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欣賞莫扎特的音樂
對音樂說不出所以然,欣賞莫扎特的音樂就要先去了解莫扎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是什麼風格的音樂家 或者說去了解創作這首曲子背後的歷程,最後再去欣賞這首曲,或許你的心裡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B. 關於莫扎特的電影,要最有名的一部
當然就是莫扎特傳,最出色最有名最值得一看的。當年得了多項奧斯卡獎的。
在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音樂傳記片《莫扎特》一舉奪得八項大獎,轟動了全世界,這一夜也被稱為「莫扎特之夜」。影片透過宮廷樂師薩列里的視角,折射出莫扎特的瘋狂天才。薩列里兢兢業業,但資質平庸,莫扎特才氣逼人,但不知天高地厚。妒火中燒的薩列里最終害死了莫扎特,但另一方面,他又是剛愎保守的維也納音樂界中惟一能領悟到莫扎特作品精髓的人,是莫扎特絕無僅有的音樂知己。兩人本可成為西方的俞伯牙和鍾子期,卻由於一方的嫉妒,最後雙雙以悲劇告終。嫉妒,這一人類最原始的陰暗心理,它毀滅掉了一段本應成為現實的人間佳話。
C. 莫扎特小夜曲賞析
莫扎特G大調弦樂小夜曲賞析
該曲是十八世紀中葉器樂小夜曲的典範,莫扎特於 1787 年8月24日 在維也納完成,最早為弦樂合奏,後被改編為弦樂五重奏和弦樂四重奏,尤以弦樂四重奏最為流行,莫扎特一共寫過13首小夜曲,這首可以算是他小夜曲最著名的一首。原本曲子的標題<Kleine Nachtmusik,eine>,意思是"小的夜曲",所以有些介紹會把這曲子稱作<小小夜曲>。
這首曲子原本有五個樂章,但是第二樂章的樂譜遺失了,變成現在所知的四個樂章.即使如此,這首曲子聽起來還是相當完整,絲毫無損其藝術成就.四個樂章分別是:
第一樂章: 快板,G大調,4/4拍,是奏鳴曲的形式,曲風華麗典雅。第一主題開門見山,以活潑流暢的節奏和短促華麗的八分音符顫音,組成了歡樂的旋律,其中充滿了明朗的情緒色彩和青春氣息;隨後是輕盈的舞步般旋律。
第二樂章: 行板,C大調,2/2拍簡潔的迴旋曲式,營造甜美的氣氛。音樂開頭樂隊奏出簡易、 動聽如歌的主題,旋律溫柔恬靜,猶如輕舟盪漾,充滿了綿綿情思。有一段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使人聯想到情侶在美麗花園里談情說愛的浪漫,還有中提琴的背景襯托,聽來相當愜意.
第三樂章:小快板,G大調,3/4拍,輕盈的小步舞曲,像情侶沉醉在自然美景中,翩翩起舞的歡樂。主題節奏鮮明,旋律流暢,充滿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樂章:迴旋曲,G大調,快板,4/4拍,曲調輕快,描寫幸福的情侶踏上歸途,全曲在最愉快的氣氛下結束。旋律明澈流麗,跳盪著無憂無慮的情感,象徵著幸福完美的愛情。 它在該樂章中共出現五次,每次都作了調性變化。最後仍重復這一主題,結束全曲。
此曲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任何管樂器,只是用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演奏出來的音樂悠揚悅耳,優雅清新,洋溢著一股難以形容的特殊魅力.
區別於歌劇,交響曲,協奏曲,奏鳴曲,小夜曲是用於向心愛的人表達情意的歌曲。起源於歐洲中世紀騎士文學,流傳於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旋律優美、委婉、纏綿,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式也有所發展。
莫扎特在這首小夜曲採用了民間音樂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間音樂的聯系,具有輕松活潑的特點。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動活潑的情緒,又具有寬廣、純朴的抒情性。它反映了18世紀末,處在被壓迫地位的德奧知識分子擺脫封建專制主義的羈絆,對美好社會和光明、正義人的尊嚴的追求。他的音樂風格具有誠摯、細膩、通俗優雅、輕靈、流麗的特徵,大都充滿了樂觀主義的情緒,反映了上升時期的德奧資產階級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
作者簡介:
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是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創作了22部歌劇、41 部交響樂、42部協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鳴曲、室內樂、宗教音樂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誕生在奧地利薩爾斯堡, 出生時風雪交加,3歲起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5歲開始作曲。據說在他還不會寫字的時候便已會作曲了,由其父親記錄他所譜的短小樂曲。莫扎特的父親宮廷樂師Leopold Mozart萊奧波爾德•莫扎特是一個小提琴家、管風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他所著的小提琴演奏教程,不僅在奧地利和德國,而且在歐洲其他國家都享有盛名。
莫扎特從三歲時就顯出了非凡的音樂天才,他時常走到鋼琴前面,按著琴鍵細聽,並努力彈出他曾經聽到過的音樂。有一次,莫扎特的父親和朋友一起回家,年方四歲的莫扎特正坐在桌旁,父親問他在做什麼,他說他正改在寫鋼琴協奏曲,當他父親把五線譜紙拿過來看時,激動得流出了眼淚,他對朋友說:「你看,這里寫的一切是多麼正確而且是有含義的啊!」
令人深感意外的是,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金光閃閃的寵兒此刻竟到處碰壁!神童已經長大,已不再是神童。昔日的神童消失了,盡管他的才華隨年齡成正比地增長,可現實社會卻無情地冷落了他。他不得不重新回到薩爾斯堡,而這樣一來,大主教當然更加刻薄地對待他。莫扎特的辛酸與窘境是任何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難想像的。
創作背景:
1781年6月,莫扎特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他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歷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這種舉動無疑極其大膽而英勇。因為,這意味著艱辛、飢餓甚至死亡。
列奧波爾德力勸他的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莫扎特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准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沖出牢籠的莫扎特定居在「音樂之都」的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可離生命的終點卻只有10年了。
莫扎特寫作之輕松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1787年10月的一天,莫扎特與歌劇《唐璜》的樂隊指揮庫查爾茲一起散步時說:「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的人是錯誤的。我確切地告訴你,親愛的朋友,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么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這首小夜曲是作者於1787年創作的,當時作者已經三十一歲,作者所創作的歌劇在近幾年大獲成功。所以作者寫出如此動人心弦的歡快旋律。
D. 小星星變奏曲(莫扎特) 鑒賞
音樂主題出自一首古老的歐洲民謠,這個主題的節奏與旋律單純質朴,莫扎特為它配上十二段可愛又富有魅力的變奏,樂聲一直自然而愉快的流淌著。
其歌曲主題浪漫而夢幻,由六個四分音符加一個二分音符組成了輕靈的旋律。成就了世界兒歌史上最奪目的皇冠。也成為了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文化的孩子們啟蒙教育中最經典的第一首兒歌。
(4)電影莫扎特音樂鑒賞擴展閱讀
《小星星變奏曲》為C大調作品第K. 265/300e由莫扎特於1778年所創作的鋼琴曲。原題直譯的意思為在法國歌曲《媽媽請聽我說》基礎上創作的12段變奏曲。
其變奏曲的第一段,後由英國女詩人Jane Taylor配以歌詞,成為廣為人知的《小星星》兒歌(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一閃一閃小星星)。
其全世界公認的權威版本由當代童話作家王雨然翻譯,孩子夢Childlike Dream企業策劃和研發,英國Legend Times集團公司旗下New Generation企業出版發行,並被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收錄,在全世界超過80個國家廣受好評。
E.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魅力賞析
電影《海上鋼琴師》的音樂魅力賞析
【 摘要 】電影《海上鋼琴師》是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創造的又一個電影奇跡。而電影的配樂是由同樣來自義大利的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內創作,這位偉大的作曲家不僅僅只是為這一部電影進行過配樂,他已經為全世界400多部電影做過配樂了。這其中就包括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等。作曲大師埃尼奧·莫里康一生擔綱製作的配樂不計其數,本文將在這里通過對《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的音樂賞析,來感受這位才華橫溢在世界享有頂級聲譽的義大利配樂大師的音樂魅力。
【 關鍵詞 】電影;《海上鋼琴師》;音樂賞析
0.引言
提起埃尼奧·莫里康的名字,肯定很多中國人都不認識。但是喜歡文藝電影的觀眾肯定看多由義大利導演朱塞佩·托納托雷導的「回家三部曲」——《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海上鋼琴師》、《天堂電影院》。這三部電影在各大文藝電影推薦的網站和帖子上長期占據榜首,一部好的電影其配樂一定要做的好,那怕是一部商業電影,能與電影故事情節緊密相連,幫助烘托出電影的氣氛,並營造出電影想表達的內容。那麼文藝電影在電影配樂上的要求就更加的苛刻,《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始終在圍繞著音樂這個話題的故事而創作的電影,對於電影音樂的配樂要求就可想而知了。
1.音樂下誕生的生命
看過《海上鋼琴師》的觀眾都知道,電影主人公是一位在船上出生的人。那時候的遠渡游輪在海上航行的時間長的要一兩年時間,也許電影主人公的父母就是在上了游輪以後相愛並生下了他,又也許是他們還沒有準備去迎接這個突然降臨的新生命,選擇拋棄了他。然後,被輪船上的鍋爐工人丹尼收留下來,因為沒有名字,剛好那年是1900年,所以大家就叫他1900.他這一生沒有離開過輪船,也沒有登上過陸地,這一生都是在倫船上度過。在他很小的時候,鍋爐工人丹尼根本沒有什麼時間照顧他和教育他,他每天都在輪船的地板上爬來爬去。輪船上其實就是一個微縮版的世界,上面有全世界的不同膚色的人類,他們還有高低貴賤之分。1900每天都在輪船上玩,看形形色色的各路人,看晚上輪船上的貴族舉辦的音樂會,在所有樂器之中他看上了鋼琴,也許是因為鋼琴的美妙多變的音色打動了他。他沒有老師,船長和樂手們不會讓他碰鋼琴,他只能蹭晚上沒人的時候才能去練習,白天耳濡目染,晚上實踐練習。終於有一天,他以自己高超琴技代替掉了輪船上鋼琴師,也從此開始了他傳奇的一生。
2.《海上鋼琴師》音樂分析
2.1主題音樂分析
(1)音樂與電影的風格
《海上鋼琴師》的主題音樂大部分都是爵士樂,很多時候都是即興演湊出來的。因為1900他沒有正式向老師學過,基本上走的都是野路子,所以經過他改動過的莫扎特的作品裡面加人了大量的其他音樂元素,比如布魯斯、鄉村等音樂元素。加人1900演湊技術上的靈動,使得電影裡面的鋼琴演湊很有感染力,連不懂音樂的人都會被帶入進去。埃尼奧·莫里康為這部電影創作的主題音樂《愛的旋律》,他與電影里其它的配樂之間毫無違和感,反而更加的相得益彰。這首曲子非常的深情和典雅,即批判了這個過於物質的世界,又表達了對真愛和自由的嚮往。
(2)音樂與人物的關系
《愛的旋律》的創作靈感來源於1900對自己心儀女孩的愛,該樂曲在影片中一共出現了十次,每一次都與影片中的主要人物有著密切的關系。動人的旋律表達了1900對女主的愛,即興演湊的畫面也讓觀眾知道了1900高超的琴技,更是讓這首主體音樂突顯了電影的主題。
2.2背景音樂分析
《海上鋼琴師》這部片子被譽為是20世紀最不能錯過的電影行列裡面,除了其傳奇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表演以外,電影原聲配樂的功勞也是不可小覷的,特別是對於一部文藝氣質非常濃厚的文藝片來講。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朱塞佩·托納托雷以深情飄逸的創作手法和細膩多變的曲風見諸,再配上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這部片子近乎完美了。
(1)藉助音樂塑造人物
整部電影在看的過程中讓人始終都處在享受音樂的狀態中,而導演也會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在加入新的角色時,幾乎都運用了不同的音樂形式或者不同的影月風格去卻分他們。比如,電影開頭不久鍋爐工丹尼抱著1900躺在吊床上的時候,吊床發出的叮當聲和雙簧管的簡單旋律,這樣的安排可以迅速的將觀眾帶入到影片里去,讓觀眾也感同身受到丹尼的落寞。
(2)藉助音樂營造氣氛
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表現力,一般琴身越大發出的聲音會越低沉,就像小提琴比大提琴音要高,還有Double bass,音非常的低,中國的二胡拉出來的聲音給人的感覺就是很悲傷的。導演就藉助了樂器的這個特點去營造影片的整個氛圍,比如,本片中著名鋼琴家莫頓上船去與1900斗琴時,在莫頓演湊完後,1900出乎意料的演湊了一首四手連彈的作品,那快速的節湊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隨後影片加入了以弦樂為主的交響樂,弦樂烘托氣氛的效果是非常強的,這一下子將影片的高潮宣洩出來了。
3.結語
《海上鋼琴師》作為一部經典的電影藝術作品,它的經久不衰離不開電影音樂。在這部電影里音樂不是主角,而是整部片子的靈魂。《海上鋼琴師》里的音樂魅力,已經遠遠超出了電影音樂本身的作用和價值。
F. 求 莫扎特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 的 賞析
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33)
神學家卡爾。巴特在談到莫扎特時說:「天堂里的天使們在頌揚上帝的時候,他們必定演奏巴赫的音樂,但是他們獨處的時候,必定演奏莫扎特。」要領略莫扎特音樂里的詩意、寧靜、甜美與和諧,這首降B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333)不容錯過。這首奏鳴曲是1783年莫扎特薩爾斯堡返回維也納的途中,在林茲創作的,它是作品編號425的「林茲」交響曲的夥伴,別名叫做「林茲」奏鳴曲。
如果說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最富典雅氣質,這里的第一樂章就最具有代表性。甜美和熱情的交替是這個樂章主要的情趣,而且顯得格外清純,絲毫不甜膩和造作。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舒緩、流暢的旋律超然脫俗,三段體的中部不太強烈的對比似乎隱藏著深深的渴望和欲求,但還是消失在寧靜的氛圍中。第三樂章迴旋曲的主題熱情奔放又不失典雅。迴旋曲的三個插段既有跌宕起伏的氣勢,也有不羈的個性,既與主題形成對比,同時又自然而然地把主題推向高潮,使其也達到了無拘無束的境界。
G. 電影莫扎特影評
天堂來的樂聲 ——《莫扎特傳》
和大多數紅旗下長大的孩子一樣,從小,就從課本里知道了有個名字叫做『莫扎特』,然而,對這名字背後其他的一切,我一無所知。
我本可以就這樣無知到底的,然而,那天,在一部《肖申克的救贖》里,安笛身陷地獄般的大牢,他打開擴音器,讓音樂飄飛在整個監獄上空,所有的犯人,聽得懂的,或者聽不懂的,那瞬間,都停下來,靜靜地伶聽。
那音樂也飄進了我的心裡,從前,我竟然不知道音樂可以讓人心醉,心醉,它純粹絕美得如一個由上帝從虛無中打造的女人,你只能被那光芒籠罩,卻無法勘透那隱藏其後的神秘。為此,我問人:
『音樂它為什麼可以這樣美?』
『因為它代表了無窮的未知,它比詩歌更接近世界的真相。』那個優雅的、曾經憤怒過的詩人,而如今,只懷揣著曾有的夢想,一心想與生活和解的中產階級優秀青年如是回答。
他最喜歡的正是那個莫扎特,莫扎特從不曾憤怒過,他的音樂是流水,從來不曾帶給人世半分的憂傷,他的音樂如小鹿在山間跳躍,又象清泉,溫柔而不流於細膩,美麗而不華貴,就象一個來到人間的天使,唱出的,只有歡樂!
我努力地想接近莫扎特,我想接近天使,我的原始願望原本很低俗,我是想通過天使來貼近那個優秀青年的心靈的。我以為那是顆有著游吟詩人靈魂的高貴心靈,我對音樂、詩歌的無知正如我那被多年鄉下塵土蒙蔽了的眼睛一樣,在這樣精緻的心靈前,我自慚形穢。除了一頭投進那美妙的音符、詩句,別無選擇。而那些盛大的美最終還我以顫栗,靜夜裡,我有時會發抖,除了這顆對著黑暗敞開,對無限極致的音樂開始學會敞開的心靈之外,我還有什麼呢?我痛惜我識之太晚,我狂喜與自己終於與它相遇,抬頭向前,唯有墳墓,那麼,一路的流連望返,終也可以被原諒的。
那些與音樂相關的電影也由此走入我的收藏視線,〈大提琴狂戀〉講述了英國歷史上最負成名的音樂天才——一個名叫Jackie的女大提琴手的故事,Jackie和她的姐姐Hilary都擁有同樣的音樂天份,然而,一個性情激烈,偏執,狂熱,而另一個平和,溫柔、細致,性格決定命運,前者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後者成為業余的長笛手兼平凡的家庭婦女,命運的另一面是前者英年早逝,有生之年做過很多瘋狂的,不為外人理解的極端之事,終死於孤零,而後者卻頤養天年,平安地度過此生。
這就是天才與凡人的區別!
天才必須是偏執的,激烈的,狂熱的,對喜歡的事物,有種一往無前的決心與堅持,而天才不得不對世事人事不甚明了,終身地陷入與世界的糾纏之中,在被更廣闊的世界所熱愛的同時,與身邊的一個小世界的關系屢屢開戰,僵持不下。
《大提琴狂戀》里有一個鏡頭:Jackie獨在音樂場中央,所有的觀眾,演奏者的影子都淡漠,只有她身著亮衣,獨自奏著那把提琴,她的頭時高時低,整個身軀都與音樂化為了一體,世界隱去,愛情隱去,做為人的所有基本特徵都可隱去,只有音樂留下,歸屬於於那個人群中間的孤獨女人。
所有的天才都會發瘋,我原以為,莫扎特會是例外。那樣平和,舒緩,優美的音樂,難怪所有有一對會審美的耳朵的人都會傾心,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梵高式的瘋狂,貝多芬式的憤怒,然而,每個人都懂得欣賞優美。那麼,創造出優美的人,他的本身也必然是優美,優雅得一如他的音樂,歡快地在樂譜上跳躍。
而《莫扎特傳》的拍法卻與我預想相悖,它沒有從莫扎特自身的成長來講這個故事,它透過了另一個音樂家薩列里的口,講述了那個在庸才與世人的眼裡浪盪揮霍的可憐蟲,那個小丑般的男人,那個可憐純真無辜的孩子,那個歷史上唯一能稱得上音樂天才的男人——莫扎特!
有幾個細節難以忘記。
一、 一個神父給叫來替老年的薩列里做懺悔,薩列里哼出幾個自己作的曲子,神父搖頭不知,薩列里無奈哼出莫扎特的《小夜曲》,神父竟然跟著哼唱起來,連坐在屏幕前的我也禁不住跟著輕打節拍,哼起那個曲子。
二、 莫扎特第一次進維也納的宮廷時,國王正在蹩腳地彈奏著薩列里的曲子,莫扎特只聽了一遍,就把它完整地彈奏了下來,並即席加以潤色,讓音調更和諧,完美,流暢。
三、 莫扎特將死之際,薩列里懷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替莫扎特記錄《安魂曲》,莫扎特口授,就這樣,一個曠世的篇章由此誕生。與此相反的是,薩列里跪在神像面前,苦苦企求上帝賜予他靈感。可憐的人,上帝給了他鑒別優劣的眼睛,給了他對音樂的熱愛,讓他走進了音樂殿堂的大門,卻不讓他進一步靠近,讓他清清楚楚地看清楚自己不過一介庸才——那種痛苦,並不比遭嫉的天才更輕。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的美,據說當年它得了奧斯卡八項大獎,所有的音樂全部取自於莫扎特,《小夜曲》的輕盈,《安魂曲》的哀婉宿命,《費加洛婚禮》的華美,很多場景選用了莫扎特的歌劇片段,那些歡快樂明麗的音樂與加諸於莫扎特身上的種種厄運如影相隨,音樂不斷往前推,節奏越來越快,色調也慢慢變得黑暗,那緊緊注視著天才的薩列里的目光也越來越陰郁,設置的一個又一個陷井,莫扎特已無處可逃!
所以他必須早逝,其實他的早逝該算是一種福份。在這樣的浮華塵世里忍受諸多不堪的苦,莫如早歸上帝。那曲《安魂曲》,我寧願把它看成是上帝的召喚,他感受到了,雖有些不舍,撒手一些篇章不曾完成,然而,仍然聽命而去。
僅僅把薩列里理解為那個歷史上真正存在過的薩列里似乎並不完全說明問題,也許,導演用他來表現了所有嫉妒的庸才們。天才總是孤獨的,生活在一個充滿庸才的時代,音樂不被理解,生活坎坷,家庭負擔,然而,所有的這一切,只能襯托出莫扎特孩子般的心性,他的心靈把那一切不幸都澄清了,在那小丑般的笑容背後,是天使清澈的目光,美麗的音樂如流水。
其實,這世界上,愛音樂者甚眾,真正懂音樂的人卻廖若晨星。在影片里,唯一真正懂得莫扎特音樂的,倒是那個不斷為他設置障礙,最終逼他走向死神的薩列里了。唯有懂得了他的偉大與不朽,以及看清自己終就無緣走進那扇為上帝所寵幸者的大門,他才不顧一切,一邊為莫扎特的音樂欣喜若狂或熱淚盈眶,一邊暗暗發誓:務必要摧毀那被寵幸者。
那些愛音樂的,奧地利的皇帝,那些宮廷貴婦,那些樂師們,那些皇家御用作曲家們,那些的民眾,以及隔了幾百年後的千山萬水在遙遠的亞洲大陸的中年階級青年和山地女子,這些俗人們,他們都沒聽清故事的內容,他們憑直覺感覺到了天使的呼喚,卻不知那呼喚來自何方,為何,將走向哪裡,也不知那個小丑般純真苦難的男人,他最終是上帝選派的使者,來人世傳播來自天堂的福音。
有一天,在課堂上,我講起莫扎特,我說:
He is just like an angle. His music only speaks of inner peace, love and happiness. He never shows sadness and anger. He is from heaven, from God.
課堂下,有些孩子的眼睛閃閃發亮。Alas, 他們會去聽莫扎特,然後被感動。又一扇門被推開,Alas,莫扎特,那個音樂的主宰,音樂的神、精靈,音樂是你手中的奴隸,Alas, 那些遠去的身影,所有的詩歌,音樂,行走和與上帝有關的胡言亂語,我永遠心懷感激!Alas, 其實我可能會更欣賞貝多蒼鬥士般的激情和憤怒,然而,為了美,為了來自天堂的樂聲,乾杯!
原諒我,我最終不懂音樂!
PS,很久之前下載的影評,具體作者是誰忘記了
H. 求一份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的音樂鑒賞論文
音樂欣賞
-----欣賞部分: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賞析
結束了一個學期的音樂欣賞課,我受益匪淺。由於老師的悉心教導,也是自己的興趣使然,我明白了很多音樂欣賞的基本方法。
藝術世界中,最不可思議的莫過於音樂了。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是人類傳達感情的工具;音樂是一些用旋律和曲調馴服的噪音;音樂是數學與魔術的結合等等。 它彷彿是咒語,是密碼;又彷彿是精華,是美酒;吸引無數人沉醉其中。
所以,每當我們聽到一首曲子並且停下來認真聽的時候,我們就已經開始了最初的欣賞。這里,我了解到了音樂的三個層次,那就是感官層次、表達層次和音樂層次。 這里,我就將莫扎特的《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結合這三個層次來粗淺分析。
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它是作為流行樂曲的前奏部分出現的,當時我就只是覺得這首曲子很悅耳,很動聽。原來這里我們就處在感官層次。因為我對這首進行曲產生了共鳴,我覺得他悅耳,所以我情不自禁地在欣賞了。只是聲音的魅力,就可以把人帶入一個不動腦筋而又引人入勝的境地。
再次聽的時候就完整地聽了。也是在了解了它的創作背景之後,聽的時候就帶入了這般沉重的感情來進入他營造的那種境界了。這算是表達層次了吧。這種情況下,音樂家們喜歡說:這里只有純音樂的含義。」g小調第40號交響曲是莫扎特音樂中最受世人珍愛的作品,是超越了一切時代的純音樂典範,整個音樂史上真正完美的傑作之一。在妻子患病,沒錢買葯,孩子餓得沒有麵包,朋友也對他置之不理的窘迫悲憤的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這首交響曲,用象徵悲傷和痛苦的g小調表現出來,是莫扎特的最豪放,最狂暴的作品了。在首樂章剛出來的時候就能感受到用中提琴和小提琴營造的這種悲切,層層不斷,一波接一撥的音符,表現出一種愁苦壓抑,急於發泄又找不到出口的感覺。用不安的節奏輕輕地敲擊著。當音樂逐漸轉為舒展流暢的音調時,另一個樂章呼之欲出了。感覺好像總處於一種不可解脫的痛苦壓抑之中。也許為這部交響曲奠定了悲涼的基調吧。然後有一個全面樂段的重復出現,強弱音的巨大起伏表現出了一種沖出痛苦的氣勢,很快有了一個微小的停頓。轉入了一段安靜的旋律,那精雕細琢的音符閃現著莫扎特原本樂觀開朗的性格。但這點明快的氣息沒持續多久,感覺音樂有了一片不和諧的驟變。音樂變得越來越緊張,痛苦急促的氣息到處撞擊,彷彿不曾有一刻的穩定與安寧。又迎來了一個緩解的小間歇,有一點明朗,抒情,互為補充,映照出一線溫柔親切的光亮。就像莫扎特那個既清苦又溫暖的家庭。斷續的節奏和一些微小的休止也為這部交響曲投下了一片陰影。情緒轉為熱烈激昂,卻絲毫沒有小步舞曲的那種溫文爾雅。在壓抑的g小調中不斷攀升,直到最高點才迸發出音樂最痛徹傷感的淚花。這一串明亮的音符就像最耀眼的光線突然讓我心境開朗,自然是感到無比的開心和快樂,可能也象徵著莫扎特那種開朗的天性吧。而後卻又一串感覺隱含痛苦掙扎得到音符,盡管此時較為柔婉的旋律,卻掩不過音樂中淡淡的哀愁。閉上眼睛,彷彿就能看見莫扎特那雙藍色的大眼睛飽含淚水,卻又堅強純真地微笑著。又一串激奮有力的音符,彷彿看到他在片刻的平穩中獲得了片刻的安慰。柔和中突然有了一個急速悲壯的高潮,這種性質更加凸顯了他的堅定,直到最後。這洶涌的音潮像是莫扎特邁著急速堅定的步伐,面向人生的種種苦難前進。音樂中洋溢了作曲家奮進不屈的勇氣。結尾處輝煌而振奮。彷彿在告訴我們,不管人生的道路有多艱難,勇敢前進吧!終有一天會迎來幸福和喜悅。這部交響曲的所有樂章都是抒情性的,他的基調就是抒情風格加上悲愴氣氛,同時又充滿著憤懣激昂的精神!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有自己獨特的表現力,它的含義與內容只能用音樂的語言來表達。科普蘭認為:「音樂除了能發出悅耳之聲和特定的表現力之外,還存在於音符本身和對音符的把握之中。」音樂的曲調,也就是音樂的主旋律,僅僅是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它還包括節拍、節奏、音色、調性、和聲、力度、織體等等。這些就是表達音樂內容的最基本的「語言」。這也就是音樂層次了吧,可是對於沒有專業樂理知識的我們來說,要了解這一點也還要通過不斷的努力,也感謝老師的教導。
參考文著《莫扎特》結合了科普蘭關於音樂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