女人的「荒島餘生」、劫後重生,只不過這一次是在太空中,顯得艱難異常,但依舊不拋棄不放棄。甚至可以這樣說,在生與死的選擇上,在愛與希望的指引下,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成為永恆,影片也終究能夠成為永恆。

瑞安,我敬佩你的堅強,你為人類,畫上了傳奇的一筆!

《地心引力》觀後感3

上周看了正在熱映的大片《地心引力》(Gravity)。稱它是大片有點勉強,因為情節過於單薄了。影片主要講的是國際空間站遭遇了一場太空災難,僅存的一名宇航員驚險逃生,沒有陰謀,沒有轉折。已有專家批評此片漏洞太多。對於此片,我只有一個感覺,它好像是專門拍給中國觀眾看的。

宣傳海報上說,卡梅隆稱贊《地心引力》是「最好的科幻電影」之一。但它應該不是美國人最愛的題材,沒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也沒有宇宙冒險。可能該片唯一吸引美國觀眾的,就是那兩位老牌明星主演。不過,印象中那兩位明星已經有很長時間沒出演過流行大片了,不知道現在是否已成票房毒葯。顯然,該片對中國觀眾的吸引力比美國觀眾大很多,因為裡面有「神舟」和「天宮」。國人大概很好奇,好萊塢對中國的太空船有什麼樣的.評價。

現實中,天宮是軌道飛行器,神舟才是帶有返回艙的飛船,但電影里好像給搞反了,女主角開著天宮上的返回艙回到了地球。這也是讓我感覺最不合理的地方。如果中國的空間站上還帶著返回艙,又怎麼會沒人呢?如果說中國的航天員遇難了,屍體又在哪裡?我覺得,電影硬要扯上天宮,就是為了來中國賺票房。如果把這些細節都說明白了,可能對票房不利。

事實上,《地心引力》編劇的靈感極可能來自前些年中國的反衛星導彈試驗。據外媒報道,20xx年1月11日,中國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一枚攜帶了動能彈頭的火箭,成功擊毀了本國的一顆軌道高度865公里、重750公斤的已報廢氣象衛星風雲一號。維基網路上說,這次試驗是歷史上產生太空垃圾數目最多的單次事件,估計共造成了2300件以上尺寸大於高爾夫球、可被追蹤的碎片,以及3.5萬塊大於1厘米的和100多萬塊大於1毫米的太空垃圾。由於在目標衛星的軌道高度上大氣阻力非常小,這些太空垃圾將在軌道上運行數十年後才能被逐漸耗盡。維基還說,20xx年1-2月間,俄羅斯一個衛星受到太空碎片撞擊而受損無法工作,科學家分析最可能的碎片來源是20xx年中國反衛星導彈試驗中被擊中的風雲一號。

電影的背景則是俄羅彈用導彈擊毀了衛星,製造出高速飛行的碎片群,碎片飛到其他軌道,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徹底破壞了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從未進過類似測試。如果拍成空間站被中國衛星碎片摧毀,宇航員再坐著中國飛船逃生,這樣的情節感覺更有意思。電影里說是俄羅斯乾的,似乎是為了避免刺激中國觀眾,引起麻煩。但它也在告誡觀眾,反衛星測試危及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以後可不能多干。(事實上,外層空間大得很,發生這種事情的概率極小。)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女主角再進入返回艙後,看到控制台上全是中文,瞠目了一小會兒,但她很快發現,控制台上按鈕的布局與她開過的聯盟號飛船相似,於是就猜出了正確的操作方法。這個情節明顯在暗示,中國的飛船是山寨俄羅斯的,有貶低之中國航天科技之嫌。

為了票房,製造個「天宮」的噱頭無可厚非,但既然賺了人家的錢,還要腹黑一下人家,未免不厚道。

《地心引力》觀後感4

電影《地心引力》觀後感

美國大片《地心引力》的故事情節極為簡單:在空間站工作的宇航員馬特·科沃斯基(喬治·克魯尼飾)以及航空新手瑞恩·斯通(桑德拉·布洛克飾)在出艙工作時,飛船與空間站發生爆炸,同行們都死了,兩個人在缺氧、失重、與外界喪失聯系的情況下艱難求生,最後女主角獨自一人回到地球,重新感受到地心引力時,她非常激動。

簡單的情節,無聊的對話,帥哥美女的臉都被扣在嚴實的宇航服里,看不到他們迷人的微笑和表情。甚至包括科沃斯基放棄或讓度生的希望,毅然決然飄然而去的偉大共產主義品德,都不是什麼新鮮元素。然而,這部電影居然還能吸引觀眾屏住呼吸一氣看完,靠的是什麼呢?

首先,這部電影始終帶領觀眾,獲得一個浩瀚恢宏的視角。從兩百公里太空,看眼前那個富有壓迫感的藍色地球,在強烈的太陽光照耀下,飄浮在布滿星辰的黑暗中。白天與黑夜飛快交替,地球上的大海、大陸、山脈、城市群,是一幅極其美麗的畫面,你甚至想辨認正對著地球的是哪個大洋哪個大洲,尋找它們熟悉的輪廓。黑夜,你會看到山谷中布滿燈火的河流。所有這些,遠遠超出緊緊蟻附在地球表面的我們的直覺,持續不斷地給予強烈而新鮮的刺激。其次,讓人們飽覽失重條件下演員的各種表演。他們以優雅和富有表現力的方式打破我們所熟知的一切物理常規。他們在空中飄浮、依照慣性進行各種碰撞,稍有動力,包括一隻滅火器的噴射,都能改變運動的方向。我不知道他們如何做到看上去克服了地心引力,始終處於一種失重狀態的。如果不是製作成本等一系列硬邦邦的數字擋在前面,我甚至會相信就是在太空拍攝的。當然,這些肯定都是虛擬的,但整個細節高度逼真。讓我們相信,那一切都基本符合航空技術數據。

另一個視角就是遠離地球高高在上的心理視角和情感視角。在浩淼的太空,與總部和聯系已經中斷,他們顯得那麼渺小無助。這里,地球上任何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聲音,都變得非常的珍貴,有一個語言不通的人在哄自己的孩子睡覺,唱著搖籃曲,其中夾雜著寶寶的哭聲、牛羊的叫聲、狗的吠聲。這時,女主角學狗叫:旺,旺旺。這個場景如果放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都會變得滑稽可笑,可是在太空,在她瀕死的時候,聽著地球上不知從什麼地方傳來的親切聲音,她試著學狗叫的橋段,竟然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意義而變得十分感人。那一刻,觀眾可能會因此而眼眶濕潤。它在提醒人們,現實生活中離我們最近的這些瑣碎的東西,有時是多麼的珍貴,擁有它,就是最大的幸福!我甚至想,在那個時刻,如果看到一隻我們平時非常討厭的蒼蠅也會感到親切吧?

我一直以為天文學同時也是一門最好的人生觀教科書。它向我們展示的空間遼闊無垠,動輒數萬光年,比較人的五尺之軀,才可見到人之渺小,從而可以消除人的自大心理和狂妄心態。把那些不可一世,自以為可以搞掂一切的人,置放在這樣的背景下,會顯得多麼可笑。它向我們展示出的時間漫長無邊,無始無終。與人生命的的幾十年、近百年相比,簡直如白駒過隙。在這樣的參照中,人既然已經認識到其無比的短暫,還會花時間去在意那些無聊的瑣事嗎?總之,在這樣的知識背景下進行思考,人會變得心胸開闊、豁達通透,外在表現也就會和藹可親,益於相處。沿著這個思路,我們是否可以與康德的偉大思想相逢呢?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㈣ 求地心引力電影配樂的介紹,盡量詳細

《地心引力》:
1. Above Earth 1:50
2. Debris 4:24
3. The Void 6:15
4. Atlantis 3:43
5. Don't Let Go 11:11
6. Airlock 1:57
7. ISS 2:53
8. Fire 2:57
9. Parachute 7:40
10. In the Blind 3:07
11. Aurora Borealis 1:43
12. Aningaaq 5:08
13. Soyuz 1:42
14. Tiangong 6:28
15. Shenzou 6:11
16. Gravity 4:35

㈤ 美國電影《地心引力》女主角做神州飛船返回地球時的背景音樂是什麼

01. Above Earth 02. Debris03. The Void04. Atlantis05. Don't Let Go06. Airlock07. ISS
08. Fire 這些都是上面的歌,你聽一下試試,看是哪個

㈥ 如何評價《地心引力》這部電影

1、這部影片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做了極大的創新和突破,在太空題材電影類型上,如此用全新攝影、特技、2D轉制3D技術來實現,這絕對是影史創新。

2、它給觀眾全新不曾有的觀影體驗和情感體驗,因為前面第一點,這部電影在創造全新世界基礎上又進一步,它可以讓你身臨其境,3D IMAX效果彷彿讓人置身其中。


㈦ 電影地心引力片尾曲, Fire有木有人看過

《地心引力》曲目表(包括了地心引力主題曲、地心引力片尾曲、地心引力插曲等):

01. Above Earth

02. Debris

03. The Void

04. Atlantis

05. Don't Let Go

06. Airlock

07. ISS

08. Fire

09. Parachute

10. In The Blind

11. Aurora Borealis

12. Aningaaq

13. Soyuz

14. Tiangong

15. Shenzou

16. Gravity

㈧ 各位廣大網友對地心引力電影的評論。

說說電影開篇,沒有任何華麗的字幕,只是伴隨著配樂很簡單的打出了黑底白字GRAVITY幾個字母。沒有任何特效,製作效果。應征了最簡潔的才是最好的。記得之前看過影評說過電影開篇18分鍾是前所未有的感覺。太空絢麗的場景,以及地球。真的很佩服現在的電影特效技術。竟然可以把電影做的如此真實,如此的美輪美奐。但是好景總是不長,隨著NASA和宇航員溝通說,蘇聯用導彈炸毀了自己的衛星之後發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大片太空垃圾以導彈的速度向他們沖去。。。。。炸毀了美國太空梭。電影從美輪美奐的太空場景變成了兩個唯一生還的宇航員太空無助的尋找回家的路。

看完整部電影,不得不說,這種特效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整部影片的背景都是在太空之中。而且所有的劇情,特效。讓人感覺十分符合太空中的模式。電影基本可以說沒有什麼情節,完全是桑德拉·布洛克一人撐起整部電影。桑德拉·布洛克的表演也基本達到堪稱完美,完美的向人們展現出來孤獨一人在太空中的無助。還是那句話,電影特效堪稱完美,感覺這是我在電影院中看過最完美的特效電影。與其說完美,不如說是唯美的電影畫面。其次這部電影吸引人的就是演員的自我修養。因為沒有任何與他人的對手戲,或者是與他人交流的情節。這部電影所表達的內容完全依靠演員的自我修養。最後電影的配樂實在是太完美了。純粹的純音樂,但卻完美的表現出了桑德拉·布洛克一人在太空無助的心理。看完電影我又聽了一遍配樂,讓我想在去影院去看一遍。看完電影再去聽原聲帶,感覺像是靈魂的洗禮,在這將近一小時的時間中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上帝。總的來說這部電影完全符合外國媒體語氣就是-------本年度MUST SEE的電影!!!!!!!!!!

最後透劇吐槽一點點。美國人依舊還是冷戰遺留思想,依舊詆毀蘇聯。首先電影開始一切都是因為蘇聯用導彈炸毀自己的衛星。其次,蘇聯航空站還沒有動力,導致美國宇航員沒法回家。感覺在美國的好萊塢電影,可憐的蘇聯人總是躺著中槍。還有就是美國現在越來越欽佩中國。首先中國天空站拯救了美國宇航員。其次,通過個人和好多美國人交談之中可以看出來,在他們的眼裡中國已經很強大,美國不可能再像朝鮮戰爭時候隨便像中國發動戰爭。因為中國擁有僅次於美國的軍事實力,高於美國的經濟實力。而且中國是世界工廠,如果中國fall,整個世界就混亂。當然我朋友看電影中天宮一號中全是漢語,笑出聲來了。說:「It is all written in Chinese, all those Chinese almost fuck her over。」 另一個朋友說了為什麼不能像在蘇聯飛行器中看說明書操縱?而且當女航天員最終回家,地心引力也有點不合常理。但是這些都掩蓋不住這部目前最絢麗的太空電影。除了太空場景的唯美,感覺當飛船墜入地球時候碎片的燃燒也是很唯美的。

感覺就目前來說,今年奧斯卡女主角非桑德拉·布洛克莫屬,喬治克魯尼有可能沖擊最佳男主/男配,但是提名一定有他。最佳特效,除非接下來《安德的游戲》比他好(明天去看看IMAX的《安德的游戲》就知道了,詳見絢麗的畫面也掩蓋不住無聊的情節),要不最佳配樂和最佳特效一定是《地心引力》的。最佳劇情提名應該沒問題,獲獎可能不如劇情逆天的《為奴十二年》幾率大 。(最近看完《為奴十二年》,感覺片子好爛,我看完電影給的評價是:電影很無聊,感覺不出來什麼逆天級的水平。整個劇情很平常很普通。而且劇情相當的緩慢。主打觀眾主要還是黑人和老年人吧,可能這電影在黑人眼裡比較逆天吧,因為不說nigga黑人就聽不懂別人說話。詳見又一部被捧上天的《肖申克的救贖》)但是真正喜歡電影的不會去care奧斯卡老木瓜評委怎麼說的。(個人感覺要是《為奴十二年》獲獎了,那真叫逆天,逆襲啊)

這部電影雖然有90分鍾的時長,但是當電影開始到結束,完全感覺不出任何無聊的地方,而且當電影結束,會希望看到more,不希望電影結束!!記得周四看完這部電影給打了7分,因為當時感覺電影的確神片,但是有點被吹的過神的。現在想想這電影必定是9分+的水準!!!

再牛逼的諾蘭大神也拍不出這般唯美絢麗的畫面!
再牛逼的漢斯季默也配不出這種靈魂洗禮的音樂!
在牛逼的溫絲萊特也演不出這種孤獨一人的無助!
----------引自:放棄治療的肥皂哥

㈨ 《地心引力》的影評

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攝影、劇情、線索、環境、色彩、光線、視聽語言、道具作用、轉場、剪輯等進行分析和評論。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地心引力》的影評 篇1

科幻片歷來是美國大導演們鍾愛的題材,從多年來較著名的《星球大戰》三部曲、《世界大戰》、《天煞》,到《阿凡達》、《天際浩劫》、《變形金剛》、《洛杉磯之戰》、《異星戰場》和《超級戰艦》等,情節宏大,人物眾多,令人眼花繚亂,大有美國作為地球領袖,作為人類的救世主,引領人類抗禦外星人稱霸銀河的趨勢。

而同樣是美國人拍的影片,《地心引力》卻反其道而行之,主要講述在美國太空站,宇航員馬特和瑞安博士出艙修復哈勃望遠鏡時,衛星碎片撞毀了太空站,漂浮在外太空的兩人想方設法要回到地球的故事。

這部科幻片貼近現實,貼近生活,情節簡單,沒有一波三折的敘事、沒有外星人、沒有太空戰爭、沒有人類愛情,人物設計更是簡單,絕大多數場景只有一位演員完成——這對中國某些觀眾而言有些不適應,不大符合主流科幻觀眾的觀賞口味。但是據新聞報稱,在中國上映一周累計票房達2個多億,這又是為什麼呢?

筆者以為,除了本片在技術層面的出色表現、在3D科技視聽效果方面具有開創性意義之外,中國文化元素的大量出現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君不見,影片女主人公最後必須要到中國的空間站「天宮一號」,乘坐「神舟」飛船返回地球。我們在「天宮一號」的艙內看到,因為失重而穿梭飄浮的古銅錢、乒乓球拍、彌勒佛、回力鞋等,以及「神舟」操控儀錶板上的漢字,都使中國觀眾倍感親切和自豪。在這部科幻片中,中國飛船成為了美國人的大救星,一向在外太空稱王稱霸的美國人,最後依靠著中國的科技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電影產業也在迅速發展,據報道,繼2010年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之後,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2013年全國票房正大步向200億挺進,這些喜人的變化使全球的電影業非常重視中國這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龐大市場,好萊塢巨資製作的科幻大片也一改歷史的套路,放低身段,開始向中國「俯首稱臣」。

所以,近年來美國製作的科幻片也有中國演員參與,《鋼鐵俠》中擠進了中國面孔;《阿凡達》、《變形金剛4》大量在中國取景,中國文化元素越來越重要。

中國的文化元素經過千百年的歷史演變,早將那些落後的文明成果糟粕淘汰,被保留下來的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對今天和明天能夠產生巨大影響。比如:書法、國畫、臉譜、京劇、印章、剪紙、皮影、戲劇、雕刻;紫禁城、長城、敦煌、布達拉宮、蘇州園林;唐裝、旗袍、中山裝等,這些都可以對未來的科幻電影提供一種創意和思考。

中國文化元素題材廣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流傳久遠是中國文化的精髓,無論對於現代還是未來,它們都起到傳承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世界藝術文化寶庫中,它都以獨特的東方文化魅力正熠熠生輝。

無論中外,優秀的電影作品,應該美觀、新穎,具有欣賞價值和內涵,觸發思考,感動人們。好的設計更是一種突破,引領潮流,承前啟後,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要給中國文化元素賦予時代的氣息。因為,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類思想在轉變。另外,中國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必須找到一個契合點,這個契合點是我們新一代文化工作者、設計師們所要關注的話題。

筆者以為,在國際一體化的今天,傳承和創新的融合並不是簡單上的視覺圖騰的駕馭,而是文明精神上的賦予和蘊含。放眼未來,我們要製作中國自己的科幻大片,就要立足本國文化,汲取外來精華,經過深層的化解和吸收,才能自然地將文化與電影設計融合在一起,使中國元素真正地變成中國製造。

《地心引力》的影評 篇2

影片從遙遠的聲音開始,是地面指揮中心和宇航員間的對話,一邊說工作一邊開著玩笑,氛圍看似輕松。這些對話也間接地介紹了影片主角的身份背景以及為什麼出現在這里,為了營造身臨其境的感覺,鏡頭從頭到尾幾乎一致在旋轉顛簸中,加上imax的效果,整個電影看下來,胃裡有些翻騰不休。影片所營造的視覺體驗可以用amazing來形容。

影片的每一個結果都有一個原因為其鋪墊,每個危機來的都不突兀。在觀影前看了一些對於影片的評價,觀影後又看了一些,包括科學硬傷等的評價,但是我認為影片本來就是一個娛樂行為,有些科學的東西沒有必要太較真,故事的背景是為了故事想要表達的精神服務的,整個電影將女主心理狀態的轉變表達的非常細致。我認為片名的gravity並不是物理上的地心引力,而是活下來的精神對於人的引力。浩瀚的宇宙,飄渺的星空,夢幻的地球都很美好,但是更美好的是能活著站在我們的地球上,能看見聽到他人,不管是親人還是陌生人。

影片中克魯尼的角色描述的很平淡,但是烘托出的人格非常偉大,面對死亡的時候平靜淡定,還能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引導女主走向地球。

女主獨自逃生的路上簡直是困難重重,但是決定死去的時候潛意識里的生存慾望徹底的改變了她,不光改變了當時的她,也改變了以後的她,「不再悶頭開車」這句話表達了女主接受自己過去遭遇的不幸,積極走向未來的的心理轉變。現在的很多影片基本逃離不了愛情,感覺沒有你儂我儂就沒有故事,也許是故事背景的需要,也許就是美國電影較國產電影的思想先進性。宇航員間對於生命的尊重比任何一個所謂的愛情擁吻都更令人悲傷和感動,女主作為渺小的人類回到地球mother的那一刻,手中握住的沙子就等於是最寶貴的禮物,重新感受地心引力的女主心中定是無比的幸福。

觀影後,覺得宇航員真的非常偉大,不管影片是否有誇大或是不實,但是相信宇航員每一次的升空都是一次生死征程。也許死去並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孤獨的死去。不管我們抱怨活著有多累多煩惱,但是潛意識當中對於生命的渴望程度可能真的.只有到了生死邊緣才能體會。雖然影片的負面評論不少,但是從我看來,神州天宮發射也沒有這一部影片讓我對航天事業和這些知識這么關心過。至少在我看來影片是成功的,引起了我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對於宇航員的崇敬,對於地球的熱愛,以及對於這個領域知識的渴望。

《地心引力》的影評 篇3

年末收官,各類影片如雨後春筍,但是至今佳作不多。《地心引力》絕對是出類拔萃的一枚強心針,讓人大呼過癮。一種首次體驗的觀影模式,RealD6FL更是猶如讓觀影者身臨其境,逼真的效果一度讓人感覺好像置身其中。在科幻大片的領域中,佩上如此爽到爆的觀影方式,絕對是珠聯璧合,最終的結果就是美不勝收。

進入正題,贊美了《地心引力》的特效之外。不得不說的是影片傳遞的正能量,以及想要表達的一種人生觀。換言之,女主角對生的慾望,感動天感動地。浩瀚宇宙,人類如此渺小,如同海中一葉扁舟。因此隨便一點風浪,就可以掀翻扁舟,而太空中求生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面對不敢想像的孤寂,面對人生最大的挑戰,面對就在面前的死神,面對一步差錯就將永遠離開人士,一切一切的困難,將片中女主角逼到了死亡的邊緣線上。但臨危不懼,在錯亂之後,整理好心智,用不能完成的方式對自己進行了救贖,重新回到地球,可歌可泣。整個過程,你不得不驚嘆,人類求生的本能究竟是有多麼強烈。()看過《地心歷險記》等等一類的求生影片,每一次都會因為最後主角們的成功,而由衷的送上贊美。在生活種種困境中,保持一種正能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望而不可及。

其實除了對《地心引力》女主角生的慾望感到贊嘆之外,另外影片中的死亡更是可歌可泣。當宇航員方特樂觀的心態突然迎來死神之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放手,任自己漂浮在太空中,讓自己的同伴有了生存的空間,而自己卻最終屍骨無存。

這是一種怎樣的魄力和決絕,在那一瞬間,需要做出最重要決定的一瞬間,方特幾乎沒有任何的考慮,他用他的死點燃了女主角求生的慾望,將電影想要渲染的人文情懷,達到了制高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做出果斷的決定,但是我們卻往往猶豫不決,優柔寡斷,錯過了最佳時機,以及轉瞬即逝的機會。

但影片中的方特,不得不讓人贊嘆他的灑脫與精神。在那麼短暫的時間里,他坐懷不亂,樂觀的生活精神,即便說死神即將來臨,他可以從容應對,更可以輕松決定自己的死亡。作為一個經驗豐富的宇航員,他深知自己在那種情形下,已經成為「拖油瓶」,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撒手。

《地心引力》故事很簡單,人物很簡單。但是從生與死的兩種極端,展現了人類的慾望,求生當中,必須有死的決絕的那種意志。換言之,不是每一個人都有生的希望,但是危機時刻,也許你的灑脫就會成為一種他人生的解葯。

《地心引力》的影評 篇4

雖然科幻大作《星際穿越》與輕喜劇《火星救援》等大熱的科幻大片將太空題材發展到了太空科幻的又一高度,但也動搖不了坐擁七項奧斯卡大獎的《地心引力》的地位。《地心引力》引領了太空科幻的潮流,有著一定的開創性和示範性。

故事設計上,本片運用最簡單的線性敘事方式,完整精彩地講述了一個沒有復雜的劇情、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的、一開頭就能猜中結局的,關於存活的故事。故事劇情之簡單,卻又高潮迭起。遼闊浩瀚的宇宙里,生命是何其渺小,溫度、空氣、失重、水,太空無須動一個指頭,就能把生命捏得粉碎。一個人,要在這無垠的太空里抓住救命稻草,獨立存活下來。這是這九十分鍾里,我們唯一陪伴主角做的事。因此,《地心引力》在視覺上努力創造奇觀,聽覺上巧妙運用蒙太奇,在心理上也做了足夠的沖擊。太陽鑲在地平線上,安靜燃燒的極光,海洋上龐大的流雲,都從別樣的角度帶來視覺新鮮感。漂浮著的斯通,如臍帶般的扣帶,在太空艙里形成一個美妙的子宮,是精彩的設計。在寂寥壯麗的太空里,隊友陸續死去,一個人的存活歷程是最明顯而簡單的戲劇懸念。

不難看出,本片在台詞和人物設定上,都有好萊塢式的雕琢,創意差強人意,但能流暢地讓故事前後呼應。斯通喪女,隊友馬特愛開玩笑和絮叨,因而設計了女主角幻象、馬特未講完的笑話來喚起遺憾情緒,自然發展了女主角放棄等死決定背水一戰的劇情。

本片在畫面上的調度也足夠出彩。從影評一開始便用一個長達12分鍾的鏡頭,欣賞了美麗的太空奇觀,介紹了故事的人物、地點和時空,還完整記錄了第一個沖突發生的前因後果。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導演也少用蒙太奇來拼接,盡量用產鏡頭來創造有機空間,甚至完成了第三視角和第一人稱視角的無縫銜接。

全篇雖然一字未提地心引力,但卻處處表現。九十分鍾里,女主角斯通一直在追尋著無形的引力,她對女兒的思念引領她活下去,她的隊友要求她活下去,她的求生本能激勵她必須活下去。

但不得不說,《地心引力》一片中存在著不到位的講述。導演盡量使用一些拍攝太空何其壯美的鏡頭,來表現生命在此是何其的孤獨,但是緊張而富有懸念的劇情,使得觀眾的注意力無法從主角所在的困境里根本性地轉移,從而讓孤獨感表現不夠充分。(唯一緊張感緩解之處,又用了「太空子宮」的畫面設計。)此外,單線的劇情結構雖然能有效補充孤獨感的表達,但卻會使觀眾產生欲求不滿之感。好在《星際穿越》和《火星救援》分別恰如其分地補充了這兩不足:《星級穿越》用精湛的視覺特技,並在情節緩和處多次設計大遠景、採取《地心引力》交響樂配樂手法並發展到極致,與靜音交替運用,完美地呈現了生命的孤獨和宇宙的寂靜壯美;《火星救援》依賴原著小說的雙線劇情,從火星上和地球上兩種記敘和觀察,飽滿了劇情,填充了票房商業元素,又表現了《拯救大兵瑞恩》般人道主義情懷。

《地心引力》的影評 篇5

《地心引力》是一部典型的將科幻類型與災難類型揉和的作品,但和二十世紀科幻災難片常見的末日類型不同,《地心引力》的災難並非《人類之子》、《憂鬱症》或《完美感覺》中的天災,而是近地軌道垃圾所引發的的人禍,這一災難也並未指向人類的毀滅。但《地心引力》仍然是一部在主旨上充斥著後現代主義的作品:它仍然指向的是對現代主義所造就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片中,空間站被毀讓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倒退十數年,而環繞著地球、猶如一張旋轉天幕的宇宙垃圾,也讓人類在短時期內失去了進行二十一世紀最常規也是僅存的宇宙活動——空間站科研——的可能性,且片中所展現的科技似乎對清理這些高速飛行的怪物也無能為力。因此,盡管結局中女主瑞恩成功的逃回了地球,但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卻遭遇了悲劇的末日,而之後是否能夠重建仍未可知,人類宇宙探索的脆弱和艱難是全篇最重要的基調。而同時,人類在宇宙探索中的渺小無助與逃回地球旅程中的頑強又相對應:當女主在失重的宇宙中迷失時,她無助、恐懼;當女主利用天宮號、追隨引力飛向了地球的懷抱時,她最終頑強從水中脫出,獲得了重生。有些諷刺的是,環繞地球的太空垃圾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與墜向地球的女主做加速運動所需的拉力,都是由地心引力所提供的,這種亘古不變的、猶如生活永恆的背景一般的宇宙規則,既能夠讓人類活動的結果成為災難,也能拯救人類自身,這使得人類在影片中的抗爭顯得既偉大,又無助。

《地心引力》這部片子所展現的時代風貌確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在經歷了冷戰時期對宇宙大探索的鼓勵以後,人類的目光最終仍然轉回了地球,被地球的「引力」所牢牢吸引著、禁錮著。現在的人們希望追尋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的豐足進步,而宇宙探索的腳步已經停滯甚至倒退。在這樣一個時代里,如《飛向太空》、《太空漫遊2001》等積極探索的影片不再具備社會條件(事實上,在這些影片的年代,如何回到地球甚至不是一個需要刻意討論的問題,因為它們劍指的是開拓宇宙的命題)。在我們當下的年代,即使是以探索宇宙為主線的宇宙片《星際穿越》里,主角也是被逼無奈才會選擇離開地球,而最近熱映的《火星救援》,就更是一場出擊宇宙失利後拚命回到地球的故事。後現代主義消解了人類中心主義,將人類在宇宙中的地位從征服者變為普通一員,地球作為宇宙中一顆理應並不少見、但目前而言仍是人類唯一庇護所的宜居行星,對人類的意義驟然提升。近來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對地球毀滅的末日的想像,和《地心引力》等影片中對在宇宙中遇到危難後如何回到地球的想像,實際上都源於人類對地球的心理情感的轉變。地球對現階段人類的「引力」越來越大了。

不過,《地心引力》之所以能夠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並取得全球票房超過七億的商業成績,對時代心理的洞察固然重要,但首先還要歸功於它的奇觀製造:以阿方索極為擅長的長鏡頭為代表,《地心引力》的拍攝效果令人驚嘆,全篇只應用了156個鏡頭,卻創造了令人震撼的視覺體驗。數碼奇觀的宇宙世界和當時方興未艾的3D影院結合,讓觀眾震動不已。其實,《地心引力》的劇情本較為簡單,事實上,這樣的單線程的逃亡劇情甚至有些缺乏張力,也脫離了好萊塢災難片的常態:在《2012》或者《末日崩塌》這類影片的逃生中,核心家庭被作為重要的描述對象,這使得影片在親情描繪的基礎上,擁有許多討觀眾喜愛、奪觀眾眼球的橋段可用。但《地心引力》中大都是封閉的空間、孤獨的逃亡,使得將影片拍攝得令人印象深刻更為困難。但在阿方索的執導下,宇宙廣大空間的靜謐、孤獨、優雅,災難襲來時的急速、恐怖與人類的無助,都展現的淋漓盡致。開場前十三分鍾的長鏡頭更是為人津津樂道:宇宙的廣袤無邊、靜謐孤獨直接的展現在人們眼前。無空氣的窒息感、孤獨而寂靜帶來的壓抑感讓人不敢呼吸。開頭的藍色星球平靜美麗,隨後便出現了在空曠空間中顯得渺小無比的宇航員和哈博望遠鏡,整個鏡頭猶如緩緩展開的畫卷,有種震撼之美,讓坐在影院的、大部分沒有在宇宙中回望地球的經歷的人們彷彿身臨其境。《地心引力》拍攝技巧的運用在多處都令人驚異:女主被拋在太空空間的時候,呼吸的急促、旋轉的空間、不斷變換的主客體視角、黑暗的背景,都讓觀眾共感到了女主的慌亂無助,極度不安;在國際空間站內巡遊求助時,明顯能夠感到探尋的步伐因為無重力而變得緩慢,這種「慢節奏」的鏡頭感與時不時會出現的「刺激點」——譬如突然噴發的一點火花——結合,不僅讓觀眾心跳加速,還能深刻的體會到在無重力環境下,人類宇宙探索之路的步履維艱。可以說,《地心引力》的數碼奇觀,在製造真實而驚心動魄的災難的同時,也承擔了一個關鍵的意義傳遞的任務:《地心引力》本身講述的是一個成功逃脫災難的女英雄故事,可它卻也需要讓觀眾感到對宇宙空間的敬畏。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地心引力》的長鏡頭相比於導演的前作《人類之子》而言,更多了一些商業意味,追求製造奇景,而非紀錄片感,這也是阿方索對好萊塢科幻類型片的一種妥協。但是,從《地心引力》這些登峰造極的奇觀中,我們仍能看出導演的人文訴求。

這種人文訴求有時並未在簡單的劇情線中訴諸於文字對白。幾條被這些鏡頭所串聯起來的暗喻線,在許多影評中都有提及:女主角剛剛進入國際空間站時的旋轉鏡頭,猶如胚胎在母體中般,連接帶就如臍帶,墜入水中,便是羊水破裂;最後一幕水中脫困,從水中到地上,象徵著地球上的生命進化是從水中來到了陸地上,而先爬行後站立,則意味著動物從爬行變為了直立。宇宙對生命的無情,與生命回歸地球時的生生不息對應,似乎暗示著作為宇宙共同的嬰兒的人類,最終總是要回到地球,它永遠是我們最好的庇護所。

而同時,在劇情設置中,《地心引力》也有頗多值得討論的地方:男主與女主的設定就是其中之一。男主完美近乎聖人,幽默樂觀,不畏自我犧牲,死亡臨近時,仍然優雅、平靜。而女主的性格與身份則一下子顯得「俗氣」許多:會懦弱、逃避、悲傷,甚至是一個未能成功養育自己孩子的失敗媽媽,她會被廣播中嬰兒、狗與陌生人的聲音感動,也會因為死亡而恐懼,甚至一度企圖自殺。這不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千里回家找到兒女妻子團圓」的故事,也不是一個「核心家庭共渡難關成功生還」的故事,好萊塢式的英雄似乎並沒有真正出現、讓故事圓滿結局:完人在宇宙中因為意外而死去,一個普通甚至怯懦的人卻在種種幸運中存活下來,而這位普通人即使到了最後,也是靠著幻覺的鼓勵才能下定決意,完成這場獲救之旅,可她的精神悲哀,卻並沒有在劇情內得到真正的救贖,她只是獲得了活下去的勇氣。這也是一個令人思索的暗喻:樂觀主義、烏托邦主義、擴張主義的思想已經死在上個世紀,後現代主義的反思中,人類脫下了萬物之靈的畫皮,成了宇宙中普通的一個種族,面對自己的渺小、懦弱,面對自己在茫茫宇宙中生存的困境,最終,在或許是幻覺、但至少已經自覺到那是幻覺的自我鼓勵中,還是堅強的站了起來,盡管死亡的陰影、無法真正探索和理解宇宙的不安都沒有真正散去,可是仍然保持著一搏的勇氣。《地心引力》也在某種程度上描繪了如今人類的精神圖景。

總的來說,《地心引力》是一部佳作,它絕佳的拍攝技巧讓人體味到宇宙的可畏可敬,而它內涵的人文情懷,也訴說著後現代時期人類內心的焦慮與勇氣。

《地心引力》的影評 篇6

現在只剩下了兩個結局,要麼我成為一個傳奇回到地球,要麼在十分鍾後化為灰燼。無論哪種結局,我都已經做好准備,坦然面對。因為不管哪個結局,這都會是一段非凡的旅程!

——《地心引力》台詞

門外漢看電影,好與不好通常取決於觀眾的個人喜好,或電影是否巧妙地煽情,是否能引起共鳴。如果要看《地心引力》,最好還是選擇IMAX廳。本片依賴寬大的屏幕與震撼的音響,以增強觀影人的帶入感,激發其全身的感覺細胞。如果觀影人對電影抱有「感動」或「刺激」或「意外」等情緒的期待,也許會深深的失望。本片並未講述一個足夠豐滿、催人淚下的故事,也絕非展現一段人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心路歷程,更不是鋪陳一副宏偉天然的風景畫卷(相反,其中的景色也許都是特效)。電影所描繪的是常人永遠無法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失重、旋轉、缺氧、碰撞、恐懼、無助、孤獨、卑微、放棄、永恆、拚死一搏。它們並不源自憑空想像,而是建立在科學、事實的基礎上,但絕大多數人卻只能通過想像獲取,這本身就很特別。

電影開篇,身為女主的宇航員瑞恩和她的同伴馬特在美國太空站外修復望遠鏡。沒有空氣的宇宙像無孔不入的液體,溫柔的包裹著宇航員。後者因失重而飄來盪去,像深海中跳躍的水母,無拘無束。忽而畫面旋轉,一時間藍色的星球在上,閃爍的星空在下,蒼茫浩渺,萬籟俱寂,唯有瑞恩在宇航服中有節奏的呼吸聲,夾雜著對講機中馬特喋喋不休的廢話。

「你每天下班都干什麼?」

「聽收音機。」

「聽什麼台?國家新聞頻道?古典音樂頻道?流行音樂頻道?」

「隨便,沒人說話就行。」

「隨便,沒人說話就行。」瑞恩輕易做出的回答,卻成為本片最傷感的預言。當人類失去了空間站的保護,脫離大氣束縛的自由成了致命的危機。親眼目睹馬特放開栓在身上的繩子,一點一點飄向宇宙深處,直到距離切斷了對講機的信號,直到他消失在廣袤無情的黑暗中。巨大的孤寂感籠罩著銀幕內外。孤獨的形式或來由不止一種。比如《百年孤獨》中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源自巨大而徒勞的奮斗,和事先註定會時過境遷的繁榮,從生於凡塵始,到靈魂覆滅終,周而復始。而《地心引力》中的孤獨,恰似其字面意思,純粹且絕對的形單影只。其中一個場景,給我以深深的震撼。那是主角坐在太空艙里,對著無線電一遍遍大聲的喊著「請回答」!隨著鏡頭從艙內拉出的瞬間,主角聲嘶力竭的喊聲被浩瀚的宇宙吞沒,她無助的表情連同整個機艙都在畫面拉遠的過程中急劇縮小。在宇宙絕對的公正下,人類深刻的、龐大的恐懼變得及其微不足道,所有難忘的快樂與逝去的悲愴,那些活躍的生命與蓬勃的希望,竟與億萬粒微小的塵埃,無異!還能怎樣更絕望!

當瑞恩做夢一般經歷了幾場瀕死的絕境,甚至在天宮號空間站被衛星碎片群強烈碰撞,電光火石,轉瞬即毀的前一秒,她還在神舟號里糾結的尋找啟動鍵。「現在只剩下了兩個結局,要麼我成為一個傳奇回到地球,要麼在十分鍾後化為灰燼。無論哪種結局,我都已經做好准備,坦然面對。因為不管哪個結局,這都會是一段非凡的旅程!」隨後,她成功啟動神州號脫離空間站,沖破大氣層,飛速落向地球。燃燒的機艙拖著火紅色的尾巴,像即將耗盡生命的流星在闡釋最後的精彩。此刻她仍不能確定自己能否倖存。

最後,瑞恩落在一座湖中,她機敏的打開機艙,脫去宇航服,浮出水面,游到岸邊。尚未習慣地心引力的她甚至站不起來,只能趴在濕潤的岸邊,用手捏一把褐色的沙土,展露從未有過的笑容,似乎是在證明她終於回到了地球。地球並不溫柔,它一直都充斥著各種危險,地震、海嘯、火山、塌方、洪水甚至猛獸都威脅著人類的脆弱的生命。也許人類本身是否存在,地球根本不在乎,宇宙根本不在乎。但本片最後的場景,讓我深刻的感覺到,地球看似尋常的地心引力和大氣層,卻是人類永遠無法逃離的束縛和保護。

你需要放下期待,平復情緒,打開全身的細胞,接受全新的體驗!

閱讀全文

與地心引力電影音樂賞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高分日本愛情電影大尺度 瀏覽:327
印度電影大全真愛在我心 瀏覽:593
天使愛美麗電影簡介英文 瀏覽:299
怒火風暴電影完整版 瀏覽:589
東北的搞笑犯罪電影大全 瀏覽:650
大電影動畫片大全免費汪汪隊 瀏覽:453
貓和老鼠電影背景音樂 瀏覽:733
盜墓電影大全2019龍墓 瀏覽:262
十部英文勵志電影觀後感 瀏覽:662
泰國電影恐怖的降頭術 瀏覽:53
如何訂私人電影院 瀏覽:569
懸疑電影中文版推薦 瀏覽:985
1905年中國自己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 瀏覽:535
冰川時代3電影粵語 瀏覽:890
催淚老電影音樂 瀏覽:296
刺馬電影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426
狼溪第四集免費觀看完整電影 瀏覽:382
周星馳考驗大傻智商是什麼電影 瀏覽:247
法國電影亡命天涯路電影下載 瀏覽:616
東平有電影院嗎 瀏覽: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