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馬皮蠶女電影圖片

馬皮蠶女電影圖片

發布時間:2022-11-03 07:31:13

① 蠶女的傳說淵源

《搜神記》記載,部落時期,在四川省廣漢一帶的一個部落里生活著一家人,父親、母親和一個女兒。一天,父親突然被強盜抓走,不知下落,母女二人非常著急。尤其是女兒,她很愛她的父親,她又擔心又悲傷,許多天都吃不下東西。她的母親看到這樣,更加著急,就公開宣布說,如果有誰能平安地把她丈夫救回來,她就把女兒嫁給他。結果,神奇的是,她家裡一匹馬聽到女主人的許諾後,就擺脫韁繩跑出去了。過了幾天,父親就騎著馬回來了。此後,那匹馬就再也不吃草了,每次女兒從它旁邊經過,它都又踢又叫。父親非常奇怪,後來母親想起了自己的諾言。父親就對馬說,雖然是你救了我,可我總不能把女兒嫁給一匹馬呀!然後就給馬買了許多上等草料,但是馬仍然又踢又叫。於是,父親就狠心把馬殺死了,把它的皮掛在外面。
一天,當女兒路過時,忽然那張馬皮跳起來,捲起她就飛走了。過了一段時間,人們發現在桑樹上有一張馬皮,而女兒已變成了蠶,正在吐絲。又過了幾天,女兒騎著馬來看望父母,哀痛地說自己已經變成了神仙了,說完就飛走了。 從此,那個女孩就被當成蠶神崇拜,有的地方也稱她為馬頭娘娘,因為她的形象是一位穿著馬皮的女孩。

② 蠶神是誰

蠶神是民間信奉的司蠶桑之神,屬於民間神話。蠶神在古代有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多種稱呼。

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中國勞動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2)馬皮蠶女電影圖片擴展閱讀

蠶神崇拜: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豐收的期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據史書記載,從3000多年前的周代開始,朝廷的統治者對祭祀蠶神活動就很重視。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後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需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

在民間也如此,蠶神的崇拜是蠶鄉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據當地的風俗祭祀所崇拜的蠶神,有祭祀「蠶花娘娘」的,有祭祀「蠶三姑」的,也有祭祀「蠶花五聖」、「青衣神」等蠶神。

③ 馬皮蠶女的神話傳說

過去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家長長遠方,家裡沒有別的人,只有一個女兒。有一匹雄馬,女兒親自飼養它。她孤獨居住在偏僻的地方,思念她的父親,就對著馬開玩笑說:「你能夠幫我把父親接回來,我將嫁給你。」馬聽了這話以後,就斷馬韁繩離開家,徑真去到父親駐扎的地方。父親看見馬又驚又喜,便拉過去騎上它。馬望著它所來的那個方向,不停地悲嘶,父親說:「這匹馬無緣無故地這樣悲嘶,是不是我家裡有事呢?」便趕快騎馬回家。
因為這匹馬是畜生卻有特殊的感情,所以他優厚地給予草料飼養。馬不肯吃草料,每次看見女兒進出,就高興或者發怒,騰跳踏地,像這樣不只一兩次。父親覺得奇怪,暗下詣問女兒。女兒把開玩笑的事一一告訴父親,認為一定是這個緣故。父親說:「不要說去,恐怕會污辱家庭的名聲。你暫且不要出去。」於是他暗設弓箭射殺這匹馬,把馬皮曬在庭院中。
父親外出時,女兒和鄰居姑娘在曬馬皮的地方玩耍,她用腳踢馬皮說:「你是畜生,卻想娶人做媳婦嗎?招來這樣屠殺剝皮,自討苦吃怎麼樣?」話沒說完,馬皮突然飛起,卷著女兒飛走。鄰居姑娘又慌又怕,不敢上前救她,跑去告訴她父親。父親回到家後,到處尋找,已經飛出去失了。
後來過了幾天,在一棵大樹枝條中間找到,女兒和馬皮都變成蠶,在樹上吐絲作繭。那繭的絲又厚又大,跟普通的蠶繭不同。鄰居婦女取來飼養,收到的蠶絲增加好幾倍。於是把這種樹叫做「桑」。桑,就是喪失的意思。從此老百姓爭者種桑樹,就是今世用來養蠶的樹。叫它桑蠶,因為這是古蠶所留下的種類。

④ 馬皮蠶女的《搜神記·馬皮蠶女》

舊說,太古之時,有大人遠征,家無餘人,惟有一女,牧馬一匹,女親養之。窮居幽處,思念其父,乃戲馬曰:「爾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罵既承此言,乃絕韁而去,徑至父所。父見馬驚喜,因取而乘之。馬望所自來,悲鳴不已。父曰:「此馬無事如此,我家得無有故乎?」亟乘以歸。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芻養。馬不肯食,每見女出入,輒喜怒奮擊。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問女,女具以告父,必為是故。父曰:「勿言,恐辱家門,且莫出入。」於是伏弩射殺之,暴皮於庭。父行,女與鄰女於皮所戲,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而欲取人為婦耶?招此屠剝,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鄰女忙怕,不敢救之,走告其父。父還,求索,已出失之。後經數日,得於大樹枝間,女及馬皮,盡化為蠶,而績於樹上。其繭綸理厚大,異於常蠶。鄰婦取而養之,其收數倍。因名其樹曰「桑」。桑者,喪也。由斯百姓種之,今世所養是也。言桑蠶者,是古蠶之餘類也。案《天官》,辰為馬星。《蠶書》曰:「月當大火,則浴其種。」是蠶與馬同氣也。」《周禮》校人職掌「禁原蠶者」。注雲:「物莫能兩大。禁原蠶者,為傷其馬也。」漢禮,皇後親採桑,祀蠶神曰:「菀窳婦人、寓氏公主。」公主者,女之尊稱也;菀窳婦人,先蠶者也。故今世或謂蠶為女兒者,是古之遺言也。

⑤ 蠶馬的情節概述

《搜神記·女化蠶》 意思:傳說上古時,有一個男人被掠走了,家裡只剩下妻女和一匹馬,萬般無奈之下,母親說:「如果有人能把我的丈夫救出來,就把女兒嫁給他。」馬聽到這番話後,飛奔而去,幾天以後,父親騎著馬回來了。母親將原委細細道來,父親不同意,馬咆哮起來,於是父親把馬殺死,將馬匹放在庭院里。馬皮忽然捲起女孩飛走了,落在一棵桑樹上,女孩化為了蠶,馬皮變成了繭。
《中華古今注》卷下 意思:傳說上古時,有一男子出遠門,家裡唯有一女,因思父心切,乃戲馬曰:「汝能為我迎得父還,吾將嫁汝。」馬馭回了她的父親,但女子未實現其諾言。其父得知真情後,用箭親自把馬射死,並剝了它的皮,姑娘見了馬皮又踢又罵。忽然,馬皮從地上躍起,包住了姑娘就跑,她父親去尋找已不見蹤影。不幾天,在一棵桑樹的枝葉里,發現她女兒已變成了一條蠶,正在樹上吐絲作繭。

⑥ 蠶神(馬頭娘)這個民間故事想講的是什麼,它有什麼優缺點

馬頭娘~中國神話中的蠶神。相傳是馬首人身的少女,故名。據《通俗編.神鬼》引《原化傳拾遺》記載,古代高辛氏時,蜀中有蠶女,父為人劫走,只留所乘之馬。其母誓言:誰將父找回,即以女兒許配。馬聞言迅即賓士而去,旋父乘馬而歸。從此馬嘶鳴不肯飲食。父知其故,怒而殺之﹐曬皮於庭中。蠶女由此經過,為馬皮卷上桑樹,化而為蠶,遂奉為蠶神。
意思是說:相傳在遠古時代,有個姑娘的父親外出不歸。姑娘思父心切,立誓說如果誰能把父親找回來,就以身相許。家中的白馬聽後,飛奔出門,沒過幾天就把父親接了回來。但是人和馬怎能結親?這位父親為了女兒,就將白馬殺死,還把馬皮剝下來晾在院子里。不料有一天,馬皮突然飛起將姑娘捲走。又過幾日,人們發現,姑娘和馬皮懸在一棵大樹間,他們化為了蠶。人們把蠶拿回去飼養,從此開始養蠶歷史。那棵樹被人們取「喪」音叫做桑樹,而身披馬皮的姑娘則被供奉為蠶神,因為蠶頭像馬,所以又叫做「馬頭娘」。
《山海經.海外北經》和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四中亦載有相關傳說。

⑦ 蠶神在民間還被稱作什麼

蠶神在民間還被稱作蠶女、馬頭娘、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

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佔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統治階級還是普通的中國勞動人民都對蠶神有著很高的敬意。

漢以前,蠶已被神化,稱其神曰先蠶,意指始為蠶桑之人神,其姓名、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東漢時,所祀先蠶為「菀窳婦人,寓氏公主」。

蠶神的相關傳說

太古的時候,有一位父親出外征戰,家裡只留下一個女兒。女兒養了一匹公馬。一天女兒思念父親,就開玩笑地對那匹馬說:「如果你能幫我把父親接回來,我就嫁給你。"那馬聽了這話,真的跑到父親那裡,把父親接了回來。

為了感謝那匹馬,父親精心地照顧那匹馬,誰知馬卻不吃食。每次看到姑娘出入都非常興奮,高聲長嘶。父親感到非常奇怪,偷偷地責問女兒。女兒就把先前對馬說的戲言告訴了父親。 於是父親殺了那匹馬,將馬皮掛在院子中。

父親再次出征,女兒就和鄰居家的女孩在院子里玩。女孩用腳踢馬皮,並且還說:「你是畜生,怎麼能娶人當媳婦呢?你被殺死剝皮,不是自找的嗎?」話還沒說完,只見馬皮騰空而起,卷著姑娘不見了。 過了幾天,姑娘和馬皮都化成了蠶,在樹上吐絲。

鄉親們便把這種樹叫做「桑」,桑者,喪也,是說姑娘是在桑樹下獻身的。父親知道了,十分傷心。 一天,蠶女乘流雲駕此馬,從天而降,對父親說:「天帝封我為女仙,位在九宮仙嬪之列,在天界過得很自在,請不必為女兒擔心。」說罷,升天而去。於是各地紛紛蓋起蠶神廟,塑一女子之像,身披馬皮,俗稱「馬頭娘 」,祈禱蠶桑,十分靈驗。

⑧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之蠶叢 》

☞蠶叢: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唐朝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描述到:「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遂傳說中的蠶叢王和魚鳧王建立了蜀國,開國的年代實在太過遙遠,不知從何說起,也說不清楚了。遠至古代,各路流量大咖、經典巨著為蠶叢背書站台,推崇致敬,今有無名小輩懷拳拳之心,思之念之,追之尋之!

且藉此機會感謝李白洋洋灑灑寫下極具張力與靈動的錦綉詩篇——《蜀道難》,讓更多人知道蠶叢育於古、居於蜀。

蠶叢,又稱蠶叢氏,古代神話傳說中的蠶神,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養蠶專家。據史載黃帝(軒轅) 娶「蜀山氏」女,即「嫘祖」,夫妻育了「蠶叢」,蠶叢建立了古蜀國。蠶叢是中國華夏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

《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給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蠶叢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社禹/禹),治水的鱉靈(崇伯鯀),都和農業生產有關。魚鳧氏是古蜀國五代蜀王中繼蠶叢、柏灌之後的第三個蜀王,建都今溫江區萬春、柳城一帶。,又稱蠶叢氏,是蜀國首位稱王的人,他是位養蠶專家,據說他的眼睛跟螃蟹一樣是向前突起,頭發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樣式的左邊是斜著分了叉的,最早他居住岷山石室中。後來蠶叢為了養蠶事業。率領部族從岷山到成都居住!

(一)蜀人的祖先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重視治水的杜宇(禹),稱望帝,負責治水的鱉靈開明稱叢帝,也稱崇伯鯀,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二)人物介紹

蠶叢何許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國華夏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是古蜀國第一個蜀王。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瞿上城,是蠶叢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一個都城。是蠶叢王創造輝煌古蜀國歷史的第一個「指揮所」。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文中感慨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他說的是傳說中的古蜀國。

(三)成都的人文歷史

成都正式的建城史始於張儀築龜化城,那麼成都的人文歷史從哪裡開始呢?我們說,應當從一個名叫「蠶叢」的蜀王開始。

《蜀王本紀》載:「蜀之先王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又次者曰魚鳧。」一開始就說蜀之先王名「蠶叢」,多麼乾脆利落,彷彿有開天闢地之概。

那麼,這個「創世紀」的蠶叢到底是成都平原的人還是盆地周邊的人呢?他是從蜀地百姓中成長起來的,還是從其他地方遷徙入蜀並最終取得統治地位的呢?據章樵注《蜀都賦》引《蜀王本紀》說:「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按史家考證,這個蠶叢氏部族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主體,他們祖宗居住在岷山一帶,由於山高路險,當然不能像平原居民那樣建起「木骨泥牆」的房屋,使生活過得比較舒適,而是因地制宜,在山崖上鑿起窯洞似的「石室」來居住。這是一個善於養蠶的部族,他們的長相和穿著都很奇特,「是時人萌,椎髻左衽,其目縱,不曉文字,未有禮樂」。也就是說他們的眼睛是像螃蟹一樣向前突起的,頭發在腦後梳成「椎髻」,衣服的樣式是左邊斜著分了叉的。蠶叢氏成天坐在密不透風的石室中思考問題,想尋找一塊更好的地方安居樂業,因為山地生活十分艱苦,對養蠶事業的發展也十分不利。後來,他聽說成都平原地勢開闊,沃野千里,於是就率領他的部族從岷山向成都平原遷徙,一路風餐露宿到了廣漢三星堆一帶。可能當時三星堆一帶已有部落聚居,但勢力都不夠強大,自然很快就被蠶叢氏吞並或同化了。這一次遷徙在沿途留下了許多古地名,從中可以看清當時蠶叢從岷江向南遷入成都平原的線路,如《蜀中名勝記》就先後記載有蠶崖關、蠶崖石、蠶崖市等。

(四)考古研究

從今天的考古材料看,三星堆的確出土了不少與蠶叢氏相貌一致的器物,如人像面具中的縱目式面具和椎髻左衽服飾等,這是否就是蠶叢部族留下的生活遺跡呢?廣漢三星堆一帶建城很早,而且曾經多次發生過部族間的爭斗,這其間是否有蠶叢取代其他部族或魚鳧、柏灌取代蠶叢的爭斗呢?明曹學詮《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記載一則故事,就說到當時三星堆一帶部族間的爭斗情況:「蠶女者,當高辛氏之世,蜀地未立君長,各所統攝,其人聚族而居,遂相浸噬,廣漢之墟,有人為鄰土掠去已逾年,惟所乘之馬猶在。其女思父,語焉:『若得父歸,吾將嫁汝。』馬遂迎父歸。乃父不欲踐言,馬蹌嘶不,父殺之。曝皮於庖中。女行過其側,馬皮蹶然而起,卷女飛去。旬日見皮棲於桑樹之上,女化為蠶,食桑葉,吐絲成繭。」

(五)故事大意

故事大意說:有個叫蠶女的嫻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當時蜀地沒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人民也在這些部落首領的統攝下各自過著聚族而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狀態難免會引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吞並和戰爭。有一次,廣漢城址被相鄰的部落燒殺劫掠,蠶女的父親也被抓去做了人質,家中只剩下一匹父親平時乘坐的老馬。蠶女非常思念父親,於是就對馬說:馬啊,如果你去把我父親救回來,我就嫁給你做老婆。這馬聽了蠶女的話,高興得不得了,便偷偷地跑去把主人馱了回來。但是這個被救回的父親一聽說要把女兒嫁給馬做老婆,就不幹;馬當然很生氣,又是跳又是嘶鳴,還以絕食相威脅,蠶女的父親也不是好惹的(可能他是部落中的一個首領),就一氣之下把馬殺了,剝下的皮和肉都晾在廚房中。這天蠶女從廚房中經過,那張馬皮突然跳起來,一陣風似的把蠶女捲走了;過了幾天,人們看見馬皮落在對面的桑樹上,蠶女變成了一條蠶,正在一邊吃桑葉,一邊吐絲把自己裹住成為一隻繭。這則故事雖為神話,但它記錄了古蜀時期「廣漢之墟」各部落間的矛盾關系,故顯得十分珍貴。

(六)相關推測

蠶叢在蜀地三星堆一帶做了多少年的部族「蜀王」?《蜀王本紀》記載說:「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曰柏灌,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化去。」可見蠶叢氏在蜀統治的時間有「數百歲」,當然這不可能是指蠶叢氏本人做了幾百年的部族首領,而是以蠶叢為名號的時代持續過幾百年。蠶叢死後,《華陽國志》記載說:「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看來這個蠶叢也是故鄉觀念濃厚的人,人都死了,還念念不忘當年居住在石室中的那份感覺,因而把棺材和墓坑都做成石頭的,以後人們看見類似的墳墓都會說,嘿,你看,這就是那些「縱目人」的墳。

蠶叢氏在蜀為王的年代,據有些考古學家推測,應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為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城牆築於早商時期,是魚鳧王統一蜀國後才修建的,而蠶叢又比魚鳧早兩個「數百歲」,所以其年代應與夏代相當。當時蠶叢雖然「始稱王」,但明顯地還不具備國家君主的性質,可能僅是以血緣為紐帶的部落集團酋長,當時正處於原始社會末葉的晚期,而奴隸制的曙光正在慢慢到來。

(七)和魚鳧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一文中感慨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他說的是傳說中的古蜀國。西周以前是否存在著古蜀王國?有關古蜀初期蠶叢和魚鳧兩代的記載,只有史料中的寥寥數十字而已。他們究竟是古蜀人想像中的祖先?還是確實存在過的君王?史學家們長期沒有定論。

1929年,四川廣漢三星堆月亮灣的一位農民在挖掘水坑時,發現了一塊雕刻精美的玉器,這是古蜀文明展露給世人的第一縷光輝。幾十年來,零散出土的文物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關注。直到1986年,對三星堆遺址的大規模考古發掘才揭開了古蜀王國的面紗。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距今4800多年前,在川西平原上曾存在過一個獨特的高度發達的文明,蠶叢和魚鳧也確有其人,他們統治的時代就是以他們的名字來稱呼的。

《華陽國志》雲:「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三星堆遺址祭祀坑中出土了幾件大型縱目人面和鷹鳥形象的青銅器與文獻所載對照,印證了古蜀傳奇人物——蠶叢和魚鳧的存在。「縱目」是蠶叢的形象特徵。三星堆青銅縱目人面像的眼球向前凸出於眼眶十幾厘米,有些人面的鼻樑上還鑄有一條龍。魚鳧就是魚鷹。鷹鳥等飛禽目光敏銳,足爪有力,御風而行,古蜀先民對他們充滿了幻想和仰慕,是我國古代敬鳥最甚的民族。古蜀人將鳥的形象賦予祖先,還不辭辛苦地鑄造了巨型鷹首、人首鳥身、人身鷹爪等形象的青銅禮器。這些文物在三星堆遺址的二號坑多有出土。

學術界比較認可一種說法:上古西南的大部分民族是居住在古康青藏大高原(包括四川甘孜、阿壩兩縣、青海和西藏的全部地面)的古羌族支派。公元前五世紀前後,他們向東進入平原,與土生的華人雜居融合,孕育中華文化。他們的一支向東南遷居進入岷山地區,依山勢而居,壘石為穴。後又循河谷進入成都平原,開始漁獵生活,並撿拾野蠶抽絲。後人將這些居住在岷山河谷的人稱為蜀山氏。大約在公元前三千年,蜀山氏的女子嫁給黃帝為妃,所生的後代就是古蜀王國的開山鼻祖——蠶叢,他是後來三星堆蜀人的嫡系祖先。

蠶叢之前的古蜀人以牧業為主要生活來源,兼營狩獵和養殖。養殖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養蠶繅絲。蠶叢帶領族人繼續向東南方向遷徙,他們經過今茂縣與汶川之間的茂汶盆地後,逐漸發展農耕。夏商之際,是第三代蜀王魚鳧時代,蜀人再次東遷,從茂汶盆地東南而下經過成都平原北端進入廣漢平原。這時的古蜀王國已經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公社制向奴隸制的轉變,魚鳧是這個奴隸制政權的第一位統治者。

有關古蜀人與他國的戰事並無傳世記載,但考古實物卻證明確有其事。在殷墟和周原的卜辭中,出現了「蜀受年」、「征蜀」、「至蜀有事」的記載,可見當時商蜀之間紛爭不斷。魚鳧時代,商王朝的政權已接近沒落,蜀國順理成章地參加了周武王的會盟,懷著復仇的心態在伐紂的隊伍中勇往直前,故《尚書》說:「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根據年代分析,三星堆遺址至少有兩個祭祀坑是屬於魚鳧王時代的,出土的大量戈、劍、矛等兵器和禮器是蜀人尚武之風的最佳印證。

盡管與商朝戰事頻繁,古蜀人獨立的經濟生活模式卻未受影響。這全憑著蜀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江流奔涌,泉水充盈,土壤肥沃,地下有豐富的金、銀、玉、銅、鐵、鉛、錫等礦藏,培養了古蜀人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蜀地山林茂盛,犀牛、氂牛、大象等野生動物出沒其間,瓜果四季皆熟,漆、麻、桑蠶、雌黃、白土等物產豐饒。古蜀人的繅絲、髹漆工藝堪稱一流。滿山遍野的竹子解決了住房的問題。從三星堆晚期房址出土的木棍、泥塊、竹片等痕跡看,古蜀先民根據川西平原多雨潮濕的特點,因地制宜地製造了竹編木骨泥牆的干欄式建築。他們就地取材,用木、竹構起屋架,用木棍和竹片編成籬笆,在其里外兩面塗草抹泥,以茅竹覆蓋在屋頂上。在今天四川貧困地區仍有類似的茅草房。

古蜀國北邊「以褒斜為前門」,即到了今天陝西漢中一帶,與秦國接壤。南邊以「熊耳、靈關為後」,即到了今天四川青神、蘆山一帶,與越族相鄰。西面依靠九頂山、峨眉山。東邊接於巴族,以「工、潛、綿、洛為池澤」,利用江河之便利發展漁業。

與古蜀國聯系最密切的是生活在長江三峽地區的巴族和巫耋人。遠古的氐夷羌人在成都平原發展成蜀族以後,碰上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大問題:四川盆地食鹽缺乏。氐夷羌族的池鹽遠在千里之外,又有重山阻隔很難運送,所以只能依仗巫、巴之鹽。巫耋和巴人生活在長江三峽和川東一帶,此地鹽泉密集,很久以前巫耋和巴人就與鹽泉相伴,伐木煎煮泉水,用晶鹽與四周的居民交易。

從蠶叢到魚鳧時代,古蜀人曾到川東三峽地區,購回食鹽。巫耋和巴人自然不會放棄川西這個大市場,紛紛溯江而上運送食鹽。在鹽利的分享上巫、巴間也存在矛盾,巫耋的鹽產量高於巴人,而巴人緊鄰長江,得舟楫之便,雙方若發生爭執,不論哪一方失利,都會影響到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作為西南最強大的政權,魚鳧派出一支隊伍駐扎在瞿塘峽以西地區,在巴巫之間建立「非軍事區」,保護「國際鹽利」和長江鹽運暢通無阻。暗地裡他們也自己動手采鹽制鹽,保證古蜀王國的食鹽供給不會因巫巴之爭而間斷。這支隊伍在今奉節縣白帝城西的河灘上壘石扎營,據說石壘縱橫八行,共64壘。據專家考證,這就是晉人誤傳諸葛亮為阻擊東吳陸遜追兵而設的「八陣圖」。隋唐以來,人們對此說法深信不疑,不曾想到這是古蜀王國「維和部隊」的大本營。

古蜀國處在重視水患的第四代蜀王杜宇(社禹)時代,安排那位來自荊地的鱉靈(崇伯鯀)負責治水。相當於「望帝」授於宰相鱉靈治水之權!

(八)氏的歷史地位與影響

在西周末與東周初以先,蜀中蠶叢以蠶桑興邦,建立了蜀國,使這個華夏民族前身的人大部分人定居下來,跨入了農耕時代。從此蜀國以絲綢之邦而光耀於中國的史冊之中。

一、開發蠶桑——被老百姓尊為青衣神

蠶叢的祖先系三黃之(軒轅)和五帝之「顓頊」。他的家系支庶,分封到蜀地作侯伯。蠶叢巡行郊野常著青衣,因此被人們呼為青衣神。

蠶叢見岷江中游和若水流域江邊的壩子很適宜桑葉生長,於是到處勸農種桑養蠶。當時蜀地居住的民族是從川西北高原上沿邛崍山脈下來的羌人(也稱邛人)。

古老的古氐夷越羌等皆是非常淳厚質朴的蠶叢部族。後來蠶叢死了,族人們悲慟萬分,將其安葬在蜀山(瓦屋山),修建了巨大的廟堂——「川主」、「聖德」、「薄山」、「遣福」、「萬安」來祭祀青衣神,使蜀山(瓦屋山)成為聞名遐邇的「青羌之祀」。

同時他們仿照青衣神之衣著,著青衣,裹青帕,代代相傳,以為永久之紀念。

為了讓青衣神的業績永誌不忘,他們將蠶叢的出生地叫做青神縣,並將他耗去畢生精力的若水地區之若水叫做青衣江——這是四川境內惟一一條用人名命名之江。

二、以蠶桑絲綢興邦立國——「蜀」成為國家的標志

蠶叢以蠶桑興邦——蜀地的經濟迅速勃興,「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華陽國志》第181頁)。

在西周末,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自亂朝綱。此時的蜀地在蠶叢後裔治理下,經濟勃興,人民安定,國力已強大到足可以和周天子分庭抗禮,因此他乘此機會在蜀中稱王建立了蜀國,而周幽王的兒子——姬宜臼見鎬京已被四夷包圍,帶著官員逃到洛陽,建立了東周,這就是「平王東遷」。

蜀國的蜀字是一棵彎曲的桑樹,樹下一隻蟲(就是蠶之蟲)而構成的。從此蜀國成為蠶桑絲綢之邦而蜚聲海內外,直到如今。

三、開百代鴻業。底定「天府」基礎

蠶叢以農桑興邦,開蜀地百代鴻業,底定「天府之國」的基礎。

四川周圍高山環抱,川西沃野千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而蠶桑絲綢在男耕女織的農耕時代更是一項占盡先機的大宗產品。因為穿綢著緞,對於上層社會是一宗必不可少的商品。於是蜀錦蜀綉,嘉定(樂山)大綢、順慶府綢、「錦官城」等一大串和絲綢相關的名字蜚聲四海,「天府之國」成為世人仰羨的地方。

秦始皇滅六國後,將其王族後裔盡遷蜀中,使中原文化與蜀文化來了一次大融合,蜀地相繼出現一大批頗有影響的文化人登上歷史舞台,司馬相如、陳壽、陳子昂、李白、薛濤、蘇東坡、郭沫若、巴金等像一串閃灼光輝的星星輝耀著我國文壇。蜀人多文采,這是歷史的評價,也是蜀地富庶的一個重要的標志。

然而蠶叢開始農桑鴻篇的重大影響,還在於由於衣食足,禮義興,在蜀中許多地方仍然保持蜀有淳厚這一千古遺風,在蠶叢主要的活動區的青衣江流域,在東漢時張陵創立了道教,直到今天這些地方仍然是一派桃花源似的鄉風民俗,人們仍然著青衣裹青帕,唱著祭祀青衣神的帶哭腔的山歌,懷念青衣神。

「青衣一曲繞山水,青衣神在白雲端。」

蠶叢——青衣神將和他開創的農桑業一樣在蜀中大地上長久地流傳下去。

(九)考證

岷江是個「太史公」, 神筆書寫天地史。岷江奇石通靈,理解人間後來必有人要考證,必然會將蠶叢王的當時身影 感應石上。這塊乾乾凈凈的石面上,青白線條相間。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線條中明顯呈現出一個古蜀人圖案。夕陽西照,這古蜀人高高個子,穿著青衣,後腦勻上一束長長翹起的頭發,臉部上兩眼縱目,雙手曲拱,連夕照的身影都表現了出來。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說:「四處輾轉,我終於到了我該來的地方!」 庚即向隨從傳言,「立國此地也,名瞿上,意為我到了我該來的地方!」

四川著名歷史學家李澄波考證,瞿上城在雙流縣南牧馬山九倒拐。實地查看,"九倒拐"山勢特殊,暗藏玄機。山前,八百多米寬的歷史洪江古河、楊柳河匯合後,浩浩盪盪從九倒拐山腳下流過,江中有豐富的魚群;洪江對面,是一馬平川的平地,溝河縱橫,土壤肥沃,可供種糧,發展農業生產;山後,山巒重疊,綿綿起伏,兩條九彎八拐的山溝從山腳通向山頂,與其它山地交匯。在那茂密陰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還有老虎出沒,可以狩獵,為這里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兩溝間的半山腰,是一塊梯度平地,山勢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穩穩安放在兩山溝壑之間;兩側,綿綿山巒伸向遠方,就象一隻巨鷹的雙翅。如果把兩溝間半山腰那塊梯度平地比著一隻鷹身,前面那塊山包比著鷹頭,後面的諸山比著鷹尾,從歷史洪江對面遠看過來,這里地勢就象一隻將要離地騰飛的巨膺。從山體的石質看,多為砂石岩,是開山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勢可進,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聯系,讓人一看,這里就是一塊"風水"寶地。蠶叢王率部駕著木筏順著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著岸邊長途跋涉來到牧馬山腳下,一眼看中九倒拐這塊地方,決定在此立國治蜀,並取名"瞿上"。意為縱目人建立蜀國治所選擇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館已故李金彝先生認為"瞿上"可作"瞿到"解,說瞿父之山的人到過這里,尤今言"上街"可言為"到街"。前輩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民國二十九年考察雙流牧馬山後得出結論說:"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開頭的山,雖甚低小,而岡阜縈回,彷彿城垣一般,防守極便,立國在這里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種,足以自給。假使我是當時的王者,走到這個形勝所在,也不肯把它放棄的"。"我敢臆斷,牧馬山定是一塊好地方,蠶叢和杜宇(禹)的都城遺址有尋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發掘出來的希望"。

該石甚奇,翻轉背面,石上還呈現一幅圖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樣的人正手揮竹桿撐筏靠岸,其意又合蠶叢當時是率部是從岷江上游順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該石定名為《蠶叢王瞿上》再合適不過了。

參考文獻:

1、《蜀王本紀》載:「蜀之先名蠶叢,教民蠶桑,是時人民椎髻龐言,不曉文字。」蜀為成都;

2、《華陽國志》;

3、《重增授神記》載:「青衣神即蠶叢氏也」。

4、《說文》:「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

5、《韓非子·說林下》:「鱔似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 。

6、《淮南子·說林訓》:「今鱔之與蛇,蠶之與蠋,狀相類而愛憎異」。

7、《巴蜀史跡探索》、《巴蜀史稿》等;

8、《禮記·禮運》:「(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後聖有作……治其麻絲以為布帛」。

9、《易·系辭下》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10、《物原·衣原》:「有巢始衣皮。軒轅妃嫘祖始育蠶緝麻,以興機杼而成布帛」。

11、《路史·後紀五》「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月大火而浴種。夫人融褂而躬桑,乃獻蠶絲,遂稱織維之功。因之廣織,以給宗廟之服」。

12、王禎《農書》:「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

13、《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據中原古史傳說所言,嫘祖是西陵氏女,也是後人公認的先蠶之神。王禎在《農書》中也明確提到:「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

14、《大戴禮·帝系》有明文記載:「(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泜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於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謂之昌濮氏,產顓頊。」

15、《山海經·海內經》也有這樣的文字:「黃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居若水,生韓流。……娶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16、《蜀水經》又說:「江水又南經蠶陵山,故蠶陵縣以山名縣也,古蠶叢氏之國在疊溪營北三里」。

17、《方與勝覽》則有:「蜀王蠶叢祠,今呼為青衣神,在聖壽寺」。

18、《蜀中廣記》引《仙傳拾遺》記載一則故事,故事大意說:有個叫蠶女的嫻淑女子,生活在「高辛氏」年代,當時蜀地沒有蜀王,都是些零零星星的小部落,這樣的生活狀態難免會引起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吞並和戰爭」。

19、《中國史學通論》等;

⑨ 馬皮蠶女的介紹

過去傳說遠古時代,有一個家長長遠方,家裡沒有別的人,只有一個女兒。有一匹雄馬,女兒親自飼養它。她孤獨居住在偏僻的地方,思念她的父親,就對著馬開玩笑說:「你能夠幫我把父親接回來,我將嫁給你。」馬聽了這話以後,就斷馬韁繩離開家,徑真去到父親駐扎的地方。

⑩ 馬皮蠶女的相關記載

根據《天官》,辰宿是馬星。《蠶書》說:「月亮位在大火星,就選取蠶種。」這是蠶和馬同一氣質。《周禮》「馬質」職掌「禁飼二次蠶」,注說:「同物不能兩樣同時增大。禁飼二次蠶,是因為它會傷馬。」漢代的禮儀,皇後親自採桑,祭祀的蠶神叫「菀寙婦人、寓氏公主」。公主,是那個女兒的尊稱。菀寙婦人,是最先教民養蠶的人。所以今世有人說蠶是女兒,這是古代流傳的說法。

閱讀全文

與馬皮蠶女電影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語音講故事漁夫大電影 瀏覽:604
鬼姐姐電影泰國劇情介紹 瀏覽:917
優質美劇愛情電影推薦 瀏覽:85
關於泰國島旅遊的電影 瀏覽:842
愛情電影單 瀏覽:332
電影院的k歌 瀏覽:198
兒童版鬼媽媽大電影 瀏覽:399
電影英語動漫搞笑 瀏覽:509
如何將純英文電影加上漢語字幕 瀏覽:711
約翰塞納成龍合作電影 瀏覽:558
大樂師電影粵語中字 瀏覽:322
鈴木一徹電影名字有哪些 瀏覽:668
36o微電影大全下載 瀏覽:26
鬼玩人1981電影演員表 瀏覽:403
勒死電影完整版 瀏覽:952
初一能看懂的英文電影 瀏覽:881
電影大嘴女人圖片 瀏覽:288
賽羅大電影終極之戰免費觀看 瀏覽:822
東北話法國電影難兄難弟 瀏覽:387
關於愛情的故事日本電影 瀏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