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電影敘事
電影敘事學
依據文學敘事學或符號學原理研究影片表述元素和結構的理論。沿襲傳統小說敘事學的電影敘事學主要研究故事的情節安排、行動動機、人物性格和審美特性,關注電影劇作的技巧層次。
20世紀70年代,建立在結構主義和符號學基礎之上的電影敘事學,突破了傳統電影敘事研究的界限,力求在影片的一般技巧元素中抽象出電影敘事的量化系統模型,為文本分析奠定基礎。電影敘事學從文學敘事學中獲得了一般的概念和方法,文學敘事學推動了電影敘事學的研究和發展。
電影敘事學借鑒和自創的理論模型包括:普羅普從俄國民間童話中總結出的31種功能和七種故事角色;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素」和二元對立邏輯結構;羅蘭·巴爾特的敘事作品三層次(功能層、行動層和敘述層);傑拉爾·熱奈特的五個敘事概念(1.敘述時間的「順序」;2.省略或連貫的「時間延續」;3.重復或單一的「頻率」;4.敘事「語式」,包括選擇的「視角」或「視點」;5.表示敘述者與被敘述者關系的「語態」)和「調焦」分類(全知型的零調焦、敘述者所見的內部調焦、敘述者只能觀察人物外部表象而不潛入人物意識的外部調焦);阿·格雷馬斯的敘事學模型;克·麥茨的八大組合段;美國電影理論家愛·布拉尼根的視點論;弗朗索瓦·若斯特的「目視化」系統(攝影機與人的目光相關的內部目視化和與人的目光無關的零目視化)等。
㈡ 電影的敘事手法都有什麼怎樣描述電影的敘事結構
敘事手法有:影像、聲音符號化。影像,聲音符號化,敘事學至此開始用於電影作品的實際分析上,變成研究電影文本的科學方法。
可以通過三個層面描述敘事結構:
1.第一個層面:
敘事結構的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
2.第二個層面:
敘事結構是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3.第三個層面:
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如情節、畫面、剪輯組合關系。電影敘事結構參與元素更多,因而更復雜,需有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
(2)電影敘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
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㈢ 什麼是電影敘事
在電影劇作中,敘述一般以情節發展的連續性為特點,表明動作與動作,事件與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或者某種內在聯系,著重說明故事,交代情節,介紹人物。其作用是按照一定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連貫動作,連接段落,轉換場景,使未來影片成為條理清晰,敘述明白流暢的有機整體。
㈣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風格
電影的敘事風格是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等方面,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
相關介紹:
電影敘事結構是一種以敘事為主的藝術,其敘事方法雖千奇百怪、變化多端,但其結構模式可歸納為幾種類型。
亞里士多德最早指出文學的敘事結構即情節安排,他認為悲劇情節應有頭有尾(完整)並有長度(時間延續過程)。
(4)電影敘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
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
㈤ 電影的八大敘事手法是什麼
學了這么長時間的電影還沒聽過你這種問題?
不知道你具體想了解什麼?只得從我的理解當中回答你。
所謂敘事手法無外乎整部影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
呵呵!這第八種我一時還真的想不起來。以後再說吧。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個滿意!請支持中國電影!謝謝!!|
㈥ 電影的敘事結構有哪些
所謂敘事手法無外乎整部影片的敘事方式和技巧。
1。常規線性敘事。(按照正常時間模式敘事)例:《侏羅紀公園》很多就不一一舉例。
2。多線性敘事。(影片有很多個小故事組成,在一個時間段由其中的一個故事串聯起其他故事)例:《撞車》《愛情麻辣燙》
3。回憶敘事。(按照主人公或非主人公的回憶進行現實與回憶的交叉敘事)例:《鐵達尼號》《大魚》《公民凱恩》
4。環形結構敘事。(影片的開頭與影片的結尾相互輝映)例:《暴雨將至》《低俗小說》
5。倒敘線性敘事。(按照反正常時間敘事)
例:這種影片為數不多,國內更是沒有。法國2004年有部影片就是這種類型相當精彩。《5:3:2》全片以男主人公夫婦離婚為開篇;家庭生活矛盾為第二節;結婚為高潮;相識為結尾。建議你去看看。
6。亂線性敘事。(整部影片毫無邏輯性,可以說是把所有片段、情節、人物全部攪亂,讓人無從得知現在過去和將來,只能靠觀眾憑借自己的記憶力屢順影片)例:《21克》《迷牆》《我們的音樂》
7。重復線性敘事。(整部影片在時間上會有一個重復的時間點,每個故事都會從這個時間點上再次開始)例:《羅拉快跑》《愛情是狗娘》《羅生門》《英雄》
8。
這第八種想不到。
希望這個答案你能滿意!
㈦ 什麼是電影的敘事風Ơ
電影的敘事風格是指作品內容的組織、安排、構造等方面,如片語結構、句型結構、段落結構。
一、敘事風格可分為傳統敘事與當代敘事;傳統敘事指古典的、現實主義的原則,當代敘事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原則。主要區別有四:
1、模仿論—關系論。前者看重「講什麼」,後者看重「怎麼講」;前者注重語言、寫照,後者注重言語、語境和游戲規則。
2、作者論—本文論。前者強調作者對作品的權威性和生產性,後者強調作者被語言(規則)書寫、本文自述性和讀者接受性。
3、單本論—互文論。前者強調作品的單一性和獨創性,後者強調本文的改寫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義性。
4、封閉論—開放論。前者認為意義現存,結構完整自足,後者認為意義可讀可寫,提倡誤讀,結構殘缺或開敞,可供選擇。
二、傳統敘事指古典的、現實主義的原則,當代敘事包括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原則。主要區別有四:
1、模仿論—關系論。前者看重「講什麼」,後者看重「怎麼講」;前者注重語言、寫照,後者注重言語、語境和游戲規則。
2、作者論—本文論。前者強調作者對作品的權威性和生產性,後者強調作者被語言(規則)書寫、本文自述性和讀者接受性。
3、單本論—互文論。前者強調作品的單一性和獨創性,後者強調本文的改寫和重建,看重滑稽模仿和多義性。
4、封閉論—開放論。前者認為意義現存,結構完整自足,後者認為意義可讀可寫,提倡誤讀,結構殘缺或開敞,可供選擇。
(7)電影敘事是什麼擴展閱讀:
電影敘事結構
傳統敘事作品中情節結構佔主體地位,最典型的是戲劇沖突的結構: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結構主義建立了「中心化結構」,而結構主義堅決反對中心化,認為中心「不是一個固定的點;
而是一種功能,一種使無數符號替換物的活動成為可能的無定點」,他們從「作品」走向「本文」。巴特認為「本文無所謂構造,本文中的一切都一次次得到意指和多次運用,本文沒有一個極盡的整體,也沒有終極結構。」
㈧ 電影敘事與文學敘事有什麼不同
電影敘事和文學敘事的介質存在一定的差異:
電影敘事的圖像介質具有時空二元特徵,付諸於人的視聽二元結構,產生圖與像的二元分立,擅長展現動作化的場面。
文學敘事藉助一元化的語言介質,擅長敘述超時空的柔情體驗,拓展接受者的自我想像,形成了互為主客或主客不分的「時空一體化」敘事。
雖然電影敘事與文學敘事的介質不同,但是他們的發展趨勢不是對立、分裂,而是跨越,融合。形成跨媒介敘事,並統攝於廣義敘述學之下。
電影敘事的結構層面:
第一、指組織關系和表達方式,可稱為本文結構或總體結構,它與蒙太奇結構含義相當,是影片的總體架構方式,包括「潛結構、策劃、設計、烘托以及作為結果的對形式與內容的總體感覺」(薩·托馬斯語),敘事結構是影片生命的骨骼和軀干,是其面貌和風格特徵的最重要的方面。
第二、指電影整體系統的組織關系,如類型片結構模式,它在總體結構之上。
第三、在總體結構之下,即影片內部各元素的組合關系,精細的情節設計和精巧的結構布局才能講好故事。新浪潮所創的「無結構」其實是一種更隱蔽、自由而鬆散的結構。結構並非直觀可見的對象,一般觀眾難以分析,這正是對電影作敘事結構模式分析的意義所在。
通過結構模式分析,便於把握電影敘事構成的一般規律和創新途徑,使創作者和觀賞者在結構本文和解讀本文時有章可循、提綱挈領。結構只是形式,與它同樣重要的密不可分的是內容,因此分析結構模式離不開對內容的理解。
㈨ 什麼是電影敘事學
中文版前言導言 Ⅰ.口頭敘事、書寫敘事、影片敘事 Ⅱ.敘事學和電影 Ⅲ.結構主義浪潮的一份遺產 Ⅳ.先驅者之一:阿爾貝·拉費1 電影與敘事 Ⅰ.什麼是敘事? Ⅰ.1 一個敘事有一個開頭和一個結尾 Ⅰ.2 敘事是一個雙重的時間段落 Ⅰ.3 任何敘述都是一種話語 Ⅰ.4 敘事的感知使被講述的事件「非現實化」 Ⅰ.5 一個敘事是一系列事件的整體 Ⅱ.什麼是電影敘事? Ⅲ.電影敘事的誕生 Ⅳ.敘述與演示 Ⅴ.有聲電影:一種雙重的敘事 Ⅵ.什麼是虛構的敘事? Ⅶ.非影征的現實和虛構的世界2 陳述和敘述 Ⅰ.敘事學研究方法之一:從影徵到敘述機制 Ⅰ.1 從陳述到敘述 Ⅰ.2 明現敘述者和大影像師 Ⅱ.敘事學研究方法之二:從敘述機制到影片 Ⅱ.1 從敘述到次敘述 Ⅱ.2 第二敘述者 Ⅱ.3 口頭敘事、視聽敘事 Ⅱ.4 機制的串通 Ⅱ.5 誰講述影片? Ⅲ.影片敘事學縱覽 Ⅳ.一種無敘述者的敘述3 詞語和畫面 Ⅰ.話語的開始:講解員 Ⅰ.1 被幫助的觀眾 Ⅰ.2 代理敘述者 Ⅱ.書寫與畫面 Ⅱ.1 畫面的「閱讀」 Ⅱ.2 無聲電影字幕的功能 Ⅱ.3 字幕的後代 Ⅲ.聲音與畫面 Ⅲ.1 聲音和人體 Ⅲ.2 聲音的音色作為敘述的標志4 電影敘事的空間 Ⅰ.永在的影片空間 Ⅱ.被表現的空間與未展示的空間 Ⅲ.暗示的空間:外場景 Ⅳ.不同類型的空間關系 Ⅳ.1 唯一和同一的空間:空間的「同一性」 Ⅳ.2 空間的相異性:鄰接和分離 Ⅳ.3 近距空間 Ⅳ.4 遠距空間5 敘事的時間性與電影 Ⅰ.關於畫面的時間屬性 Ⅱ.雙重的時間性:分析時間的主要概念 Ⅱ.1 時序 Ⅱ.2 時長 Ⅱ.3 時頻6 視點 Ⅰ.熱奈特的聚焦法 Ⅱ.認知和觀看:聚焦和視覺聚焦 Ⅲ.傾聽:聽覺聚焦 Ⅳ.心理畫面 Ⅴ.電影的認知聚焦 Ⅴ.1 內認知聚焦 Ⅴ.2 外認知聚焦 Ⅴ.3 觀眾認知聚焦 Ⅵ.聚焦與類型結論參考影片目錄參考書目主要術語譯名對照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