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圖片 > 國外對電影音樂的研究

國外對電影音樂的研究

發布時間:2022-10-12 01:07:22

A. 中國電影音樂 的現狀,發展情況,歷程概述

電影音樂伴隨著中國電影的百年歲月也在歷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印證著她最初的稚嫩,曾經的探索和如今的成熟。

中國電影音樂的萌芽與初創

(1905-1045)

《定軍山》是中國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根據默片的需要,電影只拍了京劇《定軍山》中的「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片段。

但是默片時期的影片在放映時還是有「配樂」的。台上是黑白的活動影像,台下或一架鋼琴、一把小提琴,或三五人組成的小樂隊,用來活躍現場氣氛。人們漸漸開始注意到音樂和影片內容的結合,當音樂的情緒和電影的內容發生關系時,音樂幫助人們理解劇情。但是由於音樂不具有約定性的語義,所以音樂與影片內容的聯系並不一一對應。

在默片時期,我國電影市場以好萊塢影片為主,配樂沿用了「劇院音樂」的做法,中國沒有形成自己的電影音樂。

1930年上海電通公司聯合唱片公司從國外購置了有聲電影全套機器,正式製成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此後,有聲片漸漸興起。

「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在隨後的三四十年代,它們在城市市民文化生活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特別是30年代,當抗日成為時代主旋律時,革命斗爭迫切需要與之相配合的歌曲。

《畢業歌》、《漁光曲》、《大路歌》、《新女性》、《四季歌》、《天涯歌女》、《十字街頭》、《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等進步歌曲都是專門為電影創作的。以聶耳為代表的左翼歌曲創作者們將歌曲這種宣傳手段應用到電影當中,一方面為歌曲在電影中的使用做了成功的嘗試,另一方面大大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電影歌曲也因此成為早期中國電影音樂的主流。

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現,由劇中人物唱出,真實、自然,符合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馬路天使》中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是賀綠汀根據當時的兩首蘇州民謠《哭七七》和《知心客》改編而成。《天涯歌女》第一次出現於小陳和小紅暗生情愫時;第二次卻是在兩人發生誤會後,在酒館里小陳賭氣拿出錢來叫小紅唱歌,小紅含淚再次唱出《天涯歌女》,速度放慢了一倍,畫面不時疊出那天清晨兩人的甜蜜情景,「患難之交恩愛深」的歌詞此時聽來別有一番酸楚滋味。這樣強烈鮮明的藝術對比在中國電影音樂史上至今無出其右者。再如《萬里尋兄詞》、《鐵蹄下的歌女》等也都是以插曲的形式出現在影片中。

在眾多的電影歌曲當中也出現了主題歌的雛形,有些電影歌曲恰好點了影片的主題,起到了主題歌的作用。如《桃李劫》中的《畢業歌》,它由聶耳作曲、田漢作詞,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兩次出現,整首歌曲持續50多秒,交待了時代背景和人物身份性格,成為全片的點睛之筆。

當時電影音樂的配樂方式多為用現成的音樂作為電影配樂,電影總體上缺乏音樂方面的整體規劃。但是在影片《風雲兒女》片尾出現的《義勇軍進行曲》直接表達了影片的核心主題,已開始具有了主題歌的藝術表現功能。

主題音樂的表現手段在當時已經初露端倪。影片《小城之春》中三次使用了共同的音樂素材,而且還因人物、情節的不同,以變奏的形式出現,這是一種音樂貫穿手法的最初嘗試。

這個時期基本上沒有專門為電影創作的音樂(除歌曲之外)。在影片創作過程中,「配樂」這個工作指的是利用已有的音樂素材重新編輯,使之與畫面相配合,加強劇中人物的動作表情。這時的音樂使用與畫面保持高度一致,不賦予畫外含義,沒有將音樂作為一個獨立的電影表現元素參與創作。

影片《十字街頭》中老趙失業後,一人在房間里黯自神傷,時而憂心忡忡,時而寬慰自己,音樂也隨之抑鬱或輕松。音樂在這里成為老趙的「內心獨白」。每一段音樂情緒的選擇與人物的心境完全同步,增加了畫面效果,但顯得過於簡單和幼稚。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小紅、小陳、老王去「大世界」,被在街頭拉客的小雲截住,這段影片中沒有音響對白,音樂持續了四分半鍾,音樂的寫作細化到了鏡頭。音樂在這里起到了音響的作用,共出現了三記鑼聲,一次鼓響。鑼聲在聽覺上增加了緊張的氣氛,視覺上加強了人物的動作性。鼓聲則帶了一絲喜劇效果。總的說來,這段配樂具有造型性,音樂和表演融為一體,和畫面完全同步。

建國十七年:電影音樂的成熟階段
(1949-1966)

建國之初,政府對電影事業的方針政策相當寬松。1951年前後對《武訓傳》簡單、粗暴的批評嚴重挫傷了電影工作者的創作積極性。直到1953年第一次電影劇本創作會議和電影藝術工作會議,以及第二次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的召開,批評了左傾思想,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反對「公式化」、「概念化」,特別是1956年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之後,大批電影將焦點對准「人」,出現了《不夜城》、《鐵道游擊隊》、《蘆笙戀歌》、《柳堡的故事》、《李時珍》、《宋景詩》、《神秘的旅伴》、《新局長到來之前》等多種題材、多種角度的優秀影片,它們描繪人性、歌頌愛情,出現了很多深受人民喜愛的電影歌曲。但在1957年反右斗爭開始之後,一些抒情性較強的電影歌曲成為眾矢之的,《小燕子》、《九九艷陽天》就受到了不少的非議。這一時期電影音樂理論研究和作品批評剛剛開始,一些經驗豐富的電影音樂作曲家、理論家,如何士德、王雲階、徐徐等人針對當時電影音樂創作的弊端撰寫文章,並開始對部分影片進行音樂角度的評論,觀點鮮明、以理服人。批毒草、拔白旗、大躍進等運動給電影創作帶來了空前的挫折,直到1959年,為慶祝建國10周年,建黨40周年,周恩來、鄧小平親自抓一批重點影片的創作。周總理特別提出:獻禮片缺少載歌載舞,使人看了高興的少數民族影片。這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劉三姐》等少數民族音樂片。隨後頒布的《文藝八條》、《電影三十二條》是這一時期指導文藝工作和電影工作調整、恢復的綱領性文件。此時出現了很多在音樂的使用上可圈可點的影片,比如《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枯木逢春》、《阿詩瑪》、《紅色娘子軍》、《冰山上的來客》等。而此時的電影音樂理論爭鳴也更加熱烈,周揚、李煥之、趙氵風、王雲階、徐徐、葛炎、黃准、蕭遠、吳應炬、李樹寶等紛紛撰文,一方面總結經驗,另一方面對電影音樂藝術創作做理論上的探討。在顛簸的歷史演進中,電影事業幾經挫折,但還是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電影音樂也走向了它的成熟階段。

經過四五十年代的探索,電影界形成了一支專業的電影音樂創作隊伍。1949年4月,中央電影局在北平成立,電影局藝委會下設音樂處負責領導全國的電影音樂工作,各個電影製片廠都擁有自己的樂團和電影音樂創作組,這些機制有效地保證了電影音樂的質量。

1953年以後,中央電影局音樂處一方面選派大批幹部出國學習;另一方面組織了為期一年半的作曲幹部訓練班,由有豐富電影音樂創作經驗的電影音樂作曲家何士德、王雲階、雷振邦、全汝玢等教授專業課,李煥之、馬可、楊蔭瀏、姚錦新教授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培訓班還觀摩了國內外的影片,研究電影音樂創作經驗,這個培訓班對滿足各電影製片廠影片生產的迫切需要,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個訓練班的學員在新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些都促使中國的電影音樂創作更加成熟起來。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王雲階建國後曾為《護士日記》、《林則徐》、《阿Q正傳》等影片作曲。長春電影製片廠的雷振邦曾為《五朵金花》、《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40多部電影作曲,其中《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蝴蝶泉邊》等影片插曲都廣為流傳。他的作品以民間音樂素材為基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和地方特色。著名作曲家劉熾曾為《上甘嶺》、《英雄兒女》、《祖國的花朵》作曲。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葛炎為《中華女兒》、《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老兵新傳》、《聶耳》、《枯木逢春》、《阿詩瑪》等電影作曲。此外,電影《白毛女》的音樂創作者瞿維、張魯、馬可,《平原游擊隊》的作曲車明、《李時珍》的作曲寄明、《柳堡的故事》的作曲高如星、《紅色娘子軍》的作曲黃准、《青春之歌》的作曲瞿希賢、《鐵道游擊隊》的作曲呂其明、《草原上的人們》的作曲向異、《祝福》的作曲劉如曾都是當時很有實力的電影音樂作曲家。

當時創作的很多電影歌曲一直傳唱至今。正是在他們的努力下,一些電影音樂概念被廓清,很多創作方法被很好地總結出來,促進了電影音樂的成熟。由於有了成熟的創作隊伍,電影音樂漸漸擺脫了「拼貼」的傳統,大部分電影配樂都是原創音樂。這就使人們對音樂與影片的結合有了更多的探討,認識到音樂在影片中不能僅處在伴奏的地位,作為電影中一個重要的表情元素,應與畫面有更加緊密、更多層面的結合。在音畫的配合上,藝術性更強了,電影音樂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多了。

《平原游擊隊》中用日本的調式音階寫了日本兵主題,用在鬼子進村等場景里,大家耳熟能詳。《董存瑞》中為董存瑞設計了一個詼諧、歡快的音樂主題,並且和其它場景音樂有了很好的融合。在《祝福》、《林家鋪子》等影片中,使用了民族管弦樂隊,一方面勾勒出江南水鄉的意蘊,另一方面貫穿始終的主題音樂更使影片處在統一的情緒氣氛之中。《冰山上的來客》、《柳堡的故事》、《紅色娘子軍》、《我們村裡的年輕人》、《聶耳》等則將主題歌的音調加以變奏,成為片中的主題音樂。

這個時期,主題音樂的概念逐漸建立和成熟,電影中出現了不少出色的音樂整體設計。比如《南征北戰》中為敵我雙方設計的主題音樂,伴隨著在強攻摩天嶺的情節中發揮得淋漓盡致:畫面交錯表現敵我雙方從山脊的兩邊爭分奪秒搶占高地,音樂也隨著畫面的切換而轉變到各自的主題,在幾秒到幾十秒不等的頻繁轉換中,音樂保持著很好的連接,並通過配器、速度、力度等因素把情緒一層一層推向高潮。特別是當敵軍潰敗、倉皇逃遁的時候,雜亂、霸道的敵軍主題音樂被演化得只剩下基本的節奏和殘留的微弱情緒,體現出他們軍心渙散,潰不成軍,這樣的音樂處理十分形象。在我軍將士最後攻入敵軍指揮部的時候,畫面上反映出敵軍畏懼投降的場面,而音樂卻是極其昂揚、激越的我軍主題,音樂在這里與畫面共同承擔了敘事的功能。音畫對位的這種表現方式當時並不多見,它有效地拓展了畫面的表現空間,使音樂與畫面配合的層面更加豐富。

除了主題的設計,在音樂的使用上也有很多獨具匠心的段落。《鐵道游擊隊》中琵琶用得很好。劫票車一場中,游擊隊員的隨手彈撥原是畫內樂,醞釀著山雨欲來的氣氛,隨著劇情的緊張發展,各種畫外配器逐漸加入,匯成了氣勢磅礴的畫外交響樂。諸如此類的運用,顯示了當時對於電影音樂規律的進一步了解。

技術的提高也直接影響了電影音樂的發展。1958年出現了第一部立體聲電影《老兵新傳》,用四個聲軌記錄聲音,但在這部影片中,主要體現在人物對話的聲音處理上。錄音技術的不斷提高,多聲軌錄制技術的運用給聲音元素的處理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從技術上來講有了足夠的聲軌來分別錄制音樂和音響,使得聲音更有層次。《林家鋪子》里有一段阿秀與同學去趕廟會的情景,由孩子的空竹聲起,這是聲音的第一個層次;阿秀和同學愉快地走向廟會,漸漸絲竹的主觀配樂插入,伴隨著她們走進人群中看雜耍,這是聲音的第二個層次;這時,廟會上客觀的鑼鼓聲又漸漸取代了主觀配樂,這是第三個層次;而此時又一個音響———遠處的汽笛聲把人們帶到了江邊剛剛靠岸的上海難民的輪船上,這是聲音的第四個層次。在這些音樂和音響的襯托下,人物的語言也十分清晰,聲音的強弱對比明顯,各種聲音元素的連接自然順暢,層次感強。

17年電影中涌現出大量優秀的電影歌曲,這一時期的電影歌曲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數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當時缺少其他娛樂方式的條件下,電影不但負載著鼓舞士氣、宣傳教育的重任,還在很大程度上擔負著豐富老百姓娛樂生活的功能。大部分的電影歌曲都能夠隨著電影的放映而傳遍大江南北,比如《小燕子》、《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我的祖國》、《幸福不會從天降》、《蝴蝶泉邊》、《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等。

這一時期電影歌曲形式多樣,體現了歌曲創作的繁榮。如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歌曲《花兒為什麼這樣紅》以獨唱的形式出現,《蘆笙戀歌》中扎妥和娜娃的相戀用《阿哥阿妹情意長》的對唱形式表現,《五朵金花》里阿鵬和金花的相遇也是對唱,《劉三姐》里更有多次的對歌場面。《英雄兒女》中《英雄贊歌》和《上甘嶺》中《我的祖國》則以一領眾和的形式為人們熟知,《洪湖赤衛隊》中的表演唱也十分生動。

建國17年期間一種新的插曲形式被廣泛應用,以前的插曲都是由劇中人演唱的,這一時期有了以畫外樂的方式出現的插曲,這些歌曲不再是有聲源的,而是由創作者配入片中的,但是旋律和歌詞仍然結合電影的內容,從而起到了概括影片涵義,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拓展畫面空間的作用,將影片不能直接表達的意義,用歌曲加以表現,有的和畫面的蒙太奇聯系起來,起到連接畫面的作用。

影片《舞台姐妹》開篇就用「台上悲歡人常見,誰知台外尚有台」的越劇配唱拉開序幕,暗喻故事所指。在影片發展的各個關鍵點、轉折點都會藉助配唱對故事情節加以總結概括,並且對情節發展起到預示的作用。當春花在法庭上揭露了唐老闆等人的卑鄙行徑時,法庭上一片騷動,這時歌曲唱道「雀亂群,鴉噪庭,黑手難遮日月明……」。而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中,當牧民卡勒為了護送古蘭丹姆去找解放軍,在路上被特務打死,這時出現女聲合唱的高亢旋律:「光榮啊,祖國的好兒女。光榮啊,薩米爾的雄鷹……」這些都體現出對電影配樂形式和功能的進一步探索,顯現出越來越濃烈的主觀意識,在文革電影中這種方式就被使用得更加極端了。

當時對電影有一個評價標准「故事好、演員好、攝影好、音樂好」,但是也有由於太注重音樂的使用而適得其反的例子。在進行綜合聲音合成的時候,一些作曲者要求突出音樂的完整性和重要性,要在有音樂的段落減少和壓低對話和音響,甚至為了「爭取音樂的完整性」和導演發生爭執,沒有擺正音樂在電影中的位置,這是對電影音樂規律認識不夠而造成的。

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後,文藝界就提出「革命化、民族化、大眾化」的要求,文藝界的創作一直在民族化的道路上進行探索,理論界也在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電影藝術》、《電影文學》、《人民音樂》等雜志都曾刊登理論文章對電影音樂的民族風格、民族樂器的使用問題進行討論。

這一時期不斷探討修正中的文藝政策直接影響了藝術的發展。在建國17年期間「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的氛圍中,創作者的注意力事實上轉向了對農村和少數民族題材影片藝術上的深度挖掘,電影音樂民族化的藝術探索也呈現出極高的成就。

在樂器的選擇上,首先配器漸漸放棄了建國初期的以管弦樂為主的做法,在各種題材背景的作品中挖掘民族化的因素。如在《董存瑞》、《上甘嶺》中交響樂的手法與民族音樂語言融合得很好。一方面管弦樂確立影片音樂主題,烘托環境氣氛,另一方面使用了揚琴、笛子等特色樂器,用於表現人物內心細膩的情感。而到了後來的《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林則徐》、《小兵張嘎》中就以民族配樂為主,樂器也增加了板胡、箏、響板、嗩吶、阮等大批的民族樂器,形成了民族管弦樂隊,用民樂刻畫各種情緒氣氛。

在音樂素材的選擇上,大量結合了民歌、地方曲藝。《枯木逢春》中的評彈,《舞台姐妹》中的越劇,《林則徐》中的廣東民間音樂和地方戲,《阿詩瑪》、《五朵金花》、《天山上的來客》等反映少數民族生活影片中的民族曲調更不必贅述。這些民族音樂語匯有時作為主觀配樂,易於被當時的觀眾接受。而更多的時候是來自影片中的電台節目、集市上的賣唱、主人公自己的演唱等客觀音樂,顯得更為真實親切。《紅旗譜》朱老忠回鄉在車站巧遇同鄉一場戲,當朱老忠走在嘈雜的車站上時,配樂是一段介紹朱老忠一家被惡霸欺負,家破人亡、背井離鄉的整個過程,隨著鏡頭的運動,畫面上出現了集市上的說唱藝人,音樂由主觀轉為客觀,既交待了劇情,又交待了環境。
17年電影音樂的民族化探索非常成功,也為新時期出現的大量民族特色的電影配樂打下了基礎。

太多了,全文請看下面鏈接

B. 從西方電影與音樂看中西文化差異

電影「刮痧」講述的是一個在美國生活了八年的中國家庭,因為孩子的一次意外發燒,不懂英文的爺爺就用了中國傳統的刮痧治療發為小孫子治病,後在醫院里被護士發現了因刮痧而留下的血痕,懷疑是其家人虐待孩子所致。在法庭上,孩子的父親許大同因為無法解析刮痧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治療法,又因為律師的曲意刁難,許大同終被判決與孩子隔離,並且搞得失去了工作、朋友和與妻子分居。
許大同一家在美國的遭遇,雖然可以說是一次意外,但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華人在外國生活的種種不適,而這些不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西文化的差異造成的。
本部影片里也通過一些例子來反映了中西文化間的差異。如在故事開頭,許大同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向老闆的兒子道歉,便用手打了自己兒子一下,老闆看了覺得不可思議,而大同則覺得這樣做是愛兒子、尊重老闆的表現。中國一直以來都有「打者,愛也」傳統,父母總愛把兒女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希望他們將來有出息,達成自己的心願,光耀門庭。而一旦兒女有什麼行差搭錯,便有了恨鐵不成鋼的奮亢,輕則責罵一番,重則訓之以鞭棍。於是,在中國人眼裡看來,對兒女的每一番責罵,每一記鞭打,都浸透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對子女成材的殷切期望。而這種行為在西方人眼裡卻是很不可思議。西方國家講求的是民主,講求的是自由,這種民主和自由不但表現在民族、種族、及階層上,而且也存在於廣大的家庭中。在西方家庭里,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西方國家更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無怪乎,在醫院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將其父親許大同起訴了。
「刮痧」這部影片的重點主要是放在圍繞刮痧是不是中國的一種治療法而舉行的兩次聽證會上。但對於刮痧這種認識上的差異,與其說是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如說是因為美國人的無知更好些。而申辯過程中,又出現了控方律師對於西遊記的錯誤理解,以及許大同妻子簡寧分娩出現危險時說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而被視為「野蠻」,不尊重孩子生存權利的行為。這兩個例子都是控方律師為了打贏官司而別有用心地進行曲解的,這在影片後面的情節里都作了解析,所以並不能用來說明中西文化的差異。但是影片本身的打官司這一事件已經表明了美國是一個法治的社會。在西方社會里,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而每一件事實都是要講求證據的。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人情冷暖,尤其是對於親情特別看重。從許大同偷送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國的父親見面,到最後在聖誕之夜打扮成聖誕老人爬上十層的高樓送禮物給兒子,都可以看出他們一家對親情的重視。但是生活在一切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 許大同縱使愛子心切,但由又無法拿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最終還得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
很多人都愛談"中西方文化的溝通有多麼難"這個話題,覺得主要是由於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造成的。其實,構成兩個人種無法溝通的真正問題恐怕不是什麼中不中西不西,而是文明不文明(或者說人性不人性)的問題。如影片中許大同打兒子說是愛兒子的表現,但其實是缺乏文明的。他大可以通過其他的途徑來教育兒子,而不必非得出手才行。又如法院判決許大同與他的兒子進行隔離,雖然缺乏一點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無疑是正確的。而作為一個文明的國家,也只有通過建立起健全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國,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所以,看了「刮痧」後,覺得真正需要討論的應該是中西方文明的比較差異。當有一天,中國的國民素質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成了文明人了,就會發覺其實與西方人並沒有什麼差異,覺得自己已經成為一個世界人了,那就真要祝賀中國人的蛻變了!

C. 關於電影配樂方面的書籍

羅展鳳 《電影X音樂》
還有她的另外一本《流動的光影聲色:羅展鳳映畫音樂隨筆》

不錯 她在這方面還比較權威吧

《電影X音樂》
本書把電影和音樂交叉連接,向讀者展開一個「聽讀」電影的新視角。
把音樂和電影交叉談論的書,當下並不多見。而觀影族中,頗多音樂愛好者,因為很多經典的電影都有出色的配樂,其中不乏大師級人物,使得音樂與影像相映生輝,甚至流傳更廣。
作者對電影、音樂、文學有很強的感悟能力,本書是其電影音樂評論文章的結集,分六個部分,從不同的專題角度、不同的電影實踐來談論電影音樂從內容到形式的方方面面。其對電影音樂的感性、理性之分析,為電影愛好者對電影的細讀起了不少解惑的作用。作者引用了不少英文資料,也是從規范的學術立場對電影音樂這一媒體交叉的新文化現象的研究做出了嘗試。

D. 求國內外流行音樂研究現狀述評

流行音樂在中國[內容摘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對流行音樂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到21世紀初為止,已涌現出不少研究成果。本文大致以20世紀80年代、20世紀90年代、21世紀初三個時期,來闡述各個時期流行音樂在中國的研究狀況。
[關鍵詞]:流行音樂 中國 研究狀況

流行音樂最早起源於20世紀初美國黑人的民間音樂,迄今為止已有將近一百年的發展歷史。在這期間,流行音樂經歷了不斷地發展和演變。出現了多種風格的流行音樂和大量的流行音樂作品。目前流行音樂發展更為成熟和多元化,並為我們的業餘生活也增添了不少色彩。我國對流行音樂的研究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的,到當今21世紀初為止,已涌現出不少研究成果。筆者將分為三個時期來論述流行音樂在我國的研究狀況。
一、20世紀80年代——對流行音樂身份的認同階段
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音樂形成了初步的繁榮,然而我國對於流行音樂的研究正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音樂學家們對流行音樂只是進行初步的研究和討論。對於流行音樂概念、風格特徵及其種類的研究是相當淺和模糊的。大多是談對流行音樂的一些看法或是對某種與流行音樂有關的現象作進一步的思考討論,並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這個時期也未出版過關於此類研究的專著(根據筆者收集的資料做出的判斷)。文獻方面以1980年南詠在《人民音樂》第9期的期刊上發表的《還歷史本來面目——關於〈何日君再來〉答問》這篇文章為基礎,它是我國最早致力於流行音樂研究發表的期刊論文。標志著我國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邁出了第一步,後來此類文章相繼而出。研究成果可分為兩個方面:
1、對我國流行音樂的研究
三十、四十年代曾在上海風靡一時的歌曲《何日君再來》,到了八十年代又突然走紅。一些報刊上就如何評價《何日君再來》一歌發表了不同意見的文章。1980年第9期南詠在《人民音樂 》 第9期的期刊上發表的文章《還歷史本來面目——關於〈何日君再來〉答問》,是我國最早發表的有關流行音樂的研究的期刊論文。在文章中,作者對劉雪庵創作的歌曲《何日君再來》以問答的形式對有關問題進行討論研究。主要是圍繞「這首歌曲是不是漢奸歌曲、黃色歌曲?」這個問題展開的「應該怎樣還這首歌的歷史本來面目?」問答。作者認為,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總結我國音樂發展的歷史,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作為創造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音樂藝術的借鑒,是很有必要的。同年,應國靖的《也談<何日君再來>問世經過 》和長河的《還歷史的本來面目——關於歌曲〈何日君再來〉問世經過的討論綜述》兩篇文章也對這首歌的相關討論進行了綜述。
趙沨在《從香港三位歌唱家的音樂會想起的》文章中對香港著名歌唱家費明儀、林祥園、陳供生,應中國音樂家協會的邀請,在北京紅塔禮堂公開舉行了兩場獨唱、重唱音樂會。這兩場音樂會公開售票的時候,在很短的時間內幾千張入場券就被搶購一空的現象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主要是由於一些喜歡流行歌曲的青年錯誤的認為費明儀等先生從香港來,可能是演唱香港流行歌曲的,所以踴躍購票。說明了國內一些年輕人很欣賞西方、港澳的流行歌曲這一事實。
周蔭昌在《「流行歌曲」略析》一文中對「什麼是流行歌曲?為什麼它對一部分青年具有吸引力?他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應如何正確認識、對待?」這些問題作了比較具體的分析並提出自己的看法。林明在《「流行歌曲」問題》文章中從其他方面對流行歌曲進行了論述,主要針對建國三十年後的今天,「流行歌曲」 出現的問題以及它的社會地位和影響進行討論。
楊曉魯在《1988年中國流行歌曲鳥瞰》文章主要以1988年中國流行音樂歌曲的創作風格、題材、體裁、節奏、旋律、調性、民族性與審美趣味、歌星演唱以及理論研究的狀況這些方面對當時流行音樂的歷程進行了回顧。對於1979年到1985年中國流行音樂的艱難歷程也進行了簡單的回顧。
2、對國外流行音樂的研究
鍾子林在《談美國爵士樂》文章中主要談了三個問題:爵士樂的流傳和影響;爵士樂的形成;爵士樂的發展。並在最後簡單地談了一點對爵士樂的看法。
陳地在《對流行音樂的觀測》一文中主要對較有影響的流行音樂:爵士樂、節奏與布魯斯、搖滾樂、搖擺樂、鄉村音樂或西部音樂、迪斯科和新浪潮的發展和演變分別進行了闡述。並由此得到了以下結論:1、流行音樂或鄉村流行音樂均對資本主義制度不滿而產生了「叛逆性」的一面。2、流行音樂都是源於勞苦白人和黑奴。3、流行音樂中,除了民間音樂和以它發展起來的鄉村音樂一直流行至今,其它的流行音樂都只是風靡一時。4、流行音樂不是孤立的發展的各派之間互為影響、促進。並在交流中相互滲透、吸收。
陳銘道、宋今為的《失去了靈魂的民間藝術——美國鄉村音樂的沿革》文章主要闡述了我們今天所聽到的「鄉村音樂」是由鄉村、布魯斯、爵士、搖滾混合在一起的雜拌菜——失去了靈魂的民間音樂!「鄉村音樂將要在全世界獲得商業性的成功,它是成功了,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唯獨失去了自己真正的靈魂」。①
鍾子林在《美國流行音樂新品種——新時代音樂》一文中主要闡述了美國流行音樂呈現出多樣化局面,各種類型和風格的音樂都在發展,如搖擺樂、鄉村音樂、爵士樂、布魯斯、索爾(soul,城市黑人的流行音樂)、福音歌、雷蓋。這時一種新的時代音樂繼60年代和70年代初搖擺樂高潮之後形成並廣泛傳播。以及這種時代曲的特點和流傳因素。
二、20世紀90年代——對流行音樂深入探討階段
20世紀90年代開始,流行音樂占據了中國音樂的半壁江山,我國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逐漸深入。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音樂學家對國外流行音樂的研究也只是蜻蜓點水,大多都是較淺的研究國內的流行音樂。到了90年代,我國對國外流行音樂的研究逐漸完善。流行音樂的身份已得到認同,音樂學家們不單是對其進行簡單的研究討論,還專注於其某一方面的研究,並進行深入的探討。也從各個方面對流行音樂進行了研究。
這個時期相關研究的專著也出版了很多。其中以季永堅,廉維編的《發燒搖滾》、關穎著的《搖滾王族》、黃燎原,韓一夫主編《世界搖滾樂大觀》、鍾子林編著《搖滾樂的歷史與風格》、中國電影出版社編的《搖滾夢尋》等以研究搖滾樂方面的專著成果最為顯著。此時,各大期刊上的文章也相繼發表,主要以探討流行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流行音樂的傳播及美學意義為主。筆者將這個時期發表的文獻分兩個方面來論述其對流行音樂的研究狀況。
1、對我國流行音樂的研究
范守生; 華林泰在《流行音樂為何退潮》一文中論述了改革開放以來,以港台流行歌曲為主體的通俗音樂會象一個新生的混血兒在華夏樂壇上誕生了,並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了觀眾青睞。然而,只幾年光景,它就呈現出風燭殘年之。作者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並從三個方面來論述曾經風靡全國的通俗音樂會為何落潮:1、七拼八湊的演出隊伍;2、拜金主義的演出意圖;3、庸俗無聊的演出內容。
王薇的《文化傳播中的中國當代流行音樂:1978──1981》是一篇關於中國當代流行音樂這種通俗文化研究的「音樂傳播學」論文。文章著重於對歷史的研究:認為1978年——1981年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歷史起點。分別從三個方面討論:1、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歷史起點;2、音樂傳播與打開禁區;3、流行歌曲的是是非非。張彬的《談流行音樂傳播中的從眾現象》一文中主要研究的是流行音樂的傳播過程中產生的青少年群體的從眾現象。文章從社會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研究分析。
金兆鈞在《流行音樂1989》一文中從當時流行音樂創作蕭條與風格流派的分化,治理整頓及市場管理的調整,國內音帶出版的下降與引進版的暢銷,大型活動的減少及「搖滾樂」的發展,港、台音樂的再度走紅五個方面論述了1989年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狀況。在他《中國新時期流行音樂創作的美學觀念》一文中主要是以音樂創作的美學觀念來研究80年代大陸流行音樂以及「西北風」歌曲和廣州流行音樂。韓明昌在《淺論流行音樂的美學意義》文章中主要從音樂美學的角度來研究流行音樂產生的社會基礎和它的功能,以及在中國內地的前景。
2、對國外流行音樂的研究
鍾子林在《搖滾樂的興起和影響》文章中論述了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的爵士樂的生氣蓬勃的節奏意識,活躍的調式變音旋律,以及多樣的演奏風格和獨特的節奏形態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並對爵士樂的節奏形態進行了剖析。
黃明智的《爵士樂的節奏形態與傳統的節奏意識》一文論述了搖滾產生的背景和三個來源:1.節奏布魯斯(rhythm and blues)2.廷潘胡同歌曲(Tin Pan Alley)3.鄉村音樂(country music)。以及他的社會影響和被稱為「搖滾樂之父」的比爾·哈利和有「搖滾樂之王」稱號的維斯·普萊斯利對搖滾樂作出的貢獻。
三、21世紀初——對流行音樂的研究步入成熟的階段
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到當今的21世紀初,跨越了一個世紀的流行音樂也漸漸走向成熟。更多種類和風格的流行曲風相繼出現並迅速佔領廣大市場。由於時代的發展,網路、彩鈴等媒介的出現,使流行音樂的製作更加商業化、世俗化。這個時期我國對流行音樂的研究更加全面和豐富。對流行音樂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也不僅僅局限於對其歷史、風格、特徵及概念的研究。還包括對流行音樂歌手、流行音樂選秀比賽以及與當今社會、文化和消費者等之關系等研究。發表和出版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和專著。並翻譯了大量國外有關流行音樂的專著。所以,這個時代是我國致力於流行音樂研究突飛猛進的時代。
21世紀初研究我國研究流行音樂方面的專著有金兆鈞著《光天化日下的流行:親歷中國流行音樂》、孫蕤編著的《中國流行音樂簡史》,付林編著《中國流行音樂20年》,這些書主要研究了我國流行音樂的產生、發展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和存在的問題。包兆會著《我動我暈眩:流行音樂》一書是從媒介角度研究流行音樂、既研究流行音樂的載體媒介發生變化後對流化。由尤靜波編著的《流行音樂歷史與風格》一書是中國第一套成體系編寫的流行音樂教材。書中的體例以歷史為縱線,以風格為橫線,比較詳實地勾勒出了西方流行音樂和中國流行音樂的整體面貌。由付林主編尤靜波編著的《西方流行音樂簡史》一書將西方流行音樂發展的脈絡,將爵士樂、搖擺樂、索爾音樂、城市流行音樂、說唱音樂、搖滾樂等眾多音樂類型的形成地域、風格特點、樂隊、代表人物等全方位信息,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進行了簡明而清晰的記載說明。還翻譯了許多國外專著,如:《爵士樂簡明史》、《爵士樂》、《搖滾樂》《搖滾年代》等。這時期發表的文獻也可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1、對我國流行音樂的研究
王思琦在《流行音樂的概念及其文化特徵》一文中對流行音樂的概念進行了歸納:(1)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於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它有別於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亦稱「流行音樂」。②(2) POP流行音樂(或通俗音樂),初期指能吸引廣大觀眾的音樂會。20世紀50年代後期,「POP」一詞特指非古典音樂,通常稱如甲殼蟲、滾石、阿巴等音樂表演者們所演唱的歌曲。③(3)流行音樂是商業性的音樂消遣娛樂以及與此相關的一切「工業」現象。④(4)流行音樂就是在群眾中流行的音樂,像《國際歌》、《洪湖水浪打浪》。⑤(5)流行音樂等於通俗音樂,一切形式簡潔、曲調流暢,易於被大眾接受的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內,它可以是民間小調,可以是藝術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樂。⑥(6)流行音樂是在夜總會、舞廳、酒吧間等游樂場所演奏的音樂。⑦(7)流行音樂是那些嬌膩纏綿、輕狂迷惘、內容格調不健康以至低級卑俗的音樂統稱。總而言之,流行音樂就是黃色音樂。⑧並提出流行音樂的9種文化特徵:1.非主流社會意識形態傾向。2.娛樂性。3.商品性。4.流行性和時尚性。5.很強的參與性。6.傳播手段的科技性。7.亞文化的特徵。8.商業化運作機制。9.「多細胞體」的文化特徵。這篇文章詳細的論述了各大音樂詞典對流行音樂的定義。但是直到現在在《辭源》、《辭海》兩本書中還未有關於流行音樂一詞的來源及概念的辭條。
金兆鈞在《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中國流行音樂的世紀末批判》文章中對20世紀80、90年代的流行音樂以及中國局勢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評論。在他《蛻變、彷徨、尋根與圍城—中國流行音樂當下狀態解析》文章中,又對此做出了進一步的評論。
項筱剛《論「超級女聲現象」》一文探討了「超級女聲「對中國流行音樂所具有的現實意義」。作者認為湖南衛視主辦的「超級女聲」打造了以人為本的大眾娛樂平台,贏得了媒體與企業的共贏。而羅雲斌; 張燚《流行音樂的祛魅和賦魅—兼評「超女」現象》一文則認為無論是從音樂的本源還是從音樂的發展來看,其娛樂功能始終不存在單純或顯著的「高雅傾向」。引用「祛魅」概念,從美學轉變的角度對流行音樂加以考察,發現流行音樂之所以流行,有其基本的社會性因素。因此,「超女現象」是當代大眾化娛樂多元形式的一種催生物,它的娛樂文化意義大於它的音樂意義,視其為低俗加以封殺或者為其所謂民主、自主精神歡呼都是片面的。
陳鵬的《周傑倫——偶像「80後「》和劉藝的《周傑倫——我的下一個目標是電影》兩篇文章中分別對周傑倫在獨特的音樂風格及創作上面的才華進行了闡述,並給予肯定和贊賞。而友朋的《周傑倫——在音樂上犯驕傲的罪》一文則是更直接說明了周傑倫已經成為華人流行音樂的指向標。只要有華人在的地方,就無法拒絕他的音樂。他在年輕人心中的影響力是無法取代的,只要你擁有一顆年輕的心,就無法抗拒他的個人魅力。
項筱剛的《李凌與五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爭鳴》一文主要對20世紀中國音樂界有關李凌輕音樂的爭鳴進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從爭鳴的緣起,李凌的「輕音樂」思想,反方的思想,爭鳴的分析及影響五個方面來論述李凌對流行音樂所做出的貢獻和付出。
2、對國外流行音樂的研究
劉筱在《另類的流行》文章中論述美國流行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Rap。論及Rap所屬Pop的內涵與外延、以及Rap之前的Pop的表現形態;還論述了在Pop發展變異中Rap的產生、進化與分化、生存環境以及獨特的表現形態等,進而又論述了Rap的精神內核和其所以流行的社會心理、衰敗的歷史必然性;再而論述到Rap向Hip-Hop的發展進程。文章通過對Pop音樂中的獨特形式Rap的研究,試圖對流行音樂在音樂歷史中的社會地位、表現內涵、流行原因等,進行初步探討。
洛秦在《搖滾樂的緣起及其社會文化價值》一文中論述了搖滾樂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不是一種被欣賞的音樂品種,而是一個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的活動。
F.S.Ponick; 王小寧的《美國音樂教室里的巴赫和搖滾樂》一文對是否應當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進行討論,來論述調整和改變教學內容和方式,以滿足學生在校外適應社會和生活對他們的要求。流行音樂教學在這點上,可以達到其他類型音樂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我國對流行音樂的研究經歷了對流行音樂身份的認同、對流行音樂深入探討、對流行音樂的研究步入成熟這三個階段。使我們對流行音樂的定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了解了它與文化生活,社會功能,歷史潮流的聯系及影響。在這研究期間我們發現了流行音樂新的特徵和價值,也發現了它所存在的不足。還涌現了一大批致力於研究流行音樂的音樂學家,如:鍾子林、王思琦、金兆鈞、項筱剛等。他們對流行音樂的研究成果是巨大的,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些成果對於我們以後的繼續研究也有著很大的幫助,使流行音樂的研究登上新的高峰。

E. 美國影視配樂留學都有哪些大學

影視配樂在一個電影的製作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電影中的音樂可以通過不同的節奏和音樂語言,來表達主觀節奏、客觀節奏、導演心理節奏和觀眾心理節奏,還要迎合故事不同的風格、不同的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說,音樂對電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影視配樂留學也是勢在必行。

一、洛杉磯音樂學院

專業:Musicians Institute。開設本科影視配樂專業(Scoring for Visual
Media),專業課程:現代音樂編曲;影視配樂;電影管弦樂;音樂製作;錄音;電子音樂;樂理;Logic軟體使用等。

申請要求:需要提供托福成績(建議75分以上),作品集要求:兩首不同風格的原創作品(建議MP4格式);需要樂理測試。

二、伯克利音樂學院

專業:Film Scoring。碩士專業的名稱叫Scoring for Film, Television, and Video
Games。碩士專業設在西班牙校區,注意,目前伯克利音樂學院西班牙校區的學位還沒有取得中國教育部的官方認證。所以,選擇的時候需要慎重。

三、西雅圖電影學院

專業:Music Composition for Film and
Media。這是一個性價比很高的一年制項目,所有的老師都是在影視圈有很強的實戰經驗的老師,和市場結合非常緊密。有點類似於公司型學校,在校期間就會參與很多影視作品,實習也機會非常多。

四、紐約大學

開設本碩專業,本科的專業:Bachelor of Music in Mu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options for
concentrations in Scoring for Film and Multimedia and Contemporary Proction
and Songwriting)。

碩士專業:Master of Music in Music Theory and Composition: Scoring for Film and
Multimedia。紐大的影視類專業在世界上有著很高的地位。

五、邁阿密大學

專業:Master of Music in Media Writing and
Proction,這是一個兩年制的項目,邁阿密大學的音樂學院還是可圈可點的,對於想從事影視劇或視頻配樂等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很不錯的選擇。

六、哥倫比亞芝加哥學院

專業:Music Composition for the Screen專業,學校本身就是藝術類院校,氛圍比較好

F. 從西方電影音樂看中西方文化差異

造成中外音樂與電影存在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歷史原因:中國的文化更悠久同時也更保守,相對缺乏活力與創造性,且受到儒家正統思想的限制,多數有文化的人都去鑽研經典,考取功名了,精英都集中到統治階級中西歐等國家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等,極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而這些運動也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由、平等、博愛等詞語可以在電影和音樂中體現出來。經濟原因: 西方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後一直不斷地發展,而中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後很快就被封建制度和小農經濟扼殺在搖籃里。導致東方和西方的文化有差異。地理原因:內陸型文化和海洋型文化(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 中華民族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三面連陸一面靠海的地理環境使中國幾乎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從而使自身文化保持很強的穩定性和歷史延續性。誕生於半封閉大陸自然環境的儒家倫理,教誨人們重土輕遷,安貧樂道,使人們在久遠的傳統中沉澱了一種封閉的惰性心理和慣性思維方法,保守,缺乏開放的意識;眷戀家園故土,提倡清靜無為;安於現狀,墨守成規,因循守舊,風險意識和競爭精神不強,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淡漠。而作為西方文化源頭的古希臘與古羅馬均處在半島之上,多面臨海,海上交通發達,航海貿易繁榮,這就使這些國家形成了打破血緣關系的開放式的社會。激烈的社會動盪、頻繁的人員往來和波濤洶涌、變幻莫測的海洋形成其開放變易的文化品格,鑄就了其靈活、開放、勇敢、進取、協作的民族精神,倡導艱苦奮斗和自強不息。所以,西方人喜歡標新立異、革故鼎新,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勇氣。文化原因: 1、神話體系。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多以神仙、妖魔為角色,西方魔幻故事中大多是精靈、矮人、魔法師、騎士之類的。中國的許多藝術作品都存在著邏輯上的矛盾,傳說故事當中的神仙妖魔的道行用時間來計算,年齡越大,其能力也越強,這種差異在現實生活中也能找到影子。這樣子就讓中國人民有一種不思進取的思想。西方巫師的成長則是靠自己不斷的實踐學習,只與你的資質及勤奮程度有關。這就斷就了中國人與外國人觀念的不同。2、倫理型文化與功利型文化中國傳統倫理總體取向是重義輕利。作為支配幾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儒家思想,其基本主張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 「以義制利」,提倡義利發生矛盾時,應當捨生取義。從而導致科學在古代中國失去獨立的人格價值和社會地位。人專注於自身的內心世界,喪失對理性和自然的興趣,缺乏西方文化的理性傳統和對科學的探索熱情。道德與理性的分離,使中國傳統出現反理性的傾向,從而阻礙了中國科學精神的發育。功利主義始終在西方社會中占據主流地位,起主導作用。毫無疑問,這種功利主義對於催生後世資本主義萌芽取著催化劑地作用,這也導致西方社會重理性而輕情感,長於說理而短於談情,善於邏輯思維而疏於直觀感受。自身原因:主要是題材內容方面的原因。像西方的動畫片,大都滿含著稱王稱霸的野心,適合兒童,或是男孩熱血的性格特徵。而中國的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豬豬俠等都類似天真美好的童話故事,好人永遠會戰勝壞人,只能適當開發童智,永遠只適合和平國家的低幼齡兒童。更重要的是,離不了中國的神話故事、古代歷史,或是其他國與現實的東西。缺乏動畫片所需要的想像能力。很多東西會被認定為」反動」」黃色」」不健康」什麼的,當然更不可以有抨擊社會的內容,這樣就給動漫創作很大的限制,少了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有些東西甚至被說成主題灰暗而不準發表,中國的差不多全是小孩看的,但美國的內容和主題都有著一定含義,中國的比較著名的都是以神話傳說為背景,但美國的大多把現代人的思想嚮往和夢想等做為背景,更加資料化、多元化等等。 (2) 建議通過多方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的比較,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各有其特徵。中西方文明由於建立在各自自成系統的迥然各異的文化背景上,兩種孑然不同差異懸殊的文化背景,造成中西雙方在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上旨趣迥異,從而使得中西方現實人格特徵大異其趣。 對於西方文化,我們首先要肯定其在人文方面的發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一種獨特的大帝國風范,是比較溫潤的東方文化所欠缺的。還有的是它們敢於揭露社會積弊的精神,有利於社會進步。但其在社會倫理方面的涉獵比較不足,「金錢之上,追求享樂」的思想過於深刻,導致對倫理方面的忽視。對於中方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底蘊造就它的穩重、內斂、平和,其注重社會倫理的思想有利於和諧社會的構建,極具東方特色。但是缺乏一份「熱血」,時代的進步始終需要一種上進的、積極的,甚至是異想天開的思想,過於內斂就會被人欺辱!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也不必過於根究各種文化的優劣,取長補短才是正道,「閉關守國」只能導致落後,固守一種文化而不知發展創新也只能淹沒在歷史的洪流里。我們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除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文化內涵,更重要的應該是了解自己的優缺,從而完善自己,在新時代中不斷前進!心得體會: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剖析,我們組員感受很深。文化是一個有生命力的詞語,它猶如一個深不可測的美麗湖泊,它不僅擁有瑰麗的外表,它還有深厚的內涵。文化的世界包羅萬象,從單種文化,到今天的多元化文化,越來越復雜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盡管我們盡量從多方面來剖析,但仍然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要全面了解它,還需要更多的學習了解以及分析。然而由於調查手段的限制,我們不能做出更為詳細周密的調查,於是我們更多以自身的經歷結合調查結果來談談關於本次課題的一些主要問題,希望可以折射出一些被埋沒的亮點和被隱瞞的失誤。但是由於資料、時間、精力的限制,我們的調查深度還是不夠。

閱讀全文

與國外對電影音樂的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什麼的電影 瀏覽:625
有趣的最新電影愛情 瀏覽:931
茂名電影院哪個好 瀏覽:998
破綻電影完整 瀏覽:800
一部關於房間的驚悚電影 瀏覽:566
65年台灣經典電影 瀏覽:1000
海王出生電影音樂 瀏覽:865
電影圖片羨慕別人的感情 瀏覽:7
電影座點陣圖片 瀏覽:483
菜頭電影完整版 瀏覽:479
撫順橫店電影城圖片 瀏覽:383
看三地電影網站 瀏覽:586
為什麼有些人感覺老電影好看 瀏覽:401
劇場電影解說大全 瀏覽:492
2021六一有什麼好看的電影 瀏覽:729
有一部電影叫什麼覺醒 瀏覽:232
電影賭神的背景音樂是什麼歌曲 瀏覽:201
電影零零零完整版 瀏覽:646
芳華電影文字圖片 瀏覽:611
楊冪北京大學電影節圖片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