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巴托克在創作時是如何吸收本民族音樂特點的
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家,比較音樂這一學科的奠基人,巴托克將西方作曲與東歐的民間音樂相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使得了巴托克在20世紀創造了一批優秀的鋼琴作品,也使得他成為了當時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巴托克對於民族音樂風格的理解,也成為現如今我們學習鋼琴作品的重要依據。
巴托克用最原始樸素的生命力,將音樂與人們生活自然、親切的聯系起來,反映出了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這也是巴托克在創作時所獨有的魅力。
『貳』 巴托克的音樂對現在的音樂形式產生了什麼影響呢
人們尊敬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不僅是因為他作為一名鋼琴演奏家的能力〔他的老師將他比作19世紀最偉大的鋼琴演奏家弗朗茲•李斯特(Fmnz Liszt, 1811—1886)〕,而是因為他的作曲。他的作品中保留了匈牙利民歌的傳統。巴托克研究和分析匈牙利、羅馬和阿拉伯的民間樂曲。在他的一生中,他出版了數千本這種民歌集。民族音樂對其他作曲家也產生過影響,但是,是他第一個將它們組成一個完整的音樂藝術組合。他的這些獨一無二的民間音樂展現了音樂的純粹本質。他的傑作包括:色蕾《木刻王子》(The Wooden Prince)和《神奇的官員》(The Miraculous Mandarin)和獨幕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以民間音樂為核心的音樂作曲對音樂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美國作曲家艾倫•科普蘭(Aaron Copland,1900 —1990)的作品《阿巴拉契亞山脈的春天》(Appalachian Spring; 1944)就帶有這種特點。
『叄』 巴托克《獻給孩子們》之16是什麼調
同主音、同音列。巴托克《獻給孩子們》之16是調同主音、同音列,《獻給孩子們》鋼琴作品集誕生於巴托克創作的成熟時期,從作品名字解讀也能看出,這部作品是巴托克廣泛吸收匈牙利民族音樂,從中提煉出來的兒童鋼琴教材。
『肆』 如何分析巴托克《獻給孩子們》
作者:胡楠
貝拉·巴托克(1881—1945年)生於匈牙利,是鋼琴家和民間音樂學家。1899—1905年,巴托克的音樂風格在匈牙利內外贏得極大的贊譽,當時他的創作風格以西歐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為主。到了1906—1919年,巴托克的音樂風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形成自己獨特的巴托克式的音樂風格,他將匈牙利民間音樂的調式調性與西歐現代音樂理論體系中的最高成就巧妙融合,創作自己的作品,並取得了重大的成就。1920—1940年是巴托克創作的極盛期,他的很多創舉震動了20世紀藝術圈,一些專家們甚至堅信他的精華可以與貝多芬相提並論。這使得當時的巴托克被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音樂大師之一,是匈牙利現代音樂的領袖人物。1940—1945年,巴托克到了美國,進入晚年創作時期。
巴托克是一個處於20世紀這個復雜年代的作曲家。20世紀以後,西方音樂藝術領域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一次革命,催生出多樣的理論體系與流派,這些理論體系與流派的產生源於音樂理論、思維邏輯、寫作、構思、聽覺習慣等諸多變化,成為20世紀音樂創作的主潮。巴托克的音樂寫作風格在當時被評價為原始主義音樂,即以民間音樂為素材,在創作中大量融入現代音樂的和聲手法,造成一種「原始性的神秘色彩」。
《獻給孩子們》這部兒童鋼琴曲集,是巴托克早期的鋼琴作品。他從1905年起開始收集農民歌曲,他的采樣范圍擴大到東歐各國、埃及和土耳其。對於這些民間音樂,巴托克做了科學的比較,並從中總結出民族調式調性風格曲調編輯成曲。在原有民歌曲調旋律的基礎上,用各種方式為民歌編曲,巴托克的作曲風格也由此遠離了浪漫主義風格。《獻給孩子們》這部曲集,在和聲的運用方面有很多大膽的嘗試,為20世紀和聲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理念。筆者在這里主要列舉這部曲集中前人沒有或較少提到的兩方面的成績。
一、復合和弦
巴托克的《獻給孩子們》的和聲特點如下:不協和和弦的應用,是巴托克對傳統和聲理論的繼承與創新的體現。在傳統和聲中有大量的高疊和弦,這些和弦都具有強烈的不協和性,如例1。
這些和弦是調內不同級三和弦組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強烈不協和性的高疊和弦,這在當時給很多作曲家帶來創新的啟示,如例2。
這是具有強烈不協和性的和弦。如果把看成是#3,則構成增九和弦。而巴托克這種和弦的構成方法,是多調性融合的結果。這種和弦在20世紀被稱作「復合」和弦,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結構的和弦在縱向上同時結合。這個復合和弦的運用與傳統意義的高疊和弦,從調式理論和和弦形式上都有著明顯的界限。巴托克「復合」和弦初級和聲理論形成,並在他之後很多作品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並在20世紀和聲中廣泛應用,進一步擴延了20世紀和聲中的不協和理念。這給20世紀很多作曲家帶來啟示,中國的很多作曲家也沿用這一創作手法。如例3。
這是巴托克復合和弦在中國作品中最好的體現。這里是一個不協和和弦,多調性的構成方式構成了復合和弦。但如果這里把#4換成5,則構成13和弦,就是高疊和弦了。巴托克這一創新理論對20世紀以後的作曲家有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從這部曲集就表現出來了。
二、旋律形態的復調化特點
縱觀整個作品,巴托克不止在和弦結構方面進行和弦的復合,還有以復調化的旋律形態作為這部曲集旋律的總的特點,這對20世紀的影響也非常深遠。這為巴托克創作理論的形成,以及確立他在20世紀音樂歷史上的地位奠定了基礎。《獻給孩子們》中有很多這樣的旋律特點出現,如例4。
例4:
這里,調式為中古調式的和聲語言,時而交替、時而融合。開始時,,這里旋律聲部為g多利亞,和聲用g愛奧利亞,調性有「復合」的特點。這種調性「復合」是主調思維與復調思維相融合的結果。旋律形態是復調化的旋律形態,這里,旋律聲部中的#1音的出現,成為中心點,為旋律聲部g多利亞與和聲g愛奧利亞兩個調性的中心點。#1也是引入g利底亞調式元素,為g多利亞與g愛奧利亞的結合起中介的作用。這樣,這里就有了三重調性——g多利亞、g愛奧利亞、g利底亞的「復合」。如例5。
例5:
到中部,旋律聲部與和聲又都回到g多利亞,形成短暫的融合。在最後一個樂句時,則回歸到開始處的。兩端的調性「復合」與中間部的調性融合形成對比。這里,調性的主音g音在調式交替與多調「復合」的共同作用下削弱了原有的和聲作用,將原有調式調性的概念進行「軟化」,但還沒有完全脫離古典調式調性中的因素,使這種音樂具有復古、朦朧、復調式的旋律色彩。到了20世紀,產生了對「中古調式」、復調旋律形態思維模式回歸的現象。這種創作方式仍以調性思維作為主導的理論概念作為中心點。在保持把調性精神作為基礎的基本原則的同時,將一種古老的調式音階、復調旋律形態元素融入到20世紀現代音樂作品當中。這種創作模式以代替古典調性思維範式、擺脫古典和聲語境模式為特點,為20世紀的很多作曲家廣泛使用,如德彪西、肖斯塔科維奇等。
筆者認為,巴托克在《獻給孩子們》這部曲集中復調化的旋律形態創作思維,是其創作成熟期的主要技術來源,為其之後的創作,更為許多20世紀的作曲家提供了創作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進.調性思維的「範式轉換」[J].樂府新聲,2001(3)(4).
[2]姚恆璐.二十世紀作曲技法分析[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3]拉約什·萊斯瑙伊.巴托克傳[M].顧連理譯.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
『伍』 在動漫《交響情人夢》中出現過哪些古典音樂
貝多芬,第五號小提琴奏鳴曲,f大調,作品24,《春》第一樂章,與第一集相同,小提琴手峰龍太郎因為太自我,無法與別人合奏,而導致留級。在與男女主接觸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了自身的不足。不過,這集及以後的各集當中,基本都是引用原曲的,所以完全聽不出糟糕的效果。《春》這首曲目,的確如女主感受的那樣,聽起來是非常舒服的。
『陸』 巴托克·貝拉的主要作品
●歌劇
藍鬍子公爵的城堡(Duke Bluebeard's Castle,1918年)
●芭蕾舞劇
木偶王子(The Wooden Prince,1917年)
神奇的滿洲大人(The Mirzculous Mandarin,1919年)
●鋼琴曲
《小宇宙》(Mikrokosmos,1926年-1937年)
《羅馬尼亞地方舞曲》(Romanian Folk Dances,1915年)
●管弦樂作品《匈牙利素描》(1931年)
《樂隊協奏曲》(1943年)
《第三鋼琴協奏曲》(Piano Concerto No.3,1945年)
《第二小提琴協奏曲》
《中提琴協奏曲》(Concerto for Viola,1945年)
《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作的音樂》(Music for Strings,Percussion & Celeste,1936年)
《為兩架鋼琴和打擊樂而作的奏鳴曲》(Sonata for Two Pianos & Percussion,1937年)
●合唱《世俗康塔塔》(Cantata Profana,1930年)
『柒』 巴托克的代表歌劇有哪些
他的代表作有歌劇《藍鬍子公爵的城堡》(1911)、舞劇《木雕王子》(1916)、《神奇的滿大人》(1919)、鋼琴組曲《小宇宙》(1926-1939)、《第二小提琴協奏曲》(1938)、《第三鋼琴協奏曲》(1945)、《管弦樂協奏曲》(1943)、《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寫的音樂》(1936)等。
『捌』 請問有誰聽過巴托克的The Miraculous Mandarin,如何去欣賞這音樂劇呢怎麼才能聽得明白呢
神奇的滿大人(The Miraculous Mandarin) OP.19/Sz.73
巴托克作於1919-1927年。1928年10月15日首演於於布達佩斯,多那尼指揮。
喧鬧的樂隊描繪了少女房間外面銜道上熱鬧的情景。之後樂隊突然安靜下來。定音鼓的敲擊引出了三個窮困潦倒的惡棍,他們強迫少女到窗口引誘過路者以便搶劫。少女拒絕了,但在惡混的威逼下,她跳起了勾引男人的舞蹈,這以單簧管的獨奏來表現。第一個上鉤的是個貧窮的老者,加弱音器的長號奏出滑音表現他誇張地、痙攣地向少女求愛。三個惡棍發現他沒錢,將他扔出門外。第二個上鉤者是個惶恐顫抖的青年人,少女和他跳起了舞蹈,但由於他也沒錢,惡棍們又將他轟走。樂隊用長號奏出東方色彩的滿大人主題,少女感覺到了他的存在,因預感到悲劇將要發生而害怕。滿大人出現在門口,少女克服了恐懼,請他進來並為他跳舞,心情從害羞而逐漸變成挑逗。滿大人屹立不動,但他的眼睛卻噴射著感情之火。少女撲到滿大人的腳下,又因恐懼而拒絕了他的擁抱。於是,滿大人開始追逐少女,弦樂的快速音群在低音樂器強烈的持續背景上飛奔,滿大人終於抓住了少女,他們扭成一團.三個惡棍上來,搶走了少女和滿大人的珍寶,並要殺死他。但由於滿大人的強烈願望,無論三個惡棍用什麼方法——窒息、利劍刺胸——都無法置滿大人於死地。後來,他被吊在枝形燈架上,燈光穿透他的身體,發出藍綠色的光,他那充滿慾望的眼睛始終追隨著少女。最後,滿大人被放下,重新去追求少女,她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滿大人的願望滿足了,他的傷口開始流血,他安詳地走向了死亡
『玖』 請教一些西方古典音樂的問題
我是准大一的`絕對沒他們專業!
文藝復興時期其實基本沒人去聽的,有個東西叫「格里高利聖詠」大概是這個時期的吧`聽起來像喃經~
巴洛克時期是1600s左右吧`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斯卡拉蒂……有很多啦`不過大多數人就是聽前面三個人的~
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亨德爾:哈里路亞(清唱劇《彌賽亞》的一個唱段),
維瓦爾第:四季
這些你都應該曾經聽過,其他那些「重量級」的你有辦法知道的。感受……真的不好說`這東西很主觀啊
古典時期是1700s這段時間,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就是這時期的「巨人」啦~
海頓沒在平時聽到過,他的交響曲好像都很強~還有首小號協奏曲很好聽
莫扎特,土耳其進行曲(是第十一鋼琴奏鳴曲的第三樂章)、第四十交響曲(就是那《不想長大》)、G大調弦樂小夜曲你肯定聽過,或許你還聽過第二十五交響曲和別的~交響曲最好要數39、40、41,鋼琴協奏曲最好應該是20~24and27,還有安魂曲(這是體裁名稱不是標題)啊之類的`其實莫扎特基本上都是優質產品,所以說是天才啊~
貝多芬 最強的是交響曲和鋼琴奏鳴曲,交響曲3「英雄」、5「命運」、6「田園」、7、9「合唱」(歡樂頌是其中的第4樂章,不過比平時聽到的那個主題長得多,要20分鍾以上)是強中強;奏鳴曲有的記不得是第幾啦`有名的是「悲愴」「月光」「熱情」「告別」「黎明」。還有他的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很什麼的。這個人我有感受:雄渾+熱情
下個時期是浪漫主義時期:韋伯、舒伯特、柏遼茲、門德爾松、舒曼、肖邦、勃拉姆斯、李斯特、瓦格納、柴可夫斯基……
舒伯特:我不是很了解啦``第八交響曲、「鱒魚」鋼琴五重奏、「死神與少女」四重奏,號稱「歌曲之王」那些歌曲我沒聽過`……我只聽過《菩提樹》(這是歌曲集)
柏遼茲,我只聽過幻想交響曲,相當棒!
門德爾松:小提琴協奏曲、3「蘇格蘭」、4「義大利」交響曲、為莎翁劇《仲夏夜之夢》作的配樂,創造了一種體裁叫「無詞歌」最有名的應該是「春之歌」
舒曼,第一交響曲「春天」,「童年情景」鋼琴組曲(應該是這個體裁吧)
肖邦:全都是好東西,夜曲(這是體裁)算是「特色專業」!平時會碰到的:降E大調夜曲、E大調練習曲、c小調練習曲(花名「革命」)、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應該也叫波蘭舞曲吧)
勃拉姆斯:這是好東西!勃拉姆斯是舒曼的學生,都說他喜歡舒曼的老婆,這種事情是容易把人搞出問題的,又非主流,所以他的東西壓抑情緒似乎比貝多芬還重。交響曲都是好東西,尤其1、4!小提琴協奏曲、兩首鋼琴協奏曲、匈牙利舞曲集、單簧管五重奏
李斯特:鋼琴據說彈得特棒`開創「交響詩」體裁。交響詩《前奏曲》1、2、鋼琴協奏曲 匈牙利狂想曲集(第二首似乎很那個`第六首也挺……)
瓦格納:瓦格納和勃拉姆斯是死對頭是李斯特的女婿,李斯特的女兒的前夫似乎是個勃拉姆斯派分子,瓦格納大致算改良派,勃拉姆斯大致算保守派,但是後來的激進派——現代主義似乎又對勃拉姆斯稍微好點點。瓦格納都是歌劇`不太好這口,我還是比較願意看電影`但是序曲我還是聽滴~《湯豪瑟(這是男主角名字,音譯的)》《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的序曲都挺那個的`還有《尼伯龍根指環》的一集《女武神》的一個唱段叫「飛騎的女武神」、《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的前奏曲+「愛之死」都是傳得比較廣的唱段`尤其是「女武神」。現在兩個都是保守派啦`我更鍾意勃拉姆斯
柴可夫斯基:有人說他是同性戀`估計是看人家有富婆資助,眼紅。有人說他是霍亂死的又有人說他是自殺的``有心理障礙嫌疑……4、5、6交響曲一部比一部棒,一部比一部消極~小提琴協奏曲聽著不知該高興還是悲傷`第一鋼琴協奏曲`我不是很喜歡了`但那是經典之作
1800s後期是「後浪漫主義」,這個「後」和「後現代」的「後」感覺好像不太一樣,傳承的成分多一些。拉赫瑪尼諾夫、布魯克納、馬勒、理查德.施特勞斯算是代表吧
,特徵是:「虛無主義」開始抬頭,這個時期西方人的精神危機開始出現,克爾凱郭爾、尼采這樣的哲學家的出現就是明顯的標志,他們預示著20世紀「存在主義」在歐洲的興起。
拉赫瑪尼多夫:拉赫瑪尼諾夫算是柴可夫斯基的學生,作品悲情色彩比較……但是也富有生命力,可能是由於患過精神病吧` 2、3鋼琴協奏曲、「死之島」交響詩、2、3交響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馬勒:馬勒有神經症(還不是瘋子,大概是抑鬱症那個層次)`好像懂得些尼采``好像弗洛伊德當過他的醫生`。九首交響曲還有些藝術歌曲集是代表作`馬勒差不多是我的最愛!
布魯克納:4、7、8、9交響曲是代表
馬勒和布魯克納的作品生前都沒有人賞識`他們有點像音樂界的尼采和克爾凱郭爾
理查德.施特勞斯(和圓舞曲似乎沒太大關系):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尼採的書)(這部交響詩的開頭「日出」你應該聽過`)《唐吉訶德》《唐璜》《英雄傳說》《死亡與凈化》
後浪漫主義比浪漫主義對死亡更關注`
1800s還有一個些音樂家稱為「民族主義」,他們主要取材於本民族的音樂`應該與當時殖民主義興起,帝國主義開始產生有關吧`音樂家有丹麥的卡爾.尼爾森,挪威的格里格,芬蘭的西貝柳斯,俄羅斯的「五人強力集團」——格林卡,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穆索爾斯基,巴拉基耶夫,居伊(這個沒什麼名氣)還有個鮑羅丁,捷克的德沃夏克、斯美塔納……民族主義其實影響很廣`應該說哪裡有民族音樂哪裡就有古典音樂民族樂派`
尼爾森:可能不是太多人認識這個人`但是還挺那個~3、4、5、6交響曲是代表吧`
格里格:名字不「出名」`曲子卻經常被聽到`為易卜生戲劇《皮爾.金特》作的配樂的「晨曲」「在山神殿」「索爾維之歌」。……我以前還在一部張韶涵和霍建華演的電視劇中聽到過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的開頭
西貝柳斯:最出名的是芬蘭頌`他的交響曲都挺棒`本身好像就是民族革命者``
德沃夏克:8、9交響曲,尤其是第九`大提琴協奏曲~
斯美塔納:《我的祖國》,其中最有名的是「伏瓦塔瓦河」
五人團:格林卡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原著是普希金寫的)的序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舍赫拉查達(或天方夜譚)》《西班牙隨想曲》,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巴拉基耶夫和居伊不認識`鮑羅丁有個交響音畫《在中亞西亞的草原上》。我就只能說得那麼多作品了`他們應該也很優秀,但是在我這里光被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瑪尼諾夫蓋啦`
1800s後期還有個印象派`好像很多人會把那些扭曲的圖像和「印象派」聯系在一起`雖然印象派繪畫是挑戰寫實的先驅`但是畫面還是基本是現實圖景而且富有詩意~印象派音樂也是挺容易被接受的~和莫奈、雷諾阿這樣的畫家的畫的感覺很接近~
德彪西:德彪西是印象派音樂開創者`代表作是《大海》《夜曲》(這是標題啦)《牧神的午後序曲》。(呃……《大海》《夜曲》我不記得啦`好像有個叫「交響素描」)
拉威爾:拉威爾代表作是《波萊羅》(你絕對聽過!)《圓舞曲》芭蕾舞《達芙妮與克羅埃》的配樂
感覺德彪西比較接近莫奈,拉威爾比較接近雷諾阿。
1900s世界變得開始不一樣了`那些1800s後期的音樂家都有一個傾向`——不和諧的音調出現越來越多——虛無化。中國至今似乎都沒經歷過這樣的環境`人們聽到「虛無」似乎覺得是思想不夠樂觀的表現~但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是這樣說的:至於我們自己,則已能按事物的實際情況來看事物,而這就是生活的基礎在我們腳下動搖的原因。藝術家是最先直面虛無的群體`在1930s存在主義開始興盛之前就有了形形色色的「現代主義」藝術~馬勒應該是非現代主義中最接近現代主義的音樂家`施特勞斯應該在這方面也不差~
表現主義無論在繪畫還是音樂都算得上是現代主義中的「前輩」
勛伯格及其倆徒弟威伯恩、貝爾格是表現主義的代表`
勛伯格開創了無調性音樂、十二音序作曲等等,反正對我們來說聽起來就是「怪」``但是如果拋棄「審美定勢」還是有發現的~
匈牙利的巴托克和柯達伊其實我也不懂算是哪民族樂派還是現代派`至少巴托克算現代派不過分`其實我不認識柯達伊~
巴托克代表作有《樂隊協奏曲》《為鋼片琴、弦樂器和打擊樂器所寫的音樂》舞劇《神奇的滿大人》。巴托克在現代音樂地位也很重要`而且不算怪`應該可歸在表現主義這邊`
號稱「音樂界的畢加索」的是斯特拉文斯基`不是說他最厲害`而且畢加索也不是最厲害的~是他什麼派的似乎都行~代表作是舞劇《火鳥》《彼得魯什卡》《春之祭》
說到斯特拉文斯基`就得提蘇聯(不是俄國啦)的現代音樂~那是「新古典樂派」斯特拉文斯基在這一派地位也挺重要`聽起來也不太怪`但有不和諧音~
肖斯塔科維奇:好像都不錯的`5、7交響曲是最有名的`
普羅科菲耶夫:最有名的是第一交響曲「古典」(這是典型的新古典音樂),交響童話《彼得與狼》芭蕾舞《羅密歐與朱麗葉》《灰姑娘》
哈恰圖良:不認得`但是有首「馬刀舞曲」大家都聽過`是一部戲劇里的`是什麼劇我也不懂拉~而且他算不算新古典的我也不清楚`
好像我前面說的除了勛伯格都不算怪`所以說現代主義還是沒有那麼難接受的~真正怪的叫「先鋒派」
瓦雷茲:瓦雷茲現在挺起來`應該不算太怪~但是像「雜訊音樂」「電子音樂」這樣的東西他都算是先驅。代表作……先鋒派音樂家似乎沒有固定風格`所以不好「代表」……《阿美利加(American)》好像是名氣最大的`《電離》好像是「最激進」的,都是打擊樂`
艾夫斯:艾夫斯應該還算"先鋒"吧`第四交響曲和《康科德奏鳴曲》好像比較有名`我聽過第二交響曲`那個一點也不怪`但是康科德奏鳴曲就……第四沒聽過``
約翰.凱奇:他的其他的我都不懂`只懂有個《4分33秒》這個最「有趣」,一共三樂章`演奏者的「演奏」是開關琴蓋`站立坐下`其實就是「無聲4分33秒」,他說場上的一切聲音都是音樂的一部分`所以是「有聲」的。
梅西安:勛伯格開創了「序列音樂」,似乎梅西安把「序列」推廣到了節拍上`為日後的「整體序列」邁出了一步`梅西安最有名的是《末日四重奏》《百鳥蘇醒》《圖倫伽利略交響曲》`梅西安似乎較容易接受~抓住三要素——愛情、信仰、鳥鳴,梅西安能夠辨別很多種鳥叫聲。
施托克豪森:施托克豪森`的音樂是絕對「抽象」,他的音樂主要是電子樂`有名的:《直升機四重奏》(直升機是當樂器用的)、《青年之歌》2007年才死的。
布列茲:現在都還沒死`也是用「整體序列」「電子音樂」作曲,指揮現代音樂的不二人選~代表作……我只聽過《應答曲》`
貝里奧:《交響曲》最有名吧`
那些先鋒派音樂有點……但是如果有人嘲笑那些音樂的話就顯得自己太……愚昧啦``那些音樂家還有很多:路易基.諾諾、卡特、努森、武滿徹、譚盾(這個總該聽過吧`)、格拉斯、亨策……形形色色、各種各樣`不過我說說似乎包括了一些「後現代主義」的啦`其實我也不太分得清`但是顯然`像格拉斯、譚盾沒什麼虛無色彩`「後現代」的特點真的沒搞清楚`好像是「消解」吧``江郎才盡啦我!
四大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門德爾松
三大安魂曲:莫扎特、威爾第、弗雷(你自己查這個人了`法國的)
柴可夫斯基我忘記說他的招牌「三大芭蕾」了: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
本人重要感受~!:音樂是用來聽的`不是用來比素質、氣質、學識……的`音樂不是工具!老子他媽沒修養`照樣可以聽古典音樂`而且只聽古典音樂~!
上述內容有錯`就別怪我啦~我也就只是個業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