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

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2022-12-06 11:31:08

『壹』 《勇敢的心》韓親仁歷史原型是什麼

《勇敢的心》韓親仁沒有歷史原型。韓親仁是一位堅守理想、為信仰而戰的共產主義戰士。他用自己的行動感化了電視劇《勇敢的心》的男主角霍嘯林,影響了一大批沉睡的中國人,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強大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勇敢的心》在情感上延續了《打狗棍》家國情懷的主題,在故事情節上更為跌宕起伏,在人物背景的傳奇指數上更是再度飆升,人物形象有了本質上的突破,漫山遍野打鬼子的故事被大大弱化,著眼於描述主人公在命運改變後內心的轉變歷程。

《勇敢的心》電影

《勇敢的心》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國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梅爾·吉布森、蘇菲·瑪索、凱瑟琳·麥克馬克等主演。

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

『貳』 《勇敢的心》結局梅爾吉普森那句「freedom」有什麼含義

整部影片寫的是戰爭,freedom強調的主題是「自由」。

1、影片主人公華萊士起初並不是一個驍勇善戰願意征戰沙場的戰士,他有自己對未來的打算,他不是一個貪心的人,他想要的生活很簡單,娶妻生子,一家人快樂幸福。

2、讓華萊士意想不到的是英格蘭的入侵讓他極簡的生活都被打破。後來他有了自己的愛人,可又是在殘酷的現實中他失去了摯愛,為了給愛妻報仇卷進了抗擊英格蘭殖民者的戰爭中。華萊士極度渴望自由,於是他領導著那些也渴望自由願意為了保衛自己家園的民眾向英軍開戰,未解除英格蘭的奴役而戰。

3、戰爭愈演愈烈,形式也一直沒能好轉,但他依然不願放棄任何一個爭取自由的機會,拒絕妥協和臣服,毅然接受酷刑。當他在忍受極刑之痛時,執行官也向過往寬恕賜他速死,華萊士沒說一句話。最後的剖腹之刑也是他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歇斯底里的喊出了最後一句話,他一直為此而戰的一句話——freedom!自由。


(2)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勇敢的心》創作背景

《勇敢的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國歷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的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

在創作劇本的時候,編劇蘭德爾手裡掌握的關於威廉·華萊士的史料很少,於是蘭德爾根據15世紀末愛爾蘭游唱詩人亨利所吟誦的史詩創作劇情[6]。

蘭德爾最開始打算從威廉·華萊士的成年開始寫起,加入孩提時的前序是後來產生的想法;按照劇本的初稿,Murron在華萊士父親的葬禮上原本送給華萊士的是朵玫瑰而不是影片呈現的薊花,但後來有人指出,玫瑰是英國的象徵,放在這個具有特定歷史背景的劇里十分不合適,所以後來換成了薊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勇敢的心

『叄』 關於《勇敢的心》歷史

《勇敢的心》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1995年5月該片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

有。威廉·華萊士 (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重要領袖之一):

威廉·華萊士(蘇格蘭蓋爾語:Uilleam Uallas,英語:William Wallace;1270年—1305年8月23日),是一名蘇格蘭騎士,後來成為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重要領袖之一。1297年,他在斯特靈橋戰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擊敗英格蘭軍隊。之後,他被指定為蘇格蘭護國公,直到1298年7月在福爾柯克戰役(Battle of Falkirk)中失利。

1305年8月,華萊士在格拉斯哥附近的Robroyston被英格蘭人擒獲。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下令對他嚴刑拷打之後,以叛國的罪名斬首。

華萊士死後,他的聲名遠揚,超出了他的故鄉的范圍。他成了蘇格蘭獨立戰爭的一個標志性人物。蘇格蘭人視其為民族英雄,在不列顛有好幾座華萊士的紀念碑和塑像。

歷史事實:

蘇格蘭抗英戰爭,又稱蘇格蘭獨立戰爭,發生於1296年——1328年。1296年,英格蘭的愛德華一世入侵並吞並了蘇格蘭,蘇格蘭人經過30多年的斗爭,在威廉·華萊士、羅伯特·布魯斯的帶領下,前仆後繼,終於打敗了英格蘭人,重獲獨立。

(3)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勇敢的心》劇情簡介: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

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

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

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

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肆』 請問《勇敢的心》的時代背景及故事梗概是

時代背景:英國奴隸主殖民時期,當時蘇格蘭受英國統治。蘇格蘭歷史上是一個獨立王國,被英格蘭佔領並統治時間長達數百年,為反對英格蘭的佔領,曾發動過2次獨立戰爭。

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故事梗概:在父親與哥哥起義被殺害後,華萊士由叔叔扶養長大。長大後的華萊士返鄉與梅倫成婚,他希望同妻子從此過上安定和諧的生活。然而在愛妻被殺害後,與國仇家恨使他終於爆發了,他和村民聯手組織軍隊追求蘇格蘭的獨立。

華萊士屢戰屢勝,威名日盛,引來眾多人民加入義軍。後來英王愛德華假意和談,引誘華萊士出現,華萊士被抓後被判處死刑,英勇就義。

(4)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故事:

威廉.華萊士(1272-1304)是蘇格蘭的民族英雄,關於他的情況多見諸於一些傳奇故事,真正的史料現存不多,他出生在蘇格蘭帕瑟林教區的艾德斯列,父親是蘇格蘭高等貴族詹姆斯.斯蒂沃德的奴僕。華萊士因此在帕瑟林的教堂接受一些教育,據說他懂拉丁文和法語,而這些可能是他當牧師的叔父教給他的。

在1297年左右,他和梅倫.布拉德夫特結了婚,梅倫後來在一次英軍的突擊行動中被殺害,而影片不同的是,此時,華萊士已經發動起義了,英格蘭人殺死梅倫正是出於對華萊士起義叛亂的報復。

『伍』 誰能介紹下《勇敢的心》電影歷史背景

提到威廉·華萊士(William Wallace)的名字,人們會立刻聯想起13世紀末、14世紀初蘇格蘭民族獨立運動的那段崢嶸歲月。的確,華萊士可以說是英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一個英雄人物。7個世紀以來,後人對他的興趣和崇拜可謂是經久不衰。15世紀時,吟遊詩人哈里(又稱盲哈里)就憑長達十一卷、一萬兩千行的凱爾特語傳奇史詩《華萊士之歌》(The Wallace)名動一時,文化階層爭相傳閱。此書自16世紀付梓後,在蘇格蘭的流行程度僅次於聖經。最近一次的「華萊士熱」則源於1995年好萊塢出產的大片《勇敢的心》(Braveheart),由梅爾·吉普森成功塑造的華萊士形象俘獲了全世界影迷的心,以致於在影片公映後,蘇格蘭旅遊局便推出了「電影旅遊」(filmtourism)的項目來滿足從全世界蜂擁而至的觀光客的要求,互聯網上有關「Braveheart」的搜索鏈接竟然達到了21000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電影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從15世紀的史詩到20世紀的電影,它們無疑都在延續著一個「威廉·華萊士的神話」。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神話中的華萊士究竟與歷史上的華萊士相去多遠呢?
現存的大部分有關威廉·華萊士的記載都集中在1297年9月11日他帶兵取得斯特靈橋(Sterling Bridge)戰役的輝煌勝利到1298年7月22日在福爾科克(Falkirk)敗於英王愛德華一世這段時期內。而關於他的身世,則是疑雲重重的。那麼華萊士究竟是一位草莽豪傑還是一位騎士英雄呢?
在14、15世紀蘇格蘭的編年史作家中,只有盲哈里和沃爾特·鮑厄(Walter Bower)賦予其筆下的華萊士以顯赫的騎士身份。其他人,如福爾頓的約翰(Johnof Forn)和安德魯·溫頓(Andrew Wyntoun)等都不諱言華萊士相對寒微的家庭出身,但他們顯然不想給予這個問題以過多的關注,只是加以描繪他所擁有的雄健體魄和天賦神力。至於電影《勇敢的心》,似乎也傾向於後者的處理方式。
實際上,「華萊士」(Wallace)並不是蘇格蘭當地的姓氏而是一個綽號,最初的含義是「從威爾士邊境地區來的人」。據史料記載,12世紀時,華萊士家族的祖先作為親兵跟隨布列塔尼裔的斯圖亞特家族(the Stewarts)從英格蘭的什羅普郡來到蘇格蘭。自戴維一世(1124-1153)以後,斯圖亞特家族世襲了王室管家一職,並在蘇格蘭西部的倫弗魯郡、拉納克郡及艾爾郡擁有龐大的領地,是權擅一方的大貴族。而華萊士家族作為斯圖亞特家族的封臣也得到了蘇格蘭西南部的一些采邑。根據盲哈里所說,位於倫弗魯郡的埃爾德斯利正是威廉·華萊士的出生地,他在附近的佩斯利修道院接受了童年教育。青年時代的華萊士曾居住在艾爾郡的里卡頓,這里是他叔叔理查德的領地。華萊士在成年後的首次驚人之舉就是在拉納克郡殺死了英格蘭的郡守。照此看來,華萊士崛起於蘇格蘭的西南部並與斯圖亞特家族保持著密切關系,這一點應該是沒有多少疑問的。
另外的線索來自於1297年的一枚鈐印在信上的圖章,這封信是華萊士在當政後寫給呂貝克和漢堡兩個自治市的市長以要求通商的。圖章上刻有「Willelmile Waleysfilii Alani」這樣的一行拉丁文,意思是「阿蘭的兒子威廉·華萊士」;除此之外,上面還繪有一副弓箭,也許暗示了華萊士原本是一名職業弓弩手,早年靠捕獵甚至是偷獵為生。而在1296年8月愛德華一世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過程當中,曾經有不下1500名的蘇格蘭大小領主在一份「拉格曼文件」(Ragman Roll)中署名效忠英王,其中一人的名字就是「阿蘭·華萊士」(Alan Walays)。如果這個阿蘭就是威廉·華萊士的父親,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華萊士來自於低級騎士家庭,而他本人卻並非騎士出身。
斯特靈橋大捷後,「經王國的一致同意並且以至高無上的蘇格蘭王約翰·巴利奧爾的名義」,華萊士被冊封為「騎士,蘇格蘭的護國公和軍隊總指揮」。在中世紀這樣一個嚴格講究出身和等級分明的社會中,如此之速的晉升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當電影《勇敢的心》中出現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梅爾·吉普森和蘇菲·瑪索時,看電影的人一定都在期待著英雄與美女之間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好萊塢的編劇們無疑給觀眾製造了一個「美女惜英雄,英雄愛美女」的浪漫愛情故事,全然不顧與歷史的巨大出入。史上被稱作「法國母狼」的愛德華二世的王後伊莎貝拉竟然被蘇菲·瑪索演繹得如此凄婉多情,實在是貽笑大方的一件事。學者們大多認為這一情節根本不值一駁,事實上這位王妃在華萊士死後3年才從法國來到英格蘭,7年後愛德華三世才出生。
在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中,只出現了兩位與華萊士有關的女性,一位是他的母親,另一位就是瑪麗安·布萊德福特(Marion Braidfute)。後者原為拉納克郡拉明頓城堡的女繼承人,在聖肯蒂真教堂與華萊士結婚。1296年8月27日,蘇格蘭人在鄧巴慘敗於英軍。次年,華萊士在拉納克與士氣正盛的英軍交鋒,寡不敵眾,逃往妻子處避難。後來瑪麗安被英軍抓住並遵照拉納克郡守威廉·海瑟爾里格的命令予以處決。1297年5月,華萊士殺死海瑟爾里格,完成報仇心願並自此嶄露頭角。
這位傳說中的妻子在電影里是作為一個引導華萊士精神歸宿的關鍵性角色而出現的(不過是身份降低為貧民,他們兩人的結合也變成了私定終身)。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影片一開始就設計了少年華萊士的父親為抵抗英格蘭人而英勇獻身的背景,他於是跟叔叔學習武藝,不料長大後卻只求和心上人廝守終身。妻子的被害擊碎了華萊士的美夢,也使得他從與世無爭走上了義無返顧的反抗之路。如此的情節安排難免會給人一種「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感覺,不過由此也可見編劇一定要把華萊士塑造成情聖的決心。
歷史上是否真的有這么一位瑪麗安·布萊德福特是大可疑問的。因為除了盲哈里提到的這些涉及華萊士私人感情生活的零星片段之外,其他的編年史和傳記作家都對此隻字不語。後世甚至有人指出,「瑪麗安·布萊德福特」與哈里一個鄰居的名字很相似,懷疑是被詩人借用了。其實在《華萊士之歌》中,類似這種移花接木、「掠他人之美」的例子並不鮮見。盲哈里是在華萊士家族後代(克雷吉的威廉·華萊士爵士)的資助下完成大作的,由此可以想見,不論是出於精神上的由衷崇拜,還是出於客觀的經濟原因,詩人必然會在創作過程中竭力鋪敘事跡,以完成後人崇功報德之心願。
然而不論瑪麗安·布萊德福特存在與否,看上去「為情復仇」的說法都是不成立的。因為早在1296年8月,拉納克郡的一份法律判決文書上就出現了「威廉·華萊士,盜賊(Williamle Waleys,thief)」的字樣。追源論始,拒絕對英王宣誓效忠應該是華萊士在1296年就背負惡名的肇端。在愛德華一世看來,1296年夏季對蘇格蘭的首次征服是強弱判明、毫無懸念可言的。鄧巴戰役後,蘇格蘭的大小貴族之所以在「拉格曼文件」上署名,表示效忠英王,承認其為蘇格蘭至高無上的領主,目的就在於換取愛德華一世對他們現有領地及封號的默許。事實上,不管其父臣服與否,如果威廉本人不向愛德華一世的「新英格蘭王朝」輸誠,他是決不會享有對家族領地和封號的繼承權的。愛德華一世派駐拉納克和克萊德斯戴爾的郡守海瑟爾里格握有蘇格蘭西南部的司法審判權,並著力懲戒像華萊士這樣拒絕效忠的「叛亂分子」,這必然引起後者的強烈不滿和憤恨。另外,盲哈里和安德魯·溫頓都在著作中提到,此後不久,華萊士的父兄就因反叛而遭毒手。果真如此,勢必堅定了華萊士拿起武器、與英格蘭人殊死一搏的信念。
1286年亞歷山大三世的暴斃以及隨之而來的坎莫爾王朝的絕嗣是引發蘇格蘭國內政治動盪和英格蘭入侵的導火線。1290年-1291年間,13個有皇族血統的候選人向英王愛德華一世提出了「王位大訴訟」(the Great Cause)。這場王冠之爭實際上主要是在約翰·巴利奧爾(John Balliol)和羅伯特·布魯斯(Robert Bruce)之間展開的。布魯斯與斯圖亞特通過土地分封和聯姻在蘇格蘭西部形成了龐大的家族關系網。他們雖然在與巴利奧爾的王位角逐中敗下陣來,但自始至終也沒有放棄對王位的要求。在巴利奧爾統治期間(1292年-1296年),他們一直是以「麻煩的製造者」而聞名的。1296年後愛德華一世的征服戰爭對他們來說不失為一個東山再起的絕好機會。
許多人將威廉·華萊士看作是一個造反的英雄,這其實是對他名聲的最大褻瀆。雖然華萊士家族與斯圖亞特—布魯斯家族聯盟有著緊密的封建義務關系,但他本人畢生都保持了對巴利奧爾王朝的忠誠。在華萊士短暫的護國攝政期間,當時囚禁在倫敦塔的巴利奧爾依然被尊奉為蘇格蘭的合法國王。即使是在1298年因為福爾科克戰敗、華萊士被迫離開蘇格蘭之後,他也沒有放棄營救這位前國王的外交努力。
既然華萊士對巴利奧爾王朝忠心不貳,那麼他對一直覬覦王位的布魯斯家族必然是充滿疑慮和警惕的。而布魯斯家族之所以早早選擇站在愛德華一方,無非是想藉助英格蘭人的力量打擊巴利奧爾派以再圖王位,因此華萊士的忠誠與威望對他們而言也是一種威脅,兩者可謂「道不同不相為謀,終難水乳」。有的歷史學家甚至懷疑正是羅伯特·布魯斯出賣了華萊士,因為在1305年捕獲華萊士並把他交給英格蘭人的門蒂斯的約翰(Johnof Menteith)後來成為了羅伯特一世的寵臣。
15世紀時,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三世所奉行的親英政策再次引起了蘇格蘭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反彈。在此背景下,威廉·華萊士和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一世)的歷史地位被人為地拔高,就此成為全民景仰的民族英雄。在這個英雄神話的創造過程當中,約翰·巴伯的《布魯斯之歌》與盲哈里的《華萊士之歌》同樣功不可沒。為了凸顯兩位英雄在精神上的一致性,他們於著作中虛構了這樣一個情節:在福爾科克,當兵敗的華萊士撞見了站在英格蘭人一邊作戰的布魯斯時,痛斥他的膽怯和懦弱。華萊士的一席話有如當頭棒喝,喚起了布魯斯心中沉睡已久的反抗意志。從這以後,布魯斯力補前愆,回到愛國主義陣營中,並在華萊士殉難後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領導抗擊英格蘭入侵者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戰爭的勝利,建立起布魯斯王朝。說到這,讀者不難發現,電影《勇敢的心》也是完全照搬了這一幕。
在這個精心杜撰的故事當中,最致命的謬誤就是敘述者完全混淆了三代羅伯特·布魯斯。「羅伯特」其實是布魯斯家族一直沿用的名字。第六代卡里克伯爵羅伯特(1210年-1295年)是1291年13個王位競爭者之一,而羅伯特一世(1274-1329)已經是布魯斯家族的第八代了。在福爾科克一役中,「叛國投敵」的是第七代羅伯特,也就是羅伯特一世的父親。這時羅伯特一世(我們暫且稱他為小羅伯特)的態度是並不明朗的,但可以肯定,在此戰結束後,他也參加了抵抗運動,很有可能是與他父親在對愛德華一世繼續臣服與否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然而,當1302年由於華萊士在法國和教皇宮廷所進行的外交斡旋使得巴利奧爾回國復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時,他又一次背離了愛國陣營,尋求與愛德華的妥協。小羅伯特·布魯斯作為堅定的獨立運動領導人的姿態是在1305年華萊士殉難後才得以確立的。1306年他發動政變登上王位,1314年又在班諾克本對愛德華二世取得決定性的軍事勝利。在1328年的《北安普頓條約》中,愛德華二世正式承認他為蘇格蘭國王,並完全放棄對蘇格蘭的宗主權要求。羅伯特一世固然無愧於「民族英雄」的稱號,但至少在1297年-1305年間,他的時叛時附表現出了其本人在以何種方式成就家族王權霸業上的猶疑不定,這自然無法與華萊士的忠誠無私及英勇無畏相提並論。客觀點說,貴族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而華萊士的可貴之處正在於他對自由理想的執著與獻身。
data-layout="right"其實,在有關威廉·華萊士的文學與影視作品中與史不合之處還甚多,以上只是試舉兩三例以饗有興趣的讀者。據說,美國權威的中世紀史專家莎朗·克羅撒(Sharon Krossa)在觀看電影《勇敢的心》還不到兩分半鍾的時候,就已經羅列了不下18處的史實錯誤。我們普通觀眾當然不需要向她那樣輜銖必較,不過如果真想對華萊士其人其事有個全面公允的認識的話,不妨讀一讀3本有「正視聽」之效的著作。一本是格雷姆·冒頓(Graeme Morton)的《威廉·華萊士:真人與虛構》(William Wallace:Man And Myth,Sutton,2001)。另外一本是歷史學者阿蘭·揚(Alan Young)和攝影家邁克爾·J·斯泰德(MichaelJ.Stead)合著的《追隨威廉·華萊士的腳步》(In The Foot stepsof William Wallace,Sutton,2002),本書可謂是圖文俱勝。如果說英國薩頓版的兩本書是嚴肅的學術性著作,那麼科林·麥克阿瑟(Colin McArthur)的《蓬島仙舞,勇敢的心與蘇格蘭人——好萊塢電影中蘇格蘭形象的歪曲》(Brigadoon,Braveheart And The Scots—Distortionsof Scotland in Hollywood Cinema,L.B.Tauris,2003)則針對性更強,其對電影的批評已經從內容層面擴展到了對審美趣味、創作觀念的批評。在《勇敢的心》中,出現了不少有意設計的意識形態的象徵符號,如蘇格蘭特有的薊、短裙和高地(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十三世紀的蘇格蘭人穿的是短裙,華萊士也並非高地人,影片開頭時少年瑪麗安摘了一束薊花送給華萊士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那非要把手弄得血流不止不可),還有背景音樂中反復響起的風笛聲等等。雖然影片創作人員的初衷未必如此,但是它確實迎合了當下西方社會一些極右翼團體的非理性訴求。不管怎樣,也許正如法國著名的心態史專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所說「一個藝術家成功與否,要看他是否具有作為一個符號聚集點的能力,吸引那些與他的作品並不直接相關的各種情感」,在這個意義上,《勇敢的心》能捧回奧斯卡小金人並在全球大熱自有它的成功之道。也許只有歷史學家會對其表現出十足的不屑一顧,但受此片啟發並熱衷於「史詩巨片」的好萊塢也完全有理由對前者的「迂腐」表現得不以為然,繼續我行我素地拍下去,製造一個接一個的票房奇跡。

『陸』 如何評價電影《勇敢的心》

看完《勇敢的心》,我感到非常感動。你們中那些被它感動的人一定不要忘記威廉·華萊士死前「Freedom!」。這種哭泣引起的震驚,再加上背景音樂,持續了很長時間,直到電影結束。當蘇格蘭風笛的聲音響起時,攝像機像鳥的翅膀一樣優雅地掠過深藍色的山脈,白色的薄霧從小溪中升起,再次散開,攝像機越來越近,馬的影子出現在樹林中,電影開始了。這時一個男人的聲音響起:「我會告訴你威廉·華萊士的故事。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給了我們太多的震撼,你們怎麼看?

『柒』 歷史史詩巨作,電影《勇敢的心》評價如何

《勇敢的心》改編自真人真事,獲得了第六十八屆奧斯克金像獎上包括最佳影片和導演等五座小金人,其實片名起源於羅伯特死後,他的隨從想將他的心埋入聖地耶路撒冷,途徑西班牙遇到了回教軍隊的進犯,便投入了戰斗,最終倒在了戰場,後羅伯特之心就被成為勇敢的心,它象徵著精神和信仰,懷揣勇敢皆可變身勇士。

永遠不要小瞧信仰的力量,無論你有或沒有。「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當奮起反抗的那個人不是匹夫而是個優秀領導者的時候,經典戰爭電影《勇敢的心》告訴我原來有人能為了信仰和自由不顧一切的斗爭,即使偶像崩塌、愛情消逝、友人背叛,舉起長矛,依然可以挺直腰桿向理想沖鋒。

『捌』 電影《勇敢的心》講述了什麼內容

電影《勇敢的心》劇情簡介: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斗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布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

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布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 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

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

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

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

(8)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勇敢的心》是派拉蒙影業公司出品的戰爭片,由梅爾·吉布森執導,梅爾·吉布森、蘇菲·瑪索、凱瑟琳·麥克馬克等主演。

影片以13-14世紀英格蘭的宮廷政治為背景,以戰爭為核心,講述了蘇格蘭起義領袖威廉·華萊士與英格蘭統治者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1995年5月該片在美國上映。1996年,該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5項獎項。

影片花絮:

1、因為一些臨時演員在拍攝時帶了手錶和太陽鏡,片中有幾個戰爭場面不得不重拍。

2、華萊士的妻子一開始叫瑪麗安,改成Murron是為了防止跟羅賓漢里邊的人物重名。

3、現實中華萊士家族的成員也在電影中出現,梅爾·吉布森還跟他們一起生活並學習歷史。

4、斯特靈戰役拍了6周時間,花掉了一百萬英尺膠片(時長超過90小時)。

5、米斯郡的特里姆城堡是愛爾蘭最大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城堡,為了還原該城堡在中世紀時的風采,劇組用了大量的天然乳膠薄膜去粘合和修復在歲月洗禮中已經動搖的石塊,使城堡看上去風采依舊。

6、為了戰斗場景而專門製造的機械馬重200多磅,以氮氣為動力,時速能達到30英里。

7、派拉蒙影業願意投資並發行這部影片的條件便是梅爾·吉布森必須擔綱主演。起初,吉布森非常希望傑森·帕特里克出演威廉姆·華萊士。

8、梅爾·吉布森曾經接受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的調查。因為他們認為在片中使用的道具馬是真的馬。直到吉布森的助手給他們看了記錄拍攝現場的錄像之後才將此事了結。

9、影片中打鬥場面中的臨時演員,大多數是從類似英國地方自衛隊的愛爾蘭相關機構借用,其中有些來自於相同的地區,有些來自於不同地區。在愛爾蘭這樣的組織里,不同地區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所以我們在影片中看到的敵我雙方的打鬥場面其激烈程度和真實程度,遠遠超過了觀眾的想像 。

角色介紹:

1、威廉·華萊士,演員:梅爾·吉布森。

在父親與哥哥起義被殺害後,華萊士由叔叔扶養長大。長大後的華萊士返鄉與梅倫成婚,他希望同妻子從此過上安定和諧的生活。然而在愛妻被殺害後,與國仇家恨使他終於爆發了,他和村民聯手組織軍隊追求蘇格蘭的獨立。華萊士屢戰屢勝,威名日盛,引來眾多人民加入義軍。後來英王愛德華假意和談,引誘華萊士出現,華萊士被抓後被判處死刑,英勇就義。

2、伊莎貝拉,演員:蘇菲·瑪索。

她是法國公主,後來下嫁給英格蘭王子愛德華。由於婚姻不美滿,在聽聞了華萊士的事跡和親自會面後,深深被他的勇氣與氣魄所吸引。當愛德華想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時,她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

3、梅倫,演員:凱瑟琳·麥克馬克。

她是華萊士的妻子,擁有美麗的外表。在英軍的一次襲擊中,她被一名英國軍官看中,欲行非禮,她奮力反抗,卻被殘忍的英軍當眾割斷了喉嚨而死去。

參考資料:

網路-勇敢的心

閱讀全文

與勇敢的心電影背景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倚天屠龍記李連傑版趙敏圖片 瀏覽:197
韓國愛情動作電影愛的色放 瀏覽:161
黃渤電影大全完整版連續劇 瀏覽:674
承諾電影泰國 瀏覽:452
電視電影剪輯音樂配樂 瀏覽:125
韓國三大電影獎哪一個最好 瀏覽:178
憤怒小鳥大電影完整版 瀏覽:225
電影主角發泄煩惱片段 瀏覽:494
峰峰微電影山演員 瀏覽:970
愛情刺激電影電影大全 瀏覽:376
電影院為啥不讓抽煙 瀏覽:506
電影大全誤殺 瀏覽:165
電影同族在線免費觀看完整版 瀏覽:261
泰國色罪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979
泰國作弊特攻隊電影 瀏覽:939
有一部電影士兵被兩位老人救 瀏覽:898
困在孤島上法國電影 瀏覽:830
台灣電影愛之火焰1987 瀏覽:856
非洲下載電影大全 瀏覽:79
親親網網站下載電影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