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芝加哥電影搖擺舞音樂

芝加哥電影搖擺舞音樂

發布時間:2022-12-13 07:19:38

Ⅰ 好看的歐美音樂歌舞電影

《怎麼又是你》《校園兔女郎》
還有《緋聞計劃》(極力推薦)
《設想一下》《樂團狂飆》
這兩個是歌舞青春的兩個女主角演的 挺有意思
《重回十七歲》這個是歌舞青春男主角演得。
2009的《名揚四海》
《歌舞青春》系列
《舞出我人生》系列
《舞出我人生》3D是最新的。2010年出的~~
《美少女啦啦隊4》這個系列目前出到4部,1部的女主角好像是蜘蛛俠的女主角。
《甜心辣舞 Honey》
《勁歌飛揚 raise your voice》
《街頭美少女》
《花豹美眉》
歌舞類電影不是很多以上的但願你能喜歡。^_^
回顧經典歐美十大歌舞電影
1、《禮帽》 (1935) Top Hat

伍迪-艾倫曾說,弗雷德-阿斯泰爾和金吉-羅傑斯的「銀幕愛情」是他終極一生想追求卻始終觸摸不到的幻彩肥皂泡。的確,提到上世紀30年代的電影,沒有人能忘記這對洋溢著歡樂的情侶!美國影史上最偉大的舞王弗雷德-阿斯泰爾和他的著名搭檔金吉-羅傑斯被稱為好萊塢歌舞片黃金時代的「金童玉女」,而《禮帽》是他們最得意的作品。他們總是踏著輕快的卡利歐克舞步子,在湖邊、草地上打情罵俏;即使感情出了點小問題,失意的人也會踩著步點發愁。

2、《一月船長》(1936)Captain January

就因為一個名字-秀蘭·鄧波兒,它也能當之無愧的入選。自從秀蘭·鄧波兒在嬰孩時被一月船長從船難救出後,她就一直和一月船長住在一起,她的歌聲和舞蹈贏得了大家的喜歡,但他們的幸福生活被打破了,鎮上的新官員企圖把她奪走扔進慈善機構。 此片中最能打動人心的就是鄧波兒的「鱈魚球歌」和眾人合跳的踢踏舞。對於小秀蘭的踢踏舞, 大師比爾·羅賓遜更是贊揚秀蘭說:「她的心靈告訴自己腳往哪裡走。」

3、《綠野仙蹤》 (1939)Wizard of Oz

雖然那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是《亂世佳人》,但這絲毫不能掩蓋《綠野仙蹤》空前絕後的成就。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音符、每一樣道具都已成為經典。現代科技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誰能復制那一份純真、那一份探索精神?誰能復制朱迪·加蘭《Over The Rainbow》的歌聲?也正是因為加蘭,我們知道了,那時會唱歌的小女孩不光只有秀蘭·鄧波兒,相比較鄧波的乖巧、可愛,加蘭身上散發著一種無需雕琢的純潔的光彩。

4、《紅菱艷》(1948)The Red Shoes

這部英國影片是罕見的、能將舞蹈語匯天衣無縫地融入電影語匯的作品,也是芭蕾舞愛好者的最愛。它講述一個芭蕾舞女演員的痛苦抉擇,她必須掙扎在一個具有強烈佔有欲的音樂天才和一個排斥愛情的製作人之間,她的舞蹈不是才華的眩耀,而是情感的體現和升華。影片有大段的舞台表演,女主角妙曼的舞姿、攝影和美工的豐富想像力尤其值得稱道。

5、《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 (1952)

但凡知道歌舞電影的人,都會知道這部電影吧。光看名字,很容易把本片聯想得凄凄慘慘戚戚。其實本片的情調猶如雨後的彩虹,流光四溢,那歌那舞是如此令人酥心,那喜劇是如此天真、開懷,能掃清你心頭的任何陰霾。本片是舞蹈大王金·凱利(Gene Kelly)的傑作,尤其是他在雨中自導自唱自跳的主題曲,若他一輩子只創作了這一段,也會流芳百世。

6、《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 (1961)

莎翁的羅密歐和朱麗葉被搬到了紐約曼哈頓的西城,家族的時代糾葛轉化成不同族裔、不同街頭幫派間的紛爭,但永恆的愛情故事依然感人至深。導演羅伯特·懷斯,他在此片中已開始大膽嘗試街頭實景跟程式化布景的結合。這種風格同時滲透到影片的每一個方面,寫實的表演跟大段的芭蕾舞動作居然沒有造成不和諧的感覺,當然羅賓斯的編舞功不可沒。這部地道的美國當代歌劇共獲得了十項奧斯卡獎。

7、《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奧黛麗·赫本的代表作之一。這部共獲八項奧斯卡獎的歌舞電影,改編自蕭伯納的劇作,講一個倫敦賣花女如何經過一個語言學教授的調教,搖身變為高貴女郎,最後教授不自覺地愛上了自己的「傑作」。影片的詞曲寫得非常棒,整部影片蘊涵著英語口音的情趣及英國貴族式的典雅。

8、《音樂之聲》Sound of Music (1965)

恐怕沒人會不知道這部經典之作。它在全球知名度無以倫比(獲包含最佳電影獎在內的四項奧斯卡獎),它留下了《雪絨花》《孤獨的牧羊人》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還有美麗的自然風光,漂亮的室內布景,還有主人公們生動的笑臉。特別是朱麗·安德魯斯天籟般的歌喉,真是難以忘記。

9、《周末夜狂歡》(Saturday Night Fever) (1977)

如果你喜歡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迪斯科舞風,你就一定會喜歡這部影片,因為是它把這種舞蹈傳遍了全球,約翰·特拉沃爾塔更憑此片一躍為影壇巨星。片中俊瘦的約翰·特拉沃爾塔一身潔白的西裝,舞動著熱舞迪斯科,讓1977年的人們為之瘋狂,也讓約翰·特拉沃爾塔聲勢高漲到不可思議的程度。

10、《紅磨坊》Moulin Rouge(2001)

《紅磨坊》在歌舞上徹底打破傳統的歌舞段落化,並採取「新」歌「老」用的手法營造喜劇氣氛,是一種很有突破性的改革,也頗有時代氣息。 音樂編排上的別出心裁,紅磨坊夜總會的「當家菜」——華麗、挑逗的康康舞在影片里得到了比現實中的康康舞更過猶不及的表現;此外,艷麗的服飾也給影片添光加彩不少,歐美乃至台灣的時裝設計師甚至已適時推出仿照《紅磨坊》的新款時裝,而且反響不錯。
以上電影時間太久不一定能找到了!

Ⅱ 大家來介紹下爵士樂~也來討論下

爵士樂的起源
爵士樂(Jazz)以其極具動感的切分節奏、個性十足的爵士音階和不失章法的即興演奏(或演唱)贏得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同時也得到了音樂領域各界人士的認可。它以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為源頭,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如今已是異彩紛呈、百花齊放。自從1917年第一張爵士唱片誕生以來,它便顯示出了巨大的發展潛力。20世紀初的新奧爾良爵士樂 、30 年代大樂隊演奏的搖擺樂、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40 年代末的冷爵士、50年代的硬博普、60 年代的自由爵士、70 年代以後的搖滾爵士,而後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放克…… 一張張不同風格的爵士唱片匯成了一部爵士樂發展史。
爵士樂的來源--布魯斯和拉格泰姆
爵士樂是在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的基礎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樂成份,以小型管樂隊的形式即興演奏而逐漸形成的

布魯斯(Blues)
布魯斯是南北戰爭後,黑人民間產生的一種演唱形式,它的來源已無從考查。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它與黑人的種植園歌曲(勞動時集體合唱的無伴奏歌曲)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後來,由於種植園經濟的衰落,黑奴逐漸變得自由,大多數成了獨立的僱工,因此集體勞動歌曲失去了生存的環境。此時一種被稱?田間呼喊"的獨唱形式代替了種植園歌曲,最原始的布魯斯形式也因此而生了。後來黑人進了城市,把這種呼喊帶到了城裡,對所有的黑人音樂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原始的呼喊形式與早期的農村布魯斯(Country blues)對比之下相差無幾,都是在即興演唱中形成的,每次演唱都不相同。不同之處僅僅在於"田間呼喊"是一種個人內心情感的釋放,而農村布魯斯一般都是歌手為商家推銷產品時為吸引顧客而演唱的。他們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謀生方式竟然為布魯斯的發展樹立了模板。農村布魯斯保留了"田間呼喊"中上升或下降的自然滑音特點,它的段落一般都是三句構成一段,但是沒有固定的段數,可以即興演唱很多段,它有時還經常採用班卓琴和吉他來進行伴奏。由於農村布魯斯出現於 20世紀以前,所以它的流傳只能靠文字記載而沒有錄音資料(現存最早的布魯斯錄音資料產生於1920年)。進入20世紀20年代,最流行的布魯斯是古典布魯斯,與農村布魯斯相比,它的演唱風格更加流行化。古典布魯斯常常有作曲者參與,不完全靠歌手即興演唱,它的曲式顯得更加規整,經常由爵士樂隊伴奏。這個時期女歌手占據了布魯斯舞台,他們經常和爵士樂隊一起演出,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最早的布魯斯歌手"媽"·雷尼("Ma" Rainey,1886~1939)就是在這個時期確定了她的明星地位。30年代,當黑人為了謀生而湧向工業中心時,農村布魯斯也隨之走進了城市,從而形成了都市特點的城市布魯斯。城市布魯斯主要反映城市生活的感受,它的結構固定,4/4拍,12小節分成三句,每4小節為一句,第一、二句重復。伴奏可能是樂隊,也有的用鋼琴,伴奏和聲趨於規范。
曲式: A | A' | B |
小節: 1 2 3 4 | 5 6 7 8 | 9 10 11 12 |
和聲: I- - - | IV - I - | V- I - |
如威廉·漢迪(W·C·Handy)於1912年發表的《孟菲斯布魯斯》(Memphis Blues)的第一段(例1)。
這種12小節布魯斯曲式為樂手和歌手的即興發揮提供了極大的自由空間,在這樣的結構框架中,布魯斯以它獨特的音階和節奏特點讓人一聽便能分辨這就是布魯斯。布魯斯音階是最能體現布魯斯風格的特徵之一,在自然大調音階上增加降三音和降七音(例2)以此來體現出布魯斯的憂傷成分。布魯斯節奏以三連音為基礎,然後作不斷地變化(例3)。因此想演奏(或演唱)布魯斯的樂手(或歌手)必須建立起良好的三連音概念。
布魯斯歷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威廉·漢迪(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 ,1873~1958),擁有"布魯斯之父"的稱號。他把布魯斯與拉格泰姆相結合,使原來只在黑人中流傳的布魯斯被不同階層的聽眾所接受。他為布魯斯的推廣和流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960年,美國郵政部發行了他的紀念郵票,以表彰他對黑人音樂做出的巨大貢獻。
布魯斯一方面被爵士樂所吸收,成為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為流行音樂的一個分支自身還在發展,並繼續影響著爵士樂。

另:
源自美國黑人的爵士樂19世紀末發祥於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奧爾良市,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從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到頗具規模的新奧爾良爵士樂;從20年代著名的以集體即興演奏為主的「迪克西蘭」到30年代以伴舞為主要職能的「搖擺樂」;從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為基礎做即興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風格迥異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隨後的「自由」派;從70、80年代「搖滾」和爵士樂的融合,「合成」的出現到90 年代「新經典主義」的誕生;直至今天,每一種爵士風格都活躍在舞台上。具有
強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樂經過百年的演變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種族和國界的局限,成為一種世界性的音樂。

爵士樂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之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樂在中國的棲息地,曾出現過相當規模的爵士樂演出和一些頗具水準的爵士樂音樂家。不過那時的爵士樂主要是為舞廳伴舞。幾十年的滄桑變遷,爵士樂在中國幾乎銷聲匿跡,出現了近四十年的斷層。而這期間正是爵士樂重要的發展階段。爵士樂早已擺脫了四平八穩的伴舞的音樂形式,融合了豐富的音樂風格、文化特質和演奏技巧,最具音樂自身的魅力、表現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於高雅藝術的行列。八十年代末以來,爵士樂在中國復興,並贏得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

今天的爵士樂早已超越了各種單一的音樂文化形式,發展成為一種屬於精神范疇的音樂,它最能體現音樂家靈感和和創新,它既有個人獨奏、小樂團,也有類似交響樂團的大樂隊編制。在當今世上能與古典音樂相提並論的恐怕唯有爵士樂了。因為爵士樂不僅旋律、和聲和節奏方面極具特色,更主要的是它復活了古典音樂失傳已久的即興演奏。此外,爵士樂強勁的節奏、復雜的和弦體系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等等都因音樂家不同的喜好、文化背景和生活的體驗而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現。爵士樂通過它獨特的音樂語言,從不重復的、飽涵豐富文化特徵的、極具個性的靈活的音樂演奏,時而低沉憂傷,如泣如訴,時而強勁高亢,激動奔放,直探聽者的心底,給人深刻的精神體驗和心靈的喜悅。

如何欣賞爵士樂

爵士樂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誕生於美國的新奧爾良(New Orleans),它吸取了布魯斯(Blues)和拉格泰姆
(Ragtime)的特點以豐富的切分和自由的即興為其贏得了流行音樂"王者"的地位。爵士樂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但是不了解爵士樂的朋友在欣賞這種音樂時的感覺總是覺得有點亂而且還不知該從何入手,因此無法領會爵士樂的精華所在。所以,要向開啟通往爵士樂的大門,首先需要了解爵士樂的各種風格與流派以及它們的基本特點及背景;其次對爵士樂的演唱特點、樂隊形式以及節奏、音階與和聲等具體因素也需要一個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的去熟悉不同時代的爵士名人並分析他們的演奏(演唱)特徵。通過這樣?quot;分解欣賞法"將它分解之後再將其組裝起來,爵士樂的面貌便一目瞭然了。

一、 爵士樂的分支
1、 新奧爾良爵士(New Orleans Jazz)
新奧爾良爵士是指三十年代(指二十世紀,下文中如未作註明均指二十世紀)以前的傳統爵士樂,興起於新奧爾良,盛行於芝加哥,是迪克西蘭爵士(Dixieland Jazz)和芝加哥爵士(Chicago Jazz)的總稱。我們所能聽到的最早的爵士樂就是新奧爾良爵士,它出現於1917年(第一張爵士樂唱片誕生於1917年)。從唱片的音質上辨認,這個時期的唱片大多數都是用留聲機播放的密紋唱片,音質較差,帶有沙沙的雜訊,並且缺乏立體感(第一批立體聲唱片誕生於1958年)。從音樂形象上辨認,新奧爾良爵士講究合奏,給人的感覺是激烈、興奮並充滿生機的。樂隊編制一般為小號(或短號)一至二人吹奏主旋律,單簧管一人吹奏副旋律,長號一人吹奏固定低音,貝司(或大管)、鼓各一人擔任節奏。後來又增加了薩克斯,使其從此成為爵士樂隊的一大特色。新奧爾良爵士作為最早的傳統爵士樂已被歷史永久記載,但是作為有聲爵士樂的源頭,如今聽起來還是別具一番風味。
代表人物及樂隊:
「正宗迪克西蘭」爵士樂隊(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查爾斯·博爾頓(Charles Bolden,1868~1931,擅長樂器:短號)
傑利·羅爾·莫頓(Jelly Roll Morton,1890~1941,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金·奧利佛(King Oliver,1885~1938,擅長樂器:短號)
西德尼·貝徹(Sidney Bechet,1897~1959,擅長樂器:高音薩克斯、單簧管)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01~1971,歌手,擅長樂器:小號)
比克斯·貝德白克(Bix Beiderbecke,1903~1931,擅長樂器:短號)
范茨·沃勒(Fats Waller,1904~1943,歌手、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基德·奧賴(Kid Ory,1886~1973,擅長樂器:長號)

2、 搖擺樂(Swing)
搖擺樂盛行於三十年代,經常採用20~30人的大樂隊(Big Band)形式,因此三十年代又被稱為爵士樂歷史上的大樂隊時期。從音樂上分析,搖擺樂最明顯的特徵是讓你一聽便想隨之舞動的搖擺節奏()。所以搖擺樂被認為是當時最好的伴舞音樂。搖擺樂的樂隊一般都由薩克斯、銅管和打擊樂等幾個部分組成,按譜演奏不同的聲部。從音響上分辨,銅管樂的明亮音色以及大樂隊的龐大氣勢,讓人一聽便能認出這就是搖擺樂。
代表人物:
弗萊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1897~1952,編曲,擅長樂器:鋼琴)
本尼·古德曼(Benny Goodman,1909~1986,擅長樂器:單簧管)
貝西伯爵(Count Basie,1904~1984,擅長樂器:鋼琴)
科爾曼·霍金斯(Coleman Hawkins,1904~1969,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格倫·米勒(Glenn Miller,1904~1944,擅長樂器:長號)
奈特·金·科爾(Nat King Cole,1919~1965 ,歌手,擅長樂器:鋼琴)
萊奧納爾·漢普頓(Lionel Hampton,1909~ ,擅長樂器:顫音琴)
萊斯特·揚(Lester Young,1909~1959,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比莉·霍利迪(Billie Holiday,1915~1959,歌手)
艾拉·菲茨傑拉德(Ella Fitzgerald,1918~1996,歌手)

3、 比博普(Bebop)和硬博普(Hard Bop)
比博普出現於四十年代,它強調和聲變化和個人即興。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比博普的藝術標准,即"高技術、快速度"。比博普樂手們憑著極高的演奏技術,極力地張揚自己的音樂個性以此來體現他們的個人意識。從樂隊編制上看,通常由3~6名樂手組成,每位樂手經常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對和聲、調性進行大膽的嘗試和改革。因此,比博普樂曲的和聲往往是爵士和聲中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對象。比博普給人的第一映象總是各種樂器在不斷地、交替地做著快速的即興獨奏(Solo),讓人越聽越興奮。
硬博普出現於五十年代,是比博普的延續,由於盛行於美國東海岸一帶,所以又稱「東海岸爵士」(East Coast Jazz)。從音樂上看,它與比博普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比博普的基礎上變得更加狂放和自由了。
代表人物:
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1920~1955,作曲家,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
迪齊·吉列斯匹(Dizzy Gillespie,1917~1993,作曲家,擅長樂器:小號)
塞洛紐斯·蒙克(Thelonious Monk,1917~1982,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索尼·羅林斯(Sonny Rollings,1930~ ,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阿特·布雷基(Art Blakey,1919~1990,鼓手)
比爾·伊文斯(Bill Evans,1929~1980,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埃爾文·瓊斯(Elvin Jones,1927~ ,鼓手)
索尼·斯蒂特(Sonny Stitt,1924~1982,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次中音薩克斯)
奧斯卡·彼得森(Oscar Peterson,1925~ ,擅長樂器:鋼琴)
查爾斯·明戈斯(Charles Mingus,1922~1979,作曲家,擅長樂器:貝司)

4、 冷爵士(Cool Jazz)
冷爵士出現於四十年代末,盛行於五十年代,是一種柔美的爵士樂風格。由於集中在美國西海岸,故又稱「西海岸爵士」(West Coast Jazz)。對於冷爵士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即「溫馨、典雅、舒緩、放鬆」。從演奏形式上看,冷爵士有點類似於古典音樂中的室內樂,樂隊一般由3~6名樂手組成,其中最典型的是由鋼琴、貝司、鼓組成的爵士三重奏。薩克斯、小號、顫音琴等樂器也經常在冷爵士中作為主奏樂器出現。從音響上分辨,冷爵士總是給人一種鬆弛、悅耳的感覺,每種樂器互不幹擾"點到為止"。冷爵士的另一特色體現在鼓的演奏技巧上,鼓手一般都用鋼絲製成的鼓刷進行演奏,對音色的控制極為細膩。因此,成千上萬的酒吧、咖啡廳里至今仍然以冷爵士作為背景音樂洗盡塵世的喧囂,為人們提供著清新自然的"柔美之音"。
代表人物:
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1926~1991,作曲家,擅長樂器:小號)
戴夫·布魯貝克(Dave·布魯貝克,1920~ ,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切特·貝克(Chet Baker,1929~1988,擅長樂器:小號)
蓋瑞·穆里根(Gerry Mulligan,1927~1996,作曲家,編曲,擅長樂器:上低音薩克斯)
吉爾·伊文斯(Gil Evans,1912~1988,作曲家,編曲,擅長樂器:鋼琴)

5、 自由爵士(Free Jazz)
自由爵士出現於六十年代,一批先鋒派樂手使爵士樂達到了一種「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境界。他們反對以往爵士樂的一切傳統,採用驚人的自由調性,猶如現代派音樂中的機遇音樂和偶然音樂,極力地破壞音樂的結構和調性,引進意外因素。從樂隊編制上看,自由爵士和以往的爵士樂沒有太大的區別,最大的差別在於他們的演奏是完全自由的,美學標準是抽象的。從表面上看顯得雜亂而無序,但是內在的和聲結構卻是十分嚴謹的,樂手之間的合作精神是自由爵士最重要的技術依託。
雖然自由爵士將爵士樂推向了一個極高的思想境界,但是由於它那極難理解的音樂形象和美學標准,最終使它只能成為專業人士探討和分析的對象而與普通聽眾無緣。
代表人物:
奧內特·科爾曼(Ornette Coleman,1930~ ,作曲家,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
約翰·科爾特蘭(John Coltrane,1926~1967,作曲家,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埃里克·杜菲(Eric Dolphy,1928~1964,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長笛)
塞西爾·泰勒(Cecil Taylor,1929~ ,擅長樂器:鋼琴)
羅蘭德·科克(Roland Kirk,1936~1977,擅長樂器:中音薩克斯、長笛、單簧管、小號)

6、 拉丁爵士(Latin Jazz)
拉丁音樂與爵士樂的結合早在三十年代就開始了,但是拉丁爵士真正的盛行則是在六、七十年代以後。拉丁爵士的特點是在爵士樂的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打擊樂器,同時也將復雜的拉丁節奏滲入到爵士樂之中。從樂隊上看,除了爵士樂原有的樂器之外,像康加鼓、邦戈鼓、沙錘、牛鈴等打擊樂器成了樂隊的重要配置。從節奏上看,各種復雜的拉丁節奏(如曼波、探戈、倫巴等)和爵士樂的結合使其呈現出更加豐富的節奏色彩。其中以興起於巴西波薩諾瓦(Bossa Nova)最為典型。
波薩諾瓦是曼波(Mambo)與冷爵士融合的結果,同時也吸取了一些桑巴(Samba)音樂的特點。它的音響效果不喧鬧,給人的直覺好像是歌手與聽眾聊天時的竊竊私語。波薩諾瓦的旋律性不強,而且帶有很多的變化音,但是它那典型的節奏型()卻在流行音樂中被廣泛的得到運用。因此說拉丁爵士的吸引力主要來自於豐富的節奏律動。熱情奔放的拉丁人民用他們的聰穎和智慧為爵士樂增添了一道帶有熱帶風情的異域之景。
代表人物:
斯坦·蓋茨(Stan Getz,1927~1991,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
喬安·吉爾巴托(Joao Gilberto,巴西人,擅長樂器:吉他)
阿斯特魯德·吉爾巴托(Astrud Giberto,巴西人,歌手)
安東尼·卡洛斯·喬賓(Antonio Carlos Jobim,巴西人,擅長樂器:鋼琴)
查理·拜爾德(Charlie Byrd,擅長樂器:吉他)
巴頓·鮑威爾(Baden Powell,擅長樂器:吉他) 7、 融合爵士(Fusion Jazz)
融合爵士興起於七十年代,是爵士樂的分支之一。只要你有足夠的創新意識和膽量,任何音樂都可以成為爵士樂的調料。如今所謂的融合爵士一般是指在爵士樂的基礎上融合了搖滾樂、世界音樂等成分,同時也融進一些流行音樂元素的爵士風格。因此,融合爵士給人的感覺是既新鮮又流行,而又不失爵士樂的色彩。從樂隊上看,融合爵士打破了傳統爵士樂隊一直以原聲樂器為主體的原則,它大量的使用電聲樂器和電子樂器,使其更具現代氣息。比如用電貝司代替原聲貝司,用電子合成器代替鋼琴,電吉他使用效果器(傳統爵士樂一般不使用使用效果器)等做法都是一次大膽的創新。從節奏形態上看,融合爵士經常加強鼓和貝司的力度,製造出奔騰不息的節奏律動,鋼琴和吉他也從原來演奏旋律聲部轉變為節奏樂器。這種不規則的低音線條,瘋狂的貝司擊弦,厚重的搖滾節拍加上爵士樂的規則,有時又被稱為爵士放克(Jazz Funk)。總之,融合爵士的電氣味重了,流行味濃了,因此被人接受的可能度也就大了。
代表人物:
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1926~1991,作曲家,擅長樂器:小號)
赫比·漢恩考克(Herbie Hancock,1940~ ,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奇克·考瑞阿(Chick Corea,1941~ ,作曲家,擅長樂器:鋼琴)
韋恩·肖特(Wayne Shorter,1933~ ,作曲家,擅長樂器:次中音薩克斯、高音薩克斯)
約翰·麥克勞林(John Mclaughlin,1942~ ,擅長樂器:吉他)
鮑勃·詹姆斯(Bob James,擅長樂器:鋼琴)
戴夫·萬科爾(Dave Weckl,鼓手)
8、 酸爵士(Acid Jazz)
酸爵士興起於80年代末,它將爵士樂與嬉蹦樂(Hip-Hop)結合到了一起,使其更加流行化、商業化。從樂隊上看,它經常採用嬉蹦樂的編曲模式,DJ的"刮擦"技術在從中得到了大量的體現。在嬉蹦樂的樂隊基礎上薩克斯、小號等爵士樂中常見的樂器以音樂背景的形式作即興演奏。這種爵士樂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爵士樂的個性。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只是唱片商進行商業運作的一種手段而已。他們用爵士樂當誘餌,目的只是為了贏得更多的聽眾和從中獲取更大的商業利益。
代表人物:
吉爾斯·彼得森(Giles Peterson,DJ)
US3樂隊
羅伊·埃爾斯(Roy Ayers,擅長樂器:顫音琴)

閱讀全文

與芝加哥電影搖擺舞音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him的一生大電影 瀏覽:657
泰國電影老奶奶讀書 瀏覽:868
達芬奇密碼電影英文介紹 瀏覽:518
星月神話音樂電影插曲 瀏覽:463
法國電影一歌劇院謎案 瀏覽:860
2017韓國愛愛情電影 瀏覽:750
王者之戰電影最後結局 瀏覽:203
電影唐人街探案3英文插曲叫什麼名字 瀏覽:274
宅男電影免費版完整版觀看 瀏覽:700
劉德華的搞笑電影大全 瀏覽:147
李雲龍有什麼電影 瀏覽:672
一部人生充滿了後悔的電影 瀏覽:616
霧都孤兒電影英文台詞全部 瀏覽:83
速8電影票圖片 瀏覽:431
播放電影只有音樂沒有說話 瀏覽:952
少年的你免費觀看電影完整 瀏覽:888
義大利電影燦爛人生音樂 瀏覽:690
韓國電影愛情霸道 瀏覽:241
電影演員Ellie 瀏覽:302
小王子帶英文字幕的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