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垮了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垮了

發布時間:2022-12-21 14:11:18

A. 邵逸夫一生捐款無數,這三件事卻做錯了,導致邵氏電影公司落敗

邵逸夫作為曾經邵氏電影和TVB電視王國的掌舵人,除了對香港電影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之外,還是一位慈善大佬,內地數不清的教學樓都由他捐建,前一段時間他的第二任妻子方逸華女士也隨他而去,他們的逝去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邵逸夫在電影電視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頭腦和眼光,不過就算是這樣,他曾經做錯過三件事情,從而導致邵氏電影不斷的走下坡路,當然也有部分原因是他將重心放在了電視上面。

1、放走鄒文懷

鄒文懷是嘉禾電影公司創立人,在邵氏電影公司任職十幾年,從宣傳經理到製片經理,再到副總經理,之後再到首席執行官,十幾年的時間里一直是邵逸夫的左膀右臂。職位不斷提升,薪金卻沒有漲多少,這是兩人決裂的主要矛盾點,再一個就是方逸華的權利越來越大,邵逸夫利用方逸華制衡鄒文懷的權利。

正是基於上面兩點原因,鄒文懷拉走自己的部下何冠昌、蔡永昌等人組建嘉禾電影公司,和自己的老東家對著干,並且將當時邵氏電影最紅的武打小生王羽撬走。此舉對邵逸夫來說是巨大損失,雙方就《獨臂刀》的版權打了一年的官司。想必當年邵逸夫也沒有預料到嘉禾電影公司後來能做那麼大吧,甚至把自己干倒。

2、放棄李小龍

嘉禾電影公司在邵氏打壓下,再加上資金有限,快撐不下去的時候,出現了一個轉機,那就是李小龍的出現。李小龍60年代已經在國外享有盛名,不過當時他決定回香港發展。首先接洽的自然是當時的龍頭老大邵氏,邵逸夫當時對李小龍並不是太重視,也沒有給出李小龍想要的價格。當年邵氏最火的姜大衛和狄龍片酬才1萬港幣。李小龍開出1萬美元的價格,邵逸夫自然不會接受,再者也要考慮自家藝員的感受,就這樣錯過了李小龍。

鄒文懷抓住機會,以7500美元的片酬和李小龍簽約,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李小龍和羅維這對組合祭出《唐山大兄》,直接打破票房紀錄,李小龍迅速成為香江最火的功夫明星。自此之後,嘉禾電影公司活了,可以和邵氏電影一爭高下。

李小龍四部半電影足以讓他傲視影壇,至今他離開已經40多年,可是在我們心中他是永遠的功夫宗師。

3、放棄許冠文

許冠文作為冷麵笑匠,是香港電影無厘頭鼻祖,成就不亞於李小龍。許冠文一開始在無線電視台工作,和弟弟許冠傑主持過綜藝節目《雙星報喜》,曾經兩個月都保持最高收視率。1972年李翰祥在籌拍《大軍閥》的時候,邵逸夫力薦他出演男主角,事實證明邵逸夫的眼光毒辣而且前衛,許冠文的大軍閥非常形象。

1973年許冠文寫了《鬼馬雙星》的劇本,拿給邵逸夫看,希望可以合拍此片,並且平分利潤。只可惜最後邵逸夫以劇本太差拒絕了他。

得不到邵逸夫的支持,許冠文只好另找合作夥伴,1974年鄒文懷和許冠文達成合作,替他組建電影公司,並給予一定的票房分成。不僅可以自己做老闆,拍片子還可以不受限制,許冠文自然轉投嘉禾了。

之後許冠文一發不可收拾,和自家兄弟許冠武、許冠英、許冠傑聯手打造出《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片,五次取得票房冠軍。同時還是香港電影金像獎第一屆影帝和香港演藝人協會第一屆會長。許冠文的喜劇電影擅長著眼於底層小人物,反映當時的社會現狀,諸如吝嗇老闆、大量難民等等。

嘉禾電影公司先後憑借李小龍、許冠文打響招牌,後來又靠洪金寶、成龍等人一路走高,邵氏電影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完全落敗。邵逸夫雖然放棄了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不過他早期也捧紅過太多藝人,諸如林黛、凌波、樂蒂、李菁、狄龍、姜大衛、劉家輝、導演李翰祥、楚原、張徹等。

邵逸夫對藝人苛刻,可是他在慈善事業上面卻揮金如土,通過全國各地許多逸夫樓就可以看出。祝願一代江湖大佬邵逸夫在另外一個世界安好!

B. 邵氏電影曾是無數人的青春回憶,為什麼現在不拍電影了呢

邵氏電影曾是無數人的青春回憶,邵氏電影公司憑著精良的製作俘獲眾多影迷芳心,旗下的李翰祥、胡金銓、張徹、楚原四位導演加上劉家良這位武術指導,當年帶來了諸多經典的影片,深受大眾的喜愛。邵氏出品,必屬精品,憑著超強的口碑,邵氏電影在娛樂圈佔據一席之地,然而現在已經見不到邵氏電影了,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

邵氏電影公司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不拍電影了?行業的發展,加上邵氏重心轉移,加上眾多撐起一片天的演員離去,對邵氏造成很大的影響。本該順應潮流發展,但邵氏固執不前,因此邵氏走向破滅。八十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正式停產,此後再也見不到邵氏出品的影片了。

C. 邵氏是如何由輝煌走向沒落的

邵氏電影的創始人是我最敬佩的人之一了

首先,邵氏電影公司是一個成立了幾十年的電影大公司。幾十年 = 會有很多的 歷史 遺留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積重難返;大 =不用心難以顧及到諸多細節,而細節往往決定成敗。80年代剛剛開始,邵氏電影的高層就將目光由電影投向電視劇。因為那個時候,邵氏電影的財報是一年不如一年,而恰好公司在經營TVB的時候也賺取了很大利潤,所以就漸漸減少對電影的投資了。

其二,邵氏幾十年不變的製片制度,早已經難以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導致邵氏很難再拍出像以前那麼受歡迎的電影了。加上不合理的演員選拔,導致很多優秀演員出走邵氏,另立門戶。而這些演員後來很多都成了邵氏強有力的對手。比如鄒文懷、李小龍和許冠文等。這都是在後來在香港影壇影響力巨大的演員和導演,可是他們都曾被邵氏拒之門外。不過,如果當初他們真的被邵氏接納了,在邵氏僵硬的制度下,他們也許就難以取得後來的成就了。

加上徐克、黃百鳴、麥嘉等人的崛起,使得香港影壇形成了邵氏、嘉禾、和新藝城三足鼎立的局面。

最致命的是,因為香港本地的票房一蹶不振,邵氏高層將目光投向了投向了國際市場。邵氏電影公司在80年代開始進軍好萊塢。公司投資了《地球浩劫》、《銀翼殺手》等好萊塢大片,結果票房都不理想,基本都是賠本賺吆喝的局面。這就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如果決策正確,邵氏電影公司也許可以成為像華納兄弟這樣的百年電影公司。可惜再也沒有如果了,錯過時代機遇的邵氏電影業只能漸漸被 歷史 的塵埃所掩埋了

邵氏的電影曾經是60、70年代中國電影的一個標簽,甚至在世界電影史上留下了不可抹面的印記。十三太保、洪拳大師和方世玉與洪熙官等等電影都是邵氏電影的經典。

進入70年代後期,邵氏開始走向沒落我認為應該有一下三點:

一是香港影視的發展趨勢,50年代到70年代,當時電影很輝煌,大陸及亞洲的很多國家的優秀電影是香港輸入進去的,邵氏也在邵逸夫的帶領下把邵氏電影推向高潮。那是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電影業的迅速發達,但到80年代後隨著香港經濟的緩慢發展及周邊國家優秀電影的出現,香港電影漫步前行。

二是邵氏集團的內部原因,外部在快速發展,而邵氏的內部製片制度故步自封,沒有與時俱進,再加上一些優秀的導演和演員自立門戶,以及邵氏的精神領袖已經慢慢老去,特別是在80年之代後邵氏把注意力轉向電視領域,無暇顧及電影領域,但電視又沒有能給邵氏帶向輝煌,所以邵氏跟隨邵氏電影的沒落而慢慢走向沒落。

三是當邵氏在走向沒落時,錯誤的海外投資,使已經處於強弩之末的邵氏雪上加霜,起到了摧古拉朽的作用,加速了邵氏的沒落。

具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邵氏電影公司從1958年成立,到六七十年代的巔峰期,再到八十年代的衰敗,共經歷了將近30年。這個影視帝國是中國電影史之最,也是華人電影的驕傲。由於八十年代各大電影公司的崛起,例如嘉禾,以及時代的進步,邵氏的電影風格已經滿足不了觀眾的需求,邵逸夫眼光獨到,趕緊將重心向電視事業轉移,就是如今的TVB(無線電視),通過轉移之後影響力非常大,也收到了很大效益,一部部經典劇集陸續誕生,例如《射鵰英雄傳》。這是邵逸夫深謀遠慮的成果,因為任何行業有興就有衰,邵氏電影獨霸了20多年,也是一個奇跡了,不可能長久不衰,到了八十年代雖然停產,但也不能定論為衰敗,只不過是一種轉型而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說明邵逸夫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

1957年,50歲的邵逸夫從南洋北上香港。

當時,邵氏兄弟早已在影視圈聲名遠揚。早在1925年,兄弟四人就憑借雄厚的家產,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老大邵醉翁自任總經理兼導演,老二邵邨人任會計兼編劇,老三邵仁枚負責發行,老六邵逸夫一邊讀書一邊給哥哥們幫忙。

在兄弟的合力經營下,「天一」一度成為舊上海的三大電影公司之一,又將事業發展到香港、廣州,乃至東南亞,成為一家名揚海外的跨國公司。

上世紀50年代,南下的邵氏兄弟,正逢香港百年難遇的發展機遇,此地匯聚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

然而,負責香港業務的二哥邵邨人卻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製片方面,而是將興建戲院作為重點,很快遭到其競爭對手「國泰」的打壓。

雷厲風行的邵逸夫來到香港的第二年,便成立了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隨後大興土木、揮金如土,展現過人的創業氣魄。

他斥巨資在清水灣買下一塊6萬多平方米的地皮,開山填海建影城,並從美國重金購買器材。他一手打造的邵氏影城,全盛時期員工超過一千三百人,被外國媒體譽為「東方好萊塢」。

▲邵氏經典片頭。

邵邨人的保守主義很快被邵逸夫和三哥邵仁枚摒棄。

為了徹底奪取老二的製片權,邵仁枚和邵逸夫想出一招「杯酒釋兵權」。他們在邵邨人的六十大壽上,當眾宣布:「二哥勞苦功高,如今年事已高,還是退休享福為好。」

邵邨人被弟弟逼宮,不甘認慫,盡管讓出了製片權,卻在邵逸夫大刀闊斧進行建設時從中作祟,他先將舊邵氏片場賣掉,之後收購的新華戲院不放映邵氏電影,而給西片做首映。

直到1961年,邵邨人才正式退出邵氏兄弟公司,邵氏家族企業一分為二。

在邵氏公司盛衰沉浮的風雨歷程中,權力的斗爭貫穿始終,江湖中的恩怨情仇也成為香港影視圈一個聊不完的話題。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成立之初就面臨兄弟分家的邵氏公司,內憂外患不斷。

邵逸夫身先士卒,兢兢業業,談起工作,他說:「我做事的態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 即使是最微細的部分,也要徹底做好。一樣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絕對不放鬆的。」

出自邵氏門下的導演張徹親眼見識過邵逸夫的敬業,據他回憶:

「(邵逸夫)數十年如一日。每天9時上班,上班前練兩個小時氣功,從不間斷。上班時交待各主管工作,都寫好紙條,每人一張,到廠後第一件工作,先看導演前一天拍好的毛片,站著看,一邊看一邊做甩手運動。」

邵逸夫曾說,他沒有 娛樂 ,看電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 娛樂 。他自稱自己是全世界看電影最多的人,80歲以前,每年要看六七百部電影。

為了保證影片質量,邵逸夫對影片嚴格把關,他說:「觀眾看了劣片一定好不開心,看多了,就會對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燒。」

邵氏成立早期,邵逸夫斃掉的電影數不勝數。「邵氏出品,必屬佳片」這句口號絕非空話。

在邵氏艱難發展的同時,邵邨人出走帶來的問題很快暴露。

邵邨人有子三人,其中次子邵維瑛才能出眾,深受邵逸夫賞識。在邵邨人退出邵氏公司之後,邵維瑛依舊被六叔盛情挽留,擔任總經理,成為邵氏早期的骨幹,邵逸夫有意將其培養為邵氏電影事業的接班人。

但是,邵邨人因被弟弟們擠走,心有不甘,不願兒子「給別人打工」,勒令邵維瑛退出邵氏兄弟。邵維瑛不願忤逆父親,只好向六叔遞上辭職信,遠走日本,從此默默無聞。

邵維瑛出走時,接任其總經理職務的是周乃文。邵逸夫不願將大權託付給外人,周乃文只負責發行領域,公司的大小事務由邵逸夫一手提拔的鄒文懷負責。

鄒文懷在邵氏多年,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但職位一直限於宣傳主任與製片經理,最高時僅為副總經理。在此期間,總經理幾度換人,就算不掌實權,也始終壓在鄒文懷頭上。

鄒文懷很郁悶,不管自己怎麼努力,都沒法獨當一面,更成不了股東。邵氏是家族企業,早在創立之初,公司章程上便寫著,主要股東只能是邵家的人。

如此安排為日後鄒文懷出走邵氏,自立門戶埋下伏筆。

當時,邵氏的競爭對手國泰拍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佳作,讓邵氏有些著急。鄒文懷為邵逸夫出謀劃策,從國泰挖角,出兩倍片酬從對方手下請來了香港最紅的女星林黛。

▲林黛。

林黛,本名程月如,其父程思遠是桂系大佬,曾助李宗仁競選「副總統」。林黛被導演李翰祥稱贊為影壇幾十年都找不到的明星,可惜遇人不淑,嫁給了「雲南王」龍雲的兒子龍五。

1964年,林黛因婚變自殺,年僅30歲。此後很多年,香港人想起紅顏薄命的美女,總會提到林黛。

林黛跳槽到邵氏後,於1958年出演電影《貂蟬》。這部影片在第五屆亞洲影展獲五項大獎,導演是李翰祥。

李翰祥學美術出身,痴迷於戲劇,年少時拿著偽造的高中畢業證去報考大學,被發現後取消學籍。1948年積極參與各種學生運動,卻在政權鼎革前夕南下香江,躲過了之後的文化浩劫。

李翰祥是邵逸夫最器重的導演之一,他擅長的黃梅調電影成為邵氏當時的一大招牌。

1963年上映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由李翰祥自編自導,取得票房佳績,在台北上映後,創下台北連映六十二日,票房總收入800餘萬新台幣的紀錄。

反串出演梁山伯的女演員凌波訪台時,引得萬人空巷,萬千市民排隊爭睹。她因此片獲得第2屆金馬獎的「最佳演員特別獎」,之所以會有這個獎項,是因當時評審不知該頒給她男主角獎還是女主角獎。

《梁祝》讓台灣成為「狂人城」,此後30年,台灣電影市場一直唯香港馬首是瞻。如台灣演員張艾嘉所說,台灣片商覺得,只要有香港演員出演就是好電影。

正當李翰祥事業蒸蒸日上時,國泰將其策反,支持他到台灣組建國聯公司。李翰祥本想干一番事業,在台灣也拍了一些好片,可由於經營不善,沒過幾年就瀕臨破產,到1971年只能狼狽重返香港。

聽聞李翰祥想回邵氏,邵逸夫本欲拒絕,還是他三哥邵仁枚不計前嫌,勸說道「咱們爭財不爭氣」。李翰祥重回邵氏,風雲再起,又開拓了騙術片、風月片、清宮片等新式商業電影。

就是拍情色片,後來的許多導演也比不上這個老司機。

李翰祥的結拜兄弟胡金銓,也成名於邵氏。胡金銓是個理科男,後來首創用彈簧床拍輕功跳躍,正是從學習理工科得到的靈感。

他將華語武俠電影推向世界,拍攝了《大醉俠》、《龍門客棧》等經典影片。《大醉俠》更是被稱為新派武俠片的開山之作。

然而,胡金銓與邵氏也屢生齟齬。

1964年,胡金銓為邵氏執導抗日電影《大地兒女》,因當時一些東南亞國家實施反種族法,該片上映前被邵氏大量刪除日軍暴行場面及中日兩軍對抗的鏡頭,特別是有國旗的場面都被剪光。胡金銓對此很不滿意。

之後,胡金銓編劇的電影《紅鬍子》,本來在台灣看好外景,鄒文懷也已經與台方簽約,卻被邵逸夫下令停拍。之後由其他導演在台灣拍攝完,改名為《山賊》,胡金銓為掛名編劇。

不久,胡金銓離開邵氏公司,前往台灣。

與胡金銓共同開創武俠電影江湖的是邵氏另一位干將,張徹。

張徹出生在一個浙江軍閥家庭,早年從政,先在上海做「文運會」專員,後來去台灣得到蔣經國提拔。身在官場,張徹總想過過官癮,可是在權力斗爭中頻頻失利,只好退出政壇,從此縱情聲色,和女星李湄傳出緋聞,因此陰差陽錯當了導演。

初到香港,張徹先在國泰工作一年,之後被邵氏挖走。在邵氏做編劇主任時,張徹每日都會收到邵逸夫的一張小紙條,上面寫好交辦事項,能夠享受這種待遇的人除了鄒文懷之外寥寥無幾,足見邵逸夫對張徹的期望。

張徹沒有讓他失望。

上世紀60年代,高瞻遠矚的邵逸夫採納鄒文懷提出的差異化戰略,適逢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武俠小說風靡香港,遂有意打造「武俠世紀」。這一時期,邵氏終於超過對手國泰,電影事業達到巔峰。

張徹憑借武俠片獨挑大樑,其電影中的人物,與胡金銓擅長的女俠、儒俠不同,更像是先秦時便已存在的游俠、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

由張徹執導,1967年上映的《獨臂刀》,成為第一部票房超過百萬的香港電影,一舉奠定張徹的江湖地位。

《獨臂刀》編劇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

1957年,倪匡從廣州偷渡到澳門,再輾轉來到香港,起初只是在染廠里打工,偶然間給《真報》投稿,沒想到陰差陽錯寫出名堂,成了作家。

倪匡也寫武俠。1965年,金庸一邊經營《明報》,一邊創作小說《天龍八部》,有事要出國一個月。如果《天龍八部》暫停連載,讀者勢必難以接受,可金庸實在分身乏術,只好請倪匡代筆。

走之前,金庸告訴倪匡,千萬別把小說里的人物寫死了。金庸前腳剛走,倪匡就把小說中的阿紫弄瞎了。等到金庸回來,發現倪匡徹底放飛自我,把劇情改得面目全非。

面對質問,倪匡笑道:「不是我弄瞎的,是丁春秋弄瞎的。」

倪匡在武俠電影劇本方面成就較高,但他寫完一部作品,拿錢走就撒手不管,所以內容常被導演大肆修改。他改金庸的小說,別人改他的劇本。

倪匡對此毫不介意,他開玩笑說,《獨臂刀》只有「獨臂刀倪匡」五字是他寫的。在這部電影之後,他與張徹開始長達十多年的合作。

張徹片中的大俠英俊瀟灑,樸素的古裝扮相盡顯陽剛氣質,眉宇間常有抑鬱之色,上演了一個個悲情豪俠的故事。

李修賢、狄龍、姜大衛等都是張徹的得意弟子。

姜大衛出身演藝世家,和哥哥姜昌年都是童星出道。姜昌年後來取藝名「秦沛」,也是香港有名的演員。他們的母親在父親死後改嫁,又生一子,取名爾冬升。

演藝圈的兄弟並不罕見,可像秦沛、姜大衛、爾冬升哥仨姓名完全不同,還是兄弟的,估計讓很多人感到意外。

▲張徹御用男主角姜大衛。

張徹因《獨臂刀》獲得「百萬導演」的名號,然而邵氏旗下還有一個導演號稱「楚千萬」。

此人就是楚原。

楚原自小痴迷上海電影,解放後在廣州讀大學,研讀不少前蘇聯的電影理論著作,1954年逃往香港。

楚原本來想當演員,無奈個子太矮,只好向編劇、導演發展,或許是放不下對演戲的執著,楚原晚年時不時在影視劇里客串一把,成龍《警察故事》中的大反派正是由楚原出演。

現在談及香港電影,很多人還以為小時候錄像廳和電視上看的國語片是內地引進的配音版。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香港是國語片的天下,李小龍的電影上映時配的是國語,到80年代重映,才改配粵語

楚原擅長的古龍武俠片在港台上映時也是國語配音,他表示:「古龍的對白,國語念來最有味道。」

但是讓粵語片起死回生的,也是楚原。1973年,其執導的粵語片《七十二家房客》一經上映,轟動全港,成為當年的票房冠軍。這部電影影響深遠,在日後衍生出各種影視劇。

然而,此時香港電影的江湖,已經不是邵氏一家獨大。

▲《七十二家房客》劇照。

張徹曾為鄒文懷寫過一幅字:「知己酒千斗,人情紙半張;世事如棋局,先下手為強。」

在香港影視圈的棋局中,鄒文懷毫不猶豫將邵氏一軍,他給邵氏打了N年工,雖然備受邵逸夫重用,但也屢受掣肘。

1970年,年過六旬的邵逸夫本來心情大好,喜事接連不斷。十幾年的老對手國泰終於停止製片業務,遠走台灣的「叛將」李翰祥經營艱難,早晚要關門大吉。

之後,邵逸夫又將紅顏知己方逸華帶到邵氏,執掌采購部。歌星出身的方逸華甘為「妾室」多年,直到62歲才正式嫁給邵逸夫,人稱「六嬸」,一說將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稱為「四大天王」正是她。

邵氏在小小的香港重新建構大中華文化,他說:「我生產電影是為了滿足觀眾的需要和願望,核心觀眾就是中國人。」因為邵氏存在,香港成為當時華人電影的中心。

偏偏在此時,傳來壞消息。邵逸夫手下的第一能臣鄒文懷帶著一班邵氏舊將出走,成立「嘉禾」公司。

鄒文懷說:「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總會有想改變的時候。而且,我跟邵老六其實是同一類的人。一小片天底下有兩個我們,實在是太擠了點。」

嘉禾成立之初,並不成氣候,鄒文懷籌拍的第一部電影是與日本合拍的《盲俠大戰獨臂刀》,還請來《獨臂刀》的主演王羽繼續出演,有點兒噱頭。

雖說《獨臂刀》系列是鄒文懷參與製作的,但這不明擺著山寨邵氏嘛。《盲俠大戰獨臂刀》一上映,邵逸夫就把鄒文懷給告了,直指嘉禾侵犯版權。

反目成仇的邵、鄒二人為此對簿公堂,還花掉了上百萬的律師費,直到影片映期結束,還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鄒文懷並非有樣學樣,他和他的嘉禾不久後就找到對付邵氏的武器,還是一個大殺器,他就是李小龍。

1970年,在美國發展的李小龍接受港媒采訪,表示只要片酬、劇本合適,將要回香港發展。邵氏率先與其接洽,結果不僅片酬少(2000美金),態度也很傲慢,這讓驕傲的李小龍很不滿。

邵氏的片酬一直是個坑。

雖說邵氏在成立之初也曾砸重金招攬林黛等已成名的當紅明星,但在此後始終堅持家族企業的模式,實行月薪制,簽約邵氏的員工經常要忍受長期合約和低工資。

60年代拍粵語片的陳寶珠每年拍幾十部戲,有幾百萬身家,但片酬不超過一萬。

那時演員的片酬甚至比武師還低,混過武行的姜大衛就曾對張徹說,自己寧可做替身,也不願做演員。

李修賢曾經談到當年邵氏的管理制度,稱當時演員都是不能在晚上外出的。

邵氏的老員工談起老東家,經常會說一句「邵老闆養活了很多人」,但很少誇邵氏福利多好。

反觀今日,明星片酬居高不下,還有所謂陰陽合同,有人因為逃稅,一判就是8個億。要是讓當時的邵氏演員知道,估計還以為是天方夜譚。

▲鄒文懷與李小龍。

和邵氏談崩後,龍哥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轉而跟嘉禾談。

鄒文懷看出李小龍的價值,豪爽地給出7500美金作為片酬,並承諾會滿足他的其他要求。李小龍很滿意,和嘉禾簽了兩部電影。

1971年,李小龍的《唐山大兄》一上映,就創造了香港的票房紀錄。

李小龍火了,嘉禾活了,鄒文懷笑得合不攏嘴,邵逸夫只能在家裡生悶氣。

一向睿智的邵逸夫在此時卻一時糊塗,屢屢錯過良機。李小龍爭霸香江時,為邵氏效力多年的「冷麵笑匠」許冠文帶著自己的劇本,找邵逸夫談合作,想要自導自演,甚至還想分紅。

分紅?門都沒有。

許冠文見邵逸夫太摳門,也跑到嘉禾,拍攝喜劇《鬼馬雙星》,這部電影針對香港人普遍好賭的心理,以本土粵語俚語編織笑料,自然大受歡迎。1974年在香港上映後,票房達到625萬,再一次破紀錄,正好彌補嘉禾因李小龍去世造成的損失。

至1981年,許冠文先後為嘉禾創作了《天才與白痴》、《半斤八兩》、《賣身契》、《摩登保鏢》等電影,全部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風頭一時無人能及。

▲《半斤八兩》海報。

有些人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此時香港電影的市場已不是邵氏所能掌握的,對電影公司來說,市場便是財源,票房才是王道。

香港電影進入黃金時代,新藝城、德寶、中國星、英皇等公司相繼崛起,邵氏的電影事業卻日薄西山。

1987年,邵氏電影公司宣布正式停產,盡管在90年代曾與TVB合組「大都會」重出江湖,可是並沒有趕上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末班車,而是很快歸於沉寂。

邵逸夫並未就此退隱江湖,而是將壟斷電視業作為主要方向。

1967 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成立,邵逸夫是 TVB 的重要股東。

從上世紀 80 年代起,邵逸夫在電影市場逐漸力不從心,其精心打造的TVB 卻進入制度化時代,在收視競爭中高奏凱歌,在電視劇、音樂、綜藝各方面極具開創性。

TVB製作的《射鵰英雄傳》、《上海灘》等經典電視劇在改革開放之初傳入內地,引發收視狂潮,從此以後,每一個中國觀眾的記憶中都會有幾部印象深刻的TVB電視劇。

▲《上海灘》劇照。

TVB於1972年開辦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更是為華語影壇源源不斷地輸送了大批人才。

周潤發、吳孟達、任達華、林嶺東、杜琪峰、陳玉蓮、呂良偉、黃日華、劉德華、梁家輝、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等等,都是從TVB的藝員訓練班走出。

1982年,兩個年當弱冠的年輕人同時報考無線藝員訓練班。

他們是好朋友,其中一個從小立志當演員,另一個只是被他拉來陪考。結果那個一門心思想做演員的小夥子不幸落選,陪考的那個反而因為相貌帥氣,被意外錄取為第11期學員。

落選的是周星馳,錄取的是梁朝偉。

不服輸的周星馳經過不懈努力還是擠進了TVB,常年在電視劇跑龍套,和成為「無線五虎將」之一的梁朝偉(其餘四人為黃日華、劉德華、苗僑偉、湯鎮業)不可同日而語。直到被李修賢發掘,周星馳的事業才步入正軌,成為我們熟知的 「喜劇之王」。

除此之外, TVB從1973年開始評選「香港小姐」。香港電影中那麼多絕代佳人,這一選美節目幾乎囊括了半壁江山。趙雅芝、張曼玉、邱淑貞、鍾楚紅、李嘉欣、周海媚、蔡少芬、袁詠儀等,都參加過港姐評選。

無論是訓練班學員,還是港姐,這些人一出道就帶著邵氏的印記,有人從跑龍套開始,吃苦耐勞,熬了許多年,有人事業順風順水,平步青雲,他們後來都成為香港影視界的中堅力量。

邵氏的傳奇不僅在於影視,還包括邵逸夫的慈善事業。在一個世紀的人生中,邵逸夫的善舉值得所有中國企業家學習。

從1985年起,邵逸夫將目光投向祖國內地,他說:「中國要強大,關鍵在於教育及培養人才,將賺到的錢捐獻在教育事業上,做一些實際的事,是我最大的心願。」

▲邵逸夫。

香港一個邵逸夫,大陸多少逸夫樓?這是邵逸夫去世時,一些網友發出的疑問。

一名網友在微博貼出圖片顯示,他通過在線地圖搜索逸夫樓,得出結果近3萬座,幾乎遍布中國。來自不同地區的孩子,幾乎都可以在他們當地的學校中找到一座逸夫樓。

據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邵逸夫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向內地捐助了40億港幣,在內地興建了六千多個教育和醫療項目,遍布31個省、市及自治區。

這個開創了一個影視江湖的百歲老人,直到晚年仍然行動自如,談起 養生 秘訣,他說,一要勤奮工作,二是笑口常開,三是每天練功。

當邵逸夫歸隱山林,頤養天年時,香港電影正在走向衰敗。

90年代,台資大量進入香港電影市場,一些電影人打定主意要在九七之前撈一筆,於是從台灣片商手中爭取大量投資,粗製濫造。1993年,台灣八大片商與香港電影從業協會就壓低演員片酬協商,提到「共有250多部台資港片未如期交貨」。「爛尾」投資多不勝數,港片最終失去了台商的信任,失去台灣市場。

1997年前後,曾在香港影視發揮重要作用的黑幫資本也接連撤出,香港電影又失去一大依靠。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撈金,本土市場日漸凋敝,似乎早已無力回天。

2014年1月7日,邵逸夫逝世,享年107歲。

那時,邵氏電影的輝煌已成為 歷史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也早已一去不復返。

參考文獻:

魏君子:《香港電影史記》,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張徹:《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9年版

趙衛防:《百年逸夫的 歷史 貢獻》,《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傅葆石、劉輝:《在香港建構「中國」:邵氏電影的大中華視野》,《當代電影》2014年05期

劉琦:《論香港武俠片在六七十年代的成熟、衍變及其意義》,上海戲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盾牌上兩個字母壞了風水,不怕生錯像,就怕起錯名。

主要是邵逸夫先生逝世了,TVB也沒了往日的輝煌

不叫沒落,而是中流勇退。他培養了無數香港明星,難道不是星媽嗎?

偏安一隅 不衰都難

D. 《邵氏》電影為什麼沒有了

邵氏電影公司在1960到1980年帶是輝煌一時的香港電影大公司。公司當時的掌舵人就是邵逸夫1985年之後,邵逸夫的精力主要投入到TVB電視台之上,邵氏電影宣布正式停產,即便邵氏電影在停產了的20多年之後,依然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邵氏的影響是深遠的,就好像是一個強盛一時的王朝,就算是分崩離析了。

《邵氏》電影

邵氏的前身是1925年成立的天一公司,1937年改名為南洋影片公司,1950年又更名為邵氏父子公司,邵逸夫是在1957年開始接管製片工作的。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邵逸夫任總裁,同時在九龍的清水彎購買土地,准備興建邵氏影城60年代初到70年代後期,是邵氏公司最為風光的時期,邵氏的經典作品基本都是出自哪個階段。

1985年邵氏公司宣布停產,「邵氏出品,必屬佳片」的宣傳語,從此退出了觀眾的視野邵氏在50年代後期開始走向輝煌,當時主要的競爭對手是電懋公司,兩家公司甚至同一時間拍出同樣題材的影片上映,造成了惡性競爭在 1964年3月5日,電懋和邵氏兩家電影公司簽訂了不在搶拍的協議,使今後的電影工業走上良性競爭的道路。

E. 2000年影視公司倒閉有哪些

2000年影視公司倒閉有哪些:

1、2009年,嘉禾電影正式被收購,鄒文懷個人股份也盡數轉出,公司也更名為橙天嘉禾娛樂(集團)有限公司,目前主營影城業務,已經不再拍電影了。

2、1958年,邵逸夫和邵仁枚共同成立邵氏電影公司,邵逸夫任總裁。在苦苦支撐到2003年之後,邵氏終於停產了。

F. 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要關閉

80年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年產量在20~30部之間。 之後,電視節目越來越精彩,搶走了大批電影觀眾。生活節奏越來越匆忙,人們都沒有餘暇和閑情逸致上電影院。 以前的邵氏導演,一個一個的離開影城,邵氏電影也逐漸少掉以往的特色,金字招牌也再無以往的光芒四射。 然後,它減產,甚至下來是停頓生產。 當邵氏後來大規模拍片的年代,不僅代表了一個電影王國成為美麗的記憶,香港電影業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熠熠光輝映亮整個東南亞。

G. 邵氏電影獨霸市場近30年,為何如今突然沒落

我發現邵氏電影獨霸市場近30年,但是如今卻突然落寞了,我覺得是有幾點原因。

首先邵氏電影屬於邵氏集團,可能內部的斗爭也影響到了電影的發展。而且邵氏電影很多東西都過於套路化,之前香港並沒有出現類似的公司和他競爭。

而且最重要的還是邵逸夫的老去吧,畢竟上市集團是以邵逸夫為主導的,由於邵逸夫年紀越大,可能決斷和以前相比也沒有那麼正確了,可以說這些原因加在一起,導致了邵氏電影的沒落,可以說也是時代的悲劇。

H.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歷史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娛樂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香港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裡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港影將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因為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終於說到了香港電影耗盡內功的一刻,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實體過小、精氣西流,發展停滯是電影業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萊塢的擴張,韓劇、日劇、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則又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

I. 邵氏為什麼停產了

因為邵氏公司當時的最大合作方鬧獨立,拉了一幫人出去,成立了嘉禾公司,專搶他的生意,邵氏只好改向電視進軍了。

邵氏電影公司全稱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於1958年在香港成立,由邵逸夫擔任總裁,邵氏已生產超過一千部電影。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相關如下

家族企業

邵氏兄弟是寧波人,一門四傑,大哥仁傑、二哥仁櫪、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早已出嫁,邵逸夫最小,叫仁楞。由於做電影生意要出名,父親不同意。於是另起外號,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最小的就起名叫逸夫。

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經商的精明頭腦,比較知名的事情是邵醉翁力捧陳玉梅的逸事,由於當時「天一」台柱胡蝶被「明星」挖走,邵醉翁發現陳玉梅樸素隨和,便以巨資捧她成為中國電影皇後,陳玉梅成了他的夫人,其他電影公司也永遠不能將她挖走了。

所謂長兄如父,邵醉翁集邵老大、總經理、導演於一身,其長袖善舞的精明為兄弟們樹立了榜樣,也為將來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J. 嘉禾、英皇、邵氏這三家影視公司還存在嗎

嘉禾被收購,英皇一直存在,邵氏出品電影電視更多影響更高。三家都是香港的。

嘉禾電影公司已經被收購,邵氏早在8年代就轉行做電視行業了,就是現在的香港無線電視台。

英皇一直都存在,集合公司的創始人是從邵氏電影公司走出去的,拒絕說是因為和邵逸夫理念不和,那時邵逸夫想轉投電視行業,所以嘉禾創始人鄒文懷就出走自己創辦了嘉禾。

因為連續簽約了李小龍,成龍等明星,出品大量優質電 影,盛極一時,邵氏出品了電影1000多部,嘉禾數量上是趕不上的,要說誰影響更高還真不好說,建議你去看看紀錄片《有一種電影叫香港》。

(10)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垮了擴展閱讀

邵氏電影公司收購嘉禾的經過介紹

1958年,邵逸夫與邵仁枚成立「邵氏電影公司」,在香港製作電影,邵逸夫任總裁。1961年,位於九龍清水灣的邵氏影城於12月6日正式啟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當時發展迅速的電視行業,與無線電視合作,培訓藝員。

90年代末期,本身已擁有嘉禾、金公主和德寶三間電影公司影片永久版權的衛星電視(STAR TV,即如今的「星空傳媒集團」)曾多次出價洽購760部邵氏電影的永久版權,以壯大其中文片庫的實力,但邵氏拒絕。

最後,邵氏於2000年宣布將該批電影的永久版權以4億港元的價錢售予由馬來西亞收費電視台ASTRO旗下的「天映娛樂」,該公司並花費2億港元作數位復修。

邵氏與中國星電影公司合作投資11億港元,位於將軍澳工業村的「香港電影城」,預期於2006年初開幕。影城設施包括後期製作中心、行政大樓、攝影廠、電影院及展覽廳等。邵氏表示影城落成後,將再與演員簽約,投資大約2億港元開拍約15部新戲。

閱讀全文

與邵氏電影公司為什麼垮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掃把頭是什麼電影里的 瀏覽:31
北京老電影城南舊事完整版 瀏覽:485
雙生花法國電影豆瓣 瀏覽:900
電影機械危機的英文名 瀏覽:426
控制電影在線粵語 瀏覽:69
可愛巧虎島第六季電影院免費 瀏覽:130
兒童電影的名字的英文 瀏覽:391
格林電影作品大全 瀏覽:395
免費看電影網站大全 瀏覽:774
泰安電影院條件 瀏覽:581
荒野大鏢客2電影模式被搶劫 瀏覽:70
熱門愛情英文電影 瀏覽:447
可可電影叫什麼名字 瀏覽:689
周星馳電影經典片段素材 瀏覽:68
盤點電影中十大殺人狂 瀏覽:464
不從網上購買的電影票 瀏覽:627
高鑫廣場的電影院叫什麼 瀏覽:915
2019法國電影豆瓣 瀏覽:795
一部電影菊花長嘴上 瀏覽:232
韓國電影指匠情挑完整版 瀏覽: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