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巴赫簡介和作品
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德國著名音樂家,在世時他的名氣並不大,但在近一個半世紀一來,他的名氣卻在不的增長。他所留下的音樂作品也是非常多的。下面由我為大家提供關於巴赫簡介和作品,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巴赫的簡介
「音樂之父」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 --- 1750年7月28日 ),德國偉大的作曲家是成功的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音樂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越時空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巴赫的職業生涯
巴赫於1685年出生在德國愛森納赫。天賜良機,他生在一個音樂天賦受到重視、音樂成就受到鼓勵的環境里,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
巴赫九歲喪母,十歲成了孤兒。由於他嗓音美妙,經濟拮據,少年時期靠獎學金進了在呂訥堡的聖·米歇爾學校。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學校 畢業 ,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1750年,他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巴赫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 其它 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
巴赫二十一歲時同他的叔伯二妹結為伉儷,他們一共生了七個孩子,但是當巴赫三十五歲時妻子不幸夭折。翌年他鸞鳳再續,可是他的第二個妻子非但不能幫助撫養頭七個孩子,反而又給他生了十三個。巴赫死後只留下九個兒女,其中有四個成為真正著名的音樂家。這的確是一個音樂天才之家!
巴赫的人物評價
巴赫從未居過高位,不過總能養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遠不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甚至不如弗朗茲·李斯特和弗雷德里克·蕭邦)那樣馳名。並不是巴赫所有的僱主都能賞識他的才能。萊比錫教會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樂家」,只是他們未能雇上最初認定的兩位人選,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讓巴赫擔任歌詠班領唱一職!但在幾年以前,他要辭去魏瑪公爵庭中的風琴手和首席小提琴手的職務,另謀新職,公爵對此耿耿於懷,結果將他投入獄中。巴赫度過了三個多星期的鐵窗生活,公爵終於慈悲大發,將他釋放。
巴赫的音樂世家
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他的哥哥(約翰 克里斯多夫 巴赫)是也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他師從當時德國的音樂大師帕赫貝爾,並教巴赫學習音樂(算起來,帕赫貝爾是巴赫的師祖)。巴赫二十二歲時與其表妹瑪利亞·芭芭拉結婚,共生下了七個孩子;瑪利亞去世後,巴赫同女歌唱家安娜·瑪格達蕾娜結婚,又生下十三個孩子。巴赫的子女共有十人長大成人,其中有不少繼承父業,成為很有影響的音樂家。他的次子卡爾·菲力普·巴赫(C. P. E. Bach)長期居住於漢堡,被稱為「漢堡巴赫」或「柏林巴赫」;第十一個兒子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 C. Bach)長期居住於倫敦,被稱為「倫敦巴赫」,他們在音樂史上都很有地位,對海頓、貝多芬等都有直接的影響。
巴赫為第二任妻子安娜·瑪格達蕾娜創作了兩套音樂手稿,稱為《安娜·瑪格達蕾娜·巴赫的筆記簿》(Notebook for Anna Magdalena Bach),分別編定於1722年和1725年。其中後者規模更大也更為著名,內容包括巴赫、巴赫的家人以及當時其他一些音樂家所作的大量小步舞曲、序曲、進行曲、詠嘆調等等。
巴赫的作品概述
巴赫的音樂作品包羅萬象,除歌劇外遍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領域(這一點同亨德爾截然不同,亨德爾成功的道路正是從歌劇起始)。盡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來。
其中比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賦格的藝術》(The Art of Fugue)、《勃蘭登堡協奏曲》(brandenburg Concertos)6首、《小提琴協奏曲》兩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無伴奏大提琴奏鳴曲與組曲》6首、《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農民康塔塔》(Peasant 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 Cantata)、《馬太受難曲》(Matthauspassion)、《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的小提琴奏鳴曲
他的作品包括有將近300首的大合唱曲;組成《平均律鋼琴曲集》的一套48首賦格曲和前奏曲;至少還有140首其它前奏曲;100多首其它大鍵琴樂曲;23首小協奏曲;4首序曲;33首奏鳴曲;5首彌撒曲;3首聖樂曲及許多其它樂曲。總計起來,巴赫譜寫出800多首嚴肅樂曲。他的創作一般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魏瑪時代(1708-1717),可以說是創作臻於成熟的階段;柯登時代(1717-1723),則是他創作的高峰期,許多貢獻卓著的作品都完成於這個階段;而萊比錫時代(1723-1750),是巴赫將宗教藝術推至最高境界的時期。
BWV的來由:由於巴赫的作品實在太多,沒有索引很難完整理解。所以一位名叫Wolfgang Schmieder的人為巴赫編輯了按音樂體裁分類的作品目錄,並編號從1-1080。作者schmieder稱此目錄為Bach,Werke,Verzeichnis (意思是巴赫作品索引)。因此我們看到的BWV是來自於此名稱縮寫。
巴赫在音樂藝術上的最大成就是將復調音樂推上一個空前的高度(亨德爾則偏重於主調音樂),在這個領地里,可以說他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之境地。
由於他具有人道主義的崇高信念和對美好生活不屈不撓的追求,他的音樂往往生氣勃勃,富有人情味。
作曲風格
巴赫是有信仰的虔誠____徒,上帝必與他同在。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贊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贊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里,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在今天這個非宗教的時代里,巴赫遠比他在世期間的名望更高。一位兩百年前在風格和主題方面都被認為是舊式的作曲家,今天卻受到了廣泛的頌揚,這確是一件怪事,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一般認為巴赫是所有著名作曲家中水平最高的藝術家。他諳熟他的時代的所有音樂形式,並對其中任何一種都能運用自如,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例如他對旋律組合法(同時演奏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曲調的 方法 )在藝術上的精通程度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此外,他的管弦樂作品邏輯性強,變幻多樣,主題貼切感人,旋律豐富多姿,因此他愈加倍受贊頌。
大多數嚴肅的音樂學生感到,巴赫作品結構的深刻性和復雜性比大多數其他作曲家那些更易理解的作品具有更加無窮的魅力。許多偶爾對音樂感興趣的人認為他是陽春白雪,但是應該指出他的追隨者並非少數幾個音樂名流,他的唱片可能比除貝多芬以外的任何其他古典作曲家的都要暢銷。從長遠觀點來看,巴赫或貝多芬的作品遠比一位風靡一時的「流行」作曲家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聽眾,因為「流行」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倏忽即逝。
古典音樂
巴赫在古典作曲家中的地位應排在何處呢?單巴赫的作曲技巧以及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上,他足以馳騁在任何音樂家之上:貝多芬帶給人們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帶給人們上帝的歡笑,所以他們的音樂更受到人們的歡迎;然而,巴赫帶給人們的卻是上帝的語言,華麗高雅而不做作,繁復的曲調之中蘊含的作曲技巧幾乎在他後來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卡拉揚曾經說過:「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聽巴赫的音樂,這好似清泉流淌經過心靈的音樂有助於我校正聽力。」誠然,巴赫的音樂聽上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如果您是位音樂 愛好 者的話,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巴赫的音樂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調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當你在仔細分析其樂式時,感情也許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樂創作更是為後人做了鋪墊,就好像哲學家或數學家一般。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
和亨德爾
與另一位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相比,他們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但巴赫所走的道路,顯然要曲折許多。他們出生的時間僅相差26天,出生的地點僅相距150公里。亨德爾因父親反對他學習音樂而偷偷躲在閣樓上憑借月光練琴,而巴赫則因大哥不肯給他樂譜不得不悄悄地在月光下抄寫。他們都成為巴洛克音樂的代表人物,而在晚年都雙目失明。
亨德爾愛交際,好活動,對周圍世界有著廣泛的興趣,並善於適應環境。他不僅在義大利贏得了成功,而且在英國更是聲名顯赫,受人尊敬。相比之睛,巴赫內向、安靜,終身為教會與宮廷服務,不 出國 門一步,生時默默無聞,死時悄然離去。正如法國音樂評論家保羅·朗杜爾所言:「巴赫創作的目的並不是為後代人,甚至也不是為他那個時代的德國,他的抱負沒有越出他那個城市、甚至他那個教堂的范圍。每個星期他都只是在為下一個禮拜天而工作,准備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舊的曲子;作品演出後,他就又把它放回書櫃中去,從未考慮到拿來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來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沒有一首傑作的構思與實踐像這樣天真純朴了!」
巴赫的代表作品
聲樂和器樂體裁無不涉獵。
一、聲樂作品以宗教音樂為主,大多是路德派新教的宗教音樂。創作的近300部教堂康塔塔現存195部,5部受難曲中完整保存了兩部:《馬太受難曲》和《約翰受難曲》。
二、器樂作品方面,作有大量各種體裁的管風琴曲,包括眾贊歌幻想曲、前奏曲、變奏曲、賦格曲、托卡塔、帕薩卡利亞等。他還把維瓦爾第的小提琴協奏曲改編成管風琴協奏曲和古鋼琴協奏曲。巴赫著名的器樂作品為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The Well-Tempered Clavier)、《法國組曲》(6首)、《英國組曲》(6首)、《帕蒂塔》(6首)、《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帕蒂塔》、《六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獨奏長笛奏鳴曲》以及重要的樂隊作品: 4部《樂隊組曲》和6部《勃蘭登堡協奏曲》等。他最後的作品《戈德堡變奏曲》、《音樂的奉獻》和《賦格的藝術》是300年來復調技術的 總結 性作品。
❷ 巴赫的作品
約翰·賽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德國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生於愛森那赫市音樂世家。十八歲起歷任多處教堂和宮廷的樂長及管風琴師。巴赫生前僅以管風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後,其創作才得到應有的尊重。他篤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眾多贊歌和教會樂器管風琴當作自己的創作素材和音樂構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顯地突破了教會音樂的規范,具有豐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膽的革新精神。其創作以復調手法為主,構思嚴密,感情內在,富於哲理性和邏輯性,並在德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集十六世紀以來尼德蘭、義大利和法國等國音樂之大成,是巴羅克音樂發展的頂峰。巴赫的作品對歐洲近代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為全人類音樂的進步和發展指明了寬廣的遠景,為世界古典音樂樹立了豐碑,因此,巴赫被稱為「西方音樂之父」。
巴赫一生作品浩如煙海,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幹部宗教《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平均律鋼琴曲集》、 《創意曲集》、《古鋼琴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勃蘭登堡協奏曲》六首、《樂隊組曲》四首和大量管風琴曲及晚年所著《賦格的藝術》一書。
作品鏈接: 布蘭登堡協奏曲
小提琴協奏曲
d小調小提琴二重協奏曲
G弦上的詠嘆調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諧謔曲
C大調前奏曲(聖母頌)
小步舞曲
眾望吾主巴赫的音樂作品可以說是汗牛充棟,他把復調音樂推向了後世無人能夠超越的、完美的頂峰。巴赫的音樂之美,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嚴格和均衡的美,主要體現在其對曲式的完美應用上,對這個方面的領悟要結合相關的曲式學知識;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抒情美,這個方面你只要用心聽就不難領會,他的無伴奏小提琴,平均律,勃蘭登堡,哥德堡,哪一首不是充盈著無比的深情?巴赫的音樂有不少都充滿了沉思冥想的意味,當然也不乏生機勃勃、激動人心者。他的作品體裁多樣,樂隊的有六部〈勃拉登堡協奏曲〉、四部〈管弦樂組曲〉等,管風琴是他的強項,作品無數,我們熟知的有〈d小調托卡塔及賦格〉、〈c小調帕薩卡里亞〉等,其他鍵盤的有如雷貫耳的〈平均律〉、〈哥德堡變奏曲〉、〈英國組曲〉、〈法國組曲〉、<古組曲>等,小提琴的有〈無伴奏小提琴組曲與奏鳴曲〉、多部〈小提琴協奏曲〉、多部<小提琴奏鳴曲(有伴奏)>等,大提琴的有〈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與奏鳴曲〉等等等等....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的音樂,可以說是構成歐洲音樂殿堂的一根重要支柱。對於整個巴羅克時期的音樂來說,巴赫的音樂成就,可以說是架在這座殿堂上的圓頂;對於其後的歐洲音樂發展來說,雖然直到19世紀巴赫才具有真正的影響力,但是這種影響力一旦產生,便對歐洲音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有當巴赫在新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具有新的文化意義時,他的音樂作品才對現代音樂具有「啟示錄」的意義。而對於後人來說,沒有研究過巴赫,就不可能理解歐洲音樂;未能深入研究過巴赫的作品,就難以成為一個嚴謹的、精通其專業的音樂家;若不能透過巴赫音樂純朴的形式、精練的技巧乃至宗教音樂形式上的「外殼」,體驗到巴赫音樂中蘊藏著的很深的思想情感,也就難以透徹地認識巴赫音樂的本質……
在巴赫生活的時代,德國處於政治分列、經濟落後的狀況,文化藝術暗淡無光。外國的、例如法蘭西、義大利、英吉利的文化,在德國占絕對優勢,自己的民族文化受到輕視。恩格斯曾形容到,「從那個時候起,棍棒和鞭子就在國內佔了統治地位;和整個德意志一樣,德意志農民降低到極卑微的地位。」在這樣情況下,教堂自然成了人們寄託精神情感的地方。
在德國的圖林根州「巴赫們」曾成為音樂家的代名詞,這是因為巴赫一族,可以上溯到好幾代人,其職業都是一種組成行會的音樂職業,世家相傳,他們屬於音樂藝人這樣一種特殊社會階層。在領主的宮廷中,巴赫的社會地位是僕役性質的,與廚子列在同一個名冊上。他不具有自由音樂家的社會地位,其創作的作品並不能直接成為其經濟收入的來源,而是歸於領主所有。即使成為托馬斯的宮廷樂長,他也很難維持在萊比錫的生活,死後也無遺產,不似貝多芬死後還留有股票。他的作品除了在教堂中,在當時演出也很少,死後長期默默無聞。
他的作品有不少是為統治者寫並對其歌功頌德的,但是他不滿足於自己屈辱的地位和現狀,所以不斷地轉換他的恩主,尋求能更好發揮自己藝術才能的棲身之處。他甚至說過自己是不得不生活在被人厭惡忌妒的環境中,並且也曾和宮廷、教會中的恩主發生沖突,所以他也有傲慢、倔強的一面。
巴赫1703年曾在阿恩施塔特的教會擔任風琴師,同時也為宮廷作曲。從那時起,他寫了許多著名的作品。1704年創作的d小調托卡塔,其中具有某種威力,像在用非常有力的語言在說話。在中間轉調處,他傑出地運用了許多減七和弦,似狂風一般有力。過去一度有人認為這是其晚期的作品。只是因為他帶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婦女到教堂唱歌,被城市議會列為罪狀後,就自動辭職了。
1708年他曾在魏瑪宮廷任風琴手。這時,雖然他的身份也很低,但是作為一個風琴師,他的地位和名聲卻逐漸提高。在德累斯頓,巴赫應邀與法國演奏家作即興演奏的比較競爭,雖然那位法國人跑了,而他卻成為德國音樂家和外國人競爭獲得第一次勝利的好榜樣。
1717年,巴赫生平第一次擔任奎登宮廷樂長。由於奎登公爵非常愛好音樂,他甚至在國家支出中抽了三十分之一作為經費組成18個人的樂隊。巴赫在奎登宮廷服務了六年,他的重要器樂創作都是這個時期完成的。他獻給勃蘭登堡侯爵的《勃蘭登堡協奏曲》,富於生活氣息,也具有驕傲、華麗的貴族性格。此外,他還寫了《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為獨奏小提琴用的三首奏鳴曲、三首「帕蒂塔」(Partita)等。另外在1721年,巴赫寫了C大調、d小調的管弦樂組曲、法國組曲;1722年寫了《平均律鋼琴曲》上集,1723年寫了兩部和三部創意曲等等。這一時期的創作,被認為具有廣闊和大膽的思想和技術手法。
巴赫在1723年到了萊比錫這個繁榮的商業城市,在當時也是自由的都市,在法制上可以不受理那裡的薩克森公爵的統轄。在那裡他演奏了一首自創的教會康塔塔,使該市的議員們聽了非常飲佩,因而獲得了聖·湯姆士教會的樂長工作。此外,他還作其他三個教會的音樂指導。這期間,他為教堂寫了許多很好的音樂作品,如有名的《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等。此外,為了謀得宮廷作曲家的職位,他曾寫了一部偉大的作品《b小調彌撒》。這部作品與《約翰受難曲》、《馬太受難曲》一樣,雖然是宗教作品,但是其音樂精神的如此廣闊,就像是在面向全人類說話,已經遠遠超過了宗教的局限。
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巴赫的成名有賴於他的受難樂。受難樂所表現的耶穌的悲劇性經歷,不僅具有某種史詩性,同時也是現實生活情感的表現。這種宗教音樂,所表現的悲哀、沉重、壓抑的感情,應當說是只有當時的德國人才是具有感情。這種感情,從我們能夠聽到的,也只有德國人寫的最深。當然,由於巴赫本人是新教徒,而宗教顯然是他的精神寄託之處,所以這種情感的表現,就很難與某種宗教感情分開來。只是巴赫在受難樂中創造的宗教氣氛,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而是能夠體驗到當時某種社會情感和心態的宗教氣氛。甚至巴赫本人也已經在其中充當了一個感情力量充沛的角色,通過他自己的音樂表達,時而抒情的刻畫耶穌悲劇性經歷中的細節,時而展開史詩般的廣闊和宏大。以至於當時萊比錫的聽眾抱怨教堂竟然上演了像歌劇一樣的作品。
巴赫在《馬太受難曲》中,用兩組合唱,兩組管弦樂,戲劇性地對立起來,而讓聖詠的主題在它們之上自由飄盪。這部作品也具有很強的抒情性,作品的結束合唱非常有力量,使用兩個合唱隊、八個聲部,描寫耶穌下葬時人們的感情。寬厚的低聲部,恰似廣闊的河床,旋律在上面奔流。保持著復調音樂的感覺,而龐大的合唱自由寬廣地歌唱著,充滿著力量:
甚至在他的器樂作品,例如《半音階幻想曲和賦格》、《d小調托卡塔賦格》,也能感受到一種沖破束縛、有沖擊力的情感表現。其中如《d小調托卡塔賦格》曲調的自由豪放,旋律線的幅度大,音域寬,似朗誦性調的起伏,動盪不安,充滿激奮情感。而《半音階幻想曲賦格》更傾向於內心,不求表面的壯麗,而是富於內心的刻畫,有較強烈的表現。
由於德國宗教是德國音樂的土壤,歷史上德國宗教管風琴音樂也很發展,所以在巴赫的創作中,仍然保持著復調音樂的典型性,並且起著主導性的作用。但是,這種復調音樂思維方式,恰恰是在主調和聲音樂發展到相當水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調音樂思維方式,它並不同於過去帶有教會調式痕跡的復調音樂。仔細分析,其中有清晰的和聲結構與功能。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可能正是巴赫在復調音樂領域集大成的做法,終將其發展到完美的地步。
從音樂的旋律特徵上講,由於他的音樂是多聲部,因此模仿手法是重要的,結果因造成音樂連綿不斷的交織、發展,但卻欠缺後來古典派的方整、段落分明和結構上清晰。而這卻正是巴赫的特性,顯然,我們是不能用樂句、樂段去分析巴赫的。此外,從和聲的發展來看,大、小調功能體系和聲是巴赫最後確定、成型的。即使到了18世紀中葉為止,在當時和聲所能達到的基礎上,其成果是要歸功於巴赫,他甚至被貝多芬稱之為「和聲的創造者」。
直到1892年,當年輕的門德爾松在柏林首次上演沉睡將近一百年的《馬太受難曲》之後,巴赫的藝術價值才被人更多地了解。瓦格納曾說,巴赫是德國人民在完全黯淡的悲慘世紀中內在精神生活的記載。從德國的歷史上看,新教聖詠(Chorale)在德國民歌中佔有特殊的地位。而巴赫音樂就是通過新教聖詠將他的作品與德國民族文化結合在一起的。值得一提的是,巴赫曾寫過不少世俗康塔塔。在他的《農民康塔塔》中,作品全部採用了民間舞曲及流行的民歌。這是了解巴赫不可缺少的一面。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巴赫的音樂中,跳動著的正是德國人民的脈搏,這也正是巴赫音樂的靈魂所在。
J.S.巴赫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音樂大多為表達對主的崇拜,表現主所創造的世界的和諧,表達的不是情感而是信仰。J.S.巴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上帝之創造、之恩賜,都在上帝的光輝沐浴之下,音樂所要歌頌的是這種上帝創造的和諧,和諧之中對那種上帝之光的仰望。在J.S.巴赫看來,音樂是他通向天國,與上帝對話的雲梯。音樂本身就是天堂的奇跡。音樂方式,是通過隱蔽的理性的方式使人感覺上帝的存在。
J.S.巴赫音樂中除那些直接為宗教儀式而創造的管風琴曲、彌撒曲、受難曲、經文歌外,器樂曲往往通過節奏的對比與變化,來表現復雜的均衡關系。通過這種均衡關系而作復調處理,對位、變化,達到一種極豐富的循環。他的音樂,簡單的也就是最復雜的,師最基本的點、線、面的復雜變化,接近於數學與邏輯。所以研究巴赫的權威,著名管風琴家施魏策爾認為,巴赫的音樂是一種像宇宙本身一樣不可思議的本體現象。
另外參見:Philippe Charru 的《巴赫的音樂神學》; http://www.riccibase.com/docfile_gb/art-ms01-g.htm
❸ 哪些電影里用了大量古典音樂具體用了哪些
作為一部動作片,《殺破狼2》是成功的,托尼賈和吳京猛斗張晉,拳拳到肉的場面,更是被很多影迷津津樂道。一部好電影,往往有優秀的背景音樂,《殺破狼》2也是如此。該片的音樂監制是香港音樂人陳光榮,曾經給《無間道》三部曲、《竊聽風雲》等電影做過背景音樂,其中很多曲目流傳甚廣,比如《再見,警察》無數次被各大電視台引用過。
對於古典音樂,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產生排斥感,感覺這種東西太陽春白雪,離大眾口味太遠,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耳熟能詳的很多電影當中,都出現過作為背景樂的古典音樂,比如《殺破狼2》片尾,托尼賈、吳京與張晉打鬥時出現的那段情緒緊張昂揚的音樂,就是18世紀音樂家維瓦爾第(Antonio Vivaldi)的作品《四季》(The Four Seasons)當中的「夏」(Summer)。這段音樂描繪的畫面,是悶熱的夏季大暴雨將至,以小提琴為主樂器,曲調高亢暴烈,好像一團積雨雲即將爆發出刺目的雷電,力量感十足,經過陳光榮的巧妙引用,在電影中很好地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令人心弦緊綳。
維瓦爾第:《Four Seasons: Summer 3rd Mvt》
《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孤獨的馬小軍行走在屋頂上……《憤怒的公牛》里,孤獨的羅伯特揚起倔強而痛苦的臉……《教父3》里,孤獨的邁克爾死在椅子里……這里用到的音樂都是20世紀音樂家馬斯卡尼(Pietro Mascagni)的歌劇《鄉村騎士》(Cavalleria rusticana)里的一個片段「Intermezzo」。馬斯卡尼的音樂特點,是詠嘆調風格濃烈,喜歡用動與靜、熱烈與抒情形成對比。
Pietro Mascagni: Intermezzo From Cavalleria Rusticana
殿堂級科幻片《2001太空漫遊》當中,導演庫布里克至少運用了兩個古典音樂。影片開頭,當猿人誤打誤撞地發現骨頭可以作為武器的時候(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象徵),背景音樂是理查·施特勞斯的《查蘭特斯特如是說》,開場是狂風暴雨般的管風琴,磅礴壯闊,充滿了野性勃勃的力量。
Medley: Zarathustra Fanfare / Strauss Waltzes
隨後,骨頭被猿人高高拋起,鏡頭轉入人類的太空飛船在蒼茫的宇宙中飛行,背景音樂變為《藍色多瑙河》,優雅深邃。通過背景音樂的變幻,庫布里克展示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據說,庫布里克是在電影製作後期才決定拋棄原來的配樂,大膽地改用古典音樂。用古典音樂給現代化的科幻片做背景音樂,是相當冒險的,很容易產生違和感,但是正是這個大膽的決定,《2001太空漫遊》居然大放異彩。
The blue Danube
《這個殺手不太冷》當中的壞蛋警察每次行兇前,總是幻想在聽貝多芬的《歡樂頌》……《發條橙》當中崇尚暴力的小壞蛋,最喜歡的就是《歡樂頌》……《全職殺手》當中的Tok當街大搖大擺地做掉黑社會頭目,背景音樂也是《歡樂頌》。嗯,如果貝多芬知道自己的音樂被這樣用,可能會不愉快。
Symphony No. 9 in D Minor Op. 125: An die Freude (Ode to Joy)
貝多芬不愉快,巴赫同志可能也不高興。《七宗罪》當中,辦案的老警官威廉在圖書館查資料的時候,背景音樂是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大逃殺》當中,孩子們在曠野里互相殘殺的時候,背景音樂是《G弦上的詠嘆調》……巧合的是,《全職殺手》片尾,背景音樂也是《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A G String
或許,貝多芬稍微好一些吧,比較一下,還是巴赫躺槍的次數比較多。經典犯罪電影《沉默的羔羊》和《漢尼拔》當中,高智商犯罪分子最鍾愛的都是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巴赫喜歡管風琴,宗教風格濃烈,宿命意味深沉,他的作品以嚴謹理性著稱,而《哥德堡變奏曲》則被譽為音樂史上規模最大、結構最為恢弘、也最偉大的變奏曲,難怪它會成為高智商犯罪分子的最愛。巴赫,安慰安慰貝多芬吧。
Goldberg Variations BWV 988 in G Major, BWV 988(Electric Guitar version)
因為電影《我的野蠻女友》,《canoon》火了,很多愛情電影都喜歡用它當背景音樂。准確地說,「canoon」並不是曲名,而是一種音樂形式,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的一個小節,最後的一個和弦,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據說其中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
Canoon
經典電影《征空先鋒》的背景音樂氣勢撼人,有力地表現了宇宙的浩瀚蒼茫,該片的音樂取自20世紀音樂家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其中又以「木星」(jupiter)的流傳最廣。這個樂章構思宏偉,第一部分磅礴遼遠,第二部分歡快雄壯,第三部分又回歸第一部分的基調,表現了宇宙的遼遠神秘。
The Planets Op. 32: Jupiter
塞繆爾·巴伯,20世紀美國音樂家,音樂風格以抒情浪漫見長,如果看過經典電影《野戰排》,怎麼能忘記催人淚下的背景樂《弦樂的柔版》,好電影和好音樂就是這么相得益彰。
Adagio for Strings
電影《見龍卸甲》結尾,名將趙雲孤身策馬沖向呼嘯如潮的敵陣,背景音樂慷慨悲壯,該片的製作人是香港音樂人黎允文,這段音樂借鑒了義大利國寶級音樂大師莫里康內為《荒野大鏢客》作的主題曲《Titoli》,不同的是,黎允文改編過後的音樂更多的是「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的悲涼,而原作更多的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瀟灑快意。當輕快的口哨響起,馬鞭破風聲呼嘯,彷彿看到漫漫黃沙中,一個瀟灑的西部牛仔正策馬沖向夕陽,身影漸漸消失在地平線……
Titoli
依然是莫里康內。嚴格地說,莫里康內的音樂已經夾雜了一些現代音樂元素,並不完全是古典風格,但是從總體風格而言,他還是偏向古典風格。他為許多電影做過音樂,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美國三部曲——《革命往事》《西部往事》《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是《西部往事》的主題曲,莫里康內音樂的特點是,善於通過音樂本身講故事,或者說催化、延伸劇情。關於這一點,他為西部片做的音樂表現得尤其明顯。為了適應不同的場景,他的音樂元素比較多:口琴、短笛、口哨、馬鞭……所以,這一類音樂當中有濃烈的江湖氣息,蒼涼曠遠,盪氣回腸。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❹ 有哪些關於古典音樂的電影推薦
《永遠的卡拉斯》這部傳記電影圍繞著一位受歡迎的歌劇演唱家——瑪麗亞·卡拉斯的生活展開。卡拉斯曾因其美妙的歌喉而享譽世界,但歲月不饒人,年紀大了的她無人問津。製作人拉里想出了讓卡拉斯重獲新生的辦法,他讓卡拉斯在電影《卡門》中演出,但卻使用她20年前的甜美聲音配音,讓53歲的卡拉斯再度走紅。然而,聲音巔峰的年紀,還是一去不復返了。
❺ 巴赫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作品
巴赫作為古典音樂大師、巴洛克時期的代表人物已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了,他對當時的音樂風格影響巨大。下面我給你分享巴赫的生平簡介和主要作品,歡迎閱讀。
巴赫的生平簡介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 --- 1750年7月28日 ),德國偉大的作曲家是成功的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溶為一體的音樂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今天一般認為他是超越時空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生平介紹
早年自學音樂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今日德國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帶的愛森納赫。雖然這是一個小城鎮,可它的市民卻酷愛音樂。據說該市古代的城門上竟刻著“音樂常在我們的市鎮中照耀”的字樣。並且中世紀的吟歌者經常手執豎琴,在這里吟唱詩歌並舉行歌唱比賽。瓦格納曾據此寫了著名歌劇《唐·豪塞》。而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也在此將《聖經》譯成德語。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樂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來世前許多年就已經在音樂界赫赫有名了。他父親是一位優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兩位是具有天賦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幾位是頗受尊敬的音樂家。對於具有極高音樂天賦的小巴赫來說,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原是十分幸運的,然而命運之神卻偏要找些麻煩:他9歲喪母,10歲喪父,只得靠大哥繼續撫養。
盡管家裡存放著大量音樂資料,可專橫的兄長就是不允許他翻閱學習,無論他怎樣苦苦懇求也無濟於事。巴赫只得趁哥哥離家外出與深夜熟睡之際,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愛的 曲譜 一筆一劃地抄下來,歷時長達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損壞了他的視力。他的晚年在雙目失明中痛苦地度過,直至去世。
青年時代離家出走
巴赫15歲時,終於隻身離家,走上了獨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與出色的古鋼琴、小提琴、管風琴的演奏技藝,被呂奈堡聖·米歇爾教堂附設的唱詩班錄取,同時進
30歲時的巴赫
入神學校學習。這里的圖書館藏有豐富的古典音樂作品,巴赫一頭鑽進去,像塊巨大的海綿,全力汲取、融合著歐洲各種流派的藝術成就,開闊了自己的音樂視野。為了練琴,他常常徹夜不眠,通宵達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數十里去漢堡聆聽名家的演奏。
畢業 擔任演奏員
1702年他從聖·米歇爾畢業,翌年在一家室內樂隊當一名小提琴手。在隨後的二十年中,他干過許多行當。巴赫在一生中主要是以一位卓越的風琴家而聞名,雖然他還是一位作曲家、教師以及樂隊指揮。1723年巴赫三十八歲時開始在萊比錫的聖·托馬斯教堂任歌詠班領唱,他在餘生的二十七年中一直擔任此角。
魏瑪時代(1708-1717)
巴赫演奏了其清唱劇《上帝是我的國王,BWV71》,同年辭職去接受一個報酬更為豐厚的職位,任魏瑪公爵威廉.恩斯特的宮廷管弦樂師;1714年成為樂長。在威瑪巴赫創作了大部分管風琴作品,也首次發現了維瓦爾第的音樂,開始了協奏曲的創作。1717年接受柯登的安哈爾特利奧波德親王的樂正職位;但其辭職被威廉.恩斯特所阻撓,在免除其義務之前甚至還把其關押在獄中。
克滕時代(1717-1723)
在克滕的日子是巴赫一生中的一個黃金時代。此間他創作了被譽為“鍵盤樂的舊約聖經”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卷和在管弦樂發展史上堪稱里程碑的《勃蘭登堡協奏曲》等大量出色的世俗和宗教音樂;同時巴赫還在柯滕宮廷任職,柯滕宮的鏡廳非常華麗,這里還供有巴赫像。
1723年,巴赫的主人克滕親王對音樂的興趣似乎淡漠了,於是他辭去了宮廷中的職務,來到萊比錫出任聖托馬斯教堂學校的樂監(音樂指導),在那裡他度過了一生中餘下的27年時間。
此後,克滕鎮因為巴赫的音樂而充滿活力:其合唱團自1908年起就沿用巴赫的名字、1935年創立的“巴赫音樂節”、1967年為紀念巴赫在這里供職250周年輪番舉辦了“巴赫音樂節”及“巴赫音樂比賽”,並將此作為傳統延續至今,而當時的組織者也就此成立下來,即為今天的“克滕巴赫社團”。1983年克滕歷史博物館專門開放了“巴赫紀念館”。
萊比錫時期是巴赫一生中最長的一個時期,也是創作最多的時期。此時的巴赫無論演奏技巧還是作曲水平都已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在萊比錫譜寫的傑作,有感人至深的《b小調彌撒》和《馬太受難曲》,《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二卷和體現他高深作曲造詣的《賦格的藝術》等。1747年,這位無冕音樂之王去波茨坦旅行時被另一位國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召見,並表演了即興演奏,在座的觀眾無不為之折服。第二年,巴赫把這次演奏的主題加以發展,寫成了另一部 總結 他作曲和演奏藝術的作品—《音樂的奉獻》。
在萊比錫,巴赫作為聖托馬斯男聲合唱團的指揮度過了27年,由於他長期用眼過度,巴赫視力減退,晚年患白內障失明了,但他仍用口授的方式堅持創作。在逝世的前幾天,他還在口授一首眾贊歌《走向主的神壇》。樂曲每一個音符都表達出老人生前最後的虔誠祈禱,最後在第二十六小節處戛然而止,成了大師的絕筆之作。
1750年7月28日夜,巴赫的一生畫上了最後一個休止符,安然的走向了他心中的神壇。三天後,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萊比錫聖約翰教堂墓地下葬。
巴赫創作音樂的風格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充滿了18世紀上半葉德國現實生活的氣息。他篤信宗教,是個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樂曲為教會服務,他
的大多數作品都是宗教音樂。他的音樂體現了生活在18世紀德國普通市民的思想。他深受著生活給他帶來的痛苦,有豐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雖然他消極、屈服,但也還沒有看到改變生活的途徑。他覺得一個人必須有堅強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犧牲的精神。這就是巴赫在他的藝術中所反映的主要內容。他的作品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紀德國市民之間的這種人文主義的思想。
他是最後一位偉大的宗教藝術家,他認為音樂是“贊頌上帝的和諧聲音”,贊頌上帝是人類生活的中心內容。他的音樂最初就是從被稱作贊美詩的路德聖詠而產生的。通過旋律可以看出作曲家結合了當時流行的通俗之聲。在音樂形式上他無意創新,而是把現有的形式推上頂峰。
巴赫的作品含有一定的哲學倫理的意義,但他的表現形式卻不是抽象的、教條的。相反,在他的作品中,哲學倫理思想是和抒情、寫景緊密結合的‘,他雖然不像亨德爾那樣大量運用造型手法,但是為了烘托一定的內心情緒,巴赫也不避免藉助於自然景物的描繪(如風吹、河流)。巴赫的音樂內容的艦極性決定了他的音樂風格的版活性和綜合性。巴赫的聲樂風格和器樂風格之間沒有截然的區別,他創造了聲樂器樂綜合的新風格。
聲樂作品
他譜寫了許多充滿戲劇性因素的大型聲樂作品,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是最有影響的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巴赫作為一個虔誠的新教教徒,通過宗教音樂形式(受難曲、彌撒、經文歌、康塔塔等),抒發了對人類災難、痛苦的憐憫、同情以及對和平與幸福未來的渴望。巴赫的聲樂作品中以康塔塔最為豐富多彩。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繼承了接近歌劇的世俗“康路塔”的傳統,另一方面繼承了接近復調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傳統,創造出一種聲樂器樂綜合的新型的康塔塔。它無論在內容上和風格上都比舊的康塔塔要深刻、豐富多了。
巴赫的康塔塔也有世俗與宗教之分。他的世俗康塔塔大半是為官場應酬的需要而寫的,歌詞大半是一些借古希臘神話小人物來對貴族歌功頌德的無聊詞句。但巴赫常常超越出歌詞酌范圍之外,或抓住個別不主要的字句,借題發揮,寫成一首生動有趣的音樂作品,例如《農民康塔塔》。這首康塔塔由兩個農民用撒克遜地方方言互相唱答,帶著很濃厚的民間談話的風趣。巴赫的宗教康塔塔是他長期經常寫作的體裁,數量很多,幾乎占他全部音樂作品的半效。這些曲子的內容深刻而豐富,表現 方法 亦非常多樣,而且不斷演變。最初巴赫以合唱式的康塔塔開始,後來他把康塔塔的范圍擴大了,寫了一些室內性的獨唱康塔路也寫了各種不同形式康塔塔,純粹合唱的康塔塔反而寫得少。巴赫在他的宗教康塔塔中所用的形式也很多民他的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都有他自己獨創的特點。康塔塔是器樂和聲樂綜合的體氯器樂部分不是伴奏器樂部分用小合奏、大合奏或其他不同的樂器組織。
和康塔塔一樣,巴赫的受難樂也是器樂聲樂的綜合體裁;巴赫根據表現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的需免自由運用了聲樂和器樂酌各種不同的形式。巴赫利用彌撒的形式發展音樂概括的思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形象,表達丁深刻酌思想感情。在這一點上他和亨德爾相似,他們都遠遠擺脫了當時歌劇藝術的局限性,但他們又返回了宗教音樂。這雖然是具體歷史條件所造成的必然結果,這種矛盾在巴赫的彌撒曲中表現得尤為嚴重。
器樂作品
巴赫的器樂以羽管鍵琴音樂為最重要。他的羽管鍵琴作品比起前人的以及他的同代人的作品來,在內容、體裁和風格上都要豐富得多。巴赫在創作羽管鍵琴音樂的過程中,借鑒各方面的 經驗 來豐富羽管鍵琴音樂的內容、體裁和風格;例如他從風琴音樂中吸取了它的即興性和悲壯氣概,他又把來源於風琴古樂的復調形式在羽管鍵琴的特點的基礎上加以發展。他吸取了法國羽管鍵琴家的經驗,寫丁舞曲組成的組曲;學習了義大利小提琴音樂風格和多·斯卡拉蒂的羽管鍵琴音樂風格,這種影響在他的變奏曲和《c小調幻想EQ》中最為顯著。
巴赫的舞曲源自日常生活和歷史傳統,他的音樂從來沒有脫離德國的音樂傳統。《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巴赫在“純音樂”領域留下的重要遺產之一。作為一部具有德意志精神的作品,《平均律鋼琴曲集》體現出了那種嚴謹的德國式思維。另外,巴赫的《法國組曲》、《英國組曲》和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等樂隊作品,也都表達了作曲家對和平和美好生活的祈求與渴望。這些作品在德意志民族人民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強烈的共鳴。
>>>下一頁更多“巴赫的主要作品”❻ 電影裡面吸血鬼每次出場放的音樂是什麼
是巴赫的BWV.565 < D小調托卡塔曲與賦格曲>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原是一首管風琴曲。管風琴的音域寬廣,音色多變,音量極大,氣勢宏偉,曾有「樂器之王」之稱。最大的可高達數層樓,擁有五層鍵盤和上萬根樂管。巴赫最擅長演奏管風琴,其作品的音響構思幾乎都以此為基礎。這首樂曲是他管風琴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具有華麗的技巧、風格和雄偉的戲劇情節。據分析,它是作者在1704~1707年間專為阿恩士塔德的新管風琴創作的。由於管風琴的體積非常龐大,構造又相當復雜,無法搬上音樂會舞台,因此這部作品也就沒機會向廣大聽眾介紹。為此,美國指揮家斯托柯夫斯基把它改編成管弦樂曲,用豐富的器樂色彩,在音樂會舞台上重現了它的雄偉氣魄和深刻的意境。樂曲由一首托卡塔曲和一首賦格曲組成,前後兩部分的音樂形象十分統一,全都以同一個樂思作為基礎.
托卡塔自由、即興,就象一首表情誇張的宣敘調。賦格曲非常接近主調風格,沒有固定對題,也沒有橫向曲調線的復雜交織,特別是結尾部分,出現了一連串加有輝煌的走句式的和弦進行,好象又回到了一開始的托卡塔曲,進一步加強了整個樂曲的完整性和統一性。
《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是巴赫青年時代的代表作之一,後由波蘭作曲家斯托考夫斯基改編為管弦樂曲,並由波蘭鋼琴家、作曲家陶西格改編為鋼琴曲。樂曲採用了d小調,4/4拍。由下行旋律組成的慢板的引子飽滿而有力,為全曲宏偉的氣勢作了渲染和鋪墊;然後,樂曲奏出音響宏大的和弦,接著呈現出托卡塔主題,帶有戲劇性的成分;在托卡塔主題結束後,樂曲在上聲部出現賦格主題,採用與引子部分相同的音樂素材;隨後,賦格主題移至低聲部呈示,前後反復出現八次,音樂情緒逐步高漲;最後,樂曲再現托卡塔部分,以氣勢雄偉的尾聲結束。這里選用的是作品的管風琴演奏版。本作品曾被現代「情調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引用,使之廣為流傳。
托卡塔的義大利原意是觸碰,賦格是拉丁文FUGA的音譯,代表著逃遁的涵義
❼ 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中的大提琴後面的曲子
電影(無法觸碰)觸不可及中的大提琴後面的曲子是巴赫的Badinerie。
Badinerie(諧謔曲)
曲:巴赫
所屬專輯:Tender Harmonica
發行時間:2004-01-01
專輯標簽:休閑音樂流行Pop
歌詞:
該歌曲沒有歌詞,屬於純音樂
諧謔曲原來是一種非標題音樂,但後來的標題音樂,也常常採用諧謔曲的體裁。標題音樂就是附有標題以說明內容的器樂作品。諧謔曲是一種生動活潑而富於詼諧和戲謔情趣的器樂曲,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諧謔曲沿用了小步舞曲的三拍子節拍和復三段式的結構。復三段式就是一首樂曲分為三大段,而每一大段又各自含幾個小段落,第三大段是第一大段的重復。諧謔曲比小步舞曲速度快,節奏活躍,並且常用獨特的音調、不常見的節奏型、出其不意的轉調和強弱對比、突如其來地反復前面的主題或引進新的主題、突如其來地結束一個段落或結束全曲等手法,造成一種幽默和風趣的效果。
❽ 為什麼巴赫的作品能驅魔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一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他的作品是歷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學習的榜樣。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於德國的埃森納赫城的一個音樂世家。大約從十六世紀開始,巴赫家族就已經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音樂家。在這個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樂家中,以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親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風琴師。他早年喪父後,便在哥哥的指導下學習音樂。幼年的巴赫對音樂興趣濃厚,學起音樂來異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風琴、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也開始在作曲方面暫露鋒芒。他在上中學時就開始廣泛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後又在呂奈堡的教學里擔任歌手。這個時期,他在呂奈堡圖書館里閱讀了大量的著名的音樂作品,大大開闊了視野,學到了許多知識。中學畢業後,巴赫開始了自己艱苦的音樂藝術生涯。從1708年開始,他一直在魏瑪、阿恩斯塔特和謬爾豪森的宮庭和教堂里擔任樂師。當時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這種狀況下,他還是創作出了許多具有很高價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祖國,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當時德國社會和人民生活的風貌與特點。在這一點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樂大師亨德爾大相徑庭。亨德爾一直僑居國外,其作品風格受義大利等國音樂風格的影響較深,在創作上偏重於主調音樂, 而巴赫的音樂是徹底的德國風格的音樂。他是一位著名的復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內容深刻。他對許多音樂形式都作了重要的發展了創新,如協奏曲、管弦樂曲和鋼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體裁形式也十分多樣,其中有風琴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長笛曲、康塔塔、管弦樂曲及許多宗教內容的聲、器樂作品等。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賦格的藝術》、《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六首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對音樂藝術貢獻巨大。他繼承和發展了前輩曲家的創作手法。把復調音樂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對小提琴協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貢獻。他的《布蘭登堡協奏曲》為交響音樂的產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的鋼琴音樂也十分突出,為後來貝多芬鋼琴音樂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巴赫不但是一位偉大的作曲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和優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時生活貧困,作品無人過問。死後數十年才得到人們的重視,被推崇為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大師。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萊此錫逝世,終年六十五歲。
❾ 介紹電影的一首BGM背景音樂
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 Ⅱ.詠嘆調
巴赫
美國電影里弗里曼在圖書館查資料時,日本電影里桐山和雄殺死相馬光子時,這首巴赫具有追思、哀悼意味的弦樂作品都會響起。ZH這些影視作品都選擇了巴赫《D大調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詠嘆調作為背景音樂。純凈、詩意、神聖,如行雲流水,悲天憫人的神曲一般的意境,幾經反復,高潮與平緩交替出現,似空中低回的風,又像海上起伏的浪……只要一聽就可以直叩心扉,直達心底,讓人油然而生。一曲毫無疑問是被電影配樂引用頻次最高的作品之一,深受電影導演的青睞。
❿ 電影與音樂有何密切關系
一切藝術在本質上都是接近音樂的,音樂所表達的內容不是直接的而是具體的。但它在激起人的情感和情緒方面的反應是最准確和細膩的。這種能力是其他任何視聽形式所不具備的,音樂情感表達的強度和直接性也超過了所有的藝術形式。音樂所表現的更多不屬於題材本身,而是對題材的情感關系。音樂的情緒調子決定了電影畫面的氣氛、神韻、情緒。電影電視中的音樂不同於純音樂之處在與音樂是為電影的具體空間和敘事環境提供輔助,與人物性格、情感狀態、故事的發展走向有直接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