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當我們對文學作品進行影視化改編時,不得不考慮到影視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對受眾產生的影響。相較於文字,視聽語言對受眾產生的沖擊力更大,引導性也更強。因此,面對文學作品的影視化改編,改編者們首先應判斷原作的主題思想是否可取。那麼小說《活著》和電影《活著》在主題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點?
三,電視劇《福貴》主題思想
電視劇《福貴》對於主題思想的改編則更符合電視劇的特點,即更加通俗化、大眾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農村背景的設置,將更多的敘事空間放在了粗獷原始的田間地頭;另一方面增添了許多感情線和人物線,著重突出一個「情」字,從人與人之間情感變化的角度來反映20世紀老百姓生活的艱難和不易。電視劇的敘事主題較電影來說更接地氣,觀眾的代入感更強。
Ⅱ 韓國的歌曲《活著》講的什麼意思
即使活著
也不像是活著
沒有你的天空
就像沒有窗的監獄
即使笑著
也不像是在笑
看上去很落魄
看上去像在哭
即使愛你
也沒能說出口的我
連流露都不敢的我
我連沉睡的時候都思念著你
活著 活著 活著 當你辛苦時
因我而起的悲傷
直到暢杯那一刻
哭著 哭著 哭著 當你疲倦時
若是情太累
能否僅有這一次將之銘記
活著
即使笑著 也不像是在笑
看上去很落魄
看上去像在哭
即使愛你也沒能說出口的我 連流露都不敢的我
我連沉睡的時候都思念著你
活著 活著 活著 當你辛苦時、
因我而起的悲傷 直到暢杯的那一刻
哭著 哭著 哭著 當你疲倦時
若是情太累 能否僅這一次將之銘記
我們是迫不得才笑出來的吧
我們是迫不得已才活下去的吧
即使在我身邊 即使在我身邊
也會流眼淚
活著 活著 活著 當你辛苦時候
因我而起的悲傷 直到暢杯那一刻
燃燒著 燃燒吧 燃燒吧 如果能留下
就燃盡這一切 直到暢杯那一刻
活著
活著
Ⅲ 1.影片《活著》應用了哪些獨奏樂器 2.影片《秋菊打官司》音樂素材來自於何地什麼劇種
1. 板胡 二胡
2. 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 碗碗腔
Ⅳ 雲音樂系列感悟-郝雲-《活著》
因為靈魂無處安放,所以選擇流浪
杜潤邦
(我的價值觀:現實主義充滿著感情色彩,浪漫主義卻又不迷離現實)
有多少人是聽著郝雲的活著,才開始關注他
郝雲,一個出生於鄭州,成長於北京的漢子,痞痞的性格是他的標簽,瘦子變胖子,胖子變瘦子,留過長發,留過光頭,活出了激情,又充斥著無奈,一首簡單的歌,活著!
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形形色色,光怪陸離!陸地上的投影,被現代化建設所淹沒,只剩下一團亂麻,形如小螞蟻,一堆堆聚集,卻又相互分離,勤勞如斯,生活如斯!
衣著打扮,所言所行,皆為社會產物,當滿足溫飽之後,物質生活,耐克阿迪,蘋果手機,幾乎成為現階段某些人士社會標配,精神生活建立在物質生活基礎上,可是一個個在物質生活文明上,迷失了自我,放縱了自我。驕奢淫逸,跟風敗俗,年輕人社會價值觀完全被取代,金錢社會、權術社會、人脈社會、顏值社會……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煙花終究會在大氣層中綻放最後一絲光芒而消亡,春蠶終究會在絲方盡中結繭化蝶而泯滅,芳草菲菲,煙雨不霽,人,還是站在自我角度,To be alive,沒有那麼多幻想主義,社會很現實,Only to be alive
痞痞的,壞壞的,不是本性,雖背道相馳,但因「靈魂無處安放,所以選擇流浪」。現實磨滅了激情,理想與自由無處可覓,還要學會知足常樂,活在一個矛盾體當中,或者「活著」才是硬道理,生活在底層的,比比皆是,為了一口飯。為了一擔糧,為了一家老小,為了妻兒老母,卑微的活著,還談什麼理想,那是我們的美夢。萬物皆有兩面性,該不該這樣的活著,取捨你的價值觀,沒有對錯,為自己活著,或許心靈的最深處,傷痛不可及,但它被包圍在滿是傷痕又找不到創口的心,為其他活著,傷痛尤不可及,被包圍在幸福傀儡的內圍卻總要竭斯利底的吶喊!我不想這樣的活著,我不想這樣的活著!
My Heart And Soul,My Dream And Society,it is possible,it is impossible.
Ⅳ 活著這部電影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不去品嘗生活的苦就不會懂得幸福的真諦。從古至今,有誰沒有遭遇過挫折,又有誰沒有過不幸的時刻呢?但不論如何,堅強的人都會努力克服艱難而堅持活
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顯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決心,就會發現活著就是幸福。張藝謀導演的電影《活著》就是要演繹這種堅忍的「活著」。
《活著》講述的是中國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個富有家庭里發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對夫婦,丈夫富貴,妻子家珍。由於吃喝享樂,沉迷於賭博,富貴最終把家裡的財產輸得一干二凈。父親因為他的墮落氣得生病而死。從此,家破人亡,他們兩口子不得不面對苦難的生活。
俗話說:「有果必有因」。富貴家境衰落,他妻離子散的悲劇是他走上墮落的不歸路,成日不思進取吃喝賭博的結果。在此之外,還有別的原因嗎?是不是他
的父親和妻子不關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得出富貴固執的本性。他漠視父親和妻子的多次規勸,執迷不悟,最終致使家境衰敗、貧窮潦倒,天
天過著痛苦的生活。他曾被國民黨抓住並差點喪命;他曾在被別人鄙視的環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時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價值。影片中有一個
關於他教訓孩子的情節值得我們思考。「小雞長大會成鵝,鵝長大會成羊,羊長大會成牛。」小雞怎麼能變成鵝呢?或許想告訴孩子,再貧困弱小的人也能成為生活
的強者吧。是啊!生活雖然不是什麼時候都盡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擁有信心,明天將會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麼樣的人呢?現在我們來給她作個分析吧。影片中描繪她的部分沒有富貴多,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她是個既通情達理又
溫柔賢惠的妻子。人總是有喜怒哀樂的,家珍有時也生丈夫的氣,所以她才在懷孕時帶著個啞巴女兒回娘家。可是富貴那時候怎麼知道家珍 ——
一個已經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他,一個夜夜哭泣勸告丈夫不要賭博的妻子正在家鄉艱難地供養著孩子,並且期盼著他早點醒悟。要是沒有毅力,沒有信心,說不定這個
柔弱的農村婦女早已經沒有勇氣生活在這世上了。這個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堅韌的。怪只怪富貴這個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們倆才只能過著艱難困苦的
生活。
這個故事說到這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劇情仍未結束。也許導演還要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中國的環境不斷在變,人也隨著不斷地變。但是不論如何,不論發生什麼事,活著的人還得活著,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嘗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
富貴和家珍的故事伴著前進的歷史走到中國建國初期。這期間,他們的孩子友慶被春生(他們的老朋友)騎車撞死了。其實春生不會開車,卻自以為是,結
果。。。。。。。這個可憐的孩子再也沒有機會品嘗媽媽給他做的12個餃子了。
作為編劇,導演,為什麼安排了這樣一個情節呢?是否想通過加深富貴和家珍的痛苦,來表現他們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們還想提醒人們,做事時不要不懂
了裝懂,否則釀成悲劇再怨天尤人也無濟於事了。有慶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嘆息啊!
還有一個令人痛心的情節是富貴的女兒在生孩子時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是由老天爺安排的,我覺得是由當時迂腐的社會觀念造成的。我
們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讓許多知識分子被批判為資產階級。
影片中的醫生是個典型的例子。如果給富貴的女兒接生的接生員是個有經驗的醫生的話,這個悲劇就不會發生了。這種情節真令人悲哀憤怒。親眼看著自己的孩子死
去,身為父母該有多痛苦呀!我原以為富貴和家珍會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擊而喪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氣,可他們卻能面對現實,承受苦難,頑強地活著、活著!
我深深地被他們的堅強與勇氣打動。
《活著》是一部意味深長的電影。富貴和家珍夫婦的人生經歷帶給我們這樣的啟示: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著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
Ⅵ 從視聽語言這方面分析《活著》影評
寫作思路:
電影的主演是誰?所飾演的角色是什麼?表演怎麼樣?
主創是誰?編劇、導演、攝影、剪輯、製作公司是誰?他們還有沒有其他讀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歡這部作品嗎?為什麼?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為什麼?
我在寫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東西?有無遺漏?我對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對影片中的演員、導演及呈現的主題有無偏見?如有,為什麼?說出偏見的理由,要有理有據。
我的評論能站得住腳嗎?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觀點?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能證明我觀點的材料?
我最想告訴讀者的是什麼?我在影評中有沒有清晰地表達出來 ?
如果想再專業一一些,你可以從幾下角度進行分析:
(1 )先看光,每個鏡頭中光是怎麼用的,下一個鏡頭的光有什麼變化,有沒有投影的變化,有沒有黑夜白天的變化,有沒有陰天、下雨;( 2 )空間有沒有大小的變化,大房間、小房間,有沒有室內室外的變化;( 3 )聽聲音,是同期還是後期,每個鏡頭中有沒有表現出的聲音空間來,它是什麼樣的,下個鏡頭的聲音空間感有什麼變化;( 4 )背景是什麼,與前景的關系如何,它是怎樣變的(這是透視關系);( 5 )有沒有運動,是畫面內的被攝體在運動,還是攝影機在運動,是水平運動(左右橫移)多還是縱深運動多。( 6 )有沒有用變焦,它是准確地表現了兩個人物關系,還是造成了錯誤的關系,變焦用得多不多,搖鏡頭有沒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義;( 7 )注意運動的動與靜的關系,是前景有運動,背景沒有,或是背景有運動,前景沒有,或是前後景都有,或前後景都沒有;( 8 )剪輯點在哪裡,起幅的畫面是怎麼樣的,落幅的畫面是怎樣的,如果是一個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體造型好不好,看的時候有什麼不同,是用切換多,還是用疊化多。( 9 )在一個鏡頭中人物的調度是怎樣的,有沒有第四面牆的舞台處理(即所有鏡頭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攝影機,就像幼兒園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員的單獨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牆?( 10 )音樂用在哪裡;有沒有主題歌,有作用嗎?音樂與人物動作(或稱表演)關系,音樂與攝影機運動的關系,音樂與色彩變化的關系,音樂與對話的情緒及節奏的關系,音樂與自然音響(即雜訊)的關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節的轉折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是用旁白,還是無聲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話,你能用無聲把這一段落表現出來嗎?( 12 )畫面上的人物關系變化,有變化,還是沒有變化,比如 在整個鏡頭里始終站在B 右邊,就沒有走到B的左邊去過,等等;( 13 )對話寫得是否生活化,還是舞台腔,順口嗎?( 14 )每個鏡頭中人物都穿什麼顏色的服裝,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也就是說,有沒有色彩的調度,即作為流動色彩來使用;( 15 )道具在時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確嗎?( 16 )時間上是否用閃回,是用什麼手段來表現的,合理嗎?( 17 )用長鏡頭嗎?最長的鏡頭有多長,你感覺是長,還是沒有實際那麼長,這個長鏡頭內的人物關系是怎樣的。全在畫面內,或者是一個在畫內,一個在畫外(正 / 反拍不算內)。( 18 )人聲,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這樣的搭配嗎?( 19 )特寫是否作為情節中的視覺重音來使用的?( 20 )全片的聲畫結合如何,有沒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後想告訴你的是,一篇影評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談到,著重找一兩個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Ⅶ 影片《活著》被禁,你怎麼看
這就是提醒影視工作者,盡可能不要有把柄,否則你死都不知道自己怎麼死的。
你以有權有位的人向諂媚者低頭,盡忠職守的臣僚就不敢說真話了嗎!(莎士比亞《李爾王》)
只要有人甘願去做弘揚主旋律的喉舌,就有人願意去揭傷疤,雖然他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希望這個社會變得更好,但受到的待遇卻大不相同。廣電不答應:你要麼誇我要麼誇我,否則就閉上你的嘴。
由於文學和電影的受眾和傳播程度不同,所以電影拍攝的限度更大,很多在書中可以有的東西在電影中是決不能出現的,你敢說我就敢禁,比如《活著》的書比電影的尺度更大,但書可以發行,電影已經力求委婉了而且只是展示了書的一部分卻還是不允許上映。如果張藝謀敢完全按照書來的話,被杖斃的就不只是電影了,估計還有他自己。因此為了我不會和《活著》遭到一樣的下場,這片影評我只分析建國前的30多分鍾,我把我犀利的言辭指向吃人的舊社會,免得不和諧。不要小看這30分鍾,一部電影好,光從開頭的前幾分鍾就能看出來,縱觀電影庫無論是《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的名單》,《教父》還是普通的優秀商業電影,都是在前10分鍾建立起自己的逼格的。因此用30分鍾的內容去洞悉一部偉大作品的風采是綽綽有餘的!
Ⅷ 《活著》好看嗎
(^_^☞)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哪只牛不耕田?這可是自古以來的道理」這是無數的中國人遵守了數千年的道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以此各自過著自己「應該」過的生活,當徐家闊綽時,一家老小過著闊人過的日子,從來不幹粗活,但是,當徐家家道中落之後,無論是養尊處優的富貴的父母還是從小被嬌慣的家珍,都毫無怨言的從頭學著去做那些她們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從日常的家務到田間地頭的重體力勞動。她們很快的適應了這些變故,其實也並沒有過多的怨言,因為這事是自古以來的道理啊,既然失去了財富土地,變得一無所有,那麼像窮人一樣去生活就成為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並非無法接受,樸素的中國人默默承受著生活的苦難,就像《飄》中塔拉庄園的鄰居們,當他們的財產被毀於兵火之後,曾經衣著靚麗的少爺小姐們其實也像《活著》中的人們一樣堅強,雞養大了之後就成了鵝,鵝大了變羊,羊大了就成了牛,苦難中的人們抱著這種信念去生活,生活中永遠有著希望。正是由於對這些樸素的生活哲學智慧,維系著中國最基本的社會秩序,被無數先人所遵守了數千年的道理成了生活的真理,這就是黃仁宇先生所說的「道德」的一部分吧?《活著》中的人們不都按照這些自古以來的道理在生活在生存嗎?
年幼的鳳霞天真爛漫,在富貴家庭的時候無憂無慮,可她在窮苦的生活里也無大小姐的脾性,不挑肥揀瘦,其實,在這樣的生活環境里,她的童年會更加快樂有趣,她會得到更多的父愛,因為她爹不再是紈絝子弟,而是一個懂得疼她娘,關心身邊人,會為了生存而去努力的人了。
一小時讀書會會長/每天讀書3小時微信公眾號 【成周夢蝶】 ID:czmday
Ⅸ 經典電影賞析之7:《活著》
一.故事簡介:主人公富貴原本是地主家公子,衣食無憂且游手好閑,因為賭博輸光家產。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二十多年間,富貴的人生在時代的洪流中歷盡人間滄桑:父親被討要房契時氣死;無錢醫治,母親生病去世;兒子有慶被醫生抽血過量致死;女兒鳳霞緊接著難產出血去世;女婿被水泥板夾死;鳳霞的兒子富貴的孫子吃豆子時撐死。最後剩下一頭老水牛,孤苦伶仃的富貴和它一起艱難的活著。這還是一個富家子弟的人生,實際上在世局動盪的 社會 ,普通老百姓的人生更是不堪一擊,命如草芥,湮沒在滾滾紅塵中。
二.經典橋段:
1.公子哥富貴在茶館里嘚瑟,被人賣了還在幫著數錢。沒有想到這一筆下去,竟是半生荒涼和悲愴。
2.內戰開打,富貴和春生被抓壯丁,能在戰場上活著回來真的是不容易啊;國民黨里能保著命就行,可是共產黨里那麼多人卻捨命的向前沖。理解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的幾排字很難,理解「我們的今天都是革命烈士用生命和獻血換來的」更難。
3.鳳霞難產去世,白發人送黑發人。一個至親的意外去世,可以擊毀一個家庭,你不信只是沒有發生在你身上。
三.經典語錄:
1.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2.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3.我們會來到這個世界,是不得不來;我們最終會離開這個世界,是不得不離開;(這真的是一句既充滿希望又滿是絕望的話)
4.如果你的世界,沒有痛苦的害怕,沒有尊嚴的擔憂,沒有富貴的貧賤,沒有暖寒的交替,沒有外貌的困擾,沒有男女的區別,沒有你我之分,沒有生死顧慮,你才會離"真正的活著"越來越近。
5.生命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找找鏡子,你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嗎?)
四.雞蛋里挑骨頭:這是一部悲愴的電影,很容易就流淚了,它和絕大部分老百姓的經歷太相似,尤其經歷過動盪時局和意外變故的家庭。而在偌大的一個國家,有太多這樣的家庭。沒有什麼骨頭可挑,當你覺得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看看吧,算個球!
結語: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Ⅹ 看電影活著寫電影賞析
評論: 活著
我憐惜的不是家珍,雖然在書里為她唏噓過,不是福貴,多少有自己造孽的成分,不是有慶,小說里是因抽血而失血過多夭亡,電影中未免過於血腥,磚牆倒塌後的血肉模糊,真實的...我憐惜的是從頭至尾,一句話也未曾說過,想說卻不能說的鳳霞。她不是無聲的來到這個世界,雖然電影里不曾表演出來,可明明白白像大多數後天失聰的孩子一樣,患得患失於一場疾病--高燒。
或許是因為她的扮演者,從小女孩開始一直到大姑娘,都是討我喜的樣子,堅忍,又羞澀,疼愛弟弟,順從父母。興許有人會說,是舊社會三從四德的典範,沒有什麼稀奇。我可以堅決地否定,否則我是新時代里成長的一代,別說是舊社會就是電影里跨過的五零年代,六零年代,七零年代,都不曾留下我的生命印記。我關注的是鳳霞的氣質,她無聲的內心世界。
年幼見證祖上家業被父親敗光,和媽媽一起經歷了女人一生中最恥辱的事情--在夫婿家過不下去而回娘家。父親的覺醒、改頭換面,再次的跟隨媽媽從雖不錦衣玉食但也豐衣足食的姥爺家回到破敗不堪的父親的棲息地。這時候的鳳霞大概還和普通的孩子一樣憧憬著將來慢慢會變美好的生活。也許是福貴的罪過,卻要女兒來承受。父親千辛萬苦擺脫被國民黨拉壯丁的命運,百感交集地回到生他養他的小鎮,看到懂事地以幼小身軀拖著幾乎與之等高的開水瓶,殷切地喚著鳳霞的名字:「是爹啊。」我看到的是什麼,鳳霞醉人心弦,卻又讓人潸然淚下的微笑。側著耳朵,再倒回去,聽聽,還是沒有回答,不喜歡說命運弄人之類的話,卻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現實無時不刻的存在著。美好的少女時代,也被鄰家小孩無情的嘲弄的石子而擊得粉碎。如果說初嘗聾啞之味的時候,還少不更事,無法了解殘疾的真正意味,又或者會給自己的未來帶來多大的困擾,那麼從她受到鄰人欺辱的一刻便懂得了這種滋味,甚至想訴苦又無法開口的苦楚...
弟弟那差點引起階級糾紛的為鳳霞復仇的創世之舉,被她看在眼裡,爸爸因誠惶誠恐,那個不得不誠惶誠恐的年代對弟弟的遷怒,被她疼在心裡,可她就是沒法吐出一個字,想為弟弟辯解,這樣的一番話終於是從家珍的嘴裡說出來的,可她才是真正的當事人...第一個觸擊我視覺的鏡頭出現了:屋內家庭的糾紛方休,鳳霞默默地端著一個大碟走進來,先一碗面給母親,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給父親,然後一碗,還沒有,先從旁拿了一支小凳,有慶乖乖地坐正,第三碗面就在他的小手裡了,鳳霞憐愛地摸摸弟弟的頭,最後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她是誰?需要這樣忍辱負重,在外受著別人的欺凌,在家又須調節不合的氣氛,還要暗中付出本應接受愛的心靈。
弟弟的慘死,福貴的撕心裂肺,家珍的號啕大哭,唯獨的鳳霞沒出現在現場,除了掉眼淚,完全沒法顯露天人相隔的殘酷事實,導演大概是這么想著,或許還可以剩下些菲林,還沒有數碼技術的年代,剪掉了最悲劇人物的出場。
如果只是看過小說,相信很多人一定會說最悲劇的人是福貴才對,命太硬,剋死了所有他值得珍愛的至親,白發人送黑發人的不堪,他人若是一次也就不活了,可福貴,不。老全,有慶,春生,鳳霞,家珍,女婿,外孫一個一個走在了他的前面,他卻依然活著。
只是電影改變了結局,保留了家珍的在世,饅頭的活潑,萬二喜的深情,卻還是剝奪了一個人生的權利--不得不背負命運的鳳霞,不得不為整部戲的悲劇色彩添上濃墨重彩一筆的鳳霞。
噴涌而出的血,驚恐但還沒有完全失神的眼睛,剛才還安心的對家珍報以放心眼色的鳳霞,葬送在畫面忙亂的切換中。
結婚慶典上唱不出聲的痛苦被知女莫於母的家珍道出,只是一旦用有聲的語言表達出來,就索然無味了。
電影改編了太多太多,不僅是悲劇的結局,福貴被拉壯丁的經過,有慶的死法,萬二喜的殘疾部位,還升華了原作的基調,活著,即使身邊的人一個一個離你而去,也不要放棄生的希望。福貴堅守著這個也許他從未認清過得理,也拿它勸慰過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都不曾怕過,卻邁不過批鬥這道檻兒的春生。
聽著《莫失莫忘》(《仙劍奇俠傳》電視背景音樂)寫下了這篇文章,突然發現最近自己怎麼老是看有著類似結尾的片子,李逍遙的孑然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