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阿依妞妞在彝族語言里是什麼意思
阿依是愛稱 妞妞就是名字,在彝族話裡面經常拿來形容可愛的美麗的妹妹或表妹,
就像 尼莫阿妞 就是統稱妹妹!
㈡ 電影中的小孩的台詞是阿妞喜歡宗借,是哪部電影
懸崖上的金魚姬
崖の上のポニョ (2008)
又名: 崖上的波妞 / 崖上的波兒 / 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 懸崖上的Ponyo / Ponyo on the Cliff導演: 宮崎駿
編劇: 宮崎駿
主演: 奈良柚莉愛 / 山口智子 / 長島一茂 / 天海祐希 / 柊瑠美 / 更多...
類型: 動畫 / 奇幻 / 冒險
製片國家/地區: 日本
語言: 日語
上映日期: 2008-07-19(日本)
片長: 101 分鍾
㈢ 彝族語里阿依阿干是什麼意思
阿呷嫫是一個女孩子的名字,一般女孩子名字後面都會加上一個嫫字,男孩兒名字後面都會加上一個惹字,彝族人通常都會聽到名字也就知道此人為男性還是女性,在彝族的一些支系裡邊,老大的女兒叫阿依嫫,老二叫阿呷嫫!這首音樂我也不是很熟悉,你可以網路「彝族」吧里,尋問一下,相信很快能得到答案!
㈣ 彝族的諾蘇阿衣啥意思
諾蘇,彝族中人數最多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大小涼山、 雲南部分彝族地區,「諾」意為「黑」或「主體」,「蘇」和「濮」都帶有「人」之意。
阿依(不是阿衣)是彝族女孩,在家中排老大的稱呼。老二叫阿呷。
㈤ 有人知道這是什麼電影不
這類電影都不看的,居然不是港產片
㈥ 經典彝族歌曲有哪些
阿惹妞,阿依阿芝,阿依阿佳,南歸等山鷹組合的歌曲。
㈦ 彝族有哪些歌手
吉克雋逸 何潔彝人製造 楊學進 楊學良 南彝組合 彝舞陽光 山鷹組合 阿魯阿卓 阿木 阿夏組合 曲比阿烏 奧傑阿格 爾吉阿呷 阿四龍組合 吉木喜兒 蘇都阿咯 俄木果果 阿魯長青等.
1.吉克雋逸,女,彝族,1988年生,四川省涼山州甘洛縣人。面容姣好,皮膚黝黑,身材高挑。2009年,以名為:王雋逸,參加09快樂女聲廣州賽區30進20遺憾淘汰。
阿魯阿卓出生於烏蒙山大山深處,媽媽是數學老師。1999年夏,阿魯阿卓在「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歌手大賽」中獲三等獎。2000年夏,在南寧參加「國際民歌節」獲最佳歌手獎。
不滿十八歲的阿卓穿著彝族服裝,唱著《山路十八彎》、《我愛烏蒙唱烏蒙》以流行唱法第一名的好成績走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進校後,她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馬秋華,並經常得到音樂家金鐵霖的悉心指點。在軍藝大三期間,她參加文化部首屆新人新作大賽獲第二名。大四時,阿魯阿卓又在全國第七屆聲樂大賽中獲通俗唱法第二名。
㈧ 秦浩的電影《阿依美格》開機 關注山村留守兒童
12月22日,由中翼文化產業(北京)有限公司,馬邊彝族自治縣文廣新局、華彩東方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樂山嘉視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導演東方一茗執導,劉勁、馬子俊、安亞平、梁藝馨、馮昊 、秦浩等眾多實力派演員傾情加盟的電影《阿依美格》在馬邊彝族自治縣正式開機。馬邊彝族自治縣文廣新局局長田富貴出席並講話。
作為當地政府扶持和關心的影視文化產業項目,旨在更好的推廣少數民族的古老文化和兒童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用電影的鏡頭帶觀眾了解和感受農村兒童內心深處的喜怒哀樂,馬邊彝族自治縣文廣新局局長田富貴說。
據導演兼編劇」東方一茗「介紹,「阿依美格」原是當地少數民族的一種節日信仰,在這個節日里可以驅趕惡魔來保護自己。此次拍攝電影《阿依美格》是想通過鏡頭和真實的生活體驗去鼓勵山村孩子超越自我,實現他們心中的夢想和願望。而片中的女一號「曲別星兒」將會承載著孩子們的希望跨越極限實現自我。
據悉,影片取景地多數在深山裡的村寨,山路曲折難行,路途遙遠,攝制組每日長途跋涉只為用最真實的場景去詮釋深山裡的故事。另外,此次影片拍攝,導演組特意邀請的都是資深朴實的表演藝術家和最適合的青年(兒童)演員。演員在與當地孩子的交流同時,讓鏡頭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提升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和關愛。
㈨ 彝族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達體舞和獨舞兩類,其中多為集體舞,如「跳歌」、「跳樂」、「跳月」、「打歌舞」和「鍋庄舞」等。動作歡快,節奏感強,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的歌曲有:史詩歌、情歌、喜歌、風俗歌——內中又有喜酒歌、叫魂歌、送鬼歌、巫師調等多種曲調;從名目上分,歌曲有俄、雅、左、格等。「俄」是唱的意思,可以在各類場合中演唱,氣氛較為輕松隨意;「雅」是一種獨唱山歌,演唱者一般為男女青年,多為觸景生情;「左」是一種婚禮歌,在舉行婚禮大夜晚,由主客雙方各出兩名歌手邊舞邊唱;「格」是一種悼念死者時或祭祖活動時的規定動作,畢摩用酒或水澆到燒紅的烙鐵或炭塊上,同時念念有詞,將需要供奉的祭品或需要解除的東西在升騰的水蒸氣中晃一下,有時候是中邪的人從澆過水的烙鐵或炭塊上跨過,意為消除物或人身上不幹凈的東西。所念的詞非即興創作,有許多世代相傳的手抄文本,視不同用途擇而頌之;「畢」是指彝族畢摩在進行宗教活動時念誦經文的行為。音樂則有歌舞音樂、口弦音樂、吹葉子音樂,其中也各有許多曲調。此外,還有多種樂器:月琴是彝族最喜愛的樂器之一,弦普遍為兩根,具有較強的藝術表現力;口弦是用竹質、銅質製成形狀像竹葉的簧片,在中間有一簧舌,靠控制呼吸來調節音色;「瑪布」是彝族獨特的樂器之一,其吹奏特點是利用鼻孔吸氣,讓鼓腮連續不斷送氣,可模仿嬰兒啼哭,鳥雀鳴唱;葫蘆笙和嗩吶,多用於吹奏彝族民歌和曲調。涼山彝族音樂風格古樸,品種繁多,民族特色鮮明而濃郁。民間音樂中的民歌和民間文學關系密切,很多普遍流傳的抒情長詩,如《阿莫尼惹》、《阿依阿呷》、《阿惹妞》、《阿絲牛牛》等。都是用歌曲形式傳唱的。除敘事性的歌曲外,有結婚時唱的歌曲如《惹打》,火把節唱的歌曲如《都火》、勞動時唱的歌曲如《犁地歌》、《牧學歌》等。此外還有山歌,如布拖高勝山歌、兒歌等。彝族民歌因地區的不同,其風格也有差異。涼山南部地區的民歌高亢激越,中西部地區的民歌輕柔優美,東部依諾地區的民歌敦厚朴實。過去的彝族民歌,總的說來給人以壓抑低沉之感,但其樸素優美的民族、地區韻味十分鮮明。民間器樂不是供作伴奏,而是獨立發展,自成系統。引人注目的是它展示的歷史時空跨度極大。常見的有口弦、月琴、馬布、葫蘆笙、胡琴、彝簫、豎笛、嗩吶等。此外,吹木葉,即以一片樹葉來吹奏樂曲也是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音樂。口弦和月琴十分普遍,幾乎所有的婦女,無論老幼,襟前都掛著一付口弦,隨時可以演奏。口弦是一種獨特而簡易的樂器,由幾片長約七八厘米的薄簧片組成,有竹片和銅片兩種,最少的兩片,最多的達五六片。竹製的音色深厚、低沉。銅制的音色清脆、秀麗。吹奏時以手指撥動黃片,利用口腔共鳴變化音色。簧片除發出本音外,還發出十分優美的泛音,構成音樂較寬的曲調。月琴多為中青年男子喜愛,其中不乏優秀的民間月琴手。50年代,涼山彝族姑娘沙瑪烏芝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奏的月琴.受到熱烈贊揚。 涼山彝族的民間舞蹈往往和歌唱、器樂的演奏分不開。民間舞一類是產生於生產勞動中的舞蹈如蕎子舞、包穀舞、織氈舞等,大多是模擬勞動動作和表現生產過程。另一類是在節日或在婚嫁歡樂場面中常見的舞蹈如跳鍋庄、跳「都火」、對腳舞、被氈舞、蘆至舞。有的表現耕牧的勤勞。豐收的歡樂,有的表現征戰的勇敢、愛情的追求。雲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復雜,音樂也各有特色。流傳在紅河地區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葯腔、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的一種大型多段套曲,多為男女在「吃火草煙」這類交際習俗活動中演唱。它的歌詞用漢語,篇幅長大、結構復雜、演唱形式多樣,在我國民歌中亦非常罕見。其中,歷史源遠流長、旋律優美動聽、演唱別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於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至於貴州的彝族民歌形式多樣且帶有地域特色,民間常按大、小的分類觀念劃分為山上唱的和家裡唱的兩類,前者主要包括歌會、歌節上按一定程式對唱或獨唱的「曲谷」和用漢語唱彝歌的「霎叉」,後者包括婚禮各環節伴娘考問接親人的「罵挪」、「搓果朴」、「魯果朴」,賓主互祝的「魯外」,新娘出嫁前的「曲介」等婚禮歌,以及統稱「褃合」的喪事歌、敘唱民間故事和歷史神話傳說的「走谷」等等。彝族人民個個能歌善舞,有載歌載舞的歌舞和以樂器伴奏的樂舞兩類。前者最著名的如「打歌」、「跌腳」等,節奏鮮明、音調明快;後者因伴奏樂器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較具代表性的有「跳樂」、「煙盒舞」等。1950年代以來,彝族地區又出現由敘事歌發展而來的說唱「甲蘇」和「四弦彈唱」,以及音樂源於民歌、歌舞曲和器樂曲的彝劇。這些新的藝術樣式大大豐富了彝族人們的音樂生活,並使彝族的傳統音樂煥發新的光彩。彝族的民歌音樂存在三個色彩區:四川涼山和雲南寧蒗的大小涼山,雲南的中、南、北部,貴州六盤水地區和畢節地區。涼山彝族的山歌稱「丫」或「丫合」,獨用假聲或小嗓的高腔唱法,調式常有交替或游移現象。由於當地生產力低下、群眾的生活非常困苦,傾訴悲慘生活、渴望自由的「撒朱合」(訴苦歌)山歌非常多。此外,涼山彝族的敘事歌、婚嫁儀式過程中的「媳諧尼幾」(婚嫁歌),以及由「阿冉妞」作為特有歌頭詞句貫穿的「古朱合」(情歌)等歌種,也很有代表性。其中,意為「媽媽的女兒」的《阿莫里惹》,敘述歷史的創世史詩《勒俄特依》等長篇敘事歌,也都是彝族民間文學中的傑作。從彝族民間藝術中開出的涼山歌舞之花,不僅在中外舞台上一展輝煌,而且在現代生活中遍地開放。今天,在涼山城鄉經常可以看到男女老少手拉著手,踏著民族風味的節拍,歡樂地跳著達體舞。達作是彝語的音譯,意為踏地舞或腳踏舞,是在傳統的彝族歌舞基礎上編創而成的一種集體舞蹈。動作簡練明快,音樂悠揚流暢,鄉土氣息濃郁,時代色彩強烈。80年代一經形成,迅速普及全州並以大西南民族交誼舞的態勢,很快向州外、省外推開。在94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上來自國內外的客人和彝族同胞手拉手,圍著一堆堆青火.跳在一起,融為一家,場面熱烈壯觀,氣氛親切感人。
㈩ 彝族有哪些傳統故事
彝族火把節的來源故事
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稅。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稅,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稅人思惹阿比打死了。
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里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
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
(10)彝族電影阿依阿妞的經典圖片擴展閱讀:
彝族人的眼裡,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著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著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
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著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著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