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少數民族古代音樂的種類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庄)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近年來,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現在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滿族音樂
中國的東北和北京等地是滿族的聚居地。滿族最有名的民間樂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滿族的搖籃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經常被用現代的漢語翻唱。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和朝鮮、韓國的音樂基本相同,主要樂器有長鼓和伽倻琴。伽倻琴類似中國古代的箏,彈法也不一樣,是放到盤坐的膝蓋上彈。音樂旋律有其獨特的風格。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
壯族音樂
壯族聚居區廣西是民歌的故鄉,男女青年經常對歌,有人甚至說壯族人一生唱歌的時間比說話的時間長。壯族民歌和漢族音樂風格相似,以五聲音階為主。歌詞有明顯的對仗格式,內容則以象徵、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為主,有時歌詞也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和典故。 壯族音樂可以在電影音樂劇《劉三姐》中一窺其妙。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吹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折疊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適合在馬上彈奏的都它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維吾爾族的傳統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和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水族音樂
水族民間樂器主要有銅鼓、大皮鼓、蘆笙、胡琴、嗩吶等,多在節慶與喪葬時使用。這些樂器中歷史最久,最響最廣,最具民族特色的要數銅鼓。?
水族地區過去曾稱為銅鼓王國。每個村寨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人家藏有銅鼓。廷牌鄉附近幾個20來戶的村寨,每個寨藏有6面到8面銅鼓,九阡地區的水各大寨30來戶人家就有13面銅鼓。據估計,僅三都水族自治縣,以前曾保存銅鼓300多面。由此可見銅鼓在水族民間流傳之廣、數量之多。? 水族地區的銅鼓,面寬1.5尺到2尺之間,大多是未經入土的傳世品,鼓面和鼓身多為雲雷紋和幾何圖案,型制多屬麻江型和石寨山型。
彝族音樂
彝族是我國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彝族民間有各式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無論男女老少,個個都會唱幾首。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又分男女聲調,男聲調雄渾高亢,女聲調柔和細膩。各地山歌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如著名歌曲《馬兒快快跑》、《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就是根據彝族民間曲調提煉出來的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和克些覺黑等。
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弦、編鍾、銅鼓、大扁鼓和克些覺黑等。
京族音樂
獨弦琴,又稱匏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樂器。它結構簡單,但音色優美,音調豐富,曲音清雅,多有變化,演奏之時,如驚濤拍岸,如百鳥朝陽,如高山流水,深受京族群眾的喜受。獨弦琴用大半個竹筒(或用幾塊木片拼成長方形的木匣)做成琴身,長約二尺半,一端插上一根圓木柱子與琴身成直角,另一端安上一個把手,上系一條弦線,連接到小圓柱上,用一塊小竹片撥弄弦線,便可彈出娓娓動聽的樂音。每當明月當空,琴師撥動琴弦,悠揚的琴聲飛向長空,眾人在晚風中聆聽動人的樂曲,別有一番情趣。彈奏獨弦琴時,須不時調整搖桿,當把琴弦擴張時,可撥出較高的樂音;使琴弦放鬆時,樂音變得較為低沉。由於用左手推拉搖桿而使琴弦鬆弛或擴張,彈奏時需要稍作停頓,因而形成了一短一長的發音規律。通常是音長較強,音短較弱,全過程由強變弱,由弱變強,不斷變化。
獨弦琴演奏的傳統樂曲有《高山流水》、《騎馬》、《賭博》等,其中尤以《高山流水》流行最廣。
達斡爾族音樂
達斡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音樂有山歌、對口唱和舞詞等多鍾形式。
曲藝音樂
我國民族眾多,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曲藝音樂因發展歷史、地理環境、民族文化、語言聲韻、民風民俗的不同而呈現種類繁多、色彩紛呈的特色。如白族大本曲,藏族的格薩爾仲、喇嘛嘛呢、折嘎,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好來寶,維吾滿族的達斯坦、庫夏克、萊派爾,哈薩克族的克薩、阿依特斯,朝鮮族的盤索裹,壯族的末倫、唱師、卜牙,赫哲族的依瑪堪,侗族的君琵琶,苗族的嘎百福、果哈,傣族的甘哈甘派,彝族的甲蘇等等。在眾多的曲種中,有的歷史悠久,具有古老的傳統;有的是受漢族或其它民族曲種的影響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曲種。
少數民族的曲藝音樂具有著強烈的地方色彩和群眾性、民族性。其中很多曲種是說唱本民族歷史故事的,它的唱詞往往就是史詩,唱腔吟誦性強,節奏鮮明而平穩,具有返樸歸真的凝重色彩和恢宏雄渾的風格;有些曲種源於本民族民間祭祀儀式和巫師活動,同當地的信仰與民俗活動密切相關,其音樂旋律性較強、婉轉動聽,演唱形式常常是邊唱邊舞或邊唱邊奏邊表演;還有些曲種說唱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曲調大多由民歌發展而來,這類曲種多抒情優美、含蓄深情;也有一些曲種的唱詞為即興式的贊詞、頌詞之類,其曲調流暢、活潑,有的富於幽默感,深受本民族人民群眾的喜愛。
這是少數民族把思想、感情、意志和願望通過曲調和唱詞表達出來的藝術形式。有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被稱為"歌海"、"音樂之鄉"等,歌聲伴隨著他們勞動生產、社交、娛樂活動。他們在放牧的時候高歌,他們在農業生產中快樂歌唱,他們在婚禮上表達愛情,他們在思念故土時唱出悲傷。這樣的情景,我們從電影《劉三姐》中就能看出來。劉三姐的對歌,在廣西壯族地區是非常有名的。還有許多民族都有歌唱的節日,比如回族和撒拉族的"花兒會",苗族的"龍船節"以及"繞三靈",侗族的"採桑節對歌",布依族的"老鷹坡歌會",瑤族的"耍歌堂",彝族的"火把節"等等。少數民族的民間歌曲在電影中運用非常多,特別是情歌。情歌在少數民族民間歌曲中佔有很大的比例,或在草原、山野,或在月光下、火塘邊……凡是有美麗愛情的地方都盪漾著優美動聽的歌聲。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民各種形制的樂器達500餘種,有拉奏、吹奏、彈奏和擊奏等類別,每種樂器都充滿了豐富的表現性。在這些各有特色的樂器演奏得基礎上,又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樂曲類型,比如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和"納格拉",土家族的"打溜子",納西族的"白沙細月",還有苗族、壯族、彝族、侗族、瑤族、拉祜族的"蘆笙樂"和"銅鼓樂"也非常有名。電影《蘆笙戀歌》中,作曲家雷振邦就選用了拉祜族音樂常用的樂器蘆笙為歌曲伴奏,還從拉祜族的山歌曲調中,提煉出歌曲的旋律。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是整個中華民族音樂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我國55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而獨特的音樂,表現出自身存在的價值。早在約五千年前,由黃河和長江等大河流域匯成的華夏音樂文化,便體現出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不斷吸收周邊少數民族音樂的精粹。同時,它又不斷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融合,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中華民族音樂。
我國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各民族音樂文化,有著品種紛繁的音樂體裁。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的音樂從表演形式可分為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民間戲曲音樂。
『貳』 電影《和你在一起》主題音樂中出現的中國民族樂器是什麼其主題又表達了怎樣的音樂情感
影片中出現了幾種主奏樂器,其中笛子作為人們喜愛的一種樂器,是中國常見的民間樂器之一,音色優美明亮,具有典雅的氣質,它既能演奏悠長、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現遼闊、寬廣的情調,同時也可以奏出歡快華麗的舞曲和婉轉優美的小調,擅長表達不同的情緒,能夠吹奏出高低錯落、韻律婉轉的動人樂曲。在影片中,笛子的出現主要描寫賦予中國特色的優美景物。琵琶是最重要的中國民族樂器之一,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彈撥樂器類。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琵琶的音質特點。在影片中琵琶充分發揮其作為彈撥樂器的演奏音色特點,表現了人物在處於矛盾狀態時的復雜情感。交響樂中的弦樂部分被認為是最高雅、最富於表現力的一部分,在弦樂的鋪展下,表達了影片各種人物情感的宣洩。
《和你在一起》用音樂的語言,音樂的手法,講述了一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故事。電影中運用了大量的音樂,其中既有主題音樂在不同場景反復出現來貫穿親情這一主題,又有選用古典音樂對於不同情感的表現。在影片的表現形式上,用音樂的手法充分宣洩了情感,打動了人心。
『叄』 以一部電影為例子,介紹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評析《勇敢的心》電影音樂
澳大利亞著名影星兼導演和製片人梅爾•吉布森的影片《勇敢的心》描寫了蘇格蘭古代戰爭,是一部史詩巨片,長達三小時。該片最讓我動情的乃是影片中的音樂。
音樂中運用了蘇格蘭民族器樂,表現出音樂的質朴、純情動人。音樂激發了人們內心深處細微的感情變化,一段段優美的音樂更是催人心魄的讓人感動,使人的心神馳往那一片神秘的蘇格蘭土地。18首音樂作品緊扣電影劇情的變化,無論是如華萊士私定終身的溫馨場景,還是奮力搏殺的宏大戰場,都用溫情的蘇格蘭原駐音樂,或是回腸盪氣的弦樂表現的淋漓盡致。以下就是從電影音樂功能的幾個方面來分析《勇敢的心》的成功之處。
一、渲染氣氛
(一)渲染地方色彩
伴隨著深邃、寬曠、幽怨、盪氣回腸、悲壯的蘇格蘭風笛,攝影機引導我們的視線穿越於蘇格蘭高地的如史詩般的景色之中:深藍色的山脈覆蓋著一層紫色的天空,天空的邊緣點飾著粉紅色的雲彩;自遠處看去,大大的鵝卵石自山巔渲泄而下,然後沖流入一片深綠色的草原;還有那到處分布的蘇格蘭湖泊,時時映照著穹蒼的變幻。在一片寬廣、黑暗的天空里輕吟著淡藍色的光輝。音樂與畫面天衣無縫的相反相成、潤物無聲,不留痕跡地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空。一段旁白又向觀眾說明了故事的發生的歷史背景。短短的不到3分鍾時間里,導演將畫面、背景音樂、旁白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一種歷史沉重感的意境。
(二)渲染環境氣氛
威廉的父親馬爾康與哥哥走進谷倉,發現六十具屍體那一段。「麥克安德魯斯……麥克安德魯斯!」馬爾康喊著。他們下了馬。音樂漸起,約翰舉起了一把砍柴用的斧頭,然後走到谷倉的門口,把門推開。聽不到裡面有任何聲音。這時陣陣的鼓聲,伴隨心跳的節奏,不禁讓人屏住呼吸,一同感受他們那時的緊張。突然,一隻鳥飛出谷倉,打破這一緊張的氛圍。馬爾康窸窣的腳步聲,又一次緊張起來。原來是小兒子威廉就站在谷倉的門口,正往裡面的屍體瞧。
威廉假意向殺死美倫的貴族投降那一場景,通過音畫的完美結合,體現了情節的張力。幾個騎馬的士兵手持長矛在四周巡視。威廉騎著一匹高頭大馬出現了。音樂起。(慢動作)威廉策馬緩緩向哨兵走來,馬蹄踩著地上的泥漿(特寫);躲在暗處的哨兵悄悄尾隨其後。音樂快,畫面慢,鏡頭快速在威廉、士兵、殺死美倫的貴族之間轉換。畫面與音樂的不對稱性,形成了強烈的藝術對比,從而營造了緊張、牽動人心的影響效果和畫面的沖擊力。(轉為正常動作)突然,威廉從背後抽出一柄三節鞭,打向軍官。還有一對比是環境聲響與背景音樂聲響對比,比如馬的叫聲,馬蹄落地濺起泥漿的聲音都被放大化,以動襯靜。表現了威廉過人的膽識和超人的機智。都在這3分多鍾場景中出色地表現出來。
二、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
音樂就其本質來說,是最不善於表現視覺上可以把握的現實世界中有形的客體的,它的最大長處在於高度概括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微秒豐富的感情狀態。用音樂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更是電影藉助音樂的主要目的。①
威廉在參加父親葬禮結束後,遲遲不願離去,這時參加葬禮的一小女孩走到正在啜泣的小威廉面前,手裡握著紫色的薊花要送給威廉。威廉的眼睛望著小女孩的雙眼,淚水禁不住又一次流了下來,是因失去父親還是被小女孩感動而流,我想,這兩方面都有。這時候,背景音樂響起,深情而又富有浪漫、優美、哀怨的情調。從而表現出威廉失去父親後的憂傷和兩小無猜之間純真的相互關愛之友誼。無論環境怎樣惡劣,都不會阻擋住人們對愛情的渴望。
三、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勇敢的心》的主題是「愛情」和「自由」。電影中的各種藝術元素,都是圍繞這突出主題思想而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例如一曲《Secret Wedding》,見證了威廉與美倫的秘密婚禮,沒有語言,只有緩緩流淌著溪溪泉水和連綿的山巒。在這里,只憑借音樂就達到了深化「愛情」這一主題的作用。讓我們在美輪美奐的美麗大自然風景之中體會他們纏綿、浪漫的愛情。
還有影片的結尾那一曲《Freedom》。當威廉使盡全身的力氣,張大了嘴,用最後的力氣高喊:「自——由!」的時候。鏡頭切換,史蒂芬痛苦地閉上眼睛……,伊莎貝爾也痛苦地閉上了眼……這是「愛情」和「自由」的主題都達到高潮。風笛以高亢的基調拉出了英雄的主題,威廉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看見了他日夜思念的美倫。這時兩個主題交織在一起,音樂激情且激盪。
本片的背景音樂還有一大特點:音樂類型大部分為時空氛圍型。導演通過富有特定的民族地域特點或時代特徵的旋律,民族的、古代的或特殊的樂器音色,民族的、古樸的節奏,對影片整體時空氛圍產生認同感。從而達到正如法國電影理論家讓•米特里所說「它可以造就有利於從心理上接受一部影片的聽覺環境,使觀眾適應一個夢幻世界,它彷彿把作品嵌入音匣之中,使影片與現實世界隔絕,還有利於感覺的遷移,而這正是希望觀眾做到的。」
『肆』 音樂在影視電影中起著什麼重要的作用
1、通過音樂主題的貫串發展、矛盾沖突、高潮布局,達到對劇中主要人物的歌頌或批判,幫助明確電影的意義。
2、用音樂加強人物的動作性、心理活動,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的形像更加鮮明生動,可以為電影加不少的分數。
3、暗示劇情的進展或延伸。這樣的音樂,有時先於畫面的視覺形像出現,例如在困難的時刻預示勝利和希望,在順利的時刻預示艱苦挫折;有時後於畫面視覺形像出現,延展戲劇情緒。
4、引起一定時間(古代的或現代的)、空間(人類世界的或外空間)、環境(人間或仙境)的聯想。
5、加強影片的總的藝術結構。電影音樂雖然是分段陳述的,但是通過分段陳述的結構,能反映出影片總的藝術結構。
6、增加立體感。人類習慣於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感受客觀事物。結合音樂的聽覺形像,音樂旋律的起伏,和聲、對位的織體,色彩豐富的配器等等,能更有效地表現聽覺形像的立體感。音畫結合可形成「四維時空」的運動著的立體感。
『伍』 中國民族音樂有什麼音
你好 這就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定義了. 中國民族音樂分為:民間歌曲、民間歌舞音樂、民間器樂、民間說唱音樂和民間戲曲音樂。
民族音樂狹義上的中國民族音樂指的是漢族音樂,簡稱「民樂」。中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卻有著更多的樣式和內容,如藏族音樂、蒙古族音樂、壯族音樂等。
漢族音樂
漢族音樂代表<<中國婚禮進行曲>>也被稱為中國的<<親嘴歌>>.是中國農村地地道道的娶媳婦歌,歌詞是以北方方言<包括河北,北京,天津,黑龍,吉林 遼寧 ,山西,山東,內蒙古自治區 ,河南 等地方>為主,是用咱中國傳統的鄉音演唱的,讓人一聽就有親切感,尤其最前面的那一段童謠會勾起許多中老年人的美好童年回憶,讓人感慨萬千,讓人回味無窮.歌曲雖然是土了一些,可以說是土的掉渣,可是這個土恰恰是歌曲的特色,優點和耀眼之處,也是歌曲最有價值和意義的地方.因為咱們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咱們離不開土.土是一種美,土是一種自然,土是一種淳樸,是我們中國人靈魂和本質的體現和象徵.
申寶峰先生所做的的<<中國婚禮進行曲>>特點是輕松歡快,幽默詼諧,喜氣洋洋,實用生活.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歌曲,也是正宗的中國風歌曲,因為中國有十億農民,佔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左右,只要適合中國農民口味的歌就是中國人的歌,就是中國風的歌曲,其中必須註明傳統兩個字,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咱們祖祖輩輩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不能遺忘,我們也有屬於我們自己正宗中國味道的歌曲和婚禮.讓世界向我們中國文化看齊.這首歌所包含的內容和文化是非常多的,其中有中國獨特的喜文化,中國人從古至今就喜歡熱鬧喜慶,在歌曲中就融入了結婚時用的鞭炮,笛子等喜慶元素,讓人一聽就喜笑顏開,.還有中國特色的孝文化,中國老人最講究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而中國人也自古最尊崇孝順的孩子,百德孝為先,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是祖先們口口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言.在歌曲中也都能充分的體現出來.歌曲里還有中國傳統的夫唱婦隨,相敬如賓等等傳統文化.
其它代表音樂歌曲有茉莉花 , 牧羊歌,蘭花草, 小白菜, 蘭花花,刨洋芋走絳州, 蘇武牧羊, 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有個金太陽 ,鳳陽歌 ,鳳陽花鼓 ,收秋 ,大紅棗兒甜又香等。
藏族音樂
藏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歌曲旋律優美遼闊、婉轉動聽。藏族音樂大體上可以分為佛教音樂和民間音樂。佛教音樂中最著名的是喇嘛唱的無詞的歌頌曲調。
藏族民歌高亢嘹亮,聽起來就有高原藍天遼闊的氣象,曲調悠揚,但也是以五聲為主。歌舞形式有「果諧」、「果卓」(鍋庄)等。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被漢族和西方音樂所吸收。有一些漢族歌曲作者模仿藏族音樂的特點創作了一些諸如《逛新城》、《青藏高原》一類的歌曲。近年來,西藏的藏族歌曲也融入了其它音樂的元素。著名的藏族歌手除了才旦卓瑪和主要演唱漢語歌曲的韓紅外,還有容中爾甲、亞東、瓊雪卓瑪等大量在藏區知名度很高的歌手。
正規戲劇方面,現在已經挖掘整理演出了藏族傳統歌劇《格薩爾王》。
滿族音樂
中國的東北和北京等地是滿族的聚居地。滿族最有名的民間樂器是源自清朝的八角鼓。滿族的搖籃曲《悠悠扎》等作品很著名,經常被用現代的漢語翻唱。
蒙古族音樂
蒙古族民歌分「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 「長調」有許多無意義的諧音字拉長唱腔,有草原空闊的風格。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是一種拉弦樂器,由於琴柱上一般都雕刻一個馬頭裝飾,所以由此命名。
壯族音樂
壯族聚居區廣西是民歌的故鄉,男女青年經常對歌,有人甚至說壯族人一生唱歌的時間比說話的時間長。壯族民歌基本和漢族音樂風格相似,以五聲音階為主。歌詞有明顯的對仗格式,內容則以象徵、比喻等手法表述,以生活中的交流為主,有時歌詞也引用中國古典故事和典故。 壯族音樂可以在電影音樂劇《劉三姐》中一窺其妙。
傣族音樂
傣族音樂和南亞地區緬甸、泰國的音樂風格類似,曲調婉轉柔美,典型的樂器是葫蘆絲和象腳鼓,葫蘆絲獨特的音色一演奏就是傣族的音樂風格。
納西古樂
納西古樂是在雲南麗江納西族老人中間演奏的音樂,據說是從明朝時中原地區傳入的,由於當地原來交通不便,和外界交往不多,始終原汁原味地流傳下來,現在只有一批老人樂隊可以演奏,正在培養接班人,是中國14世紀音樂的活化石,受到音樂界的廣泛關注。
侗族音樂
侗族「大歌」是中國唯一採用和聲的民歌系統,基本為女聲無伴奏合唱,由各聲部嗓音的和聲配合非常和諧,曾在國際引起轟動,並多次獲獎。
維吾爾族音樂
維吾爾族音樂基本是阿拉伯音樂風格,非常注重節奏,用手鼓可以打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節奏,樂器主要是適合在馬上彈奏的都它爾和熱瓦甫,最大的是冬不拉。維吾爾族的傳統音樂《十二木卡姆》包羅萬象,是許多民間音樂的源頭。
塔吉克族音樂
塔吉克族音樂和漢族音樂有較大的區別,善於運用半音,旋律婉轉多變,如同山鷹高鳴,最典型的是作曲家雷振邦為電影《冰山上的來客》配的歌曲,完全運用了塔吉克民歌的旋律。
朝鮮族音樂
朝鮮族音樂和朝鮮、韓國的音樂基本相同,主要樂器有長鼓和伽倻琴。伽倻琴類似中國古代的箏,比現代的箏小,彈法也不一樣,是放到盤坐的膝蓋上彈。音樂旋律有其獨特的風格。
『陸』 中國電影音樂有哪些民族特色
中國電影音樂百年的民族頌歌(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05日 16:35 來源:CCTV.com http://www.cctv.com/program/yyzs_new/20060105/101671.shtml 《談中國電影音樂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 2010-05-17 08:40 來源: www.xueshuqikan.cn 作者:中國期刊資訊網 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tid=65307&cid=122 《 中國電影音樂的發展及特色風格探析》 http://www.xueshuqikan.cn/view.php?cid=99&tid=54610&page=1 因為內容比較多,把鏈接給你,你去看一看。
『柒』 電影《百鳥朝鳳》中的技藝傳承對現代民族管樂教學方法的思考
內容摘要: 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是一部現實版的關於中國嗩吶技藝師徒傳承的鮮活樣本。本文通過《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中的師徒嗩吶技藝傳承片段剖析,試圖從人才選拔、技巧訓練、技藝追求三方面觀照現代中國民族管樂教學,以此揭示傳統的師徒傳承教學智慧,並為現代教學所用,也深深希望這些存於現實生活中的民間技藝能得到真正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字:電影《百鳥朝鳳》、師徒傳承、民族管樂,教學
一、電影《百鳥朝鳳》背景介紹
電影《百鳥朝鳳》是吳天明根據作家肖江虹的小說《百鳥朝鳳》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影片講述了兩代嗩吶藝人以及嗩吶這種民間藝術在各類生存壓力的擠壓下正逐漸消亡的過程。嗩吶王焦三爺便是劇中無雙鎮焦家班的掌門人,技藝過人的焦三爺在措手不及的社會變革與浮躁的年代裡,對沒落的嗩吶技藝堅守不渝,引領弟子們用生命不息、傳承不止的信念奏響著嗩吶藝人獨特的光輝。影片至情至深、催人淚下,它讓人看到了中國藝術一種久違的質朴與純粹。一曲嗩吶所吹響的不僅是對逝者的輓歌,更是對中國文化和本不該沒落的匠人精神的堅守。這部吳天明導演用心血和情懷拍攝的國產電影,從表層看寫的是吹嗩吶這一門演奏技藝,但從深層看,表現的是對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深深眷戀,以及當外來文化入侵時,對待本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持有的正確態度,可以說此部電影是現代民族管樂教學的一部鮮活的樣本。因此,本文旨在通過對電影嗩吶演奏的師徒傳承的細節片段解讀,觀照我們現代的民族管樂教學,以此揭示傳統的師徒傳承教學智慧,並為現代教學所用。
二、從現代教學視角解讀電影《百鳥朝鳳》中的嗩吶師徒傳承
1、人才選拔——獨具慧眼挑人才,學藝在後德為先。
在電影《百鳥朝鳳》劇中無雙鎮這個地方,吹嗩吶是一項傳之久遠的民間藝術,但它絕不止於娛樂,還有著深層的禮教內涵。它通過道德水準的高低來劃分嗩吶送葬儀式的繁簡——道德平庸者吹兩台,中等者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資格吹「百鳥朝鳳」。因此,這首曲子,承載的是對逝者蓋棺定論的終極評價,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得起嗩吶班手為他吹《百鳥朝鳳》。「百鳥朝鳳」難度之高,在無雙鎮只有領軍的嗩吶高手、最有名望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爺能演奏,每個學徒都以能吹好《百鳥朝鳳》為畢生至高的榮耀,前來拜師求藝之徒絡繹不絕。但焦三爺膝下無兒,加之年邁體衰,急需培養接班人,選擇誰作為焦家班嗩吶的傳承人便顯得尤為重要,這關繫到焦家班嗩吶這一民間技藝的生死存亡。在他看來,候選學徒必須品行端正,忠守嗩吶藝人的德行,從骨子裡做到「嗩吶離口不離手」,他認為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里」的人,才能拼了命把它傳承下去。焦三爺為考驗自己帶的兩個徒弟天鳴和藍玉是否符合接班人選,他這個面冷內熱的黑臉師父使盡了各種招數。
游天鳴初進焦家班時年幼稚嫩,對焦三爺滿心敬畏。當父親送他來焦三爺家拜師學藝時,父親不小心摔倒了,他趕緊跑過去扶父親,看到父親摔得頭破血流時,他心疼得滿眼淚水。焦三爺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挑人的眼神睿智而犀利,他相信這么有孝心、懂事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有擔當、敢作為的人,未來是能夠托起無雙鎮嗩吶明天的,從電影的後續鏡頭可以看出焦三爺對這個徒弟的人品與藝品是極為滿意的。他後來之所以選擇天性愚鈍的天鳴作為接班人而沒選藍玉,看重的也正是他的仁孝忠義和勤勉踏實。自焦三爺收天鳴為徒後,一開始並未急於讓他學藝,更多的是磨煉其品性與耐性,相比其他弟子對天鳴的要求要更為嚴格。事實也證明,天鳴後來並未辜負師傅的期望,不管外界多麼喧囂浮華,他心中一直有自己的堅持,並最終成為焦家莊最有責任與擔當的弟子。
電影中,焦三爺的另一個徒弟藍玉表現出和天鳴完全不一樣的個性與特質。他聰明伶俐、天分過人,在懸空運氣吹羽毛、不換氣吸滿瓢水、蘆葦桿吸河水等基礎訓練上都信手拈來,完全駕馭得游刃有餘。然而,越易擁有的能力越不會懂得珍惜,對藍玉而言,能將嗩吶揮灑於彈指間,卻不會當作生命一樣守護。焦三爺從一開始便察覺藍玉是個極不踏實、做事毛燥的孩子,以藍玉玩世不恭的個性至多把嗩吶當作生計,不適合守著古老的、即將沒落的手藝活,所以想讓他早學完早離開,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當他與天鳴一起割麥時,他丟三落四、應付了事,而天鳴每割一把麥子都疊放得整整齊齊,善始善終。有一次出班,當火災發生時,藍玉全然不顧嗩吶沖出來逃命,而天鳴卻冒著生命危險跑進火場去搶救藍玉的嗩吶。自始至終,天鳴拒絕別人幫他拿嗩吶(藍玉沒拒絕),他一直牢記著師傅「嗩吶離口不離身」的規矩。因此,最終藍玉沒能傳承師傅的衣缽,被趕出焦家班,師徒二人也從此分道揚鑣。
回歸現實,電影的場景就是現實的翻版,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中國民樂的發展就需要千千萬萬像電影主人公游天鳴一樣把傳統技藝當做生命一樣守護的人。只有這種堅定信念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的人,才會對傳統技藝一如既往的堅守,天鳴身上的這種品質也是我們這個浮躁的時代所缺失的。在現代民族管樂教學過程中,我們也可從焦三爺收徒的經驗中吸取智慧。在人品的選擇上,盡量挑選能吃苦耐勞、品性優良、持有感恩之心、胸懷遠大理想與抱負的學生作為重點培養教學對象。學藝天賦判斷上,通過各種方法(如吹泡泡等)來考察學生的肺活量;通過在鋼琴上彈奏各種音與節奏來讓學生模唱以考察學生的聲音聽辨能力與模仿力;通過與學生、家長的提問聊天,更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個性、家庭環境及學習氛圍,以此推斷學生是否能長久的堅持學習。那些先天學習管樂條件不是太好的學生,教師可讓其改行學習其他藝術門類,那些天性聰穎又勤奮好學的學生可列入重點培養對象。雖說教師應該有教無類,但樂器的學成卻並非一蹴而就,教師對一個學生的培養過程是極其漫長的,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若剛開始沒有認真的做好篩選工作,且學生又沒有強烈的學習興趣與勤奮踏實的品格,最終教學結果可能事與願違。因此,有針對性的、慧眼識珠挑選學生、挖掘學生的潛力,在教學初期顯得尤為重要。
2、技巧訓練——因材施教夯根基,深入自然摹技巧
任何民間技藝的傳承都離不開師傅的口傳心授,剛開始學徒初學技藝的必修課便是夯實基本功,進而再實踐、模仿、練習與創造,而這也是現代民族管樂「一大鍋煮」式的教學所缺失的。電影主人公焦三爺對初學嗩吶演奏氣息的重視及因材施教的理念在影片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眾所周知,嗩吶演奏的基礎是氣息,沒有很好的氣息控制,嗩吶演奏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開始,焦三爺並未給天鳴講授任何嗩吶演奏相關的要領與竅門,只是讓他拿著根蘆葦桿吸河水,直至把水吸上來才能回家,但至太陽落山他都未能成功,日復一日,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有一天,他可以通過長長的蘆葦桿從河岸吸水入嘴,這說明天鳴已基本領會了嗩吶演奏入門的嘴型與氣息狀態。之後焦三爺又讓他對著更長的蘆葦竿繼續吸水,而這意味著他要用更強的氣息控制力及嘴勁才能吸水成功。因此,這一看似簡單的竹管吸水訓練,一方面,實則進一步夯實了天鳴的氣息基本功;另一方面,也蘊含了焦三爺極為豐富的教學智慧。焦三爺看似表面上的「無為而教」,實則「別有用心」。從電影播出細節片段我們可以看到焦三爺是沒有對天鳴進行任何嗩吶指導的,兩個月的時間天鳴就是拿著根蘆葦桿吸水,樂器都未曾碰觸,但焦三爺卻把現代嗩吶入門教學演奏的氣息、口型、嘴勁訓練通過一根長長的具體實物化的蘆葦桿間接性的讓天鳴完成了嗩吶初學入門演奏所需達到的氣息與嘴勁要求。讓他在實物化的蘆葦桿吸水練習中找到未來吹奏嗩吶的嘴型與氣息狀態並加以不斷的強化、鞏固。兩個月的時間里,焦三爺讓一個幼小的孩子天天反復對著一根竹竿吸水練習,足可以看出焦三爺的教學用心及對嗩吶演奏入門基本功訓練的重視,而這也是奠定天鳴未來成為焦家班嗩吶吹手的基本條件。
而《百鳥朝鳳》中另一位主人公藍玉,我們從電影片段中看出焦三爺對他並沒有採用和天鳴同樣的教學方式。藍玉天性聰穎,具有演奏嗩吶與生俱來的天分,從他一進焦三爺家門開始,我們便看到他具有比天鳴好數倍的肺活量,能一口氣把焦三爺設置的障礙物吹倒,所以從鏡頭我們能看到藍玉初學嗩吶採用的是和天鳴不一樣的訓練方法,焦三爺讓他一來焦家莊學嗩吶練的是在院子里做「懸空吹羽毛」練習,這看似生活化的、簡單的吹羽毛動作,實則是焦三爺在有意用「寓教於樂」的方式滿足藍玉天生貪玩的天性,讓他通過貌似日常生活化的、玩游戲的方式,間接性的通過懸空吹羽毛看似簡單、生活化的動作,來增強藍玉的氣息與嘴勁控制。因此,這給我們現代民族管樂的教學啟示是:很多演奏技巧的學習,不一定要用生澀的理論講解才能讓學生領會,試著盡量把每一個技巧動作分解,並找到這一技巧和學生日常生活相對應的、熟悉的的肢體動作加以不斷地鞏固,其實就是在間接的練習技術,掌握技巧,即所謂的「寓教於樂」。這不僅是一種很實用的教學方法,更是教學的一種境界,於「潤物細無聲」中達到「春風化雨」的效果。
而在現代人心浮躁的社會,都在追求「最快、最短、最好」,教師也不例外,很多教師為追求經濟利益與社會影響力不惜揠苗助長,給學生教授所謂的「速成」,這導致的結果是學生的基本功極不扎實。從電影《百鳥朝鳳》中我們可以看到天鳴在焦三爺家學藝時,焦三爺兩個多月的時間都沒讓天鳴碰嗩吶,就是對著河邊用蘆葦桿吸水以此來訓練他的氣息基本功及嘴緊控制,看似什麼都沒教,實則用最簡單的辦法極大的夯實了天鳴的氣息,為他今後吹好嗩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現代管樂教學,教師不應急於求成,一開始就急於給學生教很多曲子,應更多的夯實演奏基本功,注重氣息與嘴勁訓練,教學效果會更好。
自然之中有深意。嗩吶名曲《百鳥朝鳳》中,很多模仿鳥叫的聲音都是源於對自然的模擬,我們從電影中可以看到焦三爺會時常帶著天鳴、藍玉在蘆葦邊的樹林里聆聽與鑒別各種鳥叫的聲音,師傅讓藍玉聽鳥鳴聲那段,藍玉就聽出三種鳥,還搶著回答。但是天明聽出更多,說明天鳴對聲音的天分更高,更能靜下心來堅持。焦三爺這種帶著徒弟深入自然、向自然學習的教學過程,也是現代專業音樂院校教學所缺失的。帶天鳴和藍玉在樹林里聆聽鳥叫,並給他們用嗩吶模擬示範演奏,讓他們近距離的和自然接近,不僅能讓他們愉悅身心、開闊心胸,增強他們對音樂靈敏的聽辨能力,將自然的聲音物化於心,外化於形;而且能更好的將嗩吶模仿鳥叫的技巧吹得惟妙惟肖,從而極大的提高他們的音樂創造力與聽辨能力。
3、技藝追求——嗩吶終究為己吹,嘔心瀝血鑄師魂。
演奏技藝學到一定程度,是為了吹給別人看還是自己看?是為了取悅別人還是取悅自己?電影的高潮段給了我們對於技藝追求最深刻的註解。當焦家班改名游家班後第一次出活回來,天鳴帶著禮物回土庄看望師父、師娘時,焦師父非常高興,拿出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好酒與他相互對飲,飲醉後興之所至,拿出他珍藏多年的祖傳金嗩吶吹奏,師徒盡歡。焦三爺喝醉時向天鳴道出嗩吶演奏的真諦與他作為匠人的堅守——「嗩吶不是吹給別人聽的,是吹給自己聽的」。一位吹了一輩子嗩吶的老藝人多麼深刻的見解與領悟!當嗩吶吹給別人聽時就有可能去刻意迎合、討好別人,藝術就不會真,不真就不會動情,不動情就不會感染聽眾,而只有吹給自己聽時,才會與內心深處那個最真實的自己對話,與自己的情感吻合,進而達到情韻其中、人樂合一。可見,不從眾、不獻媚、不投機取巧、不迎合潮流,內心一直堅守最初的藝術底線與追求,對於我們現代的教師是多麼的重要!而一個教師教學的藝術境界有多高,也直接決定了教授學生的水平與層次。
嘔心瀝血鑄師魂。電影的結尾焦三爺在重病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堅持把《百鳥朝鳳》吹完的片段同樣讓人動容。當嗩吶班最後一次在火庄竇村長的葬禮出活時,焦三爺認為無雙鎮只有竇村長當得起《百鳥朝鳳》這首曲子,當年他打過日本鬼子、為村民修建水庫壓斷過四根肋骨,因此他不顧自己身患重病吹百鳥朝鳳,當他吹到中間鮮血從嗩吶口噴涌而出時,真是讓人觸目驚心、如 杜鵑 啼血。這個片段焦三爺可以說已經把嗩吶完全吹進了骨頭縫里,沒有這樣誓死捍衛傳統技藝的堅強決心是不可能冒著生命的危險去傳承與堅守嗩吶的。當嗩吶班衰落,沉痾難愈的焦三爺卻讓天鳴去集市賣掉家裡的老牛,為的是能用換來的錢給天鳴添置新樂器,病中垂死之時心中還對天鳴寄予無限的期望,想讓他再重整旗鼓,把無雙鎮嗩吶發展、壯大起來。可見,焦三爺已全然把嗩吶的傳承凌駕於自己的生命之上,更加驗證了為之生、為之死的執著。然而傳統技藝的喪失,原有價值觀的坍塌,回不去的過去和不願意麵對的將來……影片最後雖掩蓋不住故事成為現實主義悲劇的事實,但焦三爺為無雙鎮嗩吶傳承的那一片赤誠丹心終將光照千秋萬代……
三、由電影《百鳥朝鳳》引發對現代傳統文化傳承的思考
眾所周知,中國民族音樂的根深深的紮根於民間,怎樣在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民間土壤中吸取寶貴的教學經驗與智慧為現代民族管樂教學所用,此部電影中的師徒嗩吶技藝傳承為我們這個變革的時代作了一個很好的註解。而觀照現實,電影《百鳥朝鳳》的劇情就是當今民間技藝現實處境的一個真實縮影與再現。受商品經濟與社會變革影響,如今傳統文化與藝術傳承的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傳承的主體分化解體,傳承的隊伍後繼乏人,傳承能力逐漸衰退,觀眾流失日益嚴重,現代傳統民間技藝正在逐漸衰落並面臨失傳的境遇,急需加以搶救、發掘與保護,傳承與發展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電影《百鳥朝鳳》中曾經無比風光、榮耀的嗩吶掌門人焦三爺吹了一輩子嗩吶,培養了那麼多嗩吶弟子,卻在商品經濟下的城市化進程中一一解散,過世連吹八台《百鳥朝鳳》的人都湊不齊。可悲的不是焦三爺,而是這個無視傳統、不再對傳統懷有信仰的時代!
正如《百鳥朝鳳》的編劇肖江虹說:「在食不果腹的年代,我們還把禮儀看得如此重要,如今物質豐盈了,廉恥卻成了稀罕物。今天回過頭看,那時候的鄉村規規矩矩,雞犬之聲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靠什麼維持?靠的是人心深處千百年的道德積淀。」而現在人們無限制的追逐物慾、崇洋媚外,內心對傳統的禮教與規矩不再敬畏,這種文化的沒落與消亡就將成為一種必然。從前嗩吶代表著鄉村世界一整套的禮俗文化和生活方式,而現在大量的現代外來西方低俗音樂文化瘋狂入侵,紅白喜事上傳統手藝逐漸被新的工具(西洋樂器)所替代,沖擊的不只是嗩吶匠人的活計,更是對無雙鎮禮俗秩序的重槌。當我們祖祖輩輩留傳千年的傳統技藝都將後繼無人,當我們都不再以本民族創造的優秀燦爛文化而自豪時,我們又何以能讓我們傳統民族文化屹立於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西風東漸」的這種社會大環境下,重建我們本民族沒落的傳統文化的使命落在了我們每一個致力於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傳播、有國家責任感與使命感的人身上。這些曾帶給我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的優秀傳統文化,既是國家發展的助推器,更是民族團結穩定的向心力,它構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眾心理基礎和基本精神動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在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路上努力一點點,相信重塑未來傳統文化復興與繁榮的道路才會走得更遠,我們的國家才會因此而更加充滿希望與民族凝聚力。
『捌』 評析《卧虎藏龍》的背景音樂
評析《卧虎藏龍》的背景音樂:
該曲的作曲家由從中國走出的譚盾完成,他也憑借《卧虎藏龍》的電影配樂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1、民族性元素增添電影音樂的色彩
電影《卧虎藏龍》的配樂共由十三段背景音樂和一首主題曲組成,其中十三段背景音樂,按照故事的劇情展開,每段均有主題,如《南行》、《交鋒》、《穿越竹林》、《交鋒》、《荒漠奇情》、《絲綢之路》和《夜斗》等。
2、洋為中用彰顯電影音樂表現力
《卧虎藏龍》電影配樂的主奏樂器為大提琴。在整個影片中,不管是煙雨江南的白牆,青磚畫面,還是沙漠戈壁中落日,夕陽景象,或者是竹林中打鬥場面均出現以大提琴為主的背景音樂。
大提琴為主的背景音樂貫穿整個影片,譚盾充分發揮了大提琴樂器的性能,創造性的把該樂器的演奏與中國的傳統樂器二胡和馬頭琴結合起來,創作出的音樂作品帶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8)民族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擴展閱讀:
1、譚盾在《卧虎藏龍》電影音樂創作中,詮釋了中國傳統音樂元素與西方的音樂理論完美結合,使用中國的眾多特色的樂器配樂而成的音樂作品,傳遞給世界的各地的觀眾。
2、譚盾以中國的音樂元素創作的《卧虎藏龍》主題音樂,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在作品中他充分發揮中國民族樂器及調式的特徵,合理安排曲式結構,把一首富有中國特色的流行歌曲推向世界的更高舞台,在音樂中向國外的觀眾傳播中國的音樂元素,傳播中國的文化。
3、他以音樂為橋梁融合西方理論基礎,選用中國特色的民族元素,使中國的特色的音樂作品走向世界的舞台。
『玖』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是可以在視覺效果的基礎上,讓人們的聽覺動起來,兩者結合,讓劇情更充分地感動人們,震憾人們。揭示角色內心活動,表達角色內心情感烘托影片氣氛、節奏強調影片的地域性、民族性、時代性參與敘事,音樂的啟承、轉場、表現影片情節。音樂在電影中除為了直接加強氣氛 外,也可以起反諷的作用,電影歌曲是電影音樂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分主題歌和插曲,對推動情節和揭示 情感有著重要的作用,極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