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賈樟柯電影作品清單有哪些
賈樟柯電影作品清單有《海上傳奇》 紀錄片,《二十四城記》 劇情片,《無用》 紀錄片等。
還有《三峽好人》 劇情片,《東》 紀錄片,《世界》 劇情片,120分鍾,《任逍遙》 劇情片,《站台》 劇情片,《小武》 劇情片,《小山回家》 錄像等作品。
早在1970年,賈樟柯為了實現孩童時期的導演夢,他組織了「青年電影實驗小組」,由此開始了他的電影實踐。 1995年拍攝第一部57分鍾的短片《小山回家》得了香港映像節的大獎。
賈樟柯的成就
賈樟柯又拍攝了《站台》、《任逍遙》、《世界》等幾部長片。2006年在拍攝紀錄片《東》時,他決定套拍故事片《三峽好人》,該片在當年威尼斯電影節上一舉拿下金獅大獎。賈樟柯第六代導演領軍者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電影集體向好萊塢投降,沉淪於虛無縹緲的非現實主義題材的時候,賈樟柯對現實的強烈人文關注顯得尤為可貴。從《小武》發端,到如潮好評的《三峽好人》,賈樟柯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為理解中國的一種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詮釋電影的現實主義。
2. 在賈樟柯的電影里你能找到哪些視覺隱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賈樟柯對「江湖」的興趣由來已久。
無論是小時候看的《水滸傳》,還是初高中在錄像廳看的香港黑幫片,這些文字和影像所展現出來的世界一直吸引著他:
一群人因著各種原因,選擇離鄉背井,在四海為家的漂泊中尋找更多生活的可能性,尋找感情。
這樣的生活方式里包含著復雜的人際關系和危機四伏的現實處境,非常地打動人心。
3. 賈樟柯三部曲哪三部
電影《小武》、《站台》、《任逍遙》就是「賈樟柯故鄉三部曲」!
1、《小武》
小武(王宏偉)是山西汾陽一個屢教不改的「慣偷」,即使公安部門在搞嚴打活動,他仍要想方設法下手。但是拋開所謂的「小偷」身份,他是個十分戀舊十分傳統的人,親情、友情在他心中都有沉甸甸的分量。但昔日親朋好友早將他看作瘟神,惟恐躲避不及。
無形之中,小武只能去做邊緣人,換回某些滿足和安慰。某天在歌廳唱歌時,小武結識了胡梅梅(左百韜),相似的心境讓兩人建立了某種曖昧的情感。
然而胡梅梅明白,小武並非她的彼岸,她需要找到一個更有力的「臂膀」改變自己的命運。對此小武雖也明白,卻在事情發生時仍無法抑制失落。面對自己的未來,處境更加尷尬窘迫的小武愈發茫然無措。
2、《站台》
《站台》是家鄉年輕人的成長故事,《小武》則是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大時代中,「穿越於城市與鄉村間的芸芸眾生」的一個縮影。
《站台》以民間青年文化工作者在時代變遷中的命運反映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投射了導演更多的個人情感印記,無論是完整的符號表達,還是紀實美學的堅守,都讓觀眾看到了一代人的青春、理想與人生。
3、《任逍遙》
兩位無業少年小季和斌斌整日以騎摩托車兜風為樂,或是去煙霧繚繞的娛樂中心打發時間。小季愛上了漂亮的舞蹈模特巧巧。巧巧有個男朋友,是個街頭混混,但小季並不介意。
斌斌的母親認為兒子應該去當兵,而他的女朋友將要去北大讀國際商務。斌斌喜歡唱卡拉OK,看動畫片,他不相信未來。
他們所在的城市山西大同離北京較遠,但高速公路與電視使他們能夠緊跟國家在世界政治與經濟體系中所扮演的不斷變化的角色。他們這一代人,有時是很難拒絕掙快錢的誘惑的。
賈樟柯電影評價
從他的電影中可以看到震撼人心的美感,以及他與生俱來的對時間和空間的掌控力,這些都給予觀眾獨特的視角,看到當代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
他的電影摒棄傳統的文學性敘事方式,直接引導觀眾進入影片人物所生活的環境,與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同感悟人生,具有真正的電影感;
他的電影超越了國家與地域的界限,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史重要的組成部分。
4. 《賈想II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賈想II》(賈樟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YmKjTgfxDNYoqngibcckhA
書名:賈想II
作者:賈樟柯
豆瓣評分:8.4
出版社:理想國 | 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1
頁數:280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賈樟柯在2008到2016年間的文章、演講與對談,這些與電影作品並行的文字,記錄下他電影內外的生活和思索,對於歷史和社會劇變的關懷和反思,呈現更為廣闊和深厚的生命底色,也揭示出他電影的緣起和歸宿。在電影中,賈樟柯記錄下大時代里被政治打擾的個人和被時光遺忘的生命細節,凝視劇變年代裡被權力和經濟利益拋向邊緣的個人,敘述在超現實的經濟運動中普通人的悲歡離合。放下攝影機,拿起筆,煙霧氤氳中,賈樟柯向青春告別,卻無數次憂愁上身,思緒飄回汾陽的街道、北京的胡同,想起縣城的少年、百無聊賴的青春,緬懷文學啟蒙的恩師,感嘆與侯孝賢、楊德昌等前輩的交往與遺憾,也直白道明以電影打撈歷史細節、對抗遺忘和反思歷史的初衷。
作者簡介:
賈樟柯
導演、製片人、作家。
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
1993年入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
【理想國·賈樟柯作品】
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
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問道——十二種追逐夢想的人生
5. 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
讀賈樟柯這本書,似乎與他談了場戀愛。你面前的這個人是真實的,有電影創作的理想,有憤世嫉俗的血性,你會了解他,喜歡他。那個小鎮青年,在荒敗頹廢的青春歲月,很多次經過淪落下沉的十字路口,但是他成長起來,走出小鎮,拍起了電影。粗糙的內心有了表達的慾望。
這本電影手記,是從1996年到2008年,從他的第一部片子「小山回家」到頗具爭議的「二十四城」。我跟著書中的時間線,一部部的刷他的電影,看一部電影,翻幾篇他關於這部電影的自述、或訪談、或公開講稿。這種感覺特別好,似乎你一邊看美食節目,一邊品嘗著節目里的美食,雙重享受。
「小山回家」,是賈科長的第一部電影,他說「我們的攝影機不再漂移不定,我願意直面真實,盡管真實中包含著我們人性深處的弱點甚至齷齪。我願意靜靜地凝視,中斷我們的只有下一個鏡頭,下一個凝視,我們甚至不像侯孝賢那樣,在凝視過後將攝影機搖起,讓遠處的青山綠水化解內心的悲哀。我們有力量看下去,因為——我從不迴避」,能把這樣一個低到塵埃里的故事拍的讓人觸動,讓我相信導演的心中有光。
我看的最早一部賈科長的電影是「二十四城」,當時特別感動。也許是因為我也曾經近距離見證過80年代國企大廠的輝煌,更全過程經歷了它的拆除、搬遷、清算。這部電影似乎是一個影像記憶,把一切鎖在了那個年代。整部電影中有大量的訪談,賈科長接觸了一百多個工人,拍了五十多個工人,最後找了五個真實人物放在影片中。另外四個人物是虛構的,請了呂麗萍、陳沖、陳建斌、趙濤扮演。讓我覺得特別震撼的是,這五個真實平凡人演繹更加讓我動容。真實的力量。
「三峽好人」,「任逍遙」,「世界」,這幾部電影我都特別喜歡。賈科長除了對電影的初心,文字中還有小小的叛逆。他常常會直擊一些大導演,他說張藝謀的「十面埋伏」、「英雄」只是娛樂至上,金錢至上的產物。抨擊電影的現狀,吐槽了釜山影展「花火怒放,錄像機不轉」
我喜歡賈科長電影語言下,滿目瘡痍的生活,更喜歡那迎著陽關拍攝的瞬間,短暫的逆光,讓潮濕的世界有片段的溫暖。或許,真的,所有的美好只是一瞬。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正好趕上「二十四城」上映,極具爭議。但我仍然相信文字中的賈科長,他的溫柔克制,真實可愛。
6. 李若彤《好好過》的序言竟是古天樂幫忙寫的,哪些藝人曾為別人「提筆」
李若彤在介紹自己的新書《好好過》時透露:新書的序言部分是好朋友古天樂幫忙寫的。
在這篇序中,字里行間是兩人的情誼也藏著多年互相支援的力量。古天樂說:“書名是很有意思的《好好過》,內容是透過分享她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鼓勵年輕人在遇到困難時,也要有信心和方法安然度過。我認為,只要抱著這種態度,人生總會有意想不到的邂逅與發現”。
陳丹青評價過:
與凱歌藝謀比與馮小剛比,賈樟柯是跟他們不同的一種動物。c同時推薦一下陳凱歌的《少年凱歌》,文筆優美流暢,感覺放在文學界也是大師級別的水準,描寫的很有畫面感,很動人,感覺是導演裡面寫書寫得最好的。
7. 《賈想I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賈想 I》(賈樟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LpDAnZPx8XXPmhcHLBaoig
書名:賈想 I
作者:賈樟柯
豆瓣評分:9.0
出版社:理想國|台海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7-6-1
頁數:296
內容簡介:
★ 剛才有年輕人問:「誰能救救我們?」我的回答可能會讓年輕人不舒服:這是奴才的思維。永遠不要等著誰來救我們。我們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我靠的是一筆一筆地畫畫,賈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膠片。
——陳丹青
★陳丹青稱他為「不一樣的動物」。戛納國際電影節「金馬車獎」獲得者,首個獲得該獎的華人導演賈樟柯第一部回顧其電影創作和思路歷程的著作。
★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
北島在一篇散文中寫道:人總是自以為經歷的風暴是唯一的,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東搖西晃。
最後他說,下一代怎麼個活法?這是他們自己要回答的問題。
我不知道我們將會是怎麼個活法,我們將拍什麼樣的電影。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個空洞的詞——我們是誰?
——賈樟柯
★「郵政綠」皮面軟精裝設計,適合隨身攜帶,細細品讀「柯長」對電影藝術、社會現狀的深刻思考。
本書稿是著名電影導演賈樟柯第一部回顧其電影創作和思路歷程的著作,也是對其1996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記錄了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此書2009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首次出版,此次經作者重新修訂,改版推出。書中收錄了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表性訪談。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為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出導演個人敏感而執著的心路歷程,也體現出賈樟柯以電影抒寫鄉愁的深切情懷。
攝影機面對物質卻審視精神。
在人物無休止的交談、乏味的歌唱、機械的舞蹈背後,我們發現激情只能短暫存在,良心成了偶然現象。
這是一部關於現實的焦灼的電影,一些美好的東西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們面對坍塌,身處困境,生命再次變得孤獨從而顯得高貴。
<導演的話>(「1998年,小武」)
我想用電影去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緩慢的時光流程中,感覺每個平淡生命的喜悅或沉重。「生活就像一條寧靜的長河」,讓我們好好體會吧。
北島在一篇散文中寫道:人總是自以為經歷的風暴是唯一的,且自喻為風暴,想把下一代也吹得東搖西晃。
最後他說,下一代怎麼個活法?這是他們自己要回答的問題。
我不知道我們將會是怎麼個活法,我們將拍什麼樣的電影。
因為「我們」本來就是個空洞的詞——我們是誰?
<我不詩化自己的經歷>
在法國的一家影院,我觀看了文德斯的最新紀錄片《樂滿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這部主要拍攝於古巴、講述幾個老爵士樂手生活的影片也是用數碼技術拍攝,而後轉為膠片的電影。銀幕上粗顆粒的影像閃爍著紀錄的美感,而數碼攝像機靈巧的拍攝特點,也為這部影片帶來了豐富的視點。觀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觀眾熱情的掌聲,不禁讓我感慨,一種新的電影美學正在隨數碼技術的發展而成型。數碼攝像機對照度的低要求,極小的機身,極易掌握的操作,極低的成本,都使我們看到一種前景。
<有了VCD 和數碼攝像機以後>
這些年來,我目睹了太多朋友想拍一部電影而經歷的遭遇。有的人懷抱一疊劇本,面對「推銷者勿入」的牌子,艱難地推開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各種各樣的臉色面前,自尊心嚴重受挫,理想變成了兇手。有的人將希望寄託在人際關系之上,千方百計廣交朋友,在逢場作戲中盼望碰到大哥,能幫小弟一把。但大哥總在別處,希望總在前方。有一天突然會有「老闆」拿走你的劇本,一年半載後,才發現「老闆」也在空手套白狼,而且不是高手。也有人在向外國人「公關」,參加幾次外交公寓的party 後,才發現洋務難搞,老外也一樣實際。大小娛樂報紙你方唱罷我登場,一片繁榮景象。但在北太平庄一帶遛遛,心裡依舊凄涼。機會看起來很多卻無從入手。於是電影研究得越來越少,社交能力越來越強。幾個同病相憐的朋友偶爾相聚,在北航大排檔喝悶酒,猜拳行令時開口便是:「人在江湖漂呀,誰能不挨刀呀!一刀,兩刀……」
<東京之夏>
後來有人跟我說,你選擇小偷這樣一個角色作為主要人物缺乏普遍意義,不符合你記錄這個時代的創作意圖。我覺得要談一個作品裡的角色有沒有普遍性並不在於他具體的社會身份是什麼,而在於你是否能從人性的角度去對這個特定的角色加以把握。
我之所以會對小偷這個角色感興趣,是因為他給我提供了這樣一種角度,通過這個角度去切入可以表現出一種很有意思的關系轉換。譬如小武的朋友小勇,他本來也是個小偷,通過販私煙、開歌廳,搖身一變,成了當地有頭有臉的「民營企業家」。這里就有一個價值關系的轉換:販私煙→貿易,開歌廳→娛樂業,像小勇這樣的人在這樣一個世界裡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如魚得水地變來變去,不斷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只有小偷,到什麼時候他也只是個小偷。
我的這種美學偏好,可能多少來源於我對博爾赫斯小說的閱讀經驗。當然我讀的是中文譯本,所以我沒有辦法去判斷他原來的文字。通過譯本,我所接觸到的是一個個不帶修飾成分的具體的文字意象,博爾赫斯用這樣一種簡潔的文字通過白描為我們構築起了一個撲朔迷離的想像世界—這正是我在拍電影的時候非常想去實現的。像《小武》里梅梅吻了小武以後那一組鏡頭的安排,畫外配上了吳宇森《喋血雙雄》里的音響,目的是想製造這樣一種間離的效果:使我們的感知能夠來來回回地在現實和非現實的兩個層面上自由地進行穿梭。
<一個來自中國基層的民間導演(對談)>
但電影開演後,我一下跌進了楊德昌細心安排的世俗生活中。這是一部關於家庭、關於中年人、關於人類處境的電影。故事從吳念真飾演的中產階級擴展開去,展示了一個「幸福」的華人標准家庭背後的真相。我無法將這部電影的故事一一道出,因為整部影片彌漫著的「幸福」真相讓人緊張而心碎。結尾小孩一句「 我才七歲,但我覺得我老了」更讓我黯然神傷。楊德昌的這部傑作平實地寫出了生之壓力,甚至讓我感覺到了疲憊的喘息。我無法將《一一》與他從前的電影相聯系,因為楊德昌真的超越了自己。他可貴的生命經驗終於沒有被喧賓奪主的理念打斷,在緩慢而痛苦的剝落中,裸露了五十歲的真情。而我自己也在巴黎這個落雨的下午看到了2000 年最精彩的電影。
<誰在開創華語電影的新世紀>
我的方法是根本不介入那個所謂的圈子之中,更對其中的恩怨不感興趣。在北京,相對來說我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雖然多少有些封閉,但我在其中可以焦點集中地專注於自己的工作。從一開始我就對自己的創作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規劃,希望能夠逐漸在電影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工作方法,讓我能不太在意創作之外的事情,包括影展的得失和票房的好壞。因為這兩者都不是我的終極目標,讓我焦灼的永遠是藝術上的問題,而藝術問題是你自己的事情,與圈子無關,與他人無關。
<經驗世界中的影像選擇(筆談)>
我特別喜歡安東尼奧尼說的一句話,他說你進入一個空間裡面,要先沉浸十分鍾,聽這個空間跟你訴說,然後你跟它對話。這幾乎是一直以來我創作的一個信條,我只有站在真的實景空間裡面,才能知道如何拍這場戲,我的分鏡頭差不多也是這樣形成的,它對我的幫助真是特別大。在空間裡面,你能找到一種東西,感覺到它,然後信賴它。
我拍了很多空間。火車站、汽車站、候車廳、舞廳、卡拉OK、檯球廳、旱冰場、茶樓……後期剪輯的時候,因為篇幅的限制,好多東西不得不去掉,我在這些空間裡面找到了一個節奏,一種秩序,就是許多場所都和旅途有關,我選擇了最符合這條線的東西。
電影是一種工業,拍電影是一個非常有計劃性的工作,一個導演獨立製片的方法也是為了盡量減少工業帶來的捆綁和束縛。那種束縛不單是製片人的壓力,電影審查的控制,電影製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種規范,DV 帶給人一種擺脫工業的快感。在拍公共汽車站的時候,當地的向導先帶我們去煤礦拍了一個工人俱樂部。出來以後,就是電影里那個地方,正好有一些人在等車。太陽已經開始下來,一下就有被擊中的感覺。我就拍這個地方,一直拍,一直拍,拍了很多東西。當我拍那個老頭兒的時候,我已經很滿意了,他很有尊嚴,我一直很耐心地拍他,當我的鏡頭跟著他上了車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女人就闖入了,我的錄音師說我那一刻都發抖了。我注視她的時候,她的背景是非常平板的工人宿舍區,那時候我特別有一種宗教感,就一直跟著拍;然後又有一個男人突然進入了,他們什麼關系,不知道,最後兩個人都走掉了。整個過程裡面,我覺得每分鍾,都是上帝的賜予。
<《公共場所》自述>
我還是習慣下午在黃亭子見人:約朋友舉杯敘舊,找仇家拍桌子翻臉,接受采訪,說服製片,懇求幫助,找高人指點。酒喝不多話可不少,我的家鄉汾陽產汾酒,常有名人題詞。猛然想起不知誰的一句詩:有酒方能意識流,大塊文章樂未休。於是又多了一些心理活動。在推杯換盞時心裡猛地一沉,知道正事未辦,於是悲從心起。話突然少了,趴在桌子上看燭光跳動,耳邊喧鬧漸漸抽象,有《海上花》的意境。於是想起年華老去,自己也過上了混日子的生活。感覺生命輕浮肉身沉重。像一個老男人般突然古怪地離席,於回家的黑暗中恍惚看到童年往事。知道自己有些醉意,便對司機師傅說:有酒方能意識流。師傅見多了,不會有響應,知道天亮後此人便又會醒:向人賠笑,與人握手,全然不知自己曾如此局促,丑態百出。
到了下午,又在等人。客人遲遲不來,心境已然沒有了先前的躁動,配合下午清閑的氣氛,站起來向窗外望。外面的人們在白太陽下騎車奔忙,不知在追逐什麼樣的際遇。心感蒼生如雀,竟然有些憂傷。突然進來一位中年女子,點一杯酒又讓小陳放張信哲的歌,歌聲未起,哭聲先出。原來這酒吧也是可以哭的地方。
現在再去黃亭子,酒吧已經拆了,變成了土堆。這是一個比喻,一切皆可化塵而去。於是不得不抓緊電影,不為不朽,只為此中可以落淚。
<有酒方能意識流>
作者簡介:
賈樟柯
導演、製片人、作家。
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
1993年入讀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現居北京。
【理想國·賈樟柯作品】
賈想Ⅰ:賈樟柯電影手記1996—2008
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即將出版)
問道——十二種追逐夢想的人生
8. 《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gRTBu5YOG9BPP76sIAVGg
書名:賈想1996—2008
作者:賈樟柯
豆瓣評分:8.6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3
頁數:266
內容簡介:
該書是賈樟柯本人第一本有關電影創作的著作,是對其十餘年來導演生涯的梳理與總結,全景紀錄了這些年來其思考和活動的蹤跡。書中收錄了賈樟柯導演生涯各時期對電影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獨特的思考,另有多篇與電影界、藝術界、媒體等多領域關鍵人物的代表性訪談。
全書以賈樟柯所拍電影為綱,所有收錄文章以發表的時間順序排列,呈現出導演個人敏感而執著的心路歷程。發行其間還將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賈樟柯的第一本電影專著,該書匯集了賈樟柯從影十二年裡所寫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講,對談實錄。
全書文字風格堅定或迷惘,憤怒或幽默,更體現出賈樟柯以電影抒寫「良知的鄉愁」的深切情懷。
作者簡介:
賈樟柯,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美國《紐約時報》評價他為「當今世界40歲以下的最佳導演」。
生於1970年,山西省汾陽人。1993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blog)文學系,從1995年起開始電影編導工作。1998年,其處女作《小武》獲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國際電影界稱他為「亞洲電影閃電般耀眼的希望之光」。2004年,獲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勛章。2006年,故事片《三峽好人》獲第63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逐漸被國際公認為當代電影大師。至今為止,《三峽好人》一片已經獲得超過40個國際獎項,其中包括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2007年,獲達沃斯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稱號。同年,擔任第6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短片及電影基石單元評委會主席,是有史以來擔任這項職務的最年輕導演。2008年,獲法國杜維爾電影節傑出藝術成就獎,同年被英國《衛報》評選為全球十大環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