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時光音樂會第十一期播出時間
時光音樂會第十一期播放時間是2022年1月7日。
這一期我們將一次迎來7組時光好友,他們是對應不同年份的「時光金嗓」。7組時光金嗓,將與在座7位(鳳凰傳奇算2位)時光音樂人進行一一配對,合作演繹前者的時光金曲(代表作)。
這7組「時光金嗓」分別是:
1995年時光金嗓——羅中旭、戴軍。
1999年時光金嗓——周蕙、李泉。
2000年時光金嗓——周傳雄。
2002年時光金嗓——戴佩妮。
2004年時光金嗓——飛兒樂團。
與常規的音樂綜藝突出歌手唱功不同,《時光音樂會》強調了從「小我」的音樂故事,到「大我」的文化共鳴。雖然參與節目的嘉賓年齡不同,背景各異,但每一代人的情緒體驗卻存在共性。
節目組通過給自己寫一封信,與好友圍爐夜話等細節的設置,架起了個人與時代的同屏共振。該節目在剪輯上採用了很多留白的方式,去掉花哨的剪輯手段,弱化簡單的感官快樂,強化嘉賓的現場情緒,體現音樂背後的「時光感」。
2. 音樂劇:定義、分類、特徵
1、定義: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
2、分類:
(1)百老匯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
(2)黑人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
(4)世界音樂劇
其他英語國家創作的音樂劇,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通常能得到較好的認同,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創作的音樂劇。
廣受歡迎的歐洲大陸國家所創作的音樂劇,包括如德國創作的《Elixier》,《路德維希二世》,奧地利的《吸血鬼之舞》、《伊麗莎白》、《莫扎特》、《麗貝卡》,捷克的《吸血鬼德古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等等。
日本用游戲,動漫故事創作的本土化音樂劇,例如《魔女宅急送》、《網球王子》、《美少女戰士》、《櫻花大戰》等,也獲得長期公演。
在其他國家包括韓國、荷蘭、義大利、瑞典、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土耳其、中國等等,音樂劇也在逐步發展中。
3、特徵: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lyrics)、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libretto)。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3. 音樂劇 貓 時長多少
《貓》是音樂劇歷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作於1981年,是在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迴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1年5月11日首演於倫敦西區新倫敦劇院,每周8場,星期一休息,連續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歲生日時,在同一個劇場落幕。《貓》在美國演出時間相加總長為16年零2個月,僅這一出戲在全球演出的總收入就超過了20億美元,到2000年6月該劇正式宣布停演時,已在全球演出了6000多場。該劇創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場演員各有各的絕活,片中的老貓格里澤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蓮·佩姬扮演,她被一些媒體稱為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
根據上面的資料,總共演了16年2個月,演了6000場,
所以 16年2個月除以6000場,就能得出 音樂劇 貓的 時長。呵呵。
得出差不多23.6小時。暈死。 數字好像不對呵呵。 但根據資料就是這樣。
可能是分著場演的。一天演第一章,第二天演第二章? 要不一天內想看完,
就得一天24小時不吃不睡的看,別說觀眾,演員就受不了。呵呵
4. 悟空音樂劇時長
1小時25分,音樂劇《悟空》首輪劇照 攝影:王犁 《悟空》首演後,獲得了超高的話題度,被觀眾評價為「 中文音樂劇新物種 」 、「 一部很敢、很冒險的作品 」。
5. 人鬼情未了音樂劇時長多久
大概一小時吧!
6. 時光音樂會播出時間
《時光音樂會》10月22日起每周五黃金檔8點10分在湖南衛視播出。
《時光音樂會》由湖南衛視金牌製作團隊任洋團隊傾力打造。他們曾成功打造包括《聲入人心》《誰是寶藏歌手》《大地頌歌》等多檔家喻戶曉的音樂節目及舞台劇,在音樂綜藝領域打造的高品質作品,在收視、熱度及口碑方面均取得了在全平台登頂的優異成績。
《時光音樂會》傾力探索音綜新模式,挖掘音綜新領域沃土,不僅致力於再次打造高品質音樂新形態,同時也將會為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
曲盡其妙,《時光音樂會》將賦予經典音樂以新解讀,給予觀眾以極致新鮮感。這是湖南衛視在音綜領域的又一次新探索,將戶外紀實類節目的真實性和高品質音樂綜藝節目的觀賞性巧妙融合,致力於創造出一個面貌全新的治癒系音樂故事分享類的節目模式。
7. 時光音樂會一共多少期
時光音樂會一共12期,截至2022年1月5日,播至第10期。
在2021年12月24日最新一期節目中,8位歌手的表現令人驚艷。開場,郁可唯便用一首《時光不老》,歌聲余韻悠長,瞬間將人帶入時光的漩渦之中。而林志炫則選擇翻唱了胡夏和郁可唯共同演唱的作品《知否知否》,他的如念詩一般流淌出來,意境感十足。
張傑版本的《指望》則充滿溫暖的情緒,讓人一聽便能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鳳凰傳奇則是選擇翻唱了一首電影主題曲《陽台上》,歌聲多了一分澎湃與昂揚,讓人印象深刻。
而許茹芸則選擇挑戰自己,在自己翻唱的《DearLife》中融入了搖滾元素,連胡夏都連連感慨這不是他印象里的琇琇姐。譚詠麟翻唱的《路過人間》,同樣也別具一番風味,令人沉醉。
郁可唯在節目最後,收到了父親的信件,在她讀信的時候,不止她自己哭到淚流滿面、聲音哽咽,連不少觀眾都與她產生了共鳴,並將這個時刻評選為本期節目中最令人感動的瞬間。
父親對孩子的愛總是深藏不露,他們因為不善言辭而總是表現得非常嚴厲,但所有嚴格的要求也只是子女們能過得更好,在他們的心中,永遠包含著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音樂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意義便在於此。無論是家人之間不曾說出口的脈脈關懷,還是愛人之間隨時間流淌而湧出的晦澀愛意,或是朋友之間互相支撐的真摯情誼,這些我們不曾宣之於口的復雜情緒,都能通過音樂找到出口,讓人與人之間多一分理解,讓心與心之間貼得更近。
《時光音樂會》給觀眾帶來的,不止是一首歌的美好,更是讓所有觀眾都能重新感受一番那些被歲月掩藏的真情。
8. 歌劇《貓》為什麼這么受歡迎
《貓》是音樂劇歷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作於1981年,是在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迴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1年5月11日首演於倫敦西區新倫敦劇院,每周8場,星期一休息,連續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歲生日時,在同一個劇場落幕。《貓》在美國演出時間相加總長為16年零2個月,僅這一出戲在全球演出的總收入就超過了20億美元,到2000年6月該劇正式宣布停演時,已在全球演出了6000多場。該劇創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場演員各有各的絕活,片中的老貓格里澤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蓮·佩姬扮演,她被一些媒體稱為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
《貓》中的角色:「領袖貓」。貓族中的首領,充滿智慧和經驗,他必須出席一年一度的貓會,並最後決定哪一隻貓能夠升天獲得重生;「迷人貓」,劇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劇舞會高潮時她是領舞者,在青藍色調的光線下,惟有她的紅色皮毛洋溢著溫暖;「魅力貓」。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盪,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醜陋無比——她的樣子最像人類,長發披肩,身穿黑色晚禮服,腳蹬一雙高跟鞋。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還有「富貴貓」、「保姆貓」、「劇院貓」、「搖滾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超人貓」、「魔術貓」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盪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
《貓》中的舞蹈和音樂相當突出。為了傳情達意,編導們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徵和性格。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怎麼好看怎麼編,沒有框框,別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長達十幾分鍾的「傑里克舞會」的舞蹈,場面宏大,激情澎湃,讓人看得如痴如醉。
《貓》的舞台也極精彩。它的設計概念是「從貓兒眼裡看到的世界」。觀眾可以從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個垃圾場,上面堆放著1500多個牙膏皮、碎碟子、壞信用卡、可樂罐、廢棄的汽車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貓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還有一座重達5噸的天橋,供貓兒上下戲耍,演出時橋下有三個工作人員躲在裡面控制煙霧、燈光、變出「魔術貓」。 《貓》的服裝全按各個貓兒的形象特徵來設計,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繪出了不同年齡、性別的貓的膚色和皮毛花紋,每個演員都被畫成了一個與其身份相符的貓臉,再配上30多個不同色澤和質感的假發,活靈活現地裝扮出了一隻只性格各異的貓兒。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 《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已經成為迄今以來最著名的歌舞劇之一。其中一曲「記憶」,更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目前,《貓》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連續公演最長的舞台劇。
雖然《貓》的世界旅行從歐洲、美洲、澳洲甚至日本,可惜的是它一直沒有機會登上中國的舞台。幸好的是在1997年末,韋伯集齊了全世界最精華的演員和劇組人員,製作了《貓》的錄像帶。從此五彩花貓們再不受舞台的限制,即使與百老匯冬日花園劇場遠隔千里萬里,你也一樣可以看到席捲世界的、「現在及永遠」的、《貓》的風采。
《貓》因為在許多不同的舞台上由數以千計的人製作,她的歌舞並沒有很嚴的規定。有時候一首歌會由不同的貓來唱,也有時候,一些劇情完全被刪截。比如在《貓》的錄像帶里,兩只小偷貓的歌是由小偷們自己唱的,但是在舞台上,這首歌通常是由Mistoffelees 唱的。在《貓》的錄像帶里,一個很重要的歌,海盜 Growltiger 的故事也被刪掉了。大多數時候這樣的修改都是小幅度的,而且多半是由於演員的合適或是不合適。
每一個歌曲裡面,包括了英國的,美國百老匯的,和《貓》錄像帶所用的全部歌詞。其中有幾首比較著名的歌副有 WAV 版音樂。筆者有幸聽過這三部《貓》的音樂(其中英國和百老匯的是在1981年和1982年出版的CD),但覺得《貓》錄像帶版的音樂最好,因為她有機會匯集了最優秀的演員。所以MP3 版的歌,都是從《貓》錄像帶里摘出來的。還有一點就是本人未曾看過舞台上的《貓》,所以對劇情的介紹都來源於錄像帶。當然,錄像帶版也的確是故事講解得最好的一個。
關於歌詞 ----
《貓》的歌詞由特拉維·拿恩(Trevor Nunn)改編。它的故事來自T·S·艾略特(T.S. Eliot)在1939年出版的詩集《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Old Pusso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這一部詩集,事實上是艾略特寫給他的教子的。大部份的歌詞是從詩集里原封不動拿出來的。只不過,因為要和譜出的曲子相和,拿恩在詩詞上作了微小的改動,比如「潔里珂之歌」(The Song of the Jellicles)里就多了八行歌詞的重復。此外,「楔子」、「The Marching Song of the Pollicle Dogs」和 Grizabella 的故事,是從艾略特未出版的故事裡找到的。而最有名的一首「記憶」(Memory),是拿恩根據艾略特的另一首「風夜狂想曲」(Rhapsody on a Windy Night)改編的。 完整版的中英文歌詞對照,請參考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798211/。
關於樂曲 ----
安德魯·洛伊·韋伯從1977年開始根據他從小最喜歡的書,《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編寫曲譜。因為韋伯原來的打算是寫一些在舞台上演的散曲,而且1980年他在愛德蒙頓音樂節(Edmonton Festival)上公演了他已經寫好的幾個片段。當時艾略特已經去世,艾略特的遺孀 Valerie Eliot 參加了音樂節,並且帶給韋伯許多艾略特沒有發表過的詩和故事。這些故事裡,就包括了後來十分有名的「Grizabella,魅美的貓」(艾略特沒有把這首已經完成的詩包括到詩集里去,因為他覺得「這個故事對孩子來說太悲哀了」)。有了這些信息,尤其是Grizabella的故事,使韋伯覺得終於找到了故事的主題,而更像一部有頭有尾的歌劇了。他找到拿恩作詞兼導演,兩個人合作,把這樣一部顯然不具備賣座條件的童話詩集搬上了舞台。
關於「記憶」 ----
據說,直到首映式的日期都已經很接近的時候,拿恩仍對劇里的歌不滿意。他覺得整部劇的高潮部份不夠強烈,應該有更富有感情,更能讓觀眾投入的樂曲。韋伯起先並不願意,但還是回家重新開始編曲,而且他告訴導演拿恩,不要抱太大的希望。那一晚韋伯回家之後,花了整整一個晚上,寫出了一個曲子。第二天早上,韋伯在排練室的鋼琴上給拿恩彈奏了他整晚的傑作。拿恩聽完後,對旁邊的人說:「我請你們記住現在的日子和時間。因為你們現在聽到的,就是下一個能稱為傳奇的樂曲。」
這個曲子,就是後來在音樂劇史上流傳得最廣的「記憶」。
可是在當時,她還只是一個旋律,根本沒有歌詞。和其他的《貓》歌不同,「記憶」並不是根據已有的詩編寫的,也沒有其他可以套用的詩。拿恩找了三位詞作家編寫「記憶」,仍沒有得到滿意的歌詞。那時直到離首映只有幾天了,拿恩回到他在鄉下的別墅,決定由自己來寫「記憶」的歌詞。他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重新讀過艾略特的詩集,借用了「風夜狂想曲」和「Grizabella,魅美的貓」作線索,不但寫出了動人心旋的 「記憶」,也更明確了整部《貓》的主題。魅美的貓Grizabella成為《貓》的感情出口,她在「記憶」里表白了她在外面世界所受的痛苦,她所永遠失去的快樂和美麗的日子,以及她歸家的渴望。這首讓人難以忘懷的歌出世了。
關於韋伯 ----
安德烈·洛伊·韋伯是英國知名的音樂劇製作家,寫過多件動人的作品。除了《貓》之外,他的成名作品還有《歌劇 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1986)、《艾薇塔》(Evita,1978)、《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1971)、《星光列車》(Starlight Express,1984)等,幾乎每一部都曾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過,並有長駐劇團。比如《歌劇魅影》在加拿大的多倫多市,到今天仍持續演出。(註:韋伯《歌劇魅影》與中國在解放前和解放後都拍過的歌劇電影《夜半歌聲》是源自同一個故事。但她們的樂曲似乎不應該是同一個。)而《艾薇塔》更在1996年被搬上銀幕,並由流行歌壇十年之久的麥當娜(Madona)主演。偉伯也因為接連幾部如此成功的樂劇成為現代音樂劇之首。在1997年,他被英國女王封為男爵(Sir),後又被加封為伯爵(Lord)。
關於安德魯·洛伊·韋伯,中文網頁 「吉方平的窩」 中有詳細介紹。
《音樂劇世界》中也有上面提到的及其他音樂劇的介紹。
關於《貓》的演出 ----
《貓》作為歌舞劇首次演出是在1981年5月11號。地點是倫敦西頭的新倫敦劇院。從此在英國一炮打紅。《貓》憑著再難以打破的票房紀錄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成功、連續公演最久的音樂劇。1982年《貓》開始在全世界的舞台劇聖地,美國紐約的百老匯大街上公演,到2000年夏天停演,早已打破了百老匯連續公演最久而且也次數最多的記錄。而直到現在,《貓》仍在倫敦西區公演。除此之外,《貓》也是美國最長的巡迴演出劇目(目前為止至少已經有四次全美巡迴演出)。
《貓》曾獲得七項托尼獎(Tony,可以說是舞台劇界的奧斯卡)「回憶」則成為現代音樂中的經典。這一首歌曾被錄制過六百次至多,包括著名的歌手芭芭拉史翠珊(Barbara Streisand),Barry Mantilow。
9. 音樂劇《貓》適合12歲左右的小孩嗎在中國的票價大約是多少一張《貓》一共多長時間
應該是挺合適的,英國《泰晤士報》曾經報導其為一部「全英國8歲以上兒童都不應該錯過的音樂劇」,而且世界經典了那麼多年。同時它也是世界四大經典音樂劇——《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四個中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一部,沒有很艱澀的劇情,比較容易看明白,可以作為音樂劇的入門。按照前段時間中文版貓的演出來看,票價是從80到880不等(大約分為80,180,280,480,680,880,其中前兩種一向沒的很快,所以一般是要預定的),演出持續兩小時四十五分鍾,因為是個雙幕劇。所以中間還有20分鍾左右的休息(包含在兩小時四十五分鍾之內)。 另外關於一樓回答的「網上可以看」的部分,那個是英國真正好公司在1998年拍攝的錄影版,確實算是貓的一個巔峰寫照,但是錄影版中沒有收錄《格朗泰格的最後一戰》的內容,在保姆貓和小偷貓的舞蹈部分也都有刪節,並且錄影版是英文的,而現在在中國演出的貓是亞洲聯創弄的中文版,沒有語言障礙應該更好理解一些。而且看得出來一樓給出網址里的那個上傳者不是一個懂音樂劇的,居然寫成了「歌劇貓」…… 我是一個貓粉,也算半個音樂劇粉,有什麼問題歡迎你問~全手打真愛粉的心啊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