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香港音樂電影衰落原因

香港音樂電影衰落原因

發布時間:2022-11-06 10:56:37

❶ 香港電影和歌曲為什麼會沒落了呢

時代在進步,人的審美也在進步,像樓主說的那些電影,我都不怎麼感冒。並不是說樓主的審美有問題,而是,每個人的審美都不同,樓主的審美也許就停留在那一刻。樓主說的那些不能打動人心的大陸片確實很多,但那得看什麼類型的,像喜劇片,動作片,科幻片,恐怖片,這一類就不需要打動人心,笑了,刺激過了,就行了。或許最容易打動人心的就屬愛情片,文藝片,戰爭片等了。大部分電影不能打動人心的原因,我覺得巨簡單,導演拍電影的手法很幼稚,不懂得如何運用鏡頭來表達思想,也不會製造緊張刺激的畫面。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電影配樂不好,配樂就像一位旁白者一樣,隨著環境或主人公的內心演繹著。我在這里向樓主推薦幾部電影(各個國家的),日本 菊次郎的夏天 ,韓國 雛菊,美國 罪惡之城(我不敢肯定它真的能打動樓主),英國 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別以為它空洞幼稚,多品味品味導演的拍攝手法),法國 天使愛美麗 ,還有天堂電影院(忘了那個國家的了)

❷ 香港電影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衰落有很多原因,既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就是香港的地區狹小,市場有限,所以電影的投資不大,小成本製作比較粗糙很難吸引觀眾。還有香港的演員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沒有具有代表性的新演員接替老一輩的演員。相反的大陸的投資較大可以邀請香港的具有號召力的演員,這也給香港的電影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危機。論起外部原因就是隨著網路的發展,看電影越來越方便,整個電影市場都不如以前了,現在的外國大片越來越多,人們的選擇越來越多,欣賞水平越來越高,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香港電影發展的阻力。

❸ 香港電影沒落了嗎原因是什麼

香港電影巔峰是1990年前後五年,時間劃分,大概是1985年到1995年。前期李小龍在70年代相當於給香港電影打基礎,2001年的《無間道》宣告香港電影最後輝煌。在1997年後香港回歸,香港電影便逐漸衰落。
雖然這個時間點卡得很巧妙,但香港電影的衰落,主要是因為美國對於電影技術上的工業革命。當美國電影技術工業革命成功過後,一如近代工業革命的國家相同,立刻站在行業制高點。

美國在90年代後期,已經拍出這些作品:《終結者2》《泰坦尼克號》《星河戰隊》等等。2000年左右,美國電影已經全面進入電腦數字特效電影,《黑客帝國系列》《指環王系列》《蜘蛛俠》等等。

但同時代的香港電影還在拍功夫動作片,拍警匪黑幫片,拍武俠奇幻片,拍喜劇愛情片。而整個香港除了徐克導演和周星馳導演(蜀山傳和少林足球),其它香港電影都沒有意識到電影技術革命落後的致命性。

這是最主要原因,其它重要原因大概還有幾個。

一是香港本土市場的狹小。

香港本土只有700多萬人口,外加台灣2300多萬人口,差不多三千萬人口,再算上東南亞和日韓的隱形市場,電影市場的消費基礎勉強足夠了。

美國90年代後期的商業大片,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香港本土市場太過狹小,根本撐不起這么巨大的投資。

二是香港電影已經做到巔峰,人才卻也外流了。

香港市場太小,當時大陸電影市場又沒有發展起來。像吳宇森,成龍,李連傑,周潤發,楊紫瓊等等男女巨星都先後進入好萊塢。而且不只是他們進入好萊塢,還帶著背後香港電影根本的精英團隊。

雖然等成龍等巨星回歸華語電影都老了,已經過了巔峰期。但成就不只是成龍一座奧斯卡終身成就獎,還有將中國功夫片傳播到了全世界各個國家,成為中國流行文化的一張名片和豐碑。

三是大陸市場的崛起,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

1997年過後,大陸的改革開放已經有二十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大陸是有14億人口的巨大市場。當時市場沒有現在這么好,但張藝謀的《英雄》打造的兩億多票房,也不是香港本土能夠對比。

所以,同時代的香港電影人,除了成龍,李連傑這類功夫巨星。其它香港電影人,集體選擇北上發展。

四是香港電影人才集體北上後,香港本土人才青黃不接

香港功夫動作片巨星的老去,香港上世紀女星的嫁人或者老去,香港歌手偶像的老去。再到香港導演和精英人才的集體北上,香港本土自然面臨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了。

❹ 香港電影人已經非常努力了,為什麼香港電影還在不停的衰落

現在的香港電影衰落是因為很多原因,首先是人才的流失,再加上香港影壇後繼無人,要知道在九幾年到零幾年,那個時候真的是香港的盛世,各種經典的電影層出不窮,而且也提名了很多次的大獎,就連其中的歌曲也讓人耳熟能詳。

有的時候一到上映時,看到名字就不想去電影院了,很多名字都是換湯不換葯的,各種電影質量參差不齊的,也讓多數的觀眾對於香港電影不太看好了,尤其是人才凋落是最大的主力原因,不僅沒有好劇本,就連好演員也沒有,而且有的還改變了初心,只是為了賺錢而拍攝電影,因此香港電影衰落是必然的。

❺ 香港電影衰落了嗎根源在哪

香港電影的衰落,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要知道,一種文化產品的興起,肯定要依託於市場。有市場,有錢賺,產業才會興起。

那麼我先問,香港彈丸之地,為什麼曾經發展出那麼大的市場?

答案是,因為它曾在亞洲沒有對手。

當時全亞洲的娛樂電影,叫得響的基本只有印度、日本、香港。對於亞洲的華人圈來說,日本和印度電影畢竟有文化隔閡,但香港電影沒有。

所以,當時的香港電影往往能輻射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等多個華人地區,加上題材非常豐富,涵蓋武俠片、槍戰片、喜劇片等多種成熟的類型,自然佔了亞洲電影半壁江山。

香港電影最強的時候,不要說亞洲華人圈,即使是日本人、韓國人都非常喜歡,原因很簡單,就是題材很好看。

但是後來,它的市場逐漸被搶奪——

1、90年代末,好萊塢特效大片席捲全世界,搶奪了香港電影的市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泰坦尼克號》《魔戒》《哈利波特》之後,很多人形成了一種觀念,大片去電影院看,一般的電影在電視上看就行了,所以好萊塢大片搶奪了香港電影的市場。

2、韓國電影、日本電影、韓劇、日劇開始大力發展商業化,也搶佔了部分香港電影的市場。2000年初,一大波日劇、韓劇、日影、韓影湧入我們的生活,其實他們也搶奪了香港電影的市場。

3、1996年香港正式實行買房搖號制度,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大量資金湧向房地產。因為市場份額被瓜分,很多投資者不再看好電影業。沒了錢,產業自然衰落。

4、人才流失。隨著香港電影業的衰落,很多電影明星、電影人才要麼出國,要麼退出電影圈(比如很多嫁入豪門的女星),要麼來內地這片新興市場尋求發展。最終結果就是,內地電影業越來越發達,北京成為華語電影的中心,而香港本土電影人才,卻呈現青黃不接的勢態,要發展,也必須北上。

以上就是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但也不用傷心,雖然「香港電影」這個概念,但香港的電影人才還是在繼續拍電影的。他們的經驗和思維,也已經融入「中國電影」這個更大的概念之中,這是好事。

❻ 香港電影為什麼沒落了,是什麼原因

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是大環境改變了,時代變化了

七八十年代的中國沒有什麼好電影,美國大片也過不來,自然香港電影就高大上。如今每年網路劇這么多,中國大片也不少,美國大片都可以通過網路看到,香港電影自然也就沒那麼吸引眼球了。

當時的香港電影除了本土市場還有東南亞市場,因為當年韓國電影沒有起來,日本市場也比較開放,東南亞市場也可以進入,尤其是台灣,所以香港電影可以形成良性循環。

但是隨著台灣片商對港片越來越不滿,王晶曾說過台灣片商曾花3000萬買了周星馳的濟公台灣版權,但卻虧的底朝天,台灣片商聯合起來要求政府放開好萊塢市場,韓國文化崛起,泰國電影崛起,這樣所有國家都開始保護國內市場,所以香港電影也就慢慢沒落。

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

香港電影製片業十分發達,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稱,也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早在19世紀末電影技術開始傳入香港,香港的整個電影是領先整個東南亞的,大概從70年代中到90年代初中,造就了其「黃金時代」,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0年代「嘉禾電影」開始興起,也一躍成為香港電影盛世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公司之一,與邵氏逐鹿香江幾乎一度成為香港電影代表,先後栽培過李小龍、成龍、李連傑、梅艷芳、張曼玉等巨星。

周潤發、任達華、周星馳、梁朝偉、劉德華、梁家輝、呂良偉、劉青雲、甄子丹等等,皆出於「TVB」的訓練班,他們中大多數起初活躍於電視劇中,80年代中後期開始轉向影壇。

30年過去了,這批在當時的年輕人都變成了當今中國電影事業的基石,已逝去的香港電影黃金時代,銀幕上光彩奪目的男女演員們,像一座停了擺的鍾,讓人常湧起地老天荒的感慨。

如果說,整個九十年代,是一張發黃了的電影海報,那麼,她們的容顏都是天然純真的,演技都是靠一點點磨練出來的,所以在黃金時代的香港電影,才會出現那麼多讓人一生難忘的經典鏡頭和畫面。

❼ 香港電影和音樂為什麼越來越糟糕

電影不評論 音樂 這個全世界的音樂產業都不景氣,互聯網的沖擊很多老牌唱片工業的下場都慘凄凄,以前中國更是對音樂版權毫不重視,香港音樂最繁盛的時代也正是唱片的黃金時代。缺少足夠的利益驅動,自然音樂人無論是水平和包裝都不能得到保證。並且主流香港音樂本來也存在自身的問題,在新時代,沒有新的突破和新的元素,即使有傳播受眾范圍也很小,並且即使港樂在黃金時代有相當一部分的歌曲包括許多名曲都從日本曲子改變翻版。在大陸的聽眾聽了那麼多年港樂的成人抒情,流水般的流行音樂,自然也煩了,同時還伴隨著歐美音樂的大量普及,年輕人們能聽到的音樂,有著更多的數量和更多的風格,他們的選擇更多。或者說曾經我們以為的優秀的香港音樂,不過是那個時代香港作為相對開放的地區對大陸華人區的一種文化輻射,在更加開放的新的時代,要與不在受到打壓百花齊放的大陸音樂和世界各國的大流行音樂相競爭,自然無法得當曾經那樣的追捧。香港音樂本就沒有其所謂歌曲真真的內核風格,若一直以一種地區式文化的姿態自居,不發展新的音樂文化,衰落是必然的,而如今新的音樂文化更多是以音樂為核心,而不是地區標簽。得益於互聯網的發達,各個地區的音樂風格本已經開始產生了新的融合和交流,而互聯網時代版權的更加規范,音樂的新時代也即將開啟。

❽ 張國榮劉德華之後近20年再無巨星,港樂為何衰落了

相信很多人對張國華和劉德華都有一定的印象,這兩個人在很多80後的心裡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而且也陪伴了這些80後度過了美好的青春。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港樂慢慢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里,顯而易見的是香港樂團再也沒有出現過能打的巨星。人們印象中的港樂的概念越來越模糊,不少香港年輕人紛紛北上,想要尋找更多的機會,不少傑出音樂人並沒有留在香港,而是來到了內地。

隨著內地娛樂圈的興起,香港娛樂圈的地位變得微妙起來,而且人們對港片也越來越不買賬,港片的質量也並沒有以前那般好,與港片一起帶來的音樂,自然並不受到歡迎。流行音樂的興起需要年輕人帶動活力,年輕一代可以展現出個性,但是並不能夠有負面新聞。80代的偶像同樣給港樂帶來了新鮮血液,但是好景不長,負面新聞對港樂的發展造成了重擊,偶像們也退出了娛樂圈舞台。

❾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分析香港電影沒落的原因

香港電影經歷了從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約三十年的輝煌之後,從90年代起到現在一直在衰落,當然,我們要限定一下,在這里只考慮商業片。在肯定這個事實的前提下,我就總結一下香港電影的衰落,之所以稱為總結 是因為,我本身對於這個問題非常好奇,就在各地找了大量的評論,經過認真的閱讀之後,便將介於主流和邊緣的、但是比較符合事實情況的觀點剝出,並用上所有先人們的論據,得出此文。

天時、地利、人和皆備

首先說香港電影三十年輝煌的原因,這一小節從外部原因講。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電影產業的發達程度與所在地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好比現在的大陸電影,繩索太多、限制過死,自然發展困難。

而六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景象呢,經濟開始起飛,商貿逐漸繁榮,人口迅速增加,文化日益多樣,地區影響力迅速崛起,是不是看著像高中歷史課本,對,就是這樣,在這種環境大背景下,加上以邵氏電影公司為代表的商業資本投資電影產業,香港電影業在獲得了充裕資金的滋潤後,迅速崛起,不論是產量還是質量在當時的年代都是亞洲領先的。香港一度成為好萊塢之後世界第二大電影產地,並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建立了自己獨有的影響力。

接著,為什麼香港電影就在東亞和東南亞就勢如破竹呢,這就是當時這些國家的國情決定的,日韓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沒有形成有規模的電影產業,而東南亞國家的實力說實話來講離香港差了點,首先經濟起飛時間就晚了十年。

並且東南亞大量的華人也為香港電影的快速及普遍的接受提供了可能。

人和呢,就不用說了,以小龍為代表的幾代電影人(包括演員、導演、編劇等等)的實力直到今天來看仍是空前的。

武俠、動作片一統江湖

這里就不多說了,主要就是香港電影在當時以邵氏電影為代表的武俠片、功夫片的娛樂性、觀賞性已經能夠滿足香港及東南亞的大部分觀眾的觀影要求,畢竟以好萊塢為代表的西方大片還沒有進來,可以說,大部分的觀眾的眼光要求還不高。

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註定不長久

接著第二小節,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香港電影在縱橫了三十年的江湖之後,終於發現觀眾開始不買賬了,電影吸引力不管是在香港本土還是在海外都開始急劇下降了。

為什麼?很多人說了很多的外部原因,這些外部原因我會在下一個小節全部列出,但是我想在這里重點說的是是香港電影的內部原因註定會給港影帶來這樣的後果。

哲學講內因決定外因,用在這里特別恰當。我在上面已經說了,香港電影在輝煌的三十年裡主要還是以刀光劍影、鬼哭神嚎的武俠片、功夫片、鬼片為主的,這一方面是製片公司追求商業效益的直接手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為一個只有600萬人口,實體規模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二十分之一、洛杉磯市的三分之一(更何況好萊塢有三億人口的'廣大腹背),充其量也就只能和新加坡一較高下的,近代的一個世紀里才發展起來的海邊城市來說,缺乏深厚的文化積淀,進而缺乏電影製造的想像空間與素材空間,從而造成香港電影難出宏偉大作。

這一點才是香港電影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六七十年代的港影在東亞、東南亞頗有一枝獨秀的感覺,而進入90年代之後,港影將直接面對著三個勁敵;電視劇、西方大片、土著豪強。因為時代進步了、群雄崛起了。

首先在世界范圍內,電視的普及、電視劇的崛起將一大批電影市場活脫脫的剝離了。96年後,韓國電視劇橫掃亞洲就是一個典型表現。

另一方面,90年代之後,好萊塢突然意識到進攻全球市場,於是就果斷的來了,而且一發不可收,現在香港電影的票房記錄依然是泰坦尼克號創造的。可以說是恥辱啊!

就這樣,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大片用了大概十年的時間徹底將港片擊倒,進入新世紀的這些年,香港電影前十中本土篇一般都不會超過引進片的。

而香港電影人肯定要追趕啊,但是由於一些個原因,遲遲追不上,反而越發差距越大,其中一條就是盲目追趕,不計實際條件,那為什麼會盲目呢?這就又回到了內因上——缺乏深厚內功是很難站直的。

然後說土著豪強,主要是以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小國的電影產業的長足發展,在這些國家國內市場,已經形成了本土片和好萊塢大片雙雄爭霸的局面,港影面對著雙重夾擊,多已戰敗退出。

內功耗盡,精氣西流

終於說到了香港電影耗盡內功的一刻,隨著港的回歸,香港電影面臨著兩個變化,第一是人才流走了,成龍、李連傑、周潤發為首的幾張大牌全部去了好萊塢,而近十年幾乎沒有有份量的新人出現,青黃不接已是不爭的事實;第二是審核制度強化了,這對追求自由的港影來說打擊是直接的。

其實在87年的時候,邵氏電影已經停產。這預示著,隨著市場的變化,資金問題開始出現。

而香港則面臨著十年發展的幾乎停滯:相比周邊的韓國、台灣、東南亞、甚至深圳來說是在走下坡路的,這樣一來,本來在文化積淀方面就有所欠缺的香港在資金和地區影響力方面都失去了優勢,整個港區包括電影行業在內的衰落自然不可避免。

所以,香港本身實體過小、精氣西流,發展停滯是電影業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好萊塢的擴張,韓劇、日劇、東南亞電影的崛起則又加劇了這一局面的到來。

;

❿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了

老導演不思轉型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電影進入顛峰時期。這個時期的香港電影無論從影片的數量、類型還是質量上都達到較高水準。這時的香港電影界更是能人輩出、實力當道!!!香港電影此時到達顛峰,享有「東方好萊塢」之美譽。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電影一落千丈,不僅影片數量年年遞減,佳片更是屈指可數。究竟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急劇滑落?原因在哪裡,有人說是經濟問題,也有人說是後繼無人的問題,還有人說是好萊塢的沖擊的問題等。

當然,內地這幾年發展快也是值得肯定的。我們這些土老冒憋足了氣,奮力頂內地票房。呵呵,不過從最近幾部叫座不叫好的電影看我們,大家看的是熱鬧而不是按需所求的看電影。

閱讀全文

與香港音樂電影衰落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賽羅大電影終極之戰免費觀看 瀏覽:822
東北話法國電影難兄難弟 瀏覽:387
關於愛情的故事日本電影 瀏覽:8
成龍和麥嘉電影 瀏覽:123
電影拍攝場面大全 瀏覽:552
電影院內網女妖男 瀏覽:236
非誠勿擾2電影最後音樂 瀏覽:536
發財有道電影演員表 瀏覽:137
陳佩斯電影大全完整版喜劇 瀏覽:139
具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英語作文 瀏覽:502
女演員宋寧電影 瀏覽:540
法國電影完美男人 瀏覽:123
粵語電影在線觀看喜劇電影 瀏覽:936
電影演員我徹底 瀏覽:850
有什麼電影大尺度 瀏覽:29
電影發財日記不在電影院上映嗎 瀏覽:569
我是大哥大電影版插曲 瀏覽:549
法國電影鐵路 瀏覽:875
你好李煥英電影票房分成比例 瀏覽:266
彭昱暢電影結局父親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