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香港的電影為什麼不好看了

香港的電影為什麼不好看了

發布時間:2022-12-17 23:31:57

1.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有以前拍的好看了

原因如下:

1、沒有市場。
香港人口也不過700萬。而大陸觀影人數每年都是以10億來計算的。靠這么小的市場,支持電影業根本不可能!縱觀現在的電影市場,其實英國、法國電影也沒落了。就是因為人口不足以支撐市場。

2、時代變了。
當年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不算什麼了。

3、市場變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可以走國際化道路,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但是隨著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而且香港也沒有強大本地市場可以依託。

4、香港沒落了。
香港電影的崛起是站在香港崛起的潮流上的。香港現在已經沒落了,所以電影業沒落是可想而知的。

5、電影成本提升了。
香港電影有一個口號,叫做千萬票房俱樂部,意思是一部電影,獲得千萬票房,就是很成功了。而按照行業規律,千萬票房,拍片和宣傳成本不能超過300萬港幣。現在用300萬港幣,連二流演員都請不來。所以,90年代後拍片成本劇增,導致香港小成本電影無法維持,而香港沒落,又使電影從業人員北上,使香港電影人員斷檔。

4、香港電影作為一個概念逐漸在中國崛起的大潮中消亡了,而標志著大陸、香港、台灣乃至東南亞華人作者更大程度上融合的「華語電影」概念在這幾年逐漸形成。

2. 現在香港電影,為什麼沒有以前的那麼精彩了呢

審查合格的劇情缺乏新鮮感。然後是演員的問題,再之後是錢。電影屬於文藝娛樂事業,需要資本運營,資本方會把有名的演員和導演吸收,比如很多演員來到大陸,很多導演去了國外。另外就是競爭,現在大家上網比較多,不是看碟看錄像帶的時代了,所以國外的優秀作品都能看到。這時候比較而言就不是獨家了。
不過其實現在的電影有很多家投資方,所以都是聯合投資製作。也就是不自己單獨製作了。所以現在電影也不分地區了。

3.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原因

首先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當年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現在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其次市場變了,香港並沒有強大的本土市場可以依託。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頹勢就來了。

電影特點

工業化

香港的製片模式、專業分工、組織結構雖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完善,但較之好萊塢仍顯得隨意機動,工業化程度遠不夠嚴密有序。首先,按照好萊塢的工業規則,電影一旦開機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更改劇本、變動進度。

然而香港的電影導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們的拍攝方法卻大不相同:在保證按時交片的前提下,現場即興發揮、隨拍隨改、有時停工,有時趕拍。這種做法恰恰是香港電影黃金時代最正常的作風習慣。同時,香港盡管也有不少以導演強勢創作著稱的影片,但是現代許多大製作的香港電影都是由集體創作完成的。

趕時間

領銜主演的明星通常身兼幾個片約,檔期有限,所以劇組人員就不眠不休的奮戰趕拍。

飛紙仔

導演開拍前只有故事大綱,開機後只能等編劇把當天要拍的劇本傳過來,當年程小東拍攝《倩女幽魂》、劉偉強拍《古惑仔》都要等徐克和文雋的「飛紙仔」。

4. 為什麼香港電影越來越差了

1985-1996年。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香港涌現大批優秀電影,票房冠軍成績上漲到5700萬元,達到了階段歷史的頂峰。這個時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強大的明星魅力,出色的商業片製作能力,相同的文化背景,使得香港電影在台灣、新馬泰等海外華人社會同樣獲得認同。同樣,出色的電影為香港電影帶來大量的資源。使得香港電影更加繁榮,但為什麼從97年開始,香港電影就開始沒落,鮮有優秀的電影出現呢。

內因:1.邵氏對香港電影業的壟斷,提及香港電影,必定跳不過邵氏。當時的邵氏電影可以說是獨大,有演員有片場有影院,全產業聯動。而且當時的演員全靠工資生活,任你的電影再火也不會有太多的額外收入。這些大量減少了電影拍攝的投入,所以縱然電影票房不好也不會有太多的回本壓力。但這也讓邵氏並沒有繼續加大電影的投資,盡管香港電影那時一片繁榮,但是成本的限制卻讓其沒有足夠的進步。雖然邵氏對香港電影做出了貢獻,但是以其體量,是否做的足夠多呢?

2.資金問題:粗製濫造的電影導致資金回本困難,無法盡快投入新電影的拍攝。本土經濟不景氣,外商開始撤資尋找新的市場。當時的年代,雖然大陸已經定下對西開放的基本政策,但是中西方在政策,貿易,法律上仍有很多問題出現,這時候,被英國統治一個多世紀的香港就成為大陸同西方及台灣的經貿中轉地。但是隨著大陸開發政策的逐漸實行和落實,香港的經濟也收到沖擊。3.演職人員:提起香港電影的衰落,估計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好演員好導演青黃不急,但為什麼我放在後邊說,因為這其中有這因果關系,正是因為香港市場受到沖擊,周潤發,成龍等投身好萊塢,但當時的香港環境卻沒法迅速造一匹新星出來。

香港電影的衰落,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外因:外因:1.國外電影業的崛起: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21億美元的票房。而同年的香港票房冠軍只有4500萬。從97年開始,香港的海外市場敗退,本土市場也受到擠壓。而在國外電影蓬勃發展的同時,香港電影卻仍是踏步不前,票房冠軍仍然在三四千萬左右徘徊。2.觀眾喜好的變化:經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加上美國大片的沖擊,觀眾開始追求更高製作,更新穎的電影。而香港電影仍是那幾樣,並沒有出現真正的創新。3.國際經濟局勢的影響:97後,國際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國電影的發展,韓國,美國都出現了不少優秀的電影,而原先投資香港電影的台灣金主也開始撤資,香港電影的市場和資金供應都受到影響。

這些原因也形成了惡性循環,讓香港電影的崛起變得更難,也很難重現當初的繁榮景象,再涌現出往日的經典電影了

5. 香港電影的沒落,原因也就這兩個!

每次提起港產片,腦海里就會情不自禁浮現出很多充滿「港味」的場景,在80/90年代,香港電影被稱為「東方好萊塢」一點都不為過。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輝煌的香港電影似乎一去不復返,並不是說現在沒有港產片或者說現在的港產片不好看,只是這些港產片越來越不正宗了!

可能是由於合資影片越來越普片化,原來充滿」港味「的電影約見越少,正因為如此,才會說香港電影的沒落,沒落指的是沒有香港自帶的味道了,而這些是什麼味道呢?為什麼沒有了這些味道,香港電影就沒落了?下面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說的是」粵語味「,現在很多都是國語版的港片,為了迎合全國人民的喜愛,獲得更多的票房,香港電影不在把眼光放在本土,更多時候用的對白都是能讓內地觀眾Get到的。語言也是用國語的,但用國語翻譯,就缺少了粵語中有的一語雙關的妙用,沒有了特色的同時反而讓人看得莫名其妙。

比如《無間道》裡面,黃秋生和梁朝偉的對話:

國語:你二十五號生日嘛!臭小子!

粵語:你二十五號生日嘛!二五仔!

懂粵語的朋友都知道」二五仔「是出賣兄弟的意思,而梁朝偉在裡面扮演的角色就是一個卧底,黃秋生就是利用他的身份來開玩笑,但是國語版翻譯成臭小子之後,一語雙的妙用就沒有了。

其次就是」市井「味道,去過香港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既是一個繁華大都市,但他也可以變得很市井,這就是他的獨特環境,因著這些獨特的環境,成就了許多經典的港產片。

《旺角卡門》中的市井七夕濃厚可見,在眾多香港電影中也隨處可見,油麻地警署是出鏡率最高的警署,電影里的古惑仔都是從那裡三進三出,而最有」市井味「的地方,就是被譽為人口最密集之一的旺角,這個紛紛擾擾的城市,每天都發生著一些醉生夢死的故事,簡直就是一部電影了。然而,現在很多港產片的取景似乎更多樣化了,很多時候是到內地或者其他國家去取景,」市井味「越來越淡了,不知道這是香港電影的進步還是退步。

香港電影的變化,也是一個時代的變化,但我們心中無論何時都會有一部香港電影!

6. 為什麼現在港台電影越來越難看了為什麼呢

因為老一代的演員、編劇、導演、詞曲作家……這些人都謝幕了,還堅持演的就剩個華仔了,但是已經青春不再了。

過去的那一批青年才俊,大多都是窮苦出身,比如劉德華從小就四五點起床幫父母工作,每天休息都不到五個小時,周潤發生在貧民窟,從小就打工貼補家用,上學期間,放假就去電子廠打工,鄭少秋生父有十位兄弟姐妹、繼父有一弟兩妹,作為老大,從小不得不挑起家庭的重任,出來打拚。這樣的人,接觸 社會 既有深度,又很廣泛,對三教九流都有深刻的體驗與領悟,所以只要給他們機會,絕對是有準備的頭腦恰好抓住,苦難是一筆財富,只是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怎麼利用而已。

有了生活經歷的人,演什麼像什麼,因為他從自己的生活中容易找到相關類似的人,比如趙本山的演技大都來源於生活,港台過去那批演員大多都不缺生活經歷,再加上科班出身,有老戲骨把關,言傳身教,像周星馳出道一直跑龍套,在83版《射鵰英雄傳》只是演個看城門的小兵,劉嘉玲只是華箏公主的侍女,長期的演藝經驗積累,讓日後這些人駕馭角色得心應手。

現在的演員沒有生活的淬煉,沒有經過 社會 的毒打,從小嬌生慣養,沒有真正深入生活,與 社會 脫節嚴重,不可能演好戲,給人一種虛浮的感覺,不管演什麼,給人感覺就是很假,不真實, 社會 環境的改變無法逆轉,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現在真正會演戲的並不多了。

過去的港台劇詞曲優美,全賴有一批優秀的詞曲作家,比如黃沾、顧家輝、林夕、黎小田……他們的作品《萬里長城永不倒》、《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都是不可多見的傳世佳作,現在的詞曲作家比起他們,水平明顯差了一大截。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從作詞作曲到主演、配角,美工設計,都是完整的集體,不可分割,現在的製作水準已經明顯不足。

過去港台的編劇導演大腕雲集,比如杜國威、蕭若元、文雋、李碧華、劉鎮偉、徐克、施南生、韋家輝、邱剛健、羅啟銳、張婉婷、乃至黃百鳴都是一等一的存在,他們敬業、專業,劇本優秀,又不缺思想、哲理的啟迪,每一句台詞都是神來之筆,讓人看完電影會思考很多……

必須承認,一個時代已經終結了,新時代的港台電影,想達到甚至超越過去的水準,必須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才行,時勢造英雄,隨著國產電影的崛起,港台電影的黃金時代落幕了…

本地市場太小,雖然內地市場崛起,資金技術人才都往內地跑了,電影從業者也不是為愛發電,也要恰飯的!而且港台電影建議分開討論,彎彎的商業片一向不行,以前還有楊德昌侯孝賢等文藝片大師撐場面,現在也不行了。港片是以前商業片太繁榮,現在都往內地跑了。

盡管每天都有無數人在那裡分析為什麼港片輝煌不在,雜七雜八說了一大堆,不過我還是覺得只是馬後炮、時候諸葛亮罷了,能在事發前預知,那才是真的有本事。

有很多香港導演都大談特談為什麼香港電影沒落了。

要我說,原因無非兩個。

一、不好好拍了

二、觀眾好糊弄

隨便舉個例子,王晶。

《賭神》系列有多成功,《澳門風雲》系列就有多難看,但即使那麼難看,還是能拍三部,而且部部都能大賣。

拍一部《追龍》,炒了一把情懷,但是看過《雷洛》《跛豪》的都知道它除了製作好一點,其他方面都不如兩部老電影。但還是火了,馬上追加了一部《追龍2》來撈錢。今年又來了一部《追虎擒龍》,我沒有看,據說是《金錢帝國》的翻版。

就這么個態度,能拍出什麼電影來?

香港電影沒落這話是什麼時候開始說的?

應該是97年左右。

但是之後,我最喜歡的《黑 社會 》系列和《無間道》系列,還不是拍出來了?並不影響你發揮呀,而且這兩系列作品既有以前的港片味道,又比之前的經典。很強。

電影沒不沒落的,影響你拍好電影嗎?

你能拍好電影,你管它大環境沒不沒落幹嘛?而且現在明明就是環境更好了,閉著眼睛都能來大陸撈金了,就這,還不願意好好拍。

像極了不好好工作學習還一大堆借口的你我,環境雖然差,可並不影響你努力,你只是懶得努力罷了。

港片的套路都在80,90年代用完了。沒有創新。

精英走光了。

難道大陸電影好看嗎

不為什麼

說說香港:1 回歸以後腦洞大開的離奇故事不具備發生的土壤了,警匪犯罪片死掉;

2 老一代帶著深厚傳統文化的作家(如金庸)離世,古裝片死掉。

這是因為 娛樂 大家選擇性多了,以前那些 搞笑 的電影對現在來說不算什麼了...

7. 香港電影為什麼現在不火了

這就是香港電影不火的真正原因,當年香港有五大票房巨星,五人的電影都可以賣到東南亞國家,而不僅限於香港彈丸之地。

我覺得是「限制」的問題。

一方面是電影題材的限制,第二方面則是電影市場的問題,最後就是演員的限制。

香港電影從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拍攝的電影數以萬計,其中言情、武俠、 歷史 、警匪、 搞笑 等類型繁多,每隔幾年就會誕生一位「紅星」。

在那幾十年裡,香港電影幾乎每天都有「新片上映」,大多數電影都是根據小說或戲劇改編,因此故事題材也會被用完,導演、編劇們最終也會「黔驢技窮」,最後就逐漸開始翻拍電影。

事實上,90年代的香港電影中有很多也是翻拍作品。例如《四大家族之龍虎兄弟》翻拍《白粉雙雄》,古天樂、楊恭如主演的《新家法》則是翻拍鄧光榮主演的《家法》。就連《跛豪》這類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也被翻拍七八次。再厲害的編劇,現在也想不出什麼新故事來了。

幾十年前,香港人的 娛樂 生活也比較少,有錢人可能就去夜總會、舞廳,沒錢的就會選擇去看電影,所以電影市場比較樂觀,由於利潤可觀,老闆們又肯出錢投資拍電影,因此形成了三贏的局面「 老闆賺錢,演員成名,觀眾得到了精神層面的享受 」。要知道,當年電影播放到精彩片段時,電影院的觀眾都會鼓掌吶喊的,現在幾乎看不到這種情況了。

如今,隨著演員的片酬高漲,香港電影市場的回報率,甚至無法挽回成本。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做虧本生意呢?所以電影市場逐漸萎縮,沒有新片好片上映,觀眾則會選擇去看外國大片。

大量導演、演員陸續到大陸發展,片酬比香港要多得多,一部電影在大陸能賣到三億五億,十億八億的。例如周星馳一部《西遊降魔篇》12億票房,《美人魚》30多億票房,拍一部電影,幾年都不用開工了。所以誰還會在香港演戲拍電影?


曾經說到香港電影,大家能說出許多演員的名字,例如關德興、石堅,李小龍,洪金寶、林正英、成龍、周星馳,周潤發,劉德華,吳孟達,吳君如,關之琳,林青霞,曾志偉等等。

如今的香港電影,可能就是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林家棟,而且近幾年的香港電影就是這四個人的代名詞。

雖然有許多新一代的香港演員,在許多電影里只是出演配角,即使有主演,也紅不起來。即使向華強的兒子「向佐」,若不是因為他有自帶「光環」,也只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演員而已。對於港產片,已經沒有能「扛大旗」的演員了。

8. 為什麼香港電影沒以前好了

經濟危機,盜版,好萊塢電影的興起,韓國電影搶占市場,sars,本土電影票房劇降都是造成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這個理由十三少是不贊同的,在1989年開始推行一年一度的"國片製作輔導金",大力扶植本土電影,確實是在逐漸壓縮外來影片,香港影片在短期內受到了一定的沖擊,但由於台灣本身的電影基因不夠,本土片很難盈利,香港電影擁有更強的明星號召力和電影賣埠價值,於是大量的台灣電影製作公司紛紛將資金輸送到香港拍片,然後以'出口轉內銷"的方式將這些影片以港片的形式再進口到台灣上映,這就是所謂的"台產港片",所以總體而言,香港電影並未由於台灣的本土化政策而受到大的沖擊,所以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電影人才的流失:90年代很多的香港導演以及明星前往美國好萊塢發展,導演有吳宇森、徐克、洪金寶、林嶺東、袁和平、於仁泰、唐季禮等,演員有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我們必須弄清楚香港電影由繁華走向沒落的轉折點具體是在93年,而大導演,大明星的流失幾乎都是在95年之後,舉幾個例子,95年成龍憑借《紅番區》成功打入好萊塢,李連傑和徐克在96年合作的《黑俠》上映,這才引起了美國電影公司的關注,周潤發的好萊塢**作《替身殺手》更是在98年才出現。
2000年前大陸觀眾沒有什麼機會看到世界性優秀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啊,現在基本世界性的優秀影片都可以觀看到,一對比,自然覺的差勁了
以前大陸是封閉的,香港接觸工業化文化比較早。大陸人透過香港這扇窗戶看外面的世界什麼都新鮮。再加上香港比內地先發達,就像鄉下的暴發戶進過城見過一些世面,所以比較迷香港電影。主要是圖個新鮮。現在大陸人全世界跑,互聯網又大大的讓人開了眼界。所以香港電影的文化底蘊相比大陸的電影文化沒有了以前那麼大的落差。這樣一來就見怪不怪。再加上香港電影產業一直沒有被重視和健康規劃,一直沒有提高,始終是商業化,這樣一來大陸觀眾水平和眼界在提高,相比之下香港電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漸漸地大家就不待見了,也就沒有以前那麼火了

9. 為什麼香港電影電視劇越來越不好看了

整個香港的影視產業到了新世紀後就不太景氣,原因有諸多方面吧!
內因:香港的內在娛樂產業鏈、文化體制、造星體制均不同程度出現問題,有些太過商業化,90年代有些開發過度,人才的培養沒有跟得上,影視題材也太過狹窄等。
外因:
內地及東南亞影視發展迅速,競爭逐步激烈。
新世紀後,觀眾觀影要求越來越高,觀眾已不再是被動觀賞,而是越發主動評賞,甚至進行創作,比如網路歌曲與微電影等。
咨詢越來越開放,網路越來越發達,娛樂方式多樣且更新換代太快。

10. 香港回歸大陸後,為什麼香港的電影不好看,歌曲也不好聽了明星也不紅了

回歸前香港是資本主義制度,回歸後會受到多少管束而變化變味了。電影和音樂要在近乎神經的境界艱辛苦辣創意出來,但是那近乎神經的境界創意回歸回到社會主義制度中是行不通的,會被判神經病等等各種無形的壓迫壓力而放棄。比如說你創作出科幻電影,你可能會被判刑判神經病關進精神病院的高牆下冶療。

閱讀全文

與香港的電影為什麼不好看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喜劇好萊塢電影 瀏覽:269
有一部電影里有蝴蝶還有蠶蛹 瀏覽:594
我國的大投資電影 瀏覽:531
免費老電影大渡河完整視頻 瀏覽:340
朱茵周星馳電影片段粵語 瀏覽:307
日本新上映科幻電影 瀏覽:866
法國的的老電影泰拳王 瀏覽:637
茅山道士打僵屍電影大全 瀏覽:710
十大大尺度電影 瀏覽:894
誰有亞馬遜食人族電影完整版 瀏覽:861
林正英的盜墓電影大全 瀏覽:997
傑克船長電影完整 瀏覽:152
8090動畫片大全電影網 瀏覽:974
虹貓藍兔大電影電視台采訪 瀏覽:72
電影名字un 瀏覽:3
84年講二戰法國海外兵團的電影 瀏覽:42
今天什麼有電影 瀏覽:922
成龍拍的龍的電影特寫 瀏覽:387
毒液致命守護者免費完整版電影 瀏覽:728
第一次愛的人英文版電影插曲 瀏覽: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