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鑒賞電影末代皇帝主題曲
主題曲是戴維伯恩的《Main Title Theme》
戴維伯恩運用了大量的電子音色,旋律大都採用了中國五聲調式,段落較短小,富有趣味,多用於影片情節相對輕松爛漫處。最著名的一段《Main Title Theme》。是影片的片頭曲:幾聲中國鼓的鼓點過後,引出叮咚作響的馬林巴,打擊樂成為全曲交織的背景,而後慵懶的小提琴旋律綿綿地的搖曳出來。
不斷的圍繞著3、5、2、6、1幾個音反復。聽起來有一股搖曳生姿的東方風情,主題演奏過後,又加入了中國笛子和彈撥樂的音色,旋律較前面稍有變化:變得更加緊湊,富有舞蹈性。整首曲子曲調比較平穩,節奏統一,但音樂富有層次感,音樂織體逐漸加厚。這首曲子在典雅幽遠的宮廷韻味中。帶著一種由西方人眼光看待中國文化時,特有的想像力與神秘感。一首《Main Title Theme》拉開了電影《末代皇帝》的序幕。另外,在影片開始後30分鍾處,溥儀和久別的親生母親及第一次見面的親弟弟溥傑在皇宮相見時也用了這段音樂做背景。《Wind,Rain AndWater》是一首清幽曼妙。富有趣味的電子音樂,其中也不乏中國民族樂器的音色。按照音樂的風格和配器特徵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比較輕巧活潑。以手風琴和古箏音色為節奏背景和低聲部,採用三拍子的節奏。旋律聲部使用了《Main Title Theme》的主題,其音色清脆剔透。影片22分鍾處,眾人哄幼年溥儀洗澡時使用了這段音樂,極富幽默感。第二部分節奏變成了四拍子。採用了一系列琶音作為聲部支撐,旋律聲部依然是取自序曲的主題,為弦樂和吹管樂的相互交織。這段音樂用於影片1小時10分鍾處,烘托少年溥儀和眾人玩猜人游戲時沉醉愜意的心情。
負責為本片作曲的有三個人:中國的蘇聰、英國的戴維伯恩(Dadid Byrne)、日本的坂本龍一(Ryuichi Sakamoto)。三人的出身和音樂風格各異,但在影片中卻體現出了東西方文化撞擊之後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為這一部從西方人觀點拍攝的東方電影找到了一套合適的配樂。全片以大氣派的管弦樂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主題旋律變奏音樂交錯,將淖儀一生的傳奇遭遇烘托得很貼切。
2. 求電影《末代皇帝》中所有音樂
《末代皇帝》所有音樂
(2)末代皇帝電影音樂作曲擴展閱讀:
導演伯納多·伯圖魯奇採用了溥儀的家庭教師庄士敦所寫的書籍《紫禁城的黃昏》為原始架構,再參考了溥儀的自傳《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關著作,才開始構思拍攝該電影。貝托魯奇當時向中國政府提交了兩個拍攝計劃,另一個是安德烈·馬爾羅的小說《人的命運》。中國政府最終同意了該片的拍攝,並對內容沒有作任何限制。
這部以中國歷史人物為題材的多國合作影片,體現了電影藝術在編劇、導演、攝影、剪輯、音樂、美工等諸方面的成就。該片以獨特的角度和結構安排,流暢地表現了這個中國近現代史上富有傳奇色彩和歷史意義的事件。該片的成功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應歸功於義大利籍導演貝爾托盧齊。在他的指導下,中國作曲家蘇聰先完成音樂,拍攝時演員伴隨音樂表演,一次完成。
3. 末代皇帝電影里大概105分鍾左右庄士敦離開時候背景音樂是什麼,感覺好熟悉
友誼天長地久啊
4. 藝伎回憶錄、末代皇帝的作曲者
《藝伎回憶錄》的作曲者 約翰.威廉姆斯 ------- 斯皮爾伯格的御用配樂大師
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strItem=funinfo&idArticle=11683
《末代皇帝》作曲者,曾獲奧斯卡最佳音樂獎的蘇聰
http://ke..com/view/892786.htm
負責為本片作曲的有三個人,包括:中國的蘇聰、日本的坂本龍一、和英國的戴維.伯恩(Dadid Byrne)。其中阪本龍一的音樂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國內觀眾最熟悉的序曲則是David Byrne的作品。三人的出身和音樂風格各異,卻能夠發揮出東西方文化撞擊之後又能水乳交融的神奇效果,為這一部從西方人觀點拍攝的東方電影找到了一套最合適的配樂。全片以大氣派的管弦樂和悠揚的主題旋律變奏音樂交錯,將溥儀一生起跌極大的傳奇遭遇烘托得甚為貼切。
蘇聰出身自北京中央音樂學院,跟後來憑《卧虎藏龍》再度揚威奧斯卡的譚盾同被歸類為「新派作曲家」,後來兩人均移民美國。坂本龍一是日本最著名的電子樂團「黃色魔術樂團」(Yellow Magic Orchestra)的主將,因其外形冶艷,也參演過《俘虜》(Merry Chrismas, Mr. Lawrence)的同性戀軍官,並為本片譜出極具風格的配樂。戴維.伯恩則為「說話頭」(Talking Heads)樂隊成員,在英國出生卻長居美國,跟中國人有親屬關系。他不算是專業的電影配樂家,但也經常為電影創作主題曲,也為一些電視配樂。
http://..com/question/3140393.html
5. 《末代皇帝》的片頭曲叫什麼名字
坂本龍一
做的曲子
就叫
the
last
emperor
收錄在
last
emperor
的原聲帶里
6. 蘇聰的音樂歷程
從生活中感悟音樂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蘇聰因為是獨生子,倖免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艱難困苦,也沒到戲班子或歌舞團以拉琴為生。但由於在音樂學院任教的父親成了「專政對象」,蘇聰在音樂學院附中高中畢業時,被通知只能到北京市遠郊區的一個中葯廠當操作工。為了兒子能留在城內,有條件練琴,父親冒著挨批的危險一次次地去懇求,最後總算是放出一句話:「虎坊路浴池有一個工人名額,沒人願去,你願意接受,我們可以同意。」就這樣,蘇聰上了班,而且師傅們還挺滿意他的工作。這里駐有公安人員,許多血案便是在這里找到線索的,它也是個社會渣滓留連的場所,蘇聰在這里從正反兩個方面「接受了再教育」。從1978年到1982年,蘇聰是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度過的。他追憶說:「我在杜嗚心教授班上學作曲時寫過一些我至今看來也有價值的作品。例如,一年級寫的兩首藝術歌曲,二年級寫的鋼琴變奏曲,四年級寫的《第一交響樂》。我認為最突出的是三年級寫的弦樂合奏《侗寨風情》。在這里,我運用了已經掌握的全部現代作曲技巧。今天,即使是把它同歐洲的同類作品相比較,也不會遜色。《侗寨風情》表達了我1980年去廣西壯族居住區采風時的感受。當時,我們肩背行李、錄音機,在晨霧中上路;沿著山谷,爬上險峰,聽著猿啼和隆隆的伐樹聲;到了深夜,又在山寨中傾聽那動人的歌聲。我把這些感受都傾訴在弦樂合奏曲里。」的確,通過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習,蘇聰掌握了用音樂表現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創作技能。
形成自己的音樂散文
1983年初春,蘇聰在慕尼黑高等音樂學院阿克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第二弦樂四重奏》。同年秋天,他的另一部作品《音樂會序曲》誕生。 由蘇聰作曲的《末代皇帝》1997年在香港上演在《音樂會序曲》的說明中,蘇聰寫道:「《序曲》是作曲者夜讀唐代詩人李白的史料和他的詩歌《夜曲》時的有感之作。其音樂的意境使人聯想到山間的靜夜,遠處飄來木魚和暮鼓的回聲,從而使人感受到流浪異鄉的詩人對故土的思念:夢繞著昔日的生活,帝都的雄姿,在回顧半生來幾經戰亂的經歷時,於思潮起伏中不覺晨鍾又起,故而眺望塞上涼秋,倍增對故人浩茫的離情。」接下來,蘇聰寫道:「但是與其說作品是在描寫李白的詩意,還不如說是我想藉此抒發自己當時的鄉情。」
蘇聰曾經這樣描述他在慕尼黑時的生活:「剛到慕尼黑時,為盡快、更多地了解現代音樂,每天早起晚睡,以便將晚飯安排在11至12時之間,這是現代音樂專題的播放時間。以後,對各種風格、體裁的音樂也都聽了,包括流行音樂,這種生活維持了4年。還節衣縮食地省下錢來,看了大量的歌劇、舞劇、音樂會,但叄與最多的是本市大多數人都『不屑一瞥的現代音樂會。到各地叄加現代音樂會,也曾在卡.施托克豪森指導下分析過他的一些作品。但不久,或者說兩年後對先鋒派音樂的興趣就少了不少。」
真正使蘇聰的作品在歐洲重要場合得到介紹還是在柏林。1985年初,為迎接同年6月在西柏林國際藝術節舉辦的東亞藝術節,組委會委託蘇聰,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石井真木,德籍韓裔作曲家尹依桑和韓國作曲家姜碩熙等人各寫一部交響音樂作品,於是蘇聰完成了樂隊音樂《破曉》。
作品在瑞士上演時,巴塞爾的德文報評價說:「這是一部在交響樂隊中強調打擊樂的高度綜合的作品,是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對聽眾來說也是特別動人的作品。它雖具有鮮明的現代派風格,但不屬於學院派中實驗性的那種類型,而是建立在不同的藝術格調中去想像的那一種。」
蘇聰在談及創作體會時說:「這首樂曲與其講是在描寫空靈、淡雅、神秘、虛幻的遠古意境,不如講要藉此表達對今天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的認識……通過火一般熱切的呼喚去訴諸社會的進步。」
《鋼琴幻想曲》1995年獲得國際鋼琴作品比賽第二名。它是與《破曉》同一時期完成的。這時蘇聰已在柏林自由大學音樂研究所隨庫克爾茨教授攻讀比較音樂學博士學位。這部作品是為紀念李斯特逝世一百周年舉辦的國際鋼琴作品比賽而創作的。為演奏成功,父親建議蘇聰要以中國人的音樂思維和特有的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來解釋李斯特的音樂。創造意境則要標新立異,可以想像到夏日的清晨,曙光初露,它柔和而透明;平靜的山谷中,一壺清水飄著或紅或綠的落葉;小鳥一陣驚飛,引起山谷的回響;遠處,瀑布從天際一瀉而下,奔騰洶涌流入池中,山林又是這樣的安靜。同時,為使鋼琴演奏出中國撥弦的琴聲,父親建議蘇聰把琴蓋打開,用手指作各樣的撥弦,其中有輕重撥,用扣環撥,用指甲靠近琴橋撥及運用波形滑奏等多種方法。結果,蘇聰成功地運用了許多嶄新的創作手法。香港作曲家聯會主席曾葉發對此評論說:「作品聽起來很有中國古琴味道,蘇聰的音樂散文風格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1985年6月,蘇聰有了推薦自己作品的出版社--彼德斯音樂出版社,他沒有想到這家世界一流的出版社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追求雅俗共賞的境界
電影《末代皇帝》的音樂曾受到圈內外人士的交囗稱贊。因創作《末》片的音樂,蘇聰做了不少准備工作:讀文獻、走訪專家學者等已不在話下。但要寫出合??歷史人物實際,又具現代感並合乎電影導演貝爾多魯奇胃囗的電影音樂,仍是件難事,因為眾所周知這位國際著名電影導演對電影音樂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末》片沒有分鏡頭劇本,更沒有註明哪個片斷有音樂,需要幾分幾秒。貝氏只交給蘇聰一個文學劇本,要求他每天都叄加拍攝活動,在拍攝休息中有時找他講一下某些場面的音樂設想。至於寫作,蘇聰只能在深夜進行。一段音樂寫完了,通過樂隊排練、錄成後,還要經過導演組審聽通過,否則就要重寫至滿意。但有時已經通過了的樂曲片段在實拍混錄時仍會推翻再來,有時採用的是第五稿,實拍時又臨時改用第二稿。這次電影音樂的創作實踐,大大提高了蘇聰捕捉、結構音樂形象的思維能力和即興創作的能力。在告別宴會上,貝氏對蘇聰說:「你的作品具有高貴、典雅而略帶憂傷的氣質,與這部電影的音樂風格是一致的,這是我邀請你來創作的原因,對你的創作我很滿意。」
蘇聰說,中國傳統文化對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為長期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蘇聰不時產生「生怕把中國文化忘了」的心情。他說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文化,得益於在國內打下的音樂創作的堅實基礎。他十分感謝自己的老師杜嗚心教授。人們常用「雅」和「俗」來形容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但蘇聰並不這么看。他贊成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關於「音樂根本就沒有嚴肅與流行之分而只有好壞之分」的觀點。蘇聰說:音樂作品應該盡量接近生活、接近大眾,說白了就是接近人生。目前,蘇聰正在構思《第二交響曲》,想創作出一部介於「嚴肅」與「流行」之間的作品。他強調:「我要走出自己的路。」著名音樂評論家理查.海門對蘇聰的音樂作品有這樣的評價:「既能很高雅,也能很即興,需要通俗的時候,也能很大眾化!」
7. 1987年美國拍攝《末代皇帝》的片尾曲音樂是叫什麼
Main Title Theme是這個么?http://www.ckroc.cn/attachments/month_0511/10_main%20title%20theme%20(the%20last%20emperor).mp3
末代皇帝原聲曲目
1 First Coronation
2 Open the Door
3 Where is Armo
4 The Red Guard Accordion Band
5 Picking A Bride
6 The Baby (Was Born Dead)
7 The Last Emperoror (Theme)
8 The Last Emperor (Variation 2)
9 Lunch
10 Main Title Theme
11 Paper Emperor
12 Bed
13 Wind, Rain And Water
14 The Last Emperor (Variation 1)
15 Rain (I Want A Divorce)
16 Picking Up Brides
自己網路一下慢慢聽聽,我不知道哪個是您要的
8. 中國首位獲得奧斯卡獎項的藝術家是誰
1988年,蘇聰憑電影《末代皇帝》獲第60屆奧斯卡最佳音樂獎,他是第一個獲得奧斯卡獎的中國人。
蘇聰
中國電影作曲家。原籍廣東東莞,父親蘇夏、母親胡慧朋都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1987年,應聘為影片《末代皇帝》作曲,獲第六十屆奧斯卡最佳原作音樂獎,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中國人。目前,任教於德國。主要作品:《交響序曲》1983/《李斯特鋼琴幻想曲》。
9. 末代皇帝 溥儀知道自己不再是皇帝奶媽被送走時的那段音樂是誰作曲
曲名:Where Is Armo
作曲:坂本龍一 Ryuichi(龍一) Sakamoto(坂本)
坂本龍一在片中飾演甘粕直彥,就是片中自殺的那個滿洲國的實際統治者。
10. 《末代皇帝》里那首《Main Title Theme》是誰的作品
1 First Coronation 登基 - 坂本龍一
2 Open The Door 開門 - 坂本龍一
3 Where Is Armo? 阿毛在哪兒 - 坂本龍一
4 Picking Up Brides 娶親 - 坂本龍一
5 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I 主題變奏曲1 - 坂本龍一
6 Rain (I Want A Divorce) 雨(我要離婚) - 坂本龍一
7 The Baby (Was Born Death) 孩子(生下來就死了) - 坂本龍一
8 The Last Emperor: Theme Variation II 主題變奏曲2 - 坂本龍一
9 The Last Emperor: Theme 主題曲 - 坂本龍一
10 Main Title Theme (The Last Emperor) 末代皇帝主題曲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1 Picking A Bride 選妃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2 Bed 床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3 Wind, Rain & Water 風,雨和水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4 Paper Emperor 折紙皇帝 - David Byrne 大衛·拜恩
15 Lunch 午餐 - 蘇聰
16 Red Guard 紅衛兵
17 The Emperor's Waltz 皇帝的華爾茲 - 約翰·斯特勞斯
18 The Red Guard Dance 忠字舞/紅衛兵之舞
坂本龍一承擔了主演的配樂任務,主題曲及變奏為整部電影奠定了感情基調,而那首膾炙人口的Main Title Theme是David Byrne的作品,悠揚的小提琴旋律,充滿了東方的神秘色彩,作為開篇曲一下子將西方觀眾拉入了神秘而古老的東方世界,曾被佳潔士廣告和很多電視劇作為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