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動漫音樂發展史
中國最初的動漫音樂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時雖然未有動漫音樂的概念,只有給動畫配上的背景音樂。真正出現正式的動漫音樂是在1999年《寶蓮燈》出現的時候,而期間出現的音樂我認為只能算是兒童歌曲,並沒有體現到動漫音樂的特質。其實日本動漫並不比中國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長的時間內中國動畫都領先於日本,但是如同中國的文明發展史一樣,國人對動漫的定位出現了保守的錯誤,定位於幼童的中國動漫經歷了一時輝煌之後便停滯不前了。
而在我們停滯不前的時候日本的動漫卻高速發展起來,伴隨著這種狀況,動漫音樂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如今的日本動漫音樂已經發展成一個專門的行業。1982年隨著《超時空要塞》的出現,動漫音樂更加得到了動畫製作人的重視,同時也發現動漫音樂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在發展視覺效果技術的同時,音樂製作這一方面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狀況看來,日本流行音樂遠沒有動漫音樂的製作水準高,相反就是中國大力發展流行音樂卻忽視了動漫音樂的市場。
日本動漫音樂的大概現狀
在日本,一部動畫里的音樂包括:OP(opening,即片頭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題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樂)。圍繞這部動畫所發行的音樂專集分別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聲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廣播劇CD)、 single(單曲)。
一部動畫裡面有多少音樂要視製作所投入的資金而決定,擁有曲目的數量是相對而不是絕對,不像國內那樣永遠只有一首歌從開頭唱到結尾。拿最常見的OP和ED來說,一部動畫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這個問題基本上很難回答。1996年開始上演的《名偵探柯南》,每隔20集就會換一次OP和ED,目前已經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劇場版的主題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當然,《柯南》絕對是日本動漫史上的奇跡。日本的動漫比較像我們的網路小說,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讓作者停筆。1995年《不思議游戲》中,渡瀨悠宇本已經在13部單行本中已經終結了整個故事,但是由於熱度不減被逼繼續畫了後面的14到18的單行本。幾年後還得出其他番外。多虧了日本動漫有這個行規,《柯南》才得以創下了日本動漫史上播放最長動畫的記錄。因為《柯南》的主題曲數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獲得大量利潤。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個歌手,讓她/他唱《柯南》裡面的歌是最適合不過了。倉木麻衣、愛內里菜、Boyz、上戶彩等都是靠《柯南》給捧紅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賺到翻倍的錢,只要換湯不換葯,改個包裝,給唱片起個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創造幾倍的經濟效益。
衡量一部動畫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題曲數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對於日本動漫來說,主題曲是對一部動畫最好的包裝。《柯南》目前為止擁有17首OP,25首ED,劇場版主題曲10首,絕對是動漫音樂數量最多的動畫了。
以上提到收視高的動漫通常會被製作單位決定加長,主題曲也是這個道理,要不要再在原來的基礎上添加主題曲,也與收視率有明顯的關系。有些動畫本不是大製作,沒想到播出後收視率出人意料的好,於是製作單位一般會重新製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本來只是25集的小製作,但是《黑貓》在6集以後跳上了收視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國內地,《黑貓》也躍上了貪婪大陸下載榜的第六名。這個時候製作部門馬上給黑貓換上了一個新OP的MV,然後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後,《黑貓》的包裝完全煥然一新了!但是從裡面反復出現的舊鏡頭還有音樂與MV間節奏的不配合,都表明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現在2004年的連載《今天開始做魔王》。這部動畫是絕對省錢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連載到70多集。於是《魔王》的製作委員會就在70以後多配上一首主題曲,可惜換了主題曲以後《魔王》收視銳減(當時《高達SEED DESTINY》開始播放),雖然還能勉強撐下去,但是製作單位自此以後沒有再製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國內地,動漫音樂的分類就單一得多,並且無法像日本那樣取得如此巨大得經濟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國人對動漫的偏見和忽視,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製作粗糙。製作者往往只隨便找哪家的孩子從第一集唱到結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動畫《寶蓮燈》的出現,國人才開始在音樂方面認真起來了。
《寶》的動漫音樂製作並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國式的。1994年,受到《獅子王》觸動,金國平回國之後開始籌劃動畫電影《寶蓮燈》。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動畫《寶蓮燈》正式上畫,在片中製作者真正開始注意到動漫音樂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樣隨便找了幾個小孩子說唱兩句就算。《寶蓮燈》受《獅子王》影響太大,幾乎整部動畫都是模仿作,連音樂的模式都一樣。邀請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發行主題曲唱片並大肆宣傳。《寶蓮燈》共有兩首主題曲,一首插曲,分別是李紋《想你的365天》,張信哲《愛就一個字》,劉歡《心中有天地》,並不是說這三首歌創作得特別好,但是就國內動漫史上說已經算是一個突破。在中國動漫的發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認真挑選過演唱者而不是找誰家的小孩說唱兩句就算的動畫,並且使用了兩首主題曲和一首優秀的插曲,這表明內地動畫製作終於擺脫了單一主題曲的模式。
然而《寶》的音樂只注意到了宣傳和包裝的作用,雖然已經算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整部動畫看起來不勉有些華麗而空洞。主題曲無法讓人看到主題的深化而且背景音樂做得也很不專業。金國平很想讓這部動畫成為《獅子王》那樣的歌劇般的動畫,可是怎麼看這部動畫的音樂都把《寶》變成了京劇式的動畫。在動畫音樂製作方面國內總是由外行人執行的多,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動漫音樂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
專業人才+獨特風格=完美音樂
到目前為止,可以成為日本動漫音樂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電影動漫中當然就是宮崎駿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風之谷》最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動畫的《羅得島戰記》。
宮崎駿最經典的兩部著作就數《天空之城》與《風之谷》。而這兩部作品的音樂均出自久石讓之手。華麗的管弦樂,極富張力的表現方法,水準之高足以使其成為動漫音樂界神一樣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風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這兩部作品成為了宮騎駿的經典之作。
久石讓的音樂風格偏向於似乎已成為大多數動漫音樂家音樂風格的傾向的newage,強調多種配樂手法與主旋律的結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結合了管弦樂抒情性強,富於表現力與電子樂節奏性強,富於動感的特點,將管弦樂的張力展現到了極至,顯示了其把握音樂的深厚功力。而他為風之谷所配的曲,特別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點綴著豎琴的音色,鋼琴疊出的大段的和弦,簡直就讓人百聽不厭。
不能不提的就是《羅得島戰記》。為什麼這里要拿這部作品來舉例分因為這部作品的音樂主要由兩位大師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歡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動漫音樂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讓的風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菅野洋子似乎從來都是用管弦樂隊為其充滿濃重電子風格的音樂配背景樂的。說到菅野洋子,我想她為大多數人所熟知是從游戲《信長之野望》開始的。而我覺得最能代表她風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樂,特別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輪》,《狼雨》里的音樂也完美得無可挑剔。這些動畫的音樂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綾成為動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絲們心目中,菅野洋子與坂本真綾已經成為動漫史上最難得的黃金組合。洋子在《羅得島戰記》里創作了《奇跡之海》,此曲前頭那段印度式的詠唱,和「sora」中虛無縹緲的清唱都體現了菅野洋子魔幻多變的曲風,及其擅長電子樂和民族音樂的特點。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動畫配樂中的表現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經被公認為動漫音樂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網上曾出現「溝口肇(另一位風格與洋子相似的動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婦,他們的女兒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為日本動漫音樂界中又一個大師級的人物,被說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兒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個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還常包辦其作品的作詞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總是帶上一種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風則是古樸式的神秘。她的曲風典雅,音樂節奏緩慢,舒展,古典味十足,與她詩一樣的歌詞和極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絕的音樂來。光她的那首膾炙人口的《炎と永遠》就已經迷倒了一大排樂迷,在《macross plus》中與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猶見其音樂功底之強。在她前段時間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現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從沒用過的表現手法和曲調,說明她現在的風格正處在一個轉變時期。
(永遠的《羅德島戰記》)
?
事實上,動漫音樂都是在為動漫服務,以動漫為中心的,所以這些大師級人馬要是沒有遇上好的劇本,恐怕未必能寫出如此經典的動漫音樂。華麗主義者久石讓要是沒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偵探柯南》,魔幻主義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義者新居昭乃要是沒遇上《羅得島戰記》而是遇上了《櫻桃小丸子》,那麼今天他們仍然是名不見經傳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風格決定了他們只能為哪一類型的作品而寫曲。一部動畫它的音樂製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是否適合為它配樂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資金。2004年的51集超級大製作《鋼之煉金術士》,裡面明星主唱的主題曲一堆,但是卻無法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僅僅只有一首《兄弟》是還算湊合的。《高達》系列的音樂雖然很多人冠上「經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終都遠不及《羅得島戰記》一部中篇動畫,這就可以說經費和數量並非重點。
除了這些名家,日本還有很多優秀的動漫音樂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國內就完全沒有這樣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內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內地日本化
說到動漫音樂,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當國人正因為自己的動畫而妄自菲薄的時候,《小倩》誕生了!這部作品的出現標志著香港動畫終於擺脫了《老夫子》的陰影。根據電影《倩女幽魂》改篇的電影動畫《小倩》完全改變了原故事的恐怖陰森,而變成了一個荒誕搞笑的愛情故事。雖然說這部動畫以古代為體裁,但卻大膽地加入了流行音樂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頌德還在裡面發揚他一貫的電子風格,創作了主題曲《親親桃花》,同時為黃沾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創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電子音樂後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種現代氣息,同時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鬆散的節奏和荒誕的情節。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動漫音樂此時取得了一個飛躍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現。什麼是角色歌?就是每個重要的是代表某個角色的音樂。《小倩》的角色歌都是為每個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現一個角色,除了台詞還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藉助角色歌把裡面的角色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得人物形象豐滿,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議游戲》開創了日本動漫音樂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雖然隱隱約約出現過類似的動漫音樂,但是最開始被定義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議游戲》開始。同樣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劃並製作了四年的傑作,而《不思議游戲》是1996年開始漫畫連載,97年開始動畫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時間絕對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說是國人動漫史上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情。
繼《小倩》後,2001年的《麥兜故事》里更加註重角色歌的作用。對於《小倩》來說,《麥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個台階。本土化語言與古典音樂就成為了香港特色的動漫音樂。在動畫里,麥兜的角色歌《麥兜與雞》就是採用了舒伯特的曲調,填上粵語俚語作為歌詞。除了角色歌,裡面所有音樂都是粵語版的古典音樂,換上了明快的節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時生活的粵語歌詞,使人更感到親切,並能與本土觀眾產生共鳴。當內地動漫拚命日化的時候,香港卻因為「本土」化動漫音樂而獲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內地,動漫的音樂日化現象越發嚴重,逐漸喪失本土氣息。同樣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52集的國產卡通片《我為歌狂》則標志著TV動漫已經開始走日本路線。北京提威廣告的徐乙元介紹,2002年底《我為歌狂》作為中國第一部校園音樂題材的卡通片,從華東風靡全國。原聲唱片僅在華東地區便售出50萬張,成為了市場的大熱。用動漫來賣唱片,這不難找到《高達SEED》和《名偵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傳》,則已經完全是日化的作品,雖然畫工還差很遠,但是音樂已經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傳》把流行音樂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動畫節目中,該片音樂製作方滾石國際唱片公司幾乎動用了旗下所有當紅歌手一齊上陣。
這種製作動漫音樂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線之差:日本用專門的動漫音樂人才;國內用流行音樂的明星。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日本動漫的追捧越加狂熱,內地的動漫音樂勢必繼續日化下去
Ⅱ 動漫音樂的著名製作人
久石讓(JoeHisaishi),本名藤澤守,日本知名作曲家。1950年12月6日生於日本長野縣中野市。「久石讓」這個名稱的來源是他的偶像——美國黑人音樂家及製作人昆西·瓊斯。他把「QuincyJones」這個名字改成日語發音,再聯上最近似的漢字姓名,就變成了「久石讓」。他的英文名JOE,也可以說是為了向美國配樂大師QUINCYJONES致敬。久石讓五歲的時候在鈴木慎一小提琴教室開始學習拉小提琴。他原來的音樂其主要形式是小音樂,初期作品沒有什麼人氣。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該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因此久石讓具有深厚的學院派訓練。1998年,久石讓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久石讓五歲的時候在鈴木鎮一小提琴教室開始學習拉小提琴。他原來的音樂其主要形式是小音樂,初期作品沒有什麼人氣。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因此久石讓具有深厚的學院派訓練。
久石讓的音樂觀念受到菲利浦·葛拉斯(PhilipsGlass)、史提夫·萊奇(SteveReich)、史托克豪森、約翰·凱吉(JohnCage)等人,以及日本近代作曲家武滿徹、三善晃的影響。1983年,經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於《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後,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此後影片公映後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宮崎駿「吉卜力」工作室後,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至今。近年來久石讓除了配樂之外,更積極以鋼琴獨奏家身份參與正統演奏會形式,包括獨奏、室內樂、協奏曲等各類型演出,獲得樂界很好的評價。
1981年久石讓推出第一張專輯《Information》,確定了自己的音樂風格,之後更為《風之谷》、《W的悲劇》(根據夏樹靜子推理小說改編)、《兩個人》等影片配樂,這些出色的音樂令他聲名鵲起,從此幾乎日本知名賣座電影都找他創作配樂。除了令他聞名遐邇的電影配樂外,他還創作了不少現代風格的音樂專輯,邀約不斷的久石讓自稱三天可以寫出七十首作品,有著旺盛的創作力。
久石讓和GHIBLI合作的較知名的卡通電影有:1984年的《風之谷》、1986年《天空之城》、1988年《龍貓》、1989年《魔女宅急便》和《螢火蟲之墓》、1992年的《紅豬》、1997年的《幽靈公主》、2001年的《千與千尋》、2005年的《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在《天空之城》中他用到許多愛爾蘭民謠的元素,音樂與畫面結合的效果絕佳。而對於《龍貓》他則認為音樂本身就已經具備完整性和獨立性,可以單獨欣賞並為之感動。1998年他推出了由GHIBLI動畫電影《幽靈公主》配樂改編的交響組曲唱片,由捷克愛樂樂團演奏,受到了廣泛的歡迎。2005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又再次邀請捷克愛樂樂團錄制電影原聲音樂。他的音樂使GHIBLI工作室的電影更加深入人心,而久石讓的音樂也隨著GHIBLI卡通的賣座而更加水漲船高。2008年宮崎駿的復出新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久石讓又但當了背景音樂製作,樂隊指揮和演奏,其中的歌曲「海のおかあさん」(海的媽媽)「崖の上のポニョ」(懸崖上的金魚公主)主題曲異常地在電影公開半年多前(2007年12月5日)就已先行發售。發賣首周排名115名,在電影上映首周急升到第6名,在8月4日時升到第3名,創下歷代吉卜力主題曲紀錄。
1998年,久石讓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2006年,久石讓發行了一張錄音室專輯,Asian X.T.C.,這部作品展示了鮮明的兼收並蓄的當代東方特色。二胡演奏者詹麗君(中國女子十二樂坊成員)曾在現場音樂會中演奏過這張專輯中的經典曲目。
2008年由久石讓擔當音樂監制的電影《入殮師》獲得多項大獎,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在片中他為影片譜寫了以大提琴為主要樂器的背景音樂。琴音時而激越、時而溫柔,彷彿主人公本木雅弘內心的情感之流。這樣的配樂與電影的舞台——山形縣庄內平野相得益彰,充滿自然氣息的四季風景在琴音的烘托下,顯得抒情怡人、格外美好。
2008年4月13日,第2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由久石讓配樂的《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獲得最佳原創電影音樂獎。
實際上,久石讓不但是宮崎駿的音樂代言人,更與北野武漸成黃金組合,創作了《那年夏天,寧靜的海》、《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大佬》等佳作。此外的配樂大作還包括:動畫電影《阿里安》、《機器人嘉年華》,《仔鹿物語》、《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 川井憲次(Kenji Kawai)1957年4月23日出生於東京,曾就讀於東海大學工學部原子力工學科和尚美音樂院,但都中途輟學。漸漸地,川井憲次走上了音樂之路。川井憲次由於在押井守1987年的真人電影《紅眼鏡》中擔任配樂而為大眾知曉,其後,他又和押井守在《機動警察》和《攻殼機動隊》等作品中多次合作,並逐漸成為享譽日本甚至世界的知名音樂家。
川井長期從事日本民樂的研究,善於譜寫旋律優美的曲子。川井的OST既可以作為渲染動畫氛圍的工具,也能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世界觀的存在。川井憲次可以為幾乎任何類型的作品配樂。但是由於其具有深厚的音樂內涵的沉澱,川井一般也只配那些世界觀比較宏大的作品。川井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熟悉各種樂器的應用場景,哪些樂器適合戰斗場面,哪些樂器適合描寫恬靜的日本鄉村,哪些樂器適合營造溫馨的場景,川井全部爛熟於心,這讓他對配樂駕輕就熟。此外,電子音樂也是川井的常規武器,這讓他表達音樂情感的途徑又多了一條。而對於人聲的使用,川井也游刃有餘,偶爾地加入偏美聲的人聲,對於貫徹監督和表達原作的思想也有著顯著的幫助。
在中國的影視作品中也不難發現川井憲次的身影。《葉問》、《墨攻》和《七劍》都是川井擔當配樂。 日本ACG界知名音樂製作人。早年作為女子樂隊See-Saw的成員出道,樂隊解散後在電影、CM、動畫、游戲和音樂劇等領域中有著不錯的發展。2001年梶浦憑借TV動畫《NOIR》中獨具個人特色的精良配樂開始被廣大動漫迷所知曉。之後為《高達SEED》、《舞-HiME》、《翼-年代記》等人氣動畫譜寫的歌曲和配樂都大受好評,在工作量激增的同時知名度也不斷地上升,和菅野洋子、新居昭乃、岡崎律子一起被動漫fans並稱為「日本動漫音樂界的四大才女」。2007-2009年因擔當名作《空之境界》劇場版動畫的配樂而使得其音樂生涯翻開了嶄新的篇章。
梶浦由記有著一般來說是不會經常聽到的混合著Pop節奏的歌劇式曲風。梶浦靈感的最大源泉——她的父親,是一個古典音樂迷,因此梶浦的作品當中揉合著流行和古典的主題要素。提及梶浦風的最大招牌,大概十有八九都會說是和聲(剩下的人會說造語),梶浦對和聲的調式和展開簡直就是她的個人簽名。在大量的實踐下,她對這種編排駕輕就熟。她的編曲也非常成熟。突出的象徵比如流行曲風加入小提琴,或者鋼琴的精巧編織。一聽即知是梶浦的作品。最後,就是她配樂作品中貫穿始終的強烈的形式感。對於梶浦由記而言,主旋律是一種概念。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加深你的印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用到最徹底,理解到最深。 原名菅野よう子,常用英文名Yoko Kanno,漢字名字菅野洋子一般只在中國和日本早期使用。生日為3月18日,一般認為是1963年或者1964年。日本作曲家、編曲家、音樂製作人。日本宮城縣人,丈夫是同為作曲家兼大提琴家的溝口肇(於2007年離婚)。主要為日本廣告、動畫、游戲、電影、電視劇製作配樂,也為日本歌手製作流行音樂及擔當音樂製作人(今井美樹、小泉今日子、坂本真綾等)。
三歲時開始學習彈奏鋼琴並嘗試作曲。1987年加入了杉原徹等人組成的樂隊てつ100%,作為鍵盤手首次登台表演,同時她也在樂隊里擔當作曲和合成器的工作。1988年菅野洋子在てつ100%的隊長杉原徹介紹下,為日本光榮公司的歷史題材游戲《蒼狼與白鹿 成吉思汗》和《信長的野望 戰國群雄傳》作曲,1989年發行了自己的首張游戲音樂專輯,同年樂隊てつ100%解散。之後菅野洋子又為光榮公司的游戲《信長之野望》系列及《大航海時代》系列作了大量曲目,成為光榮早期歷史題材游戲最主要的音樂創作者之一。1991年9月15日,在昭和女子大學紀念堂舉辦的游戲音樂會上,菅野洋子把《三國志I》游戲的音樂編製成了交響樂,並親自指揮東京愛樂樂團演奏。
配樂風格整體感覺比較偏向歐美化,但擁有著屬於自己的強烈個人色彩。菅野在New Age方面造詣不淺,但其實她並不僅限於此,而是不論何種類型何種風格的影視作品,她都能根據劇情、畫面的需要的風格譜寫出貼和氣氛的配樂佳作。而且不管任何曲風(New Age、流行、古典、交響樂、爵士、歌劇、流行曲、電子),或屬於任何文化(亞、歐、北美、南美)的音樂,她都仿似信手拈來的創作出來,有時曲子風格差異之大令你簡直無法相信這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本名為白川篤史(Shiragawa Atusi),專職日本電腦游戲及動畫音樂的作曲家。出生於東京都。 1990年,加入日本Falcom,並協助公司製作了著名游戲系列Brandish 撼天神塔系列及英雄傳說系列等游戲的配樂。 1999年,為當時同在 Falcom 工作的合約CG畫師新海誠之自主動畫她與她的貓擔任音樂製作,成為當時話題。2002年,退出 Falcom 公司並加入游戲公司 minori,亦有繼續為新海誠的動畫製作配樂。
對Falcom Sound team jdk的最大貢獻在於強調了配樂作品的旋律性,即使在加入Sound team jdk初期電子搖滾風味濃重的FM音源時期,游戲配樂旋律性在他之後也有了較明顯的改善。Sound team jdk進入midi時代之後風格逐漸豐富,在卡卡布三部曲等作品中更是由電子搖滾主導轉而向Acoustic、Jazz、Ambient、Healing、New age、Orchestra等更多元化的音樂風格邁進。
在Sound team jdk以外,白川篤史以天門名義發表的個人作品中更鮮明體現出對音畫系和治癒系音樂的得心應手,鋼琴和弦樂的悠揚旋律純靜優美、沁透人心,為新海誠動畫製作的配樂更是感動了無數青春年少的心靈。治癒系之外的作品也多半以其清新雋永的旋律引人流連忘返。雖然在編曲方面對Techno、POP和搖滾等曲風的駕馭並不那麼游刃有餘,但由於他非常善於揚長避短,所以整體上依然瑕不掩瑜。
Ⅲ 宮崎駿動畫電影的音樂樂作者是誰
久石讓
主要藝術作品
久石讓-《奔放的音符》(Freedom)動畫配樂與廣告曲精選 2005年02月04日
久石讓 -《歡迎來到東莫村》(Welcome To DongMakGol)(OST) 2005年
久石讓 -《Piano Stories II - The Wind of Life》 1996年
久石讓-《Symphonic Best Selection》 1992年9月
久石讓 -《α BET CITY》 1985年
久石讓-《Hope Nagano Paralympics 1998 Tribute》 (收錄1998年長野殘疾人冬季奧運會所用的曲目)
久石讓-《Curved Music II - CM Tracks of Joe Hisaishi》(收錄部分廣告用曲)
久石讓-《ETUDE - a Wish to the Moon -》 (主要收錄鋼琴練習曲)
久石讓 -《銀河鉄道の夜》1996年07月
久石讓-《Piano Original Soundtrack Volume 1》
久石讓-《Le Petit Poucet》(OST)
久石讓-《Brother サウンドトラック》 (Brother是日本導演北野武2001年的電影)
久石讓 -《Piano Stories III - Nostalgia》1998年
久石讓-《ENCORE》2002
久石讓-《Piano Stories II - The Wind of Life》1996
久石讓-《Works I》
久石讓-《Works II - Orchestra Nights》
久石讓 -《Joe Hisaishi Meets Kitano Films》
久石讓 -《Shoot the Violist》
久石讓 -《parasite EVE》1997/02/01
久石讓 -《水の旅人》1993
久石讓 -《Piano Stories》 2000
久石讓 -《Joe Hisaishi Best Collection》
久石讓 -《空想美術館》2003年10月
2006年久石讓中國音樂會主要曲目:
Princess Mononoke 幽靈公主
Last Summer~from spirited away 千與千尋
NAUSICAA of the Valley of wind 風之谷
Symphonic Variation of Howl's Theme 哈爾的移動城堡
My neighbor, TOTORO 龍貓
Kids Return 野孩子的天空
Summer 菊次郎的夏天
HANA-BI 花火
Asian Dream Song 亞洲夢之歌
《Asian X.T.C.》——久石讓2006年10月4日專輯主要收錄曲目:
A Chinese Tall Story 電影《情顛大聖》
The Post Modern Life of My Aunt 電影《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Welcome to Dongmakgol 電影《歡迎來到東莫村》
Ⅳ 久石讓都為哪些動漫電影作過插曲
久石讓早年曾就讀於日本國立音樂學院,修習作曲。1982年,久石讓在畢業的同時推出了他的第一張個人音樂作品專輯<Information>。1983年,經人介紹,久石讓結識了宮崎駿,此時宮崎駿正致力於《風之谷》的創作。聽過久石讓創作的[風之谷]的印象音樂後,宮崎駿被深深打動了。此後影片公映後更證實了宮崎駿的眼光,久石讓為該片創作的配樂深深地打動了無數的觀眾以及評論人。因此次年宮崎駿的"GHIBLI(吉卜力)"工作室後,久石讓便一直擔當宮崎駿動畫的音樂監督至今。 久石讓是一個非常活躍的音樂創作人。如今,久石讓不但是宮崎駿的音樂代言人,更與北野武漸成黃金組合,創作了《寧靜的海》、《Kids Return~壞孩子的天空》、《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佳作。 此外的配樂大作還包括:動畫電影《阿里安》、《機器人嘉年華》,《仔鹿物語》、《水之旅人》、《寄生前夜》等等。在日本,久石讓早已是聞名遐邇的資深音樂人。1998年,久石讓 更獲邀擔任日本冬季長野殘疾人奧運會的音樂製作總監,如此重要的任務可說是對他在音樂界大師級地位的莫大肯定。 久石讓與宮崎峻 宮崎駿的動畫有幾大類:《風之谷》、《天空之城》、《幽靈公主》屬於傳奇類,《龍貓》、《魔女宅急便》、《歲月的童話》、《夢幻街少女(側耳傾聽)》、《聽見濤聲》是平實的生活類,《紅豬(飛天紅豬俠)》、《平成狸合戰》則介於前二者之間,剩下的《再見螢火蟲》就是很嚴肅的反戰片了。因而,久石讓的音樂也就跟著可以分成這幾類,電影的特徵性越明顯,其音樂給人的印象就越深。從電影原聲角度講,本人強烈推薦《天空之城》和《幽靈公主》。
Ⅳ 談談東西方動漫配樂的差異
西方動漫的配樂更多的是古典音樂、交響樂,用旋律來表現情緒,用節奏來表現故事情節的轉變,在宏觀場面,西方動畫的背景音樂在聽覺上的沖擊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而且從通覺的效果上來看,西方動漫的配樂製造的畫面感更強烈,盪氣回腸。舉個例子,迪士尼的米老鼠,夢幻工廠的電影動畫,這些作品的配樂就很能這個特點。
東方動漫的配樂,典型的話運用自己的民族樂器,以及自己民族音樂的風格更明顯,無論是日本還是中國的動漫,在自己作品的配音樂中很明顯的帶有民族風情的元素。比如,在音樂的旋律中,你能發現不同朝代的音樂風格,也能發現在某些旋律中運用了當時有名的樂器。向中國早期的動畫《大鬧天宮》和《哪吒》還有《人參王國》等就是很好的例子。還有日本動畫的背景音樂,如《怪化貓》《江戶盜賊五爺》等也是很好的例子。
要說兩者的關系,那就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共同發展。
比如西方電影動畫的《花木蘭》《功夫熊貓》,在故事的製作就是運用的中國的題材,因此,在動畫的背景音樂上,也運用的很多中國音樂的元素,而這些主要是旋律方面的,使用交響樂表現出中式旋律。
又比如,日式的動畫,也常常使用交響樂的形式來作為動畫背景音樂,比如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等,就是典型的代表。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況,原因如下:
第一,是世界動漫產業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結果。隨著傳媒的發展,已經文化的交流,動畫領域的相互影響也越來越明顯。
第二,是動漫題材選擇的結果。在還原故事題材的背景時,自然而然要隨著題材的選擇,使用與之相符的背景音樂的旋律,已經相關的樂器,和表現形式。
第三,是動畫製作人和背景音樂製作人自身修養的體現。有些製作人,在學習期,就受到了其他文化的影響,這些印象必然會表現在其作品上。
Ⅵ 日本動漫里的背景音樂是如何被創作出來的
日本動漫裡面的背景音樂基本上都是會根據動漫裡面的情節而去創造的,比如說這部動漫,它的情節比較熱血一點,那麼它的音樂就會比較的歡快,特別的燃,這些都是去跟他的劇情所匹配的,這就是日本動漫裡面背景音樂創造出來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