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花夕拾中造成魯迅棄文從醫的直接原因的兩件事
魯迅棄醫從文的兩個原因:一是匿名信事件,二是看電影。
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魯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斗爭精神。
「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撼,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1)朝花夕拾中看電影事件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美好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綉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
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
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2. 概括《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匿名信事件」
這篇回憶文章寫的是作者終生難忘的「偉大的」人,記的是震動作者靈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議論的語言,還是寫人記事的語言都飽含感情.如懷念藤野先生,作者寫道:「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直接抒發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寫「清國留學生」的丑態,寫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寫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寫棄醫從文的舉動,字里行間都充溢著作者憂國憂民的深切感情.文中充滿著對藤野先生的尊敬、愛戴和懷念,但是沒有溢美之辭,往往在那三言兩語的敘說中,讓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講義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還我,並且說,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這是看似很平淡的敘述語言,但其中卻反映出藤野先生對作者的熱情與關懷,說明他是個沒有民族偏見的兢兢業業工作的教師;另外,作者寫這件事情,更是為了表明他對藤野先生的崇敬與感激.再如:「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這種「不安和感激」是深刻的,但是作者並沒有接下去寫些贊揚和抒發感情的話,而是平靜地實實在在地敘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這段話中,我們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選擇的幾個詞(句中加點的詞),它們可以使我們體味到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麼強烈,也可看出他對藤野先生是多麼崇敬.文中這樣的例子隨處可見.
3. 朝花夕拾主要記敘了哪幾件事
總共記載了這幾件事情:
1、「清國留學生」的生活情況
2、「我」在仙台的生活情況
3、「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4、匿名信事件
5、看電影事件
6、與藤野先生道別
7、懷念藤野先生
創作背景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去日本留學,在東京的弘文學院補習日文。1904年9月,轉赴仙台,進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畢業於愛知縣立醫學校(現名古屋大學)的藤野先生,在魯迅入學的兩個月前,升格為仙台醫學專門學校的解剖學教授。
魯迅在此認識了這位日本學者,並且同他建立了深厚的師生友誼。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這篇散文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魯迅正遭受北洋軍閥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從北京南下,來到廈門大學任教,作者作此文予以懷念藤野先生,此文最初發表於同年十二月出版的《莽原》半月刊第23期,後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
4. 藤野先生中的看電影事件概括
《藤野先生》回憶作者在仙台留學時期的生活,記敘了作者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離別的過程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
魯迅初到東京時,看到的是清國留學生在飽含中國人的恥辱的上野公園的櫻花樹下的身影,聽到的是留學生們傍晚學跳舞的喧鬧。這讓魯迅甚為厭惡,也正是這樣,去了仙台,在那與藤野先生相識。藤野先生的衣著模糊,為魯迅添改講義,就正解剖圖,關心解剖實習,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在這一個個片斷中,看到了那個對學生要求嚴格的藤野先生,那個對魯迅關愛有加,毫無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那個對科學嚴謹求實的藤野先生。
(4)朝花夕拾中看電影事件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作者通過懷念藤野先生,贊揚藤野先生沒有民族偏見的偉大性格和正直、熱忱、高尚的品質,回顧了自己在日本求學時期探索救國道路和思想轉變的過程。
為了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毅然地放棄了跟隨生平最敬愛的老師一一藤野先生學習醫學,擯棄了科學救國的改良主義道路,改為從事文藝運動以喚醒人民群眾起來革命;從而激勵自己要永遠不忘革命的初衷,決心同封建及帝國主義勢力斗爭到底。
在描寫人物方面,作者運用了白描手法。如寫藤野先生時,無論寫他聲調緩慢而很有頓挫的自我介紹、耐心細致改正魯迅的聽課筆記和解剖圖、看到魯迅成功地進行了解剖實習的高興狀況以及魯迅要離開仙台時的依依惜別之情,都只是簡練的幾筆,沒有粉飾,沒有渲染,但寫得栩栩如生,顯示出人物鮮明的性格。
5.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是什麼促成了棄醫學文轉變(兩件事)
藤野先生中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促使魯迅棄醫從文的導火索。
魯迅原是抱著尋求救國之道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但他看了電影以後,學醫的想法有了改變,他說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學醫學並非一件要緊的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我們的第一要著是要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的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匿名信事件說明:一弱國的人民在國際上沒有地位遭受凌辱,二所謂的日本愛國青年對國人懷有偏見,三魯迅為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進行的斗爭。
簡言之,匿名信反映大多數日本人對國人的歧視,看電影反映大多數國人精神麻木。從而使作者產生棄醫從文的念頭。
6. 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敘述了哪兩件事
1、藤野先生讓助手把我叫去他的辦公室,詢問我的學習狀況,並主動提出為我修改講義。此後每一星期要送給他看一回。藤野先生會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增加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這樣一直繼續到教完了他所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有一回我的講義上一張下臂的血管移了一點位置,藤野先生指出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
2、因為聽說中國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藤野先生很擔心,怕我不肯解剖屍體。看到我正常解剖,才算放心。他聽說中國的女人是裹腳的,但不知道詳細,所以要問我怎麼裹法,足骨變成怎樣的畸形,還嘆息道總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寫作背景
1902年4月,魯迅22歲,他懷著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理想,前往日本留學學醫,在日本軍國主義影響下,當時的日本人對中國人民抱有狹隘的民族偏見。但藤野先生並不如此,他對來自弱國的魯迅毫不歧視,倍加愛護,並以自己的高尚品質給魯迅以極大的影響。
1926年3月18日,北洋政府的士兵對奮起抗議進行示威遊行的北京民眾悍然開槍,造成數十人犧牲,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三·一八事件」。「三·一八事件」後,當局對魯迅發出了逮捕令,魯迅只能去外國人的醫院避難。在這樣的情況下,魯迅對自己的生平進行了回顧,完成了一系列自傳體散文,《藤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篇。
7. 魯迅曾於日本仙台學醫,但在日本的所見及"電影事件"讓魯迅決定什麼
決定了棄醫從文——《朝花夕拾》。
電影事件是指:1906年3月,魯迅在日本留學時,某一天在上課時,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個被說成是俄國偵探的中國人,即將被手持鋼到的日本士兵砍頭示眾,而許多站在周圍觀看的中國人,雖然和日本人一樣身強體壯,但個個無動於衷,臉上是麻木的神情。這時身邊一名日本學生說:「看這些中國人麻木的樣子,就知道中國一定會滅亡!」魯迅聽到這話忽地站起來向那說話的日本人投去兩道威嚴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裡像大海一樣洶涌澎湃。
這件事讓魯迅深思:學醫並不能拯救全中國的人,如果中國人的思想不覺悟,即使治好了他們的病,也只是做毫無意義的示眾材料和看客。現在中國最需要的是改變人們的精神面貌。他終於下定決心,棄醫從文,用筆寫文喚醒中國老百姓。