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魔法少女小圓劇場版 [後篇] 永遠的物語的影片評價
該作是最近幾年最優秀的動畫作品之一,劇場版過分集中於細節:連續性修復和填充了情節漏洞。以前的電視動畫的觀眾會注意到一些小提示,線索和解釋,使故事非常完整。(animenewsnetwork)
作品中的悲劇似乎是一列火車,一旦開始,就必定要有一個可怕的結局。特別是在人物進入那個偏執的模式,丘比明確表示沙耶加無法恢復,杏子拒絕去聽。他們希望自己的妄想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不是接受世界的現狀,並正面面對它。最終導致杏子放棄最初拯救沙耶加的願望,相反,接受了沙耶加魔女的身份犧牲自己消滅了魔女。而沙耶加最終命運和杏子努力的情節作為一部電影的開始似乎很適合,能明確作品的主題。
在這部電影中的沖突是就是角色的自私慾望與現實世界的對立,且大部分戲劇來自於角色的無能,而不讓前者處理後者。(otakuness)
⑵ 如何評價《魔法少女小圓劇場版叛逆的物語》
兩年多以前《叛逆的故事》的上映首日,筆者在池袋的電影院里看完這部電影後,偶然聽見旁邊有兩個約摸小圓她們年紀的少女在互相叫出「わかる!」(這里可以有三種意思,即可以理解這部電影,可以理解對方的感受,可以理解作品中人物的心情)。
在還是昏暗的劇場里聽到她倆的聲音,筆者就不禁歪著頭在心中暗念「我可還一點都沒看懂」。本文就從筆者這個觀影後的第一感受開始說起。
筆者感到「看不懂」的對象也有三點。第一,主人公小焰的動機(情感代入的問題,當時筆者還沒對TV版有《魔法少女小圓》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 Macro kuo 的回答里那種程度的理解)。第二,設定(世界觀、故事展開的問題)。第三,對於作品整體里所散布的各種藝術創意表現的解釋(解讀意象的問題)。
這些「看不懂」的起因,客觀來說,就是來自於這部片子的巨大信息量——不僅影像畫面表現令人炫目,故事也是一波三折,設定更是紛繁復雜。這個信息量已經超出了筆者在電影院第一次看的時候所能處理、消化的限度了。
筆者當時就想到,如果將「能讓第一次觀影的觀眾有多投入和享受」當作衡量電影價值的基準,這部作品作為電影來說就不得不被看作是「失敗的作品」了。這是因為,《叛逆的故事》的節奏實在是太不按一般電影的套路出牌了。
⑶ 有一個動漫電影,主角是一個小女孩,她來到了一個奇特的世界,好象是有關鏡子的,求電影名
《棄寶之島》
《棄寶之島》 說的是世界上其實有一種狐仙,他們拿走所有我們人類遺忘的,丟棄的東西,所以我們常常在某一天突然想起來一件很久以前很喜歡的東西——比如小時候喜歡的玩具,洋娃娃等等——的時候,才會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她們已經悄悄的離開了我們,消失不見。
小遙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因病去世了,媽媽生前送了一面鏡子給小遙,可是在長大的歲月中,被小遙遺忘了。然後狐仙就毫不客氣的拿走了。小遙一直和爸爸相依為命,可是爸爸為了養活小遙,必須要非常努力的工作,對小遙的關心愛護不夠,小遙就非常的生氣,覺得爸爸不愛自己,就很想念媽媽,然後突然想起來媽媽生前送的鏡子,然而遍尋不見。小遙也知道狐仙的故事,只是她一直都不相信狐仙真的存在。
一天小遙跟爸爸吵架,賭氣離家出走,無意間在一間廟宇前睡著,醒來的時候天色將晚,她居然真的看到了小狐仙,小遙認定小狐仙拿走了自己的鏡子,就偷偷跟蹤小狐仙,想要拿回鏡子。然後就隨著小狐仙一起跌入了一個絢爛美麗的世界——棄寶之島。
在這個島上,全都是島上的居民——狐仙們撿來的人類遺棄不要的東西,他們用人類眼中的廢物建造了一個新的世界。小遙央求自己小狐仙特歐和自己一起找媽媽的鏡子,特歐不情願卻也無法拒接。在尋找鏡子的過程中,小遙還找到了自己小時候珍愛的布偶娃娃,而特歐也在尋找鏡子的過程中與小遙成為了朋友。最後,小遙和特歐在與搶奪鏡子的壞伯爵決斗的過程中不小心跌入鏡中的世界,在鏡子里,小遙看到了鏡子的記憶,那些被自己遺忘的記憶潮水一般涌過來,原來爸爸一直也很愛自己,正因為愛自己,想讓自己過得好,所以不得不努力工作。
明白了爸爸心意的小遙充滿了力量,和特歐一起從鏡中沖出來,戰勝了伯爵,回到了現實世界中。大團圓結局。大凡動畫片到最後都有一個圓滿的結局。【說點題外話,日本近年來的3D動畫做得也很不錯了。
小遙終於明白,原來自己想要找回的並不是鏡子,而是那些被自己遺忘的記憶,那些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時美好的回憶,雖然現在缺了一個角,但是活著的人應該替離開的人好好活著,因為還有許多的未來等著變成回憶,還有許多的小狐仙等著拿走你遺忘的東西。
⑷ 如何評價《魔法少女小圓劇場版叛逆的物語》
筆者感到「看不懂」的對象也有三點。第一,主人公小焰的動機(情感代入的問題,當時筆者還沒對TV版有《魔法少女小圓》中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 Macro kuo 的回答里那種程度的理解)。第二,設定(世界觀、故事展開的問題)。第三,對於作品整體里所散布的各種藝術創意表現的解釋(解讀意象的問題)。
這些「看不懂」的起因,客觀來說,就是來自於這部片子的巨大信息量——不僅影像畫面表現令人炫目,故事也是一波三折,設定更是紛繁復雜。這個信息量已經超出了筆者在電影院第一次看的時候所能處理、消化的限度了。
筆者當時就想到,如果將「能讓第一次觀影的觀眾有多投入和享受」當作衡量電影價值的基準,這部作品作為電影來說就不得不被看作是「失敗的作品」了。這是因為,《叛逆的故事》的節奏實在是太不按一般電影的套路出牌了。
然而後來筆者在「自己家」這個私人視聽空間里觀看完全生產限定版的《劇場版 魔法少女小圓 新篇 叛逆的故事》藍光光碟的時候,這一判斷很快就被刷新了。
藍光版的這部電影,據導演宮本幸裕所言「總2300個分鏡頭中有一半以上做了修改」,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已經不太能算和筆者在電影院里看的是一個版本了。而且這個限定版當中也收錄了與影片後半的小焰的(配音)演技大不一樣的版本的光碟。
在反復觀看這兩張光碟的過程中,筆者對這部作品的印象開始起了變化。在反思這個判斷的差異的時候,筆者發現,最初把《叛逆的故事》當「電影」來觀看並判斷作品成敗的這個行為本身就是錯誤的。
我們想要將影像以光碟的形式所有、收藏的作品有著什麼樣的特質呢?影像質量的重要性自然首當其沖,此外還要能在想要看的時候可以隨時看,再來就得是經得起反復看的作品。《叛逆的故事》可以說就是這么一部作品。
通過觀看這張光碟,筆者發現,不應該以「電影」、而是應該以最適合在自己家反復進行私人觀看的「光碟」的形式來評價這部作品。這么一來,對於這部作品的評價就會大為不同。《叛逆的故事》作為「電影」雖然說不定是一部失敗的作品。而作為「光碟」來說,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對於動畫這個媒體的表現形式進行了徹底優化的——現代動畫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藝術作品之一。
2. 這不是電影
下面讓我們先讀讀《叛逆的故事》(完全生產限定版)光碟里作為同捆附屬品的叫做「MATERIAL BOOK」的冊子。這本冊子里收錄的訪談集之類的內容,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了製作方對於觀眾「要這樣看」的指示書,這里所寫的內容對於光碟內容的視聽是肯定有影響的,而將完全生產限定版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的時候,甚至應該把它當作是作品的一部分:
新房昭之(總導演):「不過這種感想估計應該是看完第一遍時的感想吧。在知道了故事構造以後第二次再去看的時候,就應該能更加自然地享受故事前半部分劇情了。我覺得在不知道故事情節的情況下和知道故事情節的情況下看的感受是有區別的。不知道故事情節的時候,故事前半大概就會被看成主人公們在虛假地演繹著那個彷彿很快樂的世界。然而在了解故事情節之後,就會覺得『是這樣啊,原來如此』,此時感受到的虛假性也就應該會漸漸淡化了。」
宮本幸裕(導演):「我自己重新回顧了這部電影後,發現這里的信息量真的很大呢(笑)。這樣的話如果不去好幾次電影院看就沒法完全掌握故事裡到底在發生了什麼,觀眾應該會很辛苦呢。」
谷口淳一郎(角色設定兼總作畫導演):「希望大家在看的時候都能不斷倒回去重看這部片子,直到滿意。」
鶴岡陽太(音響導演):「影像表現實在是太震撼了,第一次看的時候應該只能瞪大眼追隨影像表現直到最後了。(中略)希望大家都能在眼睛看慣了以後,接著用耳朵去聽、然後再去看演技水平的這種步步深入的方式看上好幾遍。」
作品的主創人員異口同聲地推薦大家要「反復看」。事實上這部作品也是像他們所說的,看上好幾遍才會趣味倍增。
這里我們可以發現,至少在光碟發售的時候,製作人員們都假設並期待觀眾會去「反復看」《叛逆的故事》。藍光或者DVD這種東西只要入手後就可以想看多少次看多少次。反過來說,這里的觀點就能讓觀眾覺得「不重復去看就沒法理解」,這樣就可以期待觀眾們成為電影院里這部作品的回頭客,或是去買光碟(日本最近的電影院與以前不同,大多數都採用清場制度,想要反復看的觀眾就每次都得買票,這樣就直接給電影的票房添磚加瓦了)。
在日本除非是獲得了相當大的成功的作品,動畫電影並不是都能通過電影院的盈利來取得收支平衡。而在製作時大都預估了之後的光碟製品(藍光、DVD等)或是網上播映之類的利益,甚至有些時候電影院的上映只有對影片本身的宣傳目的(譬如新海誠的《言葉之庭》就是上映和光碟發售同步)。
不論是好是壞,這就是作品所處的環境。「預估觀眾會怎樣觀看,計算如何收支平衡」的過程會對作品內容產生影響的事實可以說對於商業藝術來說是在所難免的。相反,我們甚至可以說娛樂的特性本身就在能夠從這種過程中獲得生命力的地方。
如果筆者「看不懂」的各種各樣的要素、過剩的信息量都是預想著觀眾會反復視聽而被編排在內容里的話,那麼我們就需要重視這種表現的機能面來進行解釋了。
《魔法少女小圓》TV版是描述了時間循環這個反復體驗的故事(解釋了時間循環故事之所以流行的各種觀點,詳見動畫考察30 動漫里時間循環故事的表象初步研究 - 動畫考察 - 知乎專欄),如果說TV版是在內容上採用了這種時間循環的話,《叛逆的故事》就也是需要(期待觀眾)反復體驗的作品了。
也就是說,視覺上畫面的高速運動、隱喻的過剩、設定的復雜性、動機的難以代入情感、都是為了讓人去看第二次、第三次的「機能」了。
這部作品所處的環境對於作品內容產生影響的地方還有一處。還是從「MATERIAL BOOK」引用主創們的發言:
新房昭之(總導演):「角色們受到粉絲們的接受,製作方也就跟著很快樂,因為這部片子就是為了再一次體會這種快樂而開始製作的。」
笹木信作(分鏡師):「比起我們製作方自己去談論,粉絲們反而會更加幫我們宣傳、深入探討這部作品呢。看到這里我也很欽佩,也在向粉絲們學習。」
這里兩人所要表達的,就是由於TV版的《魔法少女小圓》的成功,導致了特別是以妄想角色之間關系性為形式的二次創作的流行,《叛逆的故事》就是意識到這種呼聲而製作出的作品了。實際上,將TV版里無法實現的角色組合之間看起來「很幸福很快樂」的日常嬉戲「赤裸裸地」展現給了觀眾的故事前半部分,就可以當作是「官方」將彷彿粉絲們所妄想的角色間關系性進行了二次創作的結果。
《叛逆的故事》本身就能夠當做「官方」二次創作式的作品。特別是在我們反復觀看了TV版、劇場版前後篇以及《叛逆的故事》這三個版本以後,就會難免對「哪個故事是變成了哪樣的」、「角色之間的關系是變成怎樣了的」、「設定又是如何不同的」之類的問題開始感到混亂。
⑸ 求一部日本電影,貌似名字叫少女什麼什麼
《魔法少女小圓》
⑹ 《奇門遁甲》這部電影中周冬雨扮演的什麼角色
在我個人看來,徐克監制、袁和平執導的《奇門遁甲》是一部奇幻動作片,影片也有豐富的喜劇元素,幾乎能讓人從頭笑到尾。不過,作為主演之一的周冬雨確實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因為她飾演的角色小圓圈能讓人感動且悲傷,這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角色,周冬雨來演就再合適不過了,她能很好詮釋這個角色堅強善良的一面,還帶有點懵懂無知的樣子,一幅楚楚可憐的模樣,沒想到還是片中隱藏的最強高手。
怎麼樣?如果喜歡我的回答的話歡迎給我留言和點贊吧~
⑺ 魔法少女小圓出到第幾部了
1、電視動畫魔法少女小圓12集。
2、電影動畫魔法少女小圓之開始的物語。
3、電影動畫魔法少女小圓之永遠的物語。
4、電影動畫魔法少女小圓之叛逆的物語。
第一次輪回:小焰作為實習魔法少女,開始訓練以及戰斗(研究炸彈),然而魔女之夜如期而至,小圓還是戰死了。這時小焰發現靈魂寶石完全染黑會變成魔女,「大家都被丘比騙了」。
第二次:小焰將丘比的陰謀總結給同伴,但是沙耶香對此持懷疑態度(因此小焰去偷盜軍火庫了)。此後沙耶香成為人魚魔女被小焰消滅,魔法少女們開始自相殘殺,麻美、杏子死了。小圓小焰兩人約定一同對抗魔女之夜然而還是無法戰勝。
小焰開始抱有「乾脆變成怪物,摧毀這個世界吧」的想法,小圓讓她活了下來,並希望她再次輪回,「拯救那個被丘比騙之前的愚蠢的自己」,小焰應下。
第三次:不再相信任何人,小焰決心讓孵化者不再接觸小圓,決心孤身一人對抗魔女之夜。然而還是打不過,qb誘騙小圓成為魔法少女,一擊消滅魔女之夜,成為最強的魔女。
第四次:與TV第一集銜接,解釋了麻美成為魔法少女的原因,麻美被點心魔女殺死,解釋杏子、沙耶香成為魔法少女的原因,人魚魔女的出現及杏子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