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戰爭電影中地道為什麼有電燈

戰爭電影中地道為什麼有電燈

發布時間:2022-12-16 00:59:17

❶ 影視劇中的地道戰很厲害,真實的地道戰是怎樣打的

現實中的地道戰和電影中的有點不太一樣,電影為了達到一定的藝術宣傳手法,在創作的過程中自然也就增加了一些可觀賞性的情節。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年地道戰確實給日軍後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並且有效的牽制住了華北地區的日軍,減輕了中國正面戰場的戰斗壓力。

不過地道戰本身也存在著自己的缺點。

畢竟地道都是純人工開挖,每一個地道都是一個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在挖的時候還必須要保密,萬一村民中間出現了漢奸,可能村子裡所有的努力都功虧一簣了。

當時的支撐體系非常的簡單。如果真是遇到大雨或者其他的一些地質災害,人很可能會被直接活埋到地道裡面。

只不過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地道顯然還是利大於弊的。

其實現在在我國河北陝西地區,還存在著一些當年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只不過由於這些地道偶爾會發生小孩鑽進去走失的情況,很多的地道口都已經被水泥給封堵起來了。

❷ 地道戰電影簡介 地道戰主要內容

1、《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2、劇情簡介:抗日戰爭中,中國共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3、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4、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❸ 地道戰電影簡介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地道戰電影簡介,供大家參閱!

地道戰電影基本信息

《地道戰》是1965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戰爭電影,由任旭東執導、朱龍廣主演,於1966年元旦在全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為了粉碎敵人的“掃盪”,河北省冀中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創新地利用地道戰的斗爭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截至2012年,已創造出共30億人次觀看的紀錄。

地道戰電影劇情簡介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1942年,日寇對冀中根據地進行“大掃盪”,根據地人民為了抵禦和打擊日寇,想出了不少巧妙的辦法,地道戰就是其中之一。

冀中地區高家莊人民,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帶領下,把幾家的土洞和地窖挖成相通的地道,留幾處出口,用以和日寇周旋。但是在一天夜裡,黑風口據點的日寇偷襲高家莊,高老忠敲鍾警告壯烈犧牲,地道遭到了敵人的破壞。高家莊人民總結教訓,將僅能容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出擊的多功能地道。

1943年夏天,高傳寶利用地道的翻口擊斃了混進高家莊的特務。日軍分隊長山田糾集了幾個據點的兵力進行報復,但卻被在地道內神出鬼沒的高家莊民兵們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家莊人乘勝前進,把地道從村內沿伸到野外,成為縱橫交錯的地道網路,變防禦為進攻。區長趙平原制訂了“圍點打援”的戰術,想吸引黑風口的日偽軍出洞,但是狡猾的山本,卻以偷襲高家莊的辦法來解西平之圍。高家莊民兵和八路軍主力及游擊隊一道並肩作戰,一舉拔掉了黑風口據點,消滅了進犯高家莊的敵人,取得了這場戰斗的勝利。

地道戰電影幕後製作

1963年初,軍委總參指定八一電影製片廠來拍攝《地道戰》的時候,是當作民兵傳統教學片來拍的。拍片目的是要體現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思想,還要讓觀眾看之後能學到一些基本軍事知識和對敵斗爭的方法,同時要求攝制組運用故事片的形式進行拍攝。

1945年5月,高平村的黨支部書記兼民兵隊長劉傻子帶領村裡七八十個人打退了1000多個日本鬼子,而且還打死了50多個偽軍。戰斗結束後他去打掃戰場,結果被敵人打了回頭炮。劉傻子就是《地道戰》中黨支部書記高老忠和民兵隊長高傳寶這兩個人物的原型。電影中,高老忠最後鳴鍾向鄉親們報警的時候,拉響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而在實際中,劉傻子也的確犧牲了。

河北省正定縣高平村是“抗日先鋒村”,是故事的原型,但地道被洪水破壞後,不具備外景拍攝條件,因而選擇臨近的冉庄、李庄、唐庄進行拍攝的,導演將這三個村莊合而為一,影片中的高家莊實際上是這三個村莊的“合成”。

銀幕上所有地道內的鏡頭畫面都是在八一電源製片廠內搭景拍攝的。攝制組巧妙運用攝影鏡頭和剪輯,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真正的地道戰斗網。

地道戰電影影片評價

影片以冀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的地道戰,顯示人民戰爭的無窮威力。它將豐富多彩的戰爭史實、形象鮮明的英雄人物和軍事教育的內容巧妙地融合為一體,生動地描述了由隱蔽地遭到戰斗地道再到聯防地道這一特殊戰場中的發展過程,展現了抗日軍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人民游擊戰爭恢宏瑰麗的場景。充滿機趣的細節構思和昂揚。樂觀的音樂基調,為影片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地道戰電影相關新聞

原標題:電影《地道戰》原型村——河北正定高平村

莊稼漢打退日軍5次圍剿(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埋好地雷,端好槍。你鑽地道,我上房。制高點,堵街牆。構成一片火力網,別看我們是莊稼漢,打得鬼子不敢再進我村莊。”70餘年前,河北正定高平村民兵自編自唱了這首地道戰歌,歌詞正是他們英勇抗擊日偽軍的真實寫照。50餘年前,同樣是這個村莊給了八一電影製片廠導演任旭東靈感,創作出了影響幾代人的經典電影《地道戰》。

由於地處冀中到冀西和晉察冀邊區的交通要道,再加上民兵的頑強作戰,從1943年春到1945年5月,日偽軍五次大規模圍剿高平。其中,出動200人以上2次,300人以上1次,500人以上1次,千人以上1次。但這個英雄的村莊,始終屹立不倒。50餘民兵利用地道掩護,斃敵400餘人,以致當時日偽軍中流傳著“要送命,上高平”的說法。

盡管戰功赫赫,這個《地道戰》電影原型村卻鮮為人知。近日,記者來到高平村,找尋民兵們英勇戰斗的歷史。

(一)

“地上一個高平村,地下一個高平村”。70餘年前,這個有著一百餘里長地道的村莊,曾讓敵人聞風喪膽。原抗日村長周保全今年91歲,是村中唯一在世的老兵,完整參與了五次反圍剿戰斗。

“抗戰歷史絕對不能被遺忘。”周保全跟記者講述了這段崢嶸歲月。從1937年秋天開始,日偽軍在高平村西二里的韓家樓、六里的同下村等地建據點、設炮樓、修公路。殘暴的日寇瘋狂推行所謂“掃盪政策”“蠶食政策”“三光政策”“強化治安政策”。

1938年,高平村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男的參軍參戰,女的做軍衣、軍鞋,照料傷員,兒童站崗放哨,傳遞情報。1942年2月,高平村建立了自己的武裝——抗日民兵游擊隊,共產黨員劉傻子擔任了民兵中隊長。高平民兵積極配合野戰軍、地方軍和鄰村民兵主動出擊展開破襲戰,日夜到正定、新樂、京漢鐵路、正靈公路和周圍據點割電線、斷橋梁。

同時,受地窖藏身的啟發,高平村人民開始挖地道對付日偽軍。在一年零三個月的時間里,共挖了深5米,高1.4米,寬1米的地道總長約100多里,挖土約十幾萬立方米。周保全介紹,當時村內地道分為主幹線和支線,每十戶有一個地道口,每個口都有一名骨幹民兵把守,地道內有翻口,能夠“防水、防毒、防煙”,每隔十丈遠留一通氣眼,地道口和通氣眼都很隱蔽,大都設在碾盤下、炕洞里、牲口槽下、井內、鍋灶內、夾壁牆內。為了監視敵人、打擊敵人,在十字街口、村口、老母廟等地方的房上修築了高房工事。房內有夾壁牆、黑屋、地堡,牆壁有展望孔、槍眼。村沿有圍牆,村內大小街口都修上了“之”字形的街壘。

“下面有地道,上面到處是地雷,打得敵人根本進不了村!”周保全說。

(二)

最漂亮的一仗發生在1945年5月4日。日偽軍對高平村發動了第五次大圍剿,1600餘日偽軍,攜帶輕重機槍120多挺,山炮、小鋼炮10多門和大批毒瓦斯,包圍村莊,企圖一舉搗毀地道,制服高平。

高平民兵對敵人偷襲早有察覺,及時部署了戰鬥力量,將全村劃為5個戰區,每個戰區配備民兵十餘人。其中劉傻子負責第二戰區,周保全負責第五戰區。當日拂曉,東北口執勤民兵最先發現敵人並及時發出信號,全村民兵迅速進入戰斗崗位,男女老幼立刻鑽進地道。上級剛發了數目不少的手榴彈,敵人來了,這些手榴彈正好派上用場。

面對敵人的猛烈進攻,位於村東北口的劉傻子帶領民兵站在房頂制高點用手榴彈痛擊敵人。守在村西口的周保全帶領民兵利用屋頂工事用土炮轟擊敵人,敵人發現目標後,集中強大火力向他們掃射。和周保全一起的民兵王六合被擊中頭部,當場犧牲。周保全和其他民兵撤出屋頂工事,誘敵深入到雷區,炸死炸傷敵人數十名。

當天下午三四點鍾,戰斗基本結束。敵人匆匆逃竄至村外後,用鋼炮向村中進行炮擊。當時,正在街上救護傷員的劉傻子被彈片炸傷,後因搶救無效光榮犧牲,年僅29歲。這一戰,高平民兵打死日偽軍59人,其中指揮官4人,炸毀大車7輛。

據《地道戰》劇組人員回憶,電影中高家莊這個村名就是源自高平村,民兵隊長高傳寶的原型就是劉傻子。高傳寶喊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不準放空槍”,就是劉傻子的原話。但由於高平地道已於1963年被洪水沖毀,不具備拍攝條件,《地道戰》的外景拍攝是在冉庄、李庄和唐庄完成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戰功赫赫的高平村鮮為人知。

(三)

“現在僅存的這600米地道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重新用水泥加固的。”現高平村村支書周余柱告訴記者,村委會門前小廣場東北角,一座不起眼的小屋就是地道入口。

正定農民作家劉福海,出於對地道戰的興趣以及對高平民兵的敬佩,十年來走遍檔案館、黨史辦、圖書館、舊書攤,讓他震撼的是,除了作戰頑強,高平村還有自己的村級兵工廠。一心抗日的幾個鐵匠,靠著爐子、鉗子和銼子,反復試驗,不僅造成了決槍,還利用舊井錐筒製成了能打五六里遠的小土炮。在抗戰期間,共製造小土炮6門,槍榴彈3支,決槍60支,步槍2支,擼子槍5支,子彈4000餘發和大量的地雷、手榴彈。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高平地道戰的歷史,周余柱和鄉親們正在規劃建設一座新的紀念館,並打算將兵工廠遺址、劉傻子故居以及地道遺址重新修繕。“不能讓高平地道戰的光輝歷史在我們這一代斷檔,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做好保護工作!”周余柱說。(本報記者 魏 薇 楊 柳)

❹ 電影《地道戰》的實情是什麼

冉庄地道戰遺址,清苑縣冉庄,距保定市約30公里。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庄人 民積極開展地道戰,神出鬼沒地打擊敵人,致使敵人「寧繞黑風口(張登), 不從冉庄走」。由於冉庄人民開展地道戰功績卓著,曾榮獲「抗日模範村」的 光榮稱號。現在的冉庄地道戰遺址,就是冉庄人民光輝斗爭業績的歷史見證, 也是冀中人民在極端殘酷的戰爭環境里,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重大貢獻 的一個典型實例。

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與敵人的斗爭中創造和逐步完善起來的,經歷 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同單純防禦到主動打擊敵人的過程。開始,群眾在村 里、村外挖隱蔽洞,稱為蛤蟆蹲。後來把隱蔽洞加長,再把單口洞改為雙口 洞,成為地道的雛形。最後發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

冉庄地道以十字街為中心,有東西南北主要干線4條,長4.5里,南北 支線13條,東西支線11條。還有西通東孫庄,東北通姜庄的聯村地道;有 向東南通隋家墳和河坡的村外地道。全長約30里,形成了村村相通,四通八 達,能進能退,能攻能守的地道網。 地道一般寬約0.7至0.8米,高約1-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從 用途來看,可分為作戰用的軍用地和供群眾隱蔽用的民用地道 兩種。 地道結構復雜,內部建有儲糧室、廚房、廁所和戰斗人員休息室,設有照 明燈和路標。地道總指揮部附近挖有很深的陷井,井上設「翻板」。它是一種 防衛設施,敵人萬一進入地道,踏上「翻板」,就會落井淹死。地道又與水井 相通,既可作為氣眼流通空氣,又解決了地道內群眾的用水問題,設計十分巧 妙,實用價值很高。 地道的出入口都是從實戰,實用和隱蔽的原則出發,經過精心選址和設計 後修建的。有的修在屋內牆根壁上,有的建在靠牆垠的地面,有的則利用牲口 槽、炕面、鍋台、風箱、井口等作為出入口。這些地道口選址時都充分利用了 地形地物,偽裝得與原建築物一模一樣,使敵人很難發現。 為了充分發揮地道的優勢,還在村裡各要道口的房頂上修建了高房工事, 在地面修建了地平堡,把地道與地面工事有機地結合起來。此外,還根據相同 的地形地物,分別在小廟、碾子、燒餅爐、櫃台、暗室、牆角或牆根等處,修 築了工事和槍眼。其中高房工事7處,地平堡14處,小廟工事6處,碾子工 事2處,燒餅爐工事1處,櫃台工事1處,暗室及牆角槍眼8處。所有這些工 事都和地道相通,既能瞭望,又能射擊。這樣,地道和地面相配合,各種火力 相交叉,構成了密集的火力網,充分發揮地道的威力,痛殲來犯之敵。

冉庄地道戰工事的主要特點是三通、三交叉和五防。三通即高房相通,地 道相通,堡壘相通;三交叉即明槍眼與暗槍眼交叉,高房火力與地平堡火力交 叉,牆壁火力與地堡火力交叉;五防即防破壞,防封鎖,防水灌防毒氣,防火 燒。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冉庄的民兵和群眾曾經利用這種神秘莫測的地 道與日偽軍、國民黨軍隊進行地道戰17次,同時進行伏擊、追擊戰55次, 配合地方武裝出村作戰85次。其中5次規模較大的地道戰,就斃傷敵人16 3人。因此,冉庄成為冀中地道戰的一面紅旗

❺ 抗戰影片有沒有寶蓮燈

這個是沒有寶蓮燈的呀。寶蓮燈不是一個抗戰片呀。所以抗戰片里沒有他。沒有的。

❻ 電影《地道戰》講了一件什麼事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進入困難階段,日偽軍"掃盪"日益殘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裝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長期堅持平原游擊戰爭,開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對日偽軍進行斗爭。冬初,清苑縣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單口隱蔽洞(俗稱蛤蟆蹲),很快遭到日偽軍的破壞。民兵把單口隱蔽洞改造成能進能出的雙口隱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進行戰斗,多數地道又遭到破壞。 1942年夏季反"掃盪"開始後,中共冀中區委和冀中軍區號召冀中人民普遍開展挖地道的活動,地道的構造不斷改進和完善,初步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既能隱蔽、轉移,又便於依託作戰的地道網路,成為長期堅持冀中平原抗日斗爭的堅強地下堡壘。冉庄的地道也有較大的發展,共有4條主要干線、24條支線,村內戶戶相通,向外可通往孫庄、姜庄、隋家墳、河坡等村,全長30餘華里。地道一般寬1米、高1.5米、頂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內設有瞭望孔、射擊孔、通氣孔、陷阱、活動翻板、指路牌、水井、儲糧室等,便於進行對敵斗爭。 冉庄民兵依託地道,採取靈活機動的戰術,在多次戰斗中給日偽軍以沉重的打擊。1943年1月7日,30名日偽軍進村搶掠,冉庄民兵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其4人。 1945年4月1日,日偽軍500餘人向冉庄發動進攻,冉庄民兵20餘人利用地道進行作戰,斃傷日偽軍13人,迫其撤退。6月20日,駐保定日軍率偽軍第14團千餘人向冉庄進犯,冉庄民兵30餘人先在村邊進行阻擊,爾後迅速轉入地道,通過瞭望孔觀察到一群偽軍沖到村東企圖破壞地堡工事,當即拉響地雷,炸死偽軍數人。與此同時,村北老母廟、南口地平堡、東街碾子堡和十字街的民兵,也紛紛從暗室和高房工事等向日偽軍射擊,經數小時激戰,斃傷其29人,日偽軍被迫撤退。23日,日偽軍又調集2000餘人的兵力,再次進犯冉庄,先用迫擊炮向村內猛烈轟擊,隨後,步兵迅速向村內沖擊,當其進至村口時,踏響了民兵用水壺、鐵桶等就便器材製造的地雷,日軍數名被炸死。日偽軍進村後,見四處空無一人,便東沖西撞,盲目射擊。一群偽軍剛進至東街,其中一名偽團長就被小廟工事里的民兵擊斃,1名偽軍去拖曳屍體,又被擊斃。當大批日偽軍進入村北布雷區時,守候在暗室里的5名民兵立即拉響11顆地雷,炸死日偽軍多人。接著,民兵又用步槍斃其10餘人,日偽軍亂作一團,分頭潰逃。數十分鍾後,20餘名偽軍前來收屍,民兵再次拉響地雷,又炸死其5人。經13小時激戰,冉庄民兵僅以輕傷1人的代價斃傷日偽軍33人,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從1942年至抗日戰爭勝利,冉庄民兵共進行地道戰11次,斃傷日偽軍96人,並繳獲許多武器、彈葯和其他軍用物資。 冉庄地道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冀中平原抗日軍民的一個創造,是堅持平原游擊戰爭的一種有效的作戰形式。

❼ 越南遊擊隊也玩地道戰,「螞蟻陷阱」把美國大兵嚇到崩潰

國產戰爭電影《地道戰》中,神出鬼沒的冀中軍民靠著地道打鬼子的故事,大家都一定非常熟悉。實際上,在二十多年之後,美國在越南戰場上也一頭栽進了「地道戰」的泥潭中。美國大兵們被同樣機智勇敢的越南人民打得暈頭轉向,甚至還被「螞蟻陷阱」嚇得魂飛魄散!

越南地道系統的 歷史 ,要從越南抗法戰爭時期說起。為了與法國侵略者對抗,越南遊擊隊在越南境內挖掘了大量的地道系統,通過地道戰的方式來與來犯的法國士兵周旋。隨著美軍介入越南戰爭,越南的游擊隊員們迅速擴大了各地的地道規模,以抵抗美軍戰機的狂轟濫炸。這之中,當數位於越南南部古芝縣——這里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游擊隊的大本營——的地道系統最為著名。

在古芝縣,南越的游擊隊員們挖掘了一個規模空前的地道系統。這套地道系統的總長度超過了190公里,其最深的洞室深藏於15米深的地下,足以抵禦美軍轟炸機的輪番空襲。他們在這套復雜的地道系統內建立了一個「地下村莊」,這里有居住區、廚房、軍械廠、倉庫、醫院以及防空洞,甚至還有用於表演的文藝場所。即使是前來掃盪的美軍長期盤踞在地面上,游擊隊員們依然能在漆黑幽暗的地道中存活超過半年的時間。

為了鏟除盤踞在古芝地區的越共游擊隊,美軍在1966年1月7日對該地區開展了大規模掃盪作戰。這場掃盪開始於B-52轟炸機編隊的地毯式轟炸,在經過鋪天蓋地的重磅炸彈洗禮後,古芝地區已經變成了遍布「隕石坑」的「月球表面」。緊接而來的,是美軍炮兵部隊的彈幕,一位越共游擊隊員回憶說:「就在敵軍飛機投下炸彈後不久,敵軍炮兵的炮擊緊接而來,這場炮擊相當猛烈。我們立刻意識到,敵人的機降步兵馬上就要到了。」

在炮火的硝煙中,搭乘UH-1直升機飛來的美軍第一步兵師,與來自澳新軍團第28步兵團的士兵,浩浩盪盪地降落在剛剛被炸彈洗禮過的古芝地區。剛一落地,澳新軍團的士兵們便遭到了越共游擊隊的「熱烈歡迎」——他們所搭乘的直升機被游擊隊員們當場擊毀,剛剛落地的士兵們立刻陷入到苦戰之中。

然而,隨著美軍後續的增援部隊趕到,寡不敵眾的越共游擊隊員們開始有組織地後撤,躲進預先挖好的地道之中。前來掃盪的澳新軍團士兵們突然發現,抵抗他們的越南遊擊隊員們似乎在轉眼之間「人間蒸發」了。在游擊隊曾經盤踞的陣地上,士兵們發現了大量的食物和飲用水,但是卻沒有發現前來投降的游擊隊員。

正當美軍一團霧水的時候,四周的叢林中卻開始不斷地傳出槍聲,不斷地有軍官在槍聲傳出後應聲倒地。原來,來自越共游擊隊的狙擊手們們正利用四通八達的地道網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形式與來襲的美軍部隊打起了麻雀戰。這些神出鬼沒的越共狙擊手,讓參與掃盪行動的美軍和澳新軍團士兵們感到格外的頭痛。

經過兩天的掃盪後,澳新軍團的士兵們終於在1月11日發現了「越共」們的藏身之地——他們找到了其中一個地道的入口!一開始,美軍和澳新軍團的士兵們試圖通過灌水、使用催淚彈、縱火或者投擲燃燒彈等方式,迫使地道中的游擊隊員們逃出地道。然而,美軍士兵們的雕蟲小技卻絲毫奈何不了這些經過精心設計、擁有多套通風系統和排水渠的地道網路。惱羞成怒的美軍士兵們甚至開始往地道口中投擲手榴彈,試圖將地道口炸塌以「埋葬」裡面的越共游擊隊員。然而,擁有眾多出口的地道系統又怎麼會因為一兩個出口被堵死而失去作用呢?

正當所有人都認為已經無計可施的時候,一位名叫桑迪·麥格雷戈的澳新軍團工程兵上尉站了出來,他提出了一個驚人的解決方案——招募一批身材矮小的志願者,潛入越共的地道系統中實施搜剿行動。在招募到3位自告奮勇的矮個子志願者後,桑迪上尉帶著隊伍毫不猶豫地扎入古芝的地道群中。

在這些不到1米高的地道中,身材魁梧的桑迪上尉帶領著其餘成員不斷地向前摸索著。潛伏在地下的游擊隊員們很快就意識到桑迪上尉的存在,但是礙於上級保護地道結構的命令,他們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與入侵地道的敵人進行交火。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游擊隊員們沒有方法對付入侵地道的敵軍。他們給桑迪上尉留下了各種各樣的「禮物」——絆線手雷、竹矛陷阱、毒蜘蛛、毒蛇等各種花樣繁多的致命陷阱。

不過,出身工程兵部隊的桑迪上尉早已與越共的這些「特色陷阱」打過多番交道,這些雕蟲小技根本難不倒這位經驗豐富的工兵。經過一番搜索後,桑迪上尉的小隊在地道中找到了大量的槍支、彈葯和各種各樣的資料。他回憶說:「我們搜出了近半噸重的敵軍資料,其中包括了敵人的組織架構,敵人在西貢中潛伏的間諜名單、敵軍的通信密碼,甚至還包括了越共試圖刺殺的盟軍(指干涉越南戰局的美、澳、新等國軍隊)要員名單!」

雖然古芝地區的地道並未在這場行動中被徹底清繳,但是澳軍的這場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在澳軍工程兵們取得成功之後,美軍也開始在自己的工程兵部隊中設立專門清繳敵軍地道的「地道鼠」單位。參與「地道鼠」部隊的士兵身高被嚴格限制在1米7以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身材矮小」的(對於歐美人來說)士兵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狹窄的地道戰場。

美軍為「地道鼠」們配備了特製的點45口徑柯爾特消音手槍、手電筒、以及有線通話耳機。通話耳機的電纜通常還會作為安全繩,綁在「地道鼠」們的身上。一旦他們不幸中槍受傷或者陣亡,地道外的同伴們可以通過線纜將他拉出地道外。不過,不少「地道鼠」們非常討厭自己裝備的點45口徑消音手槍。在密閉的地道中開火時,這些手槍經常會導致使用者耳鳴,從而造成更大的危險。他們更加喜歡二戰期間戰略情報局(即後來的美國中情局)所使用的點22口徑消音手槍,但是這些手槍數量非常有限,並且在其他美軍特種部隊中也非常搶手。除此之外,點38口徑的史密斯·威森左輪手槍以及二戰期間的德軍9毫米魯格手槍也是非常熱門的選擇。

在掃盪作戰中,一旦參與地面掃盪的美軍士兵發現地道的入口,他們就會召喚來這些專門負責清理地道的「地道鼠」,讓他們「鑽」到地洞中收拾裡面的越共。來自澳大利亞南威爾士的澳洲工兵維克安德·伍德就曾是「地道鼠」部隊的一員,他回憶說:「當他們(指美軍士兵)發現地道口時,我們就會沖進去搜索敵人,並且安裝炸葯炸毀這些地道。很多時候,地道中的越南人知道我們要來了,所以他們會自覺地後撤,並且給我們留下一大堆陷阱。」

回憶起自己摸索地道的日子,伍德不禁苦笑著說道:「這是一項非常令人頭痛的工作,在通常情況下,你都不會攜帶很好的照明設備——因為那隻會讓你成為一個良好的靶子。越南人所留下的陷阱五花八門,而帶有拌線的手榴彈只是其中一種危險組合。有的時候,蠍子會突然從你頭頂上掉下來,又或者從洞穴的深處突然飛出一大群蝙蝠。我們已經得出過一個結論——你看到的蝙蝠數量越多,意味著洞裡面的越南人越少。他們甚至會將活生生的毒蛇綁在牆壁上,在黑暗中前行的你很難發現這些小東西的存在。」

而一位來自美軍的「地道鼠」——理查德·布拉德利,則遇到了一種更加讓人毛乎悚然的陷阱,他回憶說:「我遇到了一條特別小的地道,我幾乎沒法爬進去,這比我之前所遇到的地道還要小。在隧道的轉角處,我聽見前面開始傳出聲音。於是我關掉了自己的頭燈,拔出了配槍,心裡想著:『這次終於逮住了越共,我一定要幹掉他』。我不斷地向前爬,終於來到了聲源所在的地方。於是我打開了自己的燈光,映入眼簾的是一幕讓人毛乎悚然的景象:成千上萬的白蟻爬滿了一塊木頭,它們正在貪婪地啃食著。直至今天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樣做到的,但當時驚慌失措的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在狹窄的地道中掉過頭來,像火箭發射一樣的逃離了這個可怕的洞穴。對於我來說,這比被上百名越共包圍還要可怕。」

然而,越南遊擊隊用於嚇唬西方人的手段遠遠不止這些,一位越南軍隊的上校就曾回憶說:「我們甚至訓練胡峰來攻擊這些美國人。訓練胡峰攻擊特定的人非常困難,但是並不是不可能的。經過訓練後的胡峰不會攻擊訓練者,並且還可以通過長桿來將它們的巢穴移動至敵人的必經之路上。這些在東方水土不服的西方人顯然非常懼怕我們胡峰身上的毒刺。」

盡管「地道鼠」們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剿滅依靠地道機動的越南遊擊隊。為了徹底消滅隱藏在古芝地道下的越南遊擊隊,美軍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派出了著名的AH-1「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在地道上空執行獵殺任務。任何膽敢在晝間爬出地道的越南遊擊隊員,都會被「眼鏡蛇」直升機的機炮打成篩子。為了恐嚇地面上的游擊隊員,美軍機組人員甚至會在武裝直升機的機頭塗上經典的「鯊魚嘴」圖案。一位越軍上尉回憶說:「我們稱呼這些武裝直升機為『紅頭怪獸』。我們非常害怕這些『怪獸』,它們殺了不少我們的好同志。」

然而,更加可怕的還在後頭。為了追蹤在地道中活動的越南遊擊隊,美軍還研發了能夠用飛機進行空投的震動感應器。這些依靠電池工作的感應器,會將自身感應到的地面震動信號通過無線電回傳給在上空盤旋美軍飛機,幫助他們進行針對性的轟炸行動。為了清除這些地道,美軍派出B-52戰略轟炸機掛載大量的炸彈,對古芝地區的地道網路實施地毯式轟炸。除此之外,美軍攻擊機還會掛載CBU-55型燃燒彈,對越軍的地道入口進行針對性攻擊,壓制地道內部的越南遊擊隊員。

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之下,位於古芝地區的地道網路終於在1969年末徹底癱瘓。盡管美軍終於達成了他們的目標,但是越南人卻贏得了最終的勝利:在這整整4年時間里,越南遊擊隊利用古芝地區四通八達的地道網路,不斷地與前來掃盪的美軍進行游擊戰。而在1968年的北越「新春攻勢」中,從胡志明小道南下的北越軍隊士兵更是利用古芝地區的地道網路進行隱秘機動,並且對西貢市的周邊地區發動突襲。

與此同時,在地道的幫助下,越南遊擊隊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實力,並且迫使美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研究更新型的武器來對付這些地道系統。而當美軍終於清除這套地道網路的時候,美國國內的反戰聲浪已經升至最高點。四年後,隨著美越兩國政府在著名的巴黎和會上達成了和平條約,深陷越戰泥潭中的美國士兵們終於迎來了歸家的時刻。

越南抗美解放戰爭結束後,越南政府將位於古芝縣內長達121公里的隧道系統整體保留,並且將其改建為一處戰爭紀念公園。為了方便旅客出入,大部分地道都經過了拓寬改造,並且加裝了照明系統指引旅客游覽。在公園中,遊客可以品嘗到當年越南遊擊隊員在地道中食用的食物,並且還可以在射擊場上體驗手持M60機槍掃射的樂趣。直至今日,古芝地道紀念公園吸引了不少歐美遊客,美國遊客們尤為突出——畢竟,感受當年父輩們經歷的黑暗與恐懼,是非常難得的體驗!

❽ 地道在戰爭時期起到什麼作用

地道在戰爭時期起到作用與產生具體如下:
一、作用:
地道戰在抗日戰爭時期起到保護群眾的作用。在華北平原上抗日軍民利用地道打擊日本侵略者的作戰方式。從保定清苑的冉庄開始經過不斷的發展,從單一的躲藏成為了能打能躲、防水防火防毒的地下工事,並逐漸形成了房連房、街連街、村連村的地道網,形成了內外聯防,互相配合,打擊敵人。使無堅可守的冀中平原成為阻擊日本侵略軍的重要地段。說明地道戰這個戰術,對保護廣大的戰區群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產生:
1939年初,日軍侵佔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後,經常包圍村鎮,製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慘痛的教訓,逼得蠡縣的抗日軍民不得不想個好辦法,以躲避敵人的突然襲擊。
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啟發,當時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縣委書記王夫指示,選基礎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條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連、敵人來時便於躲避。後來,經過縣委決策,在河北省保定市蠡縣的各抗日村鎮發展起了網路地道,即各家相通、各街相通、各洞相通、各村相通。有的村還發明了連環洞,即洞下有洞、洞中有洞、有真洞、有假洞,令人眼花繚亂。在戰斗中,這種被改進的地道很快發揮了它的威力。
1941年春天,蠡縣辛橋據點有30多名日偽軍出動「五一大掃盪」。已經挖好地道的游擊隊員個個摩拳擦掌地等著敵人來較量一番。當敵人來到時,埋伏在村口的游擊隊一陣排子槍和手榴彈打倒了七八個,敵人措手不及,待拉開架勢要進攻時,游擊隊員已經鑽入地道無影無蹤。當敵人撤退時,游擊隊員又從野外的地道鑽出,在背後又是一陣猛打,包括一名日軍小隊長在內的這股敵人幾乎全部被殲滅。這一仗打得神出鬼沒,一時間,當地抗日軍民士氣大振,昔日大搖大擺地出來掃盪的日偽軍的氣焰也不再囂張了。
不久,冀中根據地領導黃敬、呂正操把河北省保定市蠡縣地道戰這個新生事物向劉少奇同志作了匯報。少奇同志對地道戰很感興趣,指示他們要從當地的實際出發,把地道戰的戰術發揚光大。於是,冀中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和政委程子華決定將這一經驗向整個根據地推廣。
1942年「五一大掃盪」後,冀中根據地的抗戰形勢空前嚴峻,地道戰便在各個抗日村鎮廣泛展開,清苑縣冉庄村的地道戰就是在這次掃盪中打出了名的。
地道的分布范圍大概是北起北京南郊,西到河北省保定中部偏南,東到滄州以西廊坊偏南,南至石家莊北部及衡水中北部地區。面積大概是以保定中東部為中心方圓直徑為130公里。

❾ 電影《地道戰》里有一個鏡頭,敵人為防備抗日戰士把地道挖到炮樓下,在炮樓里的地上埋一隻缸為什麼

缸的底部是空的,置於地面上,如果地底下有動靜,這個空缸可以將這動靜聲放大,易於發現八路軍是否在下面挖地道。類似於揚聲器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戰爭電影中地道為什麼有電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電影燦爛人生音樂 瀏覽:690
韓國電影愛情霸道 瀏覽:241
電影演員Ellie 瀏覽:302
小王子帶英文字幕的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84
電影演員孫劍 瀏覽:999
台灣有個關於孤兒院的電影 瀏覽:994
電影院用會員卡消費怎麼記賬 瀏覽:39
愛情公寓電影話句 瀏覽:719
豬豬俠以前的大電影 瀏覽:161
大尺度國產電影網站 瀏覽:844
愛情喜劇好萊塢電影 瀏覽:269
有一部電影里有蝴蝶還有蠶蛹 瀏覽:594
我國的大投資電影 瀏覽:531
免費老電影大渡河完整視頻 瀏覽:340
朱茵周星馳電影片段粵語 瀏覽:307
日本新上映科幻電影 瀏覽:866
法國的的老電影泰拳王 瀏覽:637
茅山道士打僵屍電影大全 瀏覽:710
十大大尺度電影 瀏覽:894
誰有亞馬遜食人族電影完整版 瀏覽: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