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九章·橘頌的創作背景
《九章·橘頌》當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學者認為是詩人任外交官出使齊國時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為枳」的說法)。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這可算是一大缺憾,但在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看來,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讒被疏、賦閑郢都期間,即以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地寫下了這首詠物名作《橘頌》。
『貳』 屈原的一首《桔頌》,是誰為這詩詞譜了曲子
好像有幾個版本
桔頌 ………………………………… 戰國.屈原 詞 於粦 曲
見《中國古詩詞歌曲選》目錄 68
於粦譜曲的《橘頌》,《橘頌》是在電影《屈原》裡面,作為一個電影歌曲譜出來的
這個可能性比較高
還有個 張國文
『叄』 橘頌歌詞 橘頌歌曲信息
1、歌詞: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兮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兮更壹志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兮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兮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
2、《橘頌》是方圓於2017年5月4日發行的單曲。詞來源自屈原同名詩《橘頌》,由金玟岐作曲,是熱播電視劇《思美人》的插曲。
『肆』 《九章·橘頌》
最近心緒疲累得很,心無處安放,讀書自然也慢。特別是讀楚辭這樣相對久遠的精典,一次次給自己定下期限,一次次的逾期,好在漸漸接近尾聲。如同攀上一座高山之巔,享受了諸多美景,如今是緩步下行,體驗是最美的修行。
讀這類書籍需要保持一種學生的狀態,有了這種求學若渴的狀態,我們的人生就不會枯竭,我願這種狀態一直伴隨著我直到終身。
《橘頌》是屈原難得一篇不太悲情的文字,至少沒有那麼多怨氣。通篇用四言與三言形式,與《九章》各篇句式不同,應該寫於屈原年輕時,瞧,書中配圖亦是一位美少年。那時的屈原肯定心懷美好,橘之於他是錦上添花。
《九章·橘頌》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後皇,即後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橘徠服兮,適宜南方水土。徠,通「來」。服,習慣。受命,受天地之命,即自然稟性。
美好的橘樹只適宜生長在楚國的大地,讀到這里自然想到成語「南橘北枳」,這是則記錄在《晏子春秋》的故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楚地江陵一直以產橘而聞名遐邇。
橘也是我的最愛,這么多水果里最喜歡的就是這類酸酸甜甜的果子。我很慶幸我生於南國,長於南國,年年有橘、桔、柚、柑相伴。
橘有一個習性很奇怪,只有在溫暖多雨的南方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強行將其遷徙北地,果實就變得又苦又澀。屈原藉此引出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與自己矢志不渝的愛國情志相通。不知道屈原是否喜歡吃橘子,但是他將南國的橘樹作為砥礪志節的榜樣,深情吟誦,因此有了名作《橘頌》。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圜實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深固,根深蒂固。壹志,志向專一。壹,專一。素榮,白色花。曾,同層,重疊的意思。剡(yǎn)棘,尖利的刺,銳利。圜(huán),環繞,楚地方言。(據《楚辭補注》本改摶,同團。)文章,花紋色彩。爛,斑斕,明亮。精色,顏色鮮亮。內白,內里潔白。任道,肩負道義。紛縕,香氣濃郁。宜修,指橘樹修飾得體。姱(kuā):美好。
橘深固壹志,紮根南方,一心一意;
橘綠葉素榮,橘樹綠葉白花,果實青黃相雜,文采斑斕。
橘曾枝圜實,重重疊疊,果實圓圓,長得茂盛可喜。
橘紛緼宜修,清香馥郁,妝扮得體,橘的溢美之辭。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嗟,贊嘆詞。廓,豁達。蘇世獨立:遺世獨立,保持清醒。蘇,蘇醒,指的是對濁世有所覺悟。橫絕,指特立獨行的性格。流,順從、跟隨。閉心:安靜下來,戒懼警惕。失過:即「過失」。秉德:持有德操,保持好品德。參,合乎。
橘秉持美德,沒有私心,可與天地相合。
橘橫而不流,獨立不羈,不媚俗不隨波逐流。
橘閉心棄欲,慎於修養,謹慎自守,所以終無過失。
橘食之多年,尚不知其秉性如此高潔,屈原功不可沒。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願歲並謝:誓同生死。歲,年歲。謝,死。長友,長期做朋友。淑離:美麗而善良自守。淑,善。離,通「麗」。梗:正直。理,文理。師長:效法,學習。伯夷:殷末孤竹君長子,周滅殷後,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置,樹立。像,榜樣。
橘道德品行堪比伯夷,橘善良美麗且性格剛毅有文理。
我願自己與橘樹同心並志,以橘為師,做長久的朋友。
《橘頌》是一首詠物抒情詩,通篇歌頌橘,托物寄興,喻其堅貞高潔。食橘之時,只知其甘甜從未想到橘之內在,屈原則不然,見橘樹亭亭蓋蓋,根植於天地間,柔嘉耿介,兼具內外之美。
這種詠物之詩對後世影響深遠,屈原巧妙地將橘樹的自然生態和內在的精神品格糅合,溝通物我,橘我兩忘,不分彼此。清林雲銘《楚辭燈》點出這種奇特境界「句句是頌橘,句不不是頌橘,但見原與橘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
正因為如此,宋劉辰翁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屈原當得起。《橘頌》讀起來相對輕松自在,短而精悍,背誦起來也不難。
夢想居一間朝南小屋,陽光小院,藤竹輕倚,院中橘樹亭亭蓋蓋,樹長綠,花精白,果金黃,物我兩融。
沒有絲毫的虛榮,沒有媚俗的隨波,簡單精緻的生活。
『伍』 百合的《橘頌》(屈原)
關於湖北的分享怎麼能沒有一期專門讀屈原的詩呢?不細細地讀一首屈原的作品怎麼可能了解絢麗多姿、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呢?所以這第二期關於湖北的分享我們一起來欣賞屈原的《橘頌》。
屈原《橘頌》賞析
附: 「詩書優游」詩詞頻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頻道介紹
「詩書優游」平台、頻道和主播介紹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輯
楚辭《橘頌》
附: 徐健順 新吟誦 屈原 橘領 崑曲琴歌調 杜大鵬古琴伴奏
朗誦、誦和吟都是在嗟嘆和詠歌中體會詩詞節奏和韻律的好辦法哦!在吟誦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覺中把所讀的詩深深地印在腦子里,同時切實感受詩詞的美。
在三個多月前關於湖北和武漢的特別分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我為大家全面介紹了湖北和武漢市,講到湖北是戰國七雄中幅員最遼闊的楚國的核心區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所以在湖北各地都能夠感受到綿延2000多年濃郁的楚文化。而楚文化最熠熠生輝的代言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正是湖北的驕傲。也講到原本在那一期我想給大家分享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但因為《離騷》這樣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開創了詩文創作的「香草美人」傳統、思想內容極其豐富、文采意象極致華瞻的鴻篇巨制對我來說實在太難了,連節選片段專門分享都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所以最後我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我力所不能及的計劃。但關於湖北的分享如果沒有一期專門講屈原的詩那可真是個極大的缺憾,不細細地讀一首屈原的代表作怎麼可能真的了解絢麗多姿、獨具特色的楚文化呢?所以這第二期關於湖北的分享我在媽媽的鼓勵下鼓起勇氣選擇了屈原的《橘頌》作為本期分享的主題詩。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屈原和湖北的密切關系。
屈原的家鄉是湖北宜昌市的秭歸縣。一說到宜昌,很多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現代化的三峽大壩和美麗的三峽,其實宜昌市有著非常非常悠久的歷史。宜昌古稱「夷陵」,據說這個地名出自於古語:「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說長江水到這兒開始就變得平緩了,高聳的山脈到這兒開始就變成低矮的丘陵。聽到這個名字恐怕你還會想到,這里也是三國一場重要的戰役夷陵之戰,即劉備為關羽報仇卻被陸遜火燒連營的地方。當年孫劉雙方之所以會在這里展開決戰恰是因為宜昌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之稱,位於長江上游和中游交接的重要地理位置。清朝時夷陵才更名為現在的宜昌,寄託了人們宜於昌盛的美好願望。屈原的家鄉秭歸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長江西陵峽兩岸,正是三峽工程大壩庫首,東與夷陵區交界,南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接壤,西臨巴東縣,北接興山縣。根據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秭歸縣的縣名就來源於屈原:「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就是說屈原有一個很有賢德的姐姐,她聽說屈原被放逐了,就也來到這里陪伴屈原,因此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做秭歸,現在「禾」字旁的「秭」是由「姊妹」的「姊」演變而來。
不過屈原在政治上的活動中心則是荊州,因為荊州就是楚國的都城郢。荊州是湖北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禹劃九州,始有荊州」,不過那時的荊州是一個地域范圍很廣、類似於現在說的「省」的概念。這座城市真正可考的建城史正是始於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於今荊州區紀南城,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郢都。從那一年開始,楚國都郢400餘年,因此可以說荊州是湖北地區楚文化特徵最鮮明的地方。此後又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當然,荊州最為人所知的是三國的那段歷史,這要歸功於在民間廣泛流傳的三國故事和羅貫中那部家喻戶曉的《三國演義》。作為魏蜀吳三國的必爭之地,120回的《三國演義》當中有72回都提到了荊州,是出現次數最多的一座城市。荊州還有一個名字叫「江陵」就是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里的「江陵」,這是從漢朝開始改叫的名字。一直到現在荊州還有一個縣的名稱就叫做江陵縣。我們常常說「荊楚」,是因為《春秋左傳正義》當中說道:「荊楚一木二名」,也就是說荊和楚是同一種植物的不同叫法而已,所以說楚國又叫荊國,楚文化又被稱為荊楚文化。
屈原的祖國楚國的先祖是顓頊高陽氏,所以屈原《離騷》開篇即曰「帝高陽之苗裔兮」,因為屈原也是楚國王族後裔。《史記•楚世家》記載:「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也就是說楚國是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而建立的,國君為羋姓、熊氏。其人民組成則是多元的,是在黃河、長江流域遠古先民的長期交往、爭戰與融合中,終於在荊楚地區形成有共同語言、共同經濟生活、共同文化和共同心理素質的楚族。
楚國在建國之初是非常貧弱的,但經過數代先祖「篳路藍縷」的艱苦創業和幾百年的發展,通過不斷兼並周邊各小諸侯國而逐漸奄有江漢。到了春秋時期楚成王之世楚國開始崛起,在成王和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楚國「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更是「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任用孫叔敖等賢臣爭霸中原,並向周天子的使者王孫滿問鼎,充分顯示了楚國人「不服周」的霸蠻氣概。進入戰國時期,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已是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的超級大國。
屈原生活的楚懷王和楚頃襄王時代則是楚國國勢由盛轉衰直至都城郢被秦國攻破的時期。經過了近八百年發展的楚國在這一時期之所以發展速度趨緩,特別是相比西北強勢崛起的秦國呈現衰落趨勢,雖然有楚懷王後期和頃襄王昏聵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則是楚國長久以來的貴族政治特別是以「三戶」為主的世襲舊貴族形成了盤根錯節枝繁葉茂的勢力集團,他們把持朝政,成為楚國政權的實際掌控者,導致政治改革難以進行,社會階層幾近固化,從而使楚國失去了發展活力。比如屈原之前楚悼王時期任用衛國人吳起變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悼王一死,早就對吳起變法懷有刻骨仇恨、蓄謀殺害吳起的舊貴族勢力馬上瘋狂反撲,用亂箭射殺吳起,轟轟烈烈的變法也就夭折了。而大約同時期,同是衛國人的商鞅則在秦國變法成功,雖然商鞅自己「作法自斃」被車裂,但秦國卻因為實行新法很快成為了最強大的國家。
屈原正出身於楚國「三戶」之一的屈氏,另外兩戶是景氏和昭氏。屈氏是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後代,因屈瑕受封屈邑,所以後代以屈為氏。景昭則分別為楚平王和楚昭王的謚號,景、昭二氏都是以先祖的謚號為氏。這三個氏都屬於羋姓,是楚國王族熊氏外最顯赫的貴族。司馬遷《史記》中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就是指這三個家族。
因為出身於這樣顯赫的家族,所以屈原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他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曾深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一心想要變法改革,制訂並出台各種法令,與舊貴族和一切頑固勢力進行斗爭。但變法必然會觸動舊貴族的利益,他們當然不滿屈原的改革,以令尹子蘭、上官大夫以及靳尚和懷王寵妃鄭袖為首的讒佞小人們尋找一切機會在懷王面前日夜詆毀屈原,終於使懷王喪失了對他的信任。周赧王元年,屈原被罷黜左徒之官,改任三閭大夫,第二年則第一次被流放至漢北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內鄉一帶)。雖然接下來楚懷王很快就自食其果,在身邊小人的包圍下一次又一次被秦國的張儀欺騙並被玩弄於股掌之間,自己破壞了楚齊聯盟,兩次興師伐秦又都被秦打敗,使得漢中郡淪陷,不得已之下楚懷王重新啟用屈原,先後兩次讓他出使齊國以求與齊重新締結新的聯盟,但在復雜的局勢變動中楚懷王很快又疏遠了屈原。後來楚懷王又背秦國欺騙扣留並客死秦國,繼位的頃襄王把屈原的三閭大夫之職也免去並兩次把屈原放逐到了南方的荒僻地區。
周赧王三十七年,秦國大將白起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聽聞郢都陷落的消息的屈原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卒年六十二歲左右。
在被流放的二十多年間,屈原眼看著圍繞在楚王身邊的讒佞小人們完全不顧國家的利益,肆意胡作非為,眼看著楚王越來越昏聵、自己的祖國一步步陷入毀滅的深淵,他痛心疾首、錐心泣血卻完全無能為力,只能把滿腔的悲憤化為一首首瑰麗的詩篇,在詩中訴說自己的憤懣、激憤和愁思。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說:「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又說:「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屈原的詩歌雖然充滿了對國破家亡之痛的憤激,但他卻絕不肯向惡濁的俗世妥協,更不會與之同流合污,正如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序》中所評價的,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如石砥,顏如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屈原以其對國家民族的涓涓至誠、對理想追求的熱烈忠貞以及無論遭逢什麼災厄也絕不妥協和放棄的高潔品格深深地打動著一代代讀者的心弦。
這些以《離騷》為代表的自怨而生的詩篇滿溢著濃濃的楚地風格,其風貌和《詩經》明顯不同。這即體現了屈原作為天才的詩人的偉大創造力,又與長江流域的民風和黃河流域的民風不同有關。當時,北方早已進入宗法社會,而楚地尚有氏族社會的遺風,民風強悍,思想活潑奔放,不為禮法所拘。加上楚地自然環境復雜多樣,自然風景秀麗多姿,動植物種類繁茂多樣,楚人又「信巫鬼,重淫祀」,對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雷電風雨等自然崇拜有加,因而有著豐富多彩而光怪陸離的各種神話傳說,所以屈原的筆下有層出不窮的香草美人的意象、絢爛多姿的神話傳說和令人不能不稱奇的華美而豐富的想像,而且詞采瑰麗,情思馥郁,氣勢奔放,開創了中國詩歌雄奇壯麗的浪漫主義傳統。
在表現手法上,屈原則把賦、比、興巧妙地糅合成一體來表情達意,開創了「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靈脩美人以媲於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虯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雲霓以為小人」這一「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筆下的「香草美人」之象徵手法使現實中抽象的道德品行的美醜、善惡和復雜的現實關系中的忠奸形成鮮明對照,產生了「其辭溫而雅,其義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彩,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的藝術效果,形成了以意象的綺麗華美、想像的瑰麗豐富、感情的熱情奔放、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現為特點的全新而富有生氣和強大感染力的詩歌風格。後世文學中如李白、李賀、李商隱的那些講究文采,注意華美意象、充滿個性和情感張力的詩作,無一不是受到屈原的影響。
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以《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並稱為「風騷」,並各自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
對於屈原的詩歌特色和偉大成就,自西漢劉安的《離騷傳》起,歷朝歷代無不予以極高評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引劉安《離騷傳》並發揮曰:「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也正是李白的名句「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語典的由來。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也這樣評價:「戰國之世……在韻言則有屈原起於楚,被讒放逐,乃作《離騷》。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後人驚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產,故稱「楚辭」。較之於《詩》,則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文甚麗,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故後儒之服膺詩教者,或訾而絀之,然其影響於後來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震鑠古今的詩歌成就當然最突出的體現是他的代表作《離騷》,而我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這首《橘頌》雖然短小,卻同樣能體現屈原詩歌的成就和藝術特色,它的全詩是這樣的: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
詩的開篇直接點題:「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後皇」就是指上帝。古代把帝王稱為「後」,也稱為「皇」,這里指上帝,因為上帝才能創造萬物。也可以把「後皇」理解為天地的代稱、美稱。「嘉」的意思是美好。「徠」同我們今天說的「來去」的「來」,意思是生來,行來。「服」指的是習慣,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服水土」或「水土不服」的服。「受命」指的是稟受天地自然的生命。「不遷」指的是不能遷移、移植。「南國」指南方的區域,「國」並非指國家,王維「紅豆生南國」就沿用了這一用法。屈原吟詠道:「這是上天賜予的的嘉美之樹,它的名字叫做橘啊,生來就適應這方水土。稟受了天命生在南國,便在這里永遠紮根絕不會遷徙。」接下來的「深固難徙」意思是根深蒂固,難於移植。「壹志」就是志向專一。這兩句是說「橘樹的根扎得非常深厚堅固,難以遷徙,更加一心一意紮根楚國。」
接下來詩人開始窮形盡相地描寫橘樹的葉子、果實和枝條:「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素榮」指的是白花,橘樹於初夏時節開白色的小花,花五瓣。「紛」指的是紛然盛貌。「可喜」就是可愛。「曾」,同「樓層」的「層」,「曾枝」指的是層層疊疊的枝條; 「剡」的意思是銳利,「剡棘」就是尖利的叢刺。「摶」就是圓圓的樣子,東漢王逸的注說楚國人把「圜」稱為「摶」。「青黃雜糅」指的是橘子的色彩青色和黃色交雜,未熟的青色和已熟的黃色間雜在一起。「文章」並不是我們現在寫的文章,「文」是指花紋色彩,「爛」就是鮮明燦爛。「精」就是明亮,「白在古代不僅指我們現在說的白色,很多情況下是指明亮、透亮」,我們現在還說「真相大白」,就是讓事情透明,大家都看得到,所以「精色內白」指的是橘子的果實剝開是晶瑩透明的。「類」就是似、像,「任道」就是擔當道義。這一句還有一個版本是「類可任兮」,意思基本是一樣的。「紛縕」是茂密繁盛的樣子,「宜脩」意思是美好,如人宜修飾,形容美好。「姱」的意思也是美好。這幾句是說:橘樹有碧綠的樹葉、雪白的花朵,紛繁茂盛,情態繽紛可喜。他的枝條繁茂,層層疊疊,上面長了很多銳利的刺,而它的果實是圓圓的。橘子的色彩青的黃的錯雜相映,文采燦爛。橘子的果實剝開透亮晶瑩,就像內心純凈的人能夠擔當道義。橘樹真是紛繁茂盛,有著恰如其分的美好形態。
在細致描寫了橘樹各方面的形態後,詩的第二段轉入抒情。「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嗟」是一個感嘆詞。「爾」就是你,代指橘樹,「幼志」指的是幼年的志向。「獨立」就是超群特立。「廓」指的是胸懷寬廣、曠遠豁達,「無求」就是無求於利祿。這幾句是說:贊嘆你南國的橘樹啊,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與眾迥異。你獨立於世不肯遷移,這志節豈不令人欣喜。你紮根深固難以移徙,因為你闊大達的胸懷無所欲求。
接下來「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蘇」可以理解為「違逆」,「蘇世」就是不與污濁的俗世同流合污。「橫」就是不順從。古人認為南北向是順的,稱為「縱」,東西向是不順的,稱為「橫」,與「流」放縱的意思相對。「橫而不流」意思是特立獨行而不隨波逐流,「閉心」指的是凡事藏在心裡。「自慎」就是謹慎自守。「秉德」就是堅守美德。「參」就是等同、並列、匹敵,「參天地」就是德行可以和天地相並列,就像「天無私覆,地無私載」一樣有大公無私的美德。這幾句就是說:你違逆污濁的俗世超然自立,絕不肯避害就利俯從俗流。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何曾有什麼罪愆過失。你堅守無私的品行,其德可與天地相並列。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歲」是時節、歲月,「謝」表示消逝。「淑」,善也,指內美;「離」古通「美麗」的「麗」,指外美。「不淫」就是不淫逸惑亂。「梗」的意思是正直、堅強,「理」的意思說有紋理。《屈賦微》中說:「梗謂不淫,有文理謂淑麗。」這兩句就是說:希望隨著歲月的消逝,我和橘樹能夠一直做很好的朋友,不相背離。你秉性善良外表美麗卻絕不淫逸惑亂,堅挺的枝幹紋理清晰。
最後「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可師長兮」就是堪為師長。「伯夷」和其弟叔齊是古代最著名的氣節之士,殷末孤竹君之子,他們雖然也不滿商紂王的暴虐,但又反對周武王「以臣弒君」,認為是以暴易暴,所以在武王滅商後因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下。這里是以伯夷比橘之清高、堅強、有氣節。「置」意思是樹立,「像」是榜樣、楷模。這兩句就是說:雖然你現在年歲還輕,卻已可做我欽敬的師長。你的品行堪比伯夷,將永遠是我立身的榜樣。
想要理解這首詩,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南國多橘,《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很奇特: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晏子春秋》所記「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橘頌》這首詠物抒情詩就是立意於橘樹「受命不遷」這一特性之上。全詩大致可分為兩節,第一節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篇的「後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株挺拔的橘樹,昂然直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紮根於「南國」之土,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時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橘樹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白而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隻是為了防範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是「文章爛兮」「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託大任!本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詩人筆下的橘樹不僅是可敬的,同時又是俊美可親的。而橘樹之美好,不僅在於外在形態,更在於它的內在精神。詩的第二節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王夫之的《楚辭通釋》中說:「(橘樹)生於荏草之中,而貞於獨立,不隨草靡,喻君子雜處於濁世,而不隨橫逆以俱流。」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後,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並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鬱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立於寒冬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詩的最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伯夷這位清高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為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忠貞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的天幕之上!
從現存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在詩中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橘樹的特點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托物言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創造出了清人林雲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忠貞不渝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僅屬於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通過這首《橘頌》,我們不但看到了那鬱郁蔥蔥的南國橘樹,更能看出屈原自己。深深熱愛故國鄉土的屈原之所以開創性地專門作詩來贊頌橘樹,恰恰是因為橘樹這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秉性正可與自己矢志不渝的對國家民族的涓涓至誠相通。屈原正是那個「受命不遷,生南國兮」的橘樹,他始終堅定不移的站在這片土地上,「深固難徙,更壹志兮」,他一心探求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國家富強,無論經受怎樣的讒毀和打擊他也不會退縮、不會後悔,更不會離開。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在那個污濁險惡的俗世中始終保持自己忠貞清白的本心,他就像橘樹一樣「秉德無私,參天地兮」,也像他筆下的橘樹一樣「行比伯夷」,值得世世代代的忠貞之士們「置以為像兮」。
在為這期分享做准備時媽媽告訴我,幾乎所有有關屈原的話劇、戲曲和影視作品的主題曲都是《橘頌》,恐怕就是因為這首詩中的橘樹就是屈原自己吧,所以雖然有學者認為這首《橘頌》可能不是屈原的作品,但我卻覺得它正是屈原精神的最平易可親又最貼切的代表。
1. 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湖北和楚國的關系嗎?
2. 你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屈原的家鄉秭歸嗎?
3. 你了解楚國的歷史嗎?能給大家講一個楚國的歷史故事嗎?
4. 你了解屈原嗎?能給大家講一個屈原的故事嗎?
5. 你能再給大家分享一首屈原的詩歌嗎?
6. 你覺得後世有哪些詩人的風格受到了屈原非常深的影響?能舉個例子嗎?
7. 你看過什麼跟屈原有關的話劇、戲曲或影視作品嗎?你喜歡裡麵塑造的屈原形象嗎?
(漢)司馬遷《史記》
(宋)朱熹《楚辭集注》
史傑鵬《悠悠我心——梁惠王古詩詞二十講》
『陸』 屈原橘頌朗誦配樂,用什麼曲子好呢
嵇康
廣陵散
『柒』 屈原《橘頌》賞析是怎麼樣的
屈原《橘頌》賞析如下:
《橘頌》中詩人通過贊頌橘樹燦爛奪目的外表、堅定不移的美質和純潔無私的高尚品德,表達了詩人紮根故土、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懷和特立獨行、懷德自守的人生理想。
詩人以橘樹自喻,全詩細致而又精確地描寫橘樹的生長氣候和外在美,又進一步地贊頌它高潔、孤寂超脫、特立獨行的內在品質。表達了詩人自己追求美好品質和理想意志的堅定。她用絢麗芬芳、明潔麗朗、富有個性的詩句來體現出詩人的風格。
創作背景
《九章·橘頌》當是屈原早期的作品,學者認為是詩人任外交官出使齊國時作。南國多橘,楚地更可以稱之為橘樹的故鄉。《漢書》盛稱「江陵千樹橘」,可見早在漢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產橘而聞名遐邇。不過橘樹的習性也奇:只有生長於南土,才能結出甘美的果實,倘要將它遷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澀的枳實了。
『捌』 跪求~~屈原電影中<<橘頌>>的伴奏音樂
網上沒有後來製作的伴奏音樂,電影原音中,古箏伴奏本身就只起到輕微點綴作用,這是電影忠實於歷史背景的藝術處理手法,你聽聽電影原音:
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E9%D9%CB%CC&lm=-1
中間完全是在清唱,如果用音頻處理軟體把人聲消去,基本就不成曲啊。
還能記著這個電影,難得。
『玖』 《橘頌》
【注釋】:
⑴後皇:即後土、皇天,指地和天。嘉:美,善。橘徠服兮:適宜南方水土。徠,通「來」。服,習慣。這兩句是指美好的橘樹只適宜生長在楚國的大地。
⑵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稟性、天性。這兩句是說橘樹稟受天命,不能遷移,只生在南方的楚國。
⑶壹志:志向專一。壹,專一。這兩句是說橘樹紮根南方,一心一意。
⑷素榮:白色花。這兩句是說橘樹綠葉白花,長得茂盛可喜。
⑸曾枝:繁枝。剡(yǎn)棘:尖利的刺。摶(tuán):通「團」,圓圓的;又一說,同「圜」(huán),環繞,楚地方言。這兩句是說橘樹枝條重重,刺兒尖尖,果實圓圓。
⑹文章:花紋色彩。爛:斑斕,明亮。這兩句是說橘子皮色青黃相雜,文采斑斕。
⑺精色:鮮明的皮色。類任道兮:就像抱著大道一樣。類,像。任,抱。這兩句是說橘子的表皮顏色鮮明,內瓤雪白瑩潔,好似可以賦予重任的人。
⑻紛縕宜修:長得繁茂,修飾得體。姱(kuā):美好。這兩句是說橘清香馥郁,妝扮得體,美而不醜。
⑼嗟:贊嘆詞。這兩句的意思是:可嘆的是你從小就有志向,與眾不同。
⑽「獨立」二句:意思是說:你深固其根,難以遷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⑾廓:胸懷開闊。這兩句的意思是:你深固其根,難以遷徙,你心胸廓落,不求私利。
⑿蘇世獨立:獨立於世,保持清醒。蘇,蘇醒,指的是對濁世有所覺悟。橫而不流:橫立水中,不隨波逐流。這兩句的意思是:你對世事清醒,獨立不羈,不媚時俗,有如橫渡江河而不隨波逐流。
⒀閉心:安靜下來,戒懼警惕。失過:即「過失」。這兩句的意思是:橘閉心棄欲,謹慎自守,所以終無過失。
⒁秉德:保持好品德。這兩句的意思是:橘秉持美德,沒有私心,可與天地相合。
⒂願歲並謝:誓同生死。歲,年歲。謝,死。這兩句的意思是:希望自己與橘樹同心並志,一起度過歲月,做長久的朋友。
⒃淑離:美麗而善良自守。離,通「麗」。梗:正直。這兩句的意思是:橘樹善良美麗而不淫,性格剛強而又有文理。
⒄少:年少。師長:動詞,為人師長。這兩句的意思是:橘樹年雖少,卻可為人師長。
⒅行:德行。伯夷:古代的賢人,紂王之臣。固守臣道,反對周武王伐紂,與弟叔齊逃到首陽山,不食周粟而死,古人認為他是賢人義士。置:植。像:榜樣。這兩句的意思是:橘樹的道德品行可與伯夷相比,我要把橘樹種在園中,作為榜樣。
【翻譯】:
你天地孕育的橘樹喲,生來就適應這方水土。 稟受了再不遷徙的使命,便永遠生在南楚。
你紮根深固難以遷移,立志是多麼地專一。 葉兒碧綠花兒素潔,意態又何其繽紛可喜。
層層樹葉間雖長有刺,果實卻結得如此圓美。 青的黃的錯雜相映,色彩喲簡直燦若霞輝。
你外色精純內瓤潔白,正如堪託大任的君子。 氣韻芬芳儀度瀟灑,顯示著何其脫俗的美質。
贊嘆你南國的橘樹喲,幼年立志就與眾迥異。 你獨立於世不肯遷移,這志節豈不令人欣喜。
你紮根深固難以移徙,開闊的胸懷無所欲求。 你疏遠濁世超然自立,橫聳而出決不俯從俗流。
你堅守著清心謹慎自重,何曾有什麼罪愆過失。 你那無私的品行喲,恰可與天地相比相合。
我願在眾卉俱謝的歲寒,與你長作堅貞的友人。 你秉性善良從不放縱,堅挺的枝幹紋理清純。
即使你現在年歲還輕,卻已可做我欽敬的師長。 你的品行堪比伯夷,將永遠是我立身的榜樣。
【賞析】:
《九章·橘頌》從體制上來看,基本是四言的,所寫的物象限於一種,寫作路徑略近於《詩經》。這首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節,共九節,可分兩部分。前四節十六句為第一部分,後五節二十句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重在描述橘樹俊逸動人的外美。開筆「後皇嘉樹,橘徠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響:一樹堅挺的綠橘,突然升立在廣袤的天地之間,它深深紮根於「南國」之土,任憑什麼力量也無法使之遷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氣,「受命不遷」的堅毅神采,頓令讀者升起無限敬意。橘樹是可敬的,同時又俊美可親。詩人接著以精工的筆致,勾勒它充滿生機的紛披「綠葉」,暈染它雪花般蓬勃開放的「素榮」;它的層層枝葉間雖也長有「剡棘」,但那隻是為了防範外來的侵害;它所貢獻給世人的,卻有「精色內白」,光采照人的無數「圓果」。屈原筆下的南國之橘,正是如此「紛緼宜修」,如此堪託大任。這節雖以描繪為主,但從字里行間,人們卻可強烈地感受到,詩人對祖國「嘉樹」的一派自豪、贊美之情。
橘樹之美好,不僅在於外在形態,更在於它的內在精神。此詩第二部分,即從對橘樹的外美描繪,轉入對它內在精神的熱情謳歌。屈原在《離騷》中,曾以「羌無實而容長」(外表好看,卻無美好的內質),表達過對「蘭」「椒」(喻指執掌朝政的讒佞之臣)等輩「委其美而從俗」的鄙棄。橘樹卻不是如此。它年歲雖少,即已抱定了「獨立不遷」的堅定志向;它長成以後,更是「橫而不流」「淑離不淫」,表現出梗然堅挺的高風亮節;縱然面臨百花「並謝」的歲暮,它也依然鬱郁蔥蔥,決不肯向凜寒屈服。詩中的「願歲並謝,與長友兮」一句,乃是溝通「物我」的神來之筆:它在頌橘中突然攬入詩人自己,並願與橘樹長相為友,面對嚴峻的歲月,這便頓使傲霜鬥雪的橘樹形象,與遭讒被廢、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疊印在了一起。而後思接千載,以「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收結,全詩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華——在兩位古今志士的遙相輝映中,前文所贊美的橘樹精神,便全都流轉、匯聚,成了身處逆境、不改操守的偉大志士精神之象徵,而高高映印在歷史天幕之上。
從現世所能見到的詩作看,《橘頌》堪稱中國詩歌史上的第一首詠物詩。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樹的生態和習性,運用類比聯想,將它與人的精神、品格聯系起來,給予熱烈的贊美。借物抒志,以物寫人,既溝通物我,又融匯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雲銘所贊揚的「看來兩段中句句是頌橘,句句不是頌橘,但見(屈)原與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鏡花水月之妙」(《楚辭燈》)的奇特境界。從此以後,南國之橘便蘊含了志士仁人「獨立不遷」、熱愛祖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永遠為人們所歌詠和效法了。這一獨特的貢獻,僅屬於屈原,所以宋劉辰翁又稱屈原為千古「詠物之祖」。
『拾』 思美人插曲金玟岐《橘頌》歌詞 誰唱的
電視劇思美人插曲《橘頌》由方圓演唱。《橘頌》詞來源自屈原同名詩《橘頌》,由金玟岐作曲。
歌詞: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兮更壹志兮
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兮更壹志兮
嗟爾幼志有以異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兮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
深固難兮廓其無求兮
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
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
秉德無私參天地兮
願歲並謝與長友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