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電影為什麼要剪輯

電影為什麼要剪輯

發布時間:2022-10-15 03:08:59

① 從電影創作時就已經開始剪輯了嗎為什麼

電影創作是一個大體量的活,一般會有dit組去管理操作。

那為什麼要從前期就開始對素材進行編輯的操作呢

因為素材量大,電影也不是按劇情、腳本順序拍攝的
所以在創作時就要對素材進行管理分類,色彩管理,給出水印demo等
方便導演判斷有沒有問題。

② 什麼是影視剪輯

1、數字剪輯


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基於計算機的非線性編輯技術讓我們的剪輯手段得到很大的提高。這種非線性編輯技術可以將我們拍攝完成的素材保存到計算機中,然後利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編輯剪輯。它用簡單的滑鼠的鍵盤操作代替了剪刀加復雜的手工操作,剪輯的效果也可以隨即看到,大大提高了剪輯師的工作效率。


在非線性編輯操作中,剪輯師可以為畫面加上許多特效功能,而傳統的編輯機就無法操作許多特技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來看,數字非線性編輯不僅綜合了電視編輯和傳統影視後期製作的優點,最重要的是對剪輯技術進一步革新,是影視後期製作的重大進步。


2、傳統剪輯


傳統的剪輯其實就是真正的剪接。影視劇組拍攝後得到的底版經過沖洗,首先需要製作一套工作樣片,剪輯師可以用這套樣片進行剪輯,然後從大量的樣片中挑選需要的鏡頭和膠片,用剪刀將膠片剪開,再用膠條或膠水把它們粘在一起,然後在剪輯台上觀看剪輯的效果。這個剪開、粘上的過程需要不斷重復才能達到效果。


這個過程雖然看起來有些原始,但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剪輯師的操作工作,剪輯師不用一直順著磁帶記錄的畫面順序剪,他可以從中間剪開,或者在兩個畫面中插入鏡頭,又或者是刪減一些畫面,這些都不會影響畫面視覺。

③ 剪輯對電影的重要性,請舉例說明

最最基本的,剪輯就像電影中的換氣。我記得一些大導演例如希區柯克不是沒有做過一鏡到底的試驗的,但我個人認為這對現在的電影是根本不可能的。試想動輒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如果沒有剪輯,最困難也是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怎麼拍?難道讓演員一秒不能休息地演兩個小時?道具都能精確地擺到正確的地方?機位都能走對?毫無疑問任何一個小問題就要把整個推倒重來,毫無疑問這樣一部電影是無法拍出來的。
第二,我記得剪輯應該是梅里愛因為一次意外發現的。他把攝像機架在街邊取景,先拍到一輛馬車,結果膠片卡住了,等到一輛郵車進入鏡頭才又恢復。後來梅里愛放映膠片的時候發現馬車突然變成了郵車。由此發現剪輯,也發現原來電影遠遠不止記錄這么簡單,而具有造夢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需要剪輯才能實現的。再舉一個狠明顯的例子,以前的武打片,比如李小龍的猛龍過江中的武打場面都一個長鏡頭,很考驗演員實力,必須要會打,把動作做扎實。而現在的動作片,利用快速的剪輯,可以把一個完全不會功夫的演員拍成一個武打高手。
第三,現在的電影有大量的場景轉換,空間、時間跨度很大,而要表現跨度都需要剪輯。你固然可以用特技作出一個鏡頭從中國走到美國,從地球飛到月球的效果。可如果是一部普通的文藝片,不過只是前一個鏡頭在中國生活,後一個鏡頭移居美國,不用剪輯而用一個鏡頭如何辦到?
第四,剪輯對於電影的節奏有很大的影響。諜影重重系列(沒說第4部)在動作場面的快速剪輯能一下調動觀眾的情緒,造成血脈噴張的效果。那些將許多電影剪在一起的視頻就是因此才有魅力,剪輯是電影掌控觀眾情緒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我不是專業的所以以上全都是個人觀點,供你參考

④ 剪輯對電影的重要性,請舉例說明

剪輯是使換面之間建立一種聯系將劇本抽象的內容融入畫面中。剪輯可以說是一種再創造的的過程。
電影剪輯是指將一部影片所拍攝的大量素材,經過取捨、組接,編成一個思想明確、結構嚴禁、連貫、流暢、富於藝術感染力的作品,是對電影拍攝的一次再創作。它是電影藝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是綜合藝術,最後觀眾看到銀幕上的影片聲畫是許多藝術家和技術專家集體創作而成。剪輯人員必須和導演、攝影等創作人員共同對影片的創作意圖、整體構思、主題內容、人物情節乃至場景、氣氛等都有較深的理解和把握,才能使剪刀下的影片熠熠生輝。蘇聯的蒙太奇理論在默片時代可以說是發展得最完整的電影理論。
想寫論文找愛森斯坦、巴贊等大師的書看去。詳細的說的話太多了,在這沒人能給你講清蒙太奇是怎麼回事。書中有很多例子什麼的講解的詳細。

⑤ 為什麼國內上映的電影總是要刪減

因為國內的電影審核制度太過於死板、教條,非常嚴厲,有好多國外的好片一到國內就是審核未通過,要麼就刪除一些片段繼續要求審核,要麼乾脆放棄中國市場。最近台灣大片《絕命派對》正在經歷所謂的審核,都好幾次被退回去要求重新修改了。
悲哀。

⑥ 你對電影剪輯的認識是怎樣的

中國電影落後於電影業發達國家,其中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剪輯上的差距,或者說得更寬泛一些,對剪輯的理解的差距。這個「剪輯」不光指剪輯師的整體素質,而是中國影視產業從教育到從業之間的種種問題,各部門的電影素養不全面,部門之間銜接和合作脫節嚴重。「剪輯」不光是剪輯師的工作,而是整個電影語言的呈現,最基本的要求,從小處著眼,在劇本的基礎上,演員的表演呈現承擔單場戲內的敘事職能;此職能經過鏡頭剪輯的幫助,和表演結合的鏡頭組建出場景內的敘事;場與場之間的剪輯結合呈現場景切換的敘事功能,而全劇的幕結構,除了有原來劇本的基礎外,也能根據整體的剪輯調整來表現電影的不同的敘事風格。而剪輯的前期(導演和攝影師的設計)後期(機房)合作,能呈現出專屬於這部電影的某種美學風格。如果以「電影」的標准而不是「中國電影」的標准,很多國內的普通電影能做到人說話像人話,在剪輯意義上的敘事合理有節奏,通順就差不多了,至於美學風格,除了極少數有追求有能力的作品外,大部分電影都沒到追求這個的程度。很多國產電影的所謂流暢剪輯,騙騙普通觀眾還行,行內人其實都能看出裡面的問題。舉個例子,刨除省事省錢的客觀原因,一般的流水賬的行活室內戲對話場面是這樣拍攝的:編劇不懂表演,寫了一大段自以為妙語連珠的水詞兒,全用嘴巴敘事,製片人和導演覺得這詞兒寫得太逗了,開始畫分鏡頭,由於敘事全用嘴巴所以走戲過程也簡單了,在空間規劃上完全沒想法,演員看見一大段詞兒,感覺說的不是人話,但大部分演員沒有足夠的權力、能力、精力去現場改詞,且導演沒有給出精確的走位和機位設計。

⑦ 為什麼電影可以通過剪輯講故事,用了什麼樣的手段可以使故事講得更加跌宕起伏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01

⑧ 電影中的剪輯手法的含義和作用是什麼

剪輯手法就是利用視覺的原理對電影的故事進行蒙太奇的組織。

⑨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影片剪輯技巧

電影的剪輯手段,主要是為了保證人物刻畫的鮮明性、故事情節的連貫性、時間空間關系的合理性、節奏處理的准確性。那麼都有哪些技巧呢?以下僅供參考!

剪輯的作用和目的:

作用是將單獨看來沒有任何意義的聲音和畫面,經過剪輯產生旋律,通過組合形成情節。

目的是:

1、准確鮮明地體現影視片的主題思想。

2、做到結構嚴謹和節奏鮮明

現介紹一些常用的影片剪輯技巧

一、切入切出 這是電影中最常用的一種鏡頭轉換方法。即是不加技巧地從上一鏡頭結束直接轉化到下一個鏡頭開始,中間毫無間隙。稱為「切」。

二、淡出淡入 也稱電影畫面的漸隱、漸顯。畫面逐漸變暗,最後完全隱沒,這種方法叫做淡出或叫漸隱。相反,畫面逐漸由暗變亮,最後完全清晰,這個鏡頭叫做淡入,也叫做漸顯。

三、劃入劃出 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技巧。有時用一條明晰的直線,有時用一條波浪型的線等從畫面邊緣開始直、橫、斜地將畫面抹去,叫劃出。代之以下一個畫面,叫劃入。

四、化出化入 又稱「溶出溶入」,也是電影中鏡頭轉換的一種手法。在一個畫面逐漸隱去(化出)的同時,另一個畫面逐漸顯露(化入)。這常常用在前後兩個相互聯系的.內容和場景,造成慢慢過渡的感覺。

五、疊印 指兩個畫面甚至三個畫面疊合印成一個畫面。常表現劇中人物的回憶、夢境、虛幻想像、神奇世界等。

六、其他技巧

焦點變虛。畫面的若干畫格焦點變虛,影像逐漸模糊。「虛」的速度和長度可以自由掌握,常表現劇中人視線模糊、昏迷等情景。

定格:常指一個動態鏡頭瞬間靜止在某一畫面上。

剪輯的精髓:

用畫面講故事。

有些人指出流暢的秘訣是動接動,其實這並不是唯一方法,剪輯還有靜接靜、動接靜、靜接動,效果要因片而異,都一樣能剪出很流暢的片子。畫面剪輯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有一些准則是不能違背,比如說動接動:

1、既然是動接動,那麼畫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畫面),必須要有"推拉搖移跟升降"中的任意一個,如果碰上死畫面,到PM或AE等軟體中作推拉!!清晰度雖然有一點損失,但比起損失畫面流暢感來說,要劃算得多。

2、兩個畫面不能是相同景別相似機位(通常情況下,同機位剪輯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果)

3、不能等畫面運動到落幅才接,(簡單說快定住或定住後)這樣會影響流暢感,很多人以為畫面一定要長到看清楚才行,其實畫面剪輯也是一種調動人想像力的技巧,一個很短的鏡頭因為人的經驗、想像,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現的內容當成是已表現。

4、動的要有根據。如果是一個人在到茶壺喝水,那麼鏡頭的邏輯關系就應該是:手拿茶壺、開蓋(如果有)、另一隻手拿杯子、倒水、水滿......(基本上正常的規律),如果順序顛倒,這組鏡頭就會看起來別扭。 褥瘡怎麼治療褥瘡如何治療褥瘡

5、注意節奏。節奏有兩種,1:所表現的事物的內在邏輯關系形成的內在節奏。這是本來就有的。 2:外加的如音樂、雜訊、這是人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節奏。

一條片子不能沒有節奏,所謂流暢感其實就是剪輯中的節奏對人的沖擊帶來的心理影響。

剪輯的一般規律

1、 正確的剪切點:

剪輯是將許多零碎的畫面片斷串聯為一個有節奏的整體的過程,這就涉及到一個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的問題。

這里要提到一個畫面頂點的概念,所謂畫面的頂點,是指畫面中動作、表情的轉折點,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點頭打招呼後低頭動作結束時,收回笑容的瞬間等。

這里要提到一個剪輯技巧:因為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前面一個鏡頭的畫面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所以在實際剪輯工作中,遇到快速運動(畫面內容)的鏡頭,要將剪切點提前一點。這樣可產生體現出影像的旋律感和舒適感。比如一個翻書的動作,我們可以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25幀畫面,那麼就選擇從第4或5幀處進入。將後點設為第21幀左右,這樣不會對觀眾理解翻書動作產生影響,相反,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前後鏡頭的連貫性。

2、 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

指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

方法是將同一連續動作用不同機位和景別連接起來。為什麼這么作:起源傳說:一盤膠片時間很短,從前常常要因為更換膠片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然而人們發現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給人以深刻印象,後來演變成動作剪輯的固定方法。

第一點:動作以7:3連接。

同一機位,不同景別時一般採取這種方法。如正面拍攝一個投手投球的動作,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可以在全景開始30%或70%處接近景投手的細節,使整體動作達到流暢。當然根據素材的不同,可以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使整個動作體現另外的含義。

第二點;把兩個動作連接成一個。

第一點介紹的是用不同的鏡頭連接同一個被攝物體,此處要介紹將不同的被拍攝物體的多個動作連接成一個,也叫「單個動作剪輯」。如擊球動作,一般會這樣處理:打出全壘打=》投手回頭=》一壘手回頭=》遠遠飛出去的球。採用這種剪輯方法,兩位選手回頭的動作就重復了,會給觀眾造成沉悶的印象。通過「單個動作剪輯」會把這兩個回頭動作整合成一個,通過剪輯來消除時間差。

具體作法是:在投手回頭動作的前半部分進行剪切,連接一壘手回頭的後半部分,這樣能加強速度感並使畫面連貫。當然在實際剪輯中我們為可以在加一組現場觀眾回頭的鏡頭,來強化飛得很高很遠的球(剪輯無定式)。

;
閱讀全文

與電影為什麼要剪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什麼的電影 瀏覽:625
有趣的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931
茂名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998
破綻電影完整 瀏覽:800
一部關於房間的驚悚電影 瀏覽:566
65年台灣經典電影 瀏覽:1000
海王出生電影音樂 瀏覽:865
電影圖片羨慕別人的感情 瀏覽:7
電影座點陣圖片 瀏覽:483
菜頭電影完整版 瀏覽:479
撫順橫店電影城圖片 瀏覽:383
看三地電影網站 瀏覽:586
為什麼有些人感覺老電影好看 瀏覽:401
劇場電影解說大全 瀏覽:492
2021六一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729
有一部電影叫什麼覺醒 瀏覽:232
電影賭神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歌曲 瀏覽:201
電影零零零完整版 瀏覽:646
芳華電影文字圖片 瀏覽:611
楊冪北京大學電影節圖片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