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個算中景嗎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中景。
中景 (攝影術語)
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視距比近景稍遠,能為演員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
㈡ 電影鏡頭的詳細介紹
景別指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可分以下幾類: 遠景表現遠距離的人物及廣闊范圍的空間環境全景表現人物全身及周圍的環境中景表現人物膝蓋以上的部分近景表現人物胸部以上的部分特寫表現人物、物體或環境的細部電影攝影中還沿用著其他一些景別名稱,如「大遠景」、 「大全」、 「小全」、「人全」、「中全」、「半身」、「中近」、「近特」、「大特寫」等等,是以上5類景別的更細致劃分。
鏡頭分為不同的景別,是為了按照電影藝術的特殊表現方式,根據表現對象的大小遠近、內容的主次輕重,給予恰當的表現,以達到准確地敘述和藝術地描寫之作用。各類景別相互依賴,不可分割,同時,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如遠景、全景可以整個地展示人物動作、廣闊的環境及其相互關系,在表現群眾場面、運動場面,顯示人物行為與精神氣勢,描繪氣氛、意境等方面具有較突出的表現力。特寫、近景表現的內容單一、集中,可以將對象放大,不僅再現、描繪得特別清楚細致,而且具有突出與強調的作用。中景長於展示人物之間、人物與環境之間的交流和關系,在敘述內容時起著重要作用。 電影藝術發展的初期,鏡頭都是固定拍攝的。大量使用移動攝影,是近幾十年的事。攝影機的運動方式可歸納為如下幾種:
搖──中心位置不變,向縱橫各方向搖攝;
推、拉──利用移動車或攝影師走動向攝影對象推進或拉遠地拍攝;
伸、縮──利用變焦距鏡頭的調整,攝取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的畫面。拍攝的結果在透視方面與推、拉鏡頭不同;
移──不固定跟隨某一對象,縱橫移動著拍攝;
跟──跟隨一個或數個運動著的對象拍攝;
升、降──在升降機上,在升高或降低的運動中拍攝。
各種方式可以單獨或結合起來使用。用這些方式拍的鏡頭,分別被稱為搖鏡頭、跟鏡頭、升降鏡頭等,總稱為運動鏡頭。鏡頭的運動與被攝對象的運動結合起來,組成了電影場面調度。它們使畫面更為生動、豐富,增強視覺動感,有助於形成富於表現力的藝術節奏與氣氛。 (establishing shot)
正如它的名稱所表明的那樣,是一個廣角鏡頭,通過它,觀眾可以知道這一組事件發生在什麼地方。在剪輯的過程當中,它通常是被採用的第一個鏡頭。觀眾由此被帶入到敘事或行動中去。這一技術通常被用來標明系列地點的轉換當中。如《黃靜媽媽的日子》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從列印部轉換到屍檢部門前有一個大的廣角鏡頭交代以下的故事發生在什麼地方,觀眾由此對以後發生的事件有了一個定向性的期待,從而被引入到敘事當中。 (the master shot)
它是一個從客觀觀察者角度來長時間記錄主要,中心事件的一組廣角鏡頭,比如在大型會議中我們可以看到主鏡頭是講話人在台上做發言。但是這樣的一組長時間對准一個對象的鏡頭會比較單調,那麼主鏡頭會在間歇中轉換視角,以給觀眾一個不同的視角,同時在剪輯過程中可以切入其他畫面,以彌補主鏡頭本身的缺陷。主鏡頭,如果仔細計劃的話,可以彌補聲音或畫面從存在的連貫性問題。
㈢ 景別的9種分類是什麼
全景、中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寬特寫、全特寫、中特寫、極近特寫。
1、全景鏡頭,也叫全身鏡頭,是指整個人從頭到腳都出現在畫面當中,全景鏡頭一般用於兩人或多人畫面,由於人物的縮小,身後的背景也就更加清晰、全面,可以給觀眾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並使畫面看起來更加生動。
當然所指的局部特寫不一定只是眼部,也可能是身體其他部位。
㈣ 電影中什麼叫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
(1) 遠景鏡頭
遠景具有廣闊的視野,常用來展示事件發生的時間、環境規模和氣氛。比如表現開闊的自然風景、群眾場面、戰爭場面等等。遠景畫面重在渲染氣氛,抒發情感。在繪畫藝術中講究「遠取其勢,近取其神」,這一點和繪畫是相通的。遠景畫面的處理,一般重在「取勢」,不細琢細節。在遠景畫面中,不注重人物的細微動作,有時人物處於點狀,故不能用於直接刻畫人物。但卻可以表現人物的情緒,因為影視畫面是通過畫面組接表情達意的,通過承上啟下的組接可以含蓄地表達人物的內心情緒。
如影片《一個人的遭遇》當主人公索克洛夫從集中營中逃出後,拚命奔跑,最後躺在麥田地里,這時出現一個近拉遠的鏡頭畫面,含蓄地表現了主人公獲得自由的內心喜悅。
遠景除了表現規模、氣氛、氣勢之外,還可以表現一定的意境。
遠景畫面,包容的景物多,時間要長些。一般不少於10秒。
由於電視畫面畫幅較小,有人主張不用或少用遠景。少用是對的,但不能不用。
(2) 全景
全景用來表現場景的全貌或人物的全身動作,在電視劇中用於表現人物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全景畫面,主要人物全身,活動范圍較大,體型、衣著打扮、身份交代的比較清楚,環境、道具看的明白,通常在拍內景時,作為攝像的總角度的景別。在電視劇、電視專題、電視新聞中全景鏡頭不可缺少,大多數節目的開端、結尾部分都用全景或遠景。遠景、全景又稱交代鏡頭。
(3) 中景
畫框下邊卡在膝蓋左右部位或場景局部的畫面成為中景畫面。
但一般不正好卡在膝蓋部位,因為卡在關節部位是攝像構圖中所忌諱的。比如脖子、腰關節、腿關節、腳關節等。中景和全景相比,包容景物的范圍有所縮小,環境處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表現人物的上身動作。中景畫面為敘事性的景別。因此中景在影視作品中占的比重較大。處理中景畫面要注意避免直線條式的死板構圖、拍攝角度、演員調度,姿勢要講究,避免構圖單一死板。人物中景要注意掌握分寸,不能卡在腿關節部位,但沒有死框框,可根據內容、構圖靈活掌握
(4) 近景
拍到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的局部成為近景。近景的屏幕形象是近距離觀察人物的體現,所以近景能清楚地看清人物細微動作。也是人物之間進行感情交流的景別。近景著重表現人物的面部表情,傳達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刻畫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景別。電視節目中節目主持人與觀眾進行情緒交流也多用近景。這種景別適應於電視屏幕小的特點,在電視攝像中用得較多,因此有人說電視是近景和特寫的藝術。近景產生的接近感,往往給觀眾以較深刻的印象。
由於近景人物面部看的十分清楚,人物面部缺陷在近景中得到突出表現,在造型上要求細致,無論是化裝、服裝、道具都要十分逼真和生活化,不能看出破綻。
近景中的環境退於次要地位,畫面構圖應盡量簡煉,避免雜亂的背景奪視線,因此常用長焦鏡頭拍攝,利用景深小的特點虛化背景。人物近景畫面用人物局部背影或道具做前景可增加畫面的深度、層次和線條結構。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畫面主體,其他人物往往做為陪體或前景處理。「結婚照」式的雙主體畫面,在電視劇、電影中是很少見的。
(5)特寫鏡頭
畫面的下邊框在成人肩部以上的頭像,或其他被攝對象的局部稱為特寫鏡頭。特寫鏡頭被攝對象充滿畫面,比近景更加接近觀眾。背景處於次要地位,甚至消失,特寫鏡頭能細微地表現人物畫部表情。它具有生活中不常見的特殊的視覺感受。主要用來描繪人物的內心活動。演員通過面部把內心活動傳給觀眾,特寫鏡頭無論是人物或其他對象均能給觀眾以強烈的印象。在故事片、電視劇中,道具的特寫往往蘊含著重要的戲劇因素。在一個蒙太奇段落和句子中,有強調加重的含義。比如拍老師講課的中景,講桌上的一杯水,如拍個特寫,就意味著可能不是普通的水。
正因為特寫鏡頭具有強烈的視覺感受,因此特寫鏡頭不能濫用,要用的恰到好處,用得精,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濫用會使人厭煩,反而會削弱它的表現力。尤其是臉部大特寫(只含五官)應該慎用。電視新聞攝像沒有刻劃人物的任務,一般不用人物的大特寫。在電視新聞中有的攝像經常從臉部特寫拉出,或者是從一枚獎章、一朵鮮花、一盞燈具拉出,用得精可起強調作用,用的太多也會導致觀眾的視覺錯亂。如果形成一個「套子」就更不高明了
㈤ 勵志電影《全民目擊》人物形象賞析
勵志電影《全民目擊》人物形象賞析
引導語:在人生旅途中,我們經歷著、品嘗著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酸甜苦辣,在自己失意傷心時,在自己幸福開心時,總有那麼一部電影陪著你走過那些令你難忘的時光。以下是的我為大家收集的勵志電影《全民目擊》人物形象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全民目擊》通過講訴地方富豪林泰婚期將至,準新娘楊丹卻被人殺害,林泰的富二代女兒林萌萌成為最大的嫌疑人,林泰重金聘請國內頂級律師周莉為獨女辯護,公訴方卻是互生間隙多年的檢察官童濤,因此展開的撲朔迷離的有關殺人案件的司法題材電影。電影主要是通過了一個殺人司法案件展開,多視角的講敘這個故事。導演對司法社會主題的關注和父愛親情的主題把握尤其到尾,表達了對社會司法案件的關注和表現親情的至高無上。針對電影本文以人物形象、景別表現、視聽語言三個方面展開敘述。
首先是林泰。林泰從殺人案件中救出女兒體現出了影片濃濃的父愛之情。其一是林泰的笑容。林泰在看到女兒出場的時候,他笑了。這時候他的鏡頭是遠景,林萌萌的鏡頭是近景。林泰是笑,林萌萌是哭。兩個人相反的面部表情給觀眾一個對比,當女兒受委屈的時候父親就是給女兒一個安慰。這個時候就顯示出父愛的高大偉岸,他想讓玩世不恭的女兒不要受到傷害也不要哭泣。所以在女兒看著自己的時候,也要給女兒一個溫暖的笑容。
有父親的地方就有家。一個溫暖的笑容頓時溶解了電影緊張的氣氛,也緩解了林萌萌內心的緊張。一個噓的手勢,表達了讓女兒不要緊張,爸爸一直在這里,這樣的動作人物設計也暗示了林泰對女兒深深的愛。其二就是眼神的把握。
電影中最出色的地方在於對眼神的把握,其實電影里用眼神來切換視角來講述故事,這是眼神在電影中的結構作用,在電影中眼神也給了觀眾很多暗示。其次對於被人們稱作奸商的林泰,在人物形象上的設計非常有考究。
林泰在剛出場的時候,眼神是犀利的,是復雜的。當林萌萌出現的時候,他朝著林萌萌笑地時候眼神是溫情的。他見童濤的時候眼神是絕望中帶著期待的,因為他心內深處想要童濤發現一切,放過他們,又面對對手的苦苦逼問的.絕望。(www.kuai.com.cn 快讀)
但他在最後對自己控訴的時候眼神的平靜的,他內心深處就想死在龍背之後解救女兒的苦楚。所以他坦然了,還開起了冷笑話“早知道就寫社會主義好。”此時的林泰在用光方面,都是逆光剪影的用光方式。這樣更使觀眾留下最多的想像空間。
其次是周莉。周莉作為林泰的辯護律師,周莉的內心變化是復雜的。通過的不同的人物視點,以及相似的司機內心掙扎咆哮和林泰的掙扎咆哮相似蒙太奇手法。讓周莉一開始厭惡林泰到最後不要一分錢也要為林泰辯護。周莉人物形象設計的內心變化也是電影主題的導向,想要人們正視生命,人的一生總有一些東西比生命更重要。在描寫周莉指責林泰司機殺害楊丹的過程中,周莉大部分是特寫鏡頭,並且有仰拍。
說明此時周莉在電影中處於強勢的一方,是強大的表現。孫偉一直都是近景表示他在電影篇幅里處於弱勢的一方,是弱小的表現。在周莉逼孫偉承認罪行的時候採用廣角鏡頭拍攝虛化了聽眾席,強調周莉一個人。但這時候周莉是中景,孫偉是近景,展現出孫偉內心的掙扎。“承認吧,雖然你失去了自由。但從此你獲得了人生的自由。”其實電影在這時候是有鋪墊的,後文孫偉夫婦在接受警察詢問的時候,奶奶和孫偉的女兒的形象。也映襯了林泰和林萌萌。無論怎樣,父親也要維護女兒的周全。
最後是檢察官童濤。電影採用倒敘加閃回式的描寫手法有點類似於《記憶碎片》。這樣加深了電影的懸念干。童濤在電影里有著復雜的關系,是林萌萌老師的男朋友,是林泰的不共戴天的人,也是周莉的競爭對手,但在影片的最後他還是堅持了還原事實。
他要決心還原歷史的真相,他在回到林泰家鄉看到機械廠的時候電影使用推的運動方式,就像在證明童濤內心得變化。還有在童濤和林泰對手戲的時候,兩人一直大部分都是正反打鏡頭,著裝也是一個黑色,一個白色,象徵對立的雙方。到童濤私自找林泰的時候兩個男人的對決,一直採用正反打。在兩個人對決的時候童濤占據的畫面大小比較大。此時的時候童濤是正義的,是電影主要弘揚的方面。
影片當中第一個情節點設置的就是孫偉成為案子真正的兇手。案子變得撲朔迷離明明每個人都看到了案發現場,但就是找不到兇手,讓觀賞充滿了好奇心。第二個情節點就是林泰只指正自己才是殺人犯,讓電影推向高潮。最後電影的高潮就是在周莉揭開了案件真正的原因。
最後周莉面對林泰的時候片子採用了中心對稱的構圖。均衡構圖則給人以穩定、舒適、和諧的感覺。電影以攝影機的運動為主,藉助三角架,軌道,升降機,或人的身體進行各種軌跡的運動。這種運動方式更容易凸顯生活中的平常小時去交待事情,可以很好地控制觀察的順序。也更加符合懸疑劇的定位。
電影採用了倒敘式的講述方法也讓電影撲朔迷離。影片的開頭是仰拍車輛飛速行駛的鏡頭,這樣的開頭設計既可以交待環境,又讓電影的影調變得快速流暢。採用聲畫分離的方法吸引了觀眾,讓觀眾開始就可以把目光聚焦在熒幕唯一的光源上。之後又用主持人的身份介紹了出場人物身份,既自然的交代了人物又不顯得刻意呆板。
這部電影也是非行嘗試的一部現代都市題材的懸疑動作劇情大片,每個人都在目擊、見證身邊的人和事,同時置身他人的目光中,完成當局者和旁觀者身份的轉換。但電影的不足就是沒有尊重客觀事實,有的出現很多邏輯的錯誤,例如檢察官的著裝,言辭。
和台詞的設計上在法庭上是非句是不能出現的這些是電影本身的不足。但在國內對司法類電影的關注也引起了一定的社會反響,電影的成功運作也證明這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正如父愛——父愛如山。父親將對兒女的愛傾注從身體到心靈。讓愛從身體到心靈。讓一個不懂事的女兒明白人生應該堅持什麼,人生需要重生。
;㈥ 中景是膝蓋以上嗎
中景是膝蓋以上。
中景是攝取人物膝蓋以上部分的電影畫面。視距比近景稍遠由於取景范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中景在影片中占較大比例,大部分用於需識別背景或交代出動作路線的場合。能為演員提供較大的活動空間,不僅能使觀眾看清人物表情,而且有利於顯示人物的形體動作。
作用:
由於取景范圍較寬,可以在同一畫面中拍攝幾個人物及其活動,因此有利於交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中景的運用,不但可以加深畫面的縱深感,表現出一定的環境、氣氛,而且通過鏡頭的組接,還能把某一沖突的經過敘述得有條不紊,因此常用以敘述劇情。
㈦ 中景的例子
例如影片《紅色娘子軍》里,瓊花雙手接過銀毫子,欲言又止,慢慢轉眼離去,若有所思,忽然又回身向常青深致一鞠躬,旋即轉身跑了。這個中景,細致描繪了瓊花大半身的富有個性的動作,條分縷析了她的心理層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景有時可以表現兩三個人的活動,讓觀眾注意到他們之間的關系。還以《紅色娘子軍》為例。洪常青扮作南洋富商來到南府。晚宴後南霸天和管家送洪常青休息。南霸天不滿的看了管家一眼說:「你呀,太多慮了,這樣狐疑不決怎麼能辦大事呢?」管家陰森著臉,冷冷地說:「總爺,你不要大意失荊州」這一組畫面放在同一個中景中來處理,讓觀眾對他們的舉止和神情看得清清楚楚,把兩個人的個性鮮明,生動地刻畫出來了。
一般講,在中景中,人物如果開始走動,這個中景也許會變成全景或近景。所以,中景鏡頭,又稱「看戲的鏡頭」或「交流的鏡頭」
㈧ 電影中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區別
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所說的這些統稱為景別,是指由於攝影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電影畫面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別。
景別的劃分,一般可分為五種,
特寫是指拍攝的部分為人體肩部以上,主要拍攝人的面部細節,從遠到近拍攝
近景所指的是拍攝的是人的胸部以上的畫面,主要是拍攝人面部的表情
中景是指拍攝的人體膝部以上的畫面,著重展示人的姿勢與生態。
全景指的是拍攝的人體的全部和周圍背景,能夠表現出人所在的環境。
遠景指的是被攝體所處環境。
在電影中,導演和攝影師利用復雜多變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調度,交替地使用各種不同的景別,可以使影片劇情的敘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人物關系的處理更具有表現力,從而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8)電影人物中景圖片擴展閱讀:
景別就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
這樣,映現於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景別的確定是攝影者創作構思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別運用是否恰當,取決於作者的主題思想是否明確,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對景物各部分的表現力的理解是否深刻。
比如,拍攝芭蕾舞演員的舞姿,若不遠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檢驗產品,而手卻不在畫面之內;需要強調神情又遠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強調氣氛的沒有給予舒展的空間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
至於有些人事先不構思好景別的運用,往往先拍下來再說,需要中景、特寫靠放大後再剪裁,這就是不了解拍攝距離對畫面形象的質量和表現力的影響。要保證完美的畫面質量,景別的確定要盡可能在拍攝時一次完成。
㈨ 攝影中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怎麼區分
所謂「攝影」,就是對一些景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進行拍攝,以被攝物體的獨有特徵之美來吸引觀眾。但在拍攝時近景時,通常由於相機離被攝物體很近,所以很容易因為相機的舉握不穩定而影響像質。不過你可以通過購買一些適當的器材來克服這些問題。
使用三腳架
拍攝時必須將相機安裝在一個三腳架上以防止相機的晃動。盡量的將相機靠近被攝物體,並且注意不要引入不必要的陰影。
調焦軌
雖然它不是拍攝時的必備品,但是調焦軌卻是一個很好的輔助裝置可以幫助你拍攝出好的特寫鏡頭。調焦軌能夠使相機以非常小的增距沿著X和Y軸線移動,能夠精確地控制相機的位置和畫面的景深。如果用移動三角支架來達到理想的位置則是非常麻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