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音樂欣賞與簡單樂理知識是學什麼 是學唱歌嗎還是別的什麼 大一選修課。
樂理指的是音樂理論基礎,所以樂理就是樂理,並沒有相對指哪個樂器的樂理。那麼既然他是音樂理論基礎,那你當然是最好先學樂理了。 你現在學樂理,看書估計也還是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明白,硬學的話久而久之可能就會喪失對學習樂理的興趣了。所以最好還是找個老師教你一些基礎的東西先。 現在算不算晚呢?如果你是想把這個當一份事業來做,那你基本上已經晚了八輩子了,人家都是比你早二十年就已經開始在培養了。當然如果假設你是一個天才,那當然也無所謂晚不晚。而如果是興趣使然,自己學著開心,那麼再晚也不算晚。 但從興趣而言,你看起來很像只是心血來潮,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的。還是應該確定一下自己到底,究竟喜歡什麼。後面提到的電子琴,可以去網上找教程,再買本書補充點必要的知識。但是如果是要學鋼琴的話,那絕對是買真正的鋼琴最好,你用其他東西代替,到時真正開始學的時候有很多東西糾正不過來。而且鋼琴是很需要天賦的,而且對手指的靈活度、柔韌度度都有要求,你要是純粹是喜歡鋼琴願意慢慢練這當然也不成問題。但是看你也不是純粹喜歡鋼琴的樣子。 那麼如果要在你前面列的幾種樂器裡面給你挑一下,其實建議你可以去學吉他,這個相對簡單,對很多東西也沒有太大限制。初學的話,買把五六百的吉他就夠了。 全手打= =累死我了
㈡ 電影音樂導賞是啥
不同的電影有不同的電影音樂,這些音樂都有其獨特的含義。導即指引導的意思,電影音樂導賞就是品鑒欣賞電影的音樂,幫助理解電影內容以及影片想要表達的東西,幫助觀眾理解電影基調,通常是在一部電影還沒有看的時候,有一些資深影評人或是影評團隊或樂評人帶著聆聽音樂,進行對影片的總結概括,以及不同鑒賞人自己對影片的想法,並且分析影片想表達的一些東西,有助於觀眾在看電影時能更好地理解電影想要表達的內容,理解電影中的情感。
㈢ 為什麼要學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這門課程很廣泛,學音樂的人要是不懂得欣賞的話,那他演奏的曲子將會是一杯白開水。可想而知它其實和重要。略懂音樂欣賞的他可以聽出其中的意境,或者是自己的情感。每種音樂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力,音樂欣賞包含著所有聲樂,舞蹈,西洋樂跟民樂。自己可以不用會某些但都懂。就想樓上所說吧
讓自己變得優雅
㈣ 音樂鑒賞是學什麼的
基本上就是聽課,很少講樂理。熟悉古今,中外各種流派音樂以及介紹各種樂器,講東西方音樂差異,包括起源、藝術形式等。能提高音樂素養,有機會的可以上上這門課。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聽」的根本意義所在。
(4)音樂電影欣賞學什麼擴展閱讀
音樂鑒賞的感知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音樂音響的辨別能力
這是指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別能力,如果欣賞者具備了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辨別力,也就具備了音響感知的基礎。《淮南子》中就曾記載,「六律具存而莫能聽者,無師曠之耳也。」
「師曠之耳」就是能辨別音響的耳朵。如果一個人2/4拍和3/4拍子都分不清,他就很難分辨出進行曲和圓舞曲的不同音響效果;如果欣賞者對各種樂器的音色缺乏辨別力,那就會影響他對於管弦樂作品的欣賞。因此,培養對音樂的辨別力,對音響感知具有首要意義。
2、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節奏感、多聲部的音樂感以及對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其中旋律感主要是對不同旋律的特點進行感受,並由此達到對旋律美以及對其中蘊含的感情內容的體驗。節奏感決定著音樂的表情性質和風格特徵,要獲得音樂的美感,就必須培養起良好的音樂節奏感。
多聲部音樂手法廣泛應用於合唱、鍵盤音樂、管弦音樂領域,只有具備多聲部音樂感,才能懂得各聲部的組合和音樂的和聲效果。對樂曲結構形式的整體認知是把音樂的各種要素合成至完整的樂曲的感知活動,實現完美的音樂感知。
3、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音響材料是在時間中展現並隨著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注意力能始終保持對音樂的新鮮感,記憶力能使音樂留下深刻印象並使音樂的進行得以延伸。如果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沒有對音樂的高度注意力和記憶力,就不可能得到對音樂的整體認知。
㈤ 電影配樂屬於哪一專業除了學作曲,還要學什麼
你有鋼琴基礎,那一定懂一點和聲,了解一點對位。你只要有點靈感,就可嘗試作曲。如有作曲天賦,學校沒有理由不同意聲樂專業轉作曲專業。如果作曲系只收附中學生而排斥他人,那該所音樂學院是沒有前途的;至少窩在裡面的教授是膚淺的、驕橫的、沒有出息的、辜負其稱號的人。
㈥ 流行音樂賞析課能學到什麼
流行音樂鑒賞能力提高之我見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流行音樂已成為大眾音樂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於流行音樂貼近生活、凸現時尚、宣洩自我,充滿了親和力與人情味,很受處於生理和心理變化區的青少年朋友的喜愛。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由於各種原因,學校音樂教育對於流行音樂採取了迴避的態度。這種做法,與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和追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時制約了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認識、鑒別與欣賞能力的發展。其實,流行音樂作為音樂文化的一種,對社會整體文化素質的提升無疑有著其它音樂無可代替的作用。
青少年學生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徵決定了他們對流行音樂有偏愛。同時,由於現有知識結構不完善,使他們還沒有具備完善的鑒賞能力,還不能區分良莠,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全盤吸收,這就難免會受到負面的影響。因此,引導青少年學生正確對待流行音樂,是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的工作。中國流行音樂並不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出現的,而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條件下產生的,由於特定的歷史環境、社會經濟文化的限制,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但我們欣慰地看到,中國近二十年來流行音樂的創作己向世界水平跨進,更有不少作品已獲得國際大獎。谷建芬的《年輕的朋友來相會》早在八十年代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為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流行音樂不應只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詞,它還應包含爵士音樂、鄉村音樂、經典影視音樂、新世紀音樂、電子音樂等。影視音樂《重整山河待後生》成功地把傳統說唱音樂——京劇大鼓與交響樂有機地融合。騰格爾的《天堂》將濃郁的蒙古族民歌風格和通俗音樂的元素結合起來。現流行的「女子十二樂坊」,可從中了解豐富的中國民間樂器。通俗作品《阿姐鼓》,不但具有藏族傳統民歌粗獷蒼涼的音調和獨特的語言風格,還有著西藏宗教音樂的肅穆、神秘的旋律和西藏古老殘酷的風俗。
歌曲與歌詞是一體的,歌詞直接成為通俗歌曲的表現主題和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現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層次。它歌頌正義、催人奮進的意思能給人潛移默化的教育,有些歌會在你失落時給你力量,有些歌則會在你遇到坎坷時教你直面人生,有些歌更會教給你正確的人生觀等。由此,深層地接受歌詞內容的感染,能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和綜合審美能力。
流行音樂正是以其輕松的節奏、動人的旋律和貼近生活的歌詞,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誠如馬克思所言:「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所以只要正確理解流行音樂,提高對流行音樂的鑒賞能力,就能發揮流行音樂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育效果。
汕頭一中 林筠
㈦ 大學音樂鑒賞課程的主要內容
音樂緒論。民歌藝術。歌曲。流行歌曲。中國民族樂器。西方音樂。綜合藝術(中國戲曲,歌劇,舞劇)。
大學音樂鑒賞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力、理解力和判斷力,而曼重要的是站在培養人和塑造人的高度,通過全面挖掘音樂的本體功能,促進學生人格品質全面和諧地發展。
圍繞這一目的,課程教學的理念建構應體現以下幾個方面:強化音樂的審美特質,注重接受的特殊規律,強調作品的文化詮釋,引導主體的認知重構。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
(7)音樂電影欣賞學什麼擴展閱讀:
音樂鑒賞的本意為對音樂作品的鑒別和欣賞,或者是認真地欣賞與回味音樂作品。
音樂鑒賞條件:能夠高品質地鑒賞音樂的基本條件是有一個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是准確、深刻地欣賞音樂的基礎。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包括對音樂音響的辨別、感受和記憶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內心聽覺能力。
這些能力可以引起欣賞者的情感體驗,使欣賞者伴隨音響感知和情感體驗產生豐富的想像與聯想,將音樂作品的內涵在欣賞者的內心聽覺中創造性地再現,給音樂作品恰當、理性的評價。
網路-音樂鑒賞
㈧ 音樂鑒賞課的目的是什麼主要學習什麼
前,新課改的要求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互相學習互相探討的關系。不像以前,只是老師滿堂灌。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要求更進了一步,現在的音樂鑒賞課不只是有關音樂知識外,往往還涉及到文學、歷史、美術、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僅靠我們學過的音樂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同時,廣泛涉獵有關方面的書籍,博聞拓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我們老師自身文學,藝術素養,並熟練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豐富教學內涵,提高教學層次,徹底改變音樂鑒賞課只是老師講同學們聽的這種落後模式,使學生參於到課堂中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辦。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要達到欣賞音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對音樂的欣賞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進行。而應該深入到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真正地聽懂音樂。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對一部音樂作品反復地聽。多聽是培養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我們的雙耳不僅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作用,而且還要具很強的審美感受能力,這一能力與生俱來,反復地聽,會給我們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我們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展。同時,音樂具有很強的時間性,構成音樂作品的那些音響瞬間即逝,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先後展現給我們的聽覺。多聽,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聽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樂的記憶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進步。
現在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層次的音樂,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在音樂中感受。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地汲取人類一切音樂文化成果中的養分,不斷地拓寬我們的聽覺的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音樂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像聯想,創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培養和熏陶出來的。
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去實踐獲得真知。所以,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並能夠評價作品。老師在其中只不過起著引導作用。記得前些年,社會上流行的低淺音樂,低級趣味較濃的流行音樂,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那麼,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准。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因而學會這些,只有通過音樂欣賞課這條途徑,並且把研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這一環節作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㈨ 影視欣賞是什麼
影視欣賞指人們觀賞影視作品時產生的一種精神活動。
欣賞一部電影你需要做什麼:
1、放空自己
不管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怎麼說,不管這部電影的導演有多大的名氣,不管這部電影國籍等等,在電影院里的你就應該放下其他的想法,試著投入到電影中,感受電影製作方帶來的視覺效果。
2、弄清劇情走向(電影的敘述方式)
大多數電影採用的說敘事方式,也就是說,按照事情的發展,時間的順序展示,這種電影看時很容易就知道電影講的是什麼。但也不乏有些電影想要標新立異,用不一樣的方式(比如穿插等等)這種在穿越,回憶的科幻片比較多,這類電影有的會比較燒腦。例如《信條》《盜夢空間》等等。
盜夢空間的夢中夢中夢……導演諾蘭向來不按常規出牌,《盜夢空間》疊了五層夢,其中4層夢境+1層迷失領域,如果觀眾注意力不夠集中,就很容易弄不清楚劇情。
3、置身故事
不一定非得要新穎的故事才能打動觀眾,舊的故事也能玩出新花樣。這個故事如果只是一段勵志的成長經歷或者青春的愛情故事,只是一昧地套用了模板,就會顯得十分老套,如果這部電影既給了大眾傳統的故事體驗,又能激發起個人的某些情感和想法,那麼這就算新意。
4、角色
對於角色的塑造其實還是不難看得出來,而這則依賴於演員的演技和拍攝的技巧(比如鏡頭)。首先得要真實(很多時候一個角色有著多重品質和性格),單一反而變得不現實,這也是很多電影發生轉折的關鍵,其次得看其是否能激發觀眾某些情感。
李明啟因為演了還珠格格里的容嬤嬤而受到觀眾一片謾罵,李明啟老師演的深入人心,精湛的演技確實了得,再看看現在的小鮮肉,就不談了。
5、電影主題
他們絕不僅僅是在堆切劇情點和角色,而是含有更深層次的訊息,甚至傳遞一種憂慮,讓你在片尾字幕滾完之後,內心依然久久不能平靜。
電影《泰坦尼克號》獲得如此大的成功,堪稱愛情災難電影中的經典,不僅僅是因為傑克和露絲偉大的愛情,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折射出的人性光輝也是影片成功的一大因素。以上是只是一些基本的鑒賞技巧,其他諸如特效,藝術設計,鏡頭,音樂等等並不需要太過深究,但也應作為參考的一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