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講述了熱情活潑的修女瑪麗亞到奧地利退役軍官特拉普海軍上校家當7個孩子的家庭教師的故事。
上校的妻子幾年前去世,上校心灰意冷,用管理水兵的方法來管教孩子。孩子們的生活就像鍾擺一樣循規蹈矩,毫無生氣。瑪麗亞來到上校家後,順應孩子們天性活潑的特點,教他們唱歌跳舞,帶他們去野餐、郊遊、爬樹和劃船,使家中充滿歡樂。
她的熱情、愛心贏得了孩子們的信任和喜愛,最終也贏得了上校的愛慕,後來成了孩子們的母親。納粹德國佔領奧地利後,愛國的上校不願意效力於納粹海軍,於是,在一次民謠節上,上校帶領全家成功地逃出了魔掌,翻越群山奔向自由。
(1)電影音樂之聲瑪利亞德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音樂之聲》是由羅伯特·懷斯執導,朱麗·安德魯斯、克里斯托弗·普盧默、理查德·海頓主演的音樂片,該片於1965年3月29日在英國上映。
角色介紹:
1、瑪利亞
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於是她被派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她很快和上校的七個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漸漸在她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2、馮・特拉普
海軍上校,有七個孩子。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他請來瑪利亞作為孩子的家庭教師,剛開始他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並被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
3、男爵夫人
馮・特拉普上校的女朋友,被上校帶回來時孩子們很不喜歡她。她看到瑪麗亞與上校十分親近,便勸瑪麗亞回修道院。但後來瑪麗亞回來之後,她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她和上校之間的感情,便主動退出了與上校的婚約。
4、阿比斯院長
薩爾茨堡修道院院長,她覺得瑪麗亞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瑪利亞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當瑪麗亞向她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她告訴瑪利亞要有骨氣與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
Ⅱ 《音樂之聲》:瑪利亞和七個孩子,上校和雪絨花
我猜,應該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是在音樂老師的推薦下看得這部電影吧。
這個禮拜的音樂鑒賞課上,在音樂老師再三強調「請抬起你們那尊貴的頭,認真去感受音樂的魅力」後,我抬起了頭。
其實這種非專業課在多數大學生心裡,都有個心照不宣的標簽——「水課」。我不知道這稱謂怎麼來的,但大家都這么叫,也就跟著叫起來了。上這種課時教室里的情況大都如下:台上老師激情四射唾沫橫飛,底下學生集體低頭無動於衷。大多老師已經見怪不怪了,他講他的,我們玩我們的,課堂氛圍十分的和諧。只等那下課鈴響,出了那扇門,各不相干。我們只是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相遇了短暫一兩個小時的陌生人。
所以,對於我的音樂老師,我是十分之敬佩的。她是真誠地希望我們可以在她的課上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因此每節課她總會抽出一兩分鍾來讓我們抬起那尊貴的頭,不厭其煩。裡面有她對音樂的熱愛,還有想把美好的音樂分享給大家的願望。
就在這堂課上,我被《音樂之聲》里歡快愉悅的歌聲和畫面里快要溢出屏幕的快樂深深感染,那應該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被音樂的魅力所震撼。
音樂,真的是可以帶來快樂的。
女主角瑪利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名志願修女,她溫柔可愛、美麗善良、活潑好動、熱愛唱歌、古靈精怪……在一群穿著一身黑衣的修女里,她是那麼的與眾不同。
因為爬樹而弄傷膝蓋弄破衣服,在往彌撒的路上跳華爾茲,在階梯上吹口哨,在修道院內唱歌,上教堂總是遲到…… 總之,就是眾人眼裡調皮搗蛋愛惹麻煩的「問題」修女。
修道院的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性格不適合修道院,所以當她接到男主角馮·特拉普尋求家庭教師的請求時,她決定讓瑪利亞去。
瑪麗亞到達上校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 在他的嚴厲管理下,孩子們在家只能穿海軍服,聽哨聲服從命令。 而瑪利亞是那七個孩子的第12個家庭教師,在她之前的那位教師只待了兩個小時。
瑪利亞驚訝的問:「孩子們有什麼問題嗎?」 上校回答:「是家庭教師的問題。」 看得出,上校雖然嚴厲,但其實是一位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
很快瑪利亞就知道了原因。她和孩子們的第一次見面,就被衣服口袋裡突然跳出來的癩蛤蟆嚇了一跳;而在當天的晚餐桌上,她剛落座就立馬被椅子上的松子扎的跳了起來。但瑪利亞被沒有被孩子們的惡作劇所嚇跑,相反,她在餐桌上對孩子們說: 「我要感謝大家今天放在我口袋裡的珍貴禮物。」
也正是因為天生的溫柔與善良讓她贏得了孩子們的好感。
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在此之前,從來就沒有人教過他們唱歌,因為他們的父親不允許。在這期間,她知道了孩子們總愛捉弄家庭教師的原因。 因為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 ,所以才 用捉弄教師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
在瑪利亞的熱情的感染下,孩子們逐漸釋放在父親的嚴厲管教下一直壓抑著的天性,拘束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但上校回來後對瑪利亞管教孩子的方式非常不滿,瑪利亞激動之下和他發生爭執,她指責上校對孩子們的漠視,從來就沒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也沒有給孩子們做榜樣。上校被這樣指責當然不能忍,於是他要瑪利亞收拾東西回修道院。
而就在這時,歌聲傳來。上校走進大廳,發現孩子們正在為他帶回來的女友男爵夫人唱歌。聽著孩子們那真摯誠懇的歌聲,上校十分感動。不知不覺中,他也跟著唱了起來。他慢慢向孩子們走去,孩子們第一次聽到父親唱歌都欣喜地看著他。 唱完後上校和孩子們久久對視,然後慢慢走了過去,把孩子們都擁進了懷里。
歌聲治癒了長久以來他和孩子們之間的傷口。上校並不是不愛她們,只不過選錯了愛的方式。
影片還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七個孩子參加音樂節,在節目單的報幕里,年齡最小的葛特爾排在最後。小小的她問麥克斯叔叔:「為什麼我總排在最後?」麥克斯立馬蹲了下來,平視著她溫柔地回道: 「因為你最重要。」 聽到這個回答的葛特爾立馬開心地笑了起來。
當我聽到這回答時,心中響起一句話:這才是愛孩子的正確方式。
所以,父母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向孩子們表達自己的愛。因為一不小心,便可能對孩子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時刻監督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孩子們在關愛中茁壯成長,是每一個為人父母都應盡的責任。
相對於上校和瑪利亞的愛情,上校對祖國奧地利濃郁的熱愛之情讓我更為之感動。
當時的奧地利正處在德奧兼並時期,到處都是納粹黨的旗幟。但上校家的大廳里卻掛著一面大大的奧地利紅旗,在一次舞會上,納粹黨見了威脅他說:
「鴕鳥喜歡埋首於沙中,有時藏於國旗里,或許有些人已經警告過你合並就要來臨了。而事實上是的,或許會以音樂和你打交道呢。」
「如果納粹佔領整個奧地利,你肯定會是整個小號隊。」
「你太恭維我了。」
「我真笨拙,我是要指責你的。」
幽默的背後,是上校面對納粹黨勢力的決不屈服和妥協的態度,以及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之情。
而他在孩子們的央求下唱的真正意義上的一首歌,正是《雪絨花》。在那間溫暖的房間里,上校彈著琴,他的孩子們圍在他周圍,聽他溫柔地唱著《雪絨花》。
「雪絨花,雪絨花,清晨迎接我開放。小而白,潔而亮,向我快樂地搖晃,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永遠開花生長,雪絨花,雪絨花,永遠祝福我家鄉。」
這首歌里,有上校對孩子們的愛,以及他對祖國的深愛之情。
在唱到結尾那句「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時,上校的目光投向空盪盪的遠方,充滿著無法言說的深情,也帶著濃重的憂郁。那時候的他,看著外面越來越多的納粹旗幟和納粹士兵,似乎已經預料到了風雨欲來、國破家亡的命運。
而第二次演唱則是在影片的高潮,讓我熱淚盈眶心潮澎湃的一幕。那時的上校和瑪利亞剛剛度蜜月回來,上校便看到家門口掛著一面很大的納粹黨旗幟。他將那旗幟一把扯下來撕碎,接著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
痛恨納粹的上校自然不願為其服務,他決定當晚帶著全家出逃。但剛出門就被早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他只好稱他們一家是去參加音樂節。在會場里,上校對在場的奧地利人說: 「這是一首愛之歌,我知道你們會分享此愛,我祈求你們永遠不會讓它逝去。」
接著,上校唱起了《雪絨花》。唱到第二段時,上校已經哽咽無法繼續,這時一旁的瑪利亞站了出來繼續唱了下去。在上校一家的帶動下,在場觀眾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雄厚的歌聲飄盪在整個會場里,帶著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那是奧地利人民對祖國奧地利的濃郁深厚的熱愛之情 。
最後,上校擺脫了納粹的追捕,帶著妻子兒女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突然想起了楊絳先生在《我們仨》里曾寫到的: 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
楊絳先生在國難當頭時選擇回到中國,上校不願為納粹服務選擇離開奧地利,兩種完全相反的做法,卻都是出自一片赤誠的愛國之心。
上校和雪絨花,永不凋零的愛國之情。
這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雖然在我看過的影片中算不上最好,但一定是最特別的。正如片名《音樂之聲》,或悠揚或歡快或沉鬱的音樂貫穿著整部影片。影片中所傳達的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對祖國的愛,都被音樂帶到我們的面前,呈現出令人心動的模樣。
Ⅲ 音樂之聲電影的幾個問題
一、captain的女友發現瑪利亞和captain情愫暗生,並告訴了瑪利亞,瑪利亞離開是因為她不知所措
二、男主角熱愛自己的國家,奧地利淪陷後他不想淪為納粹的狗腿,打算出逃,納粹顯然不想放過這樣一個出色的人才
Ⅳ 電影《音樂之聲》 中,瑪利亞和崔普的教育方式 有何區別影片帶給你哪些教育啟
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不同是:她以音樂帶動學生學習的樂趣。教育啟發: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
一、瑪利亞的教育方式和崔普的教育方式的區別
1、崔普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到達崔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對亡妻的悲傷使崔普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
2、瑪利亞的教育方式
瑪麗亞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縫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
二、教育啟示
如何增強自信,當過老師的人都還記得第一次登上講台的情形吧!害怕、緊張、手足無措。瑪利亞在被派到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師的途中,也流露出了對未來的忐忑:能被上校和七個孩子接受嗎?她唱到:「我的未來會怎樣?我為什麼會如此膽怯?」
為了鼓舞自己,瑪麗亞用這些積極話語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如果你是一名新教師,在上講台前缺乏自信,那麼學習一下瑪麗亞吧!這些積極話語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當你對自己不斷肯定時,你會發現你對生活的態度積極了,也更加自信了。
Ⅳ 你怎麼看待音樂電影《音樂之聲》
首先我個人很喜歡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種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音樂之聲》是一部出色的電影音樂,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價,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它獲得了最佳影片、景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剪輯獎,所以我很喜歡音樂電影《音樂之聲》,這部電影很出色。
Ⅵ <<音樂之聲>>對於瑪利亞的品質,怎麼說
《音樂之聲》的「瑪麗亞」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愛 克里斯汀曾在百老匯擔綱主演過《她愛我》、《皮平》、《紅男綠女》等多部音樂劇,她最愛的角色是《音樂之聲》中的「瑪麗亞」。在接受采訪時,克里斯汀動情地表示:「《音樂之聲》中的人物都有非常鮮明的特性,不論是7個活潑可愛的孩子,還是嚴厲的『上校』、善良的『瑪麗亞』,甚至是其他配角,都讓人感到親切,這些人物在50年來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的腦海里,就像那些經典歌曲一樣,早已成為我們記憶中的一部分。」 談到出演「瑪麗亞」的最大感悟,克里斯汀說:「毫不誇張地說,她改變了我的人生觀,讓我懂得關心別人。我覺得『瑪麗亞』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女人,愛讓她的生活變得豐富、精彩,她給予身邊人那麼多的愛,同時也讓自己收獲了愛,這一點很吸引我,我很榮幸能夠塑造她,我們都應該像她那樣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