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電影 音樂之聲
電影《音樂之聲》按影片類型分的話應該算音樂片,最初的舞台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Richard Rodgers和Oscar Hammerstein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獲得了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最佳剪輯、最佳錄音五項大獎。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② 急急:音樂之聲 電影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這部音樂劇開演九個月,詞作者 Oscar Hammerstein II 就去世了,所以這一部音樂劇,也成為這兩位音樂劇界的最佳排檔的最後一次合作。原本這部戲想採用馮·特拉普家庭合唱團曾經唱過的歌,然後由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加上一首歌曲,但是,這對老搭檔拒絕這樣工作,於是,他們最後自己寫了所有在《音樂之聲》里出現的歌曲。
《音樂之聲》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的奧地利薩爾茲堡,年輕活潑的修女瑪麗亞·任納爾(Maria Rainer)到退役海軍上校馮·特拉普家,照顧他的七個孩子。馮·特拉普上校雖然冷漠嚴厲,但終究還是抵擋不住瑪麗亞的純潔善良,兩人終於結婚,可惜剛剛渡完蜜月,他們的安靜生活因被納粹佔領奧地利而破碎了。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這部電影也早在八十年代就被翻譯成中文在中國的電視台播放,因此對劇情和人物如數家珍的觀眾我相信不少。所以在這里,我盡量多放一些與背景有關的資料。人名也遵循常規翻譯,以下是與英文名字的對照:
Captain von Trapp 馮·特拉普
The Baroness 男爵夫人
Max 麥克斯
Mother Abbess 阿比斯修女院長
Liesl 麗莎
Friedrich 弗來德里克
Louisa 露意莎
Brigitta 芭姬塔
Kurt 克爾特
Marta 瑪爾塔
Gretl 葛麗特
馮·特拉普家族的故事由1910年,年輕優秀的皇家海軍上校格瑞格·馮·特拉普(Georg von Trapp)與 Agathe Whitehead 在一場舞會上一見鍾情開始。在當時,馮·特拉普上校作為海軍指揮官的聲望,可以和二戰時期的艾森豪維爾相比。而後來成為他妻子的 Whitehead 家也是十分富有的貴族,事實上,Agathe 的祖父就是水雷(torpedo)的發明者。他們結婚之後繼承了 Whitehead 家的財產,即使以利息過活也綽綽有餘。
可惜的是,他們婚後的愉快生活被一戰後奧匈帝國的毀滅打斷了。奧地利和匈牙利分開之後,奧地利不再擁有海岸線(原奧匈帝國包括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有在地中海的海岸線),保留海軍完全沒有意義,於是馮·特拉普上校不得不被迫退役。而就在同一時間,他的妻子 Agathe 又去世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女兒喬漢娜斯(Johannes)回憶說,那是她父親一生里最灰暗最沮喪的時間,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海軍,而離開海軍他什麼也做不慣,就像是他迷失了自己。
他們的母親死後,孩子們換了無數個看護,他們曾經同時僱傭三個看護,一個照顧大孩子,一個照顧年幼的孩子,還有一個照顧全家。但是孩子們更喜歡只要一個看護,於是他們找到了修道院,瑪麗亞被派到馮·特拉普家。與電影里不同的是,在瑪麗亞到來之前,上校就一直鼓勵孩子們演唱和演奏音樂。當孩子們唱歌的時候,他也會用吉他,曼陀林琴,或是小提琴為他們伴奏。瑪麗亞來了之後,她更有條理地教習孩子們的演唱各種不同風格的歌曲。據喬漢娜斯說,他們後來的演唱生涯的其實是藉助了馮·特拉普上校的名氣,他在奧地利的知名度使他們家的合唱團十分受大眾的注意。
好景不長的是,1932年奧地利銀行的倒閉使得馮·特拉普一家的積蓄一洗而空,他們把部份房子租了出去,而孩子們不得不學習洗衣,和其他家務。對於孩子來說,這些都新奇有趣,但是對他們的父親而言,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時候他已經和瑪麗亞結婚並且又添了兩個孩子,要撫養九個孩子,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到外面去演唱。於是,作為家長,上校在每場演出前都最先上台介紹他的妻子和孩子們,然後大家上場演出幾首歌曲,最後上校再次上台和大家一起謝幕。這個時候,他們也認識了一個住在附近的年輕牧師,Franz Wasner。Wasner 曾經是個律師,對音樂也相當有研究,他不但教授給孩子更廣泛深入的歌唱方法和演奏各種樂器,也幫他們編寫歌曲,後來馮·特拉普一家離開奧地利到美國,他也一直和他們在一起。
他們這樣的生活在1938年因希特勒佔領奧地利而終止。馮·特拉普一家接到三個召書,上校需要到德國海軍指揮潛水艇,他的長子當時剛剛從醫學院畢業,也接到命令要去領導維也納的一家大醫院,而他們的家庭合唱團則被邀請去希特勒的生日會上唱歌。據說,上校把一家人召集起來說,「我們現在就站在已經為奧地利挖好的墳墓旁邊」。他問他們是要留在奧地利還是離開,雖然大家都知道離開奧地利的生活會很困難,而且當時瑪麗亞已經懷了第十個孩子,但是他們還是選擇了離開。當他們離開家時幾乎是兩手空空,而更讓他們無法忍受的,是他們離開以後,希特勒本人占據了他們的房子。
和電影裡面不同的是,上校一家並不是直接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事實上,薩爾茲堡地處奧地利北端國境線上,正是和德國接壤的一邊。所以真正的馮·特拉普一家是裝做去義大利旅行,坐火車然後徒步越過阿爾卑斯山離開奧地利的。
1938年上校一家人到達了美國。從此之後的十八年間,他們全家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舉行巡迴演出,為了以家庭為重,漸漸長大的孩子們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暫停。瑪麗亞堅持全家人無論何時都要在一起,即使是已經成家的孩子們也不例外。而每當到達一個新地方時,瑪麗亞總要讓全家至少訪問一個修道院。她似乎總是在上帝給予她的執意和她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之間無法做出選擇,這也使她常常對孩子們發火。
1947年5月30日,馮·特拉普上校去世了。孩子們再不想四處奔波,他們逐漸地離開了演唱團,在1956年,馮·特拉普家庭演唱團終於解體了。他們在 Vermont 州的 Stowe 鎮買下一個舊農場,合力建造了住房,一起照顧農場。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樣的收入不夠養活全家人,所以當家人外出演出的時候,他們就把農場租給到當地滑雪的人。後來,他們索性把農場改成了旅館。
在一次表演中,因為少了一件樂器,在等待拿來樂器的時候,為了不空場瑪麗亞給觀眾講述了馮·特拉普一家的故事。當那場音樂會結束的時候,一個人到後台告訴瑪麗亞她應該把這么精彩的故事寫成書。瑪麗亞覺得她還是比較適合講故事,於是那個人便提出由瑪麗亞講述,他執筆寫馮·特拉普家的故事。這就是《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由來。這本書於1949年出版了。
1956年,一個德國電影製片人找到了瑪麗亞,他要以一萬美元的價格買下書的版權。瑪麗亞問了她的律師,律師告訴她她應該抽成而不是一次性賣掉。可是,德國製片人告訴瑪麗亞,德國法律不允許德國公司向外國人付抽成,而當時,瑪麗亞已經是美國公民。瑪麗亞相信了他的話,於是她賣掉了《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一書的版權。
那個德國製片人不光是以末須有的法律欺騙了她,幾星期之後,他又打電話給瑪麗亞,說如果瑪麗亞肯接受九千美元,他可以馬上把錢給她。因為急需用錢,瑪麗亞答應了。
於是,電影《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Maria's story, Die Trapp Family) 於1956年在德國成為空前賣座的電影。因為電影是如此成功,在1958年德國又製作了續集,《馮·特拉普一家在美國》(Die Trapp Family in Amerika)。這兩部電影成為德國二戰以後最成功的電影。
在1956年,好萊塢的派拉蒙電影公司(Paramount Pictures)買下了《瑪麗亞的故事--馮·特拉普家的故事》的美國電影版權。一個百老匯製片人看了電影,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做成一部絕好的音樂劇,他於是也和德國製片人簽了合同,而且,他主動要求給瑪麗亞0.006%的抽成,這是瑪麗亞意想不到的,她欣然接受了。
這位百老匯製片人是 Richard Halliday,他的妻子,就是第一個在百老匯上飾演瑪麗亞的 Mary Martin。他們原本打算採用馮·特拉普家唱過的歌曲,但是希望再加一首瑪麗亞的獨唱,於是他們找到了當時美國音樂劇界的最佳拍當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但是,Rodgers 和 Hammerstein 認為馮·特拉普一家唱的奧地利民歌與他們的風格不合,他們更願意做副製片人,然後著手編寫所有的歌曲。
在 Rodgers 的自傳里他提到寫《音樂之聲》的過程:「我們認為這出戲不但要寫出真實的人物,更要保留他們的背景。『音樂之聲』是戲里出現的第一首歌,是揮舞手臂歌唱自然和音樂的歌曲;『Do-Re-Mi』是瑪麗亞給孩子們的第一堂音樂課,也是她試圖接近孩子們的結果;『我最喜愛的東西』(My Favorite Things) 是一連串的最簡單又最惹人欣喜的事物,這首歌有一點民歌的風味;『孤獨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 和音樂『漣恩德拉』(Laendler) 都是由奧地利阿爾卑斯山上景色引發的靈感;『翻越每一座山脈』(Climb Every Mountain) 則是為了給離開修道院的瑪麗亞鼓氣,而且這首歌在後來也成為全家人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祖國奧地利的音樂。」
雖然 Rodgers 並沒有為寫《音樂之聲》的歌詞而飛到維也納去體驗生活,但是他對待劇中的歌曲還是相當認真的。為了劇中修道院中的拉丁文贊美詩,他特地詢問了紐約的女修道院院長,並且到紐約聽了她們的演唱。而大多數都認為是奧地利民歌的「雪融花」(Edelweiss),其實也是 Rodgers 和 Hammerstein 合作的結果。而且,事實上,這是 Hammerstein 所作的最後一首歌。那時 Hammerstein 已經知道自己未來的日子所剩無幾,所以,歌里顯出的對祖國的熱愛,也可以說是他最後的心聲。
1959年11月16《音樂之聲》在紐約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因為當時 Mary Martin 已經很有名氣,該劇在公演之前就已經賣出了兩百萬美元的戲票。雖然對音樂劇的評論有好有壞,但是觀眾對馮·特拉普一家的熱情有增無減。《音樂之聲》在百老匯一共演出1443場,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獎(Tony Awards),他們灌制的錄音也售出了三百萬之多。
在音樂劇公演沒有多久之後,作家 Ernest Lehman 就開始找手把《音樂之聲》改寫成電影。在這之前,他曾成功地把音樂劇《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和《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搬上舞台,所以當時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 的總裁 Dick Zanuck 同意由他來寫劇本。事實上,由於當時福克斯公司拍攝的電影《埃及艷後》(Cleopatra) 耗資巨大而沒有票房,如果沒有後來的《音樂之聲》,福克斯公司很有可能會做不下去。
接下來 Lehman 和 Zanuck 找到了 William Wyler 做導演。他曾經拍過經典影片《呼嘯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和《羅馬假日》(Roman Holiday)。可是 Wyler 本人並不喜歡《音樂之聲》,他雖然接下了任務,但是並沒有開始工作,據說,當 Lehman 把第一稿交給 Wyler 的時候,他沒有做任何改動,這對一個認真的導演來說是不可能的,所以當時 Lehman 就明白他准備離開這個項目。果然,不久 Wyler 就宣布他要去拍另一部電影而放棄了《音樂之聲》。(雖然 Wyler 本人並不承認,但是普遍的觀點是他私下把《音樂之聲》的劇本交給後來的導演 Robert Wise。)
Robert Wise,是唯一連得兩次雙項奧斯卡的人。他首次導演並製作的《西城故事》讓他得到了最佳導演獎和最佳影片獎,然後,《音樂之聲》又再次讓他拿到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
事實上,整個馮·特拉普別墅的內部,包括其巨大的舞廳,都是在福克斯公司的工作室里修建並設置的。因為很得意舞廳的豪華和美麗,電影拍攝完之後,福克司公司沒有把它拆毀,而是捐給了好萊塢博物館。
曾經因《西城故事》而得過奧斯卡獎的 Boris Levin 負責做場景設計和聲音布置。他設計的修道院內院是如此精確,連在薩爾茲堡做「音樂之聲之旅」的導游都以為電影是在修道院拍攝的。
設計服裝的 Dorothy Jeakins 為了這部電影費煞苦心,導演 Wise 要求孩子們的衣服要盡量簡單,因為他不想讓孩子們太過可愛而讓觀眾忽視了更重要的東西。事實上,這也是他在整部電影里極力要做的。因為當時人們在聽說了這部電影的題材之後,都認為電影一定會用孩子的天真可愛來嘩眾取寵,這也包括了後來扮演馮·特拉普上校的 Christopher Plummer。(據說他曾經用四天的時間和作者 Lehman 一起改動了劇本,使得上校的性格更加合理完整。)
Dorothy Jeakins 是好萊塢當時最好的服裝師,她的設計以保留原味出名,《音樂之聲》的服裝也是如此。Jeakins 和她的助手 Pia Arnold 翻閱能找到的所有資料,從海軍制服的扣子,到瑪麗亞初到上校家時手裡提的袋子,無一不是有真實背景的。為了修女的服裝和頭巾式樣,她還跑到洛杉機的修女院詢問院長。等到演員已經訂下來之後,Jeakins 和導演 Wise 見了每位演員,並且向她們徵求意見,演瑪麗亞的 Julie Andrews 一向欣賞 Jeakins 的眼光,對她提供的服裝全部接受了。
負責舞蹈設計的是夫妻組 Marc Breaux 和 Dee Dee Wood。他們曾經為 Julie Andrews 設計過電影《瑪麗·波品斯》(Mary Poppins) (這也是首次參加電影演出的 Julie Andrews 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電影)做過舞蹈設計。他們和導演一起商訂了人物的性格,就帶了幾名助理到練習室里,由 Saul Chaplin 做鋼琴伴奏,設計出了符合角色和音樂節拍的舞蹈。
Breaux 和 Wood 設計的「漣恩德拉」(Laendler),是在舞會中瑪麗亞和上校跳給孩子們看的一小段舞,他們參照了奧地利的民間舞蹈,加了自己的步法,設計出了十分輕快而且和音樂配合的天衣無縫的舞蹈。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就連木偶劇里木偶們的舞蹈也是他們的傑作。
還有一位值得一提的人是 Marni Nixon,她在《音樂之聲》里扮演索菲亞修女 (Sister Sophia,幾位修女一起唱「瑪麗亞」的時候,她是那位喜歡瑪麗亞的金發年輕修女)。雖然這是她唯一出現在鏡頭前面的電影,但是,事實上,她曾為多個十分出名的音樂劇改編的電影中的女主角配唱:《國王與我》中的 Deborah Kerr,《西城故事》里的 Natalie Wood,還有最出名的《MyFair Lady》里的奧黛利·赫本(Audrey Hepburn)。薜澇骸B昀鮁強峙倫約憾隕閑5母星榛嵩較拊繳睿
③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簡介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④ <<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的簡介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故事梗概:
22歲的瑪利亞是一個薩爾斯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她要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茲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導。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融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融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的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⑤ 《音樂之聲》屬於什麼劇種
《音樂之聲》最初指的是音樂劇《音樂之聲》,於1959年問世,由音樂劇大師理查德·羅傑斯和奧斯卡·漢姆斯特恩二世根據《托普家族的歌手》改編,至今已有近60年歷史。後來大家熟知的電影《音樂之聲》是美國音樂片巨匠羅伯特·懷斯在1965年的電影作品,此電影還榮獲了第三十八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最佳配樂等五項大獎。
音樂劇《音樂之聲》有諸多版本:
羅傑斯版
1959年,電影導演文森·唐納修(Vincent J. Donehue)將崔普的故事介紹給百老匯夫妻檔:製作人理查·哈勒岱(Richard Halliday)和女演員瑪莉·瑪汀(Mary Martin)。兩夫妻對這故事十分有興趣,在從德國電影公司那兒取得版權後,開始計劃重新創作一部全新的音樂劇。這出音樂劇打算以崔普一家的著名演唱歌曲為主軸,其中插入幾首創作歌曲,於是哈勒岱夫婦找上理察·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協助。經過一年准備,《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正式上演音樂劇上演後造成轟動,不但連續演出1443場,1960年該劇還贏得了包括最佳音樂劇在內的六個托尼大獎。1963年6月15日《音樂之聲》風光下檔,並被英國、澳洲等地重新改編,登台上演。原劇下檔30多年後,1998年又曾登上百老匯舞台。
倫敦新版
1981年,在製作人蘿絲·泰勒(Ross Taylor)請求之下,佩托拉·克拉克(Petula Clark)同意主演在倫敦西區劇院的阿波羅·維多利亞劇院(Apollo Victoria Theatre)重新登台的《音樂之聲》。雖然1981年佩托拉·克拉克已經51歲,但其飾演的女主角讓所有的劇評一致贊揚(該劇也成當時英國劇院史上票房最好的作品)。崔普本人也出席該劇首演,並描述克拉克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瑪麗亞」。
韋伯版
從2006年11月開始在倫敦帕拉丁劇院(London Palladium Theatre)駐演就一票難求、好評如潮,不斷打破記錄。直到2009年2月21日閉幕演出為止共演出954場,吸引了超過200萬的觀眾。2009年7月該版本的演出在英國開始了為期106周的巡演,超過150萬名觀眾觀看。無論是電影,還是音樂劇,《音樂之聲》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尤其是劇中的多首插曲,早已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藏和回味的經典之作。2014年,韋伯版《音樂之聲》來到中國開啟全國巡演。
⑥ 音樂之聲電影引入中國是哪一年
1965年5月
⑦ 美國電影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
中國引進的第一部進口分賬大片是1994年11月12日上映的哈里森·福特的《亡命天涯》
在這之前也並不是沒有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只是播映方式是購買而不是分賬
至少在1990年以前我就在電影院觀看過《霹靂舞》《第一滴血》《出水芙蓉》《音樂之聲》等影片
⑧ 《音樂之聲》的資料
1、《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 的泰斗 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五十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但是是1965年福克斯公司(Twentie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 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
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
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片
【語言】英文/普通話
【字幕】外掛中文
【評分】7.8/10 (19,087 votes)
【鏈接】http://www.imdb.com/title/tt0059742/
【格式】RMVB
【尺寸】720 X 320
【大小】3CD--624MB
【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主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爾(Christopher Plummer)
【簡介】
22歲的瑪利亞是一個薩爾斯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她要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茲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茲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導。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的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男爵生於1880年4月4日,扎拉(Zara),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婭生於1905年1月25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婭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婭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婭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婭,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婭。因為瑪麗婭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費爾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 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婭去世了,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
2、同名歌曲《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是電影《音樂之聲》的主題曲
作曲:查理德 羅傑斯
作詞:奧斯卡 漢默斯坦二世
主唱:朱莉 安德魯斯
歌詞:
THE SOUND OF MUSIC
My day in the hills
Has come to an end I know
A star has come out
To tell me it』s time to go,
But deep in the dark-green shadows
Are voices that urge me to stay.
So I pause and I wait and I listen
For one more sound,
For one more lovely thing
That the hills might say…
The hills are alive
With the sound of music,
With songs they have sung
For a thousand years.
The hills fill my heart
With the sound of music,
My heart wants to sing
Every song it hears.
My heart wants to beat
Like the wings
Of the birds that rise
From the lake to the trees,
My heart wants to sigh
Like a chime that flies
From a church on a breeze,
To laugh like a brook
When it trips and falls
Over stones on its way
To sing through the night
Like a lark who is learning to pray—
I go to the hills
When my heart is lonely,
I know I will hear
What I've heard before.
My heart will be blessed
With the sound of music
And I'll sing once more.
3、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三套節目音樂之聲 CNR-3
全新流行音樂頻率
和我們共同成長,記錄中國文化藝術發展道路的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三套節目,在與時俱進、改革開放的今天,以全新的面貌,提供面向全國50個以上城市的調頻立體聲。最高質量的流行音樂頻率,他的名字是-音樂之聲MusicRadio!
與國際接軌的流行音樂頻率
回歸廣播最基礎陪伴的特質,以及音樂性的節目廣泛被認同,這些都是近年來國際廣播市場上的操作主流,更是普遍被廣大聽眾所樂意接納的一種傳播趨勢;步入國際舞台的中國在北京即將舉辦奧運會的同時,全國最大的廣播媒體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將以音樂之聲MusicRadio全新流行音樂電台操作模式與國際廣播市場接軌。
覆蓋全中國的流行音樂頻率
廣電總局決定推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頻率覆蓋,定名為『503工程』,在計劃時間內,完成中央台在全國50 余個城市一、二、三套節目的覆蓋,覆蓋中國主要大中型城市。屆時中央台MusicRadio音樂之聲將成為全球華語市場上覆蓋面最廣的專業流行音樂電台。
非常專業的流行音樂頻率
精準緊扣最具消費力的受眾市場
MusicRadio音樂之聲以最流行的音樂型態提供整台風格,完全緊扣15-45歲最具消費力 受眾群收聽廣播需求,讓廣播廣告客戶的每一分預算,達到精準的廣告效益。
最符合收聽習慣的大區塊時段劃分
就一般流暢性音樂電台而言,聽眾將每天維持3.5小時左右的持續收聽;MusicRadio音 樂之聲節目將突破以往內地的廣播操作習慣,整體設計以18個小時為同一個節目風格呈現,欄目大區塊切割。將全天18個小時音樂節目,以2-3小時為單位,劃分為大區塊的8個時段,讓聽眾可以完整享受MusicRadio提供的音樂陪伴。
黃金比例的音樂類型
MusicRadio音樂之聲同時擁有系統龐大的音樂資料庫,搜集了從七十年代至今最受歡迎的大陸、香港、台灣、歐美、及亞洲地區流行歌曲,並依照最精準、最嚴格的專業判斷,分別灌錄 各種音樂比例類型的歌曲,灌錄歌曲為最新、最快的中外排行榜歌曲及曾是排行榜上的主流音 樂,以RCS強大的音樂管理功能,分門別類的歸納,做到更精準的選播及串連節目,用精彩節目 鎖定目標族群。
專業模塊化資料庫及節目操作
MusicRadio音樂之聲運用全球最成熟、專業的音樂電台操作模式,按目標聽眾的日常生活習慣,分析各種流行音樂比例,進而將流行、搖滾、到節奏藍調等多采多姿的音樂類型,依不同 的時段,劃定不同的流行歌曲比例,流暢的貫穿於人們一整天的作息里,在主持人簡短的談話 中,用最豐富的音樂知識向導您聆聽流行音樂,讓流行音樂更貼近你我的生活!
最貼近聽眾的操作模式
精挑音樂文化素養高的DJ群,節目中每小時僅以6分鍾的精簡談話,最深度的介紹每一首歌曲。除了提供流行音樂之外,還穿插小欄目,及精闢的各項信息,滿足聽眾全面需求。
節目定位
全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MusicRadio音樂之聲
標語:我要我的音樂!!
具體描述:全華語市場最專業的流行音樂頻率
受眾分析:
年齡:20歲~40歲±5歲
型態:中學生、大學生、白領階層、涉外員工、自由職業者等,喜好聽音樂,文化素養
高,追求時尚, 消費力及消費意願強。
節目覆蓋城市頻率(FM)
北京 FM 90.0、 上海 FM107.7、 廣州FM 87.4、 太原 FM 89.3、
拉薩 FM 96.1、 南寧 FM106.2、 銀川FM 99.7、 沈陽 FM 99.8、
杭州 FM103.2、 天津 FM 92.5、 南昌FM 87.2、 西寧 FM100.6、
廈門 FM105.2 、鄭州 FM104.1、 海口FM105.8、 濟南 FM 89.8、
石家莊FM105.1、合肥 FM 91.1、 青島FM 98.0 、西安 FM 90.0、
貴陽 FM107.3、 蘭州 FM 88.3、 長春FM 94.3、 哈爾濱FM95.8、
福州 FM 92.6、 長沙 FM107.0、 昆明FM 93.0、 成都 FM107.6、
南京 FM 98.9、 泉州 FM102.5、 珠海FM101.2 呼和浩特 FM99.1
網址及在線收聽:http://musicradio.cnr.cn 4:
廣東電台音樂之聲
廣東電台音樂之聲是一個高品味、全方位的專業音樂電台,其節目在突出欣賞性、娛樂性的同時,兼具新聞、體育、社會生活等各類資訊。它全天24小時播放,播出頻率為FM99.3兆赫、FM93.9兆赫、FM96.8兆赫,其覆蓋范圍除廣東省及港澳地區外,還覆蓋湖南、江西、福建、廣西、海南等省邊緣地區,電波覆蓋7200萬人口,同時,它還通過國際互聯網實現同步24小時實時廣播,使身處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們均可實時收聽到其精彩的節目。目前,廣東電台音樂之聲擁有"海印廣場直播室"、"流行前線直播室"、"東川名店運動城直播室""番禺百德中心直播室"四個國內先進的全數碼戶外直播室。廣東電台音樂之聲憑籍獨特的優勢,清新雋逸、雅俗共賞的節目風格,為聽眾展現了一個完美的音樂世界。據廣東省統計局、賽立信、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等單位近年來的多次調查顯示:廣東電台音樂之聲的收聽率在廣東眾多電台中一直名列前茅。
多年來,廣東電台音樂之聲懷著"開創廣播音樂新模式"的信念,以"音樂、娛樂、時尚、年輕"為宗旨,銳意改革,不斷求新,務求節目多元化,系列地滿足廣大聽眾日趨求新、求美的高品位聽覺享受,涌現了一批聽眾喜愛的精品節目,其中有:清新典雅、極具品味的《古典縱橫》、《美麗早晨》、《世紀留聲》、《大地行》;不遺餘力推動本地原創歌壇繁榮的《音樂先鋒榜》、《全球華語歌曲排行榜》;極受音響發燒友喜愛的《音響世界》;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娛樂性於一體,深受大眾喜愛的《天生快活人》;搜集最新流行樂壇信息、演繹時尚色彩的《愛一世音樂》、《音樂原動力》、《環球音樂放送》、《榮駿鍾情》等節目。廣東電台音樂之聲還是華南地區最具活力的電台,長期舉辦各類演出活動,如《春節聯歡晚會》、《星海黃河大型音樂會》、《中國音樂先鋒榜頒獎演唱會》等大型演出,更結合節目推出各類特色活動,如《陽光行動系列活動》、《經典老歌會知音》、《星CLUB-PARTY》等,均深受聽眾喜愛。廣東電台音樂之聲所經營的節目版塊和欄目豐富多彩,無論是常規的節目,還是形式新穎的戶外直播節目,不僅滿足了廣大聽眾需要,更為眾多廠商提供了產品企業宣傳的極佳機會和廣告投放選擇空間,他們竭誠為每一位客戶提供極具創意和完善、周到的廣告策劃、廣告製作以及收聽情況調查報告、產品推廣等系列配套服務。選擇音樂之聲投放廣告,價格實惠,服務周到,事半功倍。
廣東電台音樂之聲
地址:廣州市人民北路686號
⑨ 雪絨花這首歌的來歷
《雪絨花》(Edelweiss)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在影片中的相關內容: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軍官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瑞士。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之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和孩子們走上去與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在上校 的示意下奧地利觀眾都激動地與他們合唱了起來。
還有一次出現是上校彈著吉他為孩子們唱的,上校唱了一段,大女兒也唱了一段。
英語歌詞:
Edelweiss, edelweiss
Every morning you greet me
Small and white
Clean and bright
You look happy to meet me
Blossom of snow may you bloom and grow
Bloom and grow forever
Edelweiss, edelweiss
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
漢語歌詞:
雪絨花,雪絨花
清晨迎接我開放
小而白
潔而亮
向我快樂地搖晃
白雪般的花兒願你芬芳
永遠開花生長
雪絨花,雪絨花
永遠祝福我家鄉
(9)電影音樂之聲誰引進中國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雪絨花》(Edelweiss)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在影片中的相關內容: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軍官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瑞士。
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之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和孩子們走上去與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在上校 的示意下奧地利觀眾都激動地與他們合唱了起來。
2、創作經歷
1921年,漢默斯坦作詞的首部音樂劇《Always You》在百老匯上演,其後他繼續與製片人Otto Harbach和作曲家Jerome Kern合作多年,推出了多部音樂劇。
1943年,漢默斯坦開始與理查德·羅傑斯的合作,這將兩人均帶往事業巔峰,他們合作的代表作包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音樂之聲》等等。
1960年,在《音樂之聲》首演後不久,漢默斯坦因胃癌去世,《雪絨花》一曲成為其遺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雪絨花 (《音樂之聲》插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
⑩ 電影音樂之聲的作者
《音樂之聲》是由美國音樂劇的泰斗理查德·羅傑斯(Richard Rodgers)和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stein II)根據瑪麗亞·馮·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傳:《馮·特拉普家的歌手們》(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寫而成的。
《音樂之聲》於1959年11月16日在百老匯的魯德-方特恩劇院(Lunt-Fontanne Theatre)公演,成為50年代百老匯公演時間第二長的音樂劇。1965年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拍的電影版《音樂之聲》使它登上了世界舞台,受到全世界各個國家數百萬觀眾的喜愛。人類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音樂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
基本資料
【片名】The Sound of Music
【譯名】音樂之聲
【年代】1965
【國家】美國
【片長】174 Mins
【類別】音樂片
【語言】英文/普通話
【導演】羅伯特·懷斯(Robert Wise)
【主演】朱莉·安德魯斯(Julie Andrews)
克里斯托弗·普拉默爾(Christopher Plummer)
主要人物
馮·特拉普
瑪麗亞
麗薩
菲瑞克瑞
路易薩
寇特
碧姬塔
瑪塔
葛特兒
【獲獎記錄】
第38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剪輯、最佳配樂和最佳音響。
【劇情簡介】
22歲的瑪麗亞是一個薩爾茨堡修道院里的志願修女,但是,她活潑好動和熱愛自然的性格卻總是讓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煩。修女院里的阿比斯院長覺得她這樣的活潑的性格不適合僧侶生活。於是,當她接到馮·特拉普上校家尋求看護的請求,她決定讓瑪麗亞去,也藉此讓她探索出真正的生活目的。
瑪麗亞到達馮·特拉普家,發現他是一個有七個孩子的鰥夫,長期的海軍生活和亡妻的悲傷使他對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樣嚴格。很快,瑪麗亞就明白了以前那些看護離開的原因,原來是孩子們得不到父親的關愛,總是用捉弄看護來吸引父親的注意。
上校要求瑪麗亞也像他一樣嚴格,但是瑪麗亞沒有聽從,而是用她天生的溫柔和善良贏得了孩子們的友好。趁上校不在的時候,她用窗簾給每個孩子逢制了游戲服裝,帶領他們到市場遊玩,在美麗的阿爾卑斯山上野餐,還教會了他們唱歌。孩子們原有的拘禁和憂郁漸漸地被音樂和笑聲代替了。
不久上校回家了,還帶回了孩子們喜歡的麥克叔叔和孩子們不甚喜歡的,上校的女朋友,男爵夫人。上校對瑪麗亞的做法十分不滿,可是當他聽到孩子們為男爵夫人唱歌的時候十分感動,因為瑪麗亞把從他亡妻之後家裡就不再有的音樂又帶了回來。瑪麗亞還和孩子們一起准備了一場木偶戲,上校為瑪麗亞可以感染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了。
幾天之後,上校和男爵夫人一起舉行了一場盛大的舞會,孩子們在舞會中也有歌唱表演。在舞會中,瑪麗亞給孩子們示範奧地利的民間舞蹈「漣恩德拉」(Laendler)。出乎意料的是,上校走過來和瑪麗亞共舞,舞蹈最後他們互視對方,他們之間的愛意一目瞭然。這些,都被男爵夫人看在眼內,當晚,她勸瑪麗亞回修道院。瑪麗亞恐怕自己對上校的感情會越限越深,於是,她悄悄地離開了。
瑪麗亞走了之後,男爵夫人用盡辦法討孩子們的歡心都沒有成效。當孩子們得知上校要和男爵夫人結婚的消息後,他們更加難過。他們到修道院找瑪麗亞卻沒能見到她。瑪麗亞向阿比斯院長坦白了她對上校的愛情和對生活的不知所措,阿比斯院長告訴她要有骨氣勇氣,哪怕翻越世界上的每一座山峰也要找到自己的真愛。於是,瑪麗亞回到馮·特拉普家裡。 瑪麗亞回來之後,男爵夫人發現她已經無法挽回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感情,她主動退出了婚約,上校和瑪麗亞互訴衷腸,很快地,他們就結婚了。
可惜,他們的生活並沒有從此就永遠幸福快樂。當他們還在度蜜月的時候,德國納粹佔領了奧地利。當他們趕回薩爾茨堡,發現到處已經是納粹旗幟橫行了。他們不在的時候,負責照顧孩子們的麥克叔叔幫他們注冊參加了薩爾茨堡音樂節(Salzburg Festival)。上校一回到家裡,就接到了納粹發來的電報,要他立即到納粹海軍報道。一向痛恨納粹的上校決定帶領全家人離開奧地利。當他們晚上離開別墅的時候,被早就躲在門外監視他們的納粹攔住了,於是上校解釋說他們離開是為了參加希爾斯伯格節演出,並拿出節目單作為證據。在納粹的陪同下,他們來到了會場,演出了孩子們准備好的歌曲。在這時,上校和瑪麗亞演唱了《雪絨花》,歌曲里對祖國奧地利的熱愛之情濃郁深厚,不顧旁邊持槍的納粹守衛,在場的觀眾也跟著上校一起唱完了《雪絨花》。
演出之後,趁著頒獎的時候上校一家人逃離演出現場,納粹一路追到修道院里,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後面,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
影片清新有致,細膩感人,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
電影《音樂之聲》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
特拉普(Georg Ludwig von Trapp)男爵1880年4月4日生於克羅埃西亞沿海小城扎達爾(Zadar),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父親是海軍上校,他也想獻身海軍事業,所以參加了皇家海軍學院。當他還是一個年輕的海軍上校時,就被任命為U6潛艇的指揮。一戰時,一艘法軍潛艇被特拉普的潛艇擊沉。1918年,國王約瑟夫一世提升他為海軍少校。 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失去了海岸線,不再需要海軍。特拉普上校不僅失去了職位,還在1924年失去了他的妻子,留給他7個孩子照顧。
瑪麗亞生於1905年1月26日。在她大約兩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她的表姑成了她的養母,她們住在維也納郊區的一個小房子里。 她受到了嚴格的教育,上完三年高中後,進入了四年的國立師范學院。 瑪麗婭原來是社會主義者和無神論者,但是在大學期間,一位著名的神父開始給她布教,改變了瑪麗亞的生活和信仰。 瑪麗亞加入了薩爾茨堡的修女山修道院,成為一個修女。修道院決定讓瑪麗亞離開一年,到特拉普男爵家作女家庭教師,照顧他的一個患風濕熱的女兒。
一年後,孩子們要求他們的父親設法留住瑪麗亞,他們甚至建議他應該娶她。「我不知道她是否喜歡我!」男爵回答說。於是孩子們自己去問瑪麗亞。瑪麗亞說:「是,我喜歡他。」他們訂婚了。她再也沒回修道院作修女,於1927年11月26日嫁給了男爵。 特拉普一家又新添了兩個女兒。
1935年,瓦茲內神父走入了他們的生活。他使音樂成為他們一家的愛好。他們自然清新的嗓音和純美的歌聲使他們在1935年的薩爾茨堡音樂戲劇節上獲得了合唱比賽第一名。他們曾在大蕭條時期失去了所有的錢財,此後他們被邀請做歐洲巡迴演唱會。
1938年,希特勒入侵奧地利,特拉普寧可丟掉物質財產,也要留住尊嚴。他們離開了薩爾茨堡市郊的別墅和一切財產,前往美國。
1938年9月,他們到達紐約。途中第10個孩子出生了。瓦茲內神父也和他們同行到美國,在他的指導下,唱歌成了他們的職業,特拉普家庭合唱隊漸漸揚名。 二戰後,特拉普一家建立了一個音樂慈善組織:特拉普家庭奧地利救濟社,為祖國奧地利發送了無數食品和衣物。
1941年,特拉普在佛蒙特的一個鄉村裡買了一個大農場,這兒和他們思念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風光相似。他們給他們的房子取名為「一顆丹心」。
1947年5月30日,特拉普去世,被安葬在房子後院的家庭墓地里。當他們結束了20多年、30多個國家的演唱生涯時,他們把他們的奧地利式大木屋改成了客店。可惜1980年12月,它被一場大火燒毀。他們立即決定重建。特拉普家新木屋的設計很現代,但仍保留了以前的味道。 1987年3月28日瑪麗亞去世,被安葬在墓地里他的丈夫旁邊。
本片在當年成為打破了影史上最高賣座紀錄的歌舞片,這部經典巨作曾獲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樂、最佳音響、最佳影片剪輯五項大獎,被譯成3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國上映,片中美妙的音樂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的譯名在各地大相徑庭:在中國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台灣地區譯名則是《真善美》;在葡萄牙,是《心靈深處的音樂》;在西班牙被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它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不同,音樂卻同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