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 七仔
❷ 中國國家形象片——人物篇有哪些人
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全體航天員(壓軸畫面)、歌唱家宋祖英、國畫大師黃永玉、運動員姚明、運動員丁俊暉、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體育界名人郎平、歌唱家譚晶、作曲家譚盾、主持人水均益、網路創始人李彥宏、演員甄子丹、鋼琴家郎朗、體育界名人鄧亞萍、網易創始人丁磊、世界小姐張梓琳、導演吳宇森、建築師張永和、運動員郭晶晶、名模馬艷麗、名模裴蓓、主持人魯豫
❸ 神舟5、6、7號的信息和圖片
神舟五號簡介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
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❹ 神舟七號電影的那小女孩
長江七號吧
❺ 中國航天電影有哪些
1、《星河艦隊》
張天聰作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在神舟七號宇航員選拔中失利。面對昔日戰友的離去和年齡偏大等種種壓力,張天聰毅然選擇繼續留在航天員大隊,成為謝朝陽、王立三、周曉蘇等新一代航天員的訓練教官。
❻ 任達華的台詞:青春一代就叫春代出自什麼電影
根據你的描述,這部電影是《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游梓池(阿池)於某天晚上和朋友「唱K」過後,於凌晨時份乘坐由九龍旺角前往新界大埔的紅色公共小巴(俗稱「紅van」)回家。
該小巴經過獅子山隧道後,主角發現車廂外的世界、所有汽車及人均消失,只剩下小巴本身及車廂內的17人(16名乘客和1名司機),彷彿進入了另外一個時空。
故事發展出一連串的神秘事件,而乘客則開始一個繼一個地無故死亡,隨後又有一戴著防毒面具的神秘人出現;令到主角需要解開一切謎團,以期望可以重回原來的世界。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是由陳果執導,任達華、黃又南、文詠珊、惠英紅等演員主演的驚悚喜劇,於2014年2月7日在柏林電影節全球首映,2014年5月4日在中國香港公映。
影片改編自香港高登討論區上連載,由Mr. Pizza所著的同名小說。
講述一輛從旺角開往大埔的紅色公共小巴上的乘客,忽然進入平行時空,車外的香港變成一座空城。「倖存者」試圖返回原來的世界,由此遭遇一系列神秘事件。
創作背景:
電影劇本原為連載於香港高登討論區上的同名網路小說《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由Mr. Pizza 所著。
隨著小說的連載,該小說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至2012年中,有印刷商為小說製作印刷本而一再為故事在網路世界以外打響名聲。
2012年12月中,香港導演陳果開拍該小說的電影版本,令《紅VAN》故事成為繼由胡耀輝執導的《一路向西》後,第二部原於高登討論區上連載,並改篇成電影的香港網路小說。電影分開上下兩部,成本約五千萬元。
作品評價:
《紅VAN》不但涉及特首普選的敏感話題,也表達了香港人對當今香港的想像:一座空城,漫天紅雨中的大逃亡已然是政治越線,甚至影片的海報都可以當作「佔中」的宣傳畫。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影片是香港人的真實感受,唯一的問題是能否承擔意識形態的壓力。(2015-04-15 23:40:38來源:網易娛樂專稿)
❼ 神七出艙時哪怕犧牲也要展示國旗,你可知太空出艙究竟有多難
翟志剛出艙,創造了中國航天的里程碑。翟志剛看到了腳下的滿天繁星,蔚藍色的地球懸浮在頭頂,漂浮在太空中的景象深深震撼到了他的心靈。他說出了一句讓大家耳熟能詳的話:「我已出艙,感覺良好。」但就在這時,一個極度危險的信號降臨了,儀表突然響起警報,神舟七號軌道艙出現火災!翟志剛聽到這個警報後,瞬間感到頭皮發麻。不過,神舟七號的航天員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先想到的是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任務。
又一代的中國航天人憑借著頑強毅力以及不畏小我只在乎大我的冒險精神與奉獻情懷,才能帶領我們共同看到更加遼闊的宇宙和星辰大海,在此也感謝這一群勇敢的中國航天人,向他們致以最為崇高的敬意,與此同時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才讓我們從廣闊地球能夠將視野投入到億萬光年以外的茫茫星空,他們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更是最浪漫的人。
❽ 講中國宇航員的電影《飛天》,在哪能看到
航天(Spaceflight):又稱空間飛行、太空飛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飛行。系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動。有的科學家曾把航天器在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天,航天器在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宇,現在則把航天器在太陽系內和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統稱為航天。航天活動的目的是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與天體,為人類服務。航天的基本條件是航天器必須達到足夠的速度,擺脫地球或太陽的引力。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是航天所需的特徵速度。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執行軍事任務(具有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軍用航天;執行科學研究、經濟開發、工業生產等民用任務(具有非軍事目的)的航天活動,稱為民用航天;執行商業合同任務(以營利為目的)的航天活動,成為商業航天。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載人航天;沒有人駕駛航天器的航天活動,稱為不載人航天。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航天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飛船在航天飛行中的晝夜周期和我們在地球上的晝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並定為24小時。空間飛行時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長短不一,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飛船航天飛行期間的晝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時間長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90分鍾一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夜僅僅是37分鍾。飛船由地球陽面進入陰面時,就如同由白天進入黃昏黑夜一樣。太空梭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雷」似的一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一樣迅速地隱去。
一個航天員曾經這樣描述宇宙間的一天:早晨,計算機控制的鍾喚醒我們起床。醒來拉開窗簾看宇宙空間,陽光燦爛,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會兒,太陽沒有了,天暗下來了,黑夜來臨了,我們想又該睡覺了吧。真是有趣極了,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站著睡躺著睡都一樣
在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形成一種弓狀姿勢。航天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要舒服得多。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如果不這樣,飛船內的姿態在發動機開動時,就可能跟艙壁碰撞。所以,航天員一般還是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在失重時,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想怎麼睡都是可以的。
由於人在失重時飄浮,航天員行動起來會感到困難和不方便,動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樣協調。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一抬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動作都得小心從事。
航天員在宇宙飛行中可以遙望地球景色,這也是他們太空生活的一大樂趣。自古以來,飛向太空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員在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極了,它是一個綠色的球體。白天你仔細看去時,地球大部分是淺藍色,密密的森林帶看起來更是藍色的,惟一真正的綠色地帶是中國的西藏高原地區。一些高山湖泊看起來是明亮的並且呈鮮綠色,好像硫酸銅礦地區顏色。溫度很低又沒有雲彩的地區,如我國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區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兒的地貌。航天員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維爾鹽漬大沙漠,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間有一個紅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渦,這是因為鹽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蒸發之後而留下的光輝耀眼的痕跡,它像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
離不開體育鍛煉
航天員生活在太空當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煉。它除了增強體質外,還有其特 殊意義:增強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航天飛行中不良環境對航天員的有害影響。在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為航天員體育鍛煉的「小型體育場」,設置一些特殊的航天體育器具供航天員使用。這些器具有自行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員和地球上的人一樣,都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條件下處理清潔衛生及廢物非常復雜,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
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飛船中的航天員不能採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樣做,說不定在哪一環節把水泄漏出去,水就會飄浮起來,所以,航天員只能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刷牙。美國採用的是一種特製的橡皮糖,讓航天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航天員洗臉,其實是取一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隨後,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發。
航天員若在空間站上長期生活,還需要洗澡。長期的載人空間站上,就配備有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設計製作的航天浴室設施。這種浴室,只不過是一個強力尼龍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連天棚下連地板,成為通天式密閉浴罩,平常折疊著固定在生活艙的頂棚上。頂棚上還設有圓形水箱、噴頭、電加熱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廢水回收凈化裝置中的凈化吸附劑配好,准備用來回收和凈化洗浴時的污水,然後清理給水管道、抽水裝置和過濾凈化裝置(除去雜質和不良氣味),並將卷在頂棚上的尼龍罩放下,直到底框並固定好,形成一個連接天棚地板的圓桶,就好像一個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啟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合適溫度,這時人可脫去衣服進入浴室。圓筒底下有一雙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後就不會飄浮起來。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應先將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條通到外面的軟管相連接,航天員可呼吸艙內空氣,避免洗浴時的空氣、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發生危險。航天員洗澡時,還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一樣。一切准備好之後,就可打開水龍頭,一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一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飛船上航天員大小便的處理也有其相當的科學性。尿盆是特製的,抽水馬桶同一個塑料套相連接,大便後快速關閉橡皮閥,大便通過氣流落入透氣的大便收集袋裡,然後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裝滿後會自動彈出艙外。
這就是航天員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 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 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 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 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 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 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 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 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 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 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 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 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編輯本段]中國航天
神舟五號
1999年11月20日~21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一艘「神舟」無人試驗飛船飛行試驗獲得了圓滿成功。2001年初至2002年底又相繼研製並發射成功了神舟2~4號無人試驗飛船,獲得了寶貴的試驗數據,為實施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5飛船是在無人飛船基礎上研製的我國第1艘載人飛船,乘有1名航天員,在軌運行1天。整個飛行期間為航天員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同時將航天員的生理數據、電視圖像發送地面,並確保航天員安全返回。
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推進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8860mm,總重7840kg。飛船的手動控制功能和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分系統為航天員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飛船由長征-2f運載火箭發射到近地點200km、遠地點350km、傾角42.4°初始軌道,實施變軌後,進入343km的圓軌道。飛船環繞地球14圈後在預定地區著陸。
神舟-5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還要出艙,三名航天員,一個要出艙行走,一個在軌道艙迎接,返回艙還要留人,最終堅持了下來,成功完成這一計劃!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成功將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三位宇航員帶回地球,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
編輯本段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託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編輯本段]航天系統都包括什麼?
1957年10月,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 1在前蘇聯發射成功,開創了人類航天新紀元,宇宙空間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新疆域,並且將這一年定為第一個國際空間年。近半個世紀以來,航天技術已經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巨大的進展,航天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科學活動、軍事活動、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部門,產生了極其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航天是指進入、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即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宇宙空間,又稱外層空間)以及地球以外天體各種活動的總稱。航天活動包括航天技術(又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大部分。航天技術是指為航天活動提供技術手段和保障條件的綜合性工程技術。空間應用是指利用航天技術及其開發的空間資源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國防建設、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各種應用技術的總稱。空間資源系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可為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環境、能源與物質資源,入空間高遠位置、高真空、超低溫、強輻射、微重力環境、太陽能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物質資源等。
航天系統是指由航天器、航天運輸系統、航天發射場、航天測控網、應用系統組成的完成特定航天任務的工程系統。其中應用系統指航天器的用戶系統,一般是地面應用系統,如各類衛星的地面應用系統、載人航天器的地面應用系統、空間探測器的地面應用系統。
航天系統按是否可載人可分為無人航天系統、載人航天系統;按用途可分為民用航天系統和軍事航天系統;按航天器種類可分為多種,如衛星航天系統、載人飛船航天系統、月球衛星航天系統等。
航天系統是現代典型的復雜工程大系統,具有規模龐大、系統復雜、技術密集、綜合性強,以及投資大、周期長、風險大、應用廣泛和社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等特點,是國家級大型工程系統。組織管理航天系統的設計、製造、試驗、發射、運行和應用,要採用系統工程方法,在航天工程實踐中形成了航天系統工程,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系統工程的理論和方法。完善的航天系統是一個國家航天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目前世界上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擁有這種實力。
[編輯本段]太空中的資源有多少
太空資源泛指太空中客觀存在的、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環境和物質。主要包括:相對於地面的高遠位置資源,高真空和超潔凈環境資源,微重力環境資源,太陽能資源,月球資源,行星資源等......
太空上可利用的資源比地球上可利用的資源要豐富的多。僅從太陽系范圍來說,在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天體上,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在類木行星和彗星上,有豐富的氫能資源;在行星空間和行星際空間,有真空資源、輻射資源、大溫差資源,那裡的太陽能利用有效率也比地球上高的多。目前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高真空和高潔凈是外層空間的顯著特徵,是進行許多科學實驗、發展航天技術、生產電子產品和高級葯品的理想環境,尤其它是人類的航天活動的先決條件。高真空、超潔凈環境資源取得了相當大的實際效果,但微重力資源和太陽能資源的利用還處於試驗、研究和創造條件的階段。
「航天」一詞是錢學森首創
《錢學森傳》作者葉永烈:「航天」一詞錢學森首創
葉永烈,上海作家協會一級作家,教授。在30年前,時任《向宇宙進軍》一片導演的葉永烈就與錢學森見過面。當時,錢學森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因為該片涉及到航天火箭方面,所以錢學森就負責影片的審查。
30年後,葉永烈開始寫作《錢學森傳》,並於國慶前夕完成,共40萬字,目前已交與出版社排版校對。今天下午記者專訪了葉永烈。
認識錢學森源於一次影片審查
我結識錢學森已經整整30年。 事情的起因是我當時擔任《向宇宙進軍》一片的導演,這是一部一個半小時的影片,共分三輯,我把拍攝提綱寄往主管部門——國防科委以及第七機械工業部審查,沒想到當時擔任國防科委副主任兼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的錢學森親自看了拍攝提綱,乘來滬之際跟我談談他的意見。當天晚上,我如約前往上海延安飯店。柳鳴領著我來到樓上一間會客室,我剛坐定,穿著一身軍裝的錢學森就來了。他摘下軍帽,露出寬廣豐滿而白凈細嫩的天庭,書生氣質,溫文爾雅。一雙眼睛,射出睿智的目光。雖說他出生在上海,由於三歲時便隨父親前往北京,所以滿口京腔。他謙遜地自稱「笨人」,「對藝術外行」,卻對影片提出諸多建設性意見。
他告訴我,來上海之前,曾經與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任新民就拍攝提綱交換了意見。第七機械工業部領導這么重視影片的拍攝,真使我感動。
錢學森說,影片的開頭應該表現中國古代對太空的美好幻想:從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立軸上的月亮、太陽、神仙,到嫦娥奔月神話、敦煌飛天壁畫。在歷數古人的飛天之夢時,錢學森還建議,這一組鏡頭最好以古箏配上中國古典樂曲……其實,淵博的錢學森對藝術十分在行,尤其是音樂。他當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曾是校樂隊的主力圓號手,何況他的夫人蔣英是留學德國的女高音聲樂家。
錢學森創「航天」一詞 源於毛主席詩句啟示
錢學森告訴我,「航天」一詞是他首創。他把人類在大氣層之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天」,是從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說,最初是從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得到啟示。他還提出了「航宇」一詞,亦即「星際航行」,他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詳盡地論述了行星之間以至恆星之間的飛行。如今,如果說「航宇」一詞對於普通百姓還有點陌生的話,「航天」一詞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我問錢學森,如何把握有關火箭的保密尺度。他回答說:「關鍵看你是不是泄露要害。如果拍火箭,一個圓筒子,朝上跑,那有什麼可保密?大家都是這個樣子的嘛。現在你們別多想這些保密問題,多想了,會束縛思想。思想束縛了,什麼都不敢動了。」
錢學森很健談 一口氣說兩個多小時
錢學森非常健談,一口氣談了兩個多小時。見面的第二天,我根據筆記整理出一萬多字的錢學森的談話記錄,交打字員列印(那時候還沒有電腦)。這份列印稿,如今成為珍貴的文獻。
從那以後,我與錢學森有了多次交往,有時在北京國防部他的辦公室,有時在文化部電影放映室,有時在他家中。每一回去北京送審影片,他總是親自看,一邊看一邊談意見,而我則坐在他的旁邊作詳細記錄。
錢學森說:「中國人最早發明火箭。這是世界公認的。我們發明了火箭,這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在南宋的時候,我們發明了火箭。這一點,提綱中是講到了,不太著重,但是值得給予相當的份量,這件事應該好好宣傳一下。」根據錢學森的意見,後來在影片中,我特地加了一個動畫鏡頭,按照中國古代的火箭「飛火龍」的形象,設計了「火龍出水」的場面。錢學森在審查影片時,對這個動畫鏡頭十分滿意。
我發現,錢學森審查影片非常仔細,尤其是涉及保密的問題。比如,在我看來,火箭發射時,尾部噴射的火焰極其壯觀,所以先用尾部噴火近景,再跳接火箭上天遠景。錢學森告訴我,那個近景一定要剪短,火箭尾部的噴射口剛一露出,馬上跳遠景。他說,那個近景,「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泄密就會泄在近景上。所以,在影片中,大都用「一個圓筒子,朝上跑」,這樣就避免了泄密
❾ 電影《神舟七號》中的動物像什麼,圖片.
狗狗 嗎?!
❿ 神舟七號愛地球!
《神舟七號愛地球》是由電影《神舟七號》改編成動畫版的,超搞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