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卓別林的一部電影,三個人一起坐在椅子上,後面在喝水,卓別林還把水
電影名:《療養》(The Cure)
《療養》是卓別林1917年4月16日上映的電影,全片約長30分鍾。由查理·卓別林、艾德娜·珀薇安絲、埃里克·坎貝爾主演。
(影片截圖)
該片段出現在影片近6分鍾的時候。
㈡ 卓別林十部經典電影
卓別林十部經典電影:
1、《城市之光》
該片講述了,卓別林把家安排妥當後,要帶領全家外出遊玩,准備輕松愉快的度過一天的假期。他開著搖搖晃晃的小車帶著妻子跟兩個兒子出發了,要乘船時他為了免費抱著兩個兒子過了檢票口坐上了船,在船上卓別林的舉止動作十分幽默滑稽讓人啼笑皆非,他跳著歡快的舞步直到暈頭轉向。
㈢ 桌別林電影中他下雨撐著傘,而傘下面沒有人,自己淋雨,大神有這個圖嗎!
應該是下面這張圖吧。
這張圖不是卓別林的電影里的,是美國的一部喜劇片《大學》裡面的畫面。
《大學》美國喜劇/劇情片,1927年9月10日上映,導演和主演均為James W. Horne / 巴斯特·基頓,影片講述書獃子羅納德與酷愛體育運動的瑪麗之間的愛情故事。
(3)卓別林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巴斯特·基頓(Buster Keaton),1895年10月4日生於美國,美國默片時代演員及導演,以「冷麵笑匠」著稱。主要作品有《福爾摩斯二世》和《將軍號》,《七次機會》等。1960年,獲第32屆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去世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終年71歲。
巴斯特·基頓創作出來的喜劇電影其實更符合銀幕美學,他完全靠動作挑動觀眾神經,不願以凄婉的故事博得同情;他在銀幕上做觀察者,引領觀眾的目光,觀察、等待、思考、探索,在動作中抓住身邊一切可利用的東西,抗擊對手,脫離險境。而他永遠平靜,無表情的臉,好似一張空白的銀幕,觀眾可以根據主角的境遇,將自己的希望與害怕敷上去。
㈣ 卓別林的代表作是什麼
代表作有:《香港女伯爵》、《紐約王》、《舞台生涯》、《凡爾杜先生》、《大獨裁者》、《摩登時代》、《城市之光》等。
1、《香港女伯爵》是1967年由查理·卓別林執導,由馬龍·白蘭度、索菲亞·羅蘭等主演的喜劇電影。
劇情簡介:一名美國富豪乘郵輪回美國,途經香港時,一名落魄的白俄女伯爵潛入其房間,意圖偷渡美國,結果讓富豪發現,二人經談論之後共隨愛河。
2、《紐約王》是一部由查理·卓別林導演,查理·卓別林,瑪克辛·奧德麗參演的劇情喜劇電影。電影講述了夏洛克國王因為國家發生了革命而被迫跑到美國紐約尋求庇護的故事。
3、《舞台生涯》是查理·卓別林主演的電影,1952年10月23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年老的沒落喜劇演員和一個年輕芭蕾舞女的故事。這是卓別林向有聲電影時代「屈服」的一部情感電影。
《舞台生涯》的主題曲由卓別林親自創作,直到1973年才得到奧斯卡最佳電影歌曲獎的肯定。
4、《凡爾杜先生》(Monsieur Verdoux),1947年4月11日在美國上映,由查理·卓別林導演並主演。這是一部融喜劇和哲理性為一體的電影作品。
主要劇情為:1930年,世界經濟危機前的銀行職員亨利·凡爾杜,為了擺脫窘境而用許多假名字和一些有錢的女人結婚,然後把她們一一殺死,十四個女子依次成為他的犧牲品,陰謀敗露後,他被逮捕,最終被判死刑。
5、《大獨裁者》是由查理·卓別林為導演,並攜手寶蓮·高黛主演的一部電影,於1940年首映。這是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
影片假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背景,刻劃了一個殘酷迫害猶太人,企圖統治全世界的大獨裁者。卓別林在人物造型上非常明顯地仿照法西斯頭子希特勒,並通過表演對這個人物進行辛辣的諷刺。
㈤ 在卓別林電影中他為一個女生脫下西裝過馬路,可來了一輛車,把女生接走了,我想知道是什麼電影
片名: 巴斯特基頓的《氣球》
打開豆瓣App
氣球
7.4 561人評價
22 分鍾 / 喜劇 / 短片 / 愛情 / 巴斯特·基頓(導演) / 愛德華·克萊因(導演) / 巴斯特·基頓 / 菲莉絲·哈弗 / 1923-01-22 上映
想看
看過
所屬頻道
短片
氣球的劇情簡介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裡,有些木訥呆板的青年(巴斯特·基頓 Buster Keaton 飾)和美麗的女孩(費里絲·海佛 Phyllis Haver 飾)來到野外探險。這兩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都對自己的野外生存技巧過於自信,並且不講對方放在眼裡。青年坐著獨木舟在湍流中航行,甚至像模像樣地讀起書,當然他難免遭受翻船的磨難;女孩希望靠自己的力量伐樹,卻由於缺乏經驗而被壓在了樹底下,哀聲連連;與此同時,青年又操起了獵槍,准備在女孩面前大顯身手,殊不知一頭身形龐大的狗熊悄悄跟在了身後。
他們的野外生活充滿了危險和樂趣,也滿是濃郁到化不開的浪漫……
㈥ 卓別林最發人深省的一部電影
當屬《大獨裁者》
在1940年拍攝這部電影本就是創舉,電影內容造型明顯影射元首,但是又以搞笑的表述形式面向觀眾。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㈦ 卓別林的演技風格是什麼
批判現實主義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
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1931年因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別林來到倫敦,轉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時代》。四年之後他拍攝了《大獨裁者》。1952年,他的有聲電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1967年他拍攝了最後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1977年聖誕節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8歲。
(7)卓別林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早年經歷:
卓別林自稱1889年4月16日出生於下倫敦南沃克區東沃爾沃斯大街,但當地並沒有他的確切出生證明文件。從1896年的6月到1898年的1月,少年查理只是漢威爾中心區濟貧學校的一名普通常住居民。
1898年的聖誕節,還不滿10歲的小查理成為了一名專業的舞台劇演員。由於父親的職業的關系,他加入了當時的一個少年劇團。在經過數周訓練之後,傑克遜很快選定了劇團表演舞蹈的成員。
1900年的聖誕節,這個名叫蘭開夏的劇團得到了在舞劇《灰姑娘》中演出廚房中的動物們的機會。在這場戲中,年幼的卓別林裝扮成一隻貓,並第一次有機會通過表演來引人發笑
㈧ 關於查理·卓別林的簡介
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於英國倫敦,英國影視演員、導演、編劇。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
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8)卓別林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卓別林一世和漢娜與1885年6月結婚。當查理一世跟著劇團在美國巡迴演出時,漢娜和戲院的另一位演員里奧·德萊登發生了婚外情並生下了一個兒子惠勒·德萊登(Wheeler Dryden)。卓別林一家的幸福家庭生活就此瓦解了。查理一世成了酒鬼,死時年僅37歲。
漢娜在赤貧的生活中養育著兩個年幼的兒子,直到她自己因為健康的原因倒下為止。嚴重的精神不穩定使她的身體狀況從1898年起就每況愈下,直到最後被關進精神病院。
年幼的西德尼和查理在經歷了長期的貧困和飢餓之後,一起被送往國立貧民院。後來,西德尼被送往一艘名為埃克斯茅斯的訓練艦上,開始接受成為水手的訓練。後來西德尼成為了往返於英國和南非的客船上的一名乘務員
㈨ 卓別林是哪國的人
查理·卓別林國籍:英國。
查理·卓別林的第一部電影是《謀生》。從1915年開始卓別林開始自編自導自演,甚至還擔任製片和剪輯。稍後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並於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樂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磯開了自己的公司。
並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費爾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別林才為這個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婦人》。之後1925年的《淘金記》和1928年的《馬戲團》為卓別林贏得了學院獎。
(9)卓別林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從他的首部電影開始,卓別林對社會底層人物的真實描繪吸引了左翼知識分子,但與此同時,這在保守的美國引發了右翼人士的警覺。
聯邦調查局早就1923年初就開始記錄有關他的活動和他助手的檔案。長期擔任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埃德加·胡佛視他是一個特別目標,指派特工們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跟蹤和監視,但卻未發現卓別林支持美國共產黨的任何證據。
麥卡錫主義者用他在二戰時期的愛國行為,特別是他當時發表支持美國當時盟國蘇聯的講演來指控他,右翼記者被指使發動針對他的行動,聯邦調查局還在幕後操縱精神錯亂的女演員瓊·巴里指控卓別林是她孩子的父親。
美國軍團等右翼組織立刻投入了打壓卓別林的活動,放映卓別林電影的影院被封鎖,好萊塢沒有人再敢與卓別林和他的家人有任何聯系。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曾考慮讓他出庭作證,但是後來打消了這一想法。
1952年9月17日,卓別林和他的妻子烏娜·奧尼爾、四個孩子乘坐「伊麗莎白女王號」駛往倫敦參加《舞台生涯》的倫敦全球首映式。當船隻在海上航行兩天後,美國司法部長宣布,卓別林的入境簽證已被取銷,因為卓別林是一名外國人。
㈩ 電影《卓別林》中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片段
摩根時代電影,卓別林的演繹相當精彩,給觀眾都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例如吃玉米的那個片段,絕對經典;一個長鏡頭的變化街頭的嘈雜和人群的繁忙,很深刻的表現當時社會。片中使用很多暗喻手法,尤其是剛剛開場那段「羊群」與「工人」對比,絕對是電影拍攝的經典場景,誇大的大齒輪,在廁所吸煙被老闆監視,在人的鼻子、紐扣擰螺母的鏡頭,深刻反映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卓別林自己評論說:那部電影以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