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超脫講的什麼
電影超脫講的是:
公亨利·巴赫特是一個有著與學生進行某種情感交流天賦的老師,但是他卻選擇了埋藏這種天賦。為了避免和學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產生什麼"情感交流",他選擇了做一個代課老師,在每個學校都只呆很短的時間,然後就離開。
不久之後,來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間落魄、沒有管理者的公立學校任教。這里的學生目中無人,教學工作極難開展。亨利的才能在這里得到了體現,他很快就成為了這所學校的模範教師,並且成為了處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
在和自己的同事、學生以及他從街上救回來的少年之間產生情感連接之後,他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而且亨利還在這個看上去冷酷無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麗的生活和人性。
《超脫》的劇情評價: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里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
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里,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影片中存在主義的荒誕感,令該影片雖然主題沉重,但影像卻很「輕」。片中的信息量很大,但碎片式的處理反而消解了整體上的絕望感。
② 《超脫》電影解析是什麼
該片講述孤獨的代課老師亨利·巴赫特來到一所散漫的高中任教,在和學生的相處中看到了世界美麗的生活和人性的故事。
影片《超脫》,名不副實般無法給人帶來超脫的感覺,影片壓抑而沉重。總體來說,該片的感情基調是苦澀的,殘酷和絕望的。正常觀眾就不用想電影里找到任何多餘的希望和救贖。整部電影的主體情境基本上都是發生在美國的校園里,除去與現實生活的無縫接軌,電影本身也探討了諸多重要社會議題如青春期教育,對於女性的社會認同等。
角色介紹
1、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亨利
亨利·巴赫特是一位社區學校的代課老師,學校里的學生十分叛逆、愛鬧事,所以亨利的第一節課就受到了學生的挑釁。但他十分的耐心,並且都十分巧妙地化解了,並且贏得了同學們的好感。然而事實上,亨利的內心十分抑鬱,壓力巨大,她母親自殺的陰影一直在他腦海中縈繞。
2、薩米·蓋爾飾演艾瑞卡
艾瑞卡是一位未成年的性工作者,他碰巧看見了亨利因為在公車上因為心事而煩惱傷神獨自流淚,於是一路尾隨他,希望能夠幫助他,一開始亨利拒絕了她,但是後來亨利又將她帶回了公寓。
③ 《超脫》這部電影告訴了我們一個怎樣的道理
第一次看《超脫》的時候我還在上高中二年級。以我當時的理解能力並沒有辦法完全理解這部電影,只是覺得內心有說不出口的壓抑和無力感。
這部片子探討的是家庭與教育之間的聯系,拯救與被拯救,自欺與欺人。
電影里主人公說過一句震撼人心的台詞:「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④ 電影《超脫》里58:24的女孩是誰
薩米·蓋爾 Sami Gayle
性別: 女
星座: 水瓶座
出生日期: 1996-01-22
職業: 演員
美國女童星。2011年和阿德里安·布勞迪出演了托尼·凱耶的電影《超脫》,在劇中飾演一位未成年的性工作者。在2012年9月上映的新片《盜數計時》中扮演尼古拉斯·凱奇的女兒。
⑤ 生活需要清醒的你,Henry——《超脫》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Albert Camus」我從未如此深刻的感受到,與靈魂相距甚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唯一一部我看了三遍以上的電影,迄今為止只有《超脫》。
看第一遍時,部分劇情並沒有看太懂,但是和電影的主人公有了共鳴。一些困擾過我的,一直找不到答案的問題。此刻就像發現了一個朋友,可以交流,不再孤單。
影片中的主人公Henry(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演)是一個代課老師,在一所公立學校短期代課。整部影片圍繞Henry的私人生活狀態和代課工作展開。Henry沒見過父親,7歲時母親自殺,外祖父撫養他長大。這個地方我仔細看了好幾遍。Henry的母親被外祖父多次強暴,終日酗酒頹廢,最終忍受不了自殺了。留下不明真相的Henry和Henry註定孤寂悲傷的一生。
影片中有很多Henry的自述「Whenever on my mind, I say there was a feeling. I am truthful to myself. I am young, I am old and I am bored up to my soul, so many times. I am out of faces and I am gone. I am just like you.無論感受到什麼,我都如實表達。我對自己坦誠,我是年輕的,亦是衰老的,並且無數次,從心底感到蒼白。摒棄信仰,放逐自己。我就像你 」這是Henry日常的一天,一個人走在偌大的城市裡,只有迷離的光影陪伴。一個人靜靜的流淚,家只剩自己一個人。
Henry身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對他有一種期望,而他厭倦了人們對自己的不負責任,他很疲憊。「I wish things would be different. I tried, you know, fuck the things it is…we all…We all have problems with all the things we dealing with. Some days would better than others, Some days we are not so great, some days we have limited spaces for others.我希望事情會有所轉變,我努力了,知道么,可問題是,我們,我們都有麻煩,都有困難需要去克服。有時稍微好點兒,有時候很不好,我們沒有能力再去接受別人。」
Henry面對的第一個人是接近暮年的外祖父。在醫院里被護工照顧,因為曾經對女兒犯下的錯誤,十分自責和愧疚。年老常常神志不清,但一直希望求得Henry母親的原諒。
Henry在看護院出現的場景有3次。第一次,剛回到家,就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於是匆匆趕過去。外祖父將自己鎖在廁所里,喊著Henry母親的名字,好不容易安撫外祖父睡下。看著空白的筆記本,情緒第一次爆發。走到打瞌睡的護工面前警告她拿了錢就有責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第二次,撞見外祖父尿了褲子躺在床上痛苦尷尬的模樣,護工給他脫褲子時。Henry按摩著收緊的眉毛轉開視線,轉移話題。或許他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場景,人衰老後竟是這樣一幅可憐的模樣,不剩一點尊嚴。此前一個對准老婦人的鏡頭也體現了這一點。一絲不掛,體型完全走樣的一具身體,獃獃的坐在衛生間的馬桶上。當外祖父問Henry:「你喜歡來這兒嗎?」 Henry沒有回答,只是笑,卻掩不住笑容里的悲觀。每一次見面,外祖父總是在和過去的記憶糾纏,提起Henry的母親,希望得到原諒。而這永遠也改變不了對Henry造成的負面影響。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Henry善意的謊言讓這飽受精神折磨的老人在死前的最後一刻卸下了罪惡的包袱。Henry的寬容里悲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周國平的文集里有這么一句話「用終極的虛無淡化日常的苦難,用徹底的悲觀凈化塵世的哀傷,這也許就是悲觀主義的智慧吧」。無論生活經歷了什麼,只要不選擇死亡,總得尋找一個方法讓自己繼續活下去。Henry的悲觀,是他面對生活的方式。
她錯誤的將Henry對他的關心認作是愛情。當她的「表白」被委婉的拒絕後,所有的情緒徹底崩潰了,最後的希望徹底破碎了。她十分的絕望,本以為眼前迎來的是光明,實則是更加漆黑的夜晚。最後,她微笑著和Henry告別,用自殺的方式報復了她曾經愛的人(她的父母,還有Henry)。她曾在課堂寫作中用「愚蠢自私的孩子」為文章署名。沒有錯的人總是盲目的自責,有錯的人卻從不認為自己需要反思。「」Henry本來和這個女孩只是短暫的師生關系,卻被要求拯救她的人生。只是如實表達,對自己坦誠,卻推快了一場悲劇的發生。讓自己陷入無盡的自責和更深的悲傷中。
Henry與Erica是在公交車上碰見的。一個失足少女正在取悅一個老頭,只是為了獲得一點卑微的酬勞。可惜,不僅被扇了一個耳光,連小費也沒拿到。於是目光轉移到表情痛苦,靜靜流淚的Henry身上。公交車司機的一個剎車,女孩將一個無意的踉蹌也有意的擺弄出風騷的姿勢。如此嫻熟的技藝,真讓人惡心。不停的挑逗,跟著Henry下車,見勾引和乞求不行,直接上手調戲,最後惱羞成怒。Henry說的話她一句也沒聽進去。「I am afraid I fuck the way you down so many times我怕是你墮落到這種地步已經沒救了」Henry走了,他沒有辦法也沒有責任挽救一個失足少女,即使心中還是有些擔心和糾結(第二天在上班的公交車上回憶昨天的事。)不知是碰巧還是偶然,他們又見面了。女孩似乎是故意在那等他,Henry十分無奈,但也無法任她自我墮落,放任不管。女孩問他借十塊錢,說她很餓。Henry帶她回到住處,給她食物。女孩安靜了很多相比上次的見面。但Henry還是發現了異常,女孩大腿內側受了傷,傷口還沒有清洗,顯然強暴就是在今天發生的,嘴角還有傷口。
Henry就像一個智者,悄無聲息中洞察出一切,一眼就能看出對方的心思。在他面前,我們赤身裸體,無法遮掩。他敏銳的眼神,冷淡的表情讓你無地自容。每一個內心脆弱,卻假裝堅強或是不在乎的人都無法面對Henry,他能揭穿你的面具,卻不做過多的表示,連表情也沒有。你會覺得自己被侵犯了,被輕視了,僅剩的一點尊嚴也沒有了。所以,雖然Erica很喜歡Henry,但還是想要離開。他很好,只是Erica覺得自己在他面前沒有一點自尊。
可是Henry之所以被那麼多墮落的問題青年喜歡,就是他用直接的行動告訴你,你們應該被尊重和理解,你們並不是無葯可救,你們可以有更好的人生。Erica留下來了,Henry照顧她,幫助她找回本該有的正常人生,只不過不是靠他的個人力量。Erica最終還是被Henry送去青年救助中心了,他給不了這群孩子需要的東西,他自己也有麻煩和困難需要去解決。「I think the sense of humor is the key. But I do not make processive … ha ha I mean I do a tragic sort of way. 」他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很悲觀的人,他知道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任何事物,每個人都只能自我救贖,他也在尋找自我救贖的方法。童年的不幸影響了他整個人生。
這三個人——外祖父,女學生,失足少女只不過是意外被沖上海灘的幾個貝殼,被我們看見罷了。Henry代課的那所學校滿是這樣的學生和家長。人們不自救,不自省,不自知,卻還如此自信傲慢。我尊重你,但你不能因此要求我寬恕你的罪惡;我理解你,但你不能因此要求我愛你;我對你好,但你不能因此要求我成為你的家人。可是人們總是犯這樣的錯誤。習慣了別人的付出,便把一切都看成是理所當然。聽多了別人的贊美,便真的以為自己獨一無二。習慣了別人先道歉,便真的相信自己沒有錯。事實上,我們可能什麼都不是,這一切優待都是別人給你的,隨時可以取走。尊重贊美你,可能只是出於一種自我修養,而且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向你展示他們的修養。
Park老師一直耐心的對待每個問題學生,但最終還是在一個學生面前失控了「每一天我坐進這辦公室,聽著你們這幫孩子自甘墮落。我完全可以不在乎,卻忍受著,鼓足勇氣去關心你們。」她為什麼失控,因為明知道這些孩子繼續頹廢下去不會有未來,自己盡全力幫助他們,然而這些孩子對自己的墮落熟視無睹或是任其發展下去。也許Henry曾經也這般失控過,看著鮮花凋落卻無能為力,看著孩子自我毀滅卻不能作為。「我們在失敗,不斷失敗。失敗的意義就是,讓每個人都失望,包括我們自己」 。失望攢多了,熱情會消退。無論選擇堅持或是放棄,都是一種痛苦。堅持,沒有人回應你,理解你,孤軍奮戰,希望渺茫。放棄,違背自己的心願和原則,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Henry的選擇既是堅持又是放棄,概括說就是自我封閉。不對任何事物有期盼,永遠用悲觀的方式保護自己。
電影的結局是Henry去青年救助中心看望Erica,兩人在陽光下快樂幸福的相擁。彼此孤獨的兩個人,此刻也有了相伴的快樂。他是超脫的,真實的存在,靈魂和思想卻凌駕於軀體之上。希望他不再自我封閉,不再悲觀對待世界。生活需要一部分清醒的人,領著迷路的羊羔找到行進的正軌。
《超脫》這個電影有很多東西可以挖掘,我只取了其中我感興趣的一部分發表自己的感想。條理不是很清晰,因為我自己都把自己寫暈了。這也說明,我還是沒有怎麼理解這部電影,希望以後能夠明白多一點。沒看其他影評,第一次嘗試就一部電影表述自己的想法。
⑥ 電影《超脫》怎麼樣,到底在表達什麼
這個電影真的蠻難看懂的,更多的人是看著高高興興打開播放鍵,等片尾曲出來之後,一頭霧水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主要是因為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太小眾了,很多人都看不懂罷了。
《超脫》這部電影適合仔細的觀看,有時候看一遍不行理解不了,多看幾遍就知道其中的含義了,這是一部水平蠻高的好電影,歡迎大家反復觀看。
⑦ 這是我見過的最「喪」的教育題材的電影——電影《超脫》
提起校園題材的電影,最容易想到的,是《死亡詩社》、《放牛班的春天》。這些電影告訴我們,一個好老師是如何感化那些處於人生轉折階段的孩子們。可是有一部電影,同樣是校園題材。同樣也有負責任的好老師。但是,它從頭到尾,都充斥著絕望——電影《超脫》。
亨利是一名文學教師。他被聘任到一所中學做代課教師。這所中學,有著全區最差的生源。很多學生的表現低於同年級應有的水平。學生家長對學生漠不關心,學生們自己則自暴自棄。更有甚者,學生之間的欺凌,甚至學生辱罵老師,都是家常便飯。
亨利獨居。他唯一的親人,是住在醫院的外公。外公年紀大了,經常會犯糊塗,甚至有時會把自己鎖在病房的衛生間里。亨利經常去看望他,陪他聊天。
亨利七歲那年,母親服用安眠葯自殺了。當亨利長大後,他隱約察覺到,母親在年輕的時候,被亨利的外公性侵過。所以亨利對外公的感情有點復雜。即使在他成年之後,與童年、與母親有關的記憶片段總是不時地在腦海中出現。這令他經常感到非常痛苦。
也許是因為亨利有著童年時期的心靈創傷。所以亨利對於不幸的孩子,總會多一分悲憫。
一天晚上,亨利在公交車上遇到了一個未成年的小雛妓,艾麗卡。艾麗卡濃妝艷抹,舉止粗魯,輕浮浪盪。甚至明目張膽地在大街上攬客。但是艾麗卡明顯年齡還小。她的臉上、身上帶有明顯的外傷。她無家可歸。
亨利把這個孩子像流浪貓一樣地撿回了家。他給了艾麗卡食物和一些治療外傷的葯物。允許艾麗卡住在自己的家裡。心懷感激的艾麗卡,盡自己所能來報答亨利:她做飯、做家務。幫助亨利照看外公。聽亨利訴說自己童年的故事。
但是畢竟,亨利無法提供艾麗卡成長所需的所有條件。亨利最終把艾麗卡送到了相應的兒童收養中心。此後亨利不時地去看望艾麗卡。
亨利代課的班上,有一個女學生叫梅瑞狄斯。她在學校時,會因為肥胖,而被同學嘲笑、欺凌。
而當梅瑞狄斯回到家後,她的興趣愛好與生活方式不被父母所理解。梅瑞狄斯熱愛攝影和繪畫,但是這卻遭到了父親嚴厲的指責:「你為何不畫一些積極向上的東西呢?譬如明快的顏色。我白天辛苦工作,晚上的好心情也被你的青春焦慮症給毀了。知道了嗎?我對你所謂藝術煩透了!」
和很多父母一樣,梅瑞狄斯的父親對她的想法不理解,也不願嘗試去理解。在他看來,只要孩子的成長不符合自己的標准,就是錯的,需要被矯正。他不願思考自己的言語暴力是否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彷彿自己白天辛苦工作一天,晚上回到家,理所當然地應該看到一個完美的、優秀的孩子。否則,就是孩子的錯。
所以,亨利調侃道:應該設一個強制條件,在人們打算做父母之前先培訓。
亨利看到了梅瑞狄斯的無助與脆弱。他想要施以援手,但是實在是力不從心,更何況亨利也是心中有傷痕的人。最後,絕望的梅瑞狄斯選擇服毒自殺。
這所學校里充滿了讓人頭疼的學生。但是,所有老師們看到的,這些孩子們的叛逆、不服管教、罵人、打架,都是因為茫然,因為找不到方向。他們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尖叫。他們恐懼,他們憤怒。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求助。
在亨利的課堂上公然挑釁過亨利的男孩子,卻在亨利即將離開學校的時候說「我會想你的」;
因為虐貓而被送到心理輔導室的男孩子,在面對質疑的時候,眼神空洞而茫然地說:「我被困住了,就像那隻貓一樣」;
一個幾乎放棄自己學業的女孩子,面對老師為她描述的未來的生活場景「你只能和80%的美國勞動力競爭最低工資的工作,而且一輩子翻不了身」的時候,眼神中有著藏不住的迷茫與恐懼。
無助的孩子們背後,是不負責任的家長。
當孩子們觸犯校規,被責罰甚至被開除時,家長們只會態度強硬地指責學校沒把孩子們教好。但是家長們很少認為自己該對孩子們負有責任。當學校舉辦老師與家長們的交流活動時,幾乎沒有家長來參加。
這部電影並沒有給出一個歡樂的結局。電影很壓抑,也很真實。電影的結尾,茫然的人依舊茫然,無助的人依舊無助。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面對著生活中所有的絕望,有人會就此沉淪,有人會努力掙扎。在努力過後,也許會看到希望,也許不會。但是,你必須選擇平靜的接受。因為這就是生活。
⑧ 電影《超脫》的最後一幕是什麼意思主角的想像嗎
首先我不覺得是悲劇結尾,相反的電影的結局比較符合客觀事實的發展。男主和他的學生都是理想主義的偏執者,把現實生活想的太過於美好,而忽略了客觀事實存在的陰暗面,以至於不能接受兩者帶來的沖擊。在他們起初的世界觀里,他們認為世界總是美好的,比如人都是善良的,有愛的等,刻意或者無意的忽略了一些客觀事實,比如人性跟動物性本質上是沒區別的,所謂的神性只是文明附加品。女孩最終選擇死亡,是因為現實的沖擊達到了她的臨界值,她已經跌入谷底而無力掙脫,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諸如此類的生活寫照,輕者致郁,重者輕生。主要是她這個年紀缺乏一個完整的世界觀。
⑨ 電影推薦—《超脫》致郁系電影的魅力
做了一個夢。
醒來的時候能聽見淅淅瀝瀝的雨滴拍打在窗外的聲音,火車的轟鳴聲則在深夜城市的上空飄盪,消散。
貓咪聽見動靜在嗚咽低吟,我來到陽台安慰著它。對面亮著燈的,還有一戶人家。
沒有來頭地想起一部電影,想見一個人。
我清晰地明白,曲會終,天會亮。在下一個醒來的時刻,我會將這一刻的感受忘記的乾乾凈凈。
高開低走,是我註定的人生。
——致《超脫》
如果您是一名輕度電影愛好者。
我建議您抽出一點時間。關上手機,泡上一杯熱茶,找到一個舒服的沙發去打開《超脫》。
在我看來,《超脫》更適合一個人放空自己去觀看。
更多時候,這部電影小眾的題材與平行蒙太奇的拍攝手法,和更多抽象的鏡頭表達註定難以被大多數觀眾所接受。
而導演則通過《超脫》開篇的鏡頭告訴大家:「能否請無關人員遠離這里,謝謝。」
這部致郁系的電影,用一場乍看莫名其妙的開頭,奠定了這部電影自始至終的基調。
孤獨。
好了,我們現在把門關上。
「我從未這般深切地感覺到,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依賴於這個世界。」
——阿爾伯特·加繆(法國哲學家及作家)
亨利是一名職業的代課老師,他在不同的圍牆中駐足,離去。
用他的話講:像一張鈔票。被一股看不見的洪流卷動流通。
而這張鈔票,漂落在眾多圍牆中的「垃圾收容所」內。
於是它帶著我們見到了曾經意氣風發如今卻被質疑教育觀念落後的女校長。
在課堂上聲嘶力竭維護課堂秩序的中年教師。
企圖維系學校與家長脆弱關系的女醫生
和需要每天吃葯來維持心態的老查理。
他們在導演表達心理活動的黑板報中被砍掉頭顱,被窒息,被孩子們像狗一樣牽著任意打罵。
這些人,似乎都是徹徹底底的失敗者。
但他們卻又在知難而退的人群中堅守著崗位。
他們和電影中另一條雛妓故事線一樣,表達著電影其中的一個主題:救贖。
卻又通過他們在電影里渲染著孤獨與無力感。
家庭的矛盾,外界的壓力,自我的掙扎。
還有無有人到訪的家長會。
影片隨著這條故事線一步步在深究一切的根源。
到底,那些肆意妄為的學生做錯了什麼,還是他們的家長忘記了什麼。
而這條故事線自始至終都沒有色彩,且越來越暗。
在另一條故事線中。
雛妓,在《超脫》中則被賦予了另一種含義:和亨利彼此的救贖。
公交車上滿面淚水的亨利和正在「交易中」的雛妓。
在兩人相遇的那一刻,導演就給其相當大的反差。
每每看到這一幕,在我腦海里呈現的魯迅的那段: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是的,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不論在哪個國家,人的本質總是那般相似。
雛妓追問亨利為何不在她被扇了一巴掌後出手相助,蹩腳的搭訕方式和目的性極強的交易慾望;似乎每一個片段都在暗示著雛妓的無葯可救。
「滾吧,死基佬!」失敗後的雛妓氣急敗壞。
「祝您生活愉快。」亨利說。
亨利總是竭力避免與所有人的情感交流,永遠保持理性,時刻准備抽身。
在又一次從養老院看望外公回來的路上,亨利與雛妓再一次地相遇。
在與整部電影風格,格格不入的鮮亮紅牆下。亨利似乎發生了一些改變。
亨利,為她提供了食宿。甚至為被強暴的雛妓在浴室內敷上了葯。帶著她去醫院檢查艾滋。
鏡頭下即將關上燈的那一刻,雛妓的神情平靜又帶著些迷茫。
亨利對待這些孩子或者還有學生,有著洞悉心靈的敏銳直覺。他知道這個年紀最需要的是什麼,而這種天賦的由來被導演埋藏在電影中一個個閃回的鏡頭中......
電影在此時逐漸有了歡快的配樂。
亨利木訥的臉上也終於有了笑容。
一切彷彿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隨即,節奏又直轉而下。
與亨利漸生情愫的女教師,在偶然中撞見了正向亨利稚嫩地袒露內心的女學生後,產生了誤會並大聲地指責了亨利。
而這,恰恰戳中了亨利多年以來深埋內心的痛點。自始保持理性的亨利表現出的憤怒讓之前埋下的看似突兀的伏筆得到了宣洩。
他人的誤解,童年的陰影,外公的逝去。
《超脫》到了這里,節奏忽然變得順暢起來。
雛妓在亨利內心的恐慌下被送往收容所。
鏡頭下的雛妓孤獨且絕望。
而羞恥於口的告白被撞見後的女學生,在經歷了同學的嘲弄,父親的偏見,男主的婉拒後。
在畢業典禮上,吃下那枚黑色的蛋糕自殺了。
而身邊散落的,是她的那些不被常人所接受的攝影藝術。那些照片,在她的絕望下被塗上了厚重的染料。
其中一張,是緊握住鐵絲網,眼神迷惘的中年教師。
女學生在眾多隨波逐流的學生中有著自己的堅持與理解。她和亨利一樣有著與眾不同的眼光與天賦。
在某個方面,女學生和男主的經歷驚人的相似。
在人群的主流中漂流,守護著內心的凈土。
對世俗觀念的不認同,卻同樣在各自家庭中有著不可修復的傷疤。
不同的是女學生在經歷了認可後,又跌落到了谷底。
「我知道你處境艱難,但不會總這樣下去。」
亨利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了這個女孩最後的善意忠告。
而女孩在一語雙關的再見之後,帶著微笑也倒在了這個即將成為過去式的校園里。
《超脫》里,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救贖則貫穿了整部電影。
復雜的故事線被導演巧妙的利用男主的自白和獨立的鏡頭交織穿插。每一個莫名其妙的鏡頭在剪輯下逐漸生動。簡單的平敘結構被賦予了導演所有想表達出的情感。最直接的孤獨感和男主超脫的理性給觀眾帶來的也絕不僅僅是無病呻吟。嚴格來說,《超脫》更像是一部教育片引人沉思。
亨利的每一句獨白,都值得被人推敲反思。正如他那句,在每個人打算做父母前都應該被培訓。
記錄下來文字很簡單,你需要一根筆。拍一部電影也並不難,你需要一部手持DV。但用電影給觀眾講故事最能考驗導演的功底。
導演托尼·凱耶的網路簡介下,有著這樣一段話:托尼·凱耶,導演,擅長紀錄片,記錄人們少有關注的灰色帶。
《超脫》豆瓣評分8.8,位居在豆瓣top250席位中。更有趣的是,《超脫》的台版譯名為《人間師格》。這讓你聯想到什麼?沒錯,太宰治的《人間失格》。
影片的最後,亨利坐在講台上。環境逐漸破敗蕭瑟,這個學校也終於不復存在。他隨著鏡頭引經據典,那出自於愛倫·坡的哥特式小說《厄舍府的倒塌》。
此時的他,更像是他口中的那位孤獨的騎士。
陌生人,我是王二與酒。
如果你喜歡我的電影推薦,請點贊評論。
我們一起討論光影交錯中的故事。
⑩ 如何評價電影《超脫》
電影《超脫》挺好看的。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飾)是一個有著與學生進行某種情感交流天賦的老師,但是他卻選擇了埋藏這種天賦。為了避免和學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產生什麼"情感交流",他選擇了做一個代課老師,在每個學校都只呆很短的時間,然後就離開。
不久之後,來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間落魄、沒有管理者的公立學校任教。這里的學生目中無人,教學工作極難開展。
亨利的才能在這里得到了體現,他很快就成為了這所學校的模範教師,並且成為了處在反叛期的青少年的偶像。在和自己的同事、學生以及他從街上救回來的少年之間產生情感連接之後,他發現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孤獨。而且亨利還在這個看上去冷酷無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麗的生活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