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關於一位父親想當音樂家電影

關於一位父親想當音樂家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30 05:50:34

A. 能找幾部關於音樂家電影看看啊譬如莫扎特,鋼琴家等等的!!要正版的!!!!

關於莫扎特的同名電影《莫扎特》
關於貝多芬的《永恆的愛人》
關於蕭邦的《春天奏鳴曲》
關於大提琴家杜普雷的《她比煙花寂寞》
還有一些音樂題材的電影,比如《鋼琴課》、《鋼琴師》、《海上鋼琴師》

另外還有一些具體介紹:
音樂狂人與天才難民
十八世紀的音樂偉人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於一九八四年在米路斯科曼(Milos Forman)的帶領下「重回人間」,上演一幕《莫札特傳》(Amadeus),由湯克斯(Tom Hulce)扮演莫札特。《莫札特傳》的故事於莫札特二十六歲時展開,當時他憑著絕世的音樂才華,令到整個奧地利宮廷為之傾倒,不過宮廷里的首席樂師薩利埃利(Antonio Salieri)卻滿心嫉妒,他一方面驚嘆莫札特的音樂造詣非凡,一方面又擔心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所以他想盡方法加害對方,不但挑撥保守的維也納主流音樂界視莫札特為異端,同時又將他的樂譜大量刪改。隨著父親突然去世,悲痛的莫札特在精神上受到極大打擊,健康一落千丈,最後終在恐懼和疾病的雙重摺磨下油盡燈枯,氣絕身亡,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另一來自歐洲的著名鋼琴家華迪沙薛菲曼(Wladyslaw Szpilman),其故事於二○○二年被波蘭籍導演波蘭斯基(Roman Polandski)搬上銀幕,成為當年奧斯卡金像獎大贏家的《鋼琴戰曲》(The Pianist),亦捧紅了飾演華迪沙的艾哲倫保迪(Adrien Brody)。華迪沙的故事由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開始說起,當時只得二十七歲的他已經被譽為波蘭最頂尖的鋼琴家,但隨著德國空軍的炸彈落在波蘭國營電台一刻開始,身為猶太人的他及他的音樂前途,隨著納粹德軍的統治而飽受折磨。家人一一被送到集中營,及時逃逸的他孤獨地展開避難的生涯。華迪沙憑著過往的名氣,僥幸一次又一次逃過戰火的侵襲,熬過六年的戰火,一切重新再來。
瘋狂投入與音樂先鋒
一九九六年的《閃亮的風采》(Shine),是一部有關上世紀五十年代成名的澳洲籍鋼琴家大衛赫夫考(David Helfgott)的電影。戲中由謝菲路殊(Geoffrey Rush)飾演大衛赫夫考,少年時代已顯露非凡的音樂才華,不過自小患有輕微的神經緊張窒礙他的音樂發展,再加上嚴父極強的操控欲和極大的寄望,飽受壓力的大衛毅然離開家園遠赴倫敦皇家音樂學院求學,才華盡顯。後來大衛為准備在音樂會上演奏一首難度極高的鋼琴協奏曲,廢寢忘餐的付出換來空前的成功,不過也由於精神負擔太重而再次被送進醫院;後來在妻子的鼓勵下,終於再次走出病魔陰影成功地舉辦音樂會。這個充滿挑戰性的角色,為澳洲籍的謝菲路殊贏得奧斯卡金像獎影帝殊榮,並因此打進荷里活的巿場,演出多部美國電影如《寫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及《性書狂人》(Quills)等。
後來另一位澳洲籍鋼琴家、作曲家兼色士風手的派斯葛仁傑(Percy Grainger),其生平故事亦曾經被搬上大銀幕。《Passion》由彼得鄧肯(Peter Duncan)導演,李察羅斯堡(Richard Roxburgh)扮演派斯。葛仁傑成名於十九世紀末,比大衛赫夫考早出道多時,非常有名,但這部電影的成績和回響,卻遠遠不及《閃亮的風采》。
鋼琴家一向給人古典優雅的味道,不過也有人可以玩出另類花款,開創新的音樂曲式。Ray Charles,一個美國家喻戶曉的名字,一位創新地混合了R&B及黑人福音音樂,成就騷靈音樂的誕生的「騷靈音樂之父」。
記錄了Ray Charles輝煌及傳奇一生的《Ray》,於兩年前被導演泰萊赫福特(Taylor Hackford)搬上大銀幕,由黑人演員佔美霍士(Jamie Foxx)飾演Ray Charles,將失明的Ray在成功背後所付出的努力和時間,在充滿歧視不平的美國社會中要掙扎求存等辛酸,又不足為外人道的故事娓娓道來。這個角色為佔美霍士贏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隱居高人與狂熱魔人
除了鋼琴演奏者外,法國導演阿倫歌爾勞(Alain Corneau)就另闢蹊徑,拍了《日出前讓悲傷終結》(All the Mornings of the World),為觀眾帶來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作曲家兼大提琴家Monsieur de Sainte Colombe的故事。
Colombe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不過隨著妻子的離世,他與女兒隱居深山小屋,逃避凡塵俗世,慢慢令到他的身世添上一層神秘色彩。法國皇帝路易十四久聞其音樂才華非凡,特別派人來親自邀請他到宮廷演出,卻遭到拒絕。後來Marin Marais專程來到拜師學藝,以誠意打動Colombe收他為徒。不久這位徒弟戀上Colombe的女兒,更成為其女婿。但隨著Marais進入凡爾賽宮當上宮廷音樂家,拋棄糟糠另結新歡,兩師徒從此結下難以化解的恩怨。《日》片的音樂和攝影均非常出色,當年榮獲法國凱撒大獎七項殊榮,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配樂及最佳服裝造型等。
荷索(Werner Herzog)多年的好拍檔寇斯金斯基(Klaus Kinski),於一九八九年自導自演一部關於十八世紀音樂狂人Niccolo Paganini的故事《Paganini》。Niccolo Paganini是義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結他演奏家和作曲家,被譽為「將靈魂出賣給撒旦以換取音樂天分」的人,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對小提琴演奏技術進行了很多創新的試驗。
Paganini七歲時便開始學習小提琴,十歲已開始作曲,十二歲作了他第一次公開演出。不過由於太早成名所累,Paganini無法面對名利和壓力,十六歲就開始賭博和酗酒,具有多重性格。曾有評論人說寇斯金斯基將自己對電影藝術的狂熱和不羈,投射到與他有同樣有狂放氣質的Paganini身上,不過由於這部電影過分強調Paganini的性生活,令到金斯基惹來連串官非,並於電影公映三年後離世。

B. 請推薦幾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

1.《莫扎特傳》,人物傳記片的頂峰之作,轟動世界的第一流的視聽享受音樂片,深刻洞悉人性的經典之作。我喜歡莫扎特的音樂,而且非常非常喜歡這部電影,不斷響起莫扎特的曲子,台詞,劇情,演員的演技,天哪!一定要看!
http://ke..com/view/471709.htm
2.《貝多芬傳》又名《永恆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加里奧德曼主演,演技派啊。也不錯http://ke..com/view/457847.htm
3.《復制貝多芬》,這個只講了貝多芬將近晚年的一段跟愛情有關的事(他的一個學生),其中貝多芬在劇院指揮第九交響樂那段不錯(個人看法)。當然裡面有很多貝多芬的曲子!
4.《海上鋼琴師》,與以上不同,這大概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主要去看動人的故事,傳記型,出生-》傳奇的經歷-》死亡... 我非常欣賞導演對他音樂天賦以及人格的刻畫!

C. 一部電影關於一家人,音樂貫穿首位,兒子後來好像成了音樂家,貌似中國的電影

和你在一起
普通百姓劉成(劉佩琦)為讓從小拉小提琴的兒子劉小春(唐韻)的小提琴技藝有較大提升,帶著他從江南來到北京,拜了性格怪異的江老師(王志文)為師,在學習過程中,劉小春逐漸與江老師成為忘年好友。風情萬種的莉莉(陳紅)與劉成父子倆住得很近,她讓劉小春逐漸萌發生出莫名的愛戀。
劉成偶然聆聽過一位年輕人的精彩演奏後,登門拜訪了其恩師余教授(陳凱歌),並說服對方收下劉小春為徒。劉小春懷著無奈與遺憾離開了江老師,投身余教授門下,卻只收獲了束縛與壓抑,他開始懷疑「父親的選擇」,與父親的關系越變越緊張

國內的好像只有這一部,樓主確定下是不是國外的

D. 父親節快到了,有沒有什麼關於父親的電影啊

《大魚》又名: 大魚 / 大魚老爸(首推。很溫情的一部電影。)

導演: 蒂姆·伯頓 (Tim Burton)
主演: Ewan McGregor

上映年度: 2003
劇情簡介 ······
The story is about a son (William Bloom) trying to learn more about his dying father (Albert Finney) by reliving stories and myths his father told him about himself

-----------------------
美麗人生 / 一個快樂的傳說 / Life is Beautiful

導演: 羅伯托·貝尼尼 Roberto Benigni
主演: 羅伯托·貝尼尼 Roberto Benigni / 尼可萊塔·布拉斯基 Nicoletta Braschi

上映年度: 1997
劇情簡介 ······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去籠罩著整個義大利。

圭多是一個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善良憨厚而且生性樂觀的猶太青年。他對生活充滿了美好的嚮往。他和好友菲魯喬駕著一輛破車從鄉間來到阿雷佐小鎮,他的願望是在小鎮開一家屬於自己的書店,過上與世無爭的安逸生活。途經一座谷倉塔樓時,年輕漂亮的姑娘多拉突然從塔樓上跌落到他的懷中,原來塔樓上有個黃蜂窩,黃蜂經常騷擾當地居民。多拉想為民除害,燒掉黃蜂窩,反被黃蜂蜇傷。圭多立刻對她產生了好感,熱情地為她處理傷口,為表示謝意,多拉送了一些雞蛋給圭多,意味深長地目送他遠去。

陰雲密布的義大利,納粹的反動勢力日益強大,墨索里尼推行強硬的種族歧視政策,圭多因有猶太血統,他開書店的申請屢遭阻撓,得不到批准。好友菲魯喬的工作也久無著落。由於生活所迫,圭多隻好在一家飯店當服務員,他以真誠、純朴、熱情周到的服務態度贏得了顧客們的喜愛。

一次圭多騎車上班無意中撞倒了多拉,兩人再次邂逅燃起了圭多心中愛情的火焰。他不失時機地向多拉表白愛慕之情。

多拉是某學校的教師,有一天從羅馬來的督學要到學校視察,圭多得知後,竟冒充督學來到多拉所在學校視察。校長熱情地接待他,為取悅多拉,引起多拉的注意,圭多索性跳上講台施展起喜劇演員的才華,惹得學生開懷大筆,令校長和教師瞠目結舌。

圭多得知多拉和男友魯道夫要去劇院看歌劇,他也買票前往,坐在樓下的圭多始終目轉睛地盯著樓上包廂里的多拉。起初多拉對圭多的苦苦追求並不在意,但是由於多拉討厭魯道夫,因此常和圭多在一起。魯道夫一廂情願地舉協和多拉的訂婚晚會。晚會正巧安排在圭多所在的飯店。圭多巧妙地使多拉解脫了魯道夫的糾纏,因此贏得了她的芳心。多拉不惜跟父母鬧翻,離家出走,嫁給了圭多。

婚後,好事接踵而來,圭多夢寐以求的書店開業了,他們有了個乖巧可愛的兒子喬舒亞。圭多閑來無事時常和兒子玩游戲,一家人生活的幸福美滿。可好日子沒過上幾年,在喬舒亞五歲生日這天,納粹分子抓走了圭多和喬舒亞父子,強行把他們送往猶太人集中營。當多拉和喬舒亞的外祖母興沖沖地回到家裡,只見人去樓空,家裡被翻得亂七八糟,多拉明白了眼前所發生的一切。她雖沒有猶太血統,但她堅持要求和、兒子一同前往集中營,多拉被關在女牢里,圭多不願意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從此蒙上悲慘的陰影。在慘無人道的集中營里,圭多一面千方百計找機會和女監里的妻子取得聯系,向多拉報平安,一面要保護和照顧幼小的喬舒亞,他哄騙兒子這是在玩一場游戲,遵守游戲規則的人最終能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回家。天真好奇的兒子對圭多的話信以為真,他多麼想要一輛坦克車呀!喬舒亞強忍了飢餓、恐懼、寂寞和一切惡劣的環境。圭多以游戲的方式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任何傷害。

當解放來臨之際,一天深夜納粹准備逃走,圭多將兒子藏在一個鐵櫃里,千叮囑萬叮嚀讓喬舒亞不要出來,他打算趁亂到女牢去打妻子多拉,但不幸的是他被納粹發現,當納粹押著圭多經過喬舒亞的鐵櫃時,他還樂觀地、大步地走去,暗示兒子不要出來,但不久,就聽見一聲槍響, 歷經磨難的圭多慘死在德國納粹的槍口下。

天亮了,喬舒亞從鐵櫃里爬出來,站在院子里,這時一輛真的坦克車隆隆地開到他的面前,上面下來一個美軍士兵,將他抱上坦克。喬舒亞面對著坦克,喃喃「我真的贏了一輛坦克」!

在回家的路上,喬舒亞看到了媽媽。他從坦克上下來,和媽媽緊緊地抱在一起:「媽媽,我們贏了!1000分,真高興!這一切都來自於爸爸的賜予!我們可以坐坦克回家了!」
------------------------
父子又名: After This Our Exile(不過我覺得這部片子很爛!)

導演: 譚家明
主演: 郭富城 / 楊采妮 / 吳景滔 / 許茹芸 / 林熙蕾

官方網站: www.afterthisourexile.com
上映年度: 2006
劇情簡介 ······
風和日麗的一天,母親離家出走的計畫, 被及時向父親通風報信的小孩破壞了。為了挽救感情,父親一廂情願地安排全家去坐郵輪度假,失落的母親逮到了二次出走的好機會。看著父子二人離去的背影,骨肉分離之痛也沒能阻止母親奔向新生的念頭。破罐子破摔的父親最終失去了工作。屋漏偏逢連夜雨,窮困潦倒之餘,父親又遭到了高利貸追債,父子倆只得逃至一所廉價的旅店。無助的小孩守護著潦倒的父親,他再也支撐不下去了。再次被父親丟棄的他,藉由鄰居的聯絡,與母親再度相逢。但與母親的重聚,並沒能給他帶來喜悅,因為本來只屬於他的母親,卻懷了別人的孩子。小孩再次回到了父親身邊。被追債痛打重傷的父親逼迫小孩去向母親、去向鄰居借錢。小孩不肯去,卻再次選擇了偷走好友的積蓄。從此之後,父親不時教唆小孩潛進他人家裏去偷東西,小孩不得不在恐懼與失望中艱難度日。原本兒子的心事重重與父親的憤憤不平,全靠著母親的調和與梳理,但這一對失去了母親關愛的父子,縱然彼此用力的保有再多的恭敬與真誠,卻始終難以抵擋命運的那一端註定著的無言以對。十年過去了,父與子尋找幸福的旅程仍會繼續。但又有多少人能意識到,如果你曾經是我的父親,我的兒子又何嘗不會是你?在愛與痛的邊緣,父親和兒子,原本就沒有什麼區別。

---------------------
我的兄弟姐妹又名: Roots and Branches

導演: 俞鍾
主演: 梁詠琪 / 姜武 / 夏雨

上映年度: 2001
劇情簡介 ······
中國七十年代初,年輕時被打成右派下放到農村當小學音樂教師的齊老師,雖然很有才華,卻仍然只能當一名臨時教師,他的妻子身體虛弱常年患病,家裡有四個孩子,艱難清貧的生活沒有泯滅齊老師樂觀的性格和對音樂的熱情,他們家裡總是充滿了音樂和歡樂。一個嚴寒的冬天,齊老師的妻子病情加重,劇烈的咳嗽競咳出了不少鮮血,齊老師連夜騎車送妻子去醫院,天黑路滑,不幸遇車禍,夫妻二人一同西去,留下了四個未成年的孩子。老大齊憶苦不過十二歲,老二齊思甜七八歲,老三齊妙、老四齊天都還很小,他們投靠到親戚家結果又被逼離開。憶苦知道只靠自己絕對無力照料和撫養年幼的弟妹,經過痛苦的選擇,他只得將弟妹送給別人撫養。有心的憶苦選擇家境好,心地善良、沒有孩子的人家,每送一家,他都跪在地下給人家磕一個頭,他給每個弟妹手中都留下一張當年父母與四個孩子的全家福照片。兄妹四人的哭聲驚天動地,從此四兄妹天各一方,過起了不同的生活。 思甜被養父母帶到國外,學成了一個著名的音樂家,二十年後,再度踏上故土。一是為舉辦個人音樂會,更重要的是尋找失散多年的哥哥、弟弟和妹妹。大哥憶苦現在是出租汽車司機,艱難的生活磨礪著他頑強的性格,三十多歲了還是孑然一人,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弟弟妹妹,最大的心願就是兄弟姐妹團聚一堂。 齊妙因養父母去世,自己在歌廳當歌手;齊天在大學讀書,四人相互沒有聯系。經過多方幫助,經過了二十年的風風雨雨坎坷的生活離散,四兄妹終於在思甜的首場演出會上團聚了。聽著哀婉動人的音樂,看到四兄妹的相聚,在場的觀眾無不動容。
------------------------
我和爸爸又名: My Father and I(應該說一般)

導演: 徐靜蕾 (Jinglei Xu)
主演: 葉大鷹 / 徐靜蕾

上映年度: 2003
劇情簡介 ······
故事/藝術/親情

陌生與熟悉

這是一部講述父女關系的影片,它在看似平靜的生活中記錄了點點滴滴的感動。由於母親的意外離去,小魚又回到她的親生父親老魚身邊,從陌生到熟悉,在非一般的另類父女情中,從不解到了解,從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諒解。兩代人的情感回歸,跨越代溝的人生之旅,蘊藏著人生多少酸甜苦辣。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到初為人母的少婦,這是一個女人的心靈成長史。

真愛與無奈

在共同生活的幾年中,兩人都感受一種愛和一種人生的無奈。那種愛是無法講條件的,而那種責任也是無法解除的。有一種人無論好壞,你都要接受他,何況你身上無法抹去他的種種痕跡;也正是這種愛、責任構成了小魚和老魚生活的全部痛苦和幸福。

逝去與成長
--------------------
洗澡(我覺得還是不錯地)
導演: 張楊 (Yang Zhang)
主演: 姜武 / 濮存昕 / 朱旭

上映年度: 1999
劇情簡介 ······
劇情簡介:
本片是一部展示新舊文化沖突的當代都市生活倫理片,寫的是苦心經營了一輩子澡塘子的搓澡好手老劉,早年喪偶,長子劉大明離家南下多年,只有傻兒二明守在身邊。一天,大明從深圳回來,因老劉犯病,只好留下來照管這個家。這時,大明才真正了解父親和接觸洗澡業。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城裡到處都在拆建,老澡塘也受到不少做發財夢的老闆的「關注」。可老劉就是不肯跟澡塘子分開。老劉去世後,大明才賣掉澡塘子,帶著傻弟去深圳,尋找另一種更愉悅的生活方式。
該片演員陣容強大。老劉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老藝術家朱旭扮演;劉大明由該院著名演員濮存昕飾演。其他演員包括姜武、李丁與何冰等。攝影張健,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拍的幾部影片均獲獎,《愛情麻辣燙》也是由他拍攝的。

故事的結尾,父親去世了,在父親的墓前,小魚的懷中,抱著啞啞學語的孩子,她真的長大了……

--------------------
天堂回信
又名: An Answer from Heaven

導演: 王君正
主演: 石晨 / 李丁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
上映年度: 1992
劇情簡介 ······
本片獲德國第4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國際青少年兒童影視中心獎;美國第10屆芝加哥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荷蘭第7屆兒童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伊朗第25屆伊斯法罕兒童電電影節最佳導演金蝴蝶獎。劇情描述五歲小孩晨晨因母親出國,把他托給爺爺照顧。爺爺是退休郵差,但仍熱心服務。他對孩子採取朋友的態度相處,爺孫倆發展出深厚的感情。後來母親回來了,晨晨不得不回到母親身邊。母親本來對爺爺有所誤會,在知悉真相後也改變了態度。無奈爺爺終因年老去世,晨晨用放風箏的方式把他寫給爺爺的信送到天堂去。本片人物簡單,故事清淡,卻洋溢出濃郁的親情,並深具時代感與教育性。

E. 給我說說這個電影叫啥名字

Mr. Holland`s Opus——生命因你而動聽

【導演】 斯蒂芬 赫里克 (Stephen Herek)
【編劇】 帕特里克 沙恩 頓肯 (Patrick Sheane Duncan)
【國家/地區】 美國/
【類型】 劇情/
【本站評分】 分數 8.64/10 票數 11
【譯名情況】 霍蘭先生的樂章(中)/春風化雨1996(台)/生命因你而動聽(港)
【主要獎項】 奧斯卡,金球

這部溫情感人的影片環繞一名音樂家荷蘭先生,他真正志願是作首留芳百世的交響樂,卻為生活無可奈何當起高校的音樂老師來,其後更將自己三十多年的青春貢獻於培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後來也才驚覺自己成就原來是那麼大。他啟發並改變了數以百計的學生。荷蘭先生受到學生及家人的啟示,最終明白到人生並不會常常按照我們的計劃而行,而是要求我們接受意料之外的事情。

這是我所見的翻譯最為詩意和貼切的片名,三十年代曾有過這樣短暫的錦瑟年華,象《魂斷藍橋》,原名是《滑鐵廬大橋》,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

作曲家賀蘭,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去中學當了一個音樂教師,動因只是權益之計,掙了錢後就閃,從事自己心愛的作曲事業,但沒想到偶然的選擇,竟成了終身不變的唯一。

並不是一開始就上路,教了五個月,學生聽得呵欠連天,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無能,於是變了通,從搖滾樂入手,真正引導學生進入了一片嶄新的天地。

於是回想起我們的學生時代,一直渴望有人來發現自己的特長,因材施教,我們沒有出生在春秋,沒有當孔夫子學生的福氣,我們只想平平凡凡擁有一項特長,一項能讓我們能微笑回味學生時光的特長,很遺憾,到現在我仍然只限於憧憬。

有很多機會在我們甚至根本來不及獲得的時候,就已經失去了。

這就是我看本片感動的原因,賀蘭老師,擁有自己的事業,為了發掘出孩子內心世界的渴望,放棄了自己與生俱來的沖動。當那個吹腫了嘴唇也找不準單簧管音的、長了一頭晚霞一樣長發的小女孩,在賀蘭的啟發下,閉著眼吹出了想像中的音符,我不知道她吹出這樣的音,究竟是克服了多大的困難,但我跟她一起欣喜若狂。

還有那個黑人男孩,一無所長,為了能拿到學分順利畢業,對節奏一竅不通,居然還會去練打鼓,在樂隊練習中,賀蘭突然喊停,男孩一臉錯愕,老師告訴他,剛才他終於找到了節奏,全場掌聲雷動。

那個黑人男孩後來中越戰中陣亡,在他的葬禮上,賀蘭又使另一個天才少年成熟起來。生生不息,綿綿不斷。

無論是聰慧的,還是笨拙的,都有自己合適的位置,生命理應獲得尊重,這個意義,賀蘭起初並不知道,直到他退休的那一瞬間,他所教過的學生,從四面八方匯集在一起,為他送行的時候,賀蘭明白了,他的學生也明白了,所以淚水滂沱的觀眾也明白了。

賀蘭自己的兒子卻是一個先天聾啞人,對於這樣一個視音樂為生命的父親,是不是有點殘酷?

這部片子沒有任何華麗的技巧,也沒有藝術或技術上革命性的突破,它手法陳舊,敘述傳統,思想保守,所歌頌的也是司空見慣的美好品德,主題是尊師,沒有嘩眾取寵之處,但卻如此令我戀戀不舍。

我覺得,它其實講述了一個亘古的話題,生命的價值,使我在聲色犬馬中逐漸迷惑的時候,有如醍醐酩頂。

F. 誰給我篇電影貝多芬傳的觀後感

舉凡名人的傳記影片大多不脫事無巨細地羅列人生經歷的窠臼:單線程地描述諸如早聰早慧的成長煩惱,一波三折的事業成敗,花團錦簇的情感經歷以及命運多舛的個人傳奇.......凡次種種如同一份參加招聘的個人履歷,或是革命公墓上的墓誌銘,對於籍此緬懷膜拜抑或八卦獵奇的觀眾們來說,看多了未免起膩,嘴裡淡出鳥來。於是,根據"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的原理,當那些名人的"正解"(或者叫做主流意識形態的闡釋)被反復重復以至於觀眾大量流失票房業績慘淡之後,窮則思變的電影人學會了"歪解""曲解""反解"這些出奇制勝的法寶從而中咸魚翻身。近在內地,有諸如霸佔內地電視時段多年,流毒甚廣的"戲說某某"系列。遠到好萊塢,就有這一部對貝多芬的生平做大膽猜想,試圖解開貝多芬生平一大謎團的"永恆的愛人"。

說起貝多芬,70年代的孩子一定很有親切感。打小他的名字就出現在咱們的小學課本里。不過最突出表現其價值的首推"思想教育課"。每次學校發起活動,號召向張海迪學習的時候,貝多芬必定會被拿來做人肉布景板,跟他一起陪跑的,還有另一位大叔"奧斯特羅夫斯基"。這兩位"身殘志堅"派的左右護法,經過思想老師人肉大喇叭長期的宣傳教育,久而久之對我形成一種誤導,那就是他們身上摒棄了人性上一切缺點弱點,由特殊材料製成,生來是為實現崇高的理想而活著。如同最高指示教導我們的,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連貝多芬終生未娶,都被主流意識形態拔高到"為音樂保持了童貞"的地步。這不禁讓我這個每晚放學路上只琢磨今天餐桌上有什麼好菜的追求"低級趣味的人",對貝多芬這尊不食人間煙火的樂聖敬而遠之。可是這一印象,很快在某個暑假被一本叫《讀者文摘》的雜志打破了。對這本雜志,相信當年的文學青年們都不陌生,這是一本銷量堪比《故事會》格調類似於今天的《萬象》的雜志,一般以思考思考人生探討探討理想,搞搞小布爾喬亞小情小調為主,是當年小資文青預備役的閱讀寶典和時尚符號。頗像今天的張愛玲春上村樹或是一個禮拜一定要去一次星巴克。跟風就要跟的有格調,至少當時讀《讀者文摘》算是有格調的。於是放假也別閑著,要鞭策自己上進做個"脫離低級趣味的"合格的文學青年。終於在某一期的《讀者文摘》扉頁上,在這個通常掛滿名人名言的版面上,我與貝多芬的三封情書《致永恆的愛人》不期而遇。"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的我:你當感受痛苦了---唉,凡我住的地方,願你也同我在一起,我將設法使我能和你共同生活,當你不在我的面前,我度了何等的一種生活!!---我到處為人們的善意所追隨,自己覺得不配有此,也不願有此,而人對人的謙卑,使我心痛,當我在宇宙的總體中視察我自己是什麼,而世人所稱為最偉大的人物又是什麼,當我想起你也許星期六日才接到我的第一次消息,我哭起來了---你固然也有愛情,但我對你的愛情更加濃厚---在我的面前決不要把你自己隱藏起來---祝你夜安---我必須去睡。唉,上帝呀—我們相距這樣近!又這樣遠!我們的愛情豈不是一種真正的空中樓閣---可是他也和天一樣穩固的。"當這樣飽蓄激情,激揚愛意的文字大面積向我襲來時,我被震得瞠目結舌。這就是那個印象中冷峻而狂暴的貝多芬嗎,這就是"把童貞獻給音樂""為人類的解放事業而奮斗"的貝多芬嗎?"當我晚上睡在床上之時,我的思緒都奔向你,我永遠的愛人。有人快樂,有人哀傷,等命運之神垂聽我們的話語再靜待結果吧,只有全然跟你生活,我才能活下去,否則,寧可不要活。是的,我們非如此不可。""我們的愛情除掉經過犧牲與不求全外,安能有其他方法使之實現,你不完全是我的,我不完全是你的,此事你安能加以改變。---天呀,你試看一看美麗的自然;對於那必然的事件要放寬心些---愛情要求一切的一切,這完全是對的,我對於你,和你對於我都是如此---我必須為我和你而生存......"這些靈魂的不安,情感的焦灼,也是那個以音樂為使命心無旁騖的貝多芬嗎?鑒於此前,我對情書的認識只限於徐志摩《愛眉小札》里"愛你的摩摩"以及瓊瑤阿姨的"好痛苦好惆悵",陡然見識這樣大氣磅礴具有宗教美感的情書,頓時自慚形穢起來,這才是追女孩的高手啊。這讓我對他的好感陡增,在接下來的許多年裡,我開始慢慢接觸他的音樂作品和傳記,以及反應他生平的各種電影作品。而動力,就是他這三封《致永恆的愛人》的情書。

究竟誰是這位"永恆的愛人",誰曾經如此被貝多芬熱烈而崇高地愛過,時至今日還是個未解之謎。無數的學者對此發表過看法,意見都不能統一。就因為學術界對此眾說紛紜,所以影片《不朽的愛人》劍走偏鋒,以此為線索,還是比較冒險的。而精彩的看點,也就在本片如何尋找這位"不朽的愛人"又如何自圓其說上。

影片以貝多芬的葬禮開始,他的學生申德勒陪他走到了人生的終點。在整理他遺物的時候,申德勒發現了三封他寫給"不朽的愛人"的情書,根據貝多芬的遺囑,他的財產也遺贈給這位神秘的女士。為了執行先師的遺願,申德勒踏上了尋蹤之旅。


I."當我到達那寒冷和最危險的頂點時,我的心如同夜間的花朵把自己關上"---貝多芬與茱莉亞


影片:申德勒拜訪的第一站,是維也納的茱莉亞.琪夏爾蒂伯爵夫人。當年正值二八年華的茱莉亞,從義大利趕到維也納的表姐家,去聽仰慕已久的貝多芬的演奏會。大廳里有位年輕俊朗的男子正在彈奏《悲愴奏鳴曲》,茱莉亞因為遲到只能在休息室等候。正當她百無聊賴之際,一個四肢粗短,相貌古怪的男人突然從沙發後面冒出來,對演奏者的技巧大加鞭笞。這次邂逅促成了貝多芬當上茱莉亞的鋼琴老師,兩人由此迅速墮入愛河。正當兩情相悅的蜜運期還在膠著時,茱莉亞的父親收到了來自卡列泊克伯爵的求婚,也就是在彈奏《悲愴奏鳴曲》是被貝多芬惡批的那位帥哥。茱莉亞向父親表示自己心有所屬,希望嫁給貝多芬。父親不得不向女兒坦言,社會上對貝多芬已經耳聾的言傳聲囂塵上,要繼續兩人的關系必須對貝多芬進行一下考驗。於是,以測試新鋼琴為名,貝多芬被叫到府上。在空無一人的大廳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從指間流淌下來,他俯下身把耳朵貼在琴鍵上感受著音樂的流動。而在隔壁通過窺視孔觀察這一切的茱莉亞也被這一幕打動了,茱莉亞悄悄走到他身邊把手搭在他肩頭,說父親會答應他的求婚。剛剛還沉浸在音樂中的貝多芬,此刻暴怒了。對桀驁的貝多芬來說,這種試探是一種侮辱,是對他感情的一種掠奪。他憤然離去,而黯然神傷的茱莉亞最後還是嫁給了那個三流的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當申德勒拿出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後,茱莉亞唏噓不已,但她肯定自己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

史實:貝多芬與茱莉亞的初次相遇,是否如白瑞德與郝思嘉式充滿戲劇性的,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們,歷史上茱莉亞對貝多芬的愛情,絕沒有影片中這樣羅曼蒂克。兩人相識於1800年,旋即墮入愛河。1801年,貝多芬曾跟自己的朋友威格勒說她是"一位可愛迷人的女郎,她愛我,我也愛她。有生以來第一次,我覺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可他對這段感情的前途也心存疑慮"不幸的是,她不屬於我這個階級。"果不其然,茱莉亞的感情迅速冷淡下來,把熱情轉向了一位不入流的貴族音樂家卡列泊克伯爵。失聰加失戀的雙重打擊,使貝多芬陷入絕境。在茱莉亞與伯爵熱戀的1802年,貝多芬試圖自殺,並寫下了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你們這般人,把我當作或讓人把我看做心懷怨恨的,瘋狂的,或憤世嫉俗的,他們真是侮蔑了我!你們不知道在那些外表之下的隱由!"。所幸的是,這種身心兩方面交織的絕望和痛苦並沒有把他擊垮,正如遺囑所說"是藝術!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不能離開這個世界。"至於茱莉亞是否看到過那三封《致不朽的愛人》,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在她晚年曾深情款款地回憶起他"非常醜陋,但又十分高貴,擁有優雅的情感和修養。"至於這首著名的《月光奏鳴曲》,的確是貝多芬題獻給茱莉亞的。當時其實叫做"升c小調鋼琴奏鳴曲"。後因德國詩人萊爾斯塔布把第一樂章的音樂比做瑞士盧塞恩湖上的夜色,於是聰明的出版商就把《月光》作為這首曲子的標題流傳至今。這首作品以愛情安撫焦慮不安的靈魂,如水般的柔情可以想見當時的貝多芬是如此熱戀茱莉亞。但隨之而來的痛苦和絕望把貝多芬推向了與外界隔絕的幽谷。他把自己的心靈關上,幽閉到自我的世界裡,只用音樂跟外界交流。



II."在嘴唇和聲音之間,某種東西在垂死掙扎"---貝多芬與安娜

影片:申德勒通過茱莉亞的指點,來到了中歐。茱莉亞認為這位"不朽愛人"是匈牙利的女伯爵安娜。他們相識於一場糟糕的音樂會。當時貝多芬由於耳聾,把一場音樂會指揮得七零八落。在眾人的嘲笑譏諷聲中,安娜勇敢地走上前去攙扶他走出大廳。在那一刻,兩個心靈相通的人走到了一起。獨居的女伯爵帶著三個孩子居住在維也納,而拿破崙征服歐洲的鐵蹄踏碎了他們安寧的生活,戰爭又奪取了她小兒子的生命。對沉浸在痛苦中的安娜,貝多芬送上了自己的音樂,他說"讓我們以音樂來表達吧"。戰後貝多芬和安娜還有她的兩個女兒住在了一個庄園。安娜對申德勒表示,與貝多芬同住的一年是兩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因為他們相互依戀,如膠似漆。貝多芬稱女伯爵為"懺悔之神",對她無所不談。當申德勒慶幸自己找到了"不朽愛人",決定把三封信教給安娜時,安娜拒絕了他。安娜自認自己絕不是這位神秘的愛人,因為她知道在貝多芬內心一直有一個隱秘的愛人。於是申德勒再次踏上旅途。

史實:這位安娜的原型是匈牙利貴族約瑟芬.馮.布朗斯維克女伯爵,她與貝多芬的感情開始於1804年。當時她是位風姿卓越的少婦,曾經嫁給比自己大30歲的貴族,新近又成了寡婦,獨自帶著三個孩子住在維也納。貝多芬曾在1805年與她熱戀,並給她寫了不少情書。可她明確表示自己沒有準備好與貝多芬發展進一步的關系。她說"我對你的愛無法言喻,正如一個溫柔的靈魂對另一個的愛,"並且強調"你不能接受這樣的約定嗎?"她與貝多芬的關系維持的時間並不久,並於1810年又嫁給了另一位貴族。看到這里,或許我們會明白為什麼在音樂上橫掃歐洲的貝多芬會在愛情上屢戰屢敗。在那個壁壘森嚴的等級社會,出身寒微的貝多芬縱使有著廣袤的心靈高貴的靈魂激昂的生命,卻失去了作為一個人而擁有愛的權利。本該是撫慰孤獨靈魂的愛情,卻成了一劑毒葯,感情激越如貝多芬,也許不得不飲鴆止渴吧。



III."我愛你,如同某些幽暗的事情在愛"---貝多芬與喬安娜

影片:經由安娜的指點,申德勒回到德國,拜會了貝多芬的弟媳喬安娜。因為女伯爵認為,喬安娜才是這位"不朽的愛人"。喬安娜是貝多芬已故世的弟弟佳士帕的妻子。申德勒拿出三封信讓喬安娜確認時,喬安娜承認,自己就是信中所稱的"不朽愛人"。申德勒對此非常震驚,於是喬安娜道出了原委。早年的貝多芬和弟弟佳士帕,都對傢具商的女兒喬安娜一見傾心並展開追求。很快喬安娜懷上了貝多芬的孩子,兩人相約在酒店碰頭私奔。由於路遇大雨馬車陷入泥濘未能即使趕到,而在酒店等候的喬安娜以為貝多芬爽約便離開了。陰差陽錯之下,喬安娜嫁給了佳士帕,貝多芬由此認為喬安娜水性楊花,便處處對她刁難,並與兄弟佳士帕決裂。當佳士帕肺病去世後,貝多芬便把侄子也就是他跟喬安娜的私生子卡爾接來扶養,培養他學音樂。卡爾是個既沒有天賦也沒有志氣的小夥子,在伯父的神童培養計劃之下,他感到窒息,又自殺未成。貝多芬此時內外交困,可他晚年的作品《第九交響曲》依然轟動全城。喬安娜在聽了他指揮的《歡樂頌》後,主動打破堅冰去看望病重的貝多芬,直至他安然辭世。影片結尾,在第五鋼琴奏鳴曲的映襯下,喬安娜在貝多芬墓前念出了信的結尾"我現在該就寢了,別急燥,愛人,今日,作日,我含著淚渴望你來,你......你是我的生命,我的一切,那麼再會了。別停止愛我,永遠是你的,永遠是我的,永遠是我們......"

史實:對於任何一個稍微知道貝多芬生平的觀眾來說,這個情節設計可以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只有好萊塢這樣出奇制勝的編劇,才敢做這樣大膽的猜想。至今沒有任何資料能支持這一猜想,也沒有任何評論家出來贊同這個設計。因為歷史上貝多芬與弟媳水火不容,把他們扯到一起,簡直是火星撞地球。他的弟媳是個非常不檢點,在婚前名聲就很糟糕的女人。在其丈夫死後,貝多芬與她為了侄子撫養權的問題,打了四年官司。這成了他晚年一大困擾。他對侄子卡爾傾注了很大的心血希望培養他成為音樂家,可以不爭氣的卡爾為了反抗伯父的高壓政策,居然用火槍自殺,結果沒殺死自己,只是弄了個重傷。這件事差點要了貝多芬的命,他的身體在晚年每況愈下,更有一次在尋找卡爾的途中淋了雨,並發了肺炎,最後導致了他死亡的加速。好萊塢編織的這個幽暗的愛情故事,也許更適合觀眾的獵奇心理。我只能說,這樣的改編,太好萊塢了,太不德國了。


IV."歡樂,好象太陽運行在那壯麗的天空"---貝多芬的大空之愛

其實,在本片涉及的幾位女子之外,史學家們對"不朽的愛人"還有其他的猜測。比如著名"愛麗思"---特麗莎.馬爾法蒂。她在1851年去世時還保存著貝多芬那首著名的鋼琴小曲手稿,上面寫著"致愛麗思",而愛麗思是貝多芬對特麗莎的昵稱。還有曾經獲贈貝多芬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的安東妮.布蘭塔諾。以及貝多芬曾向朋友提到過的愛米莉.賽伯德。其實,貝多芬一生愛過的女人不勝枚舉。正因為他有著詩人一般的細膩和音樂家一般的激情,他對情感的需求也就特別旺盛。正如趙鑫珊所言,貝多芬是一個"力比多"特別充沛的人。更有學者認為,這個"不朽的愛人",不是某位具體的女性,而是貝多芬內心理想女性的一個綜合體,是超脫紅塵俗世肉體吸引的精神上與他高度契合的精神伴侶。貝多芬的情感變遷,就如同他在音樂創作上的變遷一樣,從早期的音樂格守形式,具有古典主義風格,到中期的個人獨創與古典主義並舉,轉向浪漫主義風格,直至晚期的打破傳統形式的束縛,完全進入浪漫主義風格。


當然,在這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不止是貝多芬,還有也許要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才能見到的他——加里·奧德曼。他看著這個嘈雜的世界,一如他作為演員本身冷漠地看著好萊塢。所謂熙熙攘攘,所謂起伏跌宕,何嘗不是被排演的,何嘗不是被規定的。他一眼看穿了這一切,而那冷冷的一眼使我終於記起了他。奧德曼是那種撕碎劇本的演員。他安靜地坐在一邊,電影屬於他的部分緩緩流過;他猛地站起來,電影的架構馬上就顛簸起來:鏡頭,音樂,還有對白。這一切只剩下殘骸,我們也許會意識到曲終人散,但我們首先想到的還是,這個瘋子總算給擺脫了。這個象雄獅一樣的貝多芬,這個和自己和世界和所有的一切搏鬥了一生的男子,為了上蒼賦予他的才華,為了上蒼又不捨得讓他泄漏所有機密的吝嗇,為了他清晰地了解這一切。貝多芬是如此的灼熱,奧德曼沒有濫用這種灼熱,他又一次深深把自己包裹起來,縱然鮮血淋漓,縱然呼風喚雨,他淡淡看著這個世界,一如看著自己早已枯乾的殘骸。貝多芬的天才是由他的性格是密不可分的,一部《談藝哲學》都比不上他這么個活例子能證明人的命運首先決定於他的性格,而其次服從於由於性格而派生出來的選擇。就像勞遜在他的《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里說得那樣:戲劇處理的是人的性格的特徵。這部電影猶如一副油畫,緩緩打開,奧德曼用他的演技勾勒出一個充滿張力的貝多芬,一筆一筆,又是一筆。當影片接近尾聲,耳聾的貝多芬(奧德曼)緩緩轉向掌聲雷動的觀眾,他驚呆了,隨即輕輕一笑:總算上蒼這次疲倦了。

影片行將結束,編導也著意突出貝多芬在創作上的革新和個人情感上的升華。當垂暮的貝多芬指揮《第九交響曲》時,他彷彿回到了傷痕累累的童年:鰥居且不得志的父親每天醉醺醺地回到家中,對貝多芬就是一頓毒打。父親要他練琴,要他像莫扎特那樣做一個光耀門楣的音樂神童。被暴打之後,貝多芬悄悄爬上閣樓仰望星空。他在月色下向森林奔去,在一個倒映著星空的池塘里,他仰躺在水面上,鏡頭不斷上拉,水面和星空融為一體,在《歡樂頌》的映襯下,小貝多芬融化進整個星空里。這段是整個影片的神來之筆,將《歡樂頌》那種無與倫比,超出銀河,超出宇宙,駕凌於一切物質與精神至上的大徹大悟的境界發揮得淋漓盡致。此時的貝多芬,已經沒有了"扼住命運咽喉"的劍拔弩張,也沒有了悲愴哀慟的桀驁不羈。他在生命接近終結的時候,傳達了對整個人類的熱愛,對生命的熱愛。是超越所有世俗的桎梏,達到精神上永恆寧靜的大空之愛。他的音樂為人類的終極命運指明了方向,就像《歡樂頌》里唱的那樣"啊,越過星空尋找他,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虛構和真實,終於又一次在人生的地圖上經緯而過。我們手執地圖,又真的知道自己要去向何方?

-------------------------------------------------
我也是轉來的 有點長不過說的不錯

G. 有一部電影名字忘了

《13駭人游戲》
阿奇是一個亞美混血兒,母親是泰國人,父親是美國白人。他今年三十二歲,是一位音樂器材的推銷員。因為生活落魄,無能力支撐目前他的家族,有一天他正為這些壓力苦惱不已時,接到了一通神秘電話:「恭喜你從眾多人選中脫穎而出,歡迎參加《13》,這是一個超級大獎游戲,你有機會得到一億元。」慢慢的,他由此開始接受了一下慘無人性的任務.........

電影是在描述住在泰國曼谷的阿奇(Phuchit,或譯作奇,由庫薩達?蘇庫尚飾演)因為無法承受經濟壓力,決定參加游戲《13》的故事。(電影進行時,他亦有遇到別的參賽者)
阿奇是一個亞美混血兒,母親是泰國人,父親是美國白人。他今年三十二歲,是一位音樂器材的推銷員。他從家鄉到曼谷念書,大學畢業後就做這份工作至今,他曾夢想當個出名的音樂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庭。可惜夢想與現實的差異實在太大了。這陣子阿奇的人生掉到谷底,因為一直沒辦法達到上司要求的業績,被工作多年的公司給開除了。現實的女友也選在此時離棄他。更糟的是,他不但負債,每個月還要送錢給母親與妹妹。
有一天他正為這些壓力苦惱不已時,接到了一通神秘電話:「恭喜你從眾多人選中脫穎而出,歡迎參加《13》,這是一個超級大獎游戲,你有機會得到一億元。」阿奇懷疑其必有詐,便懷疑通話者的身份,於是對方開始淘淘不絕的講述阿奇的生平和現在已失業的近況,令阿奇驚訝不已。他詢問與他通話的人是誰,但對方不予回答。爾後,與他通話的人居然知道他身邊有一隻蒼蠅。對方跟他說,如果他用身後地上的報紙打死那隻蒼蠅,就可以得到一萬泰銖(泰銖跟台幣幣值相近)。當阿奇照做之後,他的戶頭便馬上收到了匯款。他輕易地完成了前兩個任務,並決定繼續下去。然而,他卻不知道接下來的任務充滿著惡心、血腥、而且毫無人性。

H. 推薦幾部能感悟人生的電影

I. 一部歐美電影,主角是一個女孩,她父親是個音樂家有很多好吉他,當然這個父親在片中沒出現。裡面有一首歌

麻辣寶貝

主要講述了美麗的莫莉?甘(布蘭妮?墨菲 飾)從搖滾明星父親那裡得到了巨額遺產,她總是能吸引人所有人的目光,她有專人設計的衣服,每天都有出席不完的派對,更有眾多的追求者。

歌名《molly『s smile》

J. 求一電影片名:大約是美國片,一父親從小培養2個女兒和兒子唱歌,組建樂隊,後來很成功。

沒看過 但是給你推薦一部美國電影 十字街頭 很好

閱讀全文

與關於一位父親想當音樂家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孩擁有七個惡魔是什麼電影 瀏覽:461
癲鳳狂龍電影粵語在線 瀏覽:518
好萊塢電影演員身價最高演員 瀏覽:138
多哥電影2019觀後感 瀏覽:102
琵琶笛子音樂電影 瀏覽:81
吳孟達粵語電影迅雷下載 瀏覽:51
最新電影免費看手機網站 瀏覽:206
電影院幾點關門 瀏覽:309
蓮花大師傳電影完整版 瀏覽:475
日本十大真人版動漫電影 瀏覽:752
男主角以三千女生為目標電影 瀏覽:396
成龍被迫拍的電影叫什麼 瀏覽:702
國外愛情片搞笑電影 瀏覽:313
十大恐怖片全集電影大全 瀏覽:631
神拳電影演員表 瀏覽:460
大眼睛女孩電影完整版 瀏覽:51
廈門哪家電影院好 瀏覽:739
豆瓣高分的經典電影的觀後感 瀏覽:276
宋崇導演教你拍電影屬於哪類 瀏覽:340
周星馳裝死電影片段 瀏覽: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