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送別》這首歌最早出現在哪一部電影
《送別》最早是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的插曲。
《城南舊事》講述了20年代末,六歲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條小胡同里。英子與「瘋」女人秀貞成為朋友。
秀貞是英子結交的第一個朋友。秀貞曾與一個大學生暗中相愛,後大學生被警察抓走,秀貞生下的女兒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根下,生死不知,下落不明。
英子對她非常同情。英子得知小夥伴妞兒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發現她脖頸後的青記,急忙帶她去找秀貞。秀貞與離散六年的女兒相認後,立刻帶妞兒去找尋爸爸,結果母女倆慘死在火車輪下。
英子一家搬家到新簾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花園中認識了一個厚嘴唇的年輕人。他為了供給弟弟上學,不得不去偷東西。英子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分不清他是好人還是壞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撿到一個小銅佛,被警察局暗探發現,帶巡警來抓走了這個年輕人,這件事使英子非常難過。
後來,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媽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驢接走。英子隨家人乘上遠行的馬車,帶著種種疑惑告別了童年。
(1)電影插曲純音樂送別擴展閱讀
《城南舊事》,改編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中篇小說,由吳貽弓執導,沈潔、鄭振瑤、張閩、張豐毅等主演,1983年於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獲得第二屆馬尼拉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鷹獎,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樂等多項大獎。
2. 送別這首歌是什麼電影主題曲
《送別》是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主題曲
3. 《送別》--電影《城南舊事》插曲
陳綺貞的《送別》 http://www.bingling.net/blog/UploadFiles/2008-3/42213325010.mp3
滿意請採納
4. 《送別》歌曲原唱是誰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李叔同《送別》手跡似未留存。《送別》最初發表版本見於裘夢痕、豐子愷合編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此書收入李叔同作詞作曲或者填詞的歌曲作品十三首。 1927年8月由開明書店出版。有人說此書在1921年出版,是錯誤的。此書的歌詞字體不是標准印刷體,而是手寫體。書寫之人正是編者豐子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4)電影插曲純音樂送別擴展閱讀
《送別》不涉教化,意蘊悠長,音樂與文學的結合堪稱完美。歌詞以長短句結構寫成,語言精練,感情真摯,意境深邃。歌曲為單三部曲式結構,每個樂段由兩個樂句構成。
第一、三樂段完全相同,音樂起伏平緩,描繪了長亭、古道、夕陽、笛聲等晚景,襯托也寂靜冷落的氣氛。第二樂段第一樂句與前形成鮮明對比,情緒變成激動,似為深沉的感嘆。
第二樂句略有變化地再現了第一樂段的第二樂句,恰當地表現了告別友人的離愁情緒。這些相近甚至重復的樂句在歌曲中並未給人以繁瑣、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強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統一性,賦予它一種特別的美感。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離愁,幽美的歌詞寫出了別緒,聽來讓人百感交集。首尾呼應,詩人的感悟:看破紅塵。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送別》,它的詞作者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
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 」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
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也是李叔同的優秀音樂作品,被中國數代人所傳唱。
李叔同是我國現代歌史的啟蒙先驅。接受了歐洲音樂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歐洲歌曲的現成曲調拿來,由他自己填寫了新詞。這些歌曾在全國范圍內廣為傳播。
曲調帶著強烈的外來色彩,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一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李叔同用這樣的歌完成了啟蒙者的歷史任務。
李叔同不僅是中國「學堂樂歌」最為傑出的作者,而且較早注意將民族傳統文化遺產作為學堂樂歌的題材。他於1905年編印出版的供學校教學用的《國學唱歌集》,即從《詩經》《楚辭》和古詩詞中選出13篇,配以西洋和日本曲調,連同兩首崑曲的譯譜合集而成的。
其中的《祖國歌》,還是當時為數較少、以中國民間曲調來填詞的一首學堂樂歌,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不久他東渡日本,學習西方音樂、美術、戲劇理論,主攻鋼琴。
曾創辦我國第一部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竭力提倡音樂「琢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的社會教育功能。同時發表了《我的國》《隋堤柳》等懷國憂民的樂歌。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樂歌作品70餘首。編作的樂歌繼承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優良傳統,大多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辭依永秀麗,聲轍抑揚頓挫有致,意境深遠而富於韻味。
加上他具有較為全面的中西音樂文化修養,選用的多為歐美各國的通俗名曲,曲調優美動人,清新流暢,詞曲的結合貼切順達,相得益彰,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因此,他的樂歌作品廣為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喜愛,像《送別》《憶兒時》《夢》《西湖》等,特別是《送別》,先後被電影《早春二月》、《城南舊事》成功地選作插曲或主題歌,已成為了一個歷史時期中國青年學生或知識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徵。由他自己寫的詞譜曲的《春遊》,則是我國目前可見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5. 歌曲《送別》
在社區已經給同學們上第三節音樂課了。很多同學對唱歌都有濃厚的興趣,那怎麼樣才能唱好一首歌呢?想唱好一首歌,不僅要正確掌握歌曲的音準、節奏,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對歌曲的創作背景、歌詞表達的含義、情感等等還要作更深的了解,我們在演唱時才能更好的詮釋一首歌曲的內容。這幾節課我們從識譜開始學唱《送別》,這首歌曲應該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了,但人們常常會對熟悉的東西熟視無睹,感覺很熟要說出個所以然來也還未必。因此我向大家作個全面的介紹。
《送別》是由李叔同於1915年填詞的歌曲,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
詞作者介紹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范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范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於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他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歌曲鑒賞
《送別》曾被選為《早春二月》《城南舊事》等電影的插曲。2004年9月30日,《送別》入選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單位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而評選的「百首愛國主義教育歌曲」。
《送別》歌詞分為三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作者從不同的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刻畫一個即將離別的場景。那天聽寫作課上老師講的「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段詞寄情於景: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楊柳、笛聲,顯出一片孤寂的景象,營造了一個離別凄涼的場景。整個場景給人以平穩、連貫、延伸的感覺,作者運用借景抒情的藝術創作手段,具有很高的音樂性和藝術性。
第二部分則從景物之中抽離出來,更多地形容友人在送別時的內心感受。表現的是知音難尋,離別的不舍之情。以後友人間就「天之涯,地之角」了,寂寥憂心充滿了心間,此刻揮別只能敬上濁酒一壺,把酒言歡。這時加上音樂的節奏、力度的變化,把人物離愁表現得淋漓盡致。
原譜分三段,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徵,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
翻唱過此歌曲的有:唐朝樂隊、黑豹樂隊、上海長虹合唱團。今天我們學習這首歌,了解這些知識點,對演唱時把握歌曲的情感有很好的幫助。
6. 求一些離別時的純音樂
離別時的純音樂有《夜的鋼琴曲》《伴隨著你》《風居住的街道》《憂傷還是快樂》《雨的印記》。
1、《夜的鋼琴曲》
夜的鋼琴曲,作者石進,從2006年開始,歷時3年半創作的31首樂曲。每首都有不同心情,記錄著一個又一個夜晚:歡樂的、憂傷的、難過的,當然也包括幸福的。
以治癒系為主,夜的鋼琴曲中的每一首曲子都靜謐舒緩,讓彼此心靈詩意地棲息,打動人心,其中第五首最為流行。
2、《伴隨著你》
《伴隨著你》是1986年宮崎駿動畫《天空之城》中的片尾曲,由宮崎駿作詞,久石讓作曲,井上杏美(井上あずみ )演唱。
日文原名為《君をのせて》,中文也翻譯為《與你共乘》、《與你同行》,現多誤稱為《天空之城》。英文名為《carrying you》。
3、《風居住的街道》
《風居住的街道》是2003年磯村由紀子與日本著名二胡演奏家坂下正夫合作的經典曲目。這是2003年她同名專輯里的一首。這個3歲就開始練習彈奏古典音樂的女子,將鋼琴的深沉融入女性特有的細膩,在二胡的泛音延留中,或沉寂,或作輕微的回應,清澈,溫暖,淡定。
而坂下正夫的二胡,亦有著優雅而舒緩的氣質,那是一縷相思,一腔柔情,一抹淡淡彌漫著的憂傷,更是一種直抵人心的美麗。
4、《憂傷還是快樂》
《憂傷還是快樂》是一首鋼琴曲,原名《My Soul》,由韓國音樂人July/줄라이創作,在中國大陸流傳時,被喚作《憂傷還是快樂》。
之所以被翻譯成「憂傷還是快樂」,是因為其主旋律帶著一種淡淡的憂傷,而副旋律又帶著歡快的節拍。兩種看似矛盾的節拍,卻正升華了這支鋼琴曲的意境。
5、《雨的印記》
雨的印記原名Kiss The Rain,這首曲子出自韓國最擅長描繪愛情的音樂家李閏珉(YIRUMA)之手,寫這首歌的時候,是在一個星星滿天的夜晚,忽然間一場雨,讓YIRUMA有感而發寫下Kiss The Rain這首曲子。
7.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是什麼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歌曲社會影響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8.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是怎麼樣的
《送別》的原始曲調是美國作曲家奧德威《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大量音樂作品,多採用直接輸入西洋唱歌集,從中選出旋律的形式,《旅愁》就是其中之一。《旅愁》是日本學校歌曲作者犬童球溪(1884-1905)用《夢見家和母親》填詞而成的。
填詞後的曲調進行與原曲並不完全相同,是填詞者根據詞的需要作了相應變動。歌詞改為二段詞,最後八小節是原原本本地重復開頭段的四句歌詞,這和《夢》是有區別的。李叔同於1907年留學日本,而當時《旅愁》一歌原刊載於同時期日本的《中等教育唱歌集》中,李叔同被其深深吸引。
歌曲鑒賞
《送別》歌詞分為兩個部分,前一個部分作者從不同的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刻畫一個即將離別的場景。作為一個第三人稱去敘述好友將要遠行,而作為至交好友的二人從此將各奔東西,於是送了好遠來到了長亭外,長亭在古時候通常是一個棧道,為了旅人休憩或者是在朋友送行時使用的。
長亭也就暗喻了兩人要分別,古道邊又是蒼茫的寂寞,芳草一望無際,顯出一片孤寂的景象,從不同的角度為送別打下烙印。
9. 《城南舊事》主題曲——送別歌詞
歌曲:《送別》
譜曲:約翰·龐德·奧特威
編詞:李叔同
歌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9)電影插曲純音樂送別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送別》曲調取自約翰·龐德·奧特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夢見家和母親》是首「藝人歌曲」,這種歌曲19世紀後期盛行於美國,由塗黑了臉扮演黑人的白人演員領唱,音樂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調創作而成。
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時,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的《送別》,則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社會影響:
1、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送別》是作為在新式學堂中教授的學堂樂歌,廣為傳唱,受到大眾的深愛。
2、1970年代和1980年代,《送別》作為插曲或主題曲分別出現在電影《早春二月》和《城南舊事》中,更使其膾炙人口,傳唱不息。
3、1997年中國搖滾樂隊唐朝樂隊在其第二張專輯《演義》中對《送別》作了改編演唱。
4、1990年代電視劇《千王之王重出江湖》中,也使用了《送別》作為插曲。
5、2010年電影《讓子彈飛》片頭使用歌曲《送別》,用以說明該電影所述故事發生在民國初年。
6、2013年電影《廚子戲子痞子》電影插曲為歌手朴樹翻唱的版本《送別》,朴樹的版本採用了完整版的歌詞。
10. 歌曲 《送別》 的原唱是誰
《送別》的原唱是約翰·P·奧德威。
李叔同留日期間,日本歌詞作家犬童球溪採用《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了一首名為《旅愁》的歌詞。而李叔同作於1915年的《送別》,並且取調於犬童球溪的《旅愁》。
所以《送別》曲調取自約翰·P·奧德威作曲的美國歌曲《夢見家和母親》。原唱便是《夢見家和母親》的歌手約翰·P·奧德威。
(10)電影插曲純音樂送別擴展閱讀
送別歌詞:
送別
詞: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