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這部電影讓人淚目,無數人循環聽電影音樂——《忠犬八公的故事》
摘要:《忠犬八公的故事》這部電影改編自1925年發生在日本的真實故事,出自瑞典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之手,評分高達9.2分。看過這部電影的受眾無不被感動得熱淚盈眶。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在配樂與歌曲的伴隨下,主題表現、情感表達、人物塑造都達到了淋漓盡致的影視效果。本文接下來就依此來做具體分析。
關鍵詞:《忠犬八公的故事》、配樂、情感共鳴
如今的電影時代,電影音樂與電影同生,電影內容賦予了電影音樂內涵,電影音樂襯託了電影內容。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的演繹也不例外。
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主要演繹了一個美國大學教授與秋田犬八公之間的感人的生活畫卷,八公幾乎是每時每刻圍著帕克教授轉,早上准點送他上班,黃昏5點按時在站前等他。在影片後半場時,教授因病辭世。車站也再無教授的身影,然而八公依舊如故,每天傍晚5點准時守候在火車小站門前,等待了教授9年,直到生命的盡頭。所以整部影視的感情基調是悲傷、陰郁的。
影視《忠犬八公的故事》以簡·卡茲瑪瑞克創作的專輯《Hachiko: A Dog's Story》26首歌曲作為影視的音樂。鑒於影片所蘊含的人與狗之間猶如「家人式」的感情,導演採用了主題音樂貫穿式發展的手法外加場景音樂來街壘情感發展的線索。因此,導演以《Dance Rehersal》為主題音樂,貫穿整個劇情的發展。
這部影視音樂有畫內音樂和畫外音樂,音樂表現形式多樣。《忠犬八公的故事》開場部分是採用畫外音樂的表現形式,「未見其面先見其聲」,用場景音樂《Japan》作為此時的開場音樂。這是一首由鋼琴和弦樂作為主奏樂器演奏的配樂,其旋律給我們一種未知神秘的感覺,懸念重重,為下面八公的走散這個畫面作鋪墊,吸引受眾的眼球。緊接著畫面開場了,映入受眾眼簾的是男主角的孫子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英雄」——八公。導演採用倒敘的表現手法,引人入勝,引出了影片的開端。
導演在這部電影中採用的是與其他影視不一樣的音樂表現形式,用場景音樂作為全片的開場部分,緊接著主題音樂《Dance Rehersal》從畫外悠揚響起,主角八公在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八公在被送到別的地方的整個路程伴隨著這首音樂,吸引著受眾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了興趣,好奇八公被帶到了哪個地方安家。在這個場景中,主題音樂烘託了離別憂愁的氣氛,表明了八公未來去向的未知。
八公與帕克教授在火車站內相識之後,教授由於找不到它的主人,便帶回了自己的家。由於帕克教授的妻子不喜歡養狗,最終八公只好去小隔間里睡一晚。在這個場景中,八公看著帕克教授走向家中,依依不捨的眼神,伴隨著低沉孤獨的音樂基調,讓受眾身臨其境,似乎自己就在八公旁邊,很想把八公抱在懷里,讓它在寒風瑟瑟的夜晚中身心兼具溫暖。
接著,影片第一個畫內音樂出現了,內容是帕克教授在家裡彈奏著音樂,然後他的妻子在幫女兒和八公拍照,場景其樂融融,猶如人間勝地。這部影片的特別之處在於,只要帕克教授與八公正在嬉戲的時刻,《The Second Dance》就會隨著畫面悠揚在耳旁。受眾通過視聽結合,找到了情感共鳴,不免總想起自己與自家的狗狗嬉戲玩樂的一幅幅幸福畫卷,並且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這美妙的旋律進入一種溫馨幸福、悠緩抒情的夢境之中。
生活總是酸甜苦辣的,影片中的生活畫卷中自然也如此。在影片中場的時候,帕克教授由於女兒懷孕了,把時間花在了家人身上,有點忽略了八公。這時,八公竟然咬起了自己從來不會碰的球,來吸引帕克的注意,呼應了前文帕克教授朋友所說的,「對於八公這種類型的犬來說,除非有什麼特殊意義,才會撿球」。此時主題音樂《Dance Rehersal》靜悄悄地回到我們的耳邊,這熟悉的旋律跟往常不同,它多了八公渴望被愛的情感。
整部影片讓人心悸,淚流滿面的情節在後半場徐徐展開,帕克教授的離世,八公放棄舒適的新家,堅持不懈地尋找帕克教授,堅持不懈下午五點整就在站前等待帕克教授。此時,導演採用的是蒙太奇手法來描繪它年復一年等待的情景,低沉、孤獨、無助、盼望的感情基調應運而生。此時的場景音樂是《Parker』Dance Played On Piano》,其旋律是一種急促和低沉的音樂基調,表達了此時八公內心的緊張、不安的情緒。受眾心中憐憫、同情的情緒也在瞬間爆發了,每個人都沉浸在傷感的氛圍中。
八公到生命最後時刻,已不似之前的矯健步姿了,身上也滿是灰塵與污垢。但是,它依舊在那裡等待著自己的主人,直至生命的盡頭。每個有生命力的生物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有自己的使命,而八公的使命,似乎就是等待帕克教授回來。它花了9年的時光,四分之三的寶貴生命,都無悔地奉獻在了等待之中。也許,這就是八公活在這個世上的生命意義。
㈡ 電影《卧虎藏龍》音樂的「李慕白」主題貫穿始終充滿變化,作曲家用了哪三種樂
大提琴,二胡,管樂
優美的音樂就像是魔術師,把人們帶入一個似夢似幻的境地,渲染出電影的神秘氣氛。音樂的節奏快慢、旋律張弛、音調高低起伏,都給觀眾帶來不同的感受和情緒。例如《卧虎藏龍》中,羅小虎出現在大漠中時,李安導演採用了馬頭琴和二胡等樂器,渲染了大漠中的悲壯蒼涼之景。與此同時,他採用了《阿瓦爾古麗》這一維吾爾族的民歌,表現出了羅小虎的不羈和浪子形象,也表現了他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在這樣的音樂中,人物、場景和情感得到了完美的融合,觀眾在這音樂中又加深了對電影語言的理解和感受。
㈢ 影視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和作用
簡單的說,片頭音樂起開場白的作用,主要用於給觀眾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主題音樂貫穿始終,起到品牌效應的作用,用於辨識,使觀眾對整部片子留下獨特的印象;插曲起到調節氣氛的作用,對影片情節推波助瀾,增加整部影片的節奏感;場景音樂是渲染氣氛的不二法門。這是從商業角度提出的觀點。從藝術角度說來,好的影片一氣呵成,同樣音樂也要貫穿始終。從多種角度使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和美好印象。
詳細地說,這寫一篇論文都不夠的。
㈣ 音樂在影視電影中起著什麼重要的作用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㈤ 各位大哥幫個忙!!!
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一)電影音樂的描繪作用
電影音樂的描繪作用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景物描繪和心理描繪。在電影中,電影音樂的景物描繪和心理描繪常常是融為一體的,比如日本導演新藤兼人的影片《鬼婆》,一開始就是一片隨風起伏的蘆葦盪,伴隨畫面的是急促的鼓聲和低沉的薩克斯的聲音,這從一開始就奠定了影片的基調,也調動了觀眾的視聽。又如日本影片《追捕》,杜丘為了追查真凶而深入一家精神病院。深夜,他溜出病房查看情況,這時響起一段低沉、恐怖的音樂,而且是用驟然的方式出現的,節賽明快、尖厲刺耳、和聲不協調,結合黑暗的畫面,使人毛骨驚然。描繪性音樂之所以能被人們所接受,主要是因為它符合人們正常的心理要求,人們在觀看影片時,常常要求同時從聽覺方面得到補充。
(二)電影音樂的抒情作用
抒情作用主要是表現在刻畫人物心理方面。音樂是聽覺藝術,它區別於其他藝術的最大特徵是高度的抽象概括。電影所要表達的不如視覺藝術,諸如繪畫、攝影、電影畫面等那樣具體明確,然而它在表達情緒和情感上的概括能力,是任何其他藝術所無法比擬的。至於電影表達思想的能力上面值得商榷,但是電影音樂可以直觀的和畫面結合起來,相得益彰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無法表達的人物復雜的內心。起到這種作用的音樂,在影片中的表現可以是畫內音樂,也可以是畫外音樂,可以是樂曲,也可以是歌曲。在影片《甲午風雲》中,鄧世昌彈奏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以此宣洩心中的憤慨,是電影音樂借聲抒情的著名範例。
(三)電影音樂的渲染作用
音樂可以為整部影片渲染一種總的環境氣氛。例如故事片《城南舊事》,影片導演吳貽弓規定了整部影片的情緒基調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每個時代的樂曲或歌曲,從內容、音調、演奏演唱方式以及流行的樂器都有所不同,電影音樂可以根據影片的時代背景,選用那個時代特有的樂曲或歌曲作為影片的主題音樂,也可以運用這種音樂為影片製造背景氣氛,以達到渲染影片時代氣氛的作用,這也能契合觀眾的期待視野。比如表現新中國的影片,常採用《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的音樂旋律等等。
電影音樂根據影片故事發生的地點,選用具有當地特點的歌曲、地方戲曲、地方曲藝的音樂,即可為影片營造渲染出一種地方色彩來。比如影片《紅旗譜》講述的是河北的故事,音樂也選用河北梆子音樂作為素材,突出瑣吶、板胡等具有北方特色的民族樂器,音樂風格直明告訴觀眾故事發生的地點。又如影片《林則徐》,吸收了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曲,為林則徐「廣州禁煙」標明了地點。至於國外影片,其音樂的地域性也十分明顯,我們常常有類似的觀片經驗,很快就能分辨出哪個是印度、日本、朝鮮、俄羅斯,這除了服飾語言以外,音樂也都有鮮明的各國地域特色。
電影音樂選用不同民族的音樂,為電影渲染了民族特點。比如彥克、羅念一選擇富有鮮明的西藏民族特色的音樂為故事片《農奴》配樂,並由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瑪演唱其中的插曲,使影片的西藏藏族地域特色十分明顯。又如雷振邦作曲的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以新疆塔吉克的民歌旋律創作主題歌與插曲,渲染了新疆塔吉克民族聚居區的民族風情。再如莫爾吉胡作曲的影片《成吉思汗》中的音樂,也洋溢著蒙古族的特色。
(四)電影音樂的貫穿作用
在電影中,音樂在轉場、切換、閃回等鏡頭之間,可以起到把分散、跳躍的鏡頭串連起來的作用,這就是音樂的連貫作用。電影敘事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花費很多篇幅(畫面)詳細地交待所有的短鏡頭,而音樂是不佔空間的,音樂把這些表面並無關聯的鏡頭連接起來,使其成為一個整體,這是電影音樂獨具特色的功能之一。貝拉馬拉茲指出:「當聲音效果能對劇情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時,聲音的劇作意義就變得更深刻、更重要了……這時聲音不僅出現在劇情的發展過程中,並且進而影響整個過程。他還說,「聲音不僅是畫面的必然產物,它將成為主題,成為動作的源泉和成因。換句話說,它將成為影片中的一個劇作元素。」音樂在影片中作為影響整個劇情的因素,它的作用遠遠超出於一般聲音。例如在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花兒為什麼這樣紅》在影片中先後出現多次,每次都與劇情發展緊密相關。再如影片《巴山夜雨》中的兒歌《蒲公英》同樣具有這種性質。
(五)電影音樂的評論作用:
電影音樂發揮的評論作用,即用音樂表達創作者對影片中人物和事件的主觀態度,如歌頌、贊美、同情、控訴、哀悼等等。在影片《血戰台兒庄》中,面對激戰過後的屍橫遍野,加弱音器的小號幾次吹奏出《義勇軍進行曲》,使這個肅穆、悲壯的畫面猩紅的扎入人的眼睛,給人悲慟和動容知情,所有這些感情用語言是很難表達的,而這里用的音樂卻勝過千言萬語。正如蘇聯電影音樂理論家切列姆興說的:「音樂繼續著語言的作用並使之更深刻,達到語言所不能達到的緊張性和情緒。」
(六)電影音樂的深化主題作用
電影音樂立足於對影片思想主旨的開拓,著意於深化影片畫面背後的思想主旨,從影片思想深層去發揮音樂的藝術功能,即超越音樂的感性階段賦予音樂理性的內涵。例如影片《人到中年》中的音樂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影片音樂以主題貫串的手法,以交替調式的旋律語言和具有韌性而又純凈統一的弦樂群的音色演奏,突出影片悲涼凄婉的基調音樂很自然地使觀眾在為之深切感動之後又感慨無窮,加上畫面刻畫了女主人公的追求,她的愛情,她的困難以及她的堅定信念,推動觀眾去思索產生這一悲劇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使音樂具有了批判的理性的潛力和張力。再如影片《紅高梁》中那高亢激越的瑣吶聲和鏗鏘有力的鼓聲,從聲音造型上將音樂鋪到了電影上,刻畫出男女主人公敢於抗爭的吶喊和激跳的心聲,張揚了影片的思想意蘊,就為影片增加一層色調。
在電影音樂中,一個音樂主題往往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能幫助觀賞者在主題的第一次出現時就能記得,並將主題辯論出來,使音樂和畫面中的人物或事件相結合。電影音樂主題在影片中最主要的運用方法是主題貫穿,這種方法運用得最典型的是美國電影《泰坦尼克號》。影片主題歌作為全片配樂的基幹,是全片音樂創作的核心與素材的源泉。在影片中以變奏形式有機地先後數次在故事情節中出現,起到首尾貫穿、音樂主題突出的作用。主題歌《我心永恆》只以完整形式出現在片尾字幕中,在長達三小時的影片中,人們對數次出現在情節中的音樂主題比較熟悉了,在觀眾同故事中的人物經歷了一場天災人禍和感受了一段生死戀情之後,當席林•迪翁那感人肺腑的歌聲出現時,便將觀眾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這是我從別的地方復制過來的希望對你有用!!
㈥ 法國電影天使艾米麗的主題音樂以什麼樣的舞曲節奏貫穿影片重視
或優雅或活潑的手風琴舞曲。法國電影《天使愛美麗》中以手風琴、鋼琴為主要演奏樂器進行演繹,節奏採用四三拍華爾茲,跳躍、浪漫的氣息與電影相得益彰。
㈦ 音樂結構的電影音樂的結構
電影音樂的結構是建立在電影音樂與電影的總體關系基礎上的。
兩種結構類型:框架型結構和點描型結構。 概念:指電影中,由主題音樂作為全劇音樂的框架,對全劇內容進行關照和概括,並做貫穿和發展的一種結構類型。
適於承載重大的題材與體裁,音樂往往承載著比較豐富的內涵與內含。經常使用主題音調的貫穿、發展和變奏手法。
兩種類型:由主題音樂引申發展和由主題歌引申發展。
1、主題音樂引申發展的框架型結構
是電影音樂發展過程中最先出現的結構類型。也是目前電影中最常見的結構。
一個或者多個主題音樂貫穿全劇。往往代表著電影當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地點或者情感線索。
單主題結構、雙主題結構和多主題結構
a、單主題結構
概念:指電影中只有一個作為框架的主題音樂,她做為音樂的核心貫穿全劇。
範例分析:《紅色小提琴》
「安娜主題」:
一、克萊蒙納的神秘凄楚
二、維也納的清新典雅
三、牛津的浪漫狂野
四、上海的壓抑哀傷
五、克萊蒙納的平靜安詳
b、雙主題結構
概念:指電影中具有兩個作為框架的主題音樂。這兩個主題往往代表著不同的含義,在劇中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範例分析1:《卡薩布蘭卡》
一、歌曲「As Time Goes By」,作為影片的愛情線,代表著男女主人公里克和伊爾莎之間難以割捨卻又不得不割捨的愛情;
二、法國國歌《馬塞曲》,作為影片的政治線,代表著來到卡薩布蘭卡的各國居民,特別是地下黨成員,對納粹暴行的反抗和斗爭的決心。
範例分析2:《時光倒流70年》
一、《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代表著麥肯娜與科里爾冥冥之間存在的一種聯系,比較含蓄;
二、時光倒流主題則是二人愛情的明確寫照,顯得更加直白。
c、多主題結構
概念:電影當中有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作為框架的主題音樂,它們各自代表著劇中比較重要的角色或者情緒色彩。
多主題結構是框架型音樂結構中最為常見的結構模式
範例分析1:愛德華大夫
(1)序曲和終曲的使用
A、B、C主題的使用向觀眾預示著影片圓滿的結局。
(2)字幕音樂的使用
引入新的音樂元素D,讓人不寒而慄。E主題作為過渡的音樂使用。
(3)場景中的音畫同步
場景音樂直接來源於主題音樂,在音畫同步配置的過程中完成了主題的貫穿和發展。
(4)音樂的持續使用
音樂持續的時間很長,跨越好幾個場景,根據影片的內容按照主題音樂為框架形成各種變化。
(5)高潮中的音樂使用
每一個主題在出現時都有一個明確的情感意義。影片中需要表態特定情感或氣氛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拿來用。
《愛德華大夫》的七個主題
Theme A:
輕快活潑
Theme B:
中性
Theme C:
愛情主題
Theme D:
偏執主題
Theme E:
過渡連接
Theme F:
含蓄愛情
Theme G:
兇殺主題
範例分析2:《藍》
由於存在多個主題音樂,因此採用多主題音樂結構的影片往往會具有類似交響樂的音樂布局。主題音樂、場景音樂,甚至影片結束時的音樂都會成為音樂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1)與人物命運相關的幾個主題音樂
表現朱莉悲劇命運的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主題音調:
朱莉丈夫創作的協奏曲帕蒂斯主題,代表朱莉丈夫的精神存在:
奧利夫創作的主題音樂:
(2)與眾不同的「空鏡音樂」
在影片中,導演經常反常規的用長達數十秒的黑鏡去凸顯音樂,音樂既是被鏡頭托出,實際上又是在延伸著畫面,與情與景都是渾然天成。
(3)概括與發展性結尾音樂
結尾音樂是高度抽象和高度概括的比喻,結構類似採用奏鳴曲式的交響樂的尾聲。
從合唱開始,先後出現了居中人物的畫面組接,似乎在概括影片中發生的故事。
長達2分鍾的帕蒂斯主題和朱莉的頭部特寫不僅是回顧,似乎還暗示著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心結。
女鄰居善良的親情、同情心和對自己職業的特殊解釋是否也是一種人生。
吹笛人與朱莉的人生似乎有著天壤之別,但為什麼屢屢出現在朱莉面前,有什麼必然聯系?
……
另外:
如果影片的主題音樂是具有哲學情懷的主題音樂,或者是具有某種象徵性符號作用的主題音樂,那麼該主題音樂和場景音樂之間的區分就不是非常明顯。這時影片的音樂結構仍然屬於主題音樂發展而成的框架型結構,只是主題音樂是站在一種更高的層次上對影片進行關照而已。
主題歌引申發展的框架型結構
作為電影概括提點劇情的音樂形態,主題歌在旋律上有兩種形態:
一種是主題歌的旋律作為全劇的音樂主線進行貫穿發展,並與具體的場景音樂相結合,這時主題歌的旋律的作用實際上就等同於主題音樂;
另一種形態則是主題歌的旋律與影片當中具體的配樂無關,卻能夠用它所營造的氣氛為影片營造一個整體上的藝術框架,而在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中,音樂主要是點描型的場景音樂。
a、主題歌旋律貫穿發展式的框架型結構
採用這種結構的電影,其主題歌旋律的作用與主題音樂一致。或者說,主題歌就是若干主題音樂連接到一起,加上歌詞形成的。
b、主題歌旋律不參與貫穿發展的框架型結構
電視劇中的主題歌在多數情況下不作為主題音調來進行貫穿發展,著重考慮用歌詞的意境來統領全劇。但當每一集在播放的時候都能夠對主題歌進行一次重復,因此主題歌旋律實際上也起到了貫穿全劇的作用。並且往往還會出現一些具有部分貫穿性的、代表特定形象與情感的音樂,這也是對作品音樂形象統一化的一種彌補。 概念:電影的音樂當中沒有一個能夠占據核心地位的主題音樂,劇中所有的音樂幾乎都是為獨立的場景而專門創作的場景音樂或插曲,或者是過渡性的轉場音樂,以此作為點描來為電影添彩增色。
以修飾方法來分,點描型的音樂結構可以分為四種:情節性點描、過渡性點描、色彩性點描和綜合性點描。
情節性點描
概念:電影中的音樂能夠參與到場景當中,從而帶動情節的發展,營造氣氛。
特點:「惜樂如金」,但一旦使用音樂,就要讓它發出異彩。所以往往出現在以情節取勝的電影里。
過渡性點描
概念:電影中的音樂基本不參與到情節當中,只起一個場景過渡的作用。
特點:音樂的比重較小,每段音樂也比較短,只把音樂作為一種轉場的手段來應用。
色彩性點描
概念:是點型結構當中最為常用的一種音樂點描方式。
特點:音樂的類型比較豐富,音樂的使用量也比較大,其作用類似於音響,因此在許多的動作片和科幻片中比較多見。
範例分析:《黑客帝國》
影片的音樂用量很大,達到100分鍾。且構成極為復雜,包括傳統的管弦樂器、電聲樂器、合唱、MIDI合成合成音樂,以及其它特殊樂器。
此影片配樂追求的不是旋律性,而是動態和節奏的變化。
音樂和音響合二為一。
綜合性點描
概念:大部分採用點描型音樂結構的電影作品,都會含有情節性、過渡性和色彩性點描音樂。如果很難區分哪一種點描性在其中占據主導地位,我們就可以將其音樂結構稱為綜合性點描結構。
㈧ 以影<放牛班的春天>為例,談談音樂對一部電影的的意義何在
籠統的說音樂對電影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烘托氣氛
2.預示劇情
3.作為特定人物或特定場景形象音樂
4.表示劇中人物的心情
5.作為獨白的配樂
6.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形象
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音樂美的貫穿主題,雖然沒有許多華麗的背景音樂,卻能以孩子們讓人身體微顫的動人歌聲表現藝術的感化力。
㈨ 影視音樂的作用
很難想像,如果所有電影中都沒了音樂,電影這個東西還會不會發展到現在...
在早期的無聲電影時代,電影音樂就產生了,播放電影的同時,劇院還會請鋼琴是即興彈奏音樂。可見影視音樂的重要性!
如果簡單概括:
1.烘托氣氛
2.預示劇情
3.作為特定人物或特定場景形象音樂
4.表示劇中人物的心情
5.作為獨白的配樂
6.作為整部電影的音樂形象
7.字幕部分
影視並非只有光和影,甚至更多的人更注重聲音,音樂使圖像更容易被觀眾理解,並給它靈魂!
在詳細的東西說起來會有一本書厚,先就簡單的說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